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ltitudinal trends in δ^13C value,stomatal density and nitrogen content of Pinus tabuliformis needles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middle Qinling Mountains,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LIU Xian-zhao GAO Chang-chun +2 位作者 SU Qing ZHANG Yong Song Y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6期1066-1077,共12页
In this study,a coniferous tree species(Pinus tabuliformis Carr.) was investigated at a moderate-altitude mountainous terrain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middle Qinling Mountains(QLM) to detect the trends in carbon i... In this study,a coniferous tree species(Pinus tabuliformis Carr.) was investigated at a moderate-altitude mountainous terrain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middle Qinling Mountains(QLM) to detect the trends in carbon isotope ratio( δ^(13)C),leaf nitrogen content(LNC) and stomatal density(SD) with altitude variation in northsubtropical humid mountain climate zone of Chin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NC and SD bot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linearly along the altitudinal gradient ranging from 1000 to 2200 m,whereas leafδ^(13)C exhibited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altitude.Such a correlation pattern differs obviously from that obtained in offshore low-altitude humid environment or inland high-altitude semi-arid environment,suggesting that the pattern of increasing δ^(13)C with the altitude cannot be generalized.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δ ^(13)C and altitude might be attributed mainly to the strengthening of carbon isotope fractionation in plants caused by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with altitude.Furthermore,there was a remarkable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eaf δ ^(13)C and LNC.One possible reason was that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that operates to increase isotopic discrimination with altitude overtook the LNC in determining the sign of leaf δ ^(13)C.Th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eaf δ ^(13)C and SD over altitudes was also found in the present study,indicating that increases in SD with altitude would reduce,rather than enhance plant δ^(13)C val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isotope ratio Nitrogen content Stomatal density altitudinal variation QinlingMountains
下载PDF
Special variation of infiltration-growth processed bulk YBCO fabricated using new liquid source: Ba_(3)Cu_(5)O_(8) (1:1.3) and YbBa_(2)Cu_(3)O_(y)
2
作者 Sushma Miryala Masato Murakam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048-1056,共9页
