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ffect of Mixture of Alpinia Galanga, Eurycoma Longifolia Jack and Syzygium Aromaticum Crude Extract on the Growth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nd Escherichia Coli 被引量:1
1
作者 Nur Jasrina Jaafar Kaswandi Md. Ambia +1 位作者 Hing Hiang Lian Rahim Md. Noah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14年第5期399-403,共5页
Alpinia galanga, Eurycoma longifolia Jack and Syzygium aromaticum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for decades.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for individual crude extract were well established. Crude methanoli... Alpinia galanga, Eurycoma longifolia Jack and Syzygium aromaticum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for decades.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for individual crude extract were well established. Crude methanolic extracts of Alpinia galanga, Eurycoma longifolia Jack and Syzygium aromaticum and the combination for all extracts were tested using well diffusion techniques against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TCC 9763) and Escherichia coli (ATCC 25922). The mixed extracts were prepared based on the concentration ratio of 50 μg/μL which are 1:1, 1:1:1 and 1:2:2. Single Syzygium aromaticum extract showed higher inhibition zone o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compared to Escherichia coli. There is reduction in diameter of inhibition zone for single extract and mixture extracts either in combination of two or three extracts tested o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nd Escherichia coli growth but they are not significant. In conclusion, Syzygium aromaticum showed highest activity against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nd Escherichia coli. Reduction in diameter of inhibition zone indicated that Alpinia galanga and Eurycoma longifolia Jack extracts had antagonistic effect with Syzygium aromatic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FUNGAL ANTIBACTERIAL extract alpinia galanga Eurycoma longifolia Syzygium aromaticum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nd Esherichia coli.
下载PDF
Antioxidant and antigenotoxic properties of Alpinia galanga,Curcuma amada,and Curcuma caesia
2
作者 Anish Nag Ritesh Banerjee +2 位作者 Priya Goswami Maumita Bandyopadhyay Anita Mukherjee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Biomedicine》 SCIE CAS 2021年第8期363-374,共12页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antioxidant and anti-genotoxic properties of Alpinia(A.)galanga,Curcuma(C.)amada,and C.caesia.Methods:Cytotoxicity of ethanolic extracts of A.galanga,C.amada,and C.caesia at selected doses was...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antioxidant and anti-genotoxic properties of Alpinia(A.)galanga,Curcuma(C.)amada,and C.caesia.Methods:Cytotoxicity of ethanolic extracts of A.galanga,C.amada,and C.caesia at selected doses was evaluated by trypan blue,MTT,and flow cytometry-based assays.Genotoxicity and anti-genotoxicity(against methyl methanesulfonate,35μM and H2O2,250μM)of these plants were studied by comet assay in human lymphocytes in vitro.Furthermore,DPPH,ABTS,FRAP,lipid peroxidation,and hydroxyl radical scavenging assays were performed to study the antioxidant potentials of the plants.Finally,anti-genotoxic potential of C.amada was validated in Swiss albino mice using comet assay.Phyt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C.amada was determined by GC/MS and HPLC.Results:The selected doses(2.5,5,and 10μg/mL)of A.galanga,C.amada,and C.caesia were non-toxic by cytotoxicity tests.All three ethanolic extracts of plant rhizomes demonstrated