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tterns of shrub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Alxa Plateau:Prerequisites for conserving shrub diversity in extreme arid desert regions 被引量:17
1
作者 XinRong Li HuiJuan Tan +2 位作者 MingZhu He XinPing Wang XiaoJun L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5期669-680,共12页
Shrub species are considered the dominant plants in arid desert ecosystems, unlike in semiarid steppe zones or in grassland ecosystems. On the Alxa Plateau, northern China, sparse vegetation with cover ranging from 15... Shrub species are considered the dominant plants in arid desert ecosystems, unlike in semiarid steppe zones or in grassland ecosystems. On the Alxa Plateau, northern China, sparse vegetation with cover ranging from 15% to 30% is characterized mainly by m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SHRUB species richness ABUNDANCE alxa plateau DESERT ECOSYSTEMS
原文传递
High lake levels on Alxa Plateau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被引量:12
2
作者 WANG NaiAng LI ZhuoLun CHENG HongYi LI Yu HUANG YinZho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17期1799-1808,共10页
Field investigations including lake shoreline measurement and 14 C chronology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Alxa Plateau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high lake levels in northwest China durin... Field investigations including lake shoreline measurement and 14 C chronology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Alxa Plateau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high lake levels in northwest China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Comprehensive field investigations show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ten shorelines at different elevations at Juyan Lake,at least four on the northwest side of the Jilantai Salt Lake,and nine shorelines and one terrace on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Zhuye Lake.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s and chronological evidence indicate that the paleo-lakes have the highest lake levels in Marine Isotope Stage (MIS) 3.Though the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results which have been reported by some scholars do not support this view,the fact that the paleo-lakes have the highest lake levels in MIS 3 can not be denied.Differences between OSL and 14 C results from this work might indicate that high lake levels existed on the Alxa Plateau during two different periods.It also suggests that the high lake levels may exist in both MIS 5 and early MIS 3.This paper also provides the basic hydrological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in this arid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高原 高湖面 晚第四纪 MIS系统 中国西北地区 湖泊水位 更新世晚期 吉兰泰盐湖
原文传递
Subsurface old drainage detection and paleoenvironment analysis using spaceborne radar images in Alxa Plateau 被引量:5
3
作者 郭华东 刘浩 +2 位作者 王心源 邵芸 孙岩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0年第4期439-449,共11页
For ge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 an arid area, a unique advantage of radar remote sensing is that radar wave can penetrate a certain layer of dry sand (a few centimeters to meters thick) to reach the burie... For ge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 an arid area, a unique advantage of radar remote sensing is that radar wave can penetrate a certain layer of dry sand (a few centimeters to meters thick) to reach the buried bedrock. The penetration capability is able to reveal the subsur-face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old drainage path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IR-A, SIR-B, SIR-C, Radarsat ScanSAR, Landsat MSS and Landsat TM images acquired on different dates and the investigations made in several field trips in Alxa Plateau of Inner Mongolia, a number of old river valley and lake basins buried by wind-blown sand were recognized. Two parallel old drainage systems in the north and middle of the study area are delineated.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moving sand belts mainly follow the old drainage courses. This study also establishes a preliminary drain-age evolution model for an area of about 300 000 km2 since the Tertiary, and finds that the Alxa Plateau was once an area with many rivers and lakes with a warm and humid climate. The relief reversion caused by neotectonic movement since “Qinghai-Tibet movement” is also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AR REMOTE sensing SUBSURFACE OLD drainage paleoenvironmental analysis alxa plateau.
