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sorptive Stripping Voltammetry of Ultra Trace Lanthanum(Ⅲ) Using an Alizarin S as Complexing Agent and Carbon Paste as Working Electrode
1
作者 Muji Harsini Handoko Darmokoesomo Alien Kholifah 《Journa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0年第9期61-64,共4页
Ultra trace determination of lantanum(Ⅲ) has been studied by adsorptive stripping voltammetry methods using an alizarin S as complexing agent and carbon paste electrode as working electrode. The electrode was made ... Ultra trace determination of lantanum(Ⅲ) has been studied by adsorptive stripping voltammetry methods using an alizarin S as complexing agent and carbon paste electrode as working electrode. The electrode was made from mixed of carbon powder and paraffin in micropipette tip with diameter of 4 ram. This method consists of two steps. The first step is the formation and adsorptive accumulation of metal ion with chelator at the electrode surface. The second step is stripping the complex from the electrode surface into the solution. The stripping step generates current which is recorded as voltammogram. The optimum conditions of instrumental parameter obtained were accumulation potential of 600 mV, accumulation time of 120 seconds, and pH of solution of 5.5. In this research, the limit detection obtained was 2.3348 × 10^-12 M (3.24× 10^-11μg/L) with sensitivity of 16.52 (nA/10u M) and the precision of standard solution of La3+ with concentration of 2 × 10^-12 M, 4× 10^-12 M, 6 × 10^-12 M, 8 × 10^-12 M, and 10 × 10^-12M were 3.50%, 9.88%, 7.19%, 7.48% and 1.85% respectively. The linierity of this method is very good wit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0.9780. Recovery percentage from La3+ with concentration of 6× 10^-12 M and 10 × 10^-12 M are 108.84% and 91.51%,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 trace analysis lanthanum(Ⅲ) alizarin s adsorptive stripping voltammetry carbon paste electrode.
下载PDF
Use of calcein and alizarin red S for immersion marking of black rockfish Sebastes schlegelii juveniles 被引量:8
2
作者 Lü Hongjian ZHANG Xiumei +1 位作者 XI Dan GAO Tianxiang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88-98,共11页
Black rockfish Sebastes schlegelii juveniles (30-40 mm total length) were immersed in a range of calcein (CAL) solutions at concentrations ranging from 50 to 250 mg/L and alizarin red S (ARS) solutions at concen... Black rockfish Sebastes schlegelii juveniles (30-40 mm total length) were immersed in a range of calcein (CAL) solutions at concentrations ranging from 50 to 250 mg/L and alizarin red S (ARS) solutions at concentrations ranging from 100 to 500 mg/L in filtered seawater (salinity 