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00篇文章
< 1 2 1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 Vane⁃XD⁃mDixon序列在胸椎增强MRI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1
作者 谢定祥 陈笑芳 +4 位作者 张印宏 吴嘉乐 马慧 蔡华崧 张馨月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23年第5期405-409,共5页
目的探究3D⁃VANE⁃XD⁃mDixon序列在胸椎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成像中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及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怀疑胸椎病变患者63例,行常规胸椎MRI后补充3D⁃T1WI⁃mDixon⁃TSE及3D⁃Vane⁃XD⁃mDixon序列。计算并测量两种扫描序列图像的... 目的探究3D⁃VANE⁃XD⁃mDixon序列在胸椎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成像中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及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怀疑胸椎病变患者63例,行常规胸椎MRI后补充3D⁃T1WI⁃mDixon⁃TSE及3D⁃Vane⁃XD⁃mDixon序列。计算并测量两种扫描序列图像的椎体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并采用5分法对图像进行主观评分,比较两个序列对胸椎的诊断价值。结果在客观评分方面,3D⁃Vane⁃XD⁃mDixon序列图像与T1WI⁃mDixon⁃TSE序列图像的SNR分别为258.30(41.63,1982.67),133.05(18.90,584.34);CNR分别为114.67(22.32,740.17),23.44(6.44,224.77)。3D⁃Vane⁃XD⁃mDixon序列的SNR、CNR均高于T1WI⁃mDixon⁃TSE序列(Z=-4.042,P<0.001;Z=-4.107,P<0.001)。在主观评分方面,2名诊断医师对T1WI⁃mDixon⁃TSE和3D⁃Vane⁃XD⁃mDixon图像主观评分分别为3.03±0.53,3.09±0.47;4.17±0.50,3.96±0.69。3D⁃Vane⁃XD⁃mDixon序列(kappa=0.723)与T1WI⁃mDixon⁃TSE(kappa=0.685)的一致性均较好(kappa>0.61),具体表现为3D⁃Vane⁃XD⁃mDixon序列图像的整体质量评分明显优于T1WI⁃mDixon⁃TSE序列图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使用3D⁃Vane⁃XD⁃mDixon序列,可明显提高胸椎增强图像质量,为疾病诊断提供精准的图像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磁共振成像 3D⁃vane⁃XD⁃mDixon序列
下载PDF
导叶安装角度对离心泵叶轮结构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裴吉 刘总帅 +1 位作者 王文杰 韩振华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7-222,229,共7页
为提高带导叶蜗壳式离心泵的运行稳定性,研究了不同导叶安装角度对离心泵性能及叶轮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以某带导叶蜗壳泵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进行流场数值模拟,再通过静态和瞬态结构分析模块将水压力载荷导入叶轮结构,以实现单向流固... 为提高带导叶蜗壳式离心泵的运行稳定性,研究了不同导叶安装角度对离心泵性能及叶轮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以某带导叶蜗壳泵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进行流场数值模拟,再通过静态和瞬态结构分析模块将水压力载荷导入叶轮结构,以实现单向流固耦合分析,研究不同导叶安装角度下叶轮变形与等效应力变化规律,最后通过模态分析研究叶轮结构的振动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导叶安装角度减小,泵的高效区向小流量工况偏移,并且最高效率逐渐增大,最大提高2.1%;单向流固耦合分析得到的稳态结果与瞬态结果规律一致,其中叶轮最大变形量和最大等效应力值都随流量的增大而减小,在设计工况附近,都随导叶安装角度的减小而减小,最大差值为3.3%,且最大等效应力值变化的幅值较小;预应力对叶轮干模态固有频率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与干模态对比,湿模态下的固有频率有较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导叶蜗壳式离心泵 导叶安装角度 单向流固耦合 预应力 模态
