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杭州飞来峰阿弥陀佛像龛艺术及其信仰辨析
1
作者 常青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8,212,共12页
杭州飞来峰的吴越、北宋、元朝的几幅阿弥陀佛石刻像代表了对佛教西方净土的信仰。通过做功德而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是很多佛教徒的修行目的。这种信仰使信徒们通过遵循佛教教义来潜心修行和做功德,包括制作佛教造像。在飞来峰,雕刻与西... 杭州飞来峰的吴越、北宋、元朝的几幅阿弥陀佛石刻像代表了对佛教西方净土的信仰。通过做功德而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是很多佛教徒的修行目的。这种信仰使信徒们通过遵循佛教教义来潜心修行和做功德,包括制作佛教造像。在飞来峰,雕刻与西方净土相关图像的原始目的主要反映在相关造像铭文题记中。这些造像的历史与宗教背景是基于对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崇拜,是信徒为自己及他人造功德和实践修行之必须。佛教经典可以帮助信徒确定造像题材,并为当时的艺术家提供相关图像的一些基本信息。飞来峰吴越宋元阿弥陀佛像展示了10至14世纪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其中不乏对前朝艺术风格的继承。到了元朝,为了皇室和蒙古王国的利益,扩展了造像创作的目的,佛教造像更加紧密地服务于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飞来峰 阿弥陀佛造像 佛教石刻艺术 吴越 宋元 西方净土信仰
下载PDF
中国最早的无量寿经变——读支道林《阿弥陀佛像赞并序》有感 被引量:9
2
作者 陈明 施萍婷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27,128-129,共11页
支遁(314-366),字道林,东晋著名高僧与名士。精研般若,创即色义,明因缘,悟中道;又游心庄老,于玄学别有建树。其在佛学和玄学之外,尚有一些诗作和"像赞"传世。《阿弥陀佛像赞并序》是其对当时一幅西方净土变的描绘。其中对&qu... 支遁(314-366),字道林,东晋著名高僧与名士。精研般若,创即色义,明因缘,悟中道;又游心庄老,于玄学别有建树。其在佛学和玄学之外,尚有一些诗作和"像赞"传世。《阿弥陀佛像赞并序》是其对当时一幅西方净土变的描绘。其中对"安养国"——西方净土极乐世界进行了全面的描摹和赞颂。由其内容可见,其所描摹的西方净土庄严与当时流行的《无量寿经》内容一致。而其它文献所载的同类图像都迟于该"像赞"。因此,我们断定该"像赞"所描摹的应该是我国最早的一幅无量寿经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道林 东晋 阿弥陀佛像赞 中国最早 无量寿经变
下载PDF
邯郸成安县出土的北魏太和六年释迦三尊像 被引量:9
3
作者 衣丽都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14,125-128,共8页
成安县出土的北魏太和六年释迦三尊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造象样式既表现出来自云冈石窟造像的影响,同时又展现了来自南朝秀骨清像的塑画风格的影响。正面释迦佛两侧的胁侍像,应认定为帝释天和大梵天。其图像来源与犍陀罗艺术有关,... 成安县出土的北魏太和六年释迦三尊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造象样式既表现出来自云冈石窟造像的影响,同时又展现了来自南朝秀骨清像的塑画风格的影响。正面释迦佛两侧的胁侍像,应认定为帝释天和大梵天。其图像来源与犍陀罗艺术有关,更直接的来源应是长安。释迦三尊像背面的无量寿佛是目前所见北魏时期最早的造像实例,其所表现的净土信仰应来源于长安佛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迦三尊像 无量寿佛 弥勒下生 帝释天 大梵天
下载PDF
《佛说阿弥陀经》的西夏译本 被引量:14
4
作者 孙伯君 《西夏研究》 2011年第1期23-32,共10页
本文首次对俄藏8个编号的西夏文本《佛说阿弥陀经》进行了全面介绍和对比,明确了惠宗初译本和仁宗校译本的不同,并参考鸠摩罗什汉译本对西夏文本作了全文翻译,目的是为西夏佛教史以及西夏语研究提供一份基础材料。
关键词 西夏文 佛教 佛说阿弥陀经
下载PDF
西夏文《阿弥陀经发愿文》考释 被引量:4
5
