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Addition of Cosurfactant on the Phase Behaviour of Oil-in-water Aminosilicone Oil Microemulsion
1
作者 ZhengHongLUO XiaoLiZHAN PengYongYU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9期1101-1104,共4页
Stable and transparent aminosilicone oil microemulsion of the average particle size below 0.05 micron was prepared. The interaction of the aminosilicone oil, water, complex surfactants and cosurfactant was studied by... Stable and transparent aminosilicone oil microemulsion of the average particle size below 0.05 micron was prepared. The interaction of the aminosilicone oil, water, complex surfactants and cosurfactant was studied by part pseudoternary phase diagram. The effect of cosurfactants (such as alcohol) and the mechanism of its effect on the phase behaviour of the pseudoternary system were investig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inosilicone oil microemulsion cosurfactant phase diagram.
下载PDF
Formu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rucea javanica oil microemulsion
2
作者 YU Xiao-hong GIAO Fei CHENG Li-hui CHEN Gang LONG Xiao-ying WANG Xin-ran LI Xiao-li LIANG Run-cheng YANG Fan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374-374,共1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engaged in investigation of optimal formulation,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Brucea javanica oil microemulsion(BJOM) in order to address safety concerns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s in... Objective This study engaged in investigation of optimal formulation,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Brucea javanica oil microemulsion(BJOM) in order to address safety concerns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s in BJOM safety during clinical use in vivo.Methods Pseudo-ternary phase diagram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ratio of surfactant,cosurfactant,and oil phases.Subsequent stability testing of BJOM was performed by dilution,centrifugation,and accelerated stability testing.The results were expounded through additional assessment utilizing the classical thermostat method to establish the shelf life of the material.These results were utilized to evaluate the safety of BJOM by haemolytic,irritative and allergic testing in vitro.In addition,the cytotoxicity of BJOM was examined using the tetrazolium salt 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given to potential uses in cancer treatment.Results The most suitable method of preparation for BJOM was found to be a one to one ratio(Km 1∶ 1) of Solutol HS15 surfactant matched with sorbitol cosurfactant in the ratio.The microemulsion droplets of BJOM possessed a spherical shape,uniform size,and average diameter of 23.8nm.The expiration date of BJOM was found to be 568d.The safety study demonstrated no haemolysis activity at the experimental BJOM concentrations;however,mild haemolysis was observed at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Brucea javanica oil emulsion(BJOE),a