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苏轼与弥陀净土之交涉
1
作者
王培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00-108,共9页
苏轼与弥陀净土关系颇密,通过考察其往生传说、交涉因缘、净土观念等内容,可知“苏轼往生西方公据”是后人在苏轼与参寥书简的基础上加工演绎而成;苏轼与净土的交涉受家世传统、地域环境(巴蜀、江浙等)以及与之交游的僧人(惠辩、元净、...
苏轼与弥陀净土关系颇密,通过考察其往生传说、交涉因缘、净土观念等内容,可知“苏轼往生西方公据”是后人在苏轼与参寥书简的基础上加工演绎而成;苏轼与净土的交涉受家世传统、地域环境(巴蜀、江浙等)以及与之交游的僧人(惠辩、元净、元照等)三种因素的影响;苏轼的弥陀净土观兼摄有相与无相:一方面通过画弥陀像、做水陆道场、念佛诵经等有相功德荐亡亲友,往生净土;另一方面,通过诗文表现无相净土,强调净土的融通,即尘世为净土,从而契合至上玄理,愉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弥陀净土
西方公据
有相净土
无相净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隋唐天台宗净土修持之特色
被引量:
1
2
作者
曾其海
《台州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5-7,12,共4页
隋唐时期,弥陀净土信仰以其简单的修行方法(易行道)、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他力)死后升西方净土为号召力,博得了许多信徒。佛教其他各宗派纷纷吸收弥陀净土信仰,以求发展,天台宗也不例外。但天台宗在继承慧远"念佛三昧"的基础...
隋唐时期,弥陀净土信仰以其简单的修行方法(易行道)、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他力)死后升西方净土为号召力,博得了许多信徒。佛教其他各宗派纷纷吸收弥陀净土信仰,以求发展,天台宗也不例外。但天台宗在继承慧远"念佛三昧"的基础上,从天台的立场出发,把弥陀净土信仰定格在天台"止观双修"的"观"的范畴,只作为禅观的一部分内容。试以智顗《净土十疑论》、飞锡的《念佛三昧宝王论》为例加以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佛三昧
弥陀净土
净土十疑论
念佛宝王论
智顗
飞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略论中晚唐时期世俗社会中的弥陀净土信仰
被引量:
2
3
作者
李慧波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77-80,共4页
净土信仰是中国宗教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传入中国伊始,有关佛教净土的观念也随之传入中国。中晚唐时期,弥陀净土信仰已经深入到世俗社会的各个阶层,并与民众的社会生活相融汇,同时也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交融,成为民...
净土信仰是中国宗教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传入中国伊始,有关佛教净土的观念也随之传入中国。中晚唐时期,弥陀净土信仰已经深入到世俗社会的各个阶层,并与民众的社会生活相融汇,同时也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交融,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试通过对中晚唐时期民众弥陀信仰功德活动的分析,指出当时世俗社会中弥陀净土信仰的特点及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弥陀净土信仰
特点
原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黑水城出土西夏绢画《阿弥陀佛来迎图》中的华盖意涵探究
被引量:
1
4
作者
闫中华
《西夏研究》
2020年第3期64-71,共8页
华盖常用来彰显拥有者的威仪,同时华盖也有象征喜乐与祥和之意。黑水城出土西夏绢画《阿弥陀佛来迎图》中的华盖以祥云式为主,相对轻便灵动。华盖中有大量花鸟绘画的介入,使得华盖更加贴近自然与现实生活。由于西夏净土信仰的盛行,华盖...
华盖常用来彰显拥有者的威仪,同时华盖也有象征喜乐与祥和之意。黑水城出土西夏绢画《阿弥陀佛来迎图》中的华盖以祥云式为主,相对轻便灵动。华盖中有大量花鸟绘画的介入,使得华盖更加贴近自然与现实生活。由于西夏净土信仰的盛行,华盖与不鼓自鸣的乐器、飞天和宫阙等图案相结合,创造出西夏人所向往的“理想世界”。从装饰审美特征看,华盖既具有多样化的装饰功能,也有其紧密的装饰手法,使《阿弥陀佛来迎图》在整体效果上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弥陀佛来迎图》
华盖意涵
净土信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明定陵出土佛菩萨像发簪研究
5
作者
齐庆媛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3期29-35,共7页
本文详细论证了北京定陵出土五件佛菩萨像发簪的造型特征,并揭示了其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和历史背景。这五件发簪不仅是时代的产物,而且折射出明万历年间宫廷佛教信仰的状况。孝端皇后的佛像簪(D112:41),传递出人世间的美好心愿,是佛教世...