原文传递
北山-阿拉善晚新生代变形的特征与机制
4
作者 张进 张北航 +5 位作者 赵衡 云龙 曲军峰 王振义 杨亚琦 赵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34-357,共24页
北山-阿拉善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中部,新生代晚期受控于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陆内变形,是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应力传递区,是研究印度-欧亚碰撞远程效应的关键地区。北山-阿拉善地区晚新生代变形区别于中亚造山带西段的天... 北山-阿拉善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中部,新生代晚期受控于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陆内变形,是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应力传递区,是研究印度-欧亚碰撞远程效应的关键地区。北山-阿拉善地区晚新生代变形区别于中亚造山带西段的天山以及阿尔泰地区,表现为发育一系列近东西向的左行走滑断层及其间一系列北东向的正断层及其控制的断陷(拉分)盆地。近东西向的左行走滑断层规模较大,走向延伸很长,成为北山-阿拉善新生代晚期变形的骨干构造。整体上北山-阿拉善地区之间的晚新生代变形是在北侧北东东向南蒙古—天山左行走滑断层和南侧北东东向阿尔金断层之间阶区内的变形,在这个左行-左阶的区域内,变形表现为边界走滑断层派生出的近东西向次级走滑断层(P剪切)和北东向伸展盆地(如额济纳盆地和旧井盆地)。该区域是一个左行张剪区域,使得该区成为区别于蒙古戈壁阿尔泰的右行压剪构造,而阶区内区域性的伸展导致了本区平坦的地势并成为主要的汇水盆地区。GPS速度场以及上地幔-下地壳各向异性资料表明,塔里木克拉通在青藏高原向北的扩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青藏高原北缘上地幔-下地壳在遇到塔里木克拉通后沿着该克拉通东南边缘转向,向北东流动,而塔里木本身则继续向北北东传递应力,导致天山的崛起并挤压准噶尔盆地,进而形成了阿尔泰山北北西走向的右行剪切变形;向北东方向流动的上地幔—下地壳则导致北山-阿拉善地区以及南蒙古地区的晚新生代左行剪切变形,该地区的变形宏观上呈现弥散性特点,区别于塔里木-天山-准噶尔地区新生代变形集中天山和阿尔泰山一带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阿拉善 晚新生代 青藏高原 陆内变形 变形机制
下载PDF
阿拉善高原土地砾化特征及监测指标
5
作者 温文杰 裴浩 +2 位作者 巴根 吴拥军 刘智明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6-936,共11页
探究阿拉善高原土地砾化地区的地表砾石覆盖度(G_(c)),单位面积地表砾石质量(G_(m)),0~5 cm、5~10 cm土层深度的砾石质量含量[G_(mc)(0~5 cm)、G_(mc)(5~10 cm)]特征及其相关关系,为其砾化土地的监测与评估奠定指标基础。野外采集阿拉... 探究阿拉善高原土地砾化地区的地表砾石覆盖度(G_(c)),单位面积地表砾石质量(G_(m)),0~5 cm、5~10 cm土层深度的砾石质量含量[G_(mc)(0~5 cm)、G_(mc)(5~10 cm)]特征及其相关关系,为其砾化土地的监测与评估奠定指标基础。野外采集阿拉善高原土地砾化地区的砾石样品,测定其G_(c)、G_(m)、G_(mc)(0~5 cm)和G_(mc)(5~10 cm)。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邓肯多重比较、一元线性回归和相关性分析,探究阿拉善高原的土地砾化特征。结果表明:(1)阿拉善高原各样地总的G_(c)(G_(m))的平均值为39.49%(3544.04 g·m^(-2))。(2)粒径为4~8 mm和8~16 mm的G_(c)(G_(m))要显著高于其他粒径的G_(c)(G_(m))(P<0.05),且粒径为4~8 mm的G_(c)(G_(m))变异系数最小,最为稳定。(3)阿拉善高原各样地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呈现出G_(c)和G_(m)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增大的分布规律。(4)不同粒径(总)的G_(m)和G_(c)均呈极显著的一元线性回归关系(P<0.01),G_(m)也可以很好的评价土地砾化程度。并根据G_(c)的砾化程度分级阈值确定了相应的G_(m)的砾化程度分级阈值。(5)除2~4 mm和>32 mm的粒径外,其他粒径的G_(c)、G_(m)与0~5 cm土层内G_(mc)的相关性要明显大于与5~10 cm土层内G_(mc)的相关性,总的G_(c)、G_(m)与0~5 cm土层内G_(mc)的相关性要明显大于与5~10 cm土层内G_(mc)的相关性。(6)确定了砾化土地类型之一的戈壁地表砾石覆盖度阈值为25%。研究结果可为阿拉善高原和其他区域砾化土地的监测和评估奠定指标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砾化 砾石覆盖度 单位面积地表砾石质量 砾石质量含量 阿拉善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阿拉善高原典型断面表土磁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夏敦胜 陈发虎 +4 位作者 马剑英 刘秀铭 张卫国 王训明 魏海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01-1008,共8页