common commercially available product.Irritation observed upon BIOM treatment can be primarily attributed to Brucea javanica oil(BJO) with little influence of BJOM excipients.In addition,BJOM caused no observed hypersensitivity or other visible allergic reactions in guinea pigs.The anticancer activity curves of BJOM and BJOE demonstrate that both BJOM and BJOE inhibit Hela cells,with BIOM demonstrating significantly more dramatic anticancer activity.Conclusion An optimal formulation of BJOM superior to commercially available products and safe for medical application such as intravenous injection has been outlined along with its anticancer activity ra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癌活性 临床分析 表面活性剂 过敏性试验
下载PDF
姜黄油成分分析及其微乳液的制备、表征、生物活性及体外消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佳诺 杨兵 +2 位作者 高伟 范丽鹏 桑亚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87,共11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仪和电子鼻对姜黄油的活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相对含量较高组分为芳姜黄酮(23.09%)、姜黄酮(21.36%)和β-姜黄酮(14.93%)。为最大限度提高姜黄油的稳定性以及掩盖其刺激性呈味物质...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仪和电子鼻对姜黄油的活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相对含量较高组分为芳姜黄酮(23.09%)、姜黄酮(21.36%)和β-姜黄酮(14.93%)。为最大限度提高姜黄油的稳定性以及掩盖其刺激性呈味物质,通过构建微乳液对其进行包封。采用水滴定法制备并以伪三元相图获得姜黄油微乳液的最佳工艺:油相为姜黄油,表面活性剂为吐温80,助表面活性剂为1,2-丙二醇,水相为去离子水,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为4∶1,混合表面活性剂与油相的质量比为8∶2,微乳液水分质量分数为70%,此时形成的微乳液区面积最大。对姜黄油微乳液进行表征,测得其pH值为6.81±0.02,密度为(1.053±0.001)g/mL,多分散性指数为0.27±0.11,平均粒径为(32.81±14.54)nm,其为水包油型微乳液,姜黄油微乳液液滴呈球形或椭球形。制备的姜黄油微乳液具有良好的离心稳定性、贮藏稳定性和口腔胃液消化稳定性,可以在肠道中释放并被消化利用。构建微乳液体系可显著提高姜黄油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综上所述,微乳液包封可显著提高姜黄油的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能进入肠道进行有效释放消化,研究结果可为姜黄油高值化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油微乳液 伪三元相图 表征 生物活性 体外消化
下载PDF
复方苍术挥发油微乳的制备工艺研究
4
作者 李睿 刘謦蔚 +2 位作者 王芸芸 沈佳伟 万芳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7期49-51,10,共4页
目的:对复方苍术挥发油微乳的处方进行筛选,考察其制备工艺条件。方法:根据复方苍术挥发油与油相、乳化剂、助乳化剂的互溶现象进行初步筛选,然后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综合考虑微乳区域面积、微乳的外观、稳定性,最终确定处方组成,并在... 目的:对复方苍术挥发油微乳的处方进行筛选,考察其制备工艺条件。方法:根据复方苍术挥发油与油相、乳化剂、助乳化剂的互溶现象进行初步筛选,然后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综合考虑微乳区域面积、微乳的外观、稳定性,最终确定处方组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微乳的制备温度、搅拌速度、搅拌时间进行比较研究,测定微乳粒径。结果:复方苍术挥发油微乳的制备工艺为:将EL-40与异丙醇按3∶1的质量比混合,制得混合乳化剂,再取等质量复方苍术挥发油与油酸乙酯混合为油相,将混合乳化剂与油相按8∶2的质量比混合,在300 r/min,30±5℃条件下,加入蒸馏水搅拌10~15 min至澄清透明的微乳形成。微乳平均粒径为20.71 nm,分散系数为0.019。结论:复方苍术挥发油微乳的制备工艺简单可行,微乳澄清透明,粒径小、分布均匀,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苍术挥发油微乳 伪三元相图 稳定性 处方组成 制备工艺
下载PDF
纳米微乳液驱油体系的构建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郑存川 张莉伟 +3 位作者 徐金山 曾美婷 付高峰 付玉龙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23年第1期89-94,共6页
