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胚胎发育形态学及组织切片观察 被引量:8
1
作者 高小强 刘志峰 +5 位作者 黄滨 王耀辉 薛国平 秦巍仑 关长涛 洪磊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18,共10页
通过显微镜及连续切片技术,研究了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及组织学特征。结果显示,在孵化温度为(21.0±0.5)℃的条件下,美洲鲥受精卵经过71 h 15 min大量孵化出膜,其胚胎发育阶段主要分为6个时期。受精卵... 通过显微镜及连续切片技术,研究了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及组织学特征。结果显示,在孵化温度为(21.0±0.5)℃的条件下,美洲鲥受精卵经过71 h 15 min大量孵化出膜,其胚胎发育阶段主要分为6个时期。受精卵第1–5次卵裂均为经裂,第6次卵裂(64细胞期),纬裂出现,胚盘被分为外部的包被层和内部的深层细胞两部分。受精6 h 2 min,内外卵黄合胞体层形成。受精7 h 40 min,囊胚腔出现。受精10 h 39 min,胚盘下包30%,胚盾形成;受精14 h 50 min,下包50%,三胚层形成;受精17 h 33 min,下包75%,神经板形成;受精21 h 13 min,下包90%,脑原基、视囊、脊索原基和体节出现;受精24 h 15 min,完全下包,神经胚、听囊、前脑、中脑及后脑出现。受精24 h 55 min,克氏囊形成。受精35 h 44 min,心脏和消化管出现;42 h50 min肾小管形成;47 h 35 min克氏囊消失;60 h 15 min角膜出现。70 h 15 min,仔鱼大量出膜,初孵仔鱼具有一个大而均质的卵黄囊,上面布有明显的色素。美洲鲥胚胎发生发育的特征与大多数报道的硬骨鱼类类似,但在分化发育的时序上具有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胚胎发育 形态学 组织学
下载PDF
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眼睛早期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高小强 洪磊 +3 位作者 刘志峰 郭正龙 王耀辉 雷霁霖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6-83,共8页
应用石蜡切片及HE染色的方法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早期发育过程中眼睛的发生、分化和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结果显示,受精后21 h 13 min,视泡出现;受精后26 h 23 min,视泡发育成视杯;受精后35 h 44 min,原始视网膜和晶状体... 应用石蜡切片及HE染色的方法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早期发育过程中眼睛的发生、分化和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结果显示,受精后21 h 13 min,视泡出现;受精后26 h 23 min,视泡发育成视杯;受精后35 h 44 min,原始视网膜和晶状体形成;受精后60 h 15 min,角膜在视网膜前缘处形成,由单一的立方上皮构成;2日龄仔鱼,巩膜分化完成,由软骨组织和弹力纤维构成,脉络膜出现;3日龄仔鱼,虹膜出现,视网膜分化完全,由外向内的色素层、视觉细胞层、外界膜、外核层、外网膜层、内核层、内网膜层、视神经节细胞层、视神经纤维层和内界膜10层构成,此时视觉细胞层中视杆细胞出现;14日龄仔鱼,角膜分化完全,由自外向内的复层扁平上皮、前弹性层、基质层、后弹性层和内皮层5层构成;22日龄仔鱼,脉络膜腺出现;26日龄稚鱼脉络膜分化完全,由外向内依次为银膜层、血管层和色素层,虹膜也完全分化,由外向内依次为虹膜内皮层、前缘层、基质层、后缘层和色素层;45日龄幼鱼,视网膜内核层分化成两层水平细胞。此时美洲鲥眼睛的各个结构均发育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眼睛 结构 早期发育 组织学
下载PDF
Changes of Protein and Lipid Contents,Amino Acid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s in Eggs and Yolk-Sac Larvae of American Shad(Alosa sapidissima) 被引量:2
3
作者 LIU Zhifeng GAO Xiaoqiang +5 位作者 YU Jiuxiang WANG Yaohui GUO Zhenglong HUANG Bin LIU Baoliang HONG Le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413-419,共7页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the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merican shad(Alosa sapidissima) eggs and larvae at embryonic and early larval stages,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from artificia...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the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merican shad(Alosa sapidissima) eggs and larvae at embryonic and early larval stages,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from artificial fertilization to the end of yolk absorption including 2 h, 12 h and 30 h after fertilization and newly hatched larvae including 1 and 3 days after hatching. The composition of lipid, fatty acids, protein and amino acids were analyzed. The content of total protein exhibited a decreasing trend during embryogenesis and larval development, an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was detected after hatching(P < 0.05). The total lipid content remained relative stable.