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 Her Mother’s House:Mother-Daughter Dissonance in Post-1990s Chinese American Fiction
1
作者 ZHANG Tong-to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3年第8期555-562,共8页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amine the trope of“home”and the depiction of mother-daughter dissonance“in her mother’s house”in post-1990s Chinese American fiction.The research selects four novels in the case study an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amine the trope of“home”and the depiction of mother-daughter dissonance“in her mother’s house”in post-1990s Chinese American fiction.The research selects four novels in the case study and focuses on how mother-daughter dissonance“in her mother’s house”is presented,what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e trope of“home”carries and how they are affected by such extra-contextual factors as racism,sexism and classism.In comparison with two representative mother-daughter narrative works in pre-1990s period,the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connotations of“home”in mother-daughter dissonance in post-1990s Chinese American fiction are reveal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american fiction mother-daughter dissonance home post-1990s
下载PDF
当代美国拉美裔小说中的华人抗争者形象
2
作者 唐书哲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8期86-89,119,共5页
当代美国拉美裔小说塑造了华人抗争者形象。加西亚的《猿猴之猎》通过互文性、文本与“副文本”和“潜文本”的互动,以及对“雌雄同体”概念的文学化利用,塑造了敢于反抗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的华人抗争者形象。迪亚斯的《奥斯卡·瓦... 当代美国拉美裔小说塑造了华人抗争者形象。加西亚的《猿猴之猎》通过互文性、文本与“副文本”和“潜文本”的互动,以及对“雌雄同体”概念的文学化利用,塑造了敢于反抗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的华人抗争者形象。迪亚斯的《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以“讲述”和“呈现”相结合的方式,塑造了善良正直,勇于匡扶正义的华人抗争者形象。华人抗争者形象凸显拉美华人正直勇敢的精神品质,既折射了华人在特定历史时期拉美国家的生存经验和华人形象的多样性,又解构了美国白人文学中被动顺从华人刻板形象,对于建构正义勇敢的正面华人形象和国家形象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拉美裔小说 《猿猴之猎》 《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 华人形象 抗争者
下载PDF
当代美国非裔小说中“后黑人性”的文学再现管窥
3
作者 林元富 宿卿 《英语研究》 2024年第1期154-167,共14页
“后黑人性”文学书写是对“黑人性”文学再现的一种反拔,其核心是以新颖的、反讽的和多元化的视角审视当代非裔美国人的生活体验、身份构建和种族意识。“后黑人性”文学再现形式多元,有文类借用和混合,也有对白人作家经典文本的戏仿... “后黑人性”文学书写是对“黑人性”文学再现的一种反拔,其核心是以新颖的、反讽的和多元化的视角审视当代非裔美国人的生活体验、身份构建和种族意识。“后黑人性”文学再现形式多元,有文类借用和混合,也有对白人作家经典文本的戏仿性改写,以及对“后种族”未来世界的“乌托邦”式想象。当代“后黑人性”文学再现在种族、身份和历史考察方面有一个可以辨析的传统;该传统可追溯到伊什梅尔·里德的作品,并在科尔森·怀特黑德和保罗·比蒂的小说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代表着当代非裔美国小说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美国非裔小说 后黑人性 文学再现
下载PDF
记录、反思与建构:菲茨杰拉德的小说策略与美国自传文学传统
4
作者 刘秀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04-113,共10页
