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裔美国文学的旅行书写:反思族裔性,重构精神家园
1
作者 骆洪 《学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7期75-83,共9页
旅行文学是描写时空移动的文学,记录人物的动态位移与心路历程,凸显旅行的地理空间位移和精神体验两个层面。非裔美国文学的旅行书写突出人物在旅行中反思族裔性和种族关系,聚焦自我定义、身份认同、历史“重构”和“家园”重建等主题,... 旅行文学是描写时空移动的文学,记录人物的动态位移与心路历程,凸显旅行的地理空间位移和精神体验两个层面。非裔美国文学的旅行书写突出人物在旅行中反思族裔性和种族关系,聚焦自我定义、身份认同、历史“重构”和“家园”重建等主题,带有明显的社会政治动机,常以小说、诗歌、戏剧等范式呈现,具有虚构性、想象性和反思性特征,但不乏真实位移记录和事实描写。这样的书写,即是文学领域对美国非洲流散族裔社会经历的反映,是非裔美国人批判西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的体现,是其探寻自我、重构精神家园的宣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裔美国文学 旅行书写 族裔性 精神家园 社会政治动机
下载PDF
论北美亚裔少儿文学的食物书写与伦理建构
2
作者 谈凤霞 《齐鲁学刊》 CSSCI 2023年第5期139-148,共10页
食物作为一种具象的日常生活符号和抽象的文化能指符号,普遍存在于世界儿童文学。在北美亚裔(尤其是华裔)少儿文学中,具有民族性的食物书写更是一种突出现象。食物不仅呈现为一种文化遗产和景观,而且联结着人物的文化取向、国族身份认... 食物作为一种具象的日常生活符号和抽象的文化能指符号,普遍存在于世界儿童文学。在北美亚裔(尤其是华裔)少儿文学中,具有民族性的食物书写更是一种突出现象。食物不仅呈现为一种文化遗产和景观,而且联结着人物的文化取向、国族身份认同等问题,且常纽结族群历史、家庭代际、性别地位中的伦理问题。以不同时代和场域空间为背景的亚裔少儿文学的食物书写,呈现出特有语境中的文化侧重和伦理取向,作家在东西方文化坐标系中对东西方伦理文化进行比照,有亲和、批判、承续或蜕变。以食物为主题的当代北美亚裔儿童文学总体上呈现出对于摒除种族歧视、互尊互重、平等友善、理解包容等伦理价值的标举,旨在引导不同国族的儿童读者内化合理的伦理观念,建构多元文化共存共享的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儿文学 北美亚裔 族裔身份 食物书写 伦理取向
下载PDF
何处是家园——从美国文学的少数族裔研究说起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琼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0-35,共6页
研究少数族裔文学是建构整体文化的一种行为 ,但是其间存在着一些复杂的关系。少数族裔文学产生于一个系统化的语境中 ,它自身就是文化间相互发生作用下的产品 ,是关乎文学历史、政治策略的文学创作。美国社会的自我适应能力使主流文化... 研究少数族裔文学是建构整体文化的一种行为 ,但是其间存在着一些复杂的关系。少数族裔文学产生于一个系统化的语境中 ,它自身就是文化间相互发生作用下的产品 ,是关乎文学历史、政治策略的文学创作。美国社会的自我适应能力使主流文化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 ,修正一些内在的结构性的文化矛盾。因此 ,美国的少数族裔文学发展和研究给予其他国家带来了一些借鉴和反思。我们从美国少数族裔研究趋势、方式、发展的情况中 ,应该更多汲取其理论态度 ,并理解族裔文化发展表象下的深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族裔文学 美国文学 文学历史 家园 文学创作 自身 主流文化 应该 存在 自我适应
下载PDF
两个世界,还是一个世界?——论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华人的“文化认同”问题 被引量:20
4
作者 曾理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2年第1期9-15,共7页
尽管美国学术界已对一批美籍华裔作家创作的文艺作品给予了特定的关注 ,但这些作品至今仍然没能成为美国文学传统的一部分 ;大多数美国读者还是把这些作品视为“局外人”或“另类人”的故事。本文试图从审视海外华文文学的角度 ,对这批... 尽管美国学术界已对一批美籍华裔作家创作的文艺作品给予了特定的关注 ,但这些作品至今仍然没能成为美国文学传统的一部分 ;大多数美国读者还是把这些作品视为“局外人”或“另类人”的故事。本文试图从审视海外华文文学的角度 ,对这批作品中的两篇著名小说做一些探讨。本文所讨论的两篇作品分别是谭恩美的长篇小说《喜福会》和汤婷婷的长篇小说《顽猴爷的赝书》。在讨论中 ,本文将专注于两篇小说所反映的一个海外华人共有的问题 ,即“文化认同”问题。作为华人移民的第二代 ,谭恩美和汤婷婷都在其小说中着重表现了中国移民的母体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的对峙 ,居美华人与其他族群的冲突 ,以及居美华人自身男女之间、两代人或几代人之间的矛盾。“文化认同”的问题就存在或产生于这类对峙、冲突和矛盾中。本文认为 ,两篇小说不仅揭示了以上种种的矛盾和冲突 ,而且还都努力为居美华人走出“文化认同”的危机指出了方向 ,当然两位作者所采用的视点和处理手法很不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华裔文学 华人 文化认同 《喜福会》 《顽猴爷的赝书》
下载PDF
族裔性对美国华裔文学接受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增美 陈华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9-83,共5页
