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刺粉虱在不同茶树品种上的越冬趋性研究
1
作者 樊吉君 缪有成 +4 位作者 刘伟 谭吉慧 谭琳 周玲红 刘跃荣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期56-59,共4页
为了明确黑刺粉虱在不同茶树品种上的越冬趋性,对越冬代黑刺粉虱在10个中叶种和大叶种茶树品种上的分布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大叶种茶树上的越冬代黑刺粉虱虫口密度显著大于中叶种茶树,其中大叶种福鼎大毫上的越冬代... 为了明确黑刺粉虱在不同茶树品种上的越冬趋性,对越冬代黑刺粉虱在10个中叶种和大叶种茶树品种上的分布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大叶种茶树上的越冬代黑刺粉虱虫口密度显著大于中叶种茶树,其中大叶种福鼎大毫上的越冬代黑刺粉虱虫口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茶树,聚集性最强。越冬代黑刺粉虱在树冠上的空间分布受茶树品种的影响,但是碧香早、潇湘红21-3、龙井43号和槠叶齐9号4个茶树品种的树冠上、中、下层越冬代黑刺粉虱虫口密度均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刺粉虱 茶树品种 越冬代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利用黄板监测不同茶树品种(品系)上黑刺粉虱成虫的种群消长及日节律变化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喜旺 辛肇军 孙晓玲 《茶叶学报》 2015年第1期51-55,共5页
黄板诱杀是监测与防治茶园黑刺粉虱成虫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本文利用黄板对不同品种(品系)上黑刺粉虱成虫的种群密度、年消长动态,以及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内色板诱集到的粉虱成虫数量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1)中选2号、中选... 黄板诱杀是监测与防治茶园黑刺粉虱成虫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本文利用黄板对不同品种(品系)上黑刺粉虱成虫的种群密度、年消长动态,以及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内色板诱集到的粉虱成虫数量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1)中选2号、中选3号和中选7号上黑刺粉虱成虫的发生数量显著低于目前茶区大面积种植的福鼎大白茶;2)在杭州黑刺粉虱成虫数量具有明显的4个高峰期,其中春季和秋季的虫口发生数量较高;3)色板在上午9:00-11:00期间诱集到的黑刺粉虱成虫数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板 茶树品系 黑刺粉虱 种群消长 日节律
下载PDF
茶黑刺粉虱与樟刺粉虱(半翅目:粉虱科)形态特征的比较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吉锐 周孝贵 +4 位作者 诸葛敏 杜予州 徐志宏 周国鑫 邓建宇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75-1282,共8页
通过比较研究茶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camelliae Kanmiya&Kasai和樟刺粉虱Aleurocanthus cinnamomi Takahashi形态特征,有助于更好地区分这两种刺粉虱种类。采集这两种粉虱标本,通过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茶黑刺粉虱和樟刺粉虱不... 通过比较研究茶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camelliae Kanmiya&Kasai和樟刺粉虱Aleurocanthus cinnamomi Takahashi形态特征,有助于更好地区分这两种刺粉虱种类。采集这两种粉虱标本,通过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茶黑刺粉虱和樟刺粉虱不同龄期形态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比较研究;同时将伪蛹制作玻片标本观察。茶黑刺粉虱和樟刺粉虱卵、1龄若虫和2龄若虫形态结构比较相似,但是伪蛹形态不同,刺的数量及分布有较大的区别。茶黑刺粉虱中央区隆起,尤其是管状孔区域更明显,位于一个凸起的瘤突上;亚缘区上有10~11对刺排列,樟刺粉虱亚缘区具有刺14对,其中头胸部5对,腹部9对。茶黑刺粉虱管状孔隆起,亚心形或近圆形,盖瓣心形,几乎充塞了整个管状孔区域;樟刺粉虱管状孔半圆形,盖瓣半圆形,充塞管状孔一半区域。两种刺粉虱成虫整体上比较相似,复眼、胸部和腹部及前翅基部为橙黄色;前后翅及身体上的白色粉状物都是由后足将腹部蜡盘分泌物覆盖上的,茶黑刺粉虱的粉状物比樟刺粉虱要多。前后翅上有不同形状的白色斑纹,左右翅斑相连,但是樟刺粉虱前翅后缘全白,而茶黑色粉虱前翅后缘仅有部分白斑。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区分樟刺粉虱和茶黑刺粉虱,为农林生产过程中准确鉴定和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黑刺粉虱 樟刺粉虱 形态特征 分类 粉虱科
下载PDF
茶树叶片上的“虱子”——茶黑刺粉虱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吉锐 《中国茶叶》 2020年第8期8-11,共4页
在茶园里,茶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camelliae Kanmiya&Kasai是最常见的刺吸为害的粉虱类害虫。本文介绍茶黑刺粉虱各龄期虫态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相关防治要点,供茶农和农技人员参考。
关键词 茶黑刺粉虱 形态特征 防控
下载PDF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茶黑刺粉虱的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莉 李帅 +2 位作者 张金峰 王威锐 孟泽洪 《湖南农业科学》 2022年第8期9-12,共4页
茶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camelliae Kanmiya&Kasai)是近年来提出的区别于橘黑刺粉虱[A.spiniferus(Quaintance)]的独立物种,为实现茶黑刺粉虱的精准鉴定,研究利用DNA条形码技术成功获取了来源于贵州独山、贵阳、湄潭以及山东泰安... 茶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camelliae Kanmiya&Kasai)是近年来提出的区别于橘黑刺粉虱[A.spiniferus(Quaintance)]的独立物种,为实现茶黑刺粉虱的精准鉴定,研究利用DNA条形码技术成功获取了来源于贵州独山、贵阳、湄潭以及山东泰安茶园的6个茶黑刺粉虱样本的mt DNA COI基因DNA条形码特定的标准区域序列片段,登录号分别为ON534214、ON534215、ON534319、ON534320、ON548917、ON548918,通过序列比对发现,茶黑刺粉虱个体间的遗传距离(0~8.7%)远小于与外群刺桐粉虱的遗传距离(28.9%~29.8%),证明DNA条形码技术应用有效;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来源于不同地区的茶黑刺粉虱明显分化为2大分支,分别为贵州湄潭、独山和山东泰安分支以及贵州贵阳分支,其结果可支持茶黑刺粉虱的单系性结论,同时2大分支分化明显,尚可能存在隐存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黑刺粉虱 COI基因 DNA条形码技术 系统发育 遗传分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