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中人工引发雷电先导过程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义军 董万胜 +1 位作者 张广庶 郄秀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6-449,共4页
利用闪电电场变化仪对空中人工引发雷电引起的电场变化进行了两站同步观测 ,并结合高时间分辨率的光学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 ,揭示了一次空中引发雷电先导物理过程的特征 .当携带金属导线的火箭上升到几百米高度时 ,在金属导线的上端和下... 利用闪电电场变化仪对空中人工引发雷电引起的电场变化进行了两站同步观测 ,并结合高时间分辨率的光学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 ,揭示了一次空中引发雷电先导物理过程的特征 .当携带金属导线的火箭上升到几百米高度时 ,在金属导线的上端和下端激发产生了一个双向传输的先导 ,当向下的负先导接近地面时 ,一个向上的正连接先导由地面激发 ,正负先导的平均传播速度为 0 .86× 10 5m s ,随着向下负先导的接地 ,将产生一个小回击过程 ,而由金属导线上端激发的向上正先导的传播速度为 1.1× 10 5m 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中人工引发雷电 先导过程 特征分析 电场变化 闪电电场变化仪 光学观测 雷电物理学
下载PDF
人工引发雷电先导-回击过程的电场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其林 郄秀书 +6 位作者 周筠珺 张廷龙 孔祥贞 冯桂力 杨静 赵阳 张义军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004-2010,共7页
2005年夏季在山东滨州进行了以人工引发雷电为主的综合观测实验,在负电场环境下,成功引发雷电5次,其中传统引发方式3次,空中引发方式2次。详细分析了双向先导-小回击过程和箭式先导-回击过程的垂直电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次空中... 2005年夏季在山东滨州进行了以人工引发雷电为主的综合观测实验,在负电场环境下,成功引发雷电5次,其中传统引发方式3次,空中引发方式2次。详细分析了双向先导-小回击过程和箭式先导-回击过程的垂直电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次空中引发雷电的双向先导发展过程在地面60m处产生的电场变化为4.70~14.60kV/m,呈负向变化;在550m处为0.11-0.16kV/m,呈正向变化。利用60m处的先导电场变化,估算双向先导电荷线密度分布的斜率为(1.2~3.8)×10^-7C·m^-2。箭式先导-回击电场变化波形呈不对称V形,V形的底部对应先导的结束和回击的开始。60和550m处的箭式先导电场几何平均值分别为17.80和1.20kV·m^-1。随水平距离的增加,箭式先导电场以水平距离的-1.18次方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发雷电 先导 闪击 电场变化 雷电防护
下载PDF
输电线路雷电先导发展三维仿真模型 被引量:28
3
作者 陈维江 贺恒鑫 +4 位作者 何俊佳 赵贤根 余辉 时卫东 何天宇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6期6601-6612,共12页
超、特高压线路雷电屏蔽性能的科学评估方法是电力系统防雷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现有输电线路雷电先导发展模型中上行先导起始未考虑流注空间电荷影响、假设发展速度为恒值,且未考虑杆塔、线路实际三维结构对雷电屏蔽性能的影响。针对... 超、特高压线路雷电屏蔽性能的科学评估方法是电力系统防雷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现有输电线路雷电先导发展模型中上行先导起始未考虑流注空间电荷影响、假设发展速度为恒值,且未考虑杆塔、线路实际三维结构对雷电屏蔽性能的影响。针对上述不足,该文研究建立了考虑流注空间电荷屏蔽作用的输电线路上行先导起始和发展全过程的动态仿真模型,开展了3m棒-板间隙正极性操作冲击放电流注先导转化过程实验观测,对所建立模型进行了验证;基于模拟电荷法建立了雷击输电线路下行先导过程附近空间三维电场并行计算方法。应用文中模型定量计算了典型的特高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雷电上行先导放电特征参数,得出Rizk判据和临界电晕判据不考虑空间电荷的屏蔽作用,将夸大工作电压对上行先导起始的促进作用;现有的雷电先导发展模型假设上行先导与下行先导的速度比为恒值,既不能准确反映上行先导间的竞争关系,也有可能夸大上行先导的引雷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先导发展模型 流注空间电荷 屏蔽作用 上行先导 先导速度 三维电场 雷电屏蔽失效 架空输电线路
下载PDF