族裔文学是相对主流文学而言的,族裔性作为族裔文学的根本属性是一种"差异"符号,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具有双重影响,它可以促进族裔文学的接受,也可以导致族裔文学的独白。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的接受是伴随着"族裔性"... 族裔文学是相对主流文学而言的,族裔性作为族裔文学的根本属性是一种"差异"符号,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具有双重影响,它可以促进族裔文学的接受,也可以导致族裔文学的独白。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的接受是伴随着"族裔性"减弱而进行的,而华裔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却是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彰显了华裔文学的族裔性。尽管我国学者的"中国文化情结"深化了华裔文学的研究,但对的族裔性的过分关注却限制了华裔文学接受范围的扩大,这一现象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裔文学 族裔性 接受 影响
下载PDF
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在中国 被引量:8
6
作者 石平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8-104,共7页
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致力于研究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与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本文在评述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在中国的现状之后,指出中国生态批评界存在忽视美国少数族裔文学及其生态思想的缺憾,并对照美国国内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发展历程... 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致力于研究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与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本文在评述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在中国的现状之后,指出中国生态批评界存在忽视美国少数族裔文学及其生态思想的缺憾,并对照美国国内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发展历程及中国的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现状,深入分析造成这一缺憾的根源,强调推进国内外的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对于发展中国、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批评都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 中国生态批评 美国少数族裔文学
下载PDF
边缘地带的先锋:美国族裔文学语境中的美国非裔文学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卓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25,共10页
在美国文学的"多个故事"中,美国非裔文学无疑是最精彩、最震撼的故事之一。美国非裔文学在政治与艺术的互动中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对其他族裔文学的启示意义重大。在美国族裔文学研究中,研究者不仅要关注族裔文学与主流文... 在美国文学的"多个故事"中,美国非裔文学无疑是最精彩、最震撼的故事之一。美国非裔文学在政治与艺术的互动中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对其他族裔文学的启示意义重大。在美国族裔文学研究中,研究者不仅要关注族裔文学与主流文学之间的互动和对话,在两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今天,对族裔文学内部关系的考察,特别是对各个不同族裔文学之间的对话、互动和交集的探寻将是把美国族裔文学研究推向纵深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非裔文学 美国族裔文学 跨民族视角
下载PDF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与后殖民主义批评 被引量:9
8