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was detected in almost all amino acids after hatching except for glycine(P <0.05), while a significant decrease was found in the content of cysteine, proline, tyrosine, valine, isoleucine, leucine and phenylalanine during the yolk-sac phase(P < 0.05). On the other hand, all the groups of fatty acids remained stable during the period of embryogenesis. But after hatching, a significant decrease was found in the content of C18:2n-6, C18:3n-6, SFA and ratio of EPA/ARA(P < 0.05), while a significant increase was found in the content of C18:3n-3, C20:4n-6, C22:6n-3 and ratio of n-3/n-6(P < 0.05). In conclusion, the combined data suggested that American shad utilizes the protein content as preferential energy substrates during embryonic and early larval developments with some specificity in the consumption of different amino ac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osa sapidissima development LIPID protein AMINO ACID FATTY ACID
下载PDF
An integrative study of larval organogenesis of American shad Alosa sapidissima in histological aspects 被引量:1
4
作者 高小强 洪磊 +3 位作者 刘志峰 郭正龙 王耀辉 雷霁霖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36-152,共17页
We describe organogenesis at a histological level in American shad( Alosa sapidissima) larvae from 0 until 45 days after hatching(DAH). Larval development wa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based on the feeding mode,externa... We describe organogenesis at a histological level in American shad( Alosa sapidissima) larvae from 0 until 45 days after hatching(DAH). Larval development wa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based on the feeding mode,external morphological features,and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organs: stage 1(0–2 DAH),stage 2(3–5 DAH),stage 3(6–26 DAH) and stage 4(27–45 DAH). At early stage 2(3 DAH),American shad larvae developed the initial digestive and absorptive tissues,including the mouth and anal opening,buccopharyngeal cavity,oesophagus,incipient stomach,anterior and posterior intestine,differentiated hepatocytes,and exocrine pancreas. The digestive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developed further in stages 2 to 3,at which time the pharyngeal teeth,taste buds,gut mucosa folds,differentiated stomach,and gastric glands could be observed. Four defined compartments were discernible in the heart at 4 DAH. From 3 to 13 DAH,the excretory systems started to develop,accompanied by urinary bladder opening,the appearance and development of primordial pronephros,and the proliferation and convolution of renal tubules. Primordial gills were detected at 2 DAH,the pseudobranch was visible at 6 DAH,and the