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乡建——双螺旋石拱桥设计实践解读
1
作者 史文剑 《华中建筑》 2021年第6期27-31,共5页
双螺旋石拱桥基于2016年"中国·龙泉竹建筑双年展"的举办得以建造。该文基于对双螺旋石拱桥的设计文本阅读、建造考察和场所体验,结合对建筑师葛千涛的多次采访与交流,从形式的生成与空间的营造两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和讨... 双螺旋石拱桥基于2016年"中国·龙泉竹建筑双年展"的举办得以建造。该文基于对双螺旋石拱桥的设计文本阅读、建造考察和场所体验,结合对建筑师葛千涛的多次采访与交流,从形式的生成与空间的营造两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该建筑,试图理出并分析场所、在地性、意象、风格派、解构、建构、材料等诸多关键要素和创作思想在建筑作品中的体现,继而探寻双螺旋石拱桥创作背后的"场所精神,乡土建设"这一竹建筑双年展主题的精神内涵和外延,及设计师"艺术乡建"的创作初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螺旋石拱桥 竹建筑 立体构成 在地性 乡村意象 场所精神 艺术乡建
下载PDF
富水千枚岩隧道大变形特征及控制措施研究
2
作者 常伟学 梁庆国 +2 位作者 李奇伟 樊纯坛 魏健 《现代隧道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6-244,252,共10页
以黑马关富水千枚岩公路隧道为依托,对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大变形破坏特征及成因分析发现,隧址区复杂地质构造作用致使千枚岩节理发育,其矿物成分及游离氧化物在节理中迁移进一步恶化岩体的力学性质;由于千枚岩具有... 以黑马关富水千枚岩公路隧道为依托,对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大变形破坏特征及成因分析发现,隧址区复杂地质构造作用致使千枚岩节理发育,其矿物成分及游离氧化物在节理中迁移进一步恶化岩体的力学性质;由于千枚岩具有较强的水敏性,长期受水浸泡后软化、泥化破坏严重,富水千枚岩隧道面临围岩强度低、易发生大变形的问题。现场监测数据分析表明:隧道大变形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隧道下导洞开挖后变形加剧。现场采用地下水封堵、支护参数强化、跳做双层腹拱等加固措施,对富水千枚岩隧道大变形段进行处治,效果表明:采用引水封闭+双层腹拱跳做施工工艺,可有效控制千枚岩长期浸水软化导致的不对称大变形,且施工便捷、经济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枚岩 大变形 监控量测 腹拱跳做 变形控制
下载PDF
软弱地层浅埋大跨隧道跳仓法拆撑空间效应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高鑫 王文娟 +2 位作者 李清菲 冯世杰 吴琦 《现代隧道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1-121,共11页
对于在软弱、破碎、富水地层中采用双侧壁导坑法修筑的暗挖大跨隧道,跳仓法施工依赖于初期支护的“棚护效应”维持拆撑后大跨结构的稳定性,常常面临拆撑步距小、风险高、效率低、代价大的困境,一旦拆撑方案采取不当,极易造成塌方安全事... 对于在软弱、破碎、富水地层中采用双侧壁导坑法修筑的暗挖大跨隧道,跳仓法施工依赖于初期支护的“棚护效应”维持拆撑后大跨结构的稳定性,常常面临拆撑步距小、风险高、效率低、代价大的困境,一旦拆撑方案采取不当,极易造成塌方安全事故。针对这一问题,以青岛地铁4号线错埠岭站为依托工程,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手段,论证了拆撑后初期支护“空间棚护效应”主要由“横向成拱效应”和“纵向成梁效应”组成,二者共同维持大跨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同时确定了合理、安全、高效、快速的拆撑分区长度与隔仓分区长度,分别为L=9 m、S=18 m,并顺利通过了现场施工的检验。结果表明:软弱地层大跨隧道采用“隔二拆一、先内部后洞口”的拆撑方案是切实可行的,可为后续工程提供借鉴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结构 双侧壁导坑法 跳仓法 空间效应 拆撑分区 隔仓分区 拱部沉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