作者 王军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55-59,共5页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是一门独立自足的新学科并开辟了美国文学新领域。它为美国亚裔研究、美国亚裔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文化和诗学语境层面,对生活在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进行后殖民主义批评研究,目的是使研究...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是一门独立自足的新学科并开辟了美国文学新领域。它为美国亚裔研究、美国亚裔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文化和诗学语境层面,对生活在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进行后殖民主义批评研究,目的是使研究者挖掘她们作品中更深刻的表达内涵,以探寻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 后殖民主义批评 文化认同与民族属性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美国少数族裔女性的女性意识——以美国非裔和华裔女性文学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梁艳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749-752,共4页
针对作品中展现的独特的女性意识,以后现代主义为研究背景,以美国非裔和华裔女性作家作品为代表的少数族裔女性文学为研究对象,借助后现代主义相关理论,对美国少数族裔女性的独特女性意识进行探讨和分析,揭示后现代主义"多元化&quo... 针对作品中展现的独特的女性意识,以后现代主义为研究背景,以美国非裔和华裔女性作家作品为代表的少数族裔女性文学为研究对象,借助后现代主义相关理论,对美国少数族裔女性的独特女性意识进行探讨和分析,揭示后现代主义"多元化""反二元论""消解中心"等理念对少数族裔女性的女性意识觉醒和建构所起的推动作用,阐明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少数族裔女性女性意识中后现代主义的"反传统"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美国少数族裔 女性文学 女性意识
下载PDF
《宠儿》中的非裔美国文化记忆 被引量:5
10
作者 朱小琳 《山东外语教学》 2019年第5期83-90,共8页
记忆是理解非裔美国作家莫里森小说《宠儿》的关键点。莫里森通过揭开主人公痛苦的记忆来探寻美国非裔族群对历史的审视及自我认同。小说中记忆的焦点落在主人公杀死幼女的伦理悖论上,这引发了评论界的不同评价和争议。本文从文化记忆... 记忆是理解非裔美国作家莫里森小说《宠儿》的关键点。莫里森通过揭开主人公痛苦的记忆来探寻美国非裔族群对历史的审视及自我认同。小说中记忆的焦点落在主人公杀死幼女的伦理悖论上,这引发了评论界的不同评价和争议。本文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入手,阐释作者设置这一伦理悖论的意义,分析小说中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在伦理悖论上的对峙与协商以及最终以族裔文化记忆的方式达成的整合。本文指出,莫里森通过塑造不同的记忆主体及其记忆的多层面流动,建立了时间、空间与历史的互文,表现了美国非裔对苦难的反思,使小说超越了个人悲剧与族裔文化审美的文学维度,成为具有当代美国非裔族群标识性的文化记忆读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伦理悖论 《宠儿》 托尼·莫里森 美国非裔文学
下载PDF
1950-1960年代美英的中国“十七年文学”解读者身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纪海龙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8-113,共6页
1950-1960年代美英的中国"十七年文学"解读者,部分来自政治、历史研究领域,部分来自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研究领域,少有专业学者。"冷战思维"、"西方中心主义"观念等对其影响深刻,使他们的言说大多意识形... 1950-1960年代美英的中国"十七年文学"解读者,部分来自政治、历史研究领域,部分来自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研究领域,少有专业学者。"冷战思维"、"西方中心主义"观念等对其影响深刻,使他们的言说大多意识形态色彩浓厚,并倾向于采用西方艺术标准评价"十七年文学"。但族裔身份差异使西方本土解读者与华裔解读者两部分力量,深层次文化立场并不同,促使本时期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言说呈现出了复杂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英解读者 “十七年文学” 身份 族裔
下载PDF
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身份共同体思想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文松 赵洁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77-81,共5页
美国的几大少数族裔都在移民或迁徙过程中经历过旧身份的解构和新身份的建构。他们从原有的族裔文化中走出来,慢慢适应美国白人文化,形成新的文化共同体。这一新的共同体与旧的社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结美国族裔文学在文化共同体中... 美国的几大少数族裔都在移民或迁徙过程中经历过旧身份的解构和新身份的建构。他们从原有的族裔文化中走出来,慢慢适应美国白人文化,形成新的文化共同体。这一新的共同体与旧的社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结美国族裔文学在文化共同体中构建民族身份的模式,探索作品人物平衡传统族裔身份与同化后的美国身份、并进一步形成杂糅文化身份的方法,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族裔文学 文化身份 文化共同体 解构 建构
