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环切术对牙列缺损种植患者炎症反应及牙槽嵴顶骨吸收的影响
1
作者 姚旭飞 蓝博 +1 位作者 季育 周雪君 《上海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398-402,共5页
目的:探讨微创环切术对牙列缺损种植患者炎症反应及牙槽嵴顶骨吸收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3年6月在丽水市中医院接受牙列缺损种植术的患者198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微创组(n=100)和传统组(n=98)。微创组采用微创环切术,传统组采... 目的:探讨微创环切术对牙列缺损种植患者炎症反应及牙槽嵴顶骨吸收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3年6月在丽水市中医院接受牙列缺损种植术的患者198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微创组(n=100)和传统组(n=98)。微创组采用微创环切术,传统组采用传统翻瓣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疼痛介质、牙槽嵴顶骨吸收量、种植体松动情况、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 2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术后疼痛反应时间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微创组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5羟色胺(5-HT)水平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微创组患者牙槽嵴顶骨吸收量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2组种植体松动度和种植体留存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微创组患者OHIP-14量表各维度评分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微创组与传统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创环切术相比传统翻瓣术,在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后炎症因子和疼痛介质水平、减少牙槽嵴顶骨吸收量及提高口腔健康方面表现更优,可广泛用于牙列缺损种植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列缺损 种植 微创环切术 炎症反应 牙槽嵴顶骨吸收
下载PDF
69例中老年人群切牙管形态学特征的CBCT测量分析
2
作者 王敬夫 张宁 +2 位作者 杨勇 张巍瀚 常欣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85-389,共5页
目的:使用CBCT对中老年人群切牙管的相关形态学参数进行测量,分析切牙管位置与形态的增龄性变化,探讨切牙管与周围解剖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为该人群的前牙种植美学修复设计提供参考。方法:对69例50岁以上患者的CBCT资料进行测量,项... 目的:使用CBCT对中老年人群切牙管的相关形态学参数进行测量,分析切牙管位置与形态的增龄性变化,探讨切牙管与周围解剖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为该人群的前牙种植美学修复设计提供参考。方法:对69例50岁以上患者的CBCT资料进行测量,项目包括冠状面上位于切牙管切牙孔(WIF)、中位(Wm)和斯坦森孔(WSF)处的切牙管宽度,矢状面切牙管长轴上的切牙孔(DIF)、中位(Dm)和斯坦森孔(DSF)处的切牙管直径,唇侧的骨最凹处到切牙管前壁的距离(A),以及牙槽嵴顶到A处的距离(B)。根据患者性别、是否缺失上前牙进行分组,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切牙管平均宽度(W)为(3.93±0.83)mm,平均直径(D)为(3.03±0.83)mm;唇侧骨最凹处到切牙管前壁的距离(A)平均为(6.15±1.53)mm,牙槽嵴顶到A处的距离(B)平均为(11.98±2.50)mm。男性组的DIF[(3.61±0.79) mm]高于女性组[(3.14±0.94)mm],男性组的DSF[(2.96±1.22)mm]高于女性组[(2.31±0.92)mm],男性组的A值[(6.76±1.43)mm]高于女性组[(5.48±1.36)mm],牙缺失组的A值[(5.73±1.55)mm]低于无牙缺失组[(6.41±1.48)mm],牙缺失组的B值[(10.73±2.64)mm]低于无牙缺失组[(12.78±2.06)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对切牙管的直径、牙槽嵴厚度有影响,上前牙是否缺失对牙槽嵴高度有影响。在中老年前牙缺失患者中,需要更精确地控制种植方向与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牙管 CBCT 牙种植 牙槽嵴厚度 牙槽嵴高度
下载PDF
应用“倍骼生”增宽牙槽嵴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马跃 徐欣 +3 位作者 周同葵 王旭霞 李茜 魏奉才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40-242,共3页