空中人工引发雷电的正负先导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义军 刘欣生 +9 位作者 王才伟 肖庆复 张广庶 董万胜 周良才 钟定珠 樊灵孟 陈明理 王道洪 渡边贞司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13,共8页
通过对 1998年 8月 2 2日空中引发雷电先导过程的光、电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 ,在空中引发雷电的先导系统中存在三个先导过程。①向下发展的负先导在起始阶段呈小阶梯特征 ,阶梯之间的时间间隔约为 2 0 μs ,阶梯的上升时间小于 1μs... 通过对 1998年 8月 2 2日空中引发雷电先导过程的光、电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 ,在空中引发雷电的先导系统中存在三个先导过程。①向下发展的负先导在起始阶段呈小阶梯特征 ,阶梯之间的时间间隔约为 2 0 μs ,阶梯的上升时间小于 1μs,随着负先导的下行发展 ,梯级增长。②金属导线上端向上发展的正先导在负先导接地之后 ,表现出明显的阶梯特性 ,阶梯之间的时间间隔平均为 15 μs。③从地面向上发展的连接正先导由多个振荡脉冲组成 ,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约为 13μs,连接先导的发展也是梯级的。电场快变化中的高频分量随着距离的增加衰减很快。最强的发光是由向下的负先导接地时形成的小回击产生的 ,强光只集中在空气离化而形成的放电通道部分 ,光强则随着高度的增加很快衰减 ,其传播速度约为 2 .1× 10 8m·s-1。在小回击发生之前 ,向下发展的负先导在接地之前有较强的发光 ,而金属导线上端向上发展的正先导没有明显的发光。在小回击发生之后 ,金属导线上端向上正先导的发光强度被增强 ,其向上的传播速度约为 2 .4× 10 6m·s-1。金属导线部分在小回击发生之后约 2 2 0μs逐渐开始熔化发出强光 ,并向上发展而与前面向上发展的正先导的发光相并合 ,其传播速度约为 1×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中引发雷电 先导传播 电场变化 负地闪 正地闪
下载PDF
改进先导传播模型法500kV架空线路雷电绕击分析 被引量:28
5
作者 魏本刚 傅正财 +1 位作者 袁海燕 任晓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5期25-29,共5页
用先导传播模型法(leader progression model,LPM)分析架空输电线路的防雷特性的关键在于主要模型参数、先导起始和拦截判据的确定。参考国际上对长间隙放电研究的成果,考察LPM中参数和判据的适用性,提出对LPM的判据改进。并且考虑雷云... 用先导传播模型法(leader progression model,LPM)分析架空输电线路的防雷特性的关键在于主要模型参数、先导起始和拦截判据的确定。参考国际上对长间隙放电研究的成果,考察LPM中参数和判据的适用性,提出对LPM的判据改进。并且考虑雷云的背景静电场和线路运行电压的影响,建立改进的先导模型法。经改进的LPM应用于平原和山区地形条件下的500kV架空线雷电绕击分析计算。改进前后的计算结果与运行经验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该改进先导模型法的计算结果与我国500kV架空线路的运行经验数据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空气间隙放电 先导传播模型 雷电 绕击 静电场 输电线路
下载PDF
先导—回击模型与人工触发闪电特征参数计算 被引量:10
6
作者 郑栋 张义军 +2 位作者 吕伟涛 孟青 郄秀书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151-157,共7页
在关于地闪通道的“先导模型”和“同击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先导-回击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2005年8月2日3次人工触发闪电中观测到的12次直窜先导和继后回击过程的慢电场变化资料进行了闪电通道特征参量的计算。计算结果发现:3次... 在关于地闪通道的“先导模型”和“同击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先导-回击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2005年8月2日3次人工触发闪电中观测到的12次直窜先导和继后回击过程的慢电场变化资料进行了闪电通道特征参量的计算。计算结果发现:3次人工触发刚电的高度分别在8.68、4.48和10.59km;直窜先导过程的电荷线密度范围为49.3~130.05μC/m;先导发展平均速度范围为0.23×10^7-1.48×10^7m/s:先导平均电流范同为0.14~1.87kA;先导通道电压范围为7.94-20.33Mv;继后同击中和的电荷量范围为0.16~1.21C:继后回击过程的回击平均速度范围为2.61×10^7~11.86×10^7m/s;回击平均电流范围为1.56—12.59kA。分析表明,“先导-同击模型”降低了对观测点站数和观测环境的要求,同时对通道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触发闪电 直窜先导 继后回击 慢电场变化 先导模型 回击模型 通道参量
下载PDF