antioxidant and anti-genotoxic properties against methyl methanesulfonate-and H2O2-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n huma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in vitro.Mult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various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these extracts in DPPH,ABTS,and FRAP assays we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total phenolic constituents.C.amada extract conferred protection against cyclophosphamide-induced DNA damage in the bone marrow cells of mice and DNA damage wa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by 2.5 mg/kg C.amada extract.Conclusions:C.amada is rich in potentially bioactive molecules and exhibits potent antioxidant activities.Its anti-genotoxicity against cyclophosphamide-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s also confirmed in this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NGIBERACEAE ANTIOXIDANTS Anti-genotoxic Curcuma amada alpinia galanga Curcuma caesia PHYTOCHEMICALS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梁胜男 丘海冰 +6 位作者 苏善美 陈俊其 尹优 何瑞坤 黄焕迪 戴庆玲 秦华珍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9-63,I0015,共6页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空白模型大鼠及胃溃疡寒证模型大鼠的血清药物成分,探讨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抗胃溃疡寒证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分别提取并纯化...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空白模型大鼠及胃溃疡寒证模型大鼠的血清药物成分,探讨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抗胃溃疡寒证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分别提取并纯化富集得到大高良姜和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浸膏;用灌服冰乙酸及4℃冰知母水煎液法复制胃溃疡寒证模型;通过HPLC法对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基于空白模型大鼠及胃溃疡寒证模型大鼠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结果优化确定大高良姜、红豆蔻含药血清处理方法,同时标识出10个空白模型大鼠含药血清共同入血成分,其中7个为原型入血成分;标识出12个胃溃疡寒证模型大鼠含药血清入血成分,其中8个为共同入血成分。结论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均具有相似的抗胃溃疡寒证作用机制,同时,初步推测出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对羟基苯甲酸、芦丁、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桂皮酸可能为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抗胃溃疡寒证作用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高良姜 红豆蔻 乙酸乙酯部位 胃溃疡寒证 血清药物化学 物质基础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提取工艺及总抗氧化能力研究
4
作者 陈卓尔 陈美安 +5 位作者 黄燕琼 蒙宏杰 覃金桥 陈智兰 赵天琪 秦华珍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74-80,共7页
目的优化高良姜、大高良姜、红豆蔻3味山姜属中药的挥发油提取工艺,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能力。方法基于单因素实验结果,以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得率为指标,料液比、浸泡时间、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水蒸气蒸馏法为提取方法,采用Box-Behnken... 目的优化高良姜、大高良姜、红豆蔻3味山姜属中药的挥发油提取工艺,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能力。方法基于单因素实验结果,以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得率为指标,料液比、浸泡时间、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水蒸气蒸馏法为提取方法,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确定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的最优提取条件;采用FRAP法与ABTS自由基清除法对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进行体外总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高良姜挥发油最优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0.4,浸泡时间31 min,提取时间6.2 h;大高良姜挥发油最优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2.4,浸泡时间84 min,提取时间7.3 h;红豆蔻挥发油最优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2.3,浸泡时间90 min,提取时间6.5 h。相同浓度下,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Fe3+还原能力排序为红豆蔻>大高良姜≈高良姜,Trolox当量总抗氧化能力排序为红豆蔻≈大高良姜>高良姜。结论Box-Behnken响应面法操作简便,优化结果直观,预测准确;所得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提取最优工艺方案稳定性高,重复性好;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良姜 大高良姜 红豆蔻 挥发油 响应面 总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多组分含量测定