关于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小说的自传体风格学界已有共识,但是鲜有人关注菲茨杰拉德自传体书写策略的生成背景及其文体意义。以其处女作《人间天堂》为例,把菲茨杰拉德及其创作活动放置于更为开阔的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美国自传文学传统与... 关于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小说的自传体风格学界已有共识,但是鲜有人关注菲茨杰拉德自传体书写策略的生成背景及其文体意义。以其处女作《人间天堂》为例,把菲茨杰拉德及其创作活动放置于更为开阔的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美国自传文学传统与民族叙事的坐标中,探讨菲茨杰拉德的文体策略选择,有助于重新厘定他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和美国文学传统中的独特身份和地位。菲茨杰拉德承继富兰克林、惠特曼等开创的美国自传文脉,致力于建构一种新的现代小说叙事学。自传体写作寄托了他对广义的个人、时代和民族观念的别样关怀与深沉思考,彰显了现代性的复杂,具有生命史和民族志的双重美学韵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茨杰拉德 小说策略 美国自传文学传统 记录、反思与建构
下载PDF
美国华裔女性新生代英文小说家族书写中的叙述声音
5
作者 周肖肖 《华文文学》 2024年第4期31-41,共11页
20世纪90年代以后登上美国文坛的华裔女性作家群体,虽然以英文为创作媒介,却都选择将自己的华裔家庭作为书写对象。新生代作家笔下的叙述者通常是华裔家庭中的女性,她们会以第一人称“我”、“她”或“我们”的身份指称出现,有着鲜明的... 20世纪90年代以后登上美国文坛的华裔女性作家群体,虽然以英文为创作媒介,却都选择将自己的华裔家庭作为书写对象。新生代作家笔下的叙述者通常是华裔家庭中的女性,她们会以第一人称“我”、“她”或“我们”的身份指称出现,有着鲜明的女性叙述声音的表征,由此华裔女性对华裔家族命运以及对东西方文化关系的思考得以呈现。在充分考虑时间性和社会性范畴的基础之上,本文将张岚、翟梅莉、刘恺悌、伍美琴等作为代表,并借用苏珊·兰瑟等有关叙述声音的理论,分析美国华裔女性新生代英文小说家族书写中的作者型声音、个人型声音以及集体型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裔 女性新生代 英文小说 家族书写 叙述声音
下载PDF
美华推想小说中的反帝国主义叙事
6
作者 刘骁 《华文文学》 2024年第4期16-23,共8页
以特德·姜为代表的美华推想小说家近年来积累了巨大的文化资本并获得了全球性的关注。在他们的作品中既有奇妙的寓言、深刻的隐喻,也有对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的沉思。其中最为独特且精彩之处在于这些作品试图从帝国主义感觉结构的... 以特德·姜为代表的美华推想小说家近年来积累了巨大的文化资本并获得了全球性的关注。在他们的作品中既有奇妙的寓言、深刻的隐喻,也有对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的沉思。其中最为独特且精彩之处在于这些作品试图从帝国主义感觉结构的内部颠覆业已根深蒂固的帝国主义叙事。借由在空间维度上揭露帝国主义叙事所预谋的地理暴力,在时间维度上痛斥帝国主义叙事中的种族政治,以及积极构建非帝国主义式的未来愿景,美华推想小说展现了自身独特的叙述声音与政治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华推想小说 地理暴力 种族政治 反帝国主义叙事
下载PDF
Black Atlantic or Black Athena?Black Atlantic or Black Athena?——Neo-slave Narratives in Contemporary Fiction 被引量:1
7
作者 Judie Newman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4-71,共8页
Neo-slave narratives avoid being tied to origins by the apronstrings of the past, or being appropriated ahistorically, by a deliberate formal attempt to muddy all notions of origins. Tactics include deliberately misle... Neo-slave narratives avoid being tied to origins by the apronstrings of the past, or being appropriated ahistorically, by a deliberate formal attempt to muddy all notions of origins. Tactics include deliberately misleading intertextuality; ″time-loop paradox″; time travel; anachronism; and the deliberate erasure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 using the conventions of genre to undermine the assumption that in the globalised marketplace all consumers are equal and all cultures available for consum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小说 美国 黑人文化 奴隶 叙述方法
下载PDF
Christian Associations in Hollywood Science Fiction Films
8
作者 亓蓉清 《海外英语》 2014年第9X期214-216,219,共4页