雷电冲击下极不均匀电场中SF_6/N_2混合气体的协同现象 被引量:27
7
作者 郭璨 张乔根 +3 位作者 文韬 李志兵 游浩洋 秦逸帆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35-641,共7页
近年来在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中开始逐步使用低SF6混合比的SF6/N2混合气体作为绝缘介质,用以替代纯SF6气体。为了在电力设备中更好地应用SF6/N2混合气体,在极不均匀电场、正负两种极性雷电冲击(LI)下,通过实验分析研究了较低... 近年来在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中开始逐步使用低SF6混合比的SF6/N2混合气体作为绝缘介质,用以替代纯SF6气体。为了在电力设备中更好地应用SF6/N2混合气体,在极不均匀电场、正负两种极性雷电冲击(LI)下,通过实验分析研究了较低SF6混合比的SF6/N2混合气体的放电特性与协同现象,并在负极性雷电冲击下发现了反常的负协同效应。研究发现:负极性雷电冲击下,N2的击穿电压随气压的升高趋势显著高于SF6与SF6/N2混合气体,当气压超过0.3 MPa后,N2的击穿电压明显高于SF6/N2混合气体,甚至在0.5 MPa时超过了纯SF6的击穿电压,即出现了显著的负协同效应,且随着气压的升高,负协同效应明显增强;正极性下仍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但协同效应随着气压降低而减弱,当气压低至0.2 MPa,亦出现了负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冲击 极不均匀电场 SF6 N2 混合气体 负协同效应 先导过程 流注过程
下载PDF
正环境电场中闪电先导的始发和传播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才伟 刘欣生 +2 位作者 董万胜 张翠华 肖庆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5-74,共10页
为了研究中国内陆高原雷暴正极性闪电放电的特点,中日两国科学家于1997年7~8月在甘肃省平凉市联合进行了人工触发闪电野外实验。利用设在离触发点约3.5km处的高速数字化摄像系统结合在闪道底部的电流测量记录,对在正环境... 为了研究中国内陆高原雷暴正极性闪电放电的特点,中日两国科学家于1997年7~8月在甘肃省平凉市联合进行了人工触发闪电野外实验。利用设在离触发点约3.5km处的高速数字化摄像系统结合在闪道底部的电流测量记录,对在正环境电场中触发的两次闪电的初始先导的发生和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资料分析表明,这两次触发闪电都是由火箭顶部始发的上行负先导传输入云而形成短暂的连续电流放电过程,整个放电持续时间分别只有17和26ms。先导在垂直方向的传输速度随时间而增加,平均值约为3.5×105m/s。正环境电场中的先导在向云底传输过程中可能产生多个分枝,但它们一般只存在几毫秒时间就消亡了,只有少数分枝能够发展入云。主通道的亮度综合反映了各分枝亮度的变化,而它本身又与在闪道底部测量记录到的闪电放电电流变化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环境电场 人工触发闪 高速摄像 闪电先导
下载PDF
闪电先导静电场波形理论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张义军 言穆弘 刘欣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85-191,共7页
通过对地闪电先导过程静电场变化波形的理论分析指出,先导所致静电场时间变化率dE/dt 是一个比静电场变化ΔE 更能反映先导传播特性的物理量。利用 dE/dt 时变曲线可以较精确地确定先导开始位置、接地附近先导传播速度以及接地瞬时的先... 通过对地闪电先导过程静电场变化波形的理论分析指出,先导所致静电场时间变化率dE/dt 是一个比静电场变化ΔE 更能反映先导传播特性的物理量。利用 dE/dt 时变曲线可以较精确地确定先导开始位置、接地附近先导传播速度以及接地瞬时的先导电流,同时利用dE/dt 极值点的特征可以揭示通道传播过程中倾斜、弯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 先导过程 电场变化 波形理论
下载PDF
空中人工引雷先导特征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其林 郄秀书 +1 位作者 王才伟 肖庆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7-174,共8页