下载PDF
导叶几何参数对液力透平压力脉动的影响
3
作者 赵万勇 施祥云 +2 位作者 史凤霞 赵广彪 唐玉财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25-34,共10页
为提高导叶式液力透平的运行稳定性,研究导叶几何参数对液力透平压力脉动的影响。在IS80-50-315型低比转速离心泵反转作液力透平叶轮进口前添加径向导叶,对导叶出口角、叶片数和径向高度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匹配相同叶轮形成新的液... 为提高导叶式液力透平的运行稳定性,研究导叶几何参数对液力透平压力脉动的影响。在IS80-50-315型低比转速离心泵反转作液力透平叶轮进口前添加径向导叶,对导叶出口角、叶片数和径向高度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匹配相同叶轮形成新的液力透平模型,利用CFX软件在蜗壳内、导叶与叶轮间隙和叶轮上沿周向设置监测点进行定常和非定常数值计算,对定常计算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得出导叶几何参数对液力透平性能影响的主次因素,形成最优方案组合,并对非定常数值计算压力脉动结果进行时域和频域分析。结果表明:径向导叶几何参数组合对水力效率和水头的影响均为叶片数>径向高度>出口角;导叶式液力透平的压力系数在导叶与叶轮间隙上最大,其次在叶轮上,蜗壳内部压力系数最小;当叶轮叶片数相同时,径向导叶出口角和径向高度的值在合理范围内选取较小值时,有利于降低导叶式液力透平的压力脉动幅值和提高运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力透平 径向导叶 正交实验 压力脉动
下载PDF
基于AMESim的新型变排量机油泵建模与仿真研究
4
作者 张伟 翟翼飞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7-152,共6页
以一种新型叶片柱塞复合形式的二级变量叶片泵为研究对象,其主要特点是将叶片顶端嵌入到定子中,转子、叶片、定子同时转动,减小了高速时的叶片冲击。推导叶片柱塞复合作用下泵的瞬时流量特性公式。基于AMESim仿真平台搭建比例电磁阀、... 以一种新型叶片柱塞复合形式的二级变量叶片泵为研究对象,其主要特点是将叶片顶端嵌入到定子中,转子、叶片、定子同时转动,减小了高速时的叶片冲击。推导叶片柱塞复合作用下泵的瞬时流量特性公式。基于AMESim仿真平台搭建比例电磁阀、瞬时流量、变量机构模型,并对二级变量叶片泵特性进行仿真,并通过台架试验进行相关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泵在中低速下压力-流量曲线吻合较好,说明流量和变排量建模准确;加减速曲线说明泵在比例阀不同占空比时,压力调节具有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油泵 叶片柱塞复合式叶片泵 建模与仿真
下载PDF
改变导叶翼型对水泵水轮机“S”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李琪飞 谢耕达 +1 位作者 韩天丁 李正贵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针对水泵水轮机“S”特性区域的不稳定性问题,提出使用改型活动导叶翼型进行性能提升.以某水泵水轮机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对水泵水轮机全流道进行三维数值计算,通过对活动导叶翼型的改型设计,得出流量-转速模拟曲线,分... 针对水泵水轮机“S”特性区域的不稳定性问题,提出使用改型活动导叶翼型进行性能提升.以某水泵水轮机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对水泵水轮机全流道进行三维数值计算,通过对活动导叶翼型的改型设计,得出流量-转速模拟曲线,分析水泵水轮机组“S”特性改善情况.将计算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并对改型活动导叶翼型前后机组的无叶区进行压力脉动分析.结果表明:在保证整体效率依然保持在92%附近的前提下,新的活动导叶翼型对机组的“S”特性依旧具有改善效果;无叶区压力脉动主要是受到活动导叶叶栅区域的分流在此重新聚集影响,并且与转轮叶片的动静相互扰动引起的;改型后的活动导叶降低了无叶区的压力脉动幅值,提升了水泵水轮机运行中的并网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泵水轮机 “S”特性曲线 活动导叶 翼型设计 数值计算
下载PDF
燃气轮机可转导叶执行机构延迟特性分析
6
作者 王志涛 汪博文 +1 位作者 王柏贺 应世琪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7期193-196,共4页