微乳液驱油是一种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由十二烷基甜菜碱、异丙醇和90~120石油醚等制备微乳液,采用拟三元相图法研究助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剂比值Km对微乳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Km值的增大,形成微乳区的面积先增大后减小,当Km=2时... 微乳液驱油是一种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由十二烷基甜菜碱、异丙醇和90~120石油醚等制备微乳液,采用拟三元相图法研究助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剂比值Km对微乳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Km值的增大,形成微乳区的面积先增大后减小,当Km=2时具有最大面积。通过微乳液稀释法制备了纳米微乳液驱油剂,采用激光散射系统和旋转滴界面张力仪分别测定其粒径分布和界面张力,结果表明:浓度为0.25%的平均粒径为149.0 nm;浓度为0.3%时具有最低界面张力为1.780 44 mN/m。实验室评价了纳米微乳液驱油剂的性能,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均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浓度为0.5%时具有最大起泡高度为140 mm;浓度为0.3%时有最大乳化效率为55.0%;浓度为0.2%时具有最大洗油效率为88.39%;浓度为0.3%时总驱油采收率为86.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微乳液 驱油剂 三元相图 助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大蒜油微乳液的制备及抑藻性能
6
作者 黄杨 郭明 +3 位作者 王义平 叶碧欢 陈友吾 王为宇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27-635,共9页
【目的】将大蒜油加工制备成大蒜油微乳液,以期提高大蒜油的稳定性,并开发新型植物源灭藻剂。【方法】运用相转变法和拟三元图探讨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种类以及质量比(Km)对大蒜油微乳液体系形成的影响并进行正交实验。考察了以最... 【目的】将大蒜油加工制备成大蒜油微乳液,以期提高大蒜油的稳定性,并开发新型植物源灭藻剂。【方法】运用相转变法和拟三元图探讨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种类以及质量比(Km)对大蒜油微乳液体系形成的影响并进行正交实验。考察了以最优条件制备的大蒜油微乳液在不同温度、不同pH以及5 000和10 000 r·min^(-1)离心条件下的稳定性,并进行了大蒜油微乳液抑藻实验。【结果】最佳制备条件为25℃、以吐温80 (Tween 80)为表面活性剂,乙醇和正丁醇为助表面活性剂,三者质量比为1∶1∶1,混合表面活性剂与大蒜油质量比为4∶6。所得微乳液为黄色澄清透明状液体并伴有淡蓝色光泽,有效粒径为20.1 nm,多分散系数为0.144。320 mg·L^(-1)大蒜油微乳液的抑藻率为82.54%。【结论】成功制备的水包油型大蒜油微乳液,稳定性良好,粒径大小合适,抑藻效果明显,有望制备成新型的灭藻剂。图9表3参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油微乳液 拟三元相图 表面活性剂 香榧绿藻
下载PDF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微乳的基础研究 被引量:27
7
作者 王晓黎 蒋雪涛 +1 位作者 李干佐 牟建海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01年第6期297-300,共4页
目的 研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微乳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滴定法绘制拟三元相图 ,分别考察表面活性剂 ,助表面活性剂 ,油相及添加剂对微乳区的影响。结果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 ,助表面活性剂的碳链长度 ,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 目的 研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微乳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滴定法绘制拟三元相图 ,分别考察表面活性剂 ,助表面活性剂 ,油相及添加剂对微乳区的影响。结果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 ,助表面活性剂的碳链长度 ,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 (Km) ,油相的结构 ,水相中添加剂的变化及温度的变化对微乳的形成均有影响。结论 在合适的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助表面活性剂 微乳 拟三元相图
下载PDF
油包水微乳液体系的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邹华生 陈江凡 陈文标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36,共5页
将表面活性剂Tween80和Span80复配,以环己烷为油相制备高度分散、液滴均匀的油包水(W/O)型微乳液.以最大增溶水量为指标,通过目测及测定体系电导率,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复配、四种醇类助表面活性剂、温度和盐度等因素对微乳液体系稳定性的... 将表面活性剂Tween80和Span80复配,以环己烷为油相制备高度分散、液滴均匀的油包水(W/O)型微乳液.以最大增溶水量为指标,通过目测及测定体系电导率,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复配、四种醇类助表面活性剂、温度和盐度等因素对微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探索该微乳液形成的适宜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当复配表面活性剂中Tween80的含量为60%、乙醇作助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与复配表面活性剂质量比Km=1.0时,可得到作为微反应器的理想微乳液体系;随温度升高,W/O微乳液体系相图的稳定区域减小,盐度对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包水微乳液 稳定性 拟三元相图
