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the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4 Albinos Tea 被引量:1
1
作者 Ronglin Li Zhengzheng Li +2 位作者 Yiyang Yang Hao Yuan Yunlong Kong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 2013年第11期1102-1107,共6页
The made tea quality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4 albinos cultivars were investigated. It shows that constitutes of micro-elements, contents of polyphenols and total amino acids in 4 samples are much different du... The made tea quality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4 albinos cultivars were investigated. It shows that constitutes of micro-elements, contents of polyphenols and total amino acids in 4 samples are much different due to the biological diversity. The DPPH free radicals scavenging ability of the 4 albinos tea is also different. The free radicals scavenging rat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the content of total polyphenols, total catechins, as well as C, CG, GCG, EGCG, but there is no positive relationship to the content of Zn, 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bino’s tea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DIVERSITY
下载PDF
Hepatoprotective Effect of Green Tea Extract against Cyclophosphamide Induced Liver Injury in Albino Rats
2
作者 Ali Hassan A. Ali 《Forensic Medicine and Anatomy Research》 2018年第2期11-19,共9页
Background: Green tea intake is accompanied with a lower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ncer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hence green tea extract has been included as dietary supplement along with other sup... Background: Green tea intake is accompanied with a lower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ncer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hence green tea extract has been included as dietary supplement along with other supplements and multivitamins. Aim of the Work: Studying the effect of cyclophosphamide administration on the liver of adult male albino rats and the possible protective role of green tea extract. Material and Methods: The current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45 adult male albino ra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equal groups (each included 15 rats). Group I (control group) was injected intraperitoneally with normal saline at a dosage of 0.5 mg/kg body weight twice weekly for 9 weeks. Group II was injected intraperitoneally with cyclophosphamide (CP) (150 mg/kg/day) for two weeks. Group III: rats received green tea extracts orally (50 mg/kg/day) for three weeks, and then continued for further two weeks concomitantly with intraperitoneally cyclophosphamide (CP) injected (150 mg/kg/day). Results: Rats exposed to cyclophosphamide (CP) showed several histological and histochemical changes in their liver. These changes were improved by using green tea. Conclusion: The present work showed that green tea had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effect upon livers of albino rats after they were exposed to C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 tea albino Rats Liver CYCLOPHOSPHAMIDE