针对燃气轮机可转导叶执行机构延迟特性的问题,本文基于所搭建的物理试验台进行了可转导叶执行机构仿真和试验研究,给定可转导叶执行机构不同的位移控制信号,观测其反馈的实际位移,得出了可转导叶执行机构的延迟特性,并基于试验数据验... 针对燃气轮机可转导叶执行机构延迟特性的问题,本文基于所搭建的物理试验台进行了可转导叶执行机构仿真和试验研究,给定可转导叶执行机构不同的位移控制信号,观测其反馈的实际位移,得出了可转导叶执行机构的延迟特性,并基于试验数据验证可转导叶执行机构仿真模型。试验结果及仿真模型机可用于提高燃气轮机考虑可转到叶影响时的动态仿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可转导叶 延迟特性 物理试验
下载PDF
抽水蓄能机组水轮机工况启动过程内部流场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小龙 王焕茂 +4 位作者 林恺 靳发业 雷兴春 毕慧丽 罗永要 《大电机技术》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本文采用CFD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计算了抽水蓄能机组在水轮机工况启动过程内部流场特征。得到了在活动导叶开启过程中的速度、压力随时间的瞬态分布规律,讨论了蓄能机组开启过程中外特性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活动导叶的开启规律可以大... 本文采用CFD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计算了抽水蓄能机组在水轮机工况启动过程内部流场特征。得到了在活动导叶开启过程中的速度、压力随时间的瞬态分布规律,讨论了蓄能机组开启过程中外特性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活动导叶的开启规律可以大体分为五个阶段。活动导叶的开启规律是先缓慢开启,然后以较快的速度关闭,最后再保持到空载的开度,从第四阶段,导叶再逐渐打开直到额定开度。转轮扭矩和机组流量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导叶逐渐打开时,转轮扭矩和机组流量再逐渐上升。本文为研究蓄能机组水轮机工况下启动过程的内部流动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对提高水轮机工况的启动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蓄能机组 数值模拟 水轮机工况 导叶开启 外特性曲线 内部流场分析
下载PDF
涡流恢复导叶对螺旋桨气动和声学性能影响研究
8
作者 韦卿 张武 +3 位作者 陈正武 仝帆 朱文浩 王良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75,共13页
为了对比安装涡流恢复导叶与单排螺旋桨气动性能和气动噪声的差异,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安装六种不同间距涡流恢复导叶和单排螺旋桨的气动力及气动噪声。研究结果表明:在起飞状态,级间距Δx=0.27的工况下,安装涡流恢复导叶使得推力... 为了对比安装涡流恢复导叶与单排螺旋桨气动性能和气动噪声的差异,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安装六种不同间距涡流恢复导叶和单排螺旋桨的气动力及气动噪声。研究结果表明:在起飞状态,级间距Δx=0.27的工况下,安装涡流恢复导叶使得推力系数增加6.4%,效率增加6.7%。随着间距的增大,前级叶片的桨尖涡、尾迹涡等涡系结构在通过后级叶片时破碎并向下游传播,且强度逐渐减小。噪声强度随着级间距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最大级间距涡流恢复导叶的噪声与最小级间距涡流恢复导叶噪声相比降低5.7 dB,噪声下降幅度随级间距的增加逐渐减缓,存在级间距最优位置使得推力增加最大,噪声强度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转螺旋桨 涡流恢复导叶 桨尖涡 尾迹涡 干涉噪声
下载PDF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用多级离心压缩机进口导叶调节策略研究
9
作者 王凯轩 左志涛 +3 位作者 梁奇 郭文宾 陈吉祥 陈海生 《风机技术》 2024年第2期24-30,共7页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在储能过程中,储气装置内部压力不断升高,这要求压缩机在较大压比范围内工作。高效变工况是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压缩机的核心要求,为实现这个设计目标需要采取合适的调节方式及其调节策略。可调进口导叶结构简单,可在工...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在储能过程中,储气装置内部压力不断升高,这要求压缩机在较大压比范围内工作。高效变工况是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压缩机的核心要求,为实现这个设计目标需要采取合适的调节方式及其调节策略。可调进口导叶结构简单,可在工作过程中运行,并可利用伺服装置实现自动化,是目前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压缩机最适合的调节方法之一。本文以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某4级离心压缩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多级离心压缩机变工况调节的性能预测方法,采用数值模拟得出单级离心压缩机性能曲线,并编写级性能叠加程序获得整机性能曲线。利用最小二乘法将多级离心压缩机性能数据拟合为多项式函数,采用遗传算法建立了以等熵效率为优化目标,进口导叶开度为优化变量,整机出口压力或者流量为约束条件的可调进口导叶调节策略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口导叶调节 多级离心压缩机 调节策略