Utilization of novel materials,particularly high-T_(c)(critical temperature)superconductors,is essential to pursue the United Nations’Sustainable Goals,as well as to meet the increasing worldwide demand for clean and... Utilization of novel materials,particularly high-T_(c)(critical temperature)superconductors,is essential to pursue the United Nations’Sustainable Goals,as well as to meet the increasing worldwide demand for clean and carbon-free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ies.Superconducting magnets are beneficial in several real-life applications including transportation,energy production,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and drug delivery systems.To achieve high performance,one must develop uniform,large-grain,infiltration-growth(IG)processed bulk YBa_(2)Cu_(3)O_(y)(Y-123)super-magnets.In this study,we report the magnetic and micro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a large-grain,top-seeded,IG-processed Y-123 pellet,which is 20 mm in diameter and 6 mm in height;the pellet is produced utilizing liquid Yb-123+Ba_(3)Cu_(5)O_(8) as the liquid source.All the samples cut from the top of the bulk exhibit a sharp superconducting transition(approximately 1 K wide)with the onset T_(c) of approximately 90 K.However,in the samples cut from the bottom surface,the onset T_(c) values slightly decreased to between 88 and 90 K,although still exhibiting a sharp superconducting transition.The top and bottom samples exhibited the highest remnant value of J_(c)(critical current density)at 77 K H//c-axis of 50 and 55 kA/cm^(2),respectively.The remnant J_(c) and irreversibility field values significantly fluctuated,being fairly low in some bottom sample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identified nanometer size Y-211(Y2BaCuO5)secondary-phase particles dispersed in the Y-123 matrix.Energy-dispersive spectroscopy clarified that the decreased both T_(c) and J_(c) for the bottom samples were attributed to liquid phase dispersion within the Y-123 ph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iltration growth special variation critical current densit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下载PDF
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和特征参数对两次日食事件的响应研究
3
作者 李振兴 栾晓莉 +1 位作者 李娜 党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19-2235,共17页
本文利用亚洲和美洲地区多个测高仪台站的观测,并结合三维电离层-热层耦合理论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对2020年6月21日和2017年8月21日两次日食事件期间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这两次事件中日食效应的异同及形成机制.... 本文利用亚洲和美洲地区多个测高仪台站的观测,并结合三维电离层-热层耦合理论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对2020年6月21日和2017年8月21日两次日食事件期间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这两次事件中日食效应的异同及形成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两次日食期间,位于电离层低高度的E层和F1层的电子密度变化与太阳辐射的变化基本同步;且F1层峰值密度的日食响应幅度大于E层.该结果与以往观测一致,且日食响应无明显的经度变化.