30) for 24 h. Fluorescent marks were detected in otoliths (sagittae, asteriscus), scales, fin rays (dorsal, pectoral, ventral, anal, and caudal fin rays), and fin spines (dorsal, ventral, and anal fin spines) after a 60-d growth experiment. With the exception of 50-100 rng/L CAL, acceptable marks were produced in the otoliths and fin spines by all concentrations of CAL and ARS. In particular, marks were clearly visible under normal light in the sagittae, asteriscus, and fin spines offish immersed in 200 500 mg/L, 300-500 rag/L, and 200-500 mg/LARS, respectively. Scales and fin rays had acceptable marks at much higher concentrations (≥50 mg/L CAL, ≥300 mg/L ARS for scales and ≥50 mg/L CAL,≥200 mg/L ARS for fin rays). The mark quality was highest (i.e., acceptable marks were observed in all sampled structures after immersion marking) in fish immersed in 150-250 mg/L CAL or 300-500 mg/LARS. In addi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urvival and growth of marked fish compared with controls 60 d post-marking (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bastes schlegelii calcein (CAL) alizarin red s (ARs otoliths fin rays fin spines
下载PDF
The adsorptive properties of UiO-66 towards organic dyes: A record adsorption capacity for the anionic dye Alizarin Red S. 被引量:11
3
作者 Marwa S.Embaby Saber D.Elwany +1 位作者 Widiastuti Setyaningsih Mohamed R.Saber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4期731-739,共9页
In order to decisively determine the adsorption selectivity of zirconium MOF(UiO-66) towards anionic versus cationic species, the adsorptive removal of the anionic dyes(Alizarin Red S.(ARS), Eosin(E), Fuchsin Acid(FA)... In order to decisively determine the adsorption selectivity of zirconium MOF(UiO-66) towards anionic versus cationic species, the adsorptive removal of the anionic dyes(Alizarin Red S.(ARS), Eosin(E), Fuchsin Acid(FA)and Methyl Orange(MO)) and the cationic dyes(Neutral Red(NR), Fuchsin Basic(FB), Methylene Blue(MB),and Safranine T(ST)) has been evaluated. The results clearly reveal a significant selectivity towards anionic dyes. Such an observation agrees with a plethora of reports of UiO-66 superior affinity towards other anionic species(Floride, PO_4^(3-), Diclofenac sodium, Methylchlorophenoxy-propionic acid, Phenols, CrO_4^(2-), SeO_3^(2-), and AsO_4^-). The adsorption process of ARS as an example has been optimized using the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 The resultant statistical model indicates a crucial effect of both pH and sorbent mass. The optimum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 to be initial dye concentration 11.82 mg.L^(-1), adsorbent amount 0.0248 g, shaking