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struction of the first high-density genetic map for growth related QTL analysis in 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被引量:1
1
作者 Yanhong SUN Pei LI +5 位作者 Guiying WANG Renli SUN Jian CHEN Qi ZHOU Jingou TONG Qing LI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3期1118-1130,共13页
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is a fish endemic to the upper areas of the Changjiang(Yangtze)River in China.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mapping is a powerful tool to identify potential genes affecting traits of econom... 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is a fish endemic to the upper areas of the Changjiang(Yangtze)River in China.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mapping is a powerful tool to identify potential genes affecting traits of economic importance in domestic animals.In this study,a high-density genetic map was constructed with 5901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makers by sequencing 92 individual fish from a F1 family using the 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 approach.Initially,48 QTLs for total length,body length,body height,and body weight wer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high density of the genetic map with 24 LGs,a total length of 3839.4 cM,and marker spacing of about 0.82 cM.These QTLs explained 27.1%-49.9%of phenotypic variance.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major QTL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growth of A.nigrocauda,and these are potentially useful in comparative genomics research,genome assembly,and marker-assisted breeding programs for this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high-density genetic map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下载PDF
黑尾近红鲌消化系统的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研究
2
作者 董立学 蒋明 +8 位作者 陆星 吉哲慧 魏辉杰 李清 孙艳红 陈见 李佩 李明光 王贵英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74,共8页
为了解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特点,采用生物学测量、苏木精-伊红染色(HE)组织学观察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31尾黑尾近红鲌[平均体重(115.71±24.12)g]消化系统各部分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为了解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特点,采用生物学测量、苏木精-伊红染色(HE)组织学观察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31尾黑尾近红鲌[平均体重(115.71±24.12)g]消化系统各部分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黑尾近红鲌口亚上位,口裂宽/吻长、口裂高/吻长分别为1.68±0.16、1.46±0.12;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和肠组成,肠道盘曲简单,以折点为界可将肠道分为前、中、后三段;(2)黑尾近红鲌肝脏指数为0.51±0.31,肠道系数为0.93±0.23,胰腺组织在肝脏中呈弥散性分布;(3)食道与前肠、中肠、后肠褶皱数量均差异显著,粘液细胞密度差异不显著;前肠管腔直径、褶皱高度和肌层厚度均显著高于后肠;(4)肠内面突起的皱褶发达,前肠和后肠分泌孔小而密集,微绒毛短而粗;中肠分泌孔大而多,微绒毛长而密,排列整齐。以上结果表明,黑尾近红鲌的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符合其肉食性兼具杂食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消化系统 形态学 组织学
下载PDF
杂交鲌(翘嘴鲌♀×黑尾近红鲌♂)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吉哲慧 李清 +7 位作者 蒋明 孙艳红 陆星 陈见 李佩 魏辉杰 李明光 王贵英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19,共8页
为探究杂交鲌“先锋1号”(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的消化系统特征并分析其食性及消化吸收特点,本研究采用生物学测量、电镜扫描、苏木精-伊红(H.E)染色等方法对体质量为(192.04±40.4... 为探究杂交鲌“先锋1号”(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的消化系统特征并分析其食性及消化吸收特点,本研究采用生物学测量、电镜扫描、苏木精-伊红(H.E)染色等方法对体质量为(192.04±40.45)g杂交鲌的外部形态特征、消化道、各部分形态学及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杂交鲌消化系统由消化道与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管和肠3部分,无胃;肠道呈z字型盘旋,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胰腺组织在肝脏中成弥散性分布。(2)杂交鲌肠道系数为0.94±0.09,口咽腔长/头长比值为0.21±0.05,符合杂食性鱼类特征。(3)杂交鲌食道、前肠、中肠、后肠四者的肌层厚度和管腔直径相互间都存在显著差异,肌层厚度和管腔直径依次减小,其中食道肌层厚度和管腔直径最长,分别为(522.59±34.06)μm和(3489.5±114.38)μm;后肠最短分别为(163.94±4.76)μm和(1937.37±64.32)μm。(4)粘液细胞在消化道内呈不均匀分布,食道内粘液细胞的密度显著高于肠道内粘液细胞的密度;食道中多为Ⅰ型粘液细胞,前肠内多为Ⅱ型粘液细胞。(5)杂交鲌食道及整个肠道均具有消化吸收功能,其中前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生物学性状 消化系统 组织学 超微结构
下载PDF
饥饿和再投喂对黑尾近红鲌幼鱼体成分、消化酶活性和RNA/DNA比值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李代金 黄辉 +1 位作者 谭德清 朱成科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7-32,79,共7页