作者 聂鸿音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4-96,共3页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收藏的инв.№6518和инв.№7123两纸西夏文残叶可以拼配成一篇《阿弥陀经发愿文》。本文对发愿文进行了翻译和考证,指出施主是夏仁宗的母亲曹氏。文中提到曹氏的尊号是"帝母",似乎表明《宋史...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收藏的инв.№6518和инв.№7123两纸西夏文残叶可以拼配成一篇《阿弥陀经发愿文》。本文对发愿文进行了翻译和考证,指出施主是夏仁宗的母亲曹氏。文中提到曹氏的尊号是"帝母",似乎表明《宋史》卷四百八十六记载的"国母"出自中原史臣的信手改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阿弥陀 佛经 发愿文
下载PDF
红螺寺僧史小考 被引量:3
6
作者 邢东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26,共9页
北京怀柔红螺寺,自古为京东名刹,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因史料记载不足,至今难以把握其历史全貌,特别是关于红螺寺的法脉源流、宗派所属、法门特征,现有的研究尚不充分。通过红螺寺历史人物及相关史实的考察,指出红螺寺自辽代即为净土念... 北京怀柔红螺寺,自古为京东名刹,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因史料记载不足,至今难以把握其历史全貌,特别是关于红螺寺的法脉源流、宗派所属、法门特征,现有的研究尚不充分。通过红螺寺历史人物及相关史实的考察,指出红螺寺自辽代即为净土念佛道场,金元时期延续此风,至清代际醒大师而大盛,成为全国典范;红螺法系在金元时期属云门宗,清代属临济宗,法门特点为禅净双修;红螺寺的净土念佛源远流长,影响广泛,这里作为清修道场,在北京地区的佛教史上独具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螺山 红螺寺 佛教 净土 念佛
下载PDF
回鹘文《大白莲社经》一叶残卷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耿世民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7-19,共3页
写本为残卷。根据存有叶码的残叶来判断,它似为一多达四卷的佛经。在中国的这一叶属第三卷。根据写本的语言特点,该书成书或译成回鹘文在10—11世纪。但根据其字体和正字法特点,此写本则属于较后的13—14世纪。在某些叶的背面左方,用回... 写本为残卷。根据存有叶码的残叶来判断,它似为一多达四卷的佛经。在中国的这一叶属第三卷。根据写本的语言特点,该书成书或译成回鹘文在10—11世纪。但根据其字体和正字法特点,此写本则属于较后的13—14世纪。在某些叶的背面左方,用回鹘小字写有abitaki几卷几叶的字样。Abitaki应为汉文"阿弥陀经"的回鹘文拼音。经过与汉文《阿弥陀经》对照后,证明此书与《阿弥陀经》无关。而敦煌藏有回鹘文残片,左方除用回鹘文写有小字abitaki外,旁边尚用红墨写有五个汉字"大白莲社经",所以此书应为《大白莲社经》的回鹘文译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文 大白莲社经 阿弥陀
下载PDF
回鹘文《大白莲社经》残卷(另二叶)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耿世民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9-113,共5页
 写本为残卷。根据存有叶码(用回鹘字写在背面的左侧)的残叶来判断,它似为一多达四卷的佛经。在中国的这二叶属第三卷。根据写本的语言特点,我认为该书成书或译成回鹘文在10—11世纪。但根据其字体和正字法特点,此写本则属于较后的13...  写本为残卷。根据存有叶码(用回鹘字写在背面的左侧)的残叶来判断,它似为一多达四卷的佛经。在中国的这二叶属第三卷。根据写本的语言特点,我认为该书成书或译成回鹘文在10—11世纪。但根据其字体和正字法特点,此写本则属于较后的13—14世纪。在某些叶的背面左方,用回鹘小字写有abitaki几卷几叶的字样。Abitaki应为汉文"阿弥陀经"的回鹘文拼音。经过与汉文《阿弥陀经》(由著名龟兹人鸠摩罗什于四世纪译成汉文)对照后,证明此书与《阿弥陀经》无关。另外,《阿经》仅有一卷,而此书则有四卷之多。所以它不是《阿经》的译本,而是内容属于阿弥陀佛崇拜的另一著作。Abitaki一名此处仅用做书名代号。1983年我访问敦煌时,曾在敦煌艺术研究所看到一小片回鹘文残片,左方除用回鹘文写有小字abitaki外,旁边尚用红墨写有五个汉字"大白莲社经"。所以我认为此书应为《大白莲社经》的回鹘文译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文 大白莲社经 阿弥陀佛