本文详细论证了北京定陵出土五件佛菩萨像发簪的造型特征,并揭示了其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和历史背景。这五件发簪不仅是时代的产物,而且折射出明万历年间宫廷佛教信仰的状况。孝端皇后的佛像簪(D112:41),传递出人世间的美好心愿,是佛教世俗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孝靖皇后的两件立佛簪(J124:18、J124:2)应为阿弥陀佛接引像;另外两件鱼篮观音簪(J124:17、J125:14)和立佛簪(J124:18)的设计理念及组合方式相同,四件发簪均体现了往生西方净土世界的思想内涵。它们是孝靖皇后生前净土信仰的真实写照,这成为本文最主要的创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陵
佛菩萨像发簪
孝端与孝靖皇后
阿弥陀佛接引像
净土信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苏轼与弥陀净土之交涉
1
作者
王培钊
机构
河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00-108,共9页
基金
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历代方志中佛教文献辑录、点校与编目”(项目编号:2022CZH014)。
文摘
苏轼与弥陀净土关系颇密,通过考察其往生传说、交涉因缘、净土观念等内容,可知“苏轼往生西方公据”是后人在苏轼与参寥书简的基础上加工演绎而成;苏轼与净土的交涉受家世传统、地域环境(巴蜀、江浙等)以及与之交游的僧人(惠辩、元净、元照等)三种因素的影响;苏轼的弥陀净土观兼摄有相与无相:一方面通过画弥陀像、做水陆道场、念佛诵经等有相功德荐亡亲友,往生净土;另一方面,通过诗文表现无相净土,强调净土的融通,即尘世为净土,从而契合至上玄理,愉悦精神。
关键词
苏轼
弥陀净土
西方公据
有相净土
无相净土
Keywords
s
u
s
hi
amitabha buddha’s pure land
the evidence of rebirth in the We
s
tern Paradi
s
e
the vi
s
ible
pure
land
the invi
s
ible
pure
land
分类号
I207.99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隋唐天台宗净土修持之特色
被引量:
1
2
作者
曾其海
机构
台州学院人文学院
出处
《台州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5-7,12,共4页
文摘
隋唐时期,弥陀净土信仰以其简单的修行方法(易行道)、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他力)死后升西方净土为号召力,博得了许多信徒。佛教其他各宗派纷纷吸收弥陀净土信仰,以求发展,天台宗也不例外。但天台宗在继承慧远"念佛三昧"的基础上,从天台的立场出发,把弥陀净土信仰定格在天台"止观双修"的"观"的范畴,只作为禅观的一部分内容。试以智顗《净土十疑论》、飞锡的《念佛三昧宝王论》为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
念佛三昧
弥陀净土
净土十疑论
念佛宝王论
智顗
飞锡
Keywords
Pray to
buddha
in
s
amadhi
amitabha
pure
land
Jing Tu
s
hi Ning Lun
Nian Fo
s
an Wei Bao Wang Lun
Zhi
Feixi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略论中晚唐时期世俗社会中的弥陀净土信仰
被引量:
2
3
作者
李慧波
机构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77-80,共4页
文摘
净土信仰是中国宗教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传入中国伊始,有关佛教净土的观念也随之传入中国。中晚唐时期,弥陀净土信仰已经深入到世俗社会的各个阶层,并与民众的社会生活相融汇,同时也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交融,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试通过对中晚唐时期民众弥陀信仰功德活动的分析,指出当时世俗社会中弥陀净土信仰的特点及原因。
关键词
中晚唐
弥陀净土信仰
特点
原因
Keywords
the faith in
pure
land
of
amitabha
buddha
characteri
s
tic
s
cau
s
e
s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黑水城出土西夏绢画《阿弥陀佛来迎图》中的华盖意涵探究
被引量:
1
4
作者
闫中华
机构
宁夏大学美术学院
出处
《西夏研究》
2020年第3期64-71,共8页
文摘
华盖常用来彰显拥有者的威仪,同时华盖也有象征喜乐与祥和之意。黑水城出土西夏绢画《阿弥陀佛来迎图》中的华盖以祥云式为主,相对轻便灵动。华盖中有大量花鸟绘画的介入,使得华盖更加贴近自然与现实生活。由于西夏净土信仰的盛行,华盖与不鼓自鸣的乐器、飞天和宫阙等图案相结合,创造出西夏人所向往的“理想世界”。从装饰审美特征看,华盖既具有多样化的装饰功能,也有其紧密的装饰手法,使《阿弥陀佛来迎图》在整体效果上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美感。
关键词
《阿弥陀佛来迎图》
华盖意涵
净土信仰
Keywords
the
s
ilk painting of
amitabha
buddha
to Greet
Canopy implication
s
pure
land
belief
分类号
K879.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46.3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明定陵出土佛菩萨像发簪研究
5
作者
齐庆媛
机构
北京服装学院
出处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3期29-35,共7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8ZD20)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本文详细论证了北京定陵出土五件佛菩萨像发簪的造型特征,并揭示了其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和历史背景。这五件发簪不仅是时代的产物,而且折射出明万历年间宫廷佛教信仰的状况。孝端皇后的佛像簪(D112:41),传递出人世间的美好心愿,是佛教世俗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孝靖皇后的两件立佛簪(J124:18、J124:2)应为阿弥陀佛接引像;另外两件鱼篮观音簪(J124:17、J125:14)和立佛簪(J124:18)的设计理念及组合方式相同,四件发簪均体现了往生西方净土世界的思想内涵。它们是孝靖皇后生前净土信仰的真实写照,这成为本文最主要的创新点。
关键词
定陵
佛菩萨像发簪
孝端与孝靖皇后
阿弥陀佛接引像
净土信仰
Keywords
Dingling Imperial Ming Tomb
hairpin of
buddha
and Bodhi
s
attva
Queen Xiaoduan and Queen Xiaojing
leading image
s
of
amitabha
buddha
belief in the
pure
land
分类号
J18 [艺术—艺术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苏轼与弥陀净土之交涉
王培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隋唐天台宗净土修持之特色
曾其海
《台州学院学报》
201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略论中晚唐时期世俗社会中的弥陀净土信仰
李慧波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黑水城出土西夏绢画《阿弥陀佛来迎图》中的华盖意涵探究
闫中华
《西夏研究》
202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明定陵出土佛菩萨像发簪研究
齐庆媛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