filaments and lamellae proliferated rapidly during stage 3. The primordial swim bladder was first observed at 2 DAH and started to inflate at 9 DAH; from then on,it expanded constantly. The spleen was first observed at 8 DAH and the thymus was evident at 12 DAH. From stage 4 onwards,most organs essentially manifested an increase in size,number,and complexity of tissue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osa sapidissima larval development ONTOGENY HISTOLOGY organ differentiation
下载PDF
美洲鲥鱼嗜水气单胞菌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会林 晋怀远 +2 位作者 高晔 夏苏东 李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7-266,共10页
2021年,山东省临沂市一养殖场养殖的美洲鲥鱼(Alosa sapidissima)突发疾病并出现严重死亡,日死亡率高峰期达到2.5%,累积死亡率约为90%。患病鱼主要症状为体表出血、溃疡,解剖可见腹腔腹水、肝脏暗红,并伴有肠炎。组织病理学检测发现,病... 2021年,山东省临沂市一养殖场养殖的美洲鲥鱼(Alosa sapidissima)突发疾病并出现严重死亡,日死亡率高峰期达到2.5%,累积死亡率约为90%。患病鱼主要症状为体表出血、溃疡,解剖可见腹腔腹水、肝脏暗红,并伴有肠炎。组织病理学检测发现,病鱼肝脏出现弥散性坏死,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和细胞肿胀空泡变性;脾脏出现出血性贫血性坏死灶、核破裂和核固缩;肾脏淋巴细胞坏死脱落,肾小体毛细血管球萎缩,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内的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结构消失。发病鱼肉眼和显微镜观察未见明显寄生虫,利用PCR方法检测鲤疱疹病毒2型(Cyprinid herpesvirus 2)、鲈鱼蛙病毒(largemouth bass ranavirus)等淡水鱼类常见病毒均为阴性。细菌分离培养结果显示,从发病鱼的肝脏、肾脏和脾脏中分离得到形态一致的优势菌,命名为AS-AH2101。经16S rRNA测序比对和生理生化鉴定,确定AS-AH2101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AS-AH2101携带气溶素(aerA)、溶血素(hlyA)、丝氨酸蛋白酶(ahpA)、热稳定细胞肠毒素(ast)、热敏感细胞肠毒素(altA)和密度感应系统(luxS)基因。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AS-AH2101能引起蓝曼龙(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发病死亡,半数致死量为3.23×10^(4)CFU/尾。药物敏感性研究表明,AS-AH2101对头孢拉啶、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和红霉素等4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对四环素和多西环素等11种抗生素敏感。综上所述,本研究报道了我国养殖美洲鲥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典型病例,为美洲鲥鱼在我国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防控以及嗜水气单胞菌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鱼 嗜水气单胞菌 细菌鉴定 毒力基因
下载PDF
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对美洲鲥幼鱼的急性胁迫研究
6
作者 朱俊鹏 陆根海 +3 位作者 施永海 李雪松 曹祥德 李二超 《水产养殖》 CAS 2024年第6期24-29,共6页
采用水生生物毒性试验方法,开展了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对美洲鲥幼鱼的急性胁迫试验。采集美洲鲥幼鱼不同胁迫时间下的肝脏组织,测定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结果表明,美洲鲥幼鱼在氨氮和亚... 采用水生生物毒性试验方法,开展了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对美洲鲥幼鱼的急性胁迫试验。采集美洲鲥幼鱼不同胁迫时间下的肝脏组织,测定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结果表明,美洲鲥幼鱼在氨氮和亚硝酸盐氮胁迫24,48,72和96 h时,半致死浓度分别为70.20,53.00,46.80和46.50 mg/L和776.80,679.40,568.50和537.70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4.65和53.80 mg/L。氨氮和亚硝酸盐氮胁迫下的SOD、CAT和GPX活性,均随时间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并在96 h时活性达到最低值。在氨氮胁迫下,SOD活性整体呈下降趋势,CAT和GPX活性在96 h时显著下降(P<0.05)。在亚硝酸盐氮胁迫下,SOD、CAT和GPX活性整体趋势与氨氮胁迫下相似,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在各个时间点,SOD、CAT和GPX差异均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氨氮 亚硝酸盐氮 半致死浓度 安全浓度 抗氧化酶
下载PDF
2种饲料投喂下美洲鲥幼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7
