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itrogen Deposition and Its Spatial Pattern in Main Forest Ecosystems along North-South Transect of Eastern China 被引量:10
1
作者 ZHAN Xiaoyun YU Guirui +9 位作者 HE Nianpeng FANG Huajun JIA Bingrui ZHOU Mei WANG Chuankuan ZHANG Junhui ZHAO Guangdong WANG Silong LIU Yunfen YAN Junhu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A continuous three-year observation(from May 2008 to April 2011)was conducted to characterize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deposition at eight main forest ecosystems along the north-south ... A continuous three-year observation(from May 2008 to April 2011)was conducted to characterize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deposition at eight main forest ecosystems along the north-south transect of eastern China(NSTEC).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roughfall DIN deposition and bulk DIN deposition increase from north to south along the NSTEC.Throughfall DIN deposition varies greatly from 2.7 kg N/(ha·yr)to 33.0 kg N/(ha·yr),with an average of 10.6 kg N/(ha·yr),and bulk DIN deposition ranges from 4.1 kg N/(ha·yr)to 25.4 kg N/(ha·yr),with an average of 9.8 kg N/(ha·yr).NH4+-N is the dominant form of DIN deposition at most sampling sites.Additionally,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DIN deposition is controlled mainly by precipitation.Moreover,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NSTEC,bulk DIN deposition is 17%higher than throughfall DIN deposition,whereas the trend is opposite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NSTEC.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DIN deposition would likely threaten the forest ecosystems along the NSTEC,compared with the critical loads(CL)of N deposition,and DIN deposition in this region is mostly controlled by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rather than industrial activities or transpor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 ecosystem nitrogen deposition nh4-n NO3-n eastern China
下载PD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mmonium Nitrogen Removal by Composite Phosphate and Magnesium
2
作者 闫立龙 李伟光 +1 位作者 李娟 贲岳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7年第5期652-656,共5页
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reaction pH when a single kind of PO4^3- is used as phosphorus source to remove NH4^+- N in a chemical precipitation process. However, this tedious step could be avoided in experiments that ... 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reaction pH when a single kind of PO4^3- is used as phosphorus source to remove NH4^+- N in a chemical precipitation process. However, this tedious step could be avoided in experiments that use the buffering effect of the composite phosphate and employ PO4^3- and HPO4^2- as phosphorus sources, pH was controlled by properly changing the proportion of PO4^3- to HPO4^2-. The influences of pH, material proportion and different addition modes of magnesium on NH4^+-N removal efficiency were investigated, with NH4^3--N concentration in influent being 200 mg/L. It showed that the ratio of HPO4^2- : PO4^3- was concerned with phosphorus and NH4^+-N removal.