进一步地,通过分析观测和模拟结果中电子密度日食衰减效应的高度变化和时延特征,我们发现:(1)观测和模拟结果均表明,食甚时电子密度的最大相对衰减的位置一般不在F1层峰的位置,而是在其上方约几十公里的高度;模拟结果显示该现象是由日食期间F1层上方光化学过程与动力学过程共同作用导致;(2)在中纬地区,在F2层峰附近及以上区域中电离层电子密度最大日食衰减相对太阳辐射变化的时延具有显著的经度变化,其相对衰减在亚洲地区随高度增加而减少,在北美地区随高度无明显变化,与以往报道的欧洲地区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也不同;(3)日食电子密度衰减时延的高度变化受到日食发生的地方时的显著影响,如上午时段与午后时段的响应有明显不同.模拟结果表明F2层峰及以上高度的日食效应受到中性风和双极扩散的影响较大,而受电场漂移的影响相对较小;模拟结果同时显示在午后这些动力学输运过程及其日食响应比在午前更强,该现象与午前和午后背景电子密度的大小差异有关.这可能是观测到的日食电子密度衰减时延的高度依赖具有经度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食 测高仪观测 数值模拟 电子密度高度变化 电子密度经度变化
下载PDF
2017-09-07-08磁暴期间全球尺度电离层扰动
4
作者 王金勇 陈必焰 曹恒瑞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61-1268,共8页
基于全球6个CORS系统和IGS共2 645个站点的观测数据以及欧洲定轨中心(CODE)的全球电离层格网数据,利用电离层层析技术重构2017-09-07-08磁暴期间全球范围电离层电子密度变化情况。分析发现,2次电离层扰动均始于磁暴发生约1 h后,并随着... 基于全球6个CORS系统和IGS共2 645个站点的观测数据以及欧洲定轨中心(CODE)的全球电离层格网数据,利用电离层层析技术重构2017-09-07-08磁暴期间全球范围电离层电子密度变化情况。分析发现,2次电离层扰动均始于磁暴发生约1 h后,并随着磁暴的恢复而减小,二者发展趋势有强相关性。电离层扰动遍布全球,存在明显的赤道电离层异常现象。总体来看,低纬度地区电离层扰动强度大于中高纬度区域,200-400 km高度中层区域电离层扰动强度大于底层和高层,电子密度变化量达(3.3-9.4)×10^(5) el/cm^(3)。第1次磁暴恢复相期间,低纬度地区仍存在较强电离层扰动;第2次磁暴恢复相期间,电离层扰动呈现南北半球不对称现象,北半球电子密度减少,南半球电子密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暴 电离层扰动 电离层层析技术 全球尺度 电子密度变化量
下载PDF
基于张衡一号电磁卫星的夏季磁静日新疆区域上空电离层电子密度变化特征
5
作者 雷晴 赵彬彬 +1 位作者 卓瑞祺 刘代芹 《内陆地震》 2023年第3期247-255,共9页
采用张衡一号电磁卫星朗缪尔探针(Langmuir Probe,LAP)载荷原位电子密度对夏季磁静日时段新疆区域(30°~55°N,70°~100°E)的顶部电离层N e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日侧和夜侧的数据变化曲线:40°~55°N范围内N e... 采用张衡一号电磁卫星朗缪尔探针(Langmuir Probe,LAP)载荷原位电子密度对夏季磁静日时段新疆区域(30°~55°N,70°~100°E)的顶部电离层N e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日侧和夜侧的数据变化曲线:40°~55°N范围内N e数据变化平稳,日侧N e值平均高于夜侧N e值的2倍,其中夜侧N e值稳定在0.5×10^(10) cm^(-3)~1.0×10^(10) cm^(-3),日侧N e稳定在1.0×10^(10) cm^(-3)~1.5×10^(10) cm^(-3);而30°~40°N范围上N e数据波动较大。根据地方时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夜侧还是日侧,随着纬度的降低N e值逐渐增大,N e值最大达到5.25×10^(10) cm^(-3)。研究区域范围内N e日侧、夜侧在不同纬度、不同地方时具有显著不同的特征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衡一号”电磁卫星 朗缪尔探针 磁静日 电子密度 日变特征
下载PDF
张衡一号卫星探测的赤道附近电场分布及其与电离层分布的关系
6
作者 何宏玮 王秀英 +3 位作者 赵国存 杨德贺 王桥 黄建平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21-832,共12页
利用张衡一号卫星搭载的电场探测仪(Electric Field Detector,EFD)获得的VLF频段2019年电场功率谱数据,研究赤道附近区域近东西向电场的背景分布、季节变化以及与电离层背景的关系。结果表明:白天电场背景在赤道及其附近随季节呈不同波... 利用张衡一号卫星搭载的电场探测仪(Electric Field Detector,EFD)获得的VLF频段2019年电场功率谱数据,研究赤道附近区域近东西向电场的背景分布、季节变化以及与电离层背景的关系。结果表明:白天电场背景在赤道及其附近随季节呈不同波形结构,以3波、4波为主;夜间电场背景规律性稍差,仍呈随季节变化的经向波形结构分布特征;白天电场背景与电离层背景的季节变化呈高度正相关性,春秋季为峰值;夜间电场背景的季节变化特征是夏冬季峰值,与夜间电离层背景整体上呈负相关性。VLF电场功率谱观测数据与电离层观测数据在较大和较小空间尺度上的统计特征上都具有一致性。EFD载荷为电离层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及应用提供了一个可以使用的电场观测数据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衡一号卫星 空间电场探测 电场功率谱 电场时空变化 电子密度分布
下载PDF
普洱地震前电离层电子密度扰动变化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欧阳新艳 张学民 +4 位作者 申旭辉 刘静 钱家栋 蔡晋安 赵庶凡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4-436,共13页