作者 蒋飞 施永海 +3 位作者 徐嘉波 严银龙 刘永士 袁新程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3-233,共11页
为科学评价常规饲料和绿色饲料养殖美洲鲥幼鱼肌肉的营养品质,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2种饲料投喂下美洲鲥幼鱼肌肉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常规饲料组肌肉中的粗脂肪含量(7.84%)极显著高于绿色饲料组(5.05%),水分含量(68.87%... 为科学评价常规饲料和绿色饲料养殖美洲鲥幼鱼肌肉的营养品质,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2种饲料投喂下美洲鲥幼鱼肌肉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常规饲料组肌肉中的粗脂肪含量(7.84%)极显著高于绿色饲料组(5.05%),水分含量(68.87%)极显著低于绿色饲料组(71.98%),粗蛋白含量(16.93%)显著低于绿色饲料组(17.54%)。常规饲料组和绿色饲料组肌肉中必需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无显著差异,均属于优质蛋白;绿色饲料组肌肉中鲜味氨基酸、苦味氨基酸和酸味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常规饲料组,且甜味氨基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常规饲料组;绿色饲料组肌肉中支链氨基酸含量和支/芳值均显著高于常规饲料组;根据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常规饲料组和绿色饲料组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色氨酸,常规饲料组必需氨基酸指数(73.58)高于绿色饲料组(71.00)。常规饲料组肌肉中二十碳五烯酸(eicosa pent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e hexaenoie acid,DHA)含量均极显著高于绿色饲料组,常规饲料组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n-3多不饱和脂肪酸(Σ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Σn-6)、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和Σn-3/Σn-6多不饱和脂肪酸均极显著高于绿色饲料组,而绿色饲料组肌肉中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极显著高于常规饲料组。以上结果表明,2种饲料组均属于优质蛋白,在绿色饲料中提高色氨酸、EPA和DHA含量有助于改善美洲鲥肌肉的营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饲料 肌肉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下载PDF
1龄和2龄美洲鲥草塘围网生态养殖试验
8
作者 蒋飞 张美琼 +4 位作者 徐嘉波 刘永士 蔡清洁 蓝传荣 施永海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3期154-158,共5页
为探索种养结合的美洲鲥生态养殖新模式,选取平均体长、体质量分别为2.70 cm、0.36 g的1龄美洲鲥和平均体长、体质量分别为26.09 cm、279.52 g的2龄美洲鲥开展草塘围网养殖试验,监测其生长性能,并对该模式的养殖成本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为探索种养结合的美洲鲥生态养殖新模式,选取平均体长、体质量分别为2.70 cm、0.36 g的1龄美洲鲥和平均体长、体质量分别为26.09 cm、279.52 g的2龄美洲鲥开展草塘围网养殖试验,监测其生长性能,并对该模式的养殖成本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试验结果:经过190 d饲养,1龄美洲鲥的终末平均体长、体质量分别为16.28 cm、56.62 g,2龄美洲鲥的终末平均体长、体质量分别为33.58 cm、635.98 g;1龄和2龄美洲鲥的体长特定增长率分别为(0.95±0.01)%/d和(0.13±0.03)%/d,体质量特定增长率分别为(2.67±0.02)%/d和(0.44±0.10)%/d;1龄和2龄美洲鲥的养殖成活率分别为87.5%和64.6%;2龄美洲鲥养殖的平均利润为9.15万元/hm^(2)。结果表明,美洲鲥草塘围网生态养殖模式能改善养殖水体环境,有利于美洲鲥生长,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是值得推广的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草塘 生态养殖
下载PDF
40种中草药对美洲鲥源温和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高晓华 高玮 张明辉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7-73,共7页
为筛选出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源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体外抑菌效果较好的中草药,采用牛津杯打孔法测定了温和气单胞菌对乌梅(Fructus mume)、苏木(Caesalpinia sap⁃pan)、五倍子(Rhus chinensis)等40种中草药的敏感性... 