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total amount of phosphate is definite,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NH4^+-N decreased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HPO4^2- concentration, while the efficiency of phosphorus increased. When increasing PO4^3- concentration, it benefited the removal of NH4^+-N, but the remaining phosphorus was hig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H4^+-N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from the initial 200 mg/L to 39.14 mg/L with the remaining PO4^3- at 5.14 mg/L if the ratio of HPO4^2- : PO4^3- remained at 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stewater treatment phosphorus source ammonium nitrogen nh4^+-n chemical precipitation magnesium-ammonium-phosphate (MAP)
下载PDF
Effect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pplication on soil nitroge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rain yield of oil flax
3
作者 Dong Liu Zhengjun Cui +4 位作者 Bin Yan Yuhong Gao Bin Wu Wenzhen Li Junyi Niu 《Oil Crop Science》 2020年第2期62-68,共7页
In order to identify effects of nitrogen(N)and phosphorus(P)on soil nitroge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rain yield of oil flax,a two-factor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in typ... In order to identify effects of nitrogen(N)and phosphorus(P)on soil nitroge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rain yield of oil flax,a two-factor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in typical semi-arid and hilly-gully area of Loess Plateau with 3 replicates in 2013 and 2014.Two levels of N application included 150 kg/hm2(N2)and 75 kg/hm2(N1).P application included 150 kg P2 O5/hm2(P2)and 75 kg P2 O5/hm2(P1).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soil nitrate nitrogen(NO3-N)and ammonium nitrogen(NH4+-N)contents in 0-60 cm soil layer,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NO3-N accumulation(SNA)and grain yield of oil flax were analyzed.Results showed that SNA increased with evaluated N application rate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0-20 cm,20-40 cm and 40-60 cm).With the increased P application,SNA increased at N1 level but decreased at N2 level.SNA under N2 P1 treatment increased by 73.33%in 2013 and 74.97%in 2014 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control treatment(CK)at maturity stage.Grain yield of oil flax also increased by 44.27%in 2013 and56.55%in 2014,compared with CK under the same treatment.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SNA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were respective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grain yield.In conclusion,this research suggested that the optim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was 150 kg N/hm2 and 75 kg P2 O5/hm2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flax nitrogen PHOSPHORUS Soil nh3--n Soil nh4+-n Grain yield