Hollywood movies are profoundly influenced by American culture while promoting its mainstream ideologies and core values via the silver screen.The Christian elements embodied in Hollywood science fiction films reflect... Hollywood movies are profoundly influenced by American culture while promoting its mainstream ideologies and core values via the silver screen.The Christian elements embodied in Hollywood science fiction films reflect the importance of Christianity in American culture and distinguish themselves from science fictions made in other countries,therefore serve the studies of Hollywood films and American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LYWOOD SCIENCE fiction FILMS CHRISTIANITY film
下载PDF
美国海洋小说的独特魅力
9
作者 裴小维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5期7-12,共6页
在西方的文化意识形态中,“海洋”素来是寓意深邃复杂的对象。美国海洋小说家由于真实而权威的航海经历以及对蓝色海域的深厚感情表现出对海洋元素极为强烈而突出的敏感性,使得美国海洋小说蕴涵着具有生态审美哲理的多重象征意义。该文... 在西方的文化意识形态中,“海洋”素来是寓意深邃复杂的对象。美国海洋小说家由于真实而权威的航海经历以及对蓝色海域的深厚感情表现出对海洋元素极为强烈而突出的敏感性,使得美国海洋小说蕴涵着具有生态审美哲理的多重象征意义。该文立足于美国海洋小说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特特点,考察拥有浓烈海洋意识和绚丽海洋文化的美国海洋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美国海洋小说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海洋属性的独特性和海洋元素的敏感性淋漓尽致地通过叙述真实航海经历演绎了出来,在为美国人带来精神力量的同时,丰富和充实了世界海洋文学的诗性美学和叙事张力,更在世界文学的高度层次上将自然与生命、海洋精神与道德意识糅合交织,使得美国海洋文学作品在深层生态学的蔚蓝海洋色彩中成为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海洋小说 独特魅力 真实航海经历 精神波涛 整体生态观 人与自然关系
下载PDF
中国“十五”期间美国小说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芮渝萍 范谊 刘春慧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27,共6页
与“九五”相比,“十五”期间(2000-2004)在美国小说研究方面,成果数量没有明显增加,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拓展,其总体特征是:一、研究热点突出,如华裔小说、黑人小说、犹太小说和后现代小说等;二、研究视角趋同,主要是社会文化批评... 与“九五”相比,“十五”期间(2000-2004)在美国小说研究方面,成果数量没有明显增加,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拓展,其总体特征是:一、研究热点突出,如华裔小说、黑人小说、犹太小说和后现代小说等;二、研究视角趋同,主要是社会文化批评、性别研究、种族文学、后现代特征、叙事技巧、区域特征等;三、小说分类研究成为新亮点,如成长小说、战争小说、通俗小说、悲剧小说、犹太小说、华裔小说、后现代小说等;四、美国文学史研究取得新突破;五、中国人文价值观闲置和批评话语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十五”期间 美国小说 文学研究 文化形态 文学史
下载PDF
从幻想走向噩梦的深渊——论美国越战小说 被引量:10
11
作者 胡亚敏 李公昭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9-94,共6页
美国越战小说从多方面反映了越南战争,表现了人们对越战从幻想到幻灭的态度变化。最初,人们对战争抱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士兵也渴望到越南当一名勇士。随着战争的进行,人们开始对战争提出种种质疑,士兵则渐渐进入黑暗的中心。此后,大量作... 美国越战小说从多方面反映了越南战争,表现了人们对越战从幻想到幻灭的态度变化。最初,人们对战争抱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士兵也渴望到越南当一名勇士。随着战争的进行,人们开始对战争提出种种质疑,士兵则渐渐进入黑暗的中心。此后,大量作品涌现,描写士兵在越南噩梦般的经历,表现他们厌战和反战的意识。然而,战争的噩梦并没有消逝,又随着老兵回到国内,成为他们永远的梦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文学 越战小说 越南战争
下载PDF
虚构比事实更真切:多克托罗《进军》中的文化记忆重组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琼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08年第2期230-242,共13页
