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后“9·11”小说述评 |
王维倩
李顺春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
2014 |
0 |
|
2
|
论阿拉伯裔美国后9·11戏剧的政治书写 |
赵永健
余美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
0 |
|
3
|
从创伤角度解读后9·11文学中的人文主义关怀 |
任冰
|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
2017 |
0 |
|
4
|
后9·11时代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发展和实践新动向 |
于虹
|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4
|
|
5
|
美国“9·11”小说人物形象的历史文化阐释 |
王薇
|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6
|
后“9·11”时期的家国焦虑——理查德·福特小说《大地之貌》中的恐惧景观 |
何璐娇
刘明录
|
《当代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7
|
“9·11”小说的两种叙事维度:——以《坠落的人》和《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为例 |
但汉松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56
|
|
8
|
“9·11文学”:新世纪美英文学的审美转向? |
张和龙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1
|
|
9
|
美国“9·11”小说中的女性气质与难忘叙事 |
王薇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7
|
|
10
|
论美国后“9·11”小说的国家认同阐释 |
朴玉
|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11
|
美国“9·11”小说中的男性气质与遗忘叙事 |
王薇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12
|
同质见证与异质记忆:美国“9·11”小说的两次“言说” |
王薇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3
|
后“9·11”时代美国儿童文学建构趋向——以2001至2014年间纽伯瑞奖获奖小说为衡量坐标 |
张媛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
2016 |
2
|
|
14
|
见证、疗伤、批判——美国“9·11”戏剧的多重维度 |
李淑玲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5
|
解读后“9·11”小说中的道德叙事——评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 |
曲涛
孟健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6
|
|
16
|
“9·11时代”美国对外战略的危险“创新” |
郑保国
|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
2007 |
0 |
|
17
|
应用微型机器人装置对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脑深部电极植入(英文) |
Dorfer C
Minchev G
Czech T
Stefanits H
Feucht M
Pataraia E
Baumgartner C
Kronreif G
Wolfsberger S
|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
2016 |
5
|
|
18
|
论新世纪美国小说的主题特征 |
杨金才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5
|
|
19
|
小说何为?——从麦克尤恩的《星期六》看小说的功能 |
宋艳芳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