time of 36 min and pH 2. The adsorption process proceeds via pseudo-second order kinetics(R^2= 0.999). The equilibrium data were fit to Langmuir and Tempkin models(R^2= 0.999 and 0.997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reveal an exceptional removal for the anionic dye(Alizarin Red S.) with a record adsorption capacity of400 mg·g^(-1). The significantly high adsorption capacity of UiO-66 towards ARS adds further evidence to the recently reported exceptional performance of MOFs in pollutants removal from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sorptio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lizarin Red s. Dye removal UiO-66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下载PDF
茜素红S对异齿裂腹鱼稚鱼标记效果研究
4
作者 何文佳 曾本和 +1 位作者 朱成科 周朝伟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6,共9页
为探索茜素红S对异齿裂腹鱼稚鱼浸泡标记的适宜条件,采用半静态式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法确定茜素红S对异齿裂腹鱼稚鱼安全质量浓度,利用不同质量浓度的茜素红S溶液对45日龄的异齿裂腹鱼稚鱼浸泡不同时间,探究各试验组稚鱼死亡率、生长... 为探索茜素红S对异齿裂腹鱼稚鱼浸泡标记的适宜条件,采用半静态式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法确定茜素红S对异齿裂腹鱼稚鱼安全质量浓度,利用不同质量浓度的茜素红S溶液对45日龄的异齿裂腹鱼稚鱼浸泡不同时间,探究各试验组稚鱼死亡率、生长情况、标记效果和标记有效保存时间,确定茜素红S对异齿裂腹鱼稚鱼的适宜标记条件。试验结果表明:茜素红S对异齿裂腹鱼稚鱼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225.85、147.72、139.21、137.66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28.99 mg/L;0~125 mg/L的茜素红S溶液浸泡稚鱼24 h,质量浓度为75~125 mg/L稚鱼耳石标记效果可见,当茜素红S质量浓度为125 mg/L时,稚鱼死亡率显著升高(P<0.05);75 mg/L茜素红S浸泡稚鱼12~96 h,浸泡24~96 h稚鱼耳石标记效果可见,当浸泡时间为96 h时,稚鱼死亡率显著升高(P<0.05);在4个月的续养过程中,75 mg/L茜素红S溶液浸泡72~84 h,4个月后稚鱼耳石标记效果依旧可见。综合生长、存活率、染色效果及标记保存时间,建议采用75 mg/L茜素红S浸泡标记异齿裂腹鱼72~84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齿裂腹鱼 茜素红s 质量浓度 浸泡时间 染色保存时间
下载PDF
茜素红S法标定氯化钡标准溶液不确定度评定
5
作者 周闻 《广州化工》 CAS 2024年第15期88-90,共3页
以茜素红S为指示剂,用基准试剂无水硫酸钠标定0.250 0 mol/L氯化钡。对标定过程中直接影响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量化,按照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流程进行评定。通过标定氯化钡标准溶液浓度的过程评定,得出了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来... 以茜素红S为指示剂,用基准试剂无水硫酸钠标定0.250 0 mol/L氯化钡。对标定过程中直接影响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量化,按照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流程进行评定。通过标定氯化钡标准溶液浓度的过程评定,得出了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有基准试剂的纯度、试剂配制、样品称量、玻璃量器、滴定终点颜色判定;硫酸钠和氯化钡摩尔质量引入的不确定较小,可以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茜素红s指示剂 标准溶液 不确定度评定
下载PDF
茜素红S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铁(Ⅲ)及反应机理探讨 被引量:16
6
作者 陈贤光 邹小勇 +4 位作者 梁起 欧阳良琪 陈国荣 李泽之 钱莹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1-374,共4页