下载PDF
不同造型白化绿茶滋味化学成分及感官品质分析
3
作者 张小琴 罗金龙 +3 位作者 李燕 梁思慧 刘忠英 沈强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5-864,共10页
【目的】分析不同造型白化绿茶滋味化学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差异,为开发白化茶树品种产品制定适宜的工艺流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白化茶树品种白叶1号鲜叶为原料,采用瓶式炒干机、双锅曲毫机和理条机3种设备分别制成卷曲形、颗粒形和... 【目的】分析不同造型白化绿茶滋味化学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差异,为开发白化茶树品种产品制定适宜的工艺流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白化茶树品种白叶1号鲜叶为原料,采用瓶式炒干机、双锅曲毫机和理条机3种设备分别制成卷曲形、颗粒形和松针形白化绿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方法检测茶叶常规品质成分、氨基酸组分和儿茶素组分,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和层次聚类分析(HCA)筛选关键特征品质成分,通过感官审评方法评价茶叶品质并分析其与特征成分的相关性。【结果】颗粒形白化绿茶茶多酚含量17.69%、酚氨比2.70,显著低于松针形和卷曲形(P<0.05,下同),鲜甜味氨基酸总量23.16 mg/g、茶氨酸含量18.14 mg/g、谷氨酸含量1.26 mg/g、天冬氨酸含量1.74 mg/g、丙氨酸含量0.13 mg/g、苏氨酸含量0.33 mg/g、缬氨酸含量0.26 mg/g,均显著高于松针形,同时鲜甜味氨基酸占比最大(84.74%)、苦味氨基酸占比最小(11.23%)。多元统计分析表明,不同造型白化绿茶差异品质成分主要有茶氨酸、谷氨酸、苏氨酸和甘氨酸4个鲜甜味氨基酸,异亮氨酸、酪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5个苦味氨基酸,甜略带苦味的脯氨酸和滋味未知的半胱氨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茶多酚3个酚类物质以及游离氨基酸和酚氨比;颗粒形白化绿茶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及CG、茶氨酸、谷氨酸、苏氨酸、组氨酸和异亮氨酸含量明显高于松针形和卷曲形。感官审评总分以颗粒形(92.83分)和松针形(92.34分)显著高于卷曲形(84.43分),滋味因子得分以颗粒形(28.15分)最高、松针形(27.65分)次之,外形、汤色和香气因子得分均以颗粒形和松针形显著高于卷曲形,叶底因子得分以松针形(9.23分)最高。滋味因子与半胱氨酸、ECG、CG呈显著正相关,与精氨酸、酪氨酸、赖氨酸和脯氨酸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负相关。【结论】颗粒形白化绿茶鲜甜味氨基酸占比大,茶多酚含量和酚氨比较低,酯型儿茶素总量适中,在3种造型中滋味品质和综合品质最佳;松针形白化绿茶酯型儿茶素总量最高,苦味氨基酸总量最低,叶底得分最高,滋味得分次高,感官综合品质优于卷曲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化绿茶 造型 滋味化学成分 感官品质
下载PDF
不同采摘期白化茶的品质分析
4
作者 陈凌芝 孔亚帅 +1 位作者 陈义 孙慕芳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1期147-150,共4页
茶叶的采摘期与成茶品质密切相关,以不同采摘期的白叶1号鲜叶为原料,在同一加工工艺下制成绿茶,进行茶多酚、儿茶素类物质等品质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随采摘期的延后白化茶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黄酮类物质含量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 茶叶的采摘期与成茶品质密切相关,以不同采摘期的白叶1号鲜叶为原料,在同一加工工艺下制成绿茶,进行茶多酚、儿茶素类物质等品质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随采摘期的延后白化茶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黄酮类物质含量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咖啡碱含量呈现升高-降低-升高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儿茶素总量在不同采摘期间基本呈显著差异,表现为:4月12日>4月1日>4月17日>4月22日>4月6日。4月6日的白化茶表现出游离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低的特征,其他内含物质较为丰富,所制绿茶品质优良。不同采摘期白化茶的品质成分含量有一定差异,从而影响成茶品质,综合来看以4月6日的鲜叶制作白化茶品质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化茶 采摘期 理化成分 儿茶素
下载PDF
黄化茶树新品种‘茗冠’多茶类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游小妹 韩奥迪 +5 位作者 李鑫磊 孔祥瑞 钟思彤 郭玉琼 单睿阳 陈常颂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287-297,共11页