目的 观察倍骼生 (Bioglass)在牙槽嵴增宽术中诱骨成骨的作用 ,寻求一种优于羟基磷灰石的人工骨材料。方法  36只成年兔随机分为 3组 ,劈开第 1、2组兔的下颌骨下缘 ,分别植入Bioglass和羟基磷灰石 (HA) ,第 3组为对照组。术后 4周、... 目的 观察倍骼生 (Bioglass)在牙槽嵴增宽术中诱骨成骨的作用 ,寻求一种优于羟基磷灰石的人工骨材料。方法  36只成年兔随机分为 3组 ,劈开第 1、2组兔的下颌骨下缘 ,分别植入Bioglass和羟基磷灰石 (HA) ,第 3组为对照组。术后 4周、8周、12周取术区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和测量、放射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 ,观察其新骨形成的速度和质量。结果 Bioglass与HA组增宽下颌骨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其中Bioglass组诱导新骨形成的速度和质量均优于HA组。结论 Bioglass是一种用于骨修复的理想的同种异源移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嵴增宽 移植材料 骨再生
下载PDF
上颌前牙及前磨牙区唇(颊)侧骨厚度及嵴顶高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朋 贾筱诗 +3 位作者 张秋霞 卫晓霞 许孟杰 王蒙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88-492,共5页
目的:测量正常青年人上颌前牙及前磨牙区唇(颊)侧牙槽骨厚度及嵴顶高度,并研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67名汉族青年志愿者上颌前牙及前磨牙区进行CBCT扫描,测量该区域牙槽嵴顶区唇(颊)侧牙槽骨厚度及唇侧牙槽嵴顶与釉牙骨质界(CEJ... 目的:测量正常青年人上颌前牙及前磨牙区唇(颊)侧牙槽骨厚度及嵴顶高度,并研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67名汉族青年志愿者上颌前牙及前磨牙区进行CBCT扫描,测量该区域牙槽嵴顶区唇(颊)侧牙槽骨厚度及唇侧牙槽嵴顶与釉牙骨质界(CEJ)间距离,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第一前磨牙颊侧嵴顶与CEJ之间距离最大(P<0.05);在CEJ根方2 mm处唇(颊)侧嵴顶高度与唇(颊)侧骨厚度呈负相关(P<0.05),0.6<|r|<0.8。结论:上颌第一前磨牙颊侧嵴顶较其他牙位高,牙槽嵴顶区唇(颊)侧骨厚度越薄,唇(颊)侧嵴顶距CEJ越远,种植美学风险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厚度 嵴顶高度 锥形束CT(CBCT)
下载PDF
乳磨牙牙槽骨高度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红梅 石四箴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25-28,共4页
目的 研究分析儿童正常乳磨牙牙槽骨的高度 ,探讨影响儿童牙槽骨高度的各种因素及其测量方法 ,确定儿童牙槽骨丧失的诊断标准。方法 以Digora数字式X线摄影系统和改良的咬合翼片固位装置 ,拍摄2 0 9名 3~ 9岁儿童正常乳磨牙的标准咬... 目的 研究分析儿童正常乳磨牙牙槽骨的高度 ,探讨影响儿童牙槽骨高度的各种因素及其测量方法 ,确定儿童牙槽骨丧失的诊断标准。方法 以Digora数字式X线摄影系统和改良的咬合翼片固位装置 ,拍摄2 0 9名 3~ 9岁儿童正常乳磨牙的标准咬合翼片后 ,用Digora系统的距离测量功能 ,获得X线片乳磨牙邻面釉牙骨质界至牙槽嵴的距离 ,作为乳磨牙牙槽骨的相对高度 ,研究其生理变化范围 ,并进一步分析其与年龄、性别、颌位、牙位等的关系。结果 正常乳磨牙邻面釉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距离的平均值为 ( 1 .1 4± 0 .3 0 )mm ,存在个体差异。牙位不同 ,距离不同 (P <0 .0 1 )。下颌牙的距离大于上颌同名牙的距离 (P <0 .0 1 )。性别不同牙的距离在上颌无显著性差异 ,而下颌男性大于女性 (P <0 .0 1 )。距离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 ,随年龄的增长呈增加趋势 (r =0 .4 1 96,P =0 .0 0 0 1 )。结论 正常乳磨牙牙槽骨的高度受个体差异、年龄、性别、颌位和牙位的影响 ,在一定生理范围内变化 ( <2mm) ,如 >2mm ,则提示有牙槽骨吸收。Digora数字式X线摄影系统和改良的固位装置适用于此项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磨牙 牙槽骨高度 釉质骨质界 牙槽嵴顶 数字化影像
下载PDF
牙槽突植骨修复对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力学影响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文抑西 石冰 杨壮群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53-1257,共5页
通过对两种腭裂上颌骨模型的加力分析,研究牙槽突植骨手术对腭裂上颌骨模型的生物力学影响。我们采用17岁男性患者头颅CT扫描图像数据建立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叠加植骨块模型形成牙槽突植骨修复后的腭裂上颌骨模型。在上颌骨... 通过对两种腭裂上颌骨模型的加力分析,研究牙槽突植骨手术对腭裂上颌骨模型的生物力学影响。我们采用17岁男性患者头颅CT扫描图像数据建立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叠加植骨块模型形成牙槽突植骨修复后的腭裂上颌骨模型。在上颌骨前端以正常上唇压力数值水平向后加载压力,观察压应力沿上颌骨分布的特点和剪应力及拉应力出现的位置。结果显示,压应力主要沿牙槽突分布,并形成数个应力集中区。植骨后,应力分布趋向均匀化。植骨可以降低由于上颌骨变形而产生的剪应力和牙槽突的向内移位。我们认为,唇裂修复手术后产生的压力可能是使牙槽突产生变形移位的主要原因,压应力沿着牙槽突骨弓传导可能使牙列畸形加重。牙槽突植骨修复可以使应力分布趋向均匀,但是不改变应力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裂 上颌骨有限元模型 牙槽突 植骨
下载PDF
