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1610例直肠癌术后非肿瘤复发性吻合口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1
作者
邱克茂
蒋伟
+4 位作者
郑吉祥
冯明远
刘秀敏
陆丁山
严俊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0-607,共8页
目的评估影响直肠癌术后发生非肿瘤复发性吻合口狭窄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其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的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03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行手术治疗且一期肠道吻合的直肠癌患者资料。排除标准:...
目的评估影响直肠癌术后发生非肿瘤复发性吻合口狭窄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其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的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03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行手术治疗且一期肠道吻合的直肠癌患者资料。排除标准:(1)术后病理提示吻合口切缘有肿瘤残留者;(2)术后肠镜病理提示吻合口狭窄处为肿瘤复发、或术后影像学评估及肿瘤标志物监测等提示肿瘤复发者;(3)随访时间<3个月;(4)同时多原发癌患者。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评价研究对象一般资料以及肿瘤相关因素和手术方式等变量对直肠癌术后发生非肿瘤复发性吻合口狭窄的影响。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出P<0.05的变量,进一步采用向前逐步回归法对P<0.05的变量采用二分类自变量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直肠癌术后非肿瘤复发性吻合口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在R软件中进一步构建直肠癌术后非肿瘤复发性吻合口狭窄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内部验证和计算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该模型预测的可靠性和准确度。结果共纳入1610例患者,其中男性1008例,女性602例;中位年龄为59(50,67)岁;中位体质指数22.4(20.2,24.5)kg/m2;其中发生非肿瘤复发性吻合口狭窄121例(7.5%)。行新辅助化疗、新辅助放化疗和直接手术患者术后的非肿瘤复发性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1.2%(10/89)、26.4%(47/178)和4.8%(64/1343)。新辅助治疗(新辅助化疗:OR=2.455,95%CI:1.148~5.253,P=0.021;新辅助放化疗:OR=3.882,95%CI:2.425~6.216,P<0.001)、术后吻合口漏(OR=7.960,95%CI:4.550~13.926,P<0.001)、手术方式为开腹手术(OR=3.412,95%CI:1.772~6.571,P<0.001)以及原发肿瘤位置(肿瘤下缘距离肛缘5~10 cm:OR=2.381,95%CI:1.227~4.619,P<0.001;肿瘤下缘距离肛缘<5 cm:OR=5.985,95%CI:3.039~11.787,P<0.001)均是直肠癌术后非肿瘤复发性吻合口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筛选出的4个独立因素,建立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列线图模型。计算出模型ROC的AUC为0.815(0.773~0.857,P<0.001),内部验证法显示,该预测模型的C-index值为0.815,且该模型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拟合度良好。结论直肠癌术后非肿瘤复发性吻合口狭窄与新辅助治疗、吻合口漏、手术方式及原发肿瘤位置密切相关,基于上述4因素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区分度和校正度,有利于筛查直肠癌术后吻合口非肿瘤复发性狭窄人群和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吻合口狭窄
非肿瘤复发性
因素分析
预测模型
列线图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CT检查影像组学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增厚性质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价值
被引量:
1
2
作者
邢静静
柴亚如
+4 位作者
詹鹏超
王芳
董军强
吕培杰
高剑波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33-1242,共10页
目的探讨基于CT检查影像组学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增厚性质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02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47例,女55例;年龄为(63...