下载PDF
O/W型微乳对挥发油增溶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易红 杨华 邓茂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259-1263,共5页
目的:研究O/W型微乳对挥发油的增溶作用。方法:通过滴定法绘制拟三元相图,分别考察微乳对不同品种挥发油的增溶以及微乳处方对甜橙油增溶作用的影响。结果:相同的微乳配方可对多种挥发油产生增溶作用;微乳的油相和表面活性剂的品种、用... 目的:研究O/W型微乳对挥发油的增溶作用。方法:通过滴定法绘制拟三元相图,分别考察微乳对不同品种挥发油的增溶以及微乳处方对甜橙油增溶作用的影响。结果:相同的微乳配方可对多种挥发油产生增溶作用;微乳的油相和表面活性剂的品种、用量对甜橙油的增溶均有影响。结论:适宜的微乳处方可以增溶挥发油,为解决液体制剂中挥发油的稳定分散问题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三元相图 挥发油 微乳 增溶
下载PDF
用三角相图法研究药用微乳的形成条件 被引量:83
10
作者 陆彬 张正全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8-62,共5页
目的 用建立的改良三角相图法制备低毒药用微乳。方法 选磷脂和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 (OP)为乳化剂 ,乙醇和正辛醇为助乳化剂 ,油酸乙酯和橄榄油为油相 ,以改良三角相图法即固定水相和助乳化剂的比值 (W /A)或油相和助乳化剂的比值 (O/A... 目的 用建立的改良三角相图法制备低毒药用微乳。方法 选磷脂和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 (OP)为乳化剂 ,乙醇和正辛醇为助乳化剂 ,油酸乙酯和橄榄油为油相 ,以改良三角相图法即固定水相和助乳化剂的比值 (W /A)或油相和助乳化剂的比值 (O/A) ,对比经典三角相图法即固定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的比值 (Km)制备的微乳所需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的量及相体积比的大小。结果 对磷脂为乳化剂形成的微乳系统 ,改良三角相图法所需乳化剂的量为 6 % - 2 8% ,而经典三角相图法所需乳化剂的量为 2 8% - 2 9 6 %。对OP为乳化剂形成的微乳系统 ,改良三角相图法所需乳化剂为 2 3 % - 40 % ;而经典三角相图法所需乳化剂为 2 7 6 % - 49 8% ,以上两种系统 ,前者均较后者用量小。结论 用改良三角相图代替经典三角相图研究形成药用微乳的理论 ,对寻找低毒性的微乳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相图法 磷脂 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 油酸乙酯 橄榄油
下载PDF
制备纳米BaSO_4的W/O微乳液体系组成及稳定性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敏 王玉军 朱慎林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450-1454,共5页
以TritonX 10 0 正己醇 环己烷 水制成W O微乳反胶团体系 ,通过测定体系的电导率和观察液晶相的出现确定相点绘制了各体系的拟三元相图 ,研究了温度、盐浓度和油相组分对W O微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实验发现助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 以TritonX 10 0 正己醇 环己烷 水制成W O微乳反胶团体系 ,通过测定体系的电导率和观察液晶相的出现确定相点绘制了各体系的拟三元相图 ,研究了温度、盐浓度和油相组分对W O微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实验发现助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剂的配比对微乳液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 ,W O微乳液稳定区域减小 ,可通过升高温度对微乳液进行破乳 ;与以纯环己烷为油相的体系相比 ,油相中含有少量正己烷的体系具有更优异的性质 .所得结果为利用该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微乳液 反胶团 拟三元相图 纳米硫酸钡
下载PDF
棕榈仁油/甘油/吐温/水体系中的微乳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温新兰 谭秀梅 +2 位作者 林利刚 黎乃元 曾丽琴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2008年第3期214-216,共3页
分别以吐温-20、吐温-40、吐温-60、吐温-80和吐温-85为表面活性剂,甘油为助表面活性剂,在相同的条件下,制作了棕榈仁油/甘油/吐温/水四组分体系的拟三元相图。讨论了助表面活性剂(醇)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及不同表面活性剂对混合... 分别以吐温-20、吐温-40、吐温-60、吐温-80和吐温-85为表面活性剂,甘油为助表面活性剂,在相同的条件下,制作了棕榈仁油/甘油/吐温/水四组分体系的拟三元相图。讨论了助表面活性剂(醇)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及不同表面活性剂对混合体系微乳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各体系中,以吐温-60所形成的微乳状液区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仁油 吐温 微乳状液 拟三元相图
下载PDF
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胶的制备及其驱油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祥 晁芬 范晓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72-74,共3页