在pH 4.5的NaAc-HAc缓冲介质中,以邻菲咯啉(phen)作活化剂,痕量Fe(Ⅲ)对H2O2氧化茜素红S(ARS)的褪色反应存在明显的催化作用,由此建立了测定痕量铁(Ⅲ)的催化动力学光度法.采用固定时间法,在λmax=422 nm处,对催化体系和非催化... 在pH 4.5的NaAc-HAc缓冲介质中,以邻菲咯啉(phen)作活化剂,痕量Fe(Ⅲ)对H2O2氧化茜素红S(ARS)的褪色反应存在明显的催化作用,由此建立了测定痕量铁(Ⅲ)的催化动力学光度法.采用固定时间法,在λmax=422 nm处,对催化体系和非催化体系进行光度测定,应用了正交试验法确定最佳条件,测定了有关动力学参数.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63μg/L;线性范围为0~20μg/L,应用于一次蒸馏水、分析纯盐酸中痕量铁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提出了Fe(Ⅲ)-ARS-phen三元络合物活性中间体的催化反应机理设想,并推测催化反应经历了羟自由基氧化反应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光度法 铁(Ⅲ) 茜素红s 反应机理
下载PDF
茜素红S与蛋白质的反应机理研究 被引量:37
7
作者 庄稼 迟燕华 +2 位作者 李克安 李娜 童沈阳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827-832,共6页
应用UV光谱法研究在PH4.35的缓冲溶液中,茜素红S(ARS)与牛血清蛋白(BSA)间的相互结合反应,测定了平均结合数n=8,分配结合常数KC=1.5×10^5,研究了小分子探针与蛋白质的反应机理,相互间的结合... 应用UV光谱法研究在PH4.35的缓冲溶液中,茜素红S(ARS)与牛血清蛋白(BSA)间的相互结合反应,测定了平均结合数n=8,分配结合常数KC=1.5×10^5,研究了小分子探针与蛋白质的反应机理,相互间的结合部位及结合力,该复合物结合前后手等吸收波长红移28nm这是目前此类结合反应研究中,其分子间结合力较大的一例,进一步研究了ARS与多种蛋白质的结合反应,以及离子强度对该体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茜素红s 牛血清蛋白 UV光谱 蛋白质 结合反应
下载PDF
茜素红S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分光光度研究 被引量:39
8
作者 迟燕华 庄稼 +3 位作者 李克安 李娜 董发勤 童沈阳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9-12,共4页
在pH4.3左右的Bri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茜素红S(ARS)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结合,生成红色的复合物,吸光度值与HSA含量呈线性关系。复合物的吸收峰值λmax为530nm,比ARS试... 在pH4.3左右的Bri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茜素红S(ARS)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结合,生成红色的复合物,吸光度值与HSA含量呈线性关系。复合物的吸收峰值λmax为530nm,比ARS试剂本身红移110nm。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1.0×104L·mol-1·cm-1。HSA标准曲线在其质量浓度10~900mg/L间呈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为3mg/L。研究了该配合物用于蛋白质分光光度法测定的基本条件。应用该法测定了人血清样品,回收率在96.9%~102.1%范围内。实验表明该反应选择性、重现性和对照性均好,操作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茜素红s 人血清白蛋白 分光光度法 测定
下载PDF
茜素红S荧光猝灭法测定壳聚糖含量 被引量:19
9
作者 高贵珍 焦庆才 +1 位作者 丁一磊 陈雷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95-898,共4页
在pH 5.0的NaAc-HAc缓冲液中壳聚糖对茜素红S的荧光强度具有明显的猝灭作用,且猝灭程度F0/F与加入的壳聚糖浓度成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一种测定壳聚糖含量的荧光猝灭法。确定了最佳测定条件,线性回归方程为F0/F=-0.438 37+0.436 27c(mg... 在pH 5.0的NaAc-HAc缓冲液中壳聚糖对茜素红S的荧光强度具有明显的猝灭作用,且猝灭程度F0/F与加入的壳聚糖浓度成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一种测定壳聚糖含量的荧光猝灭法。确定了最佳测定条件,线性回归方程为F0/F=-0.438 37+0.436 27c(mg·L-1),线性范围为0-16.667 mg·L-1,r=0.996,检测限为0.473 mg·L-1;平均回收率为100.60%,测定了样品中壳聚糖的含量,并考察了干扰因素对测定的影响。采用该方法可测定复杂样品中微量壳聚糖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茜素红s 荧光猝灭法 测定 壳聚糖 含量 荧光强度
下载PDF
电化学法研究蛋白质和茜素红S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53
10
作者 孙伟 焦奎 刘晓云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2-314,共3页