为筛选出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源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体外抑菌效果较好的中草药,采用牛津杯打孔法测定了温和气单胞菌对乌梅(Fructus mume)、苏木(Caesalpinia sap⁃pan)、五倍子(Rhus chinensis)等40种中草药的敏感性,并进一步通过微量二倍稀释法以及涂布平板法测定了具有抑菌作用的中草药对温和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结果表明:温和气单胞菌对苏木、乌梅、黄连、石榴皮(Punica granatum)、五倍子和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6种中草药为高度敏感,其抑菌圈直径为20.00~28.00 mm,其中苏木的抑菌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为(27.12±0.78)mm,对赤芍(Radix paeoniae rubra)、连翘(Forsythia suspensa)、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等23种中草药为敏感,其抑菌圈直径为10.00~18.00 mm;对其余11种中草药不敏感。苏木对温和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杀菌作用最强,其MIC和MBC分别为7.81、15.63 mg/mL;其次为乌梅、黄连、石榴皮和五倍子,其MIC为15.63~31.25 mg/mL,MBC为31.25~62.5 mg/mL;其余中草药对温和气单胞菌的抑杀效果较弱,其MIC和MBC均分别高于31.25 mg/mL和62.5 mg/mL。综上可知,苏木对美洲鲥源温和气单胞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杀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温和气单胞菌 美洲鲥 最小抑菌质量浓度 最小杀菌质量浓度 抑菌效果
下载PDF
美洲鲥脑转录组多态性EST-SSR的规模化开发与利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爱清 施永海 +1 位作者 徐嘉波 刘永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2,共12页
【目的】挖掘美洲鲥脑组织转录组数据中的EST-SSR,规模化开发多态性较好的EST-SSR,为美洲鲥种质资源评估提供分子标记。【方法】采集2龄美洲鲥雌雄个体(各3尾)的脑组织,提取其RNA,构建cDNA文库,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用MISA软件进行脑... 【目的】挖掘美洲鲥脑组织转录组数据中的EST-SSR,规模化开发多态性较好的EST-SSR,为美洲鲥种质资源评估提供分子标记。【方法】采集2龄美洲鲥雌雄个体(各3尾)的脑组织,提取其RNA,构建cDNA文库,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用MISA软件进行脑组织转录组EST-SSR挖掘和特征分析,利用SSRMMD软件规模化开发多态性EST-SSR。从获得的多态性位点中随机选取20对4核苷酸重复的EST-SSR设计引物,对24尾1龄美洲鲥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估,验证这些多态性EST-SSR的应用效果。【结果】从雌性美洲鲥脑组织转录组189 428个非冗余基因中鉴定到117 751个EST-SSR,从雄性美洲鲥脑组织转录组185 419个非冗余基因中鉴定到114 809个EST-SSR。美洲鲥雌雄个体脑组织转录组中不同类型微卫星的重复基序均具有不同的数量分布特征,其中2核苷酸重复基序数量最多,分别占EST-SSR总数的72.78%和73.60%,而单核苷酸、3核苷酸、4核苷酸、5核苷酸和6核苷酸重复的EST-SSR数量随着重复碱基数量的增加而呈逐级减少趋势;不同EST-SSR重复类型的优势重复基序亦有所不同,单核苷酸重复、2核苷酸重复和3核苷酸重复基序的优势基序分别为A/T、AC/GT和AGG/CCT。从7 671个雌雄美洲鲥脑组织转录组共有EST-SSR中成功鉴定到1 726个多态性EST-SSR,其中鉴定自单核苷酸重复、2核苷酸重复、3核苷酸重复的多态性EST-SSR分别有705,827和116个。20个4核苷酸重复的EST-SSR中,有17个位点多态性较好,其检测1龄美洲鲥的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均值分别为0.498,0.620和0.561,表明本单位科研基地的美洲鲥养殖群体历经数年的人工养殖,仍然具有相对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结论】基于美洲鲥脑组织转录组数据规模化开发了多态性EST-SSR,这些位点可用于美洲鲥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评估及分子标记辅助遗传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高通量测序 脑组织转录组 微卫星标记(SSR) 表达序列标签SSR(EST-SSR)
下载PDF
美洲鲥的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38
11
作者 徐钢春 张呈祥 +1 位作者 郑金良 顾若波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9-96,共8页
2007~2009年,利用深井水及设有钢架保温大棚的土池成功进行了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的亲鱼培育与人工繁殖的研究,同时观察了美洲鲥的胚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2龄美洲鲥在池塘中经专池培育并采用激素+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投喂、水... 2007~2009年,利用深井水及设有钢架保温大棚的土池成功进行了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的亲鱼培育与人工繁殖的研究,同时观察了美洲鲥的胚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2龄美洲鲥在池塘中经专池培育并采用激素+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投喂、水流刺激等培育措施使雌雄鱼的性腺成熟率达60%~80%。性腺成熟的亲鱼经生态调控促使产卵或人工催产繁殖,生态调控促使产卵中水温保持在16~23℃,池水始终保持流动状态,50对美洲鲥亲鱼自4月中下旬至5月底陆续产卵,共收集鱼卵9.0万粒,平均受精率10%,孵化率70%~80%;人工催产试验中,采用LHRH-A2+鱼类催产助剂、LHRH-A2+HCG+DOM+鱼类催产助剂和LHRH-A2+HCG+鱼类催产助剂3种催产剂配伍,背鳍基部两针注射法,催产率20%~100%,获卵10.57万粒,受精率0~21.5%,孵化率0~70%。美洲鲥受精卵呈卵圆形,卵膜径为(4.03±0.25)mm,根据胚胎的外形与内部主要特征,胚胎发育分为7个生理阶段30个具体发育时期,在水温(20±1)℃下,历时约71 h40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 人工繁殖 胚胎发育