上颌前牙区牙槽嵴骨劈开增量同期种植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徐世同 周磊 +2 位作者 宋光保 徐淑兰 张雪洋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04年第2期64-68,共5页
目的 :评价骨劈开增宽上颌前牙槽嵴 ,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15例患者 ,缺失上前牙1~4颗 ,有充足的牙槽嵴高度 (>13mm) ,但牙槽嵴骨厚度仅2~3mm ,采用骨劈开术 ,形成唇侧骨瓣。在唇侧骨瓣与腭侧骨板间植入3.4~4.5mm直径... 目的 :评价骨劈开增宽上颌前牙槽嵴 ,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15例患者 ,缺失上前牙1~4颗 ,有充足的牙槽嵴高度 (>13mm) ,但牙槽嵴骨厚度仅2~3mm ,采用骨劈开术 ,形成唇侧骨瓣。在唇侧骨瓣与腭侧骨板间植入3.4~4.5mm直径的Frialit-2种植体共25枚,骨板间隙充填Bio -Oss骨粉 ,覆盖Bio -Gide胶原膜或纯钛膜 ,无张力下缝合黏骨膜瓣。术后第10天和6个月时拍X线根尖周片观察种植体骨结合状况 ,并于术后6个月时行Ⅱ期手术 ,翻开软组织瓣 ,检查骨增量效果和种植体稳固性 ,测量牙槽嵴骨的宽度和拆除钛膜。结果 :1枚种植体术后1个月脱落 ,其余种植体稳固 ,且完全被骨质包埋 ,X线根尖周片证实种植体骨结合良好 ,牙槽嵴宽度增加达3~5mm ,平均增宽4.4mm。Ⅱ期手术时种植体成活率96 %。24枚种植体完成金属烤瓷修复 ,经2年的追踪观察,无一种植体松动或脱落。结论 :当前牙区牙槽嵴骨厚度2~3mm时 ,采用骨劈开术增宽牙槽嵴 ,使植种植体获得同期植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劈开术 牙槽嵴增量 种植体I期植入
下载PDF
种植修复单个上颌中切牙近中龈乳头高度的评估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涂慧娟 叶平 +3 位作者 林萍 吴润发 白彭 戴勇中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3-516,共4页
目的研究种植修复单个上颌中切牙近中龈乳头高度与手术前邻间接触区最低点到牙槽嵴顶的距离(CPB)的关系。方法选择56例上颌中切牙单个种植修复患者,拍摄上颌中切牙的数码根尖片,利用PlanmecaDimaxis Version 3.3.2软件分别测量手术前、... 目的研究种植修复单个上颌中切牙近中龈乳头高度与手术前邻间接触区最低点到牙槽嵴顶的距离(CPB)的关系。方法选择56例上颌中切牙单个种植修复患者,拍摄上颌中切牙的数码根尖片,利用PlanmecaDimaxis Version 3.3.2软件分别测量手术前、手术后、修复前、修复后以及修复6个月后近中CPB,分析在整个种植修复过程中影响CPB的因素,并用统计软件SPSS 12.0对修复不同时期CPB与龈乳头高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56例患者中,当3 mm<CPB≤5 mm时,修复后有54.5%的龈乳头可恢复到良好,修复6个月后有95.5%的龈乳头可恢复到良好;当5 mm<CPB≤6 mm时,修复后及修复6个月后龈乳头恢复良好的概率分别为30.0%和75.0%;当CPB>7 mm时,几乎不可能恢复美观的龈乳头。CPB主要在手术后到修复前这段时间内发生变化,其变化范围为-0.13~0.46 mm。手术前CPB与修复6个月后龈乳头高度指数之间呈负相关,二者的相关系数r=-0.715(P<0.01)。结论手术前上颌中切牙邻面接触区最低点与邻近天然牙侧牙槽嵴顶间的距离可作为预测上颌中切牙种植修复后龈乳头高度恢复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龈乳头 牙槽嵴顶
下载PDF
环形骨块内嵌式窦底提升与常规上颌窦外提升术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赵继刚 梁景章 +3 位作者 黄艳阳 张磊涛 潘文仪 钟小强 《口腔疾病防治》 2016年第10期582-588,共7页
目的探讨牙槽嵴顶入路环形骨块内嵌式窦底提升与常规上颌窦外提升术式的优缺点。方法将骨量严重缺失(窦嵴距离≤4 mm)患者80例共120个上颌窦,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个上颌窦。分别通过牙槽嵴顶入路(牙槽嵴顶入路组)和上颌侧壁开窗入路(上... 目的探讨牙槽嵴顶入路环形骨块内嵌式窦底提升与常规上颌窦外提升术式的优缺点。方法将骨量严重缺失(窦嵴距离≤4 mm)患者80例共120个上颌窦,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个上颌窦。分别通过牙槽嵴顶入路(牙槽嵴顶入路组)和上颌侧壁开窗入路(上颌侧壁开窗入路组)2种不同入路途径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半年后植入种植体,植入种植体半年后行永久修复。比较2组上颌窦窦膜穿孔情况、手术时间、患者痛苦指数、上颌窦底提升高度。结果牙槽嵴顶入路组术后无一例出现鼻孔流血现象,窦膜穿孔率为0,上颌侧壁开窗入路组有2例术后鼻孔少量流血,窦膜穿孔率为3.33%;牙槽嵴顶入路组手术时间为(42.82±3.46)min,明显少于上颌侧壁开窗入路组的(88.38±4.37)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237,P=0.001);牙槽嵴顶入路组痛苦指数4.20±0.68,低于上颌侧壁开窗入路组6.34±0.45,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56,P=0.003);牙槽嵴顶入路组平均提升高度为(12.44±2.48)mm,上颌侧壁开窗入路组平均提升高度为(12.28±2.87)mm,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8,P=0.390);牙槽嵴顶入路组种植牙成功率为100%,上颌侧壁开窗入路组为99.03%(102/103)。结论牙槽嵴顶入路环形骨块内嵌式窦底提升术式相比常规上颌窦外提升术式手术时间明显缩小,患者痛苦指数明显减少,并发症少;而在上颌窦底提升高度、种植牙成功率及窦膜穿孔率方面2组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嵴顶 上颌窦底提升 植骨术 入路途径 穿孔