目的探讨基于CT检查影像组学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增厚性质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02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47例,女55例;年龄为(63±8)岁。20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法以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41例和验证集61例。患者均行食管癌根治术和CT增强检查。观察指标:(1)吻合口恶性增厚的影响因素分析。(2)预测模型构建与评估。(3)3种预测模型性能比较。运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连续变量的正态性。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n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pa检验和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2名医师CT主观征象和测量的CT数值变量一致性,Kappa值>0.6、ICC>0.6认为一致性较好。单因素分析采用对应的统计学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s逐步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及Delong检验、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及临床实用性。结果(1)吻合口恶性增厚的影响因素分析。202例食管鳞癌患者中,吻合口恶性增厚97例,吻合口炎性增厚105例。2位医师CT主观征象和测量CT数值变量一致性,Kappa值和ICC均>0.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吻合口最大厚度、增厚组织CT强化方式是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恶性增厚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1.46,3.09,95%可信区间(CI)为1.26~1.71,1.18~8.12,P<0.05]。(2)预测模型构建与评估。①临床预测模型: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吻合口最大厚度、增厚组织CT强化方式构建临床预测模型。ROC曲线显示:临床预测模型训练集的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6(95%CI为0.80~0.92)、0.77、0.77、0.80;验证集上述指标分别为0.78(95%CI为0.65~0.89)、0.77、0.77、0.80。Delong检验结果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2,P>0.05)。②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提取202例患者854个影像组学特征,最终筛选出2个影像组学特征(wavelet-LL_firstorder_Maximum和original_shape_VoxelVolume),用于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ROC曲线显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训练集的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7(95%CI为0.81~0.93)、0.80、0.75、0.86;验证集上述指标分别为0.73(95%CI为0.63~0.83)、0.80、0.76、0.94。Delong检验结果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5,P>0.05)。③联合预测模型。联合多因素分析结果和影像组学特征构建联合预测模型。ROC曲线显示:联合预测模型训练集的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3(95%CI为0.89~0.97)、0.84、0.90、0.84;验证集上述指标分别为0.79(95%CI为0.70~0.88)、0.89、0.86、0.91。Delong检验结果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2,P>0.05)。(3)3种预测模型性能比较。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临床预测模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联合预测模型的拟合度均较好(χ^(2)=4.88,7.95,4.85,P>0.05)。Delong检验结果显示:联合预测模型分别与临床预测模型和影像组学预测模型AU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88,2.51,P<0.05);临床预测模型与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2,P>0.05)。校准曲线显示: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良好。决策曲线显示:联合预测模型对吻合口增厚性质的评估能力优于临床预测模型和影像组学预测模型。结论吻合口最大厚度、增厚组织CT强化方式是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恶性增厚的独立影响因素;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可鉴别吻合口良恶性增厚,联合预测模型诊断效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癌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放射组学
吻合口狭窄
吻合口复发
原文传递
题名
基于1610例直肠癌术后非肿瘤复发性吻合口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1
作者
邱克茂
蒋伟
郑吉祥
冯明远
刘秀敏
陆丁山
严俊
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普通外科
广州开发区医院(广州市黄埔区人民医院)普通外科
出处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0-607,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103041、82273360)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2206010085)
+3 种基金
南方医院临床研究项目(2020CR001、2020CR011)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基金(2022B02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202212121011、S202212121104、S202212121092)
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20231250)。
文摘
目的评估影响直肠癌术后发生非肿瘤复发性吻合口狭窄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其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的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03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行手术治疗且一期肠道吻合的直肠癌患者资料。排除标准:(1)术后病理提示吻合口切缘有肿瘤残留者;(2)术后肠镜病理提示吻合口狭窄处为肿瘤复发、或术后影像学评估及肿瘤标志物监测等提示肿瘤复发者;(3)随访时间<3个月;(4)同时多原发癌患者。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评价研究对象一般资料以及肿瘤相关因素和手术方式等变量对直肠癌术后发生非肿瘤复发性吻合口狭窄的影响。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出P<0.05的变量,进一步采用向前逐步回归法对P<0.05的变量采用二分类自变量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直肠癌术后非肿瘤复发性吻合口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在R软件中进一步构建直肠癌术后非肿瘤复发性吻合口狭窄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内部验证和计算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该模型预测的可靠性和准确度。结果共纳入1610例患者,其中男性1008例,女性602例;中位年龄为59(50,67)岁;中位体质指数22.4(20.2,24.5)kg/m2;其中发生非肿瘤复发性吻合口狭窄121例(7.5%)。行新辅助化疗、新辅助放化疗和直接手术患者术后的非肿瘤复发性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1.2%(10/89)、26.4%(47/178)和4.8%(64/1343)。新辅助治疗(新辅助化疗:OR=2.455,95%CI:1.148~5.253,P=0.021;新辅助放化疗:OR=3.882,95%CI:2.425~6.216,P<0.001)、术后吻合口漏(OR=7.960,95%CI:4.550~13.926,P<0.001)、手术方式为开腹手术(OR=3.412,95%CI:1.772~6.571,P<0.001)以及原发肿瘤位置(肿瘤下缘距离肛缘5~10 cm:OR=2.381,95%CI:1.227~4.619,P<0.001;肿瘤下缘距离肛缘<5 cm:OR=5.985,95%CI:3.039~11.787,P<0.001)均是直肠癌术后非肿瘤复发性吻合口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筛选出的4个独立因素,建立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列线图模型。计算出模型ROC的AUC为0.815(0.773~0.857,P<0.001),内部验证法显示,该预测模型的C-index值为0.815,且该模型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拟合度良好。结论直肠癌术后非肿瘤复发性吻合口狭窄与新辅助治疗、吻合口漏、手术方式及原发肿瘤位置密切相关,基于上述4因素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区分度和校正度,有利于筛查直肠癌术后吻合口非肿瘤复发性狭窄人群和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直肠肿瘤
