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wo Sides of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1
作者 徐沁怡 《海外英语》 2011年第1X期228-231,共4页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American exceptionalism.I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Firstly,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paper is given.Secondly,the definition of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and a general overview of it ar...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American exceptionalism.I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Firstly,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paper is given.Secondly,the definition of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and a general overview of it are given.Thirdly,the good side of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that makes the United States superior to other countries is clarified.Fourthly,the bad side of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is discussed.Finally,a concise conclusion of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is ma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a double-edged SWORD american creed LIBERALISM MERCANTILISM
下载PDF
美国“Z世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两极化及其原因 被引量:5
2
作者 周顺 《国际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4-102,156,共20页
美国“Z世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呈现明显两极化、主体向左的趋势。一方面,这种两极化与两党意识形态、政策立场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两极化也显示出新的代际特征,即鲜明的道德色彩与强烈的对抗性。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政治认同两极化... 美国“Z世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呈现明显两极化、主体向左的趋势。一方面,这种两极化与两党意识形态、政策立场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两极化也显示出新的代际特征,即鲜明的道德色彩与强烈的对抗性。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政治认同两极化的原因包括信念激情期的周期性再现、美国大学校园成为政治认同极化的孵化器、安全空间建构与微侵犯观念隔断大学不同政见者的沟通与交流、社交媒体强化“Z世代”同一阵营内部的政治认同等。“Z世代”大学生以“对抗共同敌人”的方式参与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并使投票率创下新高,这成为其政治认同极化公开表达的明证。这一态势引起了专家、学者等的警惕,重建大学校园政治生态成为美国社会的共识。大学生政治认同两极化也给未来的中美关系增添了不确定因素,社交媒体的运用将使“Z世代”大学生对华民意更具敌意,受害者心理将使美国舆论在人权等相关问题上对中国持更负面的评价,安全空间防线将使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受到进一步干扰。“Z世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两极化趋势及大学校园政治生态将是评估美国政治未来走向的重要参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认同 极化 “Z世代”大学生 美国信念
下载PDF
浅析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与国家认同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文宗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43-48,共6页
美国国家认同由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WASP)文化和"美国信念"等观点构成,主要反映了WASP文化和欧洲移民的历史认知。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多元文化主义,对美国国家认同构成了严峻挑战,在20世纪末的美国学术界引发了一场"... 美国国家认同由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WASP)文化和"美国信念"等观点构成,主要反映了WASP文化和欧洲移民的历史认知。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多元文化主义,对美国国家认同构成了严峻挑战,在20世纪末的美国学术界引发了一场"文化冷战":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美国国家认同的核心是WASP文化,指责多元文化主义可能导致美国的分裂,而多元文化主义者更强调美国文化的多样性。受美国保守主义崛起和"9.11"事件的影响,多元文化主义转为低潮,但围绕美国国家认同的争论不会消失。从长远来看,"和而不同"的理念,即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对"美国信念"的共识,也许是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最好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SP 美国信念 国家认同 多元文化主义
下载PDF
论美国霸权的文化思想根源 被引量:1
4
作者 袁建军 王娟 段停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36-39,共4页
美国的文化价值观与外交政策的结合是美国霸权战略的重要特征,影响着美国的对外政策。美国霸权的文化思想根源来自于美国软实力因素中文化价值观的三个方面,即美国的国民特性、美国信念和美国例外论。然而,美国霸权的文化价值观绝不会... 美国的文化价值观与外交政策的结合是美国霸权战略的重要特征,影响着美国的对外政策。美国霸权的文化思想根源来自于美国软实力因素中文化价值观的三个方面,即美国的国民特性、美国信念和美国例外论。然而,美国霸权的文化价值观绝不会超越美国的自我利益,相反成为实现美国政治、经济和安全等利益的一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霸权 文化思想根源 美国信念 美国例外论