在pH 4 .2的Britton Robinson缓冲液中 ,茜素红S(ARS)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能形成一种红色的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复合物。用线性扫描二阶导数极谱法和循环伏安法对该体系进行了研究 ,复合物的形成使ARS的还原峰电流下降 ,峰电流的下降值同... 在pH 4 .2的Britton Robinson缓冲液中 ,茜素红S(ARS)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能形成一种红色的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复合物。用线性扫描二阶导数极谱法和循环伏安法对该体系进行了研究 ,复合物的形成使ARS的还原峰电流下降 ,峰电流的下降值同所加的BSA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用于BSA的测定 ,在 8.0× 10 -8~ 1.2× 10 -6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检测限为 4 .3× 10 -8mol/L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血清白蛋白 茜素红s 线性扫描极谱法 超分子复合物 定量分析 相互作用 电化学法 蛋白质
下载PDF
茜素红S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铜(Ⅱ)及机理探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贤光 邹小勇 +4 位作者 梁起 欧阳良琪 陈国荣 李泽之 钱莹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0-44,共5页
研究了在pH 5.0的柠檬酸-NaOH缓冲介质中, 以邻菲口罗啉(phen)作活化剂, 痕量Cu(Ⅱ)对H2O2氧化茜素红S(ARS)的褪色反应存在明显的催化作用, 由此建立了测定痕量Cu(Ⅱ)的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应用了正交试验法确定最佳条件, 测定... 研究了在pH 5.0的柠檬酸-NaOH缓冲介质中, 以邻菲口罗啉(phen)作活化剂, 痕量Cu(Ⅱ)对H2O2氧化茜素红S(ARS)的褪色反应存在明显的催化作用, 由此建立了测定痕量Cu(Ⅱ)的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应用了正交试验法确定最佳条件, 测定了有关动力学参数. 该方法的检出限为6.3×10^-9 g/mL, 线性范围为0~0.8 μg/mL, 应用于茶叶、自来水等水样中痕量铜的测定. 同时, 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光度法 茜素红s 正交试验法
下载PDF
茜素红S与壳聚糖相互作用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彭贞 蒋丽萍 +2 位作者 王瑞侠 宋丰 陆光汉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977-980,共4页
在pH5.0NaAcHAc缓冲溶液中,茜素红S能与壳聚糖生成一种紫红色的复合物。复合物使茜素红S在-0.408V处的还原峰峰电流降低。在选定的最佳条件下,用循环伏安法和线性扫描极谱法测定其峰电流的降低值与壳聚糖的浓度在0.5~7.5mg/L的范围内... 在pH5.0NaAcHAc缓冲溶液中,茜素红S能与壳聚糖生成一种紫红色的复合物。复合物使茜素红S在-0.408V处的还原峰峰电流降低。在选定的最佳条件下,用循环伏安法和线性扫描极谱法测定其峰电流的降低值与壳聚糖的浓度在0.5~7.5mg/L的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Δi″p=30.92+108.4CCTS(mg/L),相关系数0.9990;检出限0.4mg/L。据此建立一种快速、简便测定壳聚糖的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茜素红s 壳聚糖 行为研究 相互作用 电化学 线性回归方程 极谱法测定 循环伏安法 缓冲溶液 最佳条件 线性关系 线性扫描 相关系数 复合物 峰电流 HAC 紫红色 还原峰 检出限
下载PDF
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耳石的茜素红及茜素络合物标志 被引量:15
13
作者 赵亚鹏 潘晓赋 +3 位作者 杨君兴 陈小勇 王晓爱 李再云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9-503,共5页
该文使用不同浓度梯度(50~200 mg/L)和浸泡时间(4~24 h)的茜素络合物(ALC)及茜素红(ARS)水溶液对6、20及90日龄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仔稚鱼进行标志。两种标志物均能在其耳石上形成深红色标记环带,510~560 nm绿色激发光... 该文使用不同浓度梯度(50~200 mg/L)和浸泡时间(4~24 h)的茜素络合物(ALC)及茜素红(ARS)水溶液对6、20及90日龄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仔稚鱼进行标志。两种标志物均能在其耳石上形成深红色标记环带,510~560 nm绿色激发光下,标志带呈猩红色荧光反应。50 mg/L ALC或ARS溶液浸泡6日龄仔鱼8 h、50 mg/L ALC溶液或100 mg/L ARS溶液浸泡20日龄仔鱼24 h及100 mg/L ALC或150 mg/L ARS溶液浸泡90日龄稚鱼24 h,可见光下即可见清晰深红色标记带。50 mg/L ARS或ALC溶液浸泡6日龄仔鱼4 h或浸泡20、90日龄仔鱼24 h,绿色激光下即绿色可见猩红色标记带。且以上浸泡条件均可保证100%标记率和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标志 滇池金线鲃 茜素络合物 茜素红