吻合口狭窄
非肿瘤复发性
因素分析
预测模型
列线图模型
Keywords
Rectal neoplasms
anastomotic stenosi
,
non-tumor recurrence
Variable analysis
Prediction model
Nomogram model
分类号
R735.37 [医药卫生—肿瘤]
原文传递
题名
基于CT检查影像组学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增厚性质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价值
被引量:
1
2
作者
邢静静
柴亚如
詹鹏超
王芳
董军强
吕培杰
高剑波
机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出处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33-1242,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971615)。
文摘
目的探讨基于CT检查影像组学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增厚性质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02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47例,女55例;年龄为(63±8)岁。20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法以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41例和验证集61例。患者均行食管癌根治术和CT增强检查。观察指标:(1)吻合口恶性增厚的影响因素分析。(2)预测模型构建与评估。(3)3种预测模型性能比较。运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连续变量的正态性。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n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pa检验和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2名医师CT主观征象和测量的CT数值变量一致性,Kappa值>0.6、ICC>0.6认为一致性较好。单因素分析采用对应的统计学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s逐步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及Delong检验、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及临床实用性。结果(1)吻合口恶性增厚的影响因素分析。202例食管鳞癌患者中,吻合口恶性增厚97例,吻合口炎性增厚105例。2位医师CT主观征象和测量CT数值变量一致性,Kappa值和ICC均>0.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吻合口最大厚度、增厚组织CT强化方式是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恶性增厚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1.46,3.09,95%可信区间(CI)为1.26~1.71,1.18~8.12,P<0.05]。(2)预测模型构建与评估。①临床预测模型: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吻合口最大厚度、增厚组织CT强化方式构建临床预测模型。ROC曲线显示:临床预测模型训练集的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6(95%CI为0.80~0.92)、0.77、0.77、0.80;验证集上述指标分别为0.78(95%CI为0.65~0.89)、0.77、0.77、0.80。Delong检验结果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2,P>0.05)。②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提取202例患者854个影像组学特征,最终筛选出2个影像组学特征(wavelet-LL_firstorder_Maximum和original_shape_VoxelVolume),用于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ROC曲线显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训练集的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7(95%CI为0.81~0.93)、0.80、0.75、0.86;验证集上述指标分别为0.73(95%CI为0.63~0.83)、0.80、0.76、0.94。Delong检验结果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5,P>0.05)。③联合预测模型。联合多因素分析结果和影像组学特征构建联合预测模型。ROC曲线显示:联合预测模型训练集的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3(95%CI为0.89~0.97)、0.84、0.90、0.84;验证集上述指标分别为0.79(95%CI为0.70~0.88)、0.89、0.86、0.91。Delong检验结果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2,P>0.05)。(3)3种预测模型性能比较。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临床预测模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联合预测模型的拟合度均较好(χ^(2)=4.88,7.95,4.85,P>0.05)。Delong检验结果显示:联合预测模型分别与临床预测模型和影像组学预测模型AU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88,2.51,P<0.05);临床预测模型与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2,P>0.05)。校准曲线显示: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良好。决策曲线显示:联合预测模型对吻合口增厚性质的评估能力优于临床预测模型和影像组学预测模型。结论吻合口最大厚度、增厚组织CT强化方式是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恶性增厚的独立影响因素;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可鉴别吻合口良恶性增厚,联合预测模型诊断效能最优。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癌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放射组学
吻合口狭窄
吻合口复发
Keywords
Esophageal neoplasm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Tomography,X-ray com-puted
Radiomics
anastomotic stenosi
s
anastomotic
recurrence
分类号
R735.1 [医药卫生—肿瘤]
R730.44 [医药卫生—肿瘤]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1610例直肠癌术后非肿瘤复发性吻合口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邱克茂
蒋伟
郑吉祥
冯明远
刘秀敏
陆丁山
严俊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2
基于CT检查影像组学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增厚性质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价值
邢静静
柴亚如
詹鹏超
王芳
董军强
吕培杰
高剑波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