下载PDF
试论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记忆共同体思想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琼 陈天然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56-61,共6页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多元文化是在移民文化和本土文化不断碰撞和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此过程中,文化记忆不仅是移民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移民作家的创作源泉。以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记忆共同体思想为契入点,可以对美国本土裔、亚...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多元文化是在移民文化和本土文化不断碰撞和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此过程中,文化记忆不仅是移民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移民作家的创作源泉。以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记忆共同体思想为契入点,可以对美国本土裔、亚裔、犹太裔、非裔、西裔等文学中的文化记忆共同体进行梳理与考查,提出美国族裔共同体思想是勾连族裔文化记忆的独特脉络。通过探讨各族裔文学内部,能使我们发现族裔之间形成文化记忆共同体的潜能,并展望各个族裔与主流文化协商互动中形成的更高层面的文化共同体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族裔文学 文化记忆 共同体思想
下载PDF
生存的抉择——北美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识与印第安文学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克东 邹文君 《外语教育研究》 2015年第2期53-57,共5页
本文以时间为序,解读历史浪潮中的印第安民族及其生存环境,解析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识与北美印第安文学。印第安人经历了前殖民地时期的和谐相处和多样文学萌芽、种族接触时期的文化同化、印第安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声和回归传统、二十世纪末... 本文以时间为序,解读历史浪潮中的印第安民族及其生存环境,解析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识与北美印第安文学。印第安人经历了前殖民地时期的和谐相处和多样文学萌芽、种族接触时期的文化同化、印第安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声和回归传统、二十世纪末的融合愿望及二十一世纪的成功种族融合与印第安人的自强不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第安文学 生存环境 民族意识
下载PDF
谭恩美小说研究现状综述及其问题 被引量:1
15
作者 盛周丽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34-139,共6页
在回顾与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对谭恩美作品的研究基础之上,本文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一个综述,并针对现有的谭恩美作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探讨该领域深入研究的可能性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谭恩美 华裔作家 华裔文学 欧美文学 女性主义 叙事技巧
下载PDF
《凤眼》中亚裔美国酷儿的族裔性别身份困惑 被引量:1
16
作者 卢婧洁 《学术探索》 CSSCI 2013年第5期112-115,共4页
亚裔美国男性酷儿群体由于其性取向和性本质,成为亚裔族群内部被隐藏、被消声、被压制的"耻辱",但同时他们又因为"顺应"了美国白人主流文化中扭曲异化、女性化的亚裔男性的刻板形象而受到追捧。本文通过对美国华裔... 亚裔美国男性酷儿群体由于其性取向和性本质,成为亚裔族群内部被隐藏、被消声、被压制的"耻辱",但同时他们又因为"顺应"了美国白人主流文化中扭曲异化、女性化的亚裔男性的刻板形象而受到追捧。本文通过对美国华裔作家梁志英的短篇小说集《凤眼》的分析,揭示了亚裔美国男性酷儿们在面对来自美国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与本族群内部的性别歧视的双重压力时对自身的族裔性别身份所产生的困惑,以及他们对如何确立正视自己的族裔性别身份所作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眼 亚裔美国文学 族裔性别身份 酷儿
下载PDF
论美国华裔文学中“根意识”的嬗变 被引量:1
17
作者 汪顺来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86-90,95,共6页