挑选普洱地震前邻近地震震中的3条轨道的电子密度(Ne)数据,分析其1年内的所有重访轨道,并提取了这次地震前的Ne前兆异常.结果表明:①夜间电离层Ne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4个季节呈现了各自不同的变化形态;②Ne的主要变化形态有3种,即单峰... 挑选普洱地震前邻近地震震中的3条轨道的电子密度(Ne)数据,分析其1年内的所有重访轨道,并提取了这次地震前的Ne前兆异常.结果表明:①夜间电离层Ne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4个季节呈现了各自不同的变化形态;②Ne的主要变化形态有3种,即单峰、马鞍和平缓状,这些形态在各个季节都可能出现,但每个季节有相对集中的形态;③Ne空间图象在震前30天内在震中区附近形成高值,异常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与地震分布有很好的相关性,反映空间出现的异常信息确与本次地震有关;④Ne重访轨道曲线形态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为识别判定地震异常提供背景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地震 DEMETER卫星 电子密度(Ne) 季节变化 地震异常
下载PDF
夏季磁静日中国大陆上空电离层电子浓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学民 钱家栋 +4 位作者 欧阳新艳 申旭辉 刘静 赵庶凡 关华平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1-268,共8页
使用DEMETER卫星上Langmiur探针记录的电子密度(Ne)资料,分析了2007年6月6-20日磁静日中国大陆上空(0°-70°N,60°-120°E)660km高度的Ne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域Ne存在明显日变特征。在研究区域内,0°... 使用DEMETER卫星上Langmiur探针记录的电子密度(Ne)资料,分析了2007年6月6-20日磁静日中国大陆上空(0°-70°N,60°-120°E)660km高度的Ne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域Ne存在明显日变特征。在研究区域内,0°-20°N范围,Ne最大值出现在北京时的12-14时,随着时间推移,峰值幅度衰减;30°-50°N区域内,最大峰值分别出现在20时至次日2时,有些轨道出现双峰值;高纬度上Ne基本平衡在20000cm-3左右。分别计算了30°N、40°N和50°N几个纬度点的时均值,结果显示在中纬度区夜间Ne变化幅度平均高于白天。40°N上Ne在21-22时呈现最大值,30°N上Ne在13-14时呈现最大值,50°N基本无大的起伏,都与低纬度地区有明显差异,因此不同纬度之间形态各异,各纬度之间没有统一的背景信息。相邻轨道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参考轨道相邻近的1-2条轨道相关系数比较高,因此选定2000-4000km范围进行背景场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 电子密度 峰值 日变化 北京时间
下载PDF
双帽Keggin型杂多阴离子[PM_(12)O_(40)(VO)_2]^(n-)(M=Mo,n=5;M=V,n=9)的离散变分方法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金月 胡常伟 +2 位作者 李平 向明礼 肖慎修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3期2313-2318,共6页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的离散变分方法 (DFT DVM )研究了双帽Keggin型杂多阴离子 [PM12 O40 (VO ) 2 ] n-(M =Mo ,n =5 ;M =V ,n =9) ,即 [PMo12 O40 (VO) 2 ] 5-(a)和 [PV12 O40 (VO) 2 ] 9-(b)的电子结构 ,讨论了双帽的形成对Keggin型杂多...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的离散变分方法 (DFT DVM )研究了双帽Keggin型杂多阴离子 [PM12 O40 (VO ) 2 ] n-(M =Mo ,n =5 ;M =V ,n =9) ,即 [PMo12 O40 (VO) 2 ] 5-(a)和 [PV12 O40 (VO) 2 ] 9-(b)的电子结构 ,讨论了双帽的形成对Keggin型杂多阴离子的电子结构和催化性质的影响 ,并与其Keggin型杂多阴离子 (PM12 O40 ) n -(M =Mo ,n =3 ;M =V ,n =15 )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 ,双帽的形成对Keggin型杂多阴离子的电子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多阴离子 电子结构 催化性质 密度泛函理论 催化活性 DFT 离散变分方法 PM PV 影响
下载PDF
生丝电子检验中线密度变异系数的分布 被引量:3
10
作者 牛建涛 许建梅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0-25,共6页
生丝线密度变异系数是生丝电子检验标准中的一项主要质量检验指标。为了在生丝电子检验中合理设计生丝线密度变异系数(CV even和CV5 m)分级标准,需要准确了解其分布形态。通过对6批生丝进行电子检测试验,调查电子检验中CV even和CV5 m... 生丝线密度变异系数是生丝电子检验标准中的一项主要质量检验指标。为了在生丝电子检验中合理设计生丝线密度变异系数(CV even和CV5 m)分级标准,需要准确了解其分布形态。通过对6批生丝进行电子检测试验,调查电子检验中CV even和CV5 m的频数分布,利用卡方检验进行正态分布拟合检验,运用KS统计量检验方法进行混合正态分布拟合检验,并对2个分布拟合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生丝线密度变异系数分布反映了生丝质量、缫丝企业的管理水平;生丝线密度变异系数(CV even和CV5 m)服从由2个正态分布组成的混合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丝电子检验 线密度变异系数 分布拟合检验 混合正态分布