下载PDF
回鹘文《大白莲社经》一叶残卷研究(4) 被引量:2
9
作者 耿世民 《语言与翻译》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共4页
写本为残卷。根据存有叶码的残叶来判断,它似为一多达四卷的佛经,在中国的这二叶属第三卷。根据写本的语言特点,我认为该书成书或译成回鹘文在10—11世纪。但根据其字体和正字法特点,此写本则属于较后的13—14世纪。在某些叶的背面左方... 写本为残卷。根据存有叶码的残叶来判断,它似为一多达四卷的佛经,在中国的这二叶属第三卷。根据写本的语言特点,我认为该书成书或译成回鹘文在10—11世纪。但根据其字体和正字法特点,此写本则属于较后的13—14世纪。在某些叶的背面左方,用回鹘小字写有abitaki几卷几叶的字样。此外,旁边还用红墨写有五个汉字"大白莲社经"。所以我认为此书应为《大白莲社经》的回鹘文译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文 大白莲社经 阿弥陀
下载PDF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上石坝河石窟的西游记故事壁画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玉权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63,共5页
学术界对唐僧取经及西游记故事相关图像的研讨,正方兴未艾。近年以来,对该类图像在甘肃境内的流布,又展开了较系统全面的调查与研讨,在媒体上发布了过去罕为人知的部分中小石窟或寺观壁画相关信息和图像资料,进一步拓展了人们的视野。... 学术界对唐僧取经及西游记故事相关图像的研讨,正方兴未艾。近年以来,对该类图像在甘肃境内的流布,又展开了较系统全面的调查与研讨,在媒体上发布了过去罕为人知的部分中小石窟或寺观壁画相关信息和图像资料,进一步拓展了人们的视野。笔者在查阅与拜读这些新资料、新成果时,发现甘肃境内中小石窟中现存西游记故事图像尚有个别遗漏,至今似未曾被收入,也未见公布。如张掖市肃南县上石坝河石窟的西游记故事画。笔者在前些时候有幸前往该石窟参观调查。现就此做初步介绍,权为其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掖市肃南县 上石坝河石窟 西游记故事壁画.
下载PDF
犍陀罗美术中的阿弥陀信仰 被引量:2
11
作者 宫治昭 根敦阿斯尔(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57,共22页
概观犍陀罗美术与大乘佛教,费切尔列举的“舍卫城神变”场景中的8件犍陀罗雕像,与初期主要的大乘经典《大品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中所说佛陀的“大光明(放光)神变”关系颇深。通过详细考察犍陀罗阿弥陀三尊像和... 概观犍陀罗美术与大乘佛教,费切尔列举的“舍卫城神变”场景中的8件犍陀罗雕像,与初期主要的大乘经典《大品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中所说佛陀的“大光明(放光)神变”关系颇深。通过详细考察犍陀罗阿弥陀三尊像和犍陀罗莲花型大构图雕塑,阿弥陀佛信仰的源流可以追溯至犍陀罗时期,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图的祖型可能是犍陀罗的莲池型与笈多王朝的“舍卫城神变”图像在中亚融合后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犍陀罗美术 大乘佛教 阿弥陀佛信仰 东亚传播
下载PDF
杭州玉皇山天龙寺佛教摩崖造像 被引量:3
12
作者 常青 《文博》 2016年第1期29-37,共9页
杭州是十世纪以后中国佛教及其艺术的中心之一,保存着内容丰富的佛教石窟与摩崖造像。天龙寺摩崖造像即为其中之一,原属吴越王钱假出资建于北宋乾德三年的天龙寺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存天龙寺遗址中有三龛造像,其中第1、2龛造像应雕于乾... 杭州是十世纪以后中国佛教及其艺术的中心之一,保存着内容丰富的佛教石窟与摩崖造像。天龙寺摩崖造像即为其中之一,原属吴越王钱假出资建于北宋乾德三年的天龙寺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存天龙寺遗址中有三龛造像,其中第1、2龛造像应雕于乾德三年前后,且有统一规划。第1龛的主尊为未来的弥勒佛,包含唐代遗风。同龛内的胁侍菩萨与天王像则具有鲜明的吴越国地方特征。第2龛内佛像表现阿弥陀佛,反映了吴越国对西方极乐世界及其教主的崇拜。二龛结合,反映了吴越国佛教信徒对来世所寄予的期望。天龙寺第3龛造像表现水月观音,是中国佛教僧俗创作的一种观音形象,年代约在至正三年重建天龙寺完工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龙寺 摩崖造像 弥勒佛 阿弥陀佛 水月观音