本文从历史文化记忆的角度探讨了美国后现代小说家E.L.多克托罗于2005年问世的新作《进军》。小说中,事实与虚构之间是模糊的,而艺术虚构中的文化记忆元素又对人们理解中的真实进行着重组、建构和改写,从而达到了意义空缺的填补,甚至是... 本文从历史文化记忆的角度探讨了美国后现代小说家E.L.多克托罗于2005年问世的新作《进军》。小说中,事实与虚构之间是模糊的,而艺术虚构中的文化记忆元素又对人们理解中的真实进行着重组、建构和改写,从而达到了意义空缺的填补,甚至是有目的的改变和还原。由此,后现代历史小说从某种程度上,辐射了作者与读者在文化记忆的建构中,对当下现实与过往历史的反思与重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多克托罗 《进军》 美国后现代小说 历史 文化记忆 美国内战
下载PDF
先锋与世俗的矛盾统一——对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批判性与世俗性关系的反思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芳 蒙柱环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7-169,共3页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具有强烈的批判性,这种批判性指向了美国社会的政治、宗教、科技等方面。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下,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批判性和世俗性之间具有一定的亲密关系,但是,由于后现代主义小说在文本形式上的先锋性、独特性...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具有强烈的批判性,这种批判性指向了美国社会的政治、宗教、科技等方面。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下,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批判性和世俗性之间具有一定的亲密关系,但是,由于后现代主义小说在文本形式上的先锋性、独特性,从而使文学性本身确保了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批判指向得以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 批判性 世俗性
下载PDF
美国间谍小说发展概观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禄善 万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4期59-65,共7页
美国间谍小说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已经基本成熟,而到了70、80年代,则形成了高潮。在此期间,诞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多半是模仿英国间谍小说大师,但也不乏自己的创新。
关键词 美国间谍小说 源起 发展
下载PDF
“人类仍是一部进步中的作品”:理查德·鲍尔斯访谈录(英文) 被引量:9
15
作者 刁克利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6,共6页
理查德·鲍尔斯是200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奖得主,获奖作品《回声制造者》。他于1998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现任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英语系教授兼贝克曼高级研究院研究员。他屡获殊荣的另外8部小说包括:《我们歌唱... 理查德·鲍尔斯是200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奖得主,获奖作品《回声制造者》。他于1998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现任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英语系教授兼贝克曼高级研究院研究员。他屡获殊荣的另外8部小说包括:《我们歌唱的时代》、《冲破黑暗》、《赢利》、《葛拉蒂2.2》、《囚犯的困境》、《三个农民去舞会》等。这次访谈以作家的产生和小说的创作为主要内容,集中讨论了他的作家观和主要创作经历,同时也讨论了他在不同文化中的丰富经历及其对科学技术的广泛探索。在访谈中,他还就好小说给出了他的定义,阐释了作家主要关心的问题和特殊的创作视角,表达了他对文学批评的看法以及他对文学启迪人生意义的信念。本访谈是伊利诺伊大学东亚及太平洋研究中心弗里曼基金项目"创作视角与文学精神:当代美国作家研究"的部分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德·鲍尔斯 当代美国作家 创作视角 文学精神
下载PDF
旧南方的新主体——凯特·肖邦内战小说的创伤书写 被引量:5
16
作者 董雪飞 田静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5-91,共7页
肖邦的内战小说通过再现南北战争对南方白人造成的心理创伤和文化创伤,建构了南方作为受害者和牺牲者的新主体形象。在肖邦笔下,种植园和奴隶制的破坏是南北战争对南方白人造成的最大创伤,由此引发社群、家庭、个人情感与身份的危机。... 肖邦的内战小说通过再现南北战争对南方白人造成的心理创伤和文化创伤,建构了南方作为受害者和牺牲者的新主体形象。在肖邦笔下,种植园和奴隶制的破坏是南北战争对南方白人造成的最大创伤,由此引发社群、家庭、个人情感与身份的危机。肖邦为治疗南北战争创伤开出的药方是重建家园和社群的和谐关系,为受伤者提供疗伤的物理和精神空间。肖邦的内战小说主要关注战争对路易斯安那特定阶层和族群的影响,从而构成其地域美学的一个重要维度,在奴隶制、种族和性别问题上均表现出保守主义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特·肖邦 内战小说 美国南方 心理创伤 文化创伤 治疗方法 地域美学