‘茗冠’是从白鸡冠后代选育出的优良黄化茶树新品种,为探究‘茗冠’多茶类的品质差异,以茗冠鲜叶为原料,按照绿茶、红茶、白茶加工方法制成相应茶类,进行感官品质审评和香气、滋味分析。结果表明,茗冠绿茶香气呈嫩香,花果香显,滋味醇厚... ‘茗冠’是从白鸡冠后代选育出的优良黄化茶树新品种,为探究‘茗冠’多茶类的品质差异,以茗冠鲜叶为原料,按照绿茶、红茶、白茶加工方法制成相应茶类,进行感官品质审评和香气、滋味分析。结果表明,茗冠绿茶香气呈嫩香,花果香显,滋味醇厚;茗冠红茶香气呈甜香,花香显,滋味甜醇;茗冠白茶香气毫香,花香馥郁,滋味鲜爽,不同工艺加工的茗冠茶各自带有独特的花香特征。在茗冠绿茶的香气成分中,具有花香的萜类香气成分相对含量较大,其次是具有果香的酯类香气成分,对茗冠绿茶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茗冠绿茶的代表性香气成分为己酸叶醇酯、己酸-3-己烯酯、己酸-2-己烯酯、橙花叔醇、丁酸叶醇酯、橄榄醇、α-法呢烯,代表性成分以具有果香的酯类物质和具有花果香的醇类物质为主,造就了茗冠绿茶花果香显的品种特性;在茗冠红茶的香气成分中,具有花香的萜类香气和醇类香气成分相对含量较大,对其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茗冠红茶中代表性组分为二氢芳樟醇、α-柏木烯、β-紫罗兰酮、γ-杜松烯、十六酸甲酯、苯甲醛,代表性成分以具有花香、甜香的萜类物质和醇类物质为主,造就了茗冠红茶花香且带有甜香的品种特性;在MGB的香气成分中,具有花香的萜类香气成分和醇类香气成分相对含量较大,对其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茗冠白茶中代表性组分为香叶醇、月桂烯、3-蒈烯、乙酸芳樟酯、芳樟醇,代表性成分以具有花香的醇类和萜类物质为主。茗冠绿茶、茗冠红茶和茗冠白茶非挥发性组分整体差别较大,茗冠绿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花青素类和部分黄酮醇和黄酮糖苷类(槲皮素-3-O-半乳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7-O-鼠李糖苷等)等化合物相对含量总体高于茗冠红茶和茗冠白茶;茗冠红茶中的茶黄素类、酚酸类和少部分黄酮醇和黄酮糖苷类化合物(牡荆素-2-O-半乳糖苷、牡荆素-2’’-O-鼠李糖苷、芹菜素-6,8-二-C-葡萄糖苷、芹菜素-6-C-葡萄糖苷等)及部分氨基酸类化合物(L-苯丙氨酸、L-色氨酸、L-异亮氨酸、L-缬氨酸、L-天冬氨酸)等化合物相对含量高于茗冠绿茶和茗冠白茶;茗冠白茶中的部分氨基酸类化合物(L-精氨酸、L-谷氨酰胺、L-赖氨酸、L-组氨酸、L-酪氨酸)相对含量高于茗冠绿茶和茗冠红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化茶 茗冠 绿茶 红茶 白茶 香气 滋味
下载PDF
黄化茶树叶片光合及荧光特性分析
6
作者 刘东娜 龚雪蛟 +5 位作者 李兰英 黄藩 尧渝 胥亚琼 高远 罗凡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57-768,共12页
以3个叶色黄化茶树品种为研究材料,以绿色系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为对照,研究黄化茶树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及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特性的变化,为叶色黄化茶树品种的种质评价及栽培管理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1)黄化茶树叶片叶绿素总量... 以3个叶色黄化茶树品种为研究材料,以绿色系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为对照,研究黄化茶树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及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特性的变化,为叶色黄化茶树品种的种质评价及栽培管理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1)黄化茶树叶片叶绿素总量比对照茶树品种低71.7%~86.8%,类胡萝卜素总量维持在0.16~0.31 mg·g^(-1)。(2)3个黄化茶树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等光合参数显著降低,光补偿点显著高于对照茶树品种。(3)黄化茶树叶片对光能的吸收、转化与利用等光合过程与对照茶树品种差异显著,其中金凤2号和中黄1号叶片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中的L点和J点相对可变荧光显著升高;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M_(O)、DI_(O)/RC、φD_(O)和φR_(O)等显著增加,F_V/F_(O)、ET_(O)/RC、φP_(O)、φE_(O)、ΨE_(O)和PI_(abs)等显著降低。研究认为,黄化茶树叶片光合效率、潜力及生态适应能力均显著降低;其中,茶树黄化叶片光合色素显著减少、PSⅡ光能捕获及光合电子传递效率显著下降,热耗散能量显著增加,是导致其光合作用综合性能降低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化茶树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
下载PDF