5
作者 黄少敏 丘海冰 +5 位作者 谢旭格 牛新迈 陈智兰 赵天琪 覃金桥 秦华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637-646,共10页
目的:以同基原不同药用部位的中药大高良姜与红豆蔻为研究对象,建立多组分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不同产地的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为样品,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进行测定。采用Inertsil ODS-3(4.6 mm×250 mm,5μm)色谱柱... 目的:以同基原不同药用部位的中药大高良姜与红豆蔻为研究对象,建立多组分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不同产地的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为样品,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进行测定。采用Inertsil ODS-3(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A)-0.05%冰乙酸水溶液系统(B),流速0.8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70 nm;进样量:10μL。对方法进行专属性、标准曲线的建立、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考察。对其指认的共有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测定方法稳定可靠,空白溶剂无干扰以及混合对照品溶液专属性高,仪器精密度和方法重复性良好,加样回收率达到含量测定要求。测得10个不同产地的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部位指认的多组分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芦丁、对羟基苯甲醛含量分别为0.4698~1.3998 mg·g^(-1)、0.1287~0.2953 mg·g^(-1)、0.6280~1.8224 mg·g^(-1)、0.5825~1.1339 mg·g^(-1)、0.9641~2.0190 mg·g^(-1)、3.9424~7.9024 mg·g^(-1);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指认的多组分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芦丁、对羟基苯甲醛含量分别为0.8376~2.0446 mg·g^(-1)、0.3054~0.5845 mg·g^(-1)、0.9259~1.6094 mg·g^(-1)、0.3474~0.6445 mg·g^(-1)、4.8377~26.7308 mg·g^(-1)、2.6081~3.9132 mg·g^(-1)。结论:建立了HPLC同时检测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芦丁、对羟基苯甲醛等6个组分含量的测定方法,该方法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高良姜 红豆蔻 乙酸乙酯部位 精密度 稳定性 重复性 加样回收 多组分含量
下载PDF
红豆蔻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法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崔兆杰 邱琴 +1 位作者 董冰 刘廷礼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4-107,共4页
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红豆蔻中提取挥发油 .采用不同类型的毛细管柱进行分析 ,找出最佳分析条件 ,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百分含量 ,并用气相色谱 -质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 .鉴定得到 4 8个成分 ,占挥发油总成分的 84
关键词 红豆蔻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 毛细管气相色谱
下载PDF
大高良姜色素的提取工艺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黄俊生 曹迁永 曹少骏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9-104,共6页
实验对大高良姜色素的提取条件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大高良姜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研究结论表明色素最佳提取工艺为:溶剂为1%盐酸乙醇,温度为40℃,料液比为1∶40,提取时间为4 h。大高良姜色素为亮黄色,颜色鲜艳。该色素对pH... 实验对大高良姜色素的提取条件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大高良姜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研究结论表明色素最佳提取工艺为:溶剂为1%盐酸乙醇,温度为40℃,料液比为1∶40,提取时间为4 h。大高良姜色素为亮黄色,颜色鲜艳。该色素对pH(2~6)、氧化剂、还原剂、常用食品添加剂及金属离子都比较稳定,但对日光稳定性差;且Fe3+和热(50℃以上)对该色素有一定的减色作用。总的来说该色素是一种稳定性较好、安全可靠、价廉易得、开发方便的天然植物色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高良姜 色素 提取工艺 稳定性
下载PDF
大高良姜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朱小璐 窦颖辉 +1 位作者 黄雪峰 孔令义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08年第11期13-15,共3页
目的:对大高良姜的根茎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采用硅胶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运用UV、IR、~1H-NMR、^(13)C-NMR、MS等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4-[(E)-3-hydroxyprop-1... 目的:对大高良姜的根茎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采用硅胶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运用UV、IR、~1H-NMR、^(13)C-NMR、MS等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4-[(E)-3-hydroxyprop-1一enyl]phenyl acetate(1),反式对羟基桂皮醛乙酯(2),5-hydroxy-7-(4″-hydroxy-3″- methoxyphenyl)-1-phenyl-3-heptanone(3),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hep-4-en-3-one(4),[1′S]-1′-乙酰氧丁香酚乙酯(5),反式对羟基桂皮醛(6),对羟基苯甲醛(7),1-(4-hydroxyphenyl)propan-1-one(8),高良姜素(9),trans-p-coumaryl diacetate(10),β-谷甾醇(11)。结论:化合物1是首次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苯丙素类化合物,化合物3和4是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双苯庚烷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高良姜 4-[(E)-3-hydroxyprop-1-enyl]pheny]acetate 反式对羟基桂皮醛乙酸酯 双苯庚烷