下载PDF
社会转型与伦理的困惑:再论《等待》的主题 被引量:7
17
作者 卫景宜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47,共5页
本文试从社会伦理的角度,借用国内社会学研究界有关“二元社会结构”和“转型期社会”这两个概念,分析小说中呈现的中国社会“城市”与“农村”两个世界的封闭与反差,并解释作者在书中的诸多两难表述。《等待》以中国社会转型的初始阶... 本文试从社会伦理的角度,借用国内社会学研究界有关“二元社会结构”和“转型期社会”这两个概念,分析小说中呈现的中国社会“城市”与“农村”两个世界的封闭与反差,并解释作者在书中的诸多两难表述。《等待》以中国社会转型的初始阶段为背景,以婚姻和爱情的社会伦理为叙述层面,展开作者对变革中的中国社会的思考,它从一个农村家庭的解体和转化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在因素及其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待》 中国社会转型 主题 二元社会结构 社会伦理 社会学研究 初始阶段 变化过程 内在因素 农村家庭 转型期 作者 国内
下载PDF
当代美国小说与族裔文化身份阐释 被引量:12
18
作者 江宁康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4-88,共5页
文学人物的文化身份阐释是当代形象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当代美国几部重要小说中的非裔、犹太裔和中国人的不同形象显示了文化身份阐释的历史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族裔文化身份的历史延续性和时代建构性。人物形象的身份建构是民族文化发展... 文学人物的文化身份阐释是当代形象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当代美国几部重要小说中的非裔、犹太裔和中国人的不同形象显示了文化身份阐释的历史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族裔文化身份的历史延续性和时代建构性。人物形象的身份建构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美国当代小说的多族裔文化特征显示了当代美国文学发展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美国小说 文化批评 少数族裔形象 文化身份
下载PDF
从小说创作看美国性伦理与政治意识间互动的演变 被引量:4
19
作者 蒋道超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22,共9页
柏拉图把诗人赶出理想国,孔子将教化加之于文学;秦始皇焚书坑儒,《金瓶梅》几度遭禁;清朝文字狱大开杀戒,令人噤若寒蝉;《嘉莉妹妹》虽问世于20世纪,因“露骨的性描写”而被禁。这些都足以说明文学与社会政治紧密的相联与互生互动。通过... 柏拉图把诗人赶出理想国,孔子将教化加之于文学;秦始皇焚书坑儒,《金瓶梅》几度遭禁;清朝文字狱大开杀戒,令人噤若寒蝉;《嘉莉妹妹》虽问世于20世纪,因“露骨的性描写”而被禁。这些都足以说明文学与社会政治紧密的相联与互生互动。通过对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100年跨度间美国几部小说的评述,探讨美国文学中演变的性伦理,旨在阐明性伦理价值观处于变化之中,文学与政治意识始终处于互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小说 性伦理 政治意识
下载PDF
华裔美国小说中的“唐人街”叙事 被引量:6
20
作者 蒲若茜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8-52,共5页
“唐人街”是诸多华裔美国小说文本中频繁出现的母题.并由此形成了华裔文学作品中挥之不去的感伤主义传统。由于美国政府“排华法”的实施。许多华人移民是通过非法手段入境的,一个个看来波澜不惊的华裔家庭却是秘密重重。唐人街内部... “唐人街”是诸多华裔美国小说文本中频繁出现的母题.并由此形成了华裔文学作品中挥之不去的感伤主义传统。由于美国政府“排华法”的实施。许多华人移民是通过非法手段入境的,一个个看来波澜不惊的华裔家庭却是秘密重重。唐人街内部的帮派纠葛、权利倾轧加深了唐人街的晦暗和神秘。与此同时.唐人街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微缩盆景.保留了许多中国大陆的古老习俗.甚至非常落后的文化传统。生活在唐人社区的华裔后代。处于族群、家庭的压力之下.时时有着要“逃出唐人街”的冲动.要到唐人街之外去找寻自己的“希望之乡”。华裔后代们成长的过程就成了叛逆的过程、出逃的过程。这样的主题,在雷庭招的《吃碗茶》(Eat A Bowl of Tea,1961),汤亭亭的《女勇士》、赵健秀的《唐老鸭》(Donald Duk.1991)、《甘加丁之路》(Ginga Diu Highwav.19941以及新一代华裔作家伍慧明(Fae Myenne Ng)的《骨》(Bone,1993)、吴梅的《裸体吃中餐》(Eating Chinese Food Naked,1998)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美国 唐人街 美国小说 《甘加丁之路》 《裸体吃中餐》 Chinese 叙事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 《女勇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