下载PDF
导叶叶片数对LNG四级潜液泵轴向力及首级叶轮流场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申坤 张惟斌 +1 位作者 江启峰 刘晨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2,共6页
应用CFD技术研究了导叶叶片数对LNG潜液泵首级叶轮压力和轴向力分布的影响,对一、三级导叶同时设计7、8、9三种叶片数,采用K-epsilon湍流模型进行了多工况数值模拟,并采用液氮工质进行了相关外特性试验验证,得到LNG泵内部首级叶轮压力... 应用CFD技术研究了导叶叶片数对LNG潜液泵首级叶轮压力和轴向力分布的影响,对一、三级导叶同时设计7、8、9三种叶片数,采用K-epsilon湍流模型进行了多工况数值模拟,并采用液氮工质进行了相关外特性试验验证,得到LNG泵内部首级叶轮压力分布以及轴向力特性。结果表明:潜液泵所受总轴向力在导叶数为8时最小,泵的整体效率最优。作用在首级叶轮上后盖板的轴向力大于前盖板。其中,导叶数为8时首级叶轮前后盖板轴向力最小,压力分布最均匀;而导叶数为9时,与叶轮叶片数9相同,运转时会有共同的倍频出现,在相同的倍频上振动累加,并诱发共振,导致前后盖板的轴向受力最大,叶轮前盖板所受轴向力相对于其他方案平均增加了3.45%;后盖板轴向受力绝对值平均增加1.88%。综上,导叶数为8时潜液泵的水力效率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G 潜液泵 导叶叶片数 首级叶轮 轴向力平衡 CFD
下载PDF
用于催化裂化装置强制循环泵的三元导叶设计方法及性能分析研究
11
作者 裴林 李国君 张建茹 《风机技术》 2024年第2期31-37,共7页
强制循环泵是催化裂化装置烟气热量回收系统中重要的水循环动力设备,蜗壳为半球形结构带导叶的LUV型泵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强制循环泵,其导叶结构对泵的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针对强制循环泵二元导叶在不同叶高处的进口叶片安装角... 强制循环泵是催化裂化装置烟气热量回收系统中重要的水循环动力设备,蜗壳为半球形结构带导叶的LUV型泵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强制循环泵,其导叶结构对泵的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针对强制循环泵二元导叶在不同叶高处的进口叶片安装角与水流角不匹配的问题,发展了采用后盖板和前盖板的叶片中弧线角度分布和叶片厚度分布来构建叶型的三元导叶叶片结构设计方法,并数值研究了导叶后盖板和前盖板处进出口叶片安装角对泵额定工况效率和内部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前后盖板叶片进出口安装角中一个变量的增大,额定流量点效率均先增大后减小;设计的三元导叶方案比二元导叶方案在额定工况下的效率提高了0.9%;后盖板附近的叶片安装角与水流角的匹配性对泵的效率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三元导叶方案在后盖板附近0.1叶高截面上进口水流角与叶片安装角的匹配关系得到改善,此截面上的旋涡区减少,导叶内的能量耗散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循环泵 离心泵 数值模拟 导叶设计 导叶进出口角 流动分析
下载PDF
进口导叶对斜流式叶轮级性能调节的数值研究
12
作者 于家懿 张勇 +3 位作者 李廷宾 闻苏平 席光 祁志刚 《风机技术》 2024年第2期8-16,共9页
针对两种不同翼型的进口导叶,数值研究了导叶在不同开度下对超大流量系数斜流级内部气体流动的影响和调节特性,并预测了进口导叶与斜流叶轮耦合在不同导叶开度下的性能曲线。结果表明,进口导叶能有效扩大调节范围,使斜流压缩机能在更宽... 针对两种不同翼型的进口导叶,数值研究了导叶在不同开度下对超大流量系数斜流级内部气体流动的影响和调节特性,并预测了进口导叶与斜流叶轮耦合在不同导叶开度下的性能曲线。结果表明,进口导叶能有效扩大调节范围,使斜流压缩机能在更宽的工况范围内运行。导叶开度和翼型对斜流叶轮的气动性能产生影响,开度增大导致气体流动的不均匀性变大,而当开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进口导叶的调节能力变差,对斜流叶轮气动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进口导叶 数值模拟 斜流级 数值研究 斜流叶轮
下载PDF
3级旋流器各级气量变化对燃烧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王多 李锋 赵凯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76,共12页