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美国华裔文学起于19世纪华人移民美国时的"天使岛"诗篇,从早期的《金山歌集》、《埃伦诗集》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华裔小说的崛起,美国华裔文学历经坎坷,逐步登上了美国经典文学的舞台,... 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美国华裔文学起于19世纪华人移民美国时的"天使岛"诗篇,从早期的《金山歌集》、《埃伦诗集》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华裔小说的崛起,美国华裔文学历经坎坷,逐步登上了美国经典文学的舞台,它是一面镜子,较真实地反映了华人移民在美国的成长经历。由于历史上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排斥、挤压甚至敌视,华裔及其后代有着强烈的种族和身份意识。中国和中国文化始终是他们无法割舍的"根",但是这种"根意识"也随着华裔在美国特殊的生活经历而发生嬗变,构成了华裔独特的族裔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裔文学 华人移民史 根意识 族裔体验
下载PDF
从“混杂”理论看兰斯顿·休斯的诗歌 被引量:2
18
作者 郑怡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98-101,共4页
霍米·巴巴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大师之一,在其鸿篇巨制《文化的定位》中他提出了"混杂"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后殖民理论话语中消解文化霸权和两级对立的有效策略。兰斯顿.休斯是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其... 霍米·巴巴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大师之一,在其鸿篇巨制《文化的定位》中他提出了"混杂"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后殖民理论话语中消解文化霸权和两级对立的有效策略。兰斯顿.休斯是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其文化身份呈现出显著的"混杂性"。在长达40余年的文学生涯里,休斯在其创作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将黑人的民族身份与"美国性"乃至"世界性"的文化身份混杂起来,书写了多元文化的共存,他的作品也呈现出这种"混杂性"。这一相似之处表明巴巴和休斯在探寻少数族裔文化发展的出路之时,都有着包容的心态:他们坚持多重文化身份,倡导以边缘的繁荣实现对中心的消解,以最终达到各种文化之间真正的平等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霍米·巴巴 混杂 兰斯顿·休斯 黑人文学 少数族裔文化 多重文化
下载PDF
新时期美国华裔文学“去族裔化”现象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纪翠萍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77-84,共8页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在新的世界文学观念语境下,受到文学理论研究、主流媒体和华裔作家自身的影响,新时期美国华裔文学呈现“去族裔化”趋势。该现象为美国华裔文学寻求多元化发展和融入世界文学主流带来了机遇和更多可能性;但它也会...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在新的世界文学观念语境下,受到文学理论研究、主流媒体和华裔作家自身的影响,新时期美国华裔文学呈现“去族裔化”趋势。该现象为美国华裔文学寻求多元化发展和融入世界文学主流带来了机遇和更多可能性;但它也会强烈冲击美国华裔文学的历史概念和民族特质,使之陷入超民族化和泛中心化发展的误区。美国华裔文学需要在新的世界视域中对自我进行重新定位,坚持互动和对话的原则,在勇敢越界、寻求自我突破的同时,坚守自己的民族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裔文学 “去族裔化” 民族异质性
下载PDF
“骨”的再现与重构: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根”情结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陈颖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0期32-35,共4页
《骨》和《接骨师之女》同是美国华裔文学的经典之作,在这两部小说中,"骨"的意象出现多次,且有共同的意指。从三个层面论证了华裔文学中的"骨"对族裔身份及文化的再现和重构的意义,凸显了"中国根"意识在... 《骨》和《接骨师之女》同是美国华裔文学的经典之作,在这两部小说中,"骨"的意象出现多次,且有共同的意指。从三个层面论证了华裔文学中的"骨"对族裔身份及文化的再现和重构的意义,凸显了"中国根"意识在华裔美国人身上的显现:首先,"骨"再现了华人族裔身份的历史;其次,"骨"呈现出了华裔美国人的生存境遇;最后,"骨"重构了美国华人的族裔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 《接骨师之女》 族裔身份 "中国根"情结 美国华裔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