以绘制的Span80/Tween80-煤油-水(丙烯酰胺水溶液)拟三元相图为依据,选择高单体质量分数微乳液体系,在反应温度为40℃,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0.2%的条件下,通过反相微乳液聚合反应,制得了w(PAM)=39.0%、相对分子质量为7.6×106的透... 以绘制的Span80/Tween80-煤油-水(丙烯酰胺水溶液)拟三元相图为依据,选择高单体质量分数微乳液体系,在反应温度为40℃,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0.2%的条件下,通过反相微乳液聚合反应,制得了w(PAM)=39.0%、相对分子质量为7.6×106的透明、稳定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胶,并对其驱油性能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胶的驱油性能较好,在相同条件下,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胶水乳液比聚丙烯酰胺水溶液的驱油效率提高约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 微乳液 拟三元相图 驱油效率
下载PDF
亚油酸乙酯微乳成乳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红喜 蒋雪涛 董志超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9期540-543,共4页
目的:探索微乳的制备条件,考察微乳体系的相图行为及稳定性。方法:以亚油酸乙酯为油相,二辛基琥珀酸磺酸钠(aerosolOT)为表面活性剂,短链醇(正丙醇、正丁醇、正戊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用蒸馏水滴定上述3组分不同配... 目的:探索微乳的制备条件,考察微乳体系的相图行为及稳定性。方法:以亚油酸乙酯为油相,二辛基琥珀酸磺酸钠(aerosolOT)为表面活性剂,短链醇(正丙醇、正丁醇、正戊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用蒸馏水滴定上述3组分不同配比的混合物以制备微乳,绘出微乳体系的伪三元相图;考察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等因素对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以适当的配比制得稳定的微乳。结论:醇对相图行为有影响。醇的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 表面活性剂 稳定性 亚油酯乙酯 成乳条件
下载PDF
醇对柴油微乳液组成及热力学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中元 鲁长波 谷晓昱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4-428,共5页
研究了不同碳链长度的几种正构醇作为助表面活性剂对油酸单乙醇胺盐-柴油-水体系形成的微乳液的影响。通过稀释法测定并计算了不同碳链长度的醇由连续相转移到界面层的自由能变化ΔGΘc→i。结果表明,在研究范围内只有碳原子数n大于3的... 研究了不同碳链长度的几种正构醇作为助表面活性剂对油酸单乙醇胺盐-柴油-水体系形成的微乳液的影响。通过稀释法测定并计算了不同碳链长度的醇由连续相转移到界面层的自由能变化ΔGΘc→i。结果表明,在研究范围内只有碳原子数n大于3的中长链醇才能与柴油体系形成稳定的微乳液。随着醇碳链增长,醇-油酸单乙醇胺盐-水-柴油微乳液体系拟三元相图中的微乳液区面积及体系的最大增溶水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碳原子数为4~8的5种正构醇与柴油体系形成微乳液时的ΔGΘ c→i都是负值,并随着碳原子数增加,ΔGΘc→i值减小。-ΔGΘc→i与醇碳原子数n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ΔGΘc→i=0.1635n+6.2505。确定了制备柴油微乳液的最佳醇的碳链长度为7或8,亲水亲油平衡值(HLB)约为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柴油 微乳液 拟三元相图
下载PDF
鱼油微乳液的制备与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郑敏英 刘峰 +2 位作者 刘杨 吴金鸿 王正武 《食品与药品》 CAS 2011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制备鱼油微乳液并研究其特性。方法采用食用大豆油和丙三醇作为鱼油的油相溶剂,失水山梨醇油酸酯聚氧乙烯醚(Tween 80)和乳糖(9:1,w/w)为表面活性剂相,制备了O/W型鱼油微乳液。拟三元相图法考察了盐度和pH对微乳液区的影响,测定了... 目的制备鱼油微乳液并研究其特性。方法采用食用大豆油和丙三醇作为鱼油的油相溶剂,失水山梨醇油酸酯聚氧乙烯醚(Tween 80)和乳糖(9:1,w/w)为表面活性剂相,制备了O/W型鱼油微乳液。拟三元相图法考察了盐度和pH对微乳液区的影响,测定了鱼油微乳的电导率变化和粒径大小,研究了微乳液的流变特性。结果该鱼油微乳液具有较好的耐酸性和耐盐性,平均粒径在10~100 nm之间,稳定性良好。流变特性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相和油相质量比为9∶1,含水量80%(w/w)的鱼油微乳液具有剪切变稀的流变行为,属于拟塑性流体。结论鱼油微乳液制备简便,稳定性良好,是包封鱼油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油 微乳液 拟三元相图 流变特性
下载PDF
丁香油微乳的制备及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梁蓉 钟芳 +1 位作者 王浩 张美龄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7-131,共5页