下载PDF
大高良姜与节鞭山姜油细胞原位拉曼光谱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司民真 李伦 +1 位作者 张川云 张德清 《光散射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9-242,共4页
为避免复杂的样品的制备及提取过程,最大限度避免精油活性成分变化,在常温下,用拉曼光谱原位分析大高良姜与节鞭山姜油细胞中精油。两种样品的拉曼光谱非常相似,较强峰出现在1636/1643、1605/1607、1291/1293、1199/1204、1168/1168cm^(... 为避免复杂的样品的制备及提取过程,最大限度避免精油活性成分变化,在常温下,用拉曼光谱原位分析大高良姜与节鞭山姜油细胞中精油。两种样品的拉曼光谱非常相似,较强峰出现在1636/1643、1605/1607、1291/1293、1199/1204、1168/1168cm^(-1),中等强度的峰出现在1585/-、1439/1437、1308/-、907/908、856/856、797/788、731/732、632/633cm^(-1)。说明两者的挥发油主要成分相同。与1’一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1’-acetoxychavico lacetate)拉曼光谱主要的16条谱线比较,在节鞭山姜油细胞拉曼谱的18条谱峰中有15条与之对应,而对大高良姜而言19条谱线中,有14条与之对应。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ACA的拉曼光谱,并对谱线进行了初步的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高良姜精油 节鞭山姜精油 拉曼光谱 1’一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白豆蔻、红豆蔻、草豆蔻和肉豆蔻挥发油成分的比较 被引量:30
10
作者 曾志 符林 +3 位作者 叶雪宁 张涛 蒙绍金 蒙春燕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16-1323,共8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白豆蔻、红豆蔻、草豆蔻和肉豆蔻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研究。从4种豆蔻中分别鉴定出33、54、37和29种化学成分,并测定了其相对含量。采用色谱指纹图谱分区法,将白豆蔻、红豆蔻、草豆蔻和肉豆蔻的总离子流色谱...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白豆蔻、红豆蔻、草豆蔻和肉豆蔻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研究。从4种豆蔻中分别鉴定出33、54、37和29种化学成分,并测定了其相对含量。采用色谱指纹图谱分区法,将白豆蔻、红豆蔻、草豆蔻和肉豆蔻的总离子流色谱图分为4个区,对它们的挥发油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白豆蔻挥发油成分与红豆蔻、草豆蔻或肉豆蔻挥发油成分差异较大,且白豆蔻的药效成分为1,8-桉叶油素,其含量远高于红豆蔻或草豆蔻,而在肉豆蔻中未检出该成分,故不宜用红豆蔻、草豆蔻或肉豆蔻代替白豆蔻入药。该研究为白豆蔻、红豆蔻、草豆蔻和肉豆蔻的精油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及质量评价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豆蔻 红豆蔻 草豆蔻 肉豆蔻 挥发油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高良姜与大高良姜总黄酮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王蓓蓓 牛付阁 段玉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7-120,共4页
比较研究高良姜和大高良姜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2,2-二苯基-1-苦味酰基(DPPH)自由基体系、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体系、羟自由基体系对高良姜和大高良姜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研究,并同VC和BHT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在质量浓度... 比较研究高良姜和大高良姜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2,2-二苯基-1-苦味酰基(DPPH)自由基体系、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体系、羟自由基体系对高良姜和大高良姜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研究,并同VC和BHT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在质量浓度(0.05~0.5mg/mL)范围内,高良姜和大高良姜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OH、O2.的清除率分别为94.0%和94.4%、82.1%和80.7%、16.6%和16.7%,其抗氧化活性微弱于VC和BHT。结果表明,大高良姜中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大于高良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良姜 大高良姜 总黄酮 抗氧化性
下载PDF
大高良姜黄色素化学结构的初步鉴定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俊生 林燕如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9-112,共4页
文章利用红外光谱仪、荧光光度计及颜色特征反应初步鉴定了大高良姜黄色素的化学结构。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高良姜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表明:经鉴定大高良姜黄色素为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含有二氢黄酮醇;干品大高良姜中黄酮类化合物... 文章利用红外光谱仪、荧光光度计及颜色特征反应初步鉴定了大高良姜黄色素的化学结构。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高良姜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表明:经鉴定大高良姜黄色素为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含有二氢黄酮醇;干品大高良姜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高达28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高良姜 黄色素 黄酮类化合物 结构鉴定