下载PDF
巴林左旗出土辽代青铜佛板图像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静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1-81,共11页
巴林左旗盖家店出土辽代青铜佛板,为便携式类佛龛造像。佛板内容关联北朝以来数百年造像史,还多有牵涉印度造像艺术,反映了基层民众的西方净土信仰情况,不同于寻常所见具有官方性质的辽代佛教造像,有助于深化认识辽代佛教物质文化和社会。
关键词 巴林左旗 辽代 青铜佛板图像 阿弥陀佛
下载PDF
支道林《阿弥陀佛像赞并序》注释 被引量:1
14
作者 施萍婷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8-31,共4页
支遁,字道林,俗姓关(314—366),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南)人,东晋著名高僧,即色宗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著名的玄谈家。其佛学和庄学造诣深厚,堪称集高僧名士于一身的代表。支遁一生著述很多,其《阿弥陀佛像赞并序》是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以... 支遁,字道林,俗姓关(314—366),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南)人,东晋著名高僧,即色宗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著名的玄谈家。其佛学和庄学造诣深厚,堪称集高僧名士于一身的代表。支遁一生著述很多,其《阿弥陀佛像赞并序》是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以阿弥陀佛为中心的"安养国"——"国无王制斑爵之序"、"男女各化育于莲花之中"的极乐净土的描摹,通过对佛国馆宇宫殿的美仑美奂、苑园池沼的神奇瑰丽等情景细致入微的描绘,使我们自然联想到敦煌壁画中的西方净土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道林 东晋 阿弥陀佛赞 无量寿 安养国
下载PDF
从北海普度震宫到南宁念佛堂——黄益泉居士的佛教净土信仰与践履
15
作者 黄家章 黄滢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8,共10页
佛教在公元1世纪传入广西,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由于多种因素的交汇作用,佛教在近代以来的广西并不盛行。黄益泉居士的弥陀净土信仰与修持始自北海普度震宫。他深受印光法师思想的影响,皈依了虚云、圆瑛、德森等法师,以阿弥陀佛的... 佛教在公元1世纪传入广西,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由于多种因素的交汇作用,佛教在近代以来的广西并不盛行。黄益泉居士的弥陀净土信仰与修持始自北海普度震宫。他深受印光法师思想的影响,皈依了虚云、圆瑛、德森等法师,以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为终极信仰与皈依,虔信甚深。他在广东、广西参与组建了诸多佛教组织,在晚年创建了南宁念佛堂,开展了大量的佛学宣传和佛事活动,为弘扬净土信仰做出了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士佛教 弥陀净土信仰 黄益泉 北海普度震宫 南宁念佛堂
下载PDF
基于语义三角理论的佛教术语观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宇红 《中国科技术语》 2022年第3期27-33,共7页
佛教的术语观源于佛教的语言观,即佛教认为语言的本质是虚妄的,没有自性(即体性)。从语义三角理论出发,总结佛教的术语观,即能指与所指间、概念与所指间、概念与能指间都表现出不同于世俗语言学的符号关系。语义三角的三个位点都可以体... 佛教的术语观源于佛教的语言观,即佛教认为语言的本质是虚妄的,没有自性(即体性)。从语义三角理论出发,总结佛教的术语观,即能指与所指间、概念与所指间、概念与能指间都表现出不同于世俗语言学的符号关系。语义三角的三个位点都可以体现为虚妄相或多元可置换性。真如实相的术语观是三个位点都体现为虚妄相,部分位点的虚妄相和不同程度的多元可置换性都是佛菩萨顺应众生根基所采取的相应变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术语 阿弥陀佛 语言虚妄本性 语义三角理论
下载PDF
