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白锈菌科分类研究——Ⅳ.藜科上—新记录种及菊科上的已知种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英祥 张中义 +1 位作者 刘云龙 陈跃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3期222-230,共9页
本文报道藜科Chenopodiaceae上优若藜白锈一新记录种Albugo eurotiae Tranzsch和菊科Compositae上已知种和变种,婆罗门参白锈A.tragopogi(Pers.)Schroet,婆罗门参原变种A.tragopogi var.pyrethi,匹菊婆罗门参白锈A.tragopogI var.inulae... 本文报道藜科Chenopodiaceae上优若藜白锈一新记录种Albugo eurotiae Tranzsch和菊科Compositae上已知种和变种,婆罗门参白锈A.tragopogi(Pers.)Schroet,婆罗门参原变种A.tragopogi var.pyrethi,匹菊婆罗门参白锈A.tragopogI var.inulae,旋复花婆罗门参白锈A.tragopogi var.inulae,蓟婆罗门参白锈A.tragopogi var.Cirsii的寄主新记录和地理新分布以及各种的描述和形态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锈菌 白锈菌科 分类 优若藜白锈
下载PDF
甘肃16种有毒杂草病害调查及利用其病害防、抑有毒杂草可能性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孟有儒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9期65-68,共4页
经调查 ,甘肃 16种有毒杂草上发生的各类真菌病害有 2 5种 ,并对苍耳轴霜霉菌Plasmoparaan gustiterminalis ,棘豆霜霉菌Peronosporaoxytropidis ,马先蒿霜霉菌P pedicularis,乌头霜霉菌P aconiti,荨麻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urticae... 经调查 ,甘肃 16种有毒杂草上发生的各类真菌病害有 2 5种 ,并对苍耳轴霜霉菌Plasmoparaan gustiterminalis ,棘豆霜霉菌Peronosporaoxytropidis ,马先蒿霜霉菌P pedicularis,乌头霜霉菌P aconiti,荨麻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urticae,槐束丝壳菌Trichocladiasophorae和寄生天名精的婆罗门参白锈匹菊变种Albugotragopogivar pyrethi在防、抑有毒杂草上的利用价值进行了初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毒杂草 霜霉菌 假霜霉菌 轴霜霉菌 槐柬丝壳菌 白锈菌 评价
下载PDF
甘肃牧草白锈病调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雷玉明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65-67,共3页
首次记述了寄生于甘肃23种牧草植物上的8种白锈菌Albugo,其中有5种为甘肃新纪录种,16种植物为甘肃新纪录寄主植物。白锈病在菊科、苋科、马齿苋科等牧草上的发病率达40%~50%。
关键词 甘肃 牧草 白锈病 白锈菌 寄主植物 发病率
下载PDF
宁夏白锈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宽仓 查仙芳 +1 位作者 樊仲庆 陈朝英 《宁夏农林科技》 1998年第2期4-7,共4页
记述了寄生于宁夏19种植物上的白锈菌7种(或变种),其中有6种为宁夏新记录种。3种植物为中国新记录寄主植物,它们是:大孢白锈Albugomacrospora寄生于宽叶独行菜Lepidiumlatifoiumvar.a... 记述了寄生于宁夏19种植物上的白锈菌7种(或变种),其中有6种为宁夏新记录种。3种植物为中国新记录寄主植物,它们是:大孢白锈Albugomacrospora寄生于宽叶独行菜Lepidiumlatifoiumvar.affinel;蓟婆罗门参白锈A.tragopogivar.cirsi寄生于猬菊Takaikatazuchialomonosowi和婆罗门参白锈原变种A.tragopogivar.tragopogi寄生于蒙古鸦葱Scorzoneramongolica.对每个种的形态作了详细描述,并有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锈菌 新记录种 新寄主 宁夏
下载PDF
油菜白锈菌与其寄主相互关系的超微结构研究
5
作者 康振生 黄丽丽 魏国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3年第S2期24-28,125-126,共7页
观察发现,多核无隔膜的胞间菌丝上可产生多个吸器,形成于寄主细胞内的球形吸器体以管状的颈部与胞间菌丝细胞相连。吸器体壁和颈部壁仅由一层组成,颈部上端的壁外存在一染色较深的外套结构,吸器体内分布有大量的线粒体,但无细胞核的存在... 观察发现,多核无隔膜的胞间菌丝上可产生多个吸器,形成于寄主细胞内的球形吸器体以管状的颈部与胞间菌丝细胞相连。吸器体壁和颈部壁仅由一层组成,颈部上端的壁外存在一染色较深的外套结构,吸器体内分布有大量的线粒体,但无细胞核的存在,吸器体外间质内分布有染色较深的物质。在寄主细胞原生质中,可观察到大量的管状结构,这些结构可相互联接,并可与吸器外间质沟通。位于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之间的孢子囊梗,以芽生的方式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通常呈串状排列。本文对入侵外套和吸器外间质内物质来源及功能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锈菌 吸器 油菜 孢囊梗 超微结构
下载PDF
两种向日葵检疫性真菌病害的多重DPO-PCR检测方法 被引量:9
6
作者 张娜 乾义柯 +4 位作者 魏霜 梁巧玲 鄞杰平 刘中勇 陈卫民 《植物检疫》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5-38,共4页
本研究根据向日葵白锈病菌大亚基核糖体RNA基因序列,向日葵黑茎病菌的ITS-5.8S r RNA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DPO(dual priming oligonucleotide)引物,建立同时检测这两种检疫性病菌的多重DPO-PCR检测方法,并对其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评... 本研究根据向日葵白锈病菌大亚基核糖体RNA基因序列,向日葵黑茎病菌的ITS-5.8S r RNA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DPO(dual priming oligonucleotide)引物,建立同时检测这两种检疫性病菌的多重DPO-PCR检测方法,并对其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所设计的DPO引物特异性强,仅向日葵白锈病菌和向日葵黑茎病菌可分别扩增出307 bp与388 bp的特异性条带,其他参照菌株及阴性对照均无条带;检测体系对混合模板中向日葵白锈病菌和向日葵黑茎病菌的DNA灵敏度均达0.05 ng/μL;且该检测方法对退火温度不敏感,适用范围广。该方法能够准确、快速的检测向日葵白锈病菌和向日葵黑茎病菌,适合于口岸实验室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白锈病菌 向日葵黑茎病菌 多重DPO-PCR 检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