下载PDF
应用锥形束CT探查颧牙槽嵴处微种植钉植入的安全范围 被引量:9
10
作者 赵岩 屈振宇 +4 位作者 韩文利 丰鑫 孙林 马卫东 李刚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通过测量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顴牙槽嵴颊侧骨皮质厚度及颊腭向最大骨厚度,探查微种植钉合适的植入位点及植入角度范围,为正畸治疗在顴牙槽嵴处安全植入微种植钉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来大连市口腔医院放射线科... 目的:通过测量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顴牙槽嵴颊侧骨皮质厚度及颊腭向最大骨厚度,探查微种植钉合适的植入位点及植入角度范围,为正畸治疗在顴牙槽嵴处安全植入微种植钉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来大连市口腔医院放射线科行锥形束CT扫描的40例成人患者,测量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顴牙槽嵴处距牙槽嵴顶6、8、10mm三水平,各水平微种植钉长轴与真性水平面呈45°、60°、70°角时顴牙槽嵴颊侧骨皮质厚度及颊腭向最大骨厚度。结果:3个水平顴牙槽嵴颊侧骨皮质厚度均随着植入角度的增大而增厚。在所有颊侧骨皮质厚度测量项目中以距牙槽嵴顶6mm点微种植钉长轴与真性水平面呈70°角时最厚。在距牙槽嵴顶8、10mm水平,微种植钉长轴与真性水平面呈60°角时顴牙槽嵴颊腭向最大骨厚度均较厚。在距牙槽嵴顶8、10mm水平,3个角度的颊侧骨皮质厚度男性均大于女性。40例中有4例(占10%)上颌窦底与上颌第一、二磨牙牙根紧邻。左右对称指标相互比较无差异。结论: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明确了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顴牙槽嵴颊侧骨皮质厚度及颊腭向最大骨厚度,为正畸治疗安全植入微种植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顴牙槽嵴 颊侧骨皮质厚度 微种植钉
下载PDF
全程护理配合在牙缺失合并骨量不足患者牙种植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怡 郑晓丹 韩琴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2年第11期5-10,共6页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配合在牙缺失合并骨量不足患者行牙种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8月口腔门诊行牙种植手术的牙缺失合并骨量不足患者70名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配合在牙缺失合并骨量不足患者行牙种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8月口腔门诊行牙种植手术的牙缺失合并骨量不足患者70名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全程护理配合。比较两组患者依从性、护理满意度以及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依从性良好率94.29%(33/35),高于对照组80.00%(2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5.71%(2/35),低于对照组的22.86%(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植围手术期开展全程精细护理配合,可提高患者就诊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降低术后口腔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列缺失 牙槽嵴骨量 种植技术 口腔 护理配合
下载PDF
分析微创口腔种植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嵴顶骨吸收情况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政华 《中外医疗》 2020年第27期56-58,共3页
目的分析微创口腔种植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嵴顶骨吸收情况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该院于2018年12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单牙缺失但骨量留存较好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动态化分组法,将40例患者纳为研究组行微创不翻瓣种植术治疗... 目的分析微创口腔种植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嵴顶骨吸收情况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该院于2018年12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单牙缺失但骨量留存较好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动态化分组法,将40例患者纳为研究组行微创不翻瓣种植术治疗,另40例患者纳为对照组行传统翻瓣种植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牙槽嵴顶骨吸收量、种植体稳定系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的牙槽嵴顶骨吸收量(0.36±0.09)mm低于对照组(0.99±0.45)mm,种植体稳定系数(86.32±2.48)高于对照组(80.37±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82、11.442,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为2.50%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7,P<0.05)。