代表性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化学品质特征解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许继业 彭佳堃 +3 位作者 蔺志远 戴伟东 谭俊峰 林智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0-246,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主要化学成分差异及其汤色、滋味特征。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UPLC-TQ-MS)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 目的探究不同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主要化学成分差异及其汤色、滋味特征。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UPLC-TQ-MS)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方法对不同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的主要水溶性成分进行定量测定,并结合感官分析和色差分析,探讨白叶1号和中黄系列品种制作的扁形绿茶的化学成分差异及其与汤色、滋味特征的内在联系。结果普通绿茶品种(龙井43)、黄化品种(中黄系列)和白化品种(白叶1号)按照扁形绿茶工艺制得扁形绿茶,其茶多酚总量与氨基酸总量比值(酚氨比)的平均值分别为3.93、3.33(黄化品种比值范围为2.93~3.91)和2.59。化学成分分析显示,白叶1号和中黄系列扁形绿茶的主要差异成分为槲皮素糖苷(总量分别为3.11和3.86 mg/g)、半乳糖基黄酮糖苷(总量分别为1.21和2.32 mg/g)和非酯型儿茶素(总量分别为24.83和15.85 mg/g),均差异显著(P<0.05)。感官审评和色差分析表明,白叶1号和中黄系列相对于龙井43更鲜爽、鲜醇;白叶1号的涩味低于中黄系列,且汤色黄度更低。结论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的酚氨比整体上低于普通品种扁形绿茶,其中白叶1号与龙井43扁形绿茶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最大,黄化品种中的中黄4号与龙井43扁形绿茶相近。黄化品种与白化品种制作的扁形绿茶相比,茶氨酸、非酯型儿茶素、槲皮素糖苷和半乳糖基黄酮糖苷是其主要差异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化 黄化 扁形绿茶 色差 滋味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
下载PDF
新梢表型性状特异性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亚真 张弋 +9 位作者 韩奥迪 单睿阳 陈志辉 孔祥瑞 李鑫磊 钟思彤 郑士琴 林郑和 游小妹 陈常颂 《茶叶学报》 2023年第1期21-29,共9页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具有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和发掘茶树种质资源对茶树新品种选育和改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利于茶产品市场的多元化和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了适应生长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茶树在自然进化和人工选择过程...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具有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和发掘茶树种质资源对茶树新品种选育和改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利于茶产品市场的多元化和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了适应生长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茶树在自然进化和人工选择过程中发生了诸多性状变异。作为一种重要的叶用经济植物,茶树的叶色、叶形、树型等表型性状,由于具有易鉴别和易利用的特点,一直以来备受学者和应用者的关注。本文主要从茶树种质收集与培育现状、种质特性、变异机理等方面,对新梢表型性状特异性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白(黄)化、紫化及其他具有观赏价值的茶树种质,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梢表型 茶树种质 白(黄)化 紫化 观赏性茶树
下载PDF
白化和黄化茶树品种绿茶游离氨基酸、儿茶素类及咖啡碱差异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徐玉婕 戴晓晶 +7 位作者 吴纪忠 刘亚芹 周汉琛 杨霁虹 王辉 黄建琴 丁勇 雷攀登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3-652,共10页
为探究以白化和黄化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制成的绿茶滋味品质和代谢物差异,对广德市6个白化品种绿茶(奶白茶)和14个黄化品种绿茶(黄金芽茶)进行感官审评和代谢物分析。结果表明,奶白茶滋味鲜爽而收敛性略弱;黄金芽茶滋味收敛性强而鲜度低... 为探究以白化和黄化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制成的绿茶滋味品质和代谢物差异,对广德市6个白化品种绿茶(奶白茶)和14个黄化品种绿茶(黄金芽茶)进行感官审评和代谢物分析。结果表明,奶白茶滋味鲜爽而收敛性略弱;黄金芽茶滋味收敛性强而鲜度低于奶白茶。游离氨基酸总量以及呈现鲜味、甜味的游离氨基酸在奶白茶中的含量显著高于黄金芽茶,而贡献收敛性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和没食子酸含量以及呈现苦味的咖啡碱含量在奶白茶中显著低于黄金芽茶。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表明导致两种绿茶滋味差异的标志性化合物有7种,分别是茶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咖啡碱。味觉活性值(Dot)最高的EGCG在黄金芽茶中的呈味贡献显著高于奶白茶。因此,游离氨基酸、儿茶素类化合物、没食子酸和咖啡碱含量差异导致白化和黄化茶树品种绿茶滋味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白化茶树 黄化茶树 绿茶 滋味成分