在黄土高原-阿拉善高原区域沿接近降水量最大梯度线方向系统采集了表土(包括沙漠和土壤)样品,详细研究了其环境磁学、粒度和有机质含量等环境替代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整个断面表土中的强磁性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并含有赤... 在黄土高原-阿拉善高原区域沿接近降水量最大梯度线方向系统采集了表土(包括沙漠和土壤)样品,详细研究了其环境磁学、粒度和有机质含量等环境替代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整个断面表土中的强磁性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并含有赤铁矿。阿拉善高原表土中磁性矿物颗粒多为多畴(MD),总体含量偏低,磁性矿物中硬磁组分含量较高;黄土高原区表土中磁性颗粒多为准单畴(PSD),总体含量偏高,磁性矿物中软磁组分含量较高。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干旱地区,频率磁化率与降水有良好的相关性,而常用的磁化率不能较好地反映降水量变化。本研究指示在干旱地区应用单一磁化率指标解释环境变化需要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磁学 降水量 表土 黄土高原 阿拉善高原
下载PDF
阿拉善高原干涸湖床沉积物与华北地区沙尘暴 被引量:31
7
作者 岳乐平 杨利荣 +5 位作者 李智佩 王珉 张维吉 聂浩刚 张睿 武力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1-317,共7页
文章通过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古居延泽干涸湖床沉积物、周缘活动沙丘、沙质草原地表土壤及古代弃荒土地的粒度组成分析 ,论述干涸湖床沉积物对沙尘天气的影响。古居延泽湖床沉积粒度分析结果表明 ,干涸湖床的地表湖相沉积物粒径小于 10 μ... 文章通过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古居延泽干涸湖床沉积物、周缘活动沙丘、沙质草原地表土壤及古代弃荒土地的粒度组成分析 ,论述干涸湖床沉积物对沙尘天气的影响。古居延泽湖床沉积粒度分析结果表明 ,干涸湖床的地表湖相沉积物粒径小于 10 μm的颗粒占 6 4 %以上 ,可以在一般风暴条件下在大气中搬运几千公里 ,这意味着西北地区干涸湖床产生的粉尘在风暴作用下可以横扫整个东亚北部地区。中国西北地区冬、春季多西北风造成沙尘暴或扬沙天气 ,西部沙漠、沙地或沙质草场遭遇强风时沙尘被席卷进气流 ,但其中粗砂粒扬起的高度、搬运的距离有限 ,当风力稍稍减弱 ,粗颗粒砂粒沉降 ,而粉尘继续悬浮运移。当强风途径下一个沙区时新的沙尘加入 ,沙尘暴呈“接力方式”继续向东南部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沙尘暴 干涸湖床 居延泽 阿拉善高原
下载PDF
阿拉善高原频发沙尘暴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姚正毅 王涛 +2 位作者 杨经培 朱开文 周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54-61,共8页
阿拉善高原是几条强冷空气的主要交汇处,冷空气活动频繁,干旱荒漠区风的作用十分强烈,年大风日数西北部多达50~100d,东南部较少,也达15—30d。阿拉善高原上的尘源物质丰富,有流动沙丘79928km^2,半固定沙丘13113km^2粉粒含量在1... 阿拉善高原是几条强冷空气的主要交汇处,冷空气活动频繁,干旱荒漠区风的作用十分强烈,年大风日数西北部多达50~100d,东南部较少,也达15—30d。阿拉善高原上的尘源物质丰富,有流动沙丘79928km^2,半固定沙丘13113km^2粉粒含量在1.18%~2.00%。阿拉善高原有11个干旱湖盆,总面积达10581.3km^2。粉粒平均含量达到63.08%。人类活动对沙尘暴加强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不合理用水导致湖泊萎缩,形成干旱湖盆;破坏地表植被及十体结构;采矿业增加工业粉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高原 频发 沙尘暴 尘源物质
下载PDF
阿拉善高原近60年的气候变化 被引量:10
9
作者 春喜 丹丹 +3 位作者 毕力格 刘美萍 刘月 胡和达来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3-50,共8页