结论单牙缺失但骨量留存较好的患者临床接受微创不翻瓣种植术治疗,患者牙槽嵴顶骨吸收量较低,有利于患者获取较好的稳定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不翻瓣种植术 牙槽嵴顶骨吸收量 种植体稳定系数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上颌窦宽度及角度预测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骨移植稳定性的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挺 周武 +3 位作者 庄桂婧 康铖 裘实 罗善峰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483-487,共5页
目的:探讨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上颌窦宽度及角度,评估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骨移植稳定性的价值。方法:选取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并同期种植的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均行CBCT检查,测量上颌窦宽度、角... 目的:探讨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上颌窦宽度及角度,评估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骨移植稳定性的价值。方法:选取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并同期种植的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均行CBCT检查,测量上颌窦宽度、角度及根端骨吸收量。分析影响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骨移植稳定性的因素,评估上颌窦宽度、上颌窦角度预测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骨移植稳定性的价值。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种植体根端骨平均吸收量为(1.81±0.26)mm,其中,49例≤1.81 mm,29例>1.81mm。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上颌窦宽度、上颌窦角度是影响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骨移植稳定性的独立因素(OR:3.873、4.518,95%CI:1.594~9.412、1.859~10.979,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上颌窦宽度、上颌窦角度及两者联合预测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骨移植稳定性的AUC分别为0.764、0.742和0.908。结论:上颌窦宽度和角度是影响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骨移植稳定性的指标,两者联合预测术后骨移植稳定性效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宽度 上颌窦角度 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 骨移植
下载PDF
上前牙牙冠延长术结合冠修复后牙周健康状况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翠 胡文杰 张豪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20-25,共6页
目的观察牙冠延长术结合冠修复后上前牙的牙周健康状况,探索影响牙周健康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电话随访随机叫回2005-07-01至2012-06-30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接受上前牙牙冠延长术结合冠修复后2~9年的患者9例(共38颗患牙... 目的观察牙冠延长术结合冠修复后上前牙的牙周健康状况,探索影响牙周健康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电话随访随机叫回2005-07-01至2012-06-30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接受上前牙牙冠延长术结合冠修复后2~9年的患者9例(共38颗患牙)。记录患牙唇侧近中、中央、远中及舌侧中央位点的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牙龈指数(GI)、修复体边缘-龈缘的距离、修复体边缘-嵴顶的距离、满足生物学宽度的要求仍需去骨量,唇舌侧位点的出血指数(BI)及唇侧中央位点的角化龈宽度(KTW)等。采用均数±标准差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描述,采用方差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分别比较术前、术后牙周指标的变化和分析拟定影响因素与牙龈健康的相关性。结果随访复查时,38颗术牙均存留,无牙齿松动及明显移位,患者对上前牙区的美观及功能满意度良好,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8。