根据1998年8月22日在广州从化5次空中引发雷电远近两个观测点得到的地面电场变化资料, 对主放电之前的先导传输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双向先导系统稳定传输阶段, 近区电场为较慢的正极性电场变化上叠加负极性振... 根据1998年8月22日在广州从化5次空中引发雷电远近两个观测点得到的地面电场变化资料, 对主放电之前的先导传输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双向先导系统稳定传输阶段, 近区电场为较慢的正极性电场变化上叠加负极性振荡脉冲; 远区的辐射场开始为双极性脉冲, 逐渐过渡到单极性脉冲, 而且双极性脉冲的初始极性与单极性脉冲极性以及小回击极性相同都为正。双极性脉冲幅度逐渐减小, 且初始半周期较光滑, 未观测到更高频小脉冲的叠加现象。双极性脉冲整个宽度为3.8 μs, 方差为0.33 μs; 峰与峰间隔为15 μs, 方差为2.4 μs 。单极性脉冲具有上升快而大的初始峰值、 慢而小的负反冲特性, 且初始上升部分较光滑, 未观测到高频小脉冲, 其上升时间为0.23 μs, 方差为0.05 μs; 半峰值宽度为0.37 μs, 方差为0.1 μs; 脉冲间隔为12 μs, 方差为3.4 μs 。单极性脉冲峰值逐渐增大, 就5次触发闪电而言, 最大先导脉冲幅度与小回击之比为0.24, 范围在0.2~0.3之间。小回击后, 远区的单极性脉冲幅度小, 上升慢而下降快、 无明显负反冲, 平均间隔为20.1 μs, 方差为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引雷 空中触发闪 电场变化 双向先导 统计分析
下载PDF
雷电先导放电通道内电场和电荷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万浩江 魏光辉 +1 位作者 陈亚洲 王琳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5-59,64,共6页
针对自然雷电观测数据在先导放电通道内部电特性方面存在的欠缺,基于雷电先导放电与长间隙电弧放电之间的类似性,对雷电先导放电通道内轴向电场和电荷密度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先导通道内任意一点的轴向电场均会在其形... 针对自然雷电观测数据在先导放电通道内部电特性方面存在的欠缺,基于雷电先导放电与长间隙电弧放电之间的类似性,对雷电先导放电通道内轴向电场和电荷密度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先导通道内任意一点的轴向电场均会在其形成后随着时间按近似指数规律衰减,直至达到一个稳态值。对于稳定的先导段,可近似认为其内部的轴向电场是一个恒定量。先导通道内的电荷密度基本上由先导的起始端至头部逐渐增大,在先导的头部附近达到最大值。注入到先导通道内的电荷总量则会随着先导长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且增长的速度也会逐渐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导通道 轴向电场 电荷密度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高速铁路高架桥接触网系统雷击空间电场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瑞芳 陈力生 +3 位作者 陈奎 曹晓斌 孙晓东 徐超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7-64,共8页
雷击高速铁路高架桥接触网系统的空间电场研究是高速铁路防雷研究的基础。本文采用有限差分法和超松弛迭代法计算雷击高速铁路高架桥接触网系统的空间电场,结合雷电先导分形发展的统计特性和跃变判据确定出相应的模型参数,建立并验证了... 雷击高速铁路高架桥接触网系统的空间电场研究是高速铁路防雷研究的基础。本文采用有限差分法和超松弛迭代法计算雷击高速铁路高架桥接触网系统的空间电场,结合雷电先导分形发展的统计特性和跃变判据确定出相应的模型参数,建立并验证了雷击高速铁路高架桥接触网系统的雷电先导分形模型。通过该模型的仿真,得到接触线和AF线有无工作电压、不同高架桥高度和不同雷电流幅值3种情况下的雷电跃变前一瞬间的空间电场。分析结果得出:接触线和AF线的工作电压、高架桥高度和雷电流幅值均会影响该空间电场的分布,雷电流幅值还会影响该空间电场的数量级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先导分形模型 有限差分法 超松弛迭代法 空间电场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地闪梯级先导电场波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江志东 周璧华 张琪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65-370,382,共7页
为研究地闪梯级先导电场波形特征,采用偶极子法结合衰减函数计算了有限大地电导率下不同距离处、不同梯级先导底部高度条件下的电场波形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当观测点距离先导通道较近时,电场峰值随着先导通道底部高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 为研究地闪梯级先导电场波形特征,采用偶极子法结合衰减函数计算了有限大地电导率下不同距离处、不同梯级先导底部高度条件下的电场波形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当观测点距离先导通道较近时,电场峰值随着先导通道底部高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观测点和先导通道距离的增大,梯级先导通道底部高度对电场的影响逐步减小.对于给定高度的先导通道,其对应的电场峰值随着观测点和先导通道距离的增加,峰值先变大而后变小随着电导率的减小,先导电场波形上升时间明显增加,电场峰值衰减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 梯级先导 电场变化 传播效应