下载PDF
江苏地区白化茶品质成分比较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万青 胡雲飞 +3 位作者 陆文渊 胡振民 李荣林 杨亦扬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253-2258,共6页
【目的】掌握白化茶在江苏地区引种后的品质表现,为其引种栽培和品质管理调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在句容张庙、无锡惠山、宜兴玉山、溧阳松岭、金坛薛埠、高淳河南村、溧水孔镇和仪征谢集等江苏主要产茶区及安吉白茶原产地(浙江... 【目的】掌握白化茶在江苏地区引种后的品质表现,为其引种栽培和品质管理调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在句容张庙、无锡惠山、宜兴玉山、溧阳松岭、金坛薛埠、高淳河南村、溧水孔镇和仪征谢集等江苏主要产茶区及安吉白茶原产地(浙江安吉溪龙乡)进行调查取样,分析不同地区白化茶叶绿素、矿质元素、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等品质成分,并结合感官审评对其成茶进行评价。【结果】9个白化茶园的鲜叶叶绿素含量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茶叶白化程度较高,其中以仪征谢集白化茶的叶绿素总量(0.40 mg/g)和SPAD值(12.5)最低。不同地区白化茶鲜叶中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存在差异,仪征谢集白化茶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锰元素除外)均处于较高水平,同时该地区白化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6.03%)、茶多酚含量最低(14.90%),且酚氨比最低(2.49)。安吉溪龙乡、溧阳松岭、无锡惠山和句容张庙白化茶鲜叶的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相对较高,酚氨比均低于8.00,品质较优。感官审评结果显示,安吉溪龙乡白化茶园所制的成茶样品综合表现最优,其外形、香气、滋味和叶底等指标得分均排名第一,品质总分为92.0分;无锡惠山、溧阳松岭和句容张庙白化茶园所制的成茶样品综合表现良好,品质总分在90.0分以上,茶汤滋味、汤色和香气仅次于原产地制备的白化茶。【结论】可在仪征谢集、无锡惠山、溧阳松岭和句容张庙等江苏主要产茶区大面积引种白化茶,提高江苏白化茶的市场占有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化茶 叶绿素 矿质元素 品质成分 感官审评 江苏
下载PDF
白化茶品种的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蔚 郭雅玲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7年第8期3104-3110,共7页
近年来,随着"安吉白茶"等白化品种的培育与推广,白化茶发展势头迅猛,其茶树种质资源类群分类日渐完善,如根据白化表达是否依赖外界生态将白化茶分为生态敏感型、生态不敏型和复合型。相较于一般茶树品种,白化茶的生化成分含... 近年来,随着"安吉白茶"等白化品种的培育与推广,白化茶发展势头迅猛,其茶树种质资源类群分类日渐完善,如根据白化表达是否依赖外界生态将白化茶分为生态敏感型、生态不敏型和复合型。相较于一般茶树品种,白化茶的生化成分含量与常规茶树品种有较大差别,其主要生化特征为氨基酸含量高,叶绿素、茶多酚含量低,酚氨比较低,使其具有饮用、食用、药用、榨油、园林设计等广阔新颖的开发空间。本文介绍了白化茶的种质类群分类、部分有代表性的白化茶树品种、生化成分的总体特征以及开发应用前景,为系统了解各白化茶的品种特性,深入开发利用白化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化茶 种质类群分类 生化特征 应用
下载PDF
白鸡冠半同胞系(F1代)叶片主要性状及光合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常颂 王峰 +6 位作者 陈玉真 单睿阳 王秀萍 林郑和 钟秋生 陈志辉 余文权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2-460,共9页
以白鸡冠半同胞系F1代中25个新品系(11个黄白化新品系和14个绿叶新品系)为研究对象,观测茶树新梢生物量、生育期、叶片功能性状及光合性能,并分析两类茶树新品系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母本白鸡冠相比,25个新品系新梢生物量均增加... 以白鸡冠半同胞系F1代中25个新品系(11个黄白化新品系和14个绿叶新品系)为研究对象,观测茶树新梢生物量、生育期、叶片功能性状及光合性能,并分析两类茶树新品系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母本白鸡冠相比,25个新品系新梢生物量均增加(15号和24号除外),增幅为25.0%-106.25%,一芽三叶期提前(早、中生种比例达84%);黄白化新品系叶片面积(LA)和比叶面积(SLA)明显增加,干物质含量(LDMC)则明显降低,其他指标变化不明显;绿叶新品系叶片面积(LA)和光合色素指标均明显增加,其他指标变化趋势不明显。此外,黄白化新品系叶片的LA和光合色素指标平均值显著低于绿叶新品系,而叶片的SLA、Chla/Chlb和Car/Chl比值平均值显著高于绿叶新品系。黄白化新品系叶绿素含量平均值仅为绿叶新品系的42.29%,但各项光合性能指标并未下降(只有3号和6号光合色素过低时显著下降),说明该黄白化新品系在一定叶绿素含量范围内,单位叶绿素的光合效率较高,可能是对叶绿素含量低的一种生理补偿,有待进一步从生理和分子方面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鸡冠半同胞系 黄白化新品系 叶片功能性状 光合特征
下载PDF