下载PDF
昆明上空电离层D区电子密度季节变化的首次观测分析
11
作者 李娜 陈金松 +2 位作者 丁宗华 赵振维 吴健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09-814,共6页
通过分析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昆明站(25.6°N,103.8°E)中频(MF)雷达观测数据,研究了太阳活动低年电离层D区电子密度的季节变化特性,发现D区电子密度主要呈现半年变化特征,即在春秋季电子密度较大,而在夏冬季则较小,这与国际... 通过分析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昆明站(25.6°N,103.8°E)中频(MF)雷达观测数据,研究了太阳活动低年电离层D区电子密度的季节变化特性,发现D区电子密度主要呈现半年变化特征,即在春秋季电子密度较大,而在夏冬季则较小,这与国际参考电离层(IRI)预测的年变化趋势不一致,但与昆明站电离层测高仪的最低回波频率f_(min)的观测结果相符.同时比较了D区电子密度半年变化与纬向风半年变化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D区 电子密度 纬向风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基于陆态网络GPS数据反演电离层电子密度的时空变化
12
作者 汤俊 张良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5-120,共6页
为研究电离层电子密度的时空变化特性,利用中国陆态网络GPS观测数据和电离层层析成像技术,反演了地磁平静日四川上空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剖面分布。结果表明,在不同纬度和高度上,电子密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其最大值出现在06:00UT(北... 为研究电离层电子密度的时空变化特性,利用中国陆态网络GPS观测数据和电离层层析成像技术,反演了地磁平静日四川上空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剖面分布。结果表明,在不同纬度和高度上,电子密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其最大值出现在06:00UT(北京时间14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子密度逐渐衰减,在22:00UT(北京时间6时)达到最小;且白天出现明显的E层,夜晚则消失。同时,表明电离层层析成像技术能够有效地监测电离层时空变化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层析成像 电子密度 时空变化 GPS
下载PDF
结合全变差最小化的双能CT重建 被引量:6
13
作者 高洋 曾理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58-1161,共4页
双能CT能够用来检测物质的有效原子序数和电子密度,可区别密度相近而原子序数不同的物质。物质的有效原子序数和电子密度的精确性是双能CT重建的关键。针对得到的有效原子序数和电子密度图中的噪声,将全变差(TV)最小化应用到双能CT中。... 双能CT能够用来检测物质的有效原子序数和电子密度,可区别密度相近而原子序数不同的物质。物质的有效原子序数和电子密度的精确性是双能CT重建的关键。针对得到的有效原子序数和电子密度图中的噪声,将全变差(TV)最小化应用到双能CT中。衰减系数分解模型选用基材料分解模型,首先对高低能投影进行投影匹配,得到两组基材料分解系数投影,然后用滤波反投影(FBP)重建算法重建得到分解系数,接着得到有效原子序数和电子密度图,最后用基于TV最小化的算法处理以上两组数据。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双能CT可以检测出物质的有效原子序数和电子密度,引入TV的双能CT重建算法能得到质量较好的物质的电子密度和有效原子序数图,更利于物质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CT 滤波反投影重建 全变差最小化 基材料分解 图像降噪 有效原子序数和电子密度
下载PDF
Calculation of electron wave functions and refractive index of Ne 被引量:1
14
作者 ZHU Min LIU Wei ZHANG Tao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08年第10期1489-1495,共7页
The radial wave functions of inner electron shell and outer electron shell of a Ne atom were obtained by the approximate analytical method and tested by calculating the ground state energy of the Ne atom. The equivale... The radial wave functions of inner electron shell and outer electron shell of a Ne atom were obtained by the approximate analytical method and tested by calculating the ground state energy of the Ne atom. The equivalent volume of electron cloud and the refractive index of Ne were calculated. The calculated refractive index agrees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fractive index and the wave function of Ne was discov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n cloud refractive index density FUNCTION theory (DFT) SLATER radial wave FUNCTION (STO) variation CALCULUS