为了探究中心分级燃烧室各级旋流器叶片数量与相应旋流气量变化对燃烧室性能的影响,基于高推重比和高温升的技术需求,对设计模型进行了除旋流器外分块结构化网格划分,并在ICEM软件中实现混合网格周期性边界条件设置,进行3维数值模拟。... 为了探究中心分级燃烧室各级旋流器叶片数量与相应旋流气量变化对燃烧室性能的影响,基于高推重比和高温升的技术需求,对设计模型进行了除旋流器外分块结构化网格划分,并在ICEM软件中实现混合网格周期性边界条件设置,进行3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确定最优方案的3级旋流器叶片数量分别为8、10和15。中心分级燃烧室每级旋流器流通气量随其相应旋流器叶片数量改变呈负相关变化关系;设计油气比为0.045时,中心分级燃烧室最优方案即基准型方案的温升可达1300 K,出口温度分布系数OTDF达到0.13,在性能所要求的0.10~0.15之间,出口径向温度分布系数RTDF达到0.081,在性能所要求的0.08~0.12之间;中心分级燃烧室出口截面OTDF值随火焰筒头部每级旋流器的叶片数量或旋流气量的变化关系是“V”形,RTDF值随头部每级旋流器的叶片数量或旋流气量的变化关系是类“V”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温升燃烧室 中心分级燃烧室 旋流器 燃烧性能 叶片数量 旋流气量 出口温度分布
下载PDF
滚柱式叶片泵凹槽腔内流场分析
14
作者 甘文军 杨国来 +3 位作者 孟德虎 冒越颖 王旭东 李顺 《液压气动与密封》 2024年第2期53-57,共5页
通过使用流体仿真软件ANSYS/Fluent,采用动网格的方式,在滚柱自转速度为13589 r/min时,对滚柱式叶片泵凹槽腔内的流场特性进行仿真分析。滚柱在凹槽腔内缩回和伸出运动分别对应排油和吸油状态,主要阐明了滚柱在这两种运动状态下,凹槽腔... 通过使用流体仿真软件ANSYS/Fluent,采用动网格的方式,在滚柱自转速度为13589 r/min时,对滚柱式叶片泵凹槽腔内的流场特性进行仿真分析。滚柱在凹槽腔内缩回和伸出运动分别对应排油和吸油状态,主要阐明了滚柱在这两种运动状态下,凹槽腔内流场的压力与速度矢量的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场分析 动网格 滚柱式叶片泵
下载PDF
Optimum Profiles of Endwall Contouring for Enhanced Net Heat Flux Reduction and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15
作者 Arjun K S Tide P S Biju N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CAS 2024年第2期80-92,共13页
Successfully utilized non-axisymmetric endwalls to enhance turbine efficiencies(aerodynamic and turbine inlet temperatures)by controll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ondary flow in a blade passage.This is accomplish... Successfully utilized non-axisymmetric endwalls to enhance turbine efficiencies(aerodynamic and turbine inlet temperatures)by controll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ondary flow in a blade passage.This is accomplished by steady-state numerical hydrodynamics and deep knowledge of the field of flow.Becaus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instream and purge flow contributing supplementary losses in the stage,non-axisymmetric endwalls are highly susceptible to the inception of purge flow exit compared to the flat and any advantage rapidly vanishes.The conclusions reveal that the supreme endwall pattern could yield a lowering of the gross pressure loss at the design stage and is related to the size of the top-loss location being productively lowered.This has led to diminished global thermal exchange lowered in the passage of the vane alone.The reverse