阿拉善高原处于季风边缘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对气候干湿变化的响应极为敏感。利用近60a的逐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采用非参数Mann-Kendall和Mann-whitney阶段性转换检验方法,分析了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气温在1988年前后发生突变... 阿拉善高原处于季风边缘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对气候干湿变化的响应极为敏感。利用近60a的逐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采用非参数Mann-Kendall和Mann-whitney阶段性转换检验方法,分析了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气温在1988年前后发生突变,在该跃点后的1988~2010年的平均气温比1955~1987年要高1℃以上,有明显的增温趋势。而年降水量则无明显的增加趋势,尽管部分站点在1991年前后有微弱的增加迹象,但是区域尺度的降水突变还不存在,气候仍以暖干化为主,暂不能得出气候向暖湿转变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高原 水资源 气候变化 生态环境
下载PDF
1927年古浪8级大震区及其周边地块的深部电性结构 被引量:36
10
作者 詹艳 赵国泽 +4 位作者 王继军 陈小斌 肖骑彬 黄哲 镇国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11-520,共10页
沿穿过古浪大震震中区乐都—武威—白马岗北北东方向约340km长的剖面,进行了16个测点的大地电磁探测.使用Robust技术处理观测数据,分析了视电阻率、阻抗相位、Swift二维偏离度、最佳电性主轴方位角等参数,并采用NLCG二维反演技术对TE和T... 沿穿过古浪大震震中区乐都—武威—白马岗北北东方向约340km长的剖面,进行了16个测点的大地电磁探测.使用Robust技术处理观测数据,分析了视电阻率、阻抗相位、Swift二维偏离度、最佳电性主轴方位角等参数,并采用NLCG二维反演技术对TE和TM两种模式的数据进行了二维反演模拟.结果表明:大通山—大坂山、西海原、皇城—双塔、龙首山和北大山5条断裂为明显的电性边界,其中西海原、皇城—双塔、龙首山和北大山断裂由西南向东北依次变浅变缓并在深部收敛于壳内低阻层上.沿剖面上地壳的电性构造较中下地壳的复杂,上地壳自西南向东北可分为中祁连隆起、北祁连褶皱带、冷龙岭隆起、武威盆地、潮水盆地和北大山隆起6个构造单元样式,显示与地表地质调查一致的构造格局;而在中、下地壳,武威盆地、潮水盆地和北大山隆起为一体,都属于阿拉善地块.中祁连和阿拉善地块电性成层性好,存在西南深、东北浅的壳内低阻层,北祁连褶皱带和冷龙岭隆起带电性结构复杂,高、低电阻体相间.1927年古浪地震震中区西南侧和上方区域的电阻率为高电阻率区,下方和东北侧区域为低电阻率区,处于电性结构明显呈台阶状陡变的地带,表明古浪地震是一次与断坡作用有关的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性结构 古浪地震区 青藏东北缘 阿拉善地块
下载PDF
内蒙古狼山地区新生代断层活动特征:对正断层生长的限定 被引量:8
11
作者 赵衡 张进 +5 位作者 李岩峰 曲军峰 张北航 张义平 云龙 王艳楠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33-1453,共21页
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的狼山地区新生代发育有3期构造,分别为中新世NW-SE向挤压形成的逆断层,NNE向挤压形成的左行走滑断层以及晚新生代NW-SE向伸展形成的高角度正断层。结合阿拉善地块东缘的新生代构造,认为狼山地区新生代断层的活动与青... 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的狼山地区新生代发育有3期构造,分别为中新世NW-SE向挤压形成的逆断层,NNE向挤压形成的左行走滑断层以及晚新生代NW-SE向伸展形成的高角度正断层。结合阿拉善地块东缘的新生代构造,认为狼山地区新生代断层的活动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逐步扩展、应力场逐渐调整有关。狼山山前正断层目前是一条贯通的断层,其演化基本符合恒定长度断层生长模型,断层中间部位滑动速率最大,向断层两侧逐渐递减。从不同方法得出的滑动速率来看,进入全新世以来,断层滑动速率有逐渐变小的趋势。结合阿拉善地块内部及东缘断层震源机制解以及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认为河套—吉兰泰盆地和银川盆地属于两个性质不同的伸展盆地,两者通过构造转换带相连,转换区内断层表现为右行走滑。转换区5级以上地震可能是受区域性NE-SW向挤压,近南北向右行断层活动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山 正断层 断层生长 阿拉善 青藏高原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阿拉善地区降水同位素特征与水汽来源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帅 饶文波 +4 位作者 金可 张文兵 陈堂清 郑芳文 王雅宁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11-419,共9页