不同加工工艺对新安江白茶新品系“新安1号”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敖存 余继忠 +2 位作者 郭敏明 崔宏春 毛宇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3期161-164,共4页
[目的]了解新安1号新品系的加工特性,提高其加工新安江白茶的品质,促进地方优良品种的应用推广。[方法]对不同晒青、摊放、杀青和干燥处理条件下新安1号新品系制作的新安江白茶的感官品质和理化成分进行比较。[结果]日晒15~30 min能够... [目的]了解新安1号新品系的加工特性,提高其加工新安江白茶的品质,促进地方优良品种的应用推广。[方法]对不同晒青、摊放、杀青和干燥处理条件下新安1号新品系制作的新安江白茶的感官品质和理化成分进行比较。[结果]日晒15~30 min能够明显提高茶叶的香气品质;摊放4~8 h,茶叶香气和滋味品质好于热风快速萎调和摊放20 h;微波杀青和滚筒杀青所得干茶色泽、汤色、香气和滋味均好于理条杀青;烘干所得茶样干茶色泽、汤色、香气和滋味均优于炒干。[结论]日晒15~30 min,摊放4~8 h,210℃滚筒杀青或功率800 W微波杀青,160℃理条做型,70℃烘干,有利于该品系品质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 白化茶 品质
下载PDF
白化茶新品系‘新安1号’品种特征及适制性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敖存 余继忠 +3 位作者 黄海涛 张友炯 毛宇骁 崔宏春 《茶叶》 2015年第3期133-136,共4页
为加强地方优良品种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对白化茶新品系‘新安1号’植物学性状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分析,完成了其品种特征的初步鉴定,并对其绿茶适制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品系为芽白型白化茶,生长势和育芽能力强,产量、... 为加强地方优良品种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对白化茶新品系‘新安1号’植物学性状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分析,完成了其品种特征的初步鉴定,并对其绿茶适制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品系为芽白型白化茶,生长势和育芽能力强,产量、抗旱性和抗寒性均高于对照‘白叶1号’。名优绿茶适制性较强,其中加工卷曲形茶品质最佳,香气清鲜,滋味鲜醇,甘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化茶 品种特征 适制性
下载PDF
不同干燥成形方式的白叶红茶品质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荣林 艾仄宜 +7 位作者 穆兵 马圣洲 赵飞 吴琴燕 童艺锋 缪惠民 徐玉琴 杨亦扬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6230-6237,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成形方式对白叶红茶品质的影响。方法以白叶1号鲜叶为原料,采用相同的萎凋、揉捻、初烘程序,用不同的干燥做形方式制成不同形态的红茶,以感官审评结合理化分析对不同形态的红茶进行品质分析。结果通过不同干燥成形方式...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成形方式对白叶红茶品质的影响。方法以白叶1号鲜叶为原料,采用相同的萎凋、揉捻、初烘程序,用不同的干燥做形方式制成不同形态的红茶,以感官审评结合理化分析对不同形态的红茶进行品质分析。结果通过不同干燥成形方式获得了卷曲形、毛峰型、针形、扁形4种形态的红茶。4种红茶茶黄素、茶红素及氨基酸含量稍有差别,针形红茶茶黄素、类黄酮与氨基酸总量略高,有利于提高其饮用价值,但4种红茶色、香、味感官品质总体接近。二次干燥(足火)-成形过程促使不同形态白叶红茶香气组成发生一定变化,进而对红茶香型产生了细微影响,4种红茶以甜香为基本香型,卷曲型红茶香气特征偏于花香,扁形红茶略带果香。结论毛火过程对白叶红茶品质的形成和固定具有关键作用,干燥成形方式不改变总的香气特征,但可使白叶红茶的具体香型发生细微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叶红茶 干燥-做形 品质分析 香型
下载PDF
新梢白化系列茶树新品系性状比较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王开荣 张国平 +5 位作者 李明 林伟平 方乾勇 杜颖颖 俞茂昌 梁月荣 《茶叶》 2006年第1期22-24,共3页
新梢白化茶树,又称白叶茶或白茶,是我国特有的茶树品种资源。由于这类茶树新梢具有氨基酸含量高,成品茶滋味鲜爽,而且叶片呈现白色或黄白色,是名贵茶树资源。本文介绍了宁波地区新发现的6种新梢白化茶树新品系的研究结果。该6个品系的... 新梢白化茶树,又称白叶茶或白茶,是我国特有的茶树品种资源。由于这类茶树新梢具有氨基酸含量高,成品茶滋味鲜爽,而且叶片呈现白色或黄白色,是名贵茶树资源。本文介绍了宁波地区新发现的6种新梢白化茶树新品系的研究结果。该6个品系的白化机理分为温度敏感型和光照敏感型。前者和后者分别在低温和强光照条件下新梢叶片呈白色或黄白色。文中同时介绍了该6个品种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化学成分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梢白化 白茶 白叶茶 氨基酸 温度敏感型 光照敏感型
下载PDF
白叶茶鲜叶制益生茶的急性、慢性毒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凯 黎顺庚 +3 位作者 王光光 范文桐 王玲 卞建春 《中国茶叶加工》 2017年第2期11-15,共5页