下载PDF
一种美国信条下的遗漏偏差研究——评黄亚生教授的中印经济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光斌 《学术前沿》 CSSCI 2014年第5期86-95,共10页
2003年黄亚生教授预言"印度将赶上并超过中国",其关键在于印度有洛克式自由主义+代议制民主这样的"印度好体制"。因为有了"美国信条",其关于中印经济的比较也必然是他所批判的"遗漏偏差",结论... 2003年黄亚生教授预言"印度将赶上并超过中国",其关键在于印度有洛克式自由主义+代议制民主这样的"印度好体制"。因为有了"美国信条",其关于中印经济的比较也必然是他所批判的"遗漏偏差",结论必然是靠不住的。作为一个以计量经济研究见长的经济学者,比较研究中印的一两个产业政策或许是可信的,但是把一两个产业指标硬塞进既有的价值体系从而得出自己预先期待的结论,而且是两国经济前景和事关国家兴衰的大结论,这种做法是很不严肃的。因此,从修辞学到方法论再到认识论,黄亚生教授关于中印经济的比较研究都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信条 中印经济前景 遗漏偏差 “印度好体制”
下载PDF
美国外交理念中的使命感及其影响
6
作者 杨卫东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5-29,37,共6页
美国外交理念中的使命感受到殖民地时期清教传统与美国立国之初各种政治信条的双重影响。使命感意识对美国外交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山巅之城"模式影响下的孤立主义;其二,输出"美国信条"模式影响下的干涉... 美国外交理念中的使命感受到殖民地时期清教传统与美国立国之初各种政治信条的双重影响。使命感意识对美国外交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山巅之城"模式影响下的孤立主义;其二,输出"美国信条"模式影响下的干涉主义。在美国的外交实践中,这两种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命感 山巅之城 美国信条 孤立主义 干涉主义
下载PDF
试论二战后美国犹太作家思想倾向的表现
7
作者 张长江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72-74,共3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犹太小说逐渐受到世人关注。分析二战后美国犹太作家的作品,可以了解这些作品中犹太作家对纳粹大屠杀的态度、犹太教教义对犹太民族的影响、犹太民族摆脱“异化”的困境及渴望拥有自己的家园等不同的思想倾向。
关键词 美国犹太作家 思想倾向 大屠杀 犹太教教义 异化 家园
下载PDF
身份政治与国家认同——经济全球化时代美国的困境及其应对 被引量:39
8
作者 林红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41,M0002,M0003,共14页
身份成为政治的议题,古已有之,在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激烈碰撞的21世纪,身份所引发的政治问题更是空前棘手。2016年以来美欧政治剧烈右转,其间身份问题的影响清晰可见。由于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对西方民主和世界政治的重大影响,深入研... 身份成为政治的议题,古已有之,在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激烈碰撞的21世纪,身份所引发的政治问题更是空前棘手。2016年以来美欧政治剧烈右转,其间身份问题的影响清晰可见。由于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对西方民主和世界政治的重大影响,深入研析美国政治背后的身份困境显得格外重要。在美国,自由主义左翼倡导多元身份政治,主张差异性文化权力,标榜“个性即政治”并推动一系列平权政策的出台。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负面效应的不断显露,多元身份政治逆向诱发了一种白人身份政治,进而演化为一股右翼民粹主义浪潮。美国知识精英为解救自由民主的危机,提出了一系列方案与设想,但是,无论是亨廷顿的“美国信念”,还是福山的“信念式国家认同”,在身份政治与国家认同的对抗之中,都未能真正解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政治 国家认同 美国信念 自由主义 保守主义
原文传递
美国大转型:从“例外”国家到民族国家 被引量:11
9
作者 谢韬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7-117,159,F0003,共13页
在如何定义“谁是美国人”,即美国的民族认同这个问题上,美国一直存在两大对立传统,即公民民族主义和传统的族群民族主义。前者以“美国信条”为核心,把美国看作一个价值观的共同体,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后者以族群特征为核心,把美国视为... 在如何定义“谁是美国人”,即美国的民族认同这个问题上,美国一直存在两大对立传统,即公民民族主义和传统的族群民族主义。前者以“美国信条”为核心,把美国看作一个价值观的共同体,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后者以族群特征为核心,把美国视为一个族群的共同体,具有高度的排他性。从公民民族主义的视角看,美国是一个超越传统民族国家的“例外”国家;而从族群民族主义的视角看,美国只不过是众多民族国家中的一员。在特朗普及其代表的社会力量的推动下,族群民族主义在美国急剧上升。催生这一轮族群民族主义的最重要因素,是文化多元主义以及大量拉丁裔移民导致美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例外”国家到民族国家的转型势必对美国内政外交产生显著影响,包括移民政策更加缩紧、国内更加分裂、外交更加内向、对国际社会的吸引力更加减弱、对华战略竞争更加尖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民族认同 美国信条 例外论 公民民族主义 族群民族主义
原文传递
解构“我们”的神话——《屈服》对后“9·11”美国国家特性的再思考
10
作者 聂祝琳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21年第3期75-84,共10页
艾米·沃德曼的处女作《屈服》是美国后"9·11"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虚构"9·11""归零地"纪念馆匿名竞稿风波,通过聚焦创伤阴影下纪念馆评审团的内部争议,背离美国信念的遇难者家属等级划... 艾米·沃德曼的处女作《屈服》是美国后"9·11"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虚构"9·11""归零地"纪念馆匿名竞稿风波,通过聚焦创伤阴影下纪念馆评审团的内部争议,背离美国信念的遇难者家属等级划分,以及美国穆斯林主人公在"恐伊症"症候下的身份认同困境,解构了后"9·11"时代"我们"的神话,对主流话语阐释的美国国家特性的霸权性、虚伪性与排外性展开了批判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服》 美国国家特性 创伤 美国信念 恐伊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