下载PDF
仿洄游培育美洲鲥亲本的性腺发育 被引量:2
12
作者 施永海 蒋飞 +3 位作者 于爱清 徐嘉波 谢永德 税春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8-44,共7页
为解决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人工培育亲本性腺发育不佳的问题,开展了美洲鲥亲本仿洄游的培育,研究观察了美洲鲥亲本卵巢和精巢不同发育阶段(II^V期)的形态特征及相关参数,确定了仿洄游培育美洲鲥亲本性腺初次发育的特征。结果显示... 为解决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人工培育亲本性腺发育不佳的问题,开展了美洲鲥亲本仿洄游的培育,研究观察了美洲鲥亲本卵巢和精巢不同发育阶段(II^V期)的形态特征及相关参数,确定了仿洄游培育美洲鲥亲本性腺初次发育的特征。结果显示:在美洲鲥仿洄游培育过程中,在卵巢、精巢发育前期(II期),雌雄亲本生长迅速;而性腺发育到III期后,雌雄亲本的生长滞缓,雌鱼亲本甚至出现负生长。仿洄游培育美洲鲥性腺初次发育(II^V期)过程中,雌雄亲本均有较高的肥满度,分别为1.55~2.07和1.56~1.71;卵巢发育Ⅴ期雌鱼亲本的肥满度(2.07)显著高于在卵巢II^IV期亲本(1.55~1.67);而雄鱼亲本肥满度在精巢发育各阶段(II^V期)均无显著性差异。仿洄游培育美洲鲥性腺发育良好,雌雄亲本的性腺指数均较高,性腺发育Ⅴ期雌雄亲本的性腺指数(GSI)分别为(26.10±6.46)(18.88~33.62)和(5.18±0.68)(4.49~6.11)。研究表明,仿洄游培育的水温(10.8~30.8℃)和盐度(1~15)的周年变化符合美洲鲥亲本性腺发育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 仿洄游培育 性腺发育
下载PDF
两种配合饲料对美洲鲥幼鱼生长、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的影响
13
作者 严银龙 袁新程 +4 位作者 施永海 徐嘉波 张之文 邓平平 蒋飞 《水产科技情报》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为探究普通膨化配合饲料和特种绿色膨化配合饲料对美洲鲥幼鱼生长特性、消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以人工繁育的初始体质量为(2.81±0.61)g的美洲鲥幼鱼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56 d的饲养试验,并测定了幼鱼的生长和酶活指标。... 为探究普通膨化配合饲料和特种绿色膨化配合饲料对美洲鲥幼鱼生长特性、消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以人工繁育的初始体质量为(2.81±0.61)g的美洲鲥幼鱼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56 d的饲养试验,并测定了幼鱼的生长和酶活指标。试验结果显示:普通膨化配合饲料组(CF组)美洲鲥幼鱼体质量的增长速度快于特种绿色膨化配合饲料组(SF组),CF组幼鱼的体质量特定增长率和肥满度均显著大于SF组(P<0.05),饲料系数则显著小于SF组(P<0.05),CF组和SF组幼鱼的摄食率分别为3.31%/d、3.38%/d,成活率分别为98.50%、98.83%,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消化酶方面,CF组幼鱼的淀粉酶(AMS)和脂肪酶(LPS)活力均显著大于SF组(P<0.05),而胃蛋白酶(PPS)活力显著小于SF组(P<0.05),两组间胰蛋白酶(TPS)活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特异性免疫酶方面,SF组幼鱼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著大于CF组(P<0.05),两组间的过氧化氢酶(CAT)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投喂普通膨化配合饲料可提高美洲鲥幼鱼的体质量特定增长率和肥满度,降低饲料系数,并可显著提高幼鱼对淀粉和脂肪的消化能力,对其生长有促进作用,但对提升幼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无明显效果;投喂特种绿色膨化配合饲料可提高美洲鲥幼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但对其生长无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配合饲料 生长 消化酶 非特异性免疫酶
下载PDF
从鲥鱼洄游路径的分析探讨美洲鲥养殖的温度管理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雪笛 孟涵 +4 位作者 金也舟 曲梦杰 郑玉红 傅力 刘青华 《河北渔业》 2020年第3期42-49,共8页
综合国内外有关文献,比较中华鲥(Tenualosa reevesii)和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两种鲥鱼洄游路径中对温度的适应性特征,结合笔者多年来在美洲鲥养殖及技术研发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美洲鲥在繁殖、育苗和养殖阶段的温度适应性变异现象,提... 综合国内外有关文献,比较中华鲥(Tenualosa reevesii)和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两种鲥鱼洄游路径中对温度的适应性特征,结合笔者多年来在美洲鲥养殖及技术研发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美洲鲥在繁殖、育苗和养殖阶段的温度适应性变异现象,提出适合美洲鲥养殖的温度和水质管理方案,以期降低高温缺氧综合症(thermal hypoxemia)和低温水霉病引发的养殖风险,促进其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鲥(Tenualosa reevesii) 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 洄游特征 温度适应性 养殖温度管理