下载PDF
茜素红S对中华倒刺鲃幼鱼不同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吴金明 霍来江 +3 位作者 杜浩 辛苗苗 张磊 危起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72-1177,共6页
以中华倒刺鲃幼鱼[平均体长(12.3±0.6)cm,平均体重(41.8±3.6)g]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浓度茜素红S溶液(ARS)浸泡24h后肝脏、脑和鳃组织中抗氧化酶(SOD、CAT、GSH-Px)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评估ARS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的生... 以中华倒刺鲃幼鱼[平均体长(12.3±0.6)cm,平均体重(41.8±3.6)g]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浓度茜素红S溶液(ARS)浸泡24h后肝脏、脑和鳃组织中抗氧化酶(SOD、CAT、GSH-Px)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评估ARS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的生理生化影响。结果表明:除脑组织GSH-Px随着ARS浓度的升高而不断升高外,肝脏、鳃和脑组织的抗氧化酶活性均表现为低浓度被诱导而高浓度受抑制的规律,与ARS浓度呈抛物线型剂量效应关系。肝脏、鳃、脑组织抗氧化酶活性达到最大值所对应的浓度分别是300、300和400 mg/L。除鳃部MDA含量随着茜素红S浓度升高不断升高外,脑和肝脏组织的丙二醛含量随着ARS浓度的升高呈现出先降低后上升趋势。根据试验的结果,推荐120—200 mg/L为ARS染色标记中华倒刺鲃幼鱼(体长10 cm)的适宜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茜素红s 中华倒刺鲃幼鱼 抗氧化酶 丙二醛
下载PDF
茜素红S螯合树脂分离富集测定地质样品中的痕量金、铂和钯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李增文 鲍长利 张凯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1062-1064,共3页
用螯合树脂对金属进行分离富集及测定,前人已做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1~4].曾用含键合S双硫腙(P-D)和脱氢双硫腙(P-DT)功能团的离子交换树脂和螯合树脂分离金和铂族金属[5],用双硫腙负载树脂分离富集Cu(Ⅱ)[... 用螯合树脂对金属进行分离富集及测定,前人已做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1~4].曾用含键合S双硫腙(P-D)和脱氢双硫腙(P-DT)功能团的离子交换树脂和螯合树脂分离金和铂族金属[5],用双硫腙负载树脂分离富集Cu(Ⅱ)[6],用磺基二硫腙负载树脂分离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茜素红s 螯合树脂 地质样品 测定
下载PDF
铜(Ⅱ)-茜素红S络合物与蛋白质作用的光谱性质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胡秋娈 王春风 +3 位作者 李全民 张永花 曹向阳 刘尚才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4-77,共4页
在pH 3.80~4.20的Clark-Lubs缓冲介质中,蛋白质与Cu(Ⅱ)-ARS络合物作用,其吸收光谱发生大幅度变化,生成的深红色三元复合物,λmax为538nm,比试剂本身红移118 nm,比络合物λmax红移30 nm.研究了有生物大分子参与的三元复合物反应体系的... 在pH 3.80~4.20的Clark-Lubs缓冲介质中,蛋白质与Cu(Ⅱ)-ARS络合物作用,其吸收光谱发生大幅度变化,生成的深红色三元复合物,λmax为538nm,比试剂本身红移118 nm,比络合物λmax红移30 nm.研究了有生物大分子参与的三元复合物反应体系的光谱性质及其影响因素,解释了初步机理,在确定的最佳实验条件下,建立了以Cu(Ⅱ)-ARS络合物为光谱探针光度法测定人血清蛋白质的新方法.蛋白质在0~300mg/L的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538=2.37×105L·mol-1·cm-1(人血清白蛋白).用于实际人血清样品的测定基本无干扰,灵敏度比茜素红S探针法高23.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Ⅱ)-茜素红s络合物 蛋白质 光度法
下载PDF
钒(Ⅴ)-茜素S-溴酸钠体系极谱络合吸附催化波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月宣 李益恒 阮湘元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206-1208,共3页