基于2013—2015年阿拉善高原阿右旗的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数据,分析阿拉善高原降水δD和δ18 O的特征与变化规律,揭示当地的水汽来源与迁移路径。结果表明:(a)阿拉善高原降水δD和δ18 O的变化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即夏季偏高,冬季偏... 基于2013—2015年阿拉善高原阿右旗的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数据,分析阿拉善高原降水δD和δ18 O的特征与变化规律,揭示当地的水汽来源与迁移路径。结果表明:(a)阿拉善高原降水δD和δ18 O的变化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即夏季偏高,冬季偏低。(b)主要气象参数(降水量、气温、大气湿度和风速)中,气温是控制阿拉善高原降水δD和δ18 O的主导因素;通过与周边区域的比较,阿拉善高原当地大气降水线的斜率和截距较低,这是由阿拉善高原降水受到非平衡蒸发作用强烈所致;(c)HYSPLIT气团轨迹模型模拟和降水同位素分析揭示了阿拉善高原阿右旗降水主要来自西风和极低气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同位素 降水 气象参数 HYSPLIT气团轨迹模型 水汽来源 阿拉善高原 阿右旗
下载PDF
近40年阿拉善高原大风天气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4
13
作者 姚正毅 王涛 +1 位作者 周俐 朱开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7-212,共6页
以196l-2000年阿拉善高原10个气象站气象记录为主要数据源,运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阿拉善高原40年大风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差异,结合地形地貌和大尺度天气系统变化,导致大风天气自然环境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风天气高值区... 以196l-2000年阿拉善高原10个气象站气象记录为主要数据源,运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阿拉善高原40年大风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差异,结合地形地貌和大尺度天气系统变化,导致大风天气自然环境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风天气高值区位于阿拉善高原的西部,从年内分布看,研究区年内大风天气集中于4~7月,占全年大风天气的54.3%,3月和8月次之,占全年的18.0%.从年际变化看,阿拉善大风天气年际变化的共同特点是:20世纪60年代大风天气是逐渐上升的,70年代或80年代达到峰值,90年代逐步下降,90年代为40年来的最小值.阿拉善高原大风天气受全球气候变化、大尺度天气系统及局地地形和下垫面性质的影响,沙尘天气多发期与反厄尔尼诺事件和干冷气候期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高原 大风天气 时空分布
下载PDF
阿拉善高原荒漠植物生活型组成及其与水热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4
作者 闫瑞亚 娄安如 +3 位作者 谢苏阳 尹本丰 刘浪 陆小亮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9-355,共7页
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对阿拉善荒漠的植物进行了生活型划分,并将各生活型在各样地的盖度分别与地理和水热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RDA(redundancy analysis)法分析了群落中各生活型的相对盖度在地理和水热因子梯度上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 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对阿拉善荒漠的植物进行了生活型划分,并将各生活型在各样地的盖度分别与地理和水热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RDA(redundancy analysis)法分析了群落中各生活型的相对盖度在地理和水热因子梯度上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使用偏RDA(partial RDA)分析统计了水热因子对群落生活型组成差异的解释量.结果表明:按照种数比例统计,阿拉善高原草本植物占优势(59.52%),按照盖度比例统计,木本植物占优势(67.43%);各生活型的盖度均与海拔呈正相关(显著或不显著),与纬度呈负相关,除肉质叶半灌木外,均与经度呈正相关;水热因子方面,各生活型的盖度均与降水因子呈正相关(显著或不显著),与最热季均温呈负相关;沿西北走向,干热程度增加,肉质叶灌木、肉质叶半灌木、退化叶灌木和退化叶常绿灌木这4种生活型在群落中的相对盖度有增大的趋势,其他生活型在群落中的相对盖度逐渐减小,说明这4种生活型对阿拉善高原西北地区干旱和高温的极端气候条件耐受性较其他生活型高;水热因子对不同群落生活型组成差异的解释量为21.430%,其中降水因子单独解释量为9.949%,温度因子为7.223%,二者共同解释量为4.2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高原 生活型 分布格局