下载PDF
基于先导放电理论的雷击上行先导起始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师伟 李庆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470-2477,共8页
作为输电线路雷电屏蔽分析模型中的关键物理过程,关于上行先导起始机制及其判据的研究尚待深入。基于先导放电物理机制,建立了导线表面稳定上行先导起始仿真模型,并利用模拟电荷法计算分析了导线周围电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稳定先导起... 作为输电线路雷电屏蔽分析模型中的关键物理过程,关于上行先导起始机制及其判据的研究尚待深入。基于先导放电物理机制,建立了导线表面稳定上行先导起始仿真模型,并利用模拟电荷法计算分析了导线周围电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稳定先导起始时,导线周围平均电场强度达到流注场强的区域几乎不受雷电参数和导线参数的影响,由此提出一种上行先导起始新判据,即当线路周围一定区域内的平均电场强度达到流注场强时,稳定连续的上行先导起始。长间隙放电观测结果及对国内外典型线路雷电屏蔽性能的计算结果与运行数据相符,验证了该判据的有效性。通过与以往上行先导起始判据的比较分析,指出已有的输电线路先导起始判据可能会夸大上行先导的引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导放电理论 空间电荷 上行先导起始 平均背景电场 输电线路 雷电屏蔽性能
下载PDF
基于源电荷模式的改进型地闪先导在有耗大地情况下电场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晓东 冯旭宇 +2 位作者 宋昊泽 刘旭洋 东方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52-57,共6页
基于源电荷先导模式建立了适用于有耗大地情况下先导电场的计算模型,并利用人工引雷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运用新模型通过对有耗大地情况下地闪先导电场影响因素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当先导通道电荷密度分别呈线性、均匀和指数分布... 基于源电荷先导模式建立了适用于有耗大地情况下先导电场的计算模型,并利用人工引雷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运用新模型通过对有耗大地情况下地闪先导电场影响因素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当先导通道电荷密度分别呈线性、均匀和指数分布形式时,其模拟的地闪先导电场幅值都随着先导通道高度的增大而趋于稳定,对先导电场起有效作用的是先导通道贴近地面的一定高度内电荷分布且与离通道的距离有关;先导电荷的传播速度对先导电场波形的半峰值宽度有显著影响,而大地相对介电常数同时影响着先导电场波形的幅值和半峰值宽度,且随着相对介电常数值的增大影响逐渐减小,当相对介电常数为20时与理想情况仅仅相差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电磁场 相对介电常数 先导电场 先导速度 电荷分布 电荷密度
下载PDF
雷电梯级先导通道电流模型
16
作者 刘宁 肖春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6-579,共4页
雷电梯级先导通道电流模型是雷电运动仿真和雷击研究的基础,在防雷工程、雷电绕击输电线路的理论研究中必不可少.建立了梯级先导的物理模型,该模型由主通道和先导头部区域两部分组成;给出了雷电梯级先导通道电流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较精... 雷电梯级先导通道电流模型是雷电运动仿真和雷击研究的基础,在防雷工程、雷电绕击输电线路的理论研究中必不可少.建立了梯级先导的物理模型,该模型由主通道和先导头部区域两部分组成;给出了雷电梯级先导通道电流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较精确地描述了雷电向地面发展的梯级性和先导头部电荷聚集特性;采用模拟电荷法和偶极子法求解了雷电梯级先导产生的地面电场,仿真结果表明,远区地面电场的平均峰值、峰峰时间间隔与雷电观测值,以及不同回击电流峰值下的近区地面电场与人工引雷观测结果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 梯级先导 电流模型 击穿放电 电场
下载PDF
梯级先导电场变化特征分析
17
作者 李海雷 商鹏 +1 位作者 刘向科 孙荆茶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498-502,共5页