flow adjacent to the suction side corner of the endwall is migrated farther from the vane surface,as the deviated pressure spread on the endwall accelerates the flow and progresses the reverse flow core still downstream.The depleted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tornado-like vortex and the corner vortex adjacent to the suction side corner of the endwall is the dominant mechanism of control in the contoured end wall.In this publication,we show that the non-axisymmetric endwall contouring by selective numerical shape change method at most prominent locations is advantageous in lowering the thermal load in turbines to augment the net heat flux reduction as well as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using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wall contouring turbine vane heat transfer phantom cooling coolant injection net heat flux reduction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下载PDF
冷气流量比对三维涡轮导叶全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
16
作者 付仲议 李益民 +1 位作者 黄琦 朱惠人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7-112,共6页
为了研究不同主流湍流度下冷气质量流量比对三维涡轮导叶全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使用热色液晶测量了在主流湍流度为1%和15%,流量比为5.5%、8.4%和12.5%下三维涡轮导叶的全气膜冷却效率分布。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叶片区域和主流湍流度下,流... 为了研究不同主流湍流度下冷气质量流量比对三维涡轮导叶全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使用热色液晶测量了在主流湍流度为1%和15%,流量比为5.5%、8.4%和12.5%下三维涡轮导叶的全气膜冷却效率分布。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叶片区域和主流湍流度下,流量比对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规律也有所不同;在低主流湍流度下,冷却效率整体上随着流量比的增大而升高,但是在叶片的叶尖和吸力面中截面区域冷却效率在大流量比下降低,且叶片吸力面中弦区域的冷气呈波纹状分布;高主流湍流度使冷气射流与主流之间的掺混更加剧烈,可以抑制吸力面的冷气脱离壁面且使其分布更加均匀,冷却效率随流量比增大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湍流度 流量比 涡轮导叶 气膜冷却效率 努赛尔数 液晶
下载PDF
导流板倾斜角度对Π型叠合梁涡振性能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黄林 董佳慧 +2 位作者 王骑 廖海黎 李志国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51,共12页
型叠合梁被广泛应用于大跨度斜拉桥建设中,但该类断面较差的涡振性能严重影响了其应用前景。以某主跨为530 m的Π型叠合梁双塔斜拉桥为工程背景,通过风洞试验对Π型主梁的涡振性能及气动优化措施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原设计Π型断面... 型叠合梁被广泛应用于大跨度斜拉桥建设中,但该类断面较差的涡振性能严重影响了其应用前景。以某主跨为530 m的Π型叠合梁双塔斜拉桥为工程背景,通过风洞试验对Π型主梁的涡振性能及气动优化措施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原设计Π型断面在各风攻角下均存在显著涡激振动,通过在断面工字梁下缘处设置导流板与下中央稳定板可降低梁体的涡振振幅,且导流板倾斜角度的改变对该组合气动措施的制振效果影响显著,其中30°倾角导流板组合气动措施的制振效果最优,可在规范要求阻尼比1.0%下显著抑制甚至消除梁体的涡激振动。通过CFD数值模拟对该组合气动措施的制振机理与导流板倾斜角度的变化对组合气动措施制振性能的影响机理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30°倾角导流板组合气动措施中的迎风侧导流板可显著改善上游断面的气体绕流状态,并配合下中央稳定板削弱Π型断面尾流的卡门涡脱,从而起到抑制主梁涡振的效果,改变导流板倾斜角度会在影响导流板自身附近旋涡生成的同时,影响下中央稳定板对断面下侧旋涡脱落状态的改善作用,从而对该组合气动措施的制振性能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叠合梁 涡激振动 组合气动措施 导流板角度 CFD