原文传递
金属的传导电子密度与正电子湮没率的关系
15
作者 王京阳 熊良钺 龙期威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0期A438-A444,共7页
应用电荷自洽离散变分Xα方法(SCC─DVM─XαMethod)计算了金属中的传导电子密度,得出了金属的传导电子密度与正电子湮没率的关系,并由此直接给出了增强因子的形式。同时讨论了在这些金属中正电子与芯电子湮没所占比... 应用电荷自洽离散变分Xα方法(SCC─DVM─XαMethod)计算了金属中的传导电子密度,得出了金属的传导电子密度与正电子湮没率的关系,并由此直接给出了增强因子的形式。同时讨论了在这些金属中正电子与芯电子湮没所占比例及其对正电子湮没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 传导电子密度 正电子 湮没率
下载PDF
基于电子态密度变化效应的面齿轮材料飞秒激光动能量传热模型与烧蚀规律研究
16
作者 吴陶 明兴祖 +2 位作者 熊良才 李湾 刘海渔 《应用激光》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79,共12页
飞秒激光精修是面齿轮精密加工的最后工序。研究飞秒激光烧蚀面齿轮材料18Cr2Ni4WA的物理过程作用机理,在基本的双温方程基础上,研究电子态密度变化效应,建立飞秒激光烧蚀面齿轮材料的动能量传热模型,仿真分析了飞秒激光烧蚀面齿轮材料... 飞秒激光精修是面齿轮精密加工的最后工序。研究飞秒激光烧蚀面齿轮材料18Cr2Ni4WA的物理过程作用机理,在基本的双温方程基础上,研究电子态密度变化效应,建立飞秒激光烧蚀面齿轮材料的动能量传热模型,仿真分析了飞秒激光烧蚀面齿轮材料的电子温度和晶格温度变化。飞秒激光烧蚀面齿轮材料试验发现,随着能量密度的增大,凹坑半径和深度都有一定的增大,且凹坑熔融物趋于增多,当能量密度为1.58 J/cm^(2)时烧蚀质量较好;随着脉宽的增大,形貌变化不大,但熔融物产生逐渐减少,凹坑趋于平整。通过研究飞秒激光烧蚀面齿轮材料18Cr2Ni4WA的烧蚀规律,为提高面齿轮的精密加工质量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面齿轮材料 电子态密度变化效应 动能量传热模型 烧蚀规律
原文传递
表面等离子体无掩膜干涉光刻系统的数值分析(英文) 被引量:5
17
作者 董启明 郭小伟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58-564,共7页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具有近场增强效应,可以代替光子作为曝光源形成纳米级特征尺寸的图像.本文数值分析了棱镜辅助表面等离子体干涉系统的参量空间,并给出了计算原理和方法.结果表明,适当地选择高折射率棱镜、低银层厚度、入射波长和光刻...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具有近场增强效应,可以代替光子作为曝光源形成纳米级特征尺寸的图像.本文数值分析了棱镜辅助表面等离子体干涉系统的参量空间,并给出了计算原理和方法.结果表明,适当地选择高折射率棱镜、低银层厚度、入射波长和光刻胶折射率,可以获得高曝光度、高对比度的干涉图像.入射波长为431nm时,选择40nm厚的银层,曝光深度可达200nm,条纹周期为110nm.数值分析结果为实验的安排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涉光刻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 克莱舒曼结构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电离层层析成像的TV-MART算法 被引量:5
18
作者 汤俊 姚宜斌 张良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70-876,共7页
针对电离层电子密度重构问题,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用总变差最小化(toal variation,TV)与乘法代数重构算法(multiplicative algebraic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MART)的电离层层析成像算法。该算法对反演模型的参数施加总变差约束,以提高... 针对电离层电子密度重构问题,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用总变差最小化(toal variation,TV)与乘法代数重构算法(multiplicative algebraic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MART)的电离层层析成像算法。该算法对反演模型的参数施加总变差约束,以提高反演过程的稳定性和结果的精确性。通过模拟数据和实测数据对模型的重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相对于乘法代数重构算法,该算法能够有效地提高电离层电子密度的重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层析成像 不适定性 乘法代数重构算法 总变差 电离层电子密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