利用快慢天线测量的济南地区的2015年7-8月的闪电快慢电场,共选取12次闪电首次回击前的梯级先导数据进行分析,先导平均持续时间为1689μs,先导脉冲时间宽度6.81μs。按照梯级先导波形的特征将梯级先导分为4类,持续时间分别为:915.4μs、... 利用快慢天线测量的济南地区的2015年7-8月的闪电快慢电场,共选取12次闪电首次回击前的梯级先导数据进行分析,先导平均持续时间为1689μs,先导脉冲时间宽度6.81μs。按照梯级先导波形的特征将梯级先导分为4类,持续时间分别为:915.4μs、241.95μs、8.2μs及5513.87μs;脉冲时间宽度分别为:17.13μs、4.53μs、1.02μs及3.79μs;脉冲极性与首次回击极性相同,前三类脉冲为单极性脉冲,第四类前期脉冲双极性(脉冲下降沿与回击相同),后期脉冲单极性;前两类先导脉冲有小脉冲叠加现象,后两类脉冲曲线光滑;负地闪先导持续时间504.03μs,脉冲时间宽度10.62μs,正地闪先导持续时间2874.63μs,脉冲时间宽度3.82μ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慢天线 闪电 梯级先导 快慢电场 电场特征
下载PDF
闪电电场时变率与电场变化同步观测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旭光 陈军 +2 位作者 刘青松 卢治钢 张斌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97-703,共7页
闪电电场变化(ΔE)和电场时变率(d E/dt)测量是研究闪电电磁辐射及其传播规律的重要手段.虽然两者早已应用于闪电观测研究,然而对两者的相互关系及差异少有报道.本文通过闪电ΔE和d E/dt的同步观测,测出了两次近距离负极性地闪的全波波... 闪电电场变化(ΔE)和电场时变率(d E/dt)测量是研究闪电电磁辐射及其传播规律的重要手段.虽然两者早已应用于闪电观测研究,然而对两者的相互关系及差异少有报道.本文通过闪电ΔE和d E/dt的同步观测,测出了两次近距离负极性地闪的全波波形.对比发现:闪电回击d E/dt脉冲积分后与直接采集的ΔE脉冲在回击后100μs内基本一致,差异主要表现在d E/dt积分波形后期出现的低频分量偏移;预击穿、梯级和直窜先导阶段的d E/dt脉冲更为密集,部分放电脉冲在ΔE波形上无法分辨.这表明闪电d E/dt测量能够在数据采集设备有限的动态范围内更有效地响应闪电高频辐射,因而对先导等小尺度击穿过程更为敏感,所以d E/dt传感器可以成为闪电电场测量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导 回击 电场时变率 电场变化
下载PDF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with multiple grounding points
19
作者 Bin FAN Ping YUAN +3 位作者 Xuejuan WANG Yang ZHAO Jianyong CEN Yanling S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8期1127-1135,共9页
Using the optical images of a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flash with multiple grounding points obtained by a highspeed video system in the Qinghai Province of China along with synchronous radiated electric field informa... Using the optical images of a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flash with multiple grounding points obtained by a highspeed video system in the Qinghai Province of China along with synchronous radiated electric field information,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the electric field change features of the leaders and the grounding behavior of discharge channels are analyzed.In addition, the two-dimensional velocity of the leader was estimated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time interval of the corresponding subsequent return stroke, and that with the peak current of return stroke a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distance between the three obvious grounded points of the first return stroke channel is about 512.7 m, and the average time interval between the pulses of the corresponding electric field fast changes is 3.8 μs. Further, the average time interval between