在六次甲基四胺 HCl缓冲溶液 (pH 5 .5 )中 ,钒 (Ⅴ ) 茜素S 溴酸钠体系产生一灵敏的吸附平行催化波 ,峰电位在 -0 .64V(vs.SCE)。二次导数峰高与钒 (Ⅴ )浓度在 1 .0× 1 0 -9~ 2 .0× 1 0 -6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检出限... 在六次甲基四胺 HCl缓冲溶液 (pH 5 .5 )中 ,钒 (Ⅴ ) 茜素S 溴酸钠体系产生一灵敏的吸附平行催化波 ,峰电位在 -0 .64V(vs.SCE)。二次导数峰高与钒 (Ⅴ )浓度在 1 .0× 1 0 -9~ 2 .0× 1 0 -6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 5 .0× 1 0 -10 mol/L。研究了电极反应机理 ,方法应用于水样中钒的测定 ,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茜素s 溴酸钠 极谱络合吸附催化波 含量测定
下载PDF
茜素红S-壳聚糖结合反应的电化学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伟 焦奎 +1 位作者 怀盈盈 陆路德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5期377-380,共4页
在pH4.5的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中,茜素红S(ARS)可以与壳聚糖(CTS)发生结合反应形成一种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复合物。用线性扫描二阶导数极谱法对结合反应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物的形成使溶液中游离的ARS浓度降低,进而... 在pH4.5的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中,茜素红S(ARS)可以与壳聚糖(CTS)发生结合反应形成一种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复合物。用线性扫描二阶导数极谱法对结合反应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物的形成使溶液中游离的ARS浓度降低,进而导致ARS的还原峰电流降低。优化了结合反应的最佳条件和电化学测定条件:pH=4.5,B-R用量2.5mL,温度<35℃,时间10min,ARS浓度5.0×10^-5mol·L^-1,扫速800mV·s^-1。在此条件下,峰电流的降低同CTS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用于CTS的检测,线性范围为0.80~50.0mg·L^-1,线性回归方程为△ip″(nA)=493.09+108.24c(mg·L^-1)(γ=0.997,n=20),对结合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茜素红 s-壳聚糖 结合反应 电化学法 线性扫描二阶导数极谱法 超分子复合物
下载PDF
以茜素兰S为电化学探针测定DNA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伟 尤加宇 +1 位作者 周宇峰 焦奎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85-388,共4页
在pH4.5的0.2mol/L 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茜素兰S(ABS)于-0.51V(vs.SCE)产生一个灵敏的线性扫描二阶导数极谱还原峰。当在上述溶液中加入DNA后,茜素兰S在-0.51V处还原峰的峰电流降低并且峰电位正移,说明两... 在pH4.5的0.2mol/L 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茜素兰S(ABS)于-0.51V(vs.SCE)产生一个灵敏的线性扫描二阶导数极谱还原峰。当在上述溶液中加入DNA后,茜素兰S在-0.51V处还原峰的峰电流降低并且峰电位正移,说明两者之间可以通过嵌插作用而结合。结合反应的发生使溶液中游离的茜素兰S浓度降低,相应的还原峰电流降低。实验优化了结合反应条件和电化学测定条件。在最佳条件下,峰电流的降低值同DNA的浓度在1.0~60.0m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ip″(nA)=18.13c(mg/L)~7.61(n=9,r=0.998)。方法应用于合成样品中DNA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茜素兰s DNA 线扫极谱法 相互作用
下载PDF
茜素红S-微分吸附计时电位法测定土壤中铝形态 被引量:3
20
作者 干宁 李天华 +2 位作者 陈妮 童爽 徐伟民 《岩矿测试》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93-197,共5页
报道了茜素红S-微分吸附计时电位法分别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直接检测土壤浸提液中的无机单核铝[Ali]和总单核铝[Ala]浓度,并用该法测定了酸消化浸提液中的总铝[AlT],由[Ala]-[Ali]间接得到有机单核铝[Alo],[AlT]-[Ala]得到酸溶态铝[Alr]... 报道了茜素红S-微分吸附计时电位法分别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直接检测土壤浸提液中的无机单核铝[Ali]和总单核铝[Ala]浓度,并用该法测定了酸消化浸提液中的总铝[AlT],由[Ala]-[Ali]间接得到有机单核铝[Alo],[AlT]-[Ala]得到酸溶态铝[Alr],从而实现了土壤浸提液中5种铝形态的电化学测定。应用此方法测定了多个实际土壤样品,与标准Driscoll法进行了对照,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茜素红s 微分吸附计时电位法 铝形态 土壤浸提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