随访复查时,术牙各项牙周指标平均值为PLI 0.6±0.7、PD(2.3±0.7)mm、GI 1.0±0.8、BI 2.3±1.1、KTW(5.5±1.5)mm,与牙冠延长术后、永久性冠修复前相比,除KTW以外,其余各项牙周相关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都在相对健康范围内;修复体边缘至牙槽嵴顶的平均测量距离为(2.3±0.6)mm,满足修复体边缘-嵴顶的距离≥3 mm的位点占15.8%~42.1%。PLI、修复体边缘-龈缘的距离以及修复体边缘-嵴顶的距离与GI具有相关性(r分别为0.328、-0.396和-0.198,均P<0.05)。结论常规牙冠延长术结合冠修复后,术牙牙周状况相对健康稳定,修复体边缘-嵴顶的距离≥3 mm的理想目标并未完全达到。PLI、修复体边缘-龈缘的距离以及修复体边缘-嵴顶的距离可能是影响牙周健康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冠延长术 生物学宽度 修复体边缘至嵴顶的距离 牙周指标
原文传递
安氏Ⅱ类错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病例牙槽嵴吸收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翟佳羽 曾慧韵 +5 位作者 姜杰 孙琪殷 邓利琴 叶金梅 王洪涛 邓细河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9年第3期157-159,共3页
目的:了解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在治疗安氏II类错时牙槽嵴高度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双期矫治病例16例,摆式矫治器病例18例及拔牙矫治病例20例,治疗前后均拍摄上前牙根尖片,比较上前牙治疗前后"CEJ-AC距离"在三个治疗组中的平... 目的:了解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在治疗安氏II类错时牙槽嵴高度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双期矫治病例16例,摆式矫治器病例18例及拔牙矫治病例20例,治疗前后均拍摄上前牙根尖片,比较上前牙治疗前后"CEJ-AC距离"在三个治疗组中的平均变化量,并作方差分析及组间LSD-t检验。结果:治疗结束时,三治疗组的CEJ-AC变化量存在组间差别,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双期矫治组和摆式矫治器组的CEJ-AC分别增加了0.19mm和0.21mm,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小于拔牙矫治组的0.41mm,并有显著的统计意义(p<0.001)。三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的CEJ-AC距离均不超过2mm。结论:双期矫治、摆式矫治器及拔牙矫治在治疗安氏II类错时,均会造成牙槽嵴高度下降,其中拔牙矫治的下降程度较为严重,但三种方法均未造成具有临床意义的牙槽骨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错[牙合] 拔牙 非拔牙 牙槽嵴吸收
原文传递
不翻瓣微创法对口腔种植手术效果和牙槽嵴顶骨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野 易明坤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不翻瓣微创法对口腔种植手术效果、牙槽嵴顶骨吸收、美观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70例口腔种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翻瓣术,观察组患者予以不翻瓣微创术。比较两组患者手... 目的:探讨不翻瓣微创法对口腔种植手术效果、牙槽嵴顶骨吸收、美观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70例口腔种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翻瓣术,观察组患者予以不翻瓣微创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反应时间、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术后激素使用时间、术后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种植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种植体稳定性差异,并观察手术前后满意度(美观效果、舒适度)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反应时间、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术后激素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种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牙槽嵴顶骨吸收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3个月种植体稳定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在美观效果、舒适度2个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翻瓣术比较,不翻瓣微创法可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抗生素、激素用药时间,且种植成功率更高,种植体稳定性较好,骨吸收较少,同时具有良好的美观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翻瓣微创法 口腔种植 种植成功率 牙槽嵴顶骨吸收 视觉模拟评分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