下载PDF
美洲鲥胚胎及仔稚鱼的发育 被引量:25
15
作者 洪孝友 朱新平 +2 位作者 陈昆慈 潘德博 李凯彬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3-162,共10页
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描述了胚胎和仔、稚鱼的生长发育特征。美洲鲥受精卵球形、无油球,为沉性卵,卵径2.85—3.28 mm。在水温20.3℃—21.9℃孵化条件下,经过82h孵化出膜,根据其胚... 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描述了胚胎和仔、稚鱼的生长发育特征。美洲鲥受精卵球形、无油球,为沉性卵,卵径2.85—3.28 mm。在水温20.3℃—21.9℃孵化条件下,经过82h孵化出膜,根据其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胚胎发育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7个发育阶段。美洲鲥初孵仔鱼全长为(8.56±0.36)mm,其卵黄囊体积为(4.57±0.77)mm3。1日龄仔鱼脑部发育明显,口张开,肛门开通,胸鳍形成。2日龄仔鱼卵黄囊体积(0.71±0.23)mm3,只有刚孵化的15.54%。3日龄仔鱼经过1d的混合营养期,卵黄被完全吸收,4日龄仔鱼完全营外源性营养,卵黄囊的体积(V)随孵化时间(h)的变化方程为V=4.1583e-0.0356h(R2=0.9901)。此后,背鳍鳍条、尾鳍鳍条、臀鳍鳍条和腹鳍鳍条相继在晚期仔鱼出现,9日龄仔鱼尾椎开始弯曲,21日龄仔鱼尾椎弯曲完成。27日龄鱼鳞开始形成,到33日龄稚鱼全身披鳞,个体发育进入幼鱼期,仔稚鱼期间的生长模型方程为:TL=0.0049D2+0.5091D+9.2578(R2=0.9885,TL为全长,D为日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胚胎 仔鱼 稚鱼 形态 发育
下载PDF
美洲鲥应激后皮质醇激素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35
16
作者 杜浩 危起伟 +3 位作者 甘芳 刘鉴毅 陈细华 杨德国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0-84,共5页
比较了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1龄幼鱼因环境改变和运输引起的血清皮质醇激素浓度和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美洲鲥转入较小容器中后血清皮质醇含量迅速增加到对照组[(2.05±1.48)ng/ml,n=10]的10倍左右。运输2 h后美洲鲥血... 比较了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1龄幼鱼因环境改变和运输引起的血清皮质醇激素浓度和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美洲鲥转入较小容器中后血清皮质醇含量迅速增加到对照组[(2.05±1.48)ng/ml,n=10]的10倍左右。运输2 h后美洲鲥血清皮质醇激素含量[(41.97±17.92)ng/ml,n=9]比运输前显著上升20倍左右。2 h运输后总蛋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Ca2+比对照组极显著增加(P<0.01),白球比和乙酸胆碱酯酶、血糖、K+显著增加(P<0.05),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无显著变化(P>0.05),C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液指标明显变化表明,美洲鲥运输应激后,心脏和肝脏等组织一定程度受损,可能导致了较高的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皮质醇 血液生化指标 应激
下载PDF
MS-222、丁香油、苯唑卡因对养殖美洲鲥幼鱼的麻醉效果 被引量:75
17
作者 杜浩 危起伟 +4 位作者 杨德国 刘鉴毅 甘芳 陈细华 沈丽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26,共7页
研究了MS-222、丁香油、苯唑卡因3种麻醉剂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幼鱼的麻醉效果,并运用该3种麻醉剂的适宜剂量对美洲鲥幼鱼进行了运输试验。麻醉试验结果表明:在较高麻醉浓度(MS-222为75 mg/L以上,丁香油为20 mg/L以上,苯唑卡因为4... 研究了MS-222、丁香油、苯唑卡因3种麻醉剂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幼鱼的麻醉效果,并运用该3种麻醉剂的适宜剂量对美洲鲥幼鱼进行了运输试验。麻醉试验结果表明:在较高麻醉浓度(MS-222为75 mg/L以上,丁香油为20 mg/L以上,苯唑卡因为40 mg/L以上)下,鱼很快(30 min内)停止鳃盖张合运动,且停止鳃盖运动的鱼在空气中暴露一定时间(10 min内)后也能够复苏;在适宜的麻醉浓度(MS-222为20-30 mg/L,丁香油为8-10 mg/L;苯唑卡因为20-30 mg/L)下,鱼能够进入麻醉状态,且能保持很长时间(12 h);麻醉效果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强;在20 mg/L MS-222麻醉剂下,小规格鱼较大规格鱼更容易进入麻醉状态,而在10 mg/L丁香油和20 mg/L苯唑卡因麻醉剂下,小规格鱼却难进入麻醉状态。运输试验结果表明:麻醉运输组和对照组(非麻醉运输组)鱼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基础组(运输前)(P<0.05);麻醉运输后鱼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虽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仅苯唑卡因麻醉运输组鱼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苯唑卡因更适合用于运输美洲鲥的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MS-222 丁香油 苯唑卡因 皮质醇