下载PDF
靛酚蓝-分光光度法测定发酵液中氨态氮含量研究 被引量:41
4
作者 梁剑光 朱玲 徐正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4-137,共4页
靛酚蓝-分光光度法是一种灵敏度高,对设备要求简单,线性相关性好,重现性高的氨态氮检测方法。文中对该方法的检测波长、反应温度、时间以及催化剂浓度等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检测波长为637 nm,反应条件为37℃、25 mg/L的催化剂和20 mi... 靛酚蓝-分光光度法是一种灵敏度高,对设备要求简单,线性相关性好,重现性高的氨态氮检测方法。文中对该方法的检测波长、反应温度、时间以及催化剂浓度等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检测波长为637 nm,反应条件为37℃、25 mg/L的催化剂和20 min的反应时间,并由此得到一条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6的氨态氮标准曲线。同时,对靛酚蓝法用于普通发酵体系测定氨态氮进行了探讨。对常用发酵基质如碳源、氮源、金属离子以及消泡剂等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这些常用基质基本不影响本法的测定结果。最后,将该法用于泰乐菌素和阿维菌素的发酵液测定并与离子选择电极法进行了比较,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由此证明该方法是一种准确可靠,切实可行的检测发酵液中氨态氮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靛酚蓝 分光光度法 氨态氮 发酵
下载PDF
增温和CO_2浓度加倍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可溶性氮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刘芙蓉 张咏梅 邓书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52-660,共9页
采用全自动微气候控制的"人工模拟气候实验系统"研究了增温和CO2浓度加倍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游离氨基酸(FAA)、可溶性有机氮(DON)和可溶性总氮(TSN)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种植油松苗... 采用全自动微气候控制的"人工模拟气候实验系统"研究了增温和CO2浓度加倍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游离氨基酸(FAA)、可溶性有机氮(DON)和可溶性总氮(TSN)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种植油松苗木组,增温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NO_3^--N含量,不同处理0—15 cm土层NO_3^--N含量均显著小于15—30 cm层;而在未种树组,增温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NO_3^--N含量,0—15 cm土层NO_3^--N含量显著高于15—30 cm层,这表明增温促进了油松苗对NO_3^--N的吸收。2在种植油松苗木组,增温(ET)、增CO_2(EC)及两者的共同作用(ETC)均显著增加了土壤NH_4^+-N、DON和TSN含量;在未种树组,ET显著增加了土壤NH_4^+-N、FAA、DON和TSN含量,EC和ETC对NH_4^+、FAA、DON和TSN含量具有微弱影响或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处理0—15cm层土壤NH_4^+-N、FAA、DON和TSN的含量显著大于15—30 cm层。3种植油松苗木组土壤NO_3^--N、NH_4^+-N、FAA、DON和TSN含量均显著低于未种树组,这是由植物对氮素的吸收消耗造成的。研究结果表明,EC、ETC主要通过植物根系作用促进了NH_4^+-N、DON和TSN含量增加,而ET处理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系来促进NH_4^+-N、FAA、DON和TSN含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增CO2 硝态氮 铵态氮 游离氨基酸 可溶性有机氮 可溶性总氮
下载PDF
灌溉与非灌溉条件下黄淮冬麦区不同追氮时期农田土壤氨挥发损失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翟学旭 王振林 +8 位作者 戴忠民 刘霞 王平 刘海涛 尹燕枰 曹丽 徐彩龙 崔正勇 吴光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4-64,共11页
采用通气法研究了灌溉与非灌溉条件下黄淮冬麦区农田氨挥发损失。结果表明,非灌溉条件下,麦田追肥氮的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5~25 d内,追氮时期由起身期(SE,GS30)推迟到拔节期(JT,GS32),追肥氮的氨挥发速率峰值增大且出现时间提前;... 采用通气法研究了灌溉与非灌溉条件下黄淮冬麦区农田氨挥发损失。结果表明,非灌溉条件下,麦田追肥氮的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5~25 d内,追氮时期由起身期(SE,GS30)推迟到拔节期(JT,GS32),追肥氮的氨挥发速率峰值增大且出现时间提前;继续推迟至孕穗期(BT,GS41),氨挥发速率峰值减小。SE、JT和BT三个追氮时期的氨挥发损失量分别占追肥氮的24.84%~25.32%、25.42%~25.50%和14.77%~16.62%。灌溉(60 mm)条件,不论何时追氮,麦田追肥氮氨挥发速率均变化较小,氨挥发损失量在N 0.40~0.55 kg/hm2之间,仅占追肥氮的0.36%~0.49%。非灌溉条件,氨挥发速率与0—1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浓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灌溉条件,氨挥发速率与10—20 cm土壤浓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氨挥发的重要因素。此外,氨挥发还与农田土壤表面的通气状况有关,多穗型小麦品种更有利于减少麦田氨挥发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氮时期 灌溉 氨挥发 通气法 铵态氮浓度
