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后护理对Alen’s打击法制备SD大鼠SCI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李俊杰 饶耀剑 +2 位作者 林斌 梁舒涵 彭奇 《中外医学研究》 2015年第31期153-155,共3页
目的:探究术后护理对Allen’s打击法制备SD大鼠SCI模型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饲养组(A组)与饲养护理组(B组),每组20只。两组均使用Allen’s打击法制备SCI大鼠模型,分别实施相应护理4周,观察其并发症的情况,并记录每组大... 目的:探究术后护理对Allen’s打击法制备SD大鼠SCI模型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饲养组(A组)与饲养护理组(B组),每组20只。两组均使用Allen’s打击法制备SCI大鼠模型,分别实施相应护理4周,观察其并发症的情况,并记录每组大鼠死亡数量与时间。结果:模型制备前1 d分别与模型制备后1、7、14、28 d大鼠的BBB评分比较,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模型死亡情况与并发症出现情况明显较A组减少。A组死亡时间多分布在7 d左右,B组死亡时间无明显密集区。A组大鼠死亡率为80%,B组死亡率为30%。结论:大鼠SCI模型制备成功,有效的术后护理能够明显降低模型大鼠的死亡率,并延缓死亡时间,提高实验模型样本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allen’s打击 死亡原因 存活
下载PDF
SD大鼠脊髓损伤后微环境中髓鞘相关抑制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1
2
作者 贾叙锋 龙苗 +3 位作者 戢勇 黄光平 周玉 冯大雄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18年第5期336-342,共7页
目的观察SD大鼠在不同致伤势能的Allen’s模型和脊髓全切模型微环境中不同时间点的髓鞘相关抑制因子表达。方法选择125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25只, A组(假手术组), B组[20 g×5 cm,即致伤势能100 gcf (gram-cm force)], ... 目的观察SD大鼠在不同致伤势能的Allen’s模型和脊髓全切模型微环境中不同时间点的髓鞘相关抑制因子表达。方法选择125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25只, A组(假手术组), B组[20 g×5 cm,即致伤势能100 gcf (gram-cm force)], C组(20 g×10 cm,致伤势能200 gcf), D组(20 g×15 cm,致伤势能300 gcf)和E组(脊髓全切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印迹分析法,在制模成功后1 d、5 d、7 d、14 d、28 d观察大鼠脊髓损伤(SCI)组织中勿动蛋白-A(Nogo-A)、髓鞘相关糖蛋白(MAG)、少突胶质细胞髓鞘糖蛋白(OMgp)等髓鞘相关抑制因子表达。结果整个实验中大鼠死亡24只(16.67%); B、C、D、E组SCI后1 d可见Nogo-A、MAG、OMgp表达,Nogo-A与MAG表达于SCI后7 d达峰值,28 d恢复到假手术组水平; SCI后1 d可见髓鞘中OMgp表达,5 d达峰值,28 d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结论 Nogo-A、MAG、OMgp在SCI后普遍呈现高表达,并在SCI后5~7 d达到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sCI) sD大鼠 allen’s法 髓鞘相关抑制因子 动物模型
下载PDF
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被引量:27
3
作者 吴杨鹏 范筱 张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9期7341-7348,共8页
背景:目前国内外脊髓损伤模型的设计种类繁多,各有其优缺点,但尚未有一种客观化、标准化的模型以满足临床研究。目的:设计一种简易打击器并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通过与NYU(New York University)打击器建立的脊髓损伤模型进行对比,评估自制... 背景:目前国内外脊髓损伤模型的设计种类繁多,各有其优缺点,但尚未有一种客观化、标准化的模型以满足临床研究。目的:设计一种简易打击器并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通过与NYU(New York University)打击器建立的脊髓损伤模型进行对比,评估自制改良Allen’s脊髓损伤模型的参数及稳定性。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A组6只),自制打击器5,10 cm组(B1,B2组),NYU打击器1.25,2.5 cm组(C1,C2组),A组不打击,其余各组根据分组的不同高度进行打击,每组6只;各组分别与造模术后1,3,5,7 d进行行为学评分,冰冻切片后用尼氏染色法观察病理学改变,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与结论:(1)在行为学评分、脊髓损伤面积比和脊髓前、后角神经元半定量分析中,同一时间点,其他4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B1组和C1组、B2组和C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1组和B2组、C1组和C2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病理学改变:A组见脊髓灰、白质分界清晰,呈蝴蝶状,神经元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数量较多,胞质内斑块状或虎斑样尼氏体清晰;余各组出现不同程度的淤血灶,神经元数目减少,损伤处可见细胞肿胀,轴突脱髓鞘改变,部分细胞呈空泡样改变,尼氏体模糊或消失;(3)结果证实,自制打击器能制备出不同损伤程度的脊髓损伤模型,与NYU脊髓损伤模型效果相近,可靠性高,稳定性好,且操作简单,易于推广,可为大鼠脊髓损伤的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模型 动物 神经行为学表现 组织工程 实验动物 神经损伤与修复动物模型 动物模型 改良allen’s法 感觉评分 BBB评分 尼氏染色 冰冻切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昭成 王文己 +2 位作者 张景贵 赵龙 赵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0期7110-7116,共7页
背景:近期有文献报道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脑梗死模型及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但应用的动物模型均非击打模型,与人体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存在一定差距。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Allen’s脊髓损伤大鼠模型运动功... 背景:近期有文献报道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脑梗死模型及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但应用的动物模型均非击打模型,与人体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存在一定差距。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Allen’s脊髓损伤大鼠模型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使用改良Allen’s法制作T10节段Wistar大鼠脊髓损伤撞击模型,随机分为2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vehicle组注射等剂量PBS。于造模后第1,7,14,21,28,35天分别应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法和Rivlin斜板实验评估大鼠运动功能,造模后第7,14,21,28,35天使用网格步行实验评估大鼠四肢肌力。结果与结论:所有大鼠造模后均出现后肢瘫痪症状。造模后第7,14,21,28,35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BBB运动功能评分及Rivlin斜板实验评分高于vehicle组(P<0.05-0.01),造模后第14,21,28,35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网格行走实验错误数低于vehicle组(P<0.05-0.01),结果显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后大鼠运动功能及四肢肌力恢复情况均优于vehicle组。提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疗法对脊髓损伤起到了积极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干细胞因子及调控因子 骨髓干细胞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脊髓损伤 allen’s法 运动功能 四肢肌力 BBB评分 Rivlin斜板实验 网格步行实验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