下载PDF
阿拉善地块新生代构造作用——兼论阿尔金断裂新生代东向延伸问题 被引量:50
15
作者 张进 李锦轶 +1 位作者 李彦峰 马宗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481-1497,共17页
阿拉善地块在新生代的变形是青藏高原北部活动的直接结果,各方面的资料显示这种影响仅发生在中新世中晚期,前的活动性已经很低。阿尔金断裂的延伸并不能穿过阿拉善与南蒙古相关断裂相连,我们的研究更偏重认为阿尔金断裂没有进入阿拉善地... 阿拉善地块在新生代的变形是青藏高原北部活动的直接结果,各方面的资料显示这种影响仅发生在中新世中晚期,前的活动性已经很低。阿尔金断裂的延伸并不能穿过阿拉善与南蒙古相关断裂相连,我们的研究更偏重认为阿尔金断裂没有进入阿拉善地区,而是经过金塔—花海盆地南缘的宽滩山—黑山地区与合黎山—龙首山南缘断裂相连,中新世中晚期,由于青藏高原北部重要的构造事件,青藏高原由南向北挤压河西走廊地区,造成了金塔—花海盆地内部由近南北向构造转变为近东西向构造。同时形成北山地区控制上第三系沉积(上新统)的东西向断裂。而阿拉善南缘产生右行走滑运动,地块的北部及内部则产生了近南北向的第三纪伸展构造,这些伸展构造以及金塔—花海盆地第三纪断裂控制的沉积与前人认为的强前陆、弱限制性边界的侧向挤出类似。我们认为阿拉善及蒙古地区中新世—上新世期间,由于受到青藏高原近南北向的挤压,产生区域性的"共轭"断裂系统,由于这些地区早期构造的控制,这些新活动的断裂主要迁就于老构造,以脆性活动为主,在蒙古国形成了沿阿尔泰山的北西—南东向断裂和东南部的北东—南西向"共轭"断裂系统,而阿尔金断裂与合黎山—龙首山南缘断裂则形成南侧的"共轭"断裂系统。北山以及金塔—花海地区则是这两组断裂的交汇地区,挤压作用明显,控制了新生代的沉积,并导致了新生代金塔—花海盆地的形成。阿拉善地块作为夹持在这两组断裂之间的地块,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向东挤出运动,在其东缘贺兰山西侧形成了新生代的挤压构造,而在其东北缘和西南缘则迁就早期的韧性剪切带分别向北东和南西运动,产生相应的变形。该模型能够合理地解释阿拉善周围地区及其内部中新世以来的变形及其与青藏高原北部构造运动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地块 新生代 青藏高原 有限侧向挤出 阿尔金断裂 龙首山南缘断裂 巴彦乌拉山断裂
下载PDF
阿拉善高原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格局及其环境解释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健铭 崔盼杰 +2 位作者 钟悦鸣 李景文 褚建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23,共10页
【目的】阿拉善高原境内分布着超过20万km2典型的温带荒漠生态系统,这些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极其敏感,然而水分、能量与生境异质性对该区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的相对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生活型植物间的差异还... 【目的】阿拉善高原境内分布着超过20万km2典型的温带荒漠生态系统,这些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极其敏感,然而水分、能量与生境异质性对该区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的相对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生活型植物间的差异还没有得到系统研究。【方法】本文利用阿拉善高原大尺度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数据,并结合相关的气候与生境异质性数据,尝试系统地探讨阿拉善高原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地理格局及其潜在的影响因素。【结果】(1)阿拉善高原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存在显著的经纬度格局,全部物种、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均呈现出沿经度的升高而增加,沿纬度的升高而递减的变化趋势。(2)方差分解结果显示,水分与能量因子共同解释了全部物种、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60.7%、62.5%及42.6%的空间变异;两者单独的解释率分别为15.2%~19.6%与2.8%~5.3%。生境异质性分别解释了3组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17.2%、12.3%、29.3%的变异,其单独解释率分别为3.1%、1.0%和11.8%。