为了改善丁香油水相溶解性及储藏稳定性差的应用缺陷,以可稀释微乳包载丁香油。通过比较丁香油微乳拟三元相图中微乳区面积(S_(ME))和最小可稀释比(DR),选择聚氧乙烯蓖麻油(Cremophor)EL 30与无水乙醇以21(质量比)为混合表面活性剂,... 为了改善丁香油水相溶解性及储藏稳定性差的应用缺陷,以可稀释微乳包载丁香油。通过比较丁香油微乳拟三元相图中微乳区面积(S_(ME))和最小可稀释比(DR),选择聚氧乙烯蓖麻油(Cremophor)EL 30与无水乙醇以21(质量比)为混合表面活性剂,水相环境为中性制备丁香油微乳。进一步采用电导率法和流变法对微乳构型进行鉴定,并选择O/W中心区域微乳:混合表面活性剂/丁香油/水(质量比)=16/4/80,Km=2,进行抑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微乳包埋体系并未改变丁香油的抑菌活性。同时,通过检测丁香油微乳在稀释和储藏过程中的粒径变化,发现此微乳能保持良好的稀释和储藏稳定性。因此,该微乳在有效改善丁香油的水溶性和储藏稳定性的同时,对其抑菌活性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油 微乳 拟三元相图 包埋体系 抑菌活性
下载PDF
Span-OP乳化体系下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的制备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楠 葛际江 +3 位作者 张贵才 王东方 刘海涛 曾家新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46,共4页
使用 Span80-OP7、Span80-OP10、Span80-OP15乳化体系制备了以柴油为连续相的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确定形成微乳的最佳 HLB 值为7.0。通过电导率法与目测法相结合绘制出体系的拟三元相图,表明以Span80-OP10作为复合乳化剂形成的反相微乳... 使用 Span80-OP7、Span80-OP10、Span80-OP15乳化体系制备了以柴油为连续相的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确定形成微乳的最佳 HLB 值为7.0。通过电导率法与目测法相结合绘制出体系的拟三元相图,表明以Span80-OP10作为复合乳化剂形成的反相微乳区面积较大,油相与乳化剂的最佳质量比为3:1。同时发现,在体系中添加质量分数为2%的乙酸钠可以提高丙烯酰胺单体溶液的增溶量,此时体系组成(质量分数)为:水相39.52%,油相45.36%,乳化剂相15.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酰胺 反相微乳液 拟三元相图 Span-OP乳化体系 柴油 电导率法 目测法
下载PDF
交联聚丙烯酰胺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祥 杜荣荣 +2 位作者 邓凯迪 杨添麒 胡敏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01-1306,1311,共7页
以丙烯酰胺(AM)单体水溶液为分散相,Span80/Tween80为乳化剂,煤油为分散介质,绘制了AM/H2OSpan80/Tween80-煤油体系的拟三元相图。依据拟三元相图配制了含油相质量分数52.0%、Span80/Tween80(质量比4∶1)复合乳化剂质量分数7.8%、... 以丙烯酰胺(AM)单体水溶液为分散相,Span80/Tween80为乳化剂,煤油为分散介质,绘制了AM/H2OSpan80/Tween80-煤油体系的拟三元相图。依据拟三元相图配制了含油相质量分数52.0%、Span80/Tween80(质量比4∶1)复合乳化剂质量分数7.8%、水相质量分数40.2%的W/O微乳液(以体系总质量计),在70℃利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纳米级交联聚丙烯酰胺微球。结合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LPSA)探讨了交联剂、引发剂用量及搅拌速率等合成条件对交联PAM微球粒径及吸水溶胀性能的影响,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微球形貌进行了表征,确定具有较高吸水倍率的交联PAM微球的优化合成条件为: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用量0.60%、引发剂(过硫酸铵)APS用量0.50%(以单体质量计)、搅拌速率1 000r/min。溶胀实验显示,该条件下合成的微球在1.0×10^5mg/L矿化度地层水中吸水倍率为1 690,表现出良好的耐盐性,高吸水倍率。SEM和TEM结果显示,微球具有较好的球形度、单分散性好,粒径分布较为均一,约为150-200 nm。岩心封堵实验表明,聚合物微球胶乳对地层有良好的封堵性,具有封堵、突破、深入、再封堵的逐级调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微乳液聚合 聚合物微球 丙烯酰胺 溶胀性 深部调剖 拟三元相图 油田化学品与油品添加剂
下载PDF
Winsor相图法研究盐和醇对十二烷基甜菜碱体系驱油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殷代印 杨孔航 黄凯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9-124,130,共7页
为获得驱油性能良好的十二烷基甜菜碱(BS-12)体系,通过Winsor相图法研究了NaCl和正丁醇加量对十二烷基甜菜碱/正丁醇/正己烷/NaCl微乳液体系相态变化的影响,及相体积变化对微乳液增溶能力及界面张力的影响,评价了按最佳配方制备的BS-12... 为获得驱油性能良好的十二烷基甜菜碱(BS-12)体系,通过Winsor相图法研究了NaCl和正丁醇加量对十二烷基甜菜碱/正丁醇/正己烷/NaCl微乳液体系相态变化的影响,及相体积变化对微乳液增溶能力及界面张力的影响,评价了按最佳配方制备的BS-12微乳液体系的驱油性能。结果表明,NaCl和正丁醇对微乳液相态的影响较大。随NaCl和正丁醇加量增大,微乳液相态经历WinsorⅠ型到WinsorⅢ型再到WinsorⅡ型的转变。4%BS-12、9.3%正丁醇、3.8%NaCl形成的WinsorⅢ型(中相)微乳液(油水比1∶1)增溶能力最强、界面张力最低、驱油潜力最大。室内岩心驱替结果表明,该中相微乳液增油降水效果较好,可在水驱基础上降低含水率9.4%、提高采收率8.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相微乳液 Winsor相图法 十二烷基甜菜碱 增溶参数 界面张力 采收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