为了探明白叶茶鲜叶制益生茶作为保健茶的毒理学安全性,以不同浓度的益生茶为原料,对SD大鼠同时进行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每天以5 m L/kg·BW浓度5%益生茶液灌胃,对照组灌... 为了探明白叶茶鲜叶制益生茶作为保健茶的毒理学安全性,以不同浓度的益生茶为原料,对SD大鼠同时进行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每天以5 m L/kg·BW浓度5%益生茶液灌胃,对照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试验期为14 d,观察相关生理体征变化。慢性毒性试验,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益生茶高、中、低剂量组共四组,益生茶对应各组自由饮用浓度分别为3%、2%和1%的茶液,对照组自由饮用蒸馏水,试验期6周,试验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指标及脏器系数变化。经口急性毒性试验中,益生茶对SD大鼠的食物利用率和生理体征无显著影响(P>0.05)。慢性毒性试验中,益生茶各剂量组SD大鼠的体重、血液学、血液生化学指标值及各脏器的脏/体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益生茶各组大鼠主要脏器在外观形态和组织学上均无异常变化。在本试验条件下,未发现明显毒性反应和病理变化,表明白叶茶鲜叶制益生茶对雄性大鼠基本无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叶茶鮮叶 益生茶 SD大鼠 急性毒性 慢性毒性
下载PDF
白化茶树新品种‘景白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繁殖技术 被引量:3
18
作者 包佐淼 《中国园艺文摘》 2015年第7期223-224,共2页
‘景白1号’是景宁畲族自治县经济作物总站选育出的珍稀白化茶树新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强、抗逆性高、适制名优绿茶等特性,适合在景宁县及相似气候环境区域推广种植。
关键词 白化茶 品种 特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茶树白化变异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9
作者 卢翠 沈程文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45-451,共7页
白化现象在植物界普遍存在,茶叶作为一种叶用植物,白化变异植株中关键化学成分如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儿茶素类、氨基酸类、黄酮类等物质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茶树生长发育、抗逆性、茶叶制作工艺、口感等有重要影响。叶色变... 白化现象在植物界普遍存在,茶叶作为一种叶用植物,白化变异植株中关键化学成分如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儿茶素类、氨基酸类、黄酮类等物质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茶树生长发育、抗逆性、茶叶制作工艺、口感等有重要影响。叶色变异作为一种突变性状对于茶树新品种选育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对研究茶树光合作用机制、叶色调控机理、叶片发育调控等也有重要理论价值。本文综述了国内近几年关于茶树白化突变体化学成分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氨基酸、儿茶素的研究及茶树白化突变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茶树白化突变体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白化 综述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的白化和黄化茶树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 被引量:34
20
作者 王松琳 马春雷 +4 位作者 黄丹娟 马建强 金基强 姚明哲 陈亮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8-68,共11页
利用62对SSR引物对16个白化、黄化茶树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初步明确了不同白化、黄化品种的遗传结构,以及SSR标记在白化、黄化品种鉴定上的适用性,为此类茶树品种资源的鉴定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经过对引物筛选和扩增条带... 利用62对SSR引物对16个白化、黄化茶树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初步明确了不同白化、黄化品种的遗传结构,以及SSR标记在白化、黄化品种鉴定上的适用性,为此类茶树品种资源的鉴定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经过对引物筛选和扩增条带的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多态性的55对引物中,共检测出169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检测出的等位基因数为2~5个,平均为3.07个;多态信息含量(PIC)和Shannon信息指数(I)的平均值分别是0.40和0.79;169个等位基因出现频率在3.12%~96.88%之间;16个参试品种的遗传距离在0.086~0.532,品种间遗传结构差异明显;当D≈0.18时,可将16个品种划分为3类,其中大部分亲缘关系相近或地理位置一致的品种聚为一类。此外,笔者根据不同引物的等位基因带型构建了16个白化和黄化茶树品种的分子指纹图谱,并筛选出3对核心引物(TM156、TM508、MSG0380)用于不同白化、黄化茶树品种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化 黄化茶树 SSR标记 指纹图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