electric field pulses from the stepped leader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normal single grounding lightning. The observed lightning in our study has two main channels, namely the left and right channels. Based on our observations, it is clear that the dart leader comes close to the ground in case of the left channel after the first return stroke, but it fails to form a return stroke.However, the right channel exhibits a relatively rare phenomenon in that the subsequent return stroke R2 occurred about 2.1 ms after the dart leader arrived at the ground, which was unusually long; this phenomenon might be attributed to the strong discharge of the first return stroke and insufficient charge accumulation near the grounded point in a timely manner. The two-dimensional velocities for the stepped leader of the two main channels are about 1.23×105 and 1.16×105 m s-1, respectively. A sub-branch of stepped leader for the left channel fails to reach the ground and develops into an attempt leader eventually; this might be at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the main branch connects considerably many sub-branches, which leads to the instantaneous decline of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ub-branch and ground. Furthermore, it might also be because the propagation direction of this sub-branch is almost perpendicular to the atmospheric electric field direction,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charge transfer. The two-dimensional velocities for the dart leaders of five subsequent return strokes are all in the normal range, and they positively correlate with the peak current of the subsequent return stro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ple grounding lightning High-speed camera electric field changes leader
原文传递
高耸建筑群对10kV配电线路感应雷雷击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唐军 许志荣 +5 位作者 陈小平 陈思明 刘刚 席禹 陈德智 梁泽勇 《电瓷避雷器》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9-84,90,共7页
为了分析高耸建筑物如何降低雷击时10 kV配电线路感应雷过电压,首先根据珠江三角洲某镇10 kV配电线路雷击故障点分布情况,统计出建筑密集的城市区雷击故障点数要明显少于郊区。其次,根据电气几何模型原理和雷电先导发展阶段的电场分析... 为了分析高耸建筑物如何降低雷击时10 kV配电线路感应雷过电压,首先根据珠江三角洲某镇10 kV配电线路雷击故障点分布情况,统计出建筑密集的城市区雷击故障点数要明显少于郊区。其次,根据电气几何模型原理和雷电先导发展阶段的电场分析得出建筑物高度越高、上表面横截面积越大,建筑材料的介电常数越大建筑物对10 kV配电线路的屏蔽效果越好。最后,通过ANSYS仿真分析出无建筑时导线周边电场畸变比有建筑时严重的结论,进一步证明建筑物对10 kV配电线路遭受感应雷过电压具有屏蔽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 KV配电线路 雷电先导 建筑物 屏蔽 束缚电荷 电场 感应雷过电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