下载PDF
含海水污水的短程硝化反硝化 被引量:38
7
作者 于德爽 彭永臻 +1 位作者 宋学起 李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0-55,共6页
采用SBR工艺通过控制游离氨 (FA)浓度实现了含海水生活污水的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 ,并研究了不同海水盐度情况下 ,温度、pH值、NH+4 N负荷等诸因素对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大生活用水范围内的海水盐度情况下仍可实现短程... 采用SBR工艺通过控制游离氨 (FA)浓度实现了含海水生活污水的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 ,并研究了不同海水盐度情况下 ,温度、pH值、NH+4 N负荷等诸因素对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大生活用水范围内的海水盐度情况下仍可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 ,但不同海水盐度情况下的NH+4 N去除率与NH+4 N负荷有关 ,随着海水占生活污水比例的增加NH+4 N负荷应逐渐减少 .当NH+4 N负荷小于 0 1 5kg/(kg·d)时 ,短程硝化的NH+4 N去除率仍可达到 90 %以上 .升高温度有利于提高短程硝化脱氮效率 ,当温度从 2 0℃升高到 3 0℃时 ,亚硝化比增长速率增加 1倍 .反应温度应保持在 2 5℃~ 3 0℃ ,pH值的最佳范围为 7 5~ 8 5 .较高的进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海水污水 游离氨浓度 短程硝化反硝化 nh4^+-n负荷 nh4^+去除率
下载PDF
EM脱除氨氮效果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邵青 庄艳峰 +1 位作者 王洪涛 邓凌云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7-80,共4页
重点讨论了有效微生物群 (EM)对生活污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 .结果表明 :EM在好氧条件下能显著提高污水中氨氮 (NH+4 -N)的去除率 ,在EM投加比例 (VEM/V污水 )为 8‰时 ,去除率增幅达 13.31% ;中性偏碱的环境(pH值 =7~ 9)也是提高氨氮去... 重点讨论了有效微生物群 (EM)对生活污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 .结果表明 :EM在好氧条件下能显著提高污水中氨氮 (NH+4 -N)的去除率 ,在EM投加比例 (VEM/V污水 )为 8‰时 ,去除率增幅达 13.31% ;中性偏碱的环境(pH值 =7~ 9)也是提高氨氮去除效果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 ,应根据不同的目的 ,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微生物群 生活污水 氨氮 试验
下载PDF
剑湖湿地微齿眼子菜对环境氮素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
9
作者 李雪梅 马长乐 +1 位作者 敖新宇 陈玉惠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22-1525,共4页
为了了解剑湖湿地沉水植物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 A.Benn)对环境氮素的利用情况,测定了不同铵态氮和硝态氮胁迫下微齿眼子菜对环境氮素的响应。结果表明,微齿眼子菜在0~80mg/L NH4Cl和0~320 mg/L的KNO3环境中均能正常生长... 为了了解剑湖湿地沉水植物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 A.Benn)对环境氮素的利用情况,测定了不同铵态氮和硝态氮胁迫下微齿眼子菜对环境氮素的响应。结果表明,微齿眼子菜在0~80mg/L NH4Cl和0~320 mg/L的KNO3环境中均能正常生长,且外观无明显变化;对铵态氮、硝态氮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且对铵态氮的吸收能力优于硝态氮;根据微齿眼子菜对环境氮素的响应可以看出,微齿眼子菜是一种较好的耐受氮、吸收氮和转化氮的水体生态修复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 A.Benn) 总氮 铵态氮 硝态氮
下载PDF
水氮用量对设施栽培蔬菜地土壤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24
10
作者 李银坤 武雪萍 +1 位作者 武其甫 吴会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49-957,共9页