气候因素与生境异质性对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的相对影响并不一致;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主要由气候因素决定,而木本植物丰富度则受气候因素与生境异质性的共同控制。(3)气候与生境异质性三者共同解释了区域物种丰富度54.4%~63.8%的变异,但仍然有36.2%~45.6%的变异没有得到解释。【结论】阿拉善高原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格局由水分与能量类气候因子共同决定,水资源可用性是阿拉善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维持最为关键的限制因子。生境异质性对阿拉善高原植物丰富度,尤其是木本植物丰富度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是干旱区植物多样性维持的重要影响因素。阿拉善高原不同生活型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因素可能并不一致,其他未知潜在因素对阿拉善植物区域物种丰富度亦存在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 区域物种丰富度 草本植物 木本植物 水分 能量 生境异质性
下载PDF
阿拉善高原荒漠植物资源及其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宋兆斌 辛智鸣 朱雅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9-56,共8页
[目的]分析阿拉善高原荒漠区植物的科属组成、生活型和水分生态型、保护植物和资源植物,为高原荒漠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物多样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等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植被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分析了阿拉善高原荒漠植物资源的科... [目的]分析阿拉善高原荒漠区植物的科属组成、生活型和水分生态型、保护植物和资源植物,为高原荒漠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物多样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等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植被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分析了阿拉善高原荒漠植物资源的科属组成、生活型、水分生态型和特殊物种。[结果]阿拉善高原荒漠植物共有70科284属727种。从植物生活型来看,以多年生草本最多,其次是一、二年生草本和灌木;从水分生态型来看,中生植物最多,其次是旱生植物和旱中生植物。国家级及自治区级保护植物共有24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植物有26种,药用植物210种,饲用植物186种。[结论]在阿拉善高原荒漠区,菊科、藜科、豆科和禾本科植物等为优势科,黄芪属、风毛菊属和蒿属等为优势属;以多年生草本为主,植物旱生化明显,珍稀濒危植物种类较多,资源植物十分丰富。在合理利用植物资源时,需要根据植物资源现存状态及其价值类型等进行管理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高原 植物资源 植物多样性 生活型 水分生态型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造山带至阿拉善地块壳幔电性结构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夏时斌 王绪本 +4 位作者 闵刚 胡元邦 李德伟 孔凡涛 蔡学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50-966,共17页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造山带至阿拉善地块之间完成了一条372km的大地电磁剖面,通过二维反演计算,获得了沿剖面180km深的壳幔电性结构模型,结合研究区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开展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剖面自南向北所经过的祁连山造山...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造山带至阿拉善地块之间完成了一条372km的大地电磁剖面,通过二维反演计算,获得了沿剖面180km深的壳幔电性结构模型,结合研究区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开展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剖面自南向北所经过的祁连山造山带、走廊过渡带和阿拉善地块对应3种壳幔电性结构模型:东祁连壳幔高-低-高阻似层状电性结构、河西走廊壳幔低阻带状电性结构和阿拉善南缘壳幔高-低-高阻层状电性结构.