下载PDF
美洲鲥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与生长特征 被引量:29
18
作者 张呈祥 徐钢春 +2 位作者 徐跑 郑金良 顾若波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27-1235,共9页
通过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仔、稚、幼各发育期的连续取样,系统观察了仔、稚、幼各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发育特征。结果显示:在水温(20±1)℃下,初孵仔鱼全长(6.75±0.60)mm;2日龄仔鱼即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4日龄仔鱼... 通过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仔、稚、幼各发育期的连续取样,系统观察了仔、稚、幼各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发育特征。结果显示:在水温(20±1)℃下,初孵仔鱼全长(6.75±0.60)mm;2日龄仔鱼即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4日龄仔鱼卵黄囊吸收完毕进入晚期仔鱼阶段,完全依靠外源物质获取能量,主要以鳔室、脊椎形成及各鳍的分化与形成为主要标志;培育至36d,仔鱼鳃盖后缘及脊椎骨两侧线有少量鳞片状突起,标志美洲鲥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培育至65d,仔鱼身上鳞片基本长出,腹膜闭合,美洲鲥完成变态成为幼鱼。仔鱼培育期间,除了严格控制培育水温在(20±1)℃外,2日龄仔鱼开口后就应及时投喂轮虫类开口饵料,密度为5~10ind/mL,这是苗种培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稚鱼期间在主食枝角类、桡足类的同时进行驯食。本实验采用特制缓沉饲料及时驯化转食再过渡到全部摄食人工浮性膨化颗粒饲料,驯食时间为21d,驯食是成功进行人工池塘养殖的关键所在。本研究旨在探讨提高美洲鲥早期培育过程中的成活率及成功进行池塘养殖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仔鱼 稚鱼 幼鱼 形态发育 生长特征
下载PDF
美洲鲥仔稚鱼异速生长模式研究 被引量:29
19
作者 高小强 洪磊 +3 位作者 刘志峰 郭正龙 王耀辉 雷霁霖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38-644,共7页
异速生长指生物体某一特征的相对生长速率不等于第二种特征的相对生长速率,身体各个功能器官表现出了生长不同步的现象,是动植物长期适应外界环境所进化保留下来的发育特征。在鱼类早期发育过程中,很多仔鱼的各个器官的发育也存在着不... 异速生长指生物体某一特征的相对生长速率不等于第二种特征的相对生长速率,身体各个功能器官表现出了生长不同步的现象,是动植物长期适应外界环境所进化保留下来的发育特征。在鱼类早期发育过程中,很多仔鱼的各个器官的发育也存在着不同的生长阶段,即器官在早期发育中具有比整体更快的生长速率,一直到器官发育完全或者发育达到某一阶段后,生长明显变慢或与整体对比表现为等速生长;这种发育策略保证了仔鱼如摄食、呼吸和运动等重要器官的优先发育,从而提高了其逃避敌害和主动摄食的能力,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早期发育 仔鱼 稚鱼 拐点 异速生长
下载PDF
苯唑卡因对美洲鲥运输应激的缓解作用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杜浩 危起伟 +4 位作者 甘芳 刘鉴毅 杨德国 陈细华 张燕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87-793,共7页
以苯唑卡因为麻醉剂,研究了人工养殖1+龄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幼鱼在有无麻醉剂作用下长途运输2 h后血清皮质醇和生化指标的变化,探索美洲鲥运输后高死亡率的原因以及麻醉剂对运输应激的缓解作用。实验对运输前、运输2 h、加20 mg/... 以苯唑卡因为麻醉剂,研究了人工养殖1+龄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幼鱼在有无麻醉剂作用下长途运输2 h后血清皮质醇和生化指标的变化,探索美洲鲥运输后高死亡率的原因以及麻醉剂对运输应激的缓解作用。实验对运输前、运输2 h、加20 mg/L苯唑卡因麻醉运输2 h后的美洲鲥血清中的皮质醇激素以及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运输应激对美洲鲥皮质醇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运输2 h后美洲鲥血清皮质醇激素含量非麻醉运输组[(41.97±17.92)ng/mL,n=9和麻醉运输组[(15.62±1.80)ng/mL,n=9比运输前[(2.05±1.48)ng/mL,n=10分别显著上升20倍和4倍左右(P<0.05),麻醉运输组鱼皮质醇激素显著低于非麻醉运输组(P<0.05)。不加麻醉剂2 h运输应激后血清TP、AP、AKP、CHE、ALT、K+、Ca2+、GLU显著高于运输前水平(P<0.05),白蛋白与球蛋白之比AP/GP显著低于运输前水平(P<0.05),而麻醉运输组的上述指标与运输前没有显著差异。非麻醉运输组和麻醉剂组,运输后血清LDH、AST都呈不显著增加(P>0.05)。实验结果显示,美洲鲥在运输应激后,心脏和肝脏等组织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可能是导致美洲鲥运输后较高死亡率的原因。麻醉剂苯唑卡因应用于长途运输有助于维持鱼体生化指标的稳定,对鱼体运输应激反应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皮质醇 生化指标 运输应激 苯唑卡因 缓解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