【目的】针对我国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水肥过量施用问题,研究不同水氮条件下黄瓜-番茄种植体系内的土壤氨挥发特征,探讨影响设施菜地土壤氨挥发的重要因子,为降低氮肥的氨挥发损失、建立合理的灌溉和施肥制度提供参考。【方法】以华北... 【目的】针对我国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水肥过量施用问题,研究不同水氮条件下黄瓜-番茄种植体系内的土壤氨挥发特征,探讨影响设施菜地土壤氨挥发的重要因子,为降低氮肥的氨挥发损失、建立合理的灌溉和施肥制度提供参考。【方法】以华北平原设施黄瓜-番茄轮作菜地为研究对象,设常规灌溉(W1)和减量灌溉(W2)2个灌溉水平,每种灌溉水平下设不施氮(N0)、减量施氮(N1)和常规施氮(N2)3个氮水平,共6个处理组合(W1N0、W1N1、W1N2、W2N0、W2N1、W2N2)。采用通气法监测不同水氮条件下黄瓜-番茄轮作体系内的土壤氨挥发动态,分析与土壤氨挥发相关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设施黄瓜-番茄种植体系内表层(0—10 cm)土壤铵态氮受施肥的影响波动较大,与常规施氮(N2)相比,相同灌水条件下减量施氮(N1)处理的0—10 cm土层铵态氮浓度最高值降低了25.1%30.3%(P<0.05)。减量施氮可显著降低土壤氨挥发速率。与常规施氮(N2)相比,减量施氮处理(N1)在黄瓜季和番茄季内的氨挥发速率均值分别降低了21.1%22.8%(P<0.05)和16.5%17.9%(P<0.05)。整个黄瓜-番茄轮作周期内,土壤氨挥发损失量和氮肥的氨挥发损失率分别为17.8 48.1 kg/hm2和1.23%1.44%。与常规施氮(N2)相比,减量施氮处理(N1)的土壤氨挥发损失量及氮肥的氨挥发损失率分别降低了19.3%20.0%(P<0.05)和0.85 0.92个百分点。各处理土壤氨挥发速率与0—10 cm土壤铵态氮浓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0—10 cm土壤铵态氮浓度是土壤氨挥发的重要驱动因子。与常规灌溉(W1)相比,减量灌溉(W2)条件下设施菜地土壤氨挥发速率及氨挥发损失量略有增加(P>0.05)。适宜减少氮肥及灌溉量不仅能够维持较高的蔬菜产量,而且显著提高了灌溉水和氮肥的利用效率。其中减量施氮处理(N1)的氮肥农学效率比常规施氮(N2)提高了95.4%146.4%;减量灌溉(W2)的灌溉水农学效率比常规灌溉(W1)提高了27.7%54.0%。【结论】通过合理的节水减氮措施可达到抑制氮肥氨挥发损失、增加产量以及提高水氮利用效率的目的。在供试条件下,节水30%左右、减施氮量25%的水氮组合(W2N1)具有较佳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氮肥 菜地 铵态氮浓度 氨挥发速率 产量
下载PDF
系统评价EM菌液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2
11
作者 孟范平 李桂芳 李科林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SCI CSCD 1999年第5期4-7,共4页
采用在生活污水中投加有效微生物群(EM) 的方法,系统评价了EM 对污水中三类常见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好氧条件下,EM 显著提高污水CODcr 去除率的适宜加入量(VEM/V污水) 为5/10 000 - 1/1... 采用在生活污水中投加有效微生物群(EM) 的方法,系统评价了EM 对污水中三类常见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好氧条件下,EM 显著提高污水CODcr 去除率的适宜加入量(VEM/V污水) 为5/10 000 - 1/1000 ,增幅达10 % ;厌氧条件下,EM 对污水CODcr 的去除没有促进作用。②EM 在好氧条件下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污水NH4 + - N 的硝化程度,当EM 加入量为5/1000 时效果最好,增幅达37 .62 % ;厌氧条件下,当加入量为1/10 000 -1/1000 时,能极显著增强污水的反硝化作用,NO3 - - N 的去除率约提高14 % 。③EM 加入量大于5/1000 时,才能显著提高污水的除磷能力。由此提出,在处理污水时,应根据处理要求,选择适宜的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微生物群 EM 生活污水 废水处理 生物处理
下载PDF
BAF去除氨氮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劼 宫艳萍 +1 位作者 白莹 胡筱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7-151,共5页
为探讨曝气生物滤池去除氨氮的关键因素,选取沈阳仙女河污水处理厂(40万t/d)现场进行实地研究。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pH、进水COD浓度、溶解氧、温度、水力负荷)的氨氮去除率,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影响BAF工艺脱氮的关键因素是... 为探讨曝气生物滤池去除氨氮的关键因素,选取沈阳仙女河污水处理厂(40万t/d)现场进行实地研究。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pH、进水COD浓度、溶解氧、温度、水力负荷)的氨氮去除率,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影响BAF工艺脱氮的关键因素是温度、溶解氧和水力负荷。当温度在14~30℃之间时,氨氮的去除率一直维持较高,当温度低于14℃时,氨氮的去除率较低;随着溶解氧浓度的增大,氨氮的去除率也随之升高,当溶解氧增加到5.6 mg/L时,氨氮的去除率达到80%~90%,接近饱和状态;在水力负荷为3.08~4.15 m3/(m.2h)之间时,氨氮的去除率上升,超过该值,则氨氮去除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曝气生物滤池 氨氮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净化铁锰氨生物滤池内氨氮转化途径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冬 梁雨雯 +1 位作者 杨航 路健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0-245,共6页