下载PDF
大高良姜抑菌成分提取工艺优化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百祺 胡林青 +2 位作者 王如意 李咏梅 吴巨贤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2-37,共6页
试验旨在探究大高良姜提取物对饲料微生物污染中常见的4种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和2种真菌(黑曲霉和白色念珠菌)的体外抑菌作用及稳定性,优化提取工艺。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不同溶剂的大高良... 试验旨在探究大高良姜提取物对饲料微生物污染中常见的4种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和2种真菌(黑曲霉和白色念珠菌)的体外抑菌作用及稳定性,优化提取工艺。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不同溶剂的大高良姜提取物对试验菌的抑菌活性;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黑曲霉为指示菌,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乙醇回流提取工艺,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该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以及对pH值、温度和紫外光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6种试验菌中,大高良姜的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黑曲霉的抑菌活性较好;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黑曲霉为指示菌时,最优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95%、料液比115(mV)、55℃水浴回流提取2 h,提取物对这2种菌的MIC均为0.313 mg/ml,MBC分别为1.25 mg/ml和0.625 mg/ml;提取物对pH值极不稳定,加热和紫外光照射均使其抑菌活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果提示,大高良姜的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黑曲霉的体外抑菌活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高良姜 提取工艺 正交优化 抑菌活性 稳定性
下载PDF
南姜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振霞 郑玉忠 黄泓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21,共4页
对具有药用与调味价值的植物南姜进行了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南姜块茎的幼芽是理想的外植体;消毒方式选用75%乙醇30s+0.1%HgCl2处理10-15min,污染率可降低至12%,成活率可达64%;MS+3m/L 6-BA+0.5mg/L NAA激素配... 对具有药用与调味价值的植物南姜进行了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南姜块茎的幼芽是理想的外植体;消毒方式选用75%乙醇30s+0.1%HgCl2处理10-15min,污染率可降低至12%,成活率可达64%;MS+3m/L 6-BA+0.5mg/L NAA激素配比有利于诱导芽分化及腋芽的萌发,其诱导率可达83.3%;生根培养基采用1/2MS+0.1mg/L NAA+0.05mg/L 6-BA,其生根率达100%,平均生根数12-15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姜 组织培养 快繁
下载PDF
不同产地红豆蔻HPLC指纹图谱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明芳 黄燕琼 +3 位作者 谭喜梅 秦华珍 谢鹏 龙小琴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1-126,共6页
以10个不同产地的红豆蔻为试材,采用HPLC法及国家药典委员会相似度评价软件,研究了不同产地红豆蔻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以期建立不同产地红豆蔻的HPLC指纹图谱,比较其化学成分的差异,为红豆蔻的质量控制提供有效的方法。结果表明:10个产... 以10个不同产地的红豆蔻为试材,采用HPLC法及国家药典委员会相似度评价软件,研究了不同产地红豆蔻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以期建立不同产地红豆蔻的HPLC指纹图谱,比较其化学成分的差异,为红豆蔻的质量控制提供有效的方法。结果表明:10个产地红豆蔻中确立了9个共有峰,不同产地的红豆蔻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0,并且从获得的分离度良好的共有峰可以看出它们化学成分分布稳定,质量相似性较好,但是成分的比例存在差异。同时,该方法可用于红豆蔻药材的质量控制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蔻 产地 HPLC 指纹图谱 化学成分
下载PDF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南姜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黄俊生 付兴平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7-82,共6页
本文以大孔吸附树脂为吸附剂,研究其对南姜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分离特性,选择FL-1、FL-2、FL-3、AB-8四种大孔吸附树脂,比较其对南姜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率和解吸率,筛选出最佳树脂,并对其动力学曲线和静态吸附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F... 本文以大孔吸附树脂为吸附剂,研究其对南姜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分离特性,选择FL-1、FL-2、FL-3、AB-8四种大孔吸附树脂,比较其对南姜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率和解吸率,筛选出最佳树脂,并对其动力学曲线和静态吸附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FL-3树脂对南姜黄酮类化合物有较好的吸附和解吸效果。当上样液质量浓度为0.314 mg/m L,pH=4,上样液流速为1 m L/min时,FL-3树脂对南姜黄酮类化合物吸附量最大;以pH=5的80%乙醇为洗脱剂,洗脱液流速为1.5 m L/min时,解吸效果最好,达93.2%;经纯化后南姜黄酮类化合物纯度为40.3%,达到良好的分离纯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姜 黄酮 大孔树脂 吸附分离
