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6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多焦视诱发电位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满晓飞 林发森 +4 位作者 韩晓丽 洪金针 侯丽枫 何青 辜智强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1-3,共3页
目的 应用临床视觉电生理的方法对屈光不正性弱视眼视野各部位的视功能的损害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德国 Roland公司的 RETIscan3.1 5多焦视觉电生理仪 ,选用 Pattern- L T刺激方式 ,刺激图形选用 CRT Combs,由 6 1个六边形组成 ,每个... 目的 应用临床视觉电生理的方法对屈光不正性弱视眼视野各部位的视功能的损害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德国 Roland公司的 RETIscan3.1 5多焦视觉电生理仪 ,选用 Pattern- L T刺激方式 ,刺激图形选用 CRT Combs,由 6 1个六边形组成 ,每个六边形内均由黑白相间的小区填充 ,在刺激时作黑白翻转 ,每个六边形的刺激翻转分别由一个二极伪随机时间序列 (m序列 )控制 ,是随机和相互独立的 ,用 RETI多焦电生理仪的分析软件提取 FOK(一阶反应 )。共记录和分析了 36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 72眼 ,并与正常对照组儿童作比较。结果 弱视眼 N1 - P1 波振幅密度平均值和P1 - N2 波振幅平均值较正常组儿童在中央视野有下降 ,周边部分无明显异常 ,P1 波潜伏期平均值与正常对照组儿童比较在视野各部分无明显异常。结论 屈光不正性弱视眼在中央视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弱视 病因学 屈光不正 多焦视诱发电位 视野
下载PDF
斜视性弱视眼的多焦视诱发电位特征 被引量:14
2
作者 余敏忠 《眼科新进展》 CAS 2001年第4期246-248,共3页
目的 研究斜视性弱视眼视野各部位视功能的变化。方法 记录和分析了 5例斜视性弱视眼和 45例正常对照眼的多焦 VEP。刺激图形由 6 1个六边形单元组成 ,每个刺激单元内有黑白格子 ,刺激野直径约 13.6°。在 VERIS系统电脑程序 (伪... 目的 研究斜视性弱视眼视野各部位视功能的变化。方法 记录和分析了 5例斜视性弱视眼和 45例正常对照眼的多焦 VEP。刺激图形由 6 1个六边形单元组成 ,每个刺激单元内有黑白格子 ,刺激野直径约 13.6°。在 VERIS系统电脑程序 (伪随机双极 m序列 )控制下 ,各刺激单元同时并互相独立地进行黑白翻转刺激 ,通过用快速 Walsh变换计算刺激与反应的互相关函数 ,分离提取到各自的反应波形。结果 斜视性 (内斜 )弱视眼在中央视野和颞侧视野 ,多焦 VEP潜伏期延长、振幅下降。按不同离心度的环分组统计 ,斜视性弱视眼与正常对照眼比较 ,P1 波潜伏期平均值在中央凹和第一环分别延长 2 0 .2 m s和11.2 m s;P1 - N2 振幅平均值在中央凹下降 6 8.8% ,在第一环下降 5 2 .6 % ,在第二环下降47.5 % ,N1 - P1 振幅平均值在中央凹下降 5 4.4% .按鼻颞侧分组统计 ,斜视性弱视眼与正常对照眼比较 ,潜伏期平均值在颞侧视野延长 10 .6 m s;P1 - N2 振幅平均值在颞侧下降6 6 .5 % ,N1 - P1 振幅平均值在颞侧下降 6 3.7% .斜视性弱视眼潜伏期平均值在颞侧视野比在鼻侧视野延长 11.2 ms;P1 - N2 振幅平均值在颞侧视野比在鼻侧视野下降 6 4.2 % ,N1 - P1振幅平均值在颞侧视野比在鼻侧视野下降 6 4.2 % .结论 本研究证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性弱视 病因学 多焦视诱发电位 视野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特征 被引量:10
3
作者 余敏忠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 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多焦 (多刺激野 )视觉诱发电位 (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MVEP)在视野各部位的特征 ,了解弱视眼视野各部位的视功能。 方法 检测 32只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和 31只正常对照眼视野中央 8.6°... 目的 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多焦 (多刺激野 )视觉诱发电位 (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MVEP)在视野各部位的特征 ,了解弱视眼视野各部位的视功能。 方法 检测 32只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和 31只正常对照眼视野中央 8.6°的 MVEP。 结果 在屈光参差性弱视眼 ,MVEP的潜伏期延长和振幅下降在视野中央较显著 ,这种改变随着离心度的增加而减少。 结论 屈光参差性弱视眼视野中央视功能下降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屈光参差 视觉诱发电位 MVEP
原文传递
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多焦视觉诱发电位初步研究
4
作者 满晓飞 林发森 徐国兴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26-830,共5页
目的研究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mfVEP与P—VEP的特征,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发病机制。方法选用mfVEP与P—VEP联合采集记录30名正常对照组、56例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儿童,统计学分析其mfVEP与P—VEP的特点。结果(1)mfVEP与P—VEP皆显示屈... 目的研究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mfVEP与P—VEP的特征,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发病机制。方法选用mfVEP与P—VEP联合采集记录30名正常对照组、56例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儿童,统计学分析其mfVEP与P—VEP的特点。结果(1)mfVEP与P—VEP皆显示屈光参差性弱视组非弱视眼的视功能最好,正常对照眼次之,弱视眼最差。(2)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弱视眼振幅密度在中央视野10°范围内下降最明显(P〈0.01),这种改变随离心度的增加而减少。(3)弱视眼不同分度的rnfVEP各同心环的振幅密度、潜时及P—VEPP波的潜时、振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弱视的分度与双眼屈光参差度数差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68(P〈0.05)。结论(1)屈光参差性弱视存在“单眼抑制”。(2)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机能及形态学异常可能存在于从神经节细胞到视皮层的整个通路中。(3)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发病机制与其他类型弱视不同。(4)屈光参差性弱视程度与屈光度有一定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病因学 屈光参差 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视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