为考察净化铁锰氨生物滤池内NH_4^+-N的转化途径,利用氮素计量关系和沿程试验研究了净化铁锰氨生物滤池内产生TNloss(氮损失)的原因和NH_4^+-N转化途径.结果表明,净化铁锰氨生物滤池内DO消耗异常,TNloss不守恒,当进水ρ(NH_4^+-N)平均... 为考察净化铁锰氨生物滤池内NH_4^+-N的转化途径,利用氮素计量关系和沿程试验研究了净化铁锰氨生物滤池内产生TNloss(氮损失)的原因和NH_4^+-N转化途径.结果表明,净化铁锰氨生物滤池内DO消耗异常,TNloss不守恒,当进水ρ(NH_4^+-N)平均值分别为1.262、2.296、3.111 mg/L时,NLR(氮损失率)分别能达到7.89%、12.91%、17.73%.利用硝化反应和CANON(全程自养脱氮)方程式计算得出理论TNloss和TDOC(理论耗氧量),与实际TNloss和ADOC(实际耗氧量)的差值分别小于±0.030、±0.10 mg/L,各阶段NH_4^+-N通过CANON途径转化的比例分别为48.58%、60.77%、68.10%,硝化反应和CANON途径共同参与了NH_4^+-N转化.沿程试验结果表明,整个试验阶段,NO_2^--N在滤层中均有积累,并在滤层厚度为10~18 cm内出现NO_2^--N和NH_4^+-N共存的现象,进一步证明CANON途径是净化铁锰氨生物滤池内产生TNloss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4+-n 氨氮转化途径 氮损失 厌氧氨氧化 全程自养脱氮
下载PDF
5种滤料在循环养殖系统中去除氨氮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3
14
作者 崔云亮 顾志峰 +1 位作者 郑兴 王爱民 《热带生物学报》 2015年第3期235-241,共7页
采用自然挂膜法,研究了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5种生物滤料挂膜成熟后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含量的变化趋势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生物膜挂膜期间,5种不同生物滤料的氨氮质量浓度均随着系统运行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亚硝酸盐氮质... 采用自然挂膜法,研究了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5种生物滤料挂膜成熟后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含量的变化趋势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生物膜挂膜期间,5种不同生物滤料的氨氮质量浓度均随着系统运行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先升后降,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则是逐渐上升。5种生物滤料中,珊瑚砂和红色呼吸环的效果最优,约23 d完成挂膜,氨氮去除率为98.5%。各生物滤料挂膜成熟后,可利用指数方程y=ae-bx对NH4+-N去除效果进行拟合,利用公y=1/(a+b/xlnx+c/x)对NO2--N及NO3--N去除效果进行拟合。生物滤料挂膜成熟后,海水中的氨氮质量浓度与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或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之间也可用指数方程y=ae-bx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滤料 循环养殖系统 挂膜 氨氮 水处理 拟合模型
下载PDF
水源水生物处理工艺中两种曝气方式的初步比较 被引量:2
15
作者 梅翔 陈洪斌 高廷耀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6期283-285,共3页
比较了穿孔曝气和微孔曝气两种方式的微污染水源水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研究表明,微孔曝气方式氧利用率高的特性使其比穿孔曝气方式对水源水中氨氮的去除更为有效。两种曝气方式氨氮去除率均随气水比的增大而升高,气水比大... 比较了穿孔曝气和微孔曝气两种方式的微污染水源水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研究表明,微孔曝气方式氧利用率高的特性使其比穿孔曝气方式对水源水中氨氮的去除更为有效。两种曝气方式氨氮去除率均随气水比的增大而升高,气水比大于1.00后,两种曝气方式氨氮去除率趋于一致。由于微孔曝气器易出现堵塞等运行管理问题,大型工程中不宜采用微孔曝气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曝气方式 生物接触氧化 水源水 溶解氧
下载PDF
应用EM技术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国平 黄晓菊 +2 位作者 李寿泉 丁维华 汪玉静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33-35,共3页
应用活性污泥法投加EM菌对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的去除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 .结果表明 :EM对三类常见污染物均有一定去除效果 .EM接种量 (VEM :VDS)在 1× 10 - 3以下时 ,对CODCr的去除促进作用明显 ,最大增幅为 1... 应用活性污泥法投加EM菌对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的去除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 .结果表明 :EM对三类常见污染物均有一定去除效果 .EM接种量 (VEM :VDS)在 1× 10 - 3以下时 ,对CODCr的去除促进作用明显 ,最大增幅为 11.2 6 % ,氨氮去除率最大增幅达 2 2 .2 4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技术 活性污泥法 有效微生物群 生活污水 化学需氧量 污水处理
下载PDF
自动转换流动注射法快速测定制革废液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氮
17
作者 蒋和梅 杨东静 +1 位作者 陈姝娟 张新申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7-321,共5页