下载PDF
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大高良姜风味物质制备特色蘸粘调味品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俊生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7-50,共4页
以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大高良姜风味物质,研制潮州菜特色蘸粘调味品。以单因素循环确定大高良姜特色蘸粘调味品最佳工艺配料比,再以正交试验L_9(3~4)确定大高良姜特色蘸粘调味品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为大高良姜提取液&... 以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大高良姜风味物质,研制潮州菜特色蘸粘调味品。以单因素循环确定大高良姜特色蘸粘调味品最佳工艺配料比,再以正交试验L_9(3~4)确定大高良姜特色蘸粘调味品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为大高良姜提取液>麦芽糊精>柠檬酸>谷氨酸钠。最优组合为A_2B_2C_2D_2,即大高良姜风味物质以大高良姜提取液100.00mL、麦芽糊精10.00g、谷氨酸钠10.00g、柠檬酸3.00g为配方的条件下,该调味品色泽均匀、颗粒适中、香味独特、大高良姜味浓郁、口感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高良姜 超临界萃取 风味物质 潮州菜 调味品
下载PDF
大高良姜、红豆蔻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丘海冰 秦华珍 +3 位作者 谢鹏 苏善美 黄燕琼 柳俊辉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73-76,共4页
目的:比较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总黄酮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差异。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并结合DPPH·自由基体系、ABTS+·自由基体系、O_2^-·自由基体系,比较研究了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的总黄酮... 目的:比较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总黄酮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差异。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并结合DPPH·自由基体系、ABTS+·自由基体系、O_2^-·自由基体系,比较研究了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的总黄酮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均含有总黄酮成分,且均有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活性大小顺序为:160μg·mL^(-1)>120μg·mL^(-1)>100μg·mL^(-1)>80μg·mL^(-1)>40μg·mL^(-1)>10μg·mL^(-1)>5μg·m^(-1)。结论: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均含有总黄酮类成分且均有抗氧化活性。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部位的总黄酮含量低于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且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部位清除ABTS+·及O_2^-·自由基的能力强于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同时还发现其抗氧化活性的大小均与其质量浓度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高良姜 红豆蔻 乙酸乙酯部位 总黄酮含量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不同产地大高良姜、红豆蔻HPLC指纹图谱 被引量:2
19
作者 丘海冰 秦华珍 +5 位作者 谢鹏 苏善美 柳俊辉 尹优 陈俊其 李明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54-2159,共6页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大高良姜、红豆蔻HPLC指纹图谱。方法大高良姜、红豆蔻85%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的HPLC分析采用Inertsil ODS-3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05%冰乙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8 ml/min;柱温30℃;检...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大高良姜、红豆蔻HPLC指纹图谱。方法大高良姜、红豆蔻85%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的HPLC分析采用Inertsil ODS-3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05%冰乙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8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70 nm。结果 10批样品指纹图谱中有17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882。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大高良姜、红豆蔻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高良姜 红豆蔻 指纹图谱 HPLC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红豆蔻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晓爽 赵岩 张连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6期17967-17969,17980,共4页
采用药典法提取4个药材市场红豆蔻中的挥发油,并用GC/MS法测定挥发油的成分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4个药材市场红豆蔻挥发油含量均符合药典标准,其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广西玉林红豆蔻所含挥发油总量最高,山东鄄城红豆蔻所含挥发油总量最低。
关键词 红豆蔻 挥发油 化学成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