下载PDF
加速型IGV对高负荷轴流风扇性能影响研究
18
作者 肖国锋 赛庆毅 刘扬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2-49,共8页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型高负荷轴流风扇在微小空间的高通流及高负荷能力,提出一种加速型进口导叶(IGV)结构设计方案。方法采用三维设计软件Pro/E设计不同加速型IGV,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其对风扇不同流量系数下的压力系数、全压效率以...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型高负荷轴流风扇在微小空间的高通流及高负荷能力,提出一种加速型进口导叶(IGV)结构设计方案。方法采用三维设计软件Pro/E设计不同加速型IGV,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其对风扇不同流量系数下的压力系数、全压效率以及流道损失的影响。结果采用加速型IGV使得风扇流道内通流能力增强,叶片尾缘气流延缓分离,下游流动更加均匀;随着进口气流加速程度的提高,设计工况点全压效率基本呈单调递增的趋势;相比无加速IGV风扇,当IGV加速程度为1.1、1.2时,在设计工况点,风扇压力系数提升百分比为1.61%,1.24%,效率分别提升了3.49%,5.05%;IGV的加速程度从1.0增至1.5时,风扇效率提高6.69%。结论在小型高负荷轴流风扇中,加速型IGV与无加速IGV相比,加速型IGV对风扇压力系数以及效率的提升具有更优的效果,并且IGV加速程度也并非越大越好,当加速程度为1.1、1.2时风性能表现最优,为小型高负荷轴流风扇的研究提供相关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风扇 进口导叶 加速型 压力系数 全压效率
下载PDF
水轮机模式多级液力透平同径正反导叶水力性能研究
19
作者 王亚猛 陈金保 郑阳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6-191,共6页
针对按泵工况设计的多级泵式间导叶用于液力透平装置时不能满足转轮对水流环量要求的问题,结合水轮机设计理论和CFD数值仿真研究了泵式同径正反导叶关键结构参数对液力透平装置的水头损失、效率和工作水头等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适当增... 针对按泵工况设计的多级泵式间导叶用于液力透平装置时不能满足转轮对水流环量要求的问题,结合水轮机设计理论和CFD数值仿真研究了泵式同径正反导叶关键结构参数对液力透平装置的水头损失、效率和工作水头等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适当增大反导叶叶片进口边直径,隔板边缘倒圆角,级间导叶进口处内外壁倒圆角均能够减小级间导叶水头损失、提高液力透平工作效率;导叶线型及数量对其出口水流速度环量影响较大;增大包角或增多叶片数量可增强导叶对水流强迫作用,提高出口水流环量,但增加导叶水头损失。可为用于液力透平的同径正反导叶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轮机模式液力透平 级间导叶 同径正反导叶 CFD数值仿真
下载PDF
重型多轮车辆半主动悬挂复合控制策略
20
作者 田恩彤 管继富 +1 位作者 高俊峰 曹立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369,共6页
针对重型车辆半主动悬挂系统和其关键部件可调叶片式减振器,提出了一种含深度置信网络逆模型的分层复合控制策略。首先基于可调叶片式减振器在道路模拟实验台架上的试验数据建立了基于深度置信网络的逆模型,可以根据需求阻尼力反求出控... 针对重型车辆半主动悬挂系统和其关键部件可调叶片式减振器,提出了一种含深度置信网络逆模型的分层复合控制策略。首先基于可调叶片式减振器在道路模拟实验台架上的试验数据建立了基于深度置信网络的逆模型,可以根据需求阻尼力反求出控制电流。然后根据14自由度半车模型和单轮悬挂模型,分别建立了约束最优控制器和模糊控制器,通过一个S函数对二者进行加权分配并得到最终的需求阻尼控制力输出。基于Python和Matlab/Simulink环境搭建了虚拟试验平台,验证了深度置信网络逆模型的可行性,并对复合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复合控制策略能够有效提高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主动悬挂 可调叶片式减振器 深度置信网络(DBN) 约束最优控制 模糊控制 复合控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