隋唐天台宗净土修持之特色 被引量:1
17
作者 曾其海 《台州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5-7,12,共4页
隋唐时期,弥陀净土信仰以其简单的修行方法(易行道)、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他力)死后升西方净土为号召力,博得了许多信徒。佛教其他各宗派纷纷吸收弥陀净土信仰,以求发展,天台宗也不例外。但天台宗在继承慧远"念佛三昧"的基础... 隋唐时期,弥陀净土信仰以其简单的修行方法(易行道)、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他力)死后升西方净土为号召力,博得了许多信徒。佛教其他各宗派纷纷吸收弥陀净土信仰,以求发展,天台宗也不例外。但天台宗在继承慧远"念佛三昧"的基础上,从天台的立场出发,把弥陀净土信仰定格在天台"止观双修"的"观"的范畴,只作为禅观的一部分内容。试以智顗《净土十疑论》、飞锡的《念佛三昧宝王论》为例加以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佛三昧 弥陀净土 净土十疑论 念佛宝王论 智顗 飞锡
下载PDF
甘肃省徽县佛爷崖石龛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百岁 《甘肃高师学报》 2017年第8期78-84,共7页
徽县佛爷崖石龛整体为一个摩崖帐式大龛,其中大龛4个,小龛16个,佛、菩萨、力士等雕像20身。帐形龛是北朝、隋唐时期的常见龛形。三世佛造像流行于初、盛唐时期。弥勒倚坐之姿在北朝,隋,初、盛唐时期盛行。石龛及造像组合彰显初、盛唐时... 徽县佛爷崖石龛整体为一个摩崖帐式大龛,其中大龛4个,小龛16个,佛、菩萨、力士等雕像20身。帐形龛是北朝、隋唐时期的常见龛形。三世佛造像流行于初、盛唐时期。弥勒倚坐之姿在北朝,隋,初、盛唐时期盛行。石龛及造像组合彰显初、盛唐时期风貌。与其他石窟比较凸显初、盛唐时期窟龛、造像特点。从石窟寺兴衰与一定时代佛教起伏的对等性和关联性方面判定龛像始凿于初、盛唐时期顺理成章。总之,北禅寺、南禅寺、西禅寺初建于西魏时期,佛爷崖石龛开凿、佛像雕造于初、盛唐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爷崖石龛 帐形龛 三世佛造像 弥勒造像 阿弥陀佛造像 初盛唐造像
下载PDF
南北朝时期西方净土信仰的转型及无量寿尊像造作的特点与规律
19
作者 王治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7-102,210,共7页
南北朝时,弥陀信仰与弥勒信仰成为盘旋上升的双螺旋结构,但初期弥勒信仰仍是主轴。北朝昙鸾首创"二道二力"说,以称名念佛为重,提倡乘佛愿力的"易行道",西方净土信仰才日渐兴盛。本文在梳理南北朝时期西方净土信仰... 南北朝时,弥陀信仰与弥勒信仰成为盘旋上升的双螺旋结构,但初期弥勒信仰仍是主轴。北朝昙鸾首创"二道二力"说,以称名念佛为重,提倡乘佛愿力的"易行道",西方净土信仰才日渐兴盛。本文在梳理南北朝时期西方净土信仰修持方法变化的基础上,缕析此期无量寿"尊像"造作的特点与规律,阐释图像表现经典的传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 西方净土信仰 修持方法转型 无量寿尊像 图像表现
下载PDF
吐峪沟第42窟禅观壁画研究--兼及汉文禅观文献的起源 被引量:5
20
作者 山部能宜 陈瑞莲 杨富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42,共8页
吐鲁番吐峪沟第42窟有并列禅观比丘壁画。这些壁画似乎与禅观经典有关,但其确切关系还不明显。第42窟的壁画内容与禅观经典文本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致性,而且不少成组的场面都能与文本的相关内容对应上,但就总体布局而言,这些画... 吐鲁番吐峪沟第42窟有并列禅观比丘壁画。这些壁画似乎与禅观经典有关,但其确切关系还不明显。第42窟的壁画内容与禅观经典文本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致性,而且不少成组的场面都能与文本的相关内容对应上,但就总体布局而言,这些画面却和当今所见的所有文本都不一致。所以其壁画作品未必是以某一经典为蓝本的,很有可能依据的是当地的禅观传统,壁画所依据的经典很可能是吐鲁番的地方产物。这个意见对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观无量寿佛经》来源地的问题也有可能提供重要的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峪沟石窟 禅观 壁画 《观无量寿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