对流动注射(FIA)分析仪流路进行改装,在蠕动泵前连接三通阀,通过三通阀的自动换样,实现了废液中氨氮和亚硝酸氮的快速自动测定。使用磺胺-NED显色体系,在530nm波长处有光吸收,氨氮和亚硝酸盐的测定范围分别为8~200μg.L-1和2~50μg.L... 对流动注射(FIA)分析仪流路进行改装,在蠕动泵前连接三通阀,通过三通阀的自动换样,实现了废液中氨氮和亚硝酸氮的快速自动测定。使用磺胺-NED显色体系,在530nm波长处有光吸收,氨氮和亚硝酸盐的测定范围分别为8~200μg.L-1和2~50μg.L-1,检出限分别为0.41μg.L-1和0.15μg.L-1,精密度RSD为1.48%(n=10)和1.00%(n=10)。该方法可用于制革废液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8.6%~1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亚硝酸盐 流动注射 制革废液
下载PDF
氨氮值水杨酸流动注射仪器法与纳氏试剂比色法对比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叶育万 陈明 +1 位作者 杨立君 梁鸿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14年第1期38-41,30,共5页
介绍了用水杨酸流动注射仪器法、纳氏试剂手工比色法测定不同工业废水、河流和水库样品的氨氮值。通过进行对比重复试验研究得出,水杨酸流动注射仪器法检测氨氮可以代替纳氏试剂手工比色法,以更快的速度、更少的二次污染来测定水质的氨... 介绍了用水杨酸流动注射仪器法、纳氏试剂手工比色法测定不同工业废水、河流和水库样品的氨氮值。通过进行对比重复试验研究得出,水杨酸流动注射仪器法检测氨氮可以代替纳氏试剂手工比色法,以更快的速度、更少的二次污染来测定水质的氨氮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值 水杨酸流动注射仪法 纳氏试剂比色法 ammonia nitrogen(nh3-n)
下载PDF
松花江流域氮时空分布特征及源解析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叶匡旻 孟凡生 +4 位作者 张铃松 姚志鹏 薛浩 程佩瑄 张道萍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01-910,共10页
松花江流域是我国氮污染较为严重的流域之一,为了研究松花江流域氮时空变化特征和主要来源,结合松花江流域2003—2018年国控断面NH 4+-N、TN及相关指标的监测数据和典型断面采样检测数据,采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松花江流域ρ(NH4... 松花江流域是我国氮污染较为严重的流域之一,为了研究松花江流域氮时空变化特征和主要来源,结合松花江流域2003—2018年国控断面NH 4+-N、TN及相关指标的监测数据和典型断面采样检测数据,采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松花江流域ρ(NH4^+-N)、ρ(TN)和ρ(COD Mn)的历史变化趋势,利用Origin 8.0软件绘制了ρ(NH4^+-N)、ρ(TN)和ρ(COD Mn)的沿程分布图及水期规律图,并采用氮氧稳定同位素技术解析了水体中氮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①松花江流域城市污染排放对水体氮浓度具有较大影响,城市下游断面氮浓度远高于城市上游断面,并且松花江流域支流氮浓度高于干流.②时间维度上,松花江流域水体中不同水文期ρ(NH4^+-N)和ρ(TN)变化规律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ρ(COD Mn)变化规律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③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分析结果显示,松花江流域90.0%的断面ρ(NH4^+-N)呈下降趋势,62.5%的断面ρ(TN)呈上升趋势,且上升趋势断面主要集中在支流伊通河、阿什河上.④13个典型采样断面δ15 N-NO3(硝酸盐氮同位素)和δ18O-NO3(硝酸盐氧同位素)值域范围分别为1.52‰~11.15‰、-13.82‰~1.32‰,水体氮主要来源于含氮肥料、土壤侵蚀造成的有机氮输入以及人畜排泄物和城市生活污水输入.研究显示,近15年来松花江流域干流水体氮污染情况呈好转趋势,但重要支流水体氮污染仍严重,城市污染排放是流域水体氮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需要加强对城市生活污水及化肥和粪肥等农业面源输入的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花江 nh 4+-n TN 同位素 源解析
下载PDF
超声强化催化臭氧降解水中氨氮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畅 陈云嫩 +1 位作者 郭琳 刘晨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0-103,共4页
水中过量氨氮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超声波强化催化臭氧对含氨氮水进行降解,考察了Sr(NO3)2浓度及煅烧温度对负载活性Al2O3载体催化剂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以Sr(NO3)2浓度为0.10mol/L、700℃下煅烧4 h得到的Sr/Al2O3... 水中过量氨氮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超声波强化催化臭氧对含氨氮水进行降解,考察了Sr(NO3)2浓度及煅烧温度对负载活性Al2O3载体催化剂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以Sr(NO3)2浓度为0.10mol/L、700℃下煅烧4 h得到的Sr/Al2O3作为负载型催化剂催化水中氨氮效果较好。超声使得Sr/Al2O3催化臭氧氧化降解含氨氮水反应时间从120min缩短至60min,而氨氮降解率从52.95%提高至83.20%,气态氮占比从37.40%提高至51.80%。SEM分析结果表明,经700℃煅烧得到的Sr/Al2O3呈粒子联结体,且大小均匀、表面粗糙、凹凸不平。因此,超声的引入促进了催化剂表面N—H键的裂解,有助于水中氨氮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催化臭氧氧化 催化剂 超声强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