(2)剖面所经过的主要断裂带在电性结构上表现为低阻异常带或电性梯度带,并且止于中上地壳或消失于下地壳低阻层中.除这些分布于中上地壳的断裂系统以外,在下地壳至上地幔顶部还存在两条切割莫霍面的壳幔韧性剪切带:西华山北缘壳幔韧性剪切带和阿拉善南缘壳幔韧性剪切带.其中,西华山北缘壳幔韧性剪切带可能是1920年海原8.6级地震发生的深部背景之一;而阿拉善南缘壳幔剪切带可能是卫宁北山燕山晚期和喜山期幔源岩浆上升到地壳浅部或喷出到地表的通道,为在该区域寻找晚中生代至新生代含矿隐伏岩体提供了深部电性结构依据.(3)由若干形状不规则、彼此不相连的"碎块状"极高阻块体组成的中上地壳与"似层状"的中下地壳低阻层共同构成的地壳电性结构,是引起青藏高原东北缘强烈破坏性地震最佳的地壳电性结构组合之一.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碰撞楔入引起青藏高原块体向北东方向运移与阿拉善地块向南的俯冲碰撞楔入,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强震活动带产生的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祁连山造山带 阿拉善地块 壳幔电性结构
下载PDF
阿拉善高原2种荒漠植物根系构型及生态适应性特征 被引量:30
19
作者 马雄忠 王新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6001-6008,共8页
根系构型决定了植物对资源的吸收方式,根系构型的变化是植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和有效生存策略。在阿拉善高原西南缘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混生群落采用传统挖掘法收集两种植物根系,基于量化的根系形... 根系构型决定了植物对资源的吸收方式,根系构型的变化是植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和有效生存策略。在阿拉善高原西南缘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混生群落采用传统挖掘法收集两种植物根系,基于量化的根系形态指标,利用几何拓扑学及分形理论分析了根系构型特征,探讨了该地区2种植物对干旱生境的生态适应策略。结果表明:红砂和珍珠猪毛菜根系均以水平分布占优,根系浅层化分布明显,混生的两种植物占据不同的生态位;2种荒漠植物均具有较大的比根长(SRL)和比表面积(SRA),红砂SRL=21.3 cm/g,SRA=7.6 cm2/g,珍珠SRL=22.4 cm/g,SRA=6.5 cm2/g,有利于水分和养分的获取;红砂根系拓扑指数(TI)、修正拓扑参数(qa和qb)分别为0.86、0.52、0.49,珍珠猪毛菜对应参数分别为0.93、0.76、0.73,表明2种植物根系均趋向于鱼尾形分支结构;根系分形维数值(FD红=1.488、FD珍=1.422)较小,而分形丰度值(lgK红=1.855、lgK珍=1.774)较大,表明2种植物分支相对简单,但空间拓展能力强,有利于对营养空间的占有。上述特征可能是阿拉善西南缘红砂⁃珍珠猪毛菜群落2种荒漠植物植物对干旱贫瘠生境的重要生态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高原 适应策略 分形维数 根系构型 拓扑指数
下载PDF
远源地下水入侵阿拉善高原沙漠:酸溶物Sr同位素证据
20
作者 潘耀东 饶文波 王啸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4-129,共6页
选取北方西一东向气候剖面上物质组成相似的4个沙漠(塔克拉玛干、巴丹吉林、腾格里和毛乌素),测定其地表沙酸溶物^87Sr/^86Sr比值(质量之比)及Ca^2+和Sr^2+质量比结果表明,Ca^2+和Sr^2+质量比相关性极好,在降雨量低的塔克拉... 选取北方西一东向气候剖面上物质组成相似的4个沙漠(塔克拉玛干、巴丹吉林、腾格里和毛乌素),测定其地表沙酸溶物^87Sr/^86Sr比值(质量之比)及Ca^2+和Sr^2+质量比结果表明,Ca^2+和Sr^2+质量比相关性极好,在降雨量低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最高,向东逐渐降低,在降雨量多的毛乌素沙漠中最低降雨量是控制阳离子浓度变化的主导因素酸溶物^87Sr/^86Sr比值在4个沙漠中有不同于阳离子变化的区域特征酸溶物^87Sr/^86 Sr比值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低于0. 710 0,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中大于0. 711 2,而在毛乌素沙漠中介于0. 710 0 ~0. 711 2之间塔克拉玛干和毛乌素沙漠地表沙酸溶物^87 Sr/^86 Sr比值仅受气候变化的制约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除了受气候因素影响外还受其它因素的制约,远源地下水对巴丹吉林沙漠的影响为47 %,对腾格里沙漠为44 %,接近气候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漠 Sr同位素比值 气候变化 地下水 阿拉善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