在室内水温23~26℃的条件下,分别对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幼鱼进行不同时间(0、5、10、15、20和25 d)的饥饿处理和饥饿后恢复投喂(25 d)试验。结果显示:在饥饿过程中,幼鱼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体重和RNA/DNA比值不... 在室内水温23~26℃的条件下,分别对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幼鱼进行不同时间(0、5、10、15、20和25 d)的饥饿处理和饥饿后恢复投喂(25 d)试验。结果显示:在饥饿过程中,幼鱼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体重和RNA/DNA比值不断减小。脂肪含量在饥饿前期下降明显,后期下降缓慢;蛋白质含量在饥饿前期下降缓慢,后期下降明显,表明幼鱼是优先利用脂肪作为能量来源,其次再利用蛋白质。饥饿5、10 d组幼鱼的消化酶活性下降显著(P<0.05)。肝脏的蛋白酶、淀粉酶活性饥饿至15 d下降显著,之后随着饥饿时间延长,下降趋于平缓;消化道的脂肪酶、淀粉酶活性饥饿至15 d显著下降,之后下降趋于平缓。恢复投喂后,饥饿5、10、15、20 d组幼鱼的消化酶、生化组成及RNA/DNA比值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饥饿25 d组幼鱼的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RNA/DNA比值、消化酶均未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饥饿5、10 d组幼鱼体重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饥饿15、20、25 d组幼鱼体重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这表明黑尾近红鲌幼鱼的补偿生长随饥饿时间的不同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ocauda) 饥饿 再投喂 生化组成 消化酶活性 RNA/DNA比值
下载PDF
不同年龄黑尾近红鲌消化酶活性比较 被引量:26
5
作者 白晓慧 王贵英 熊传喜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33,共4页
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一龄和二龄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肝胰脏及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并对两个年龄组个体的上述消化酶活性分别进行了比较。实验测得一龄鱼蛋白酶活性大小为前肠>中肠>后肠>... 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一龄和二龄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肝胰脏及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并对两个年龄组个体的上述消化酶活性分别进行了比较。实验测得一龄鱼蛋白酶活性大小为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二龄鱼蛋白酶活性大小为中肠>前肠>后肠>肝胰脏;两个年龄组淀粉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同,为肝胰脏>中肠>后肠>前肠;两个年龄组消化道中脂肪酶活性变化趋势也基本相同,为后肠>中肠>前肠>肝胰脏。总体来看,一龄鱼消化酶活性大于二龄鱼,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差异显著,而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在二龄鱼人工配合饲料中,要适当减少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蛋白酶 淀粉酶 脂肪酶
下载PDF
杂交鲌“先锋1号”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评价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贵英 喻亚丽 +8 位作者 何力 毛涛 董立学 李佩 陈见 孙艳红 魏辉杰 李明光 李清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2-80,共9页
为探明杂交鲌“先锋1号”与其母本翘嘴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和父本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的营养品质差异,对三种鲌肌肉营养品质进行了测定和评价。结果显示:杂交鲌水分含量显著高于父本,粗脂肪... 为探明杂交鲌“先锋1号”与其母本翘嘴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和父本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的营养品质差异,对三种鲌肌肉营养品质进行了测定和评价。结果显示:杂交鲌水分含量显著高于父本,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父本,灰分含量显著低于母本。杂交鲌肌肉的胱氨酸(Cys)含量显著高于母本,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高于父本。杂交鲌肌肉中十五碳烷酸(C15∶0)、α-亚麻酸(C18∶3)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翘嘴鲌和黑尾近红鲌。杂交鲌肌肉硬度显著高于母本,肌肉弹性显著低于父本;铁含量与父本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母本。结果表明,杂交鲌“先锋1号”肌肉营养成分兼具双亲的优良性状,表现出一定的杂交优势,是一种优质的营养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鲌“先锋1号” 翘嘴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营养成分 肌肉品质
下载PDF
黑尾近红鲌鱼种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清 王贵英 +5 位作者 白晓慧 祝东梅 李佩 熊传喜 陈见 刘英武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1-96,共6页
在不同水温(14、20、25、27.5、32℃)条件下,测定了不同规格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鱼种(Ⅰ:6~8 cm,1.45~2.89 g,Ⅱ:9~11 cm,3.73~6.26 g,Ⅲ:25.0~26.8 cm,119.36~123.64 g)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黑尾近红鲌鱼... 在不同水温(14、20、25、27.5、32℃)条件下,测定了不同规格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鱼种(Ⅰ:6~8 cm,1.45~2.89 g,Ⅱ:9~11 cm,3.73~6.26 g,Ⅲ:25.0~26.8 cm,119.36~123.64 g)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黑尾近红鲌鱼种耗氧量和耗氧率随水温上升而升高,呈显著正相关,规格Ⅰ和规格Ⅱ的耗氧量关系式分别为:Y_(Ⅰ-1)=0.005 3X1.484 8(R2=0.996 2)、Y_(Ⅱ-1)=0.003 8X1.767 1(R2=0.985 7);耗氧率关系式分别为:Y_(Ⅰ-2)=0.003 0X1.510 6(R2=0.960 4)、Y_(Ⅱ-2)=0.001 4X1.650 3(R2=0.986 6)。黑尾近红鲌鱼种的窒息点随水温的上升和鱼体规格的增加略有升高,但其窒息点较低,三种规格鱼种的平均窒息点分别为0.37mg/L、0.44 mg/L和0.40 mg/L。在水温14~32℃条件下,黑尾近红鲌鱼种的耗氧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可根据其活动规律指导人工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鱼种 耗氧率 窒息点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的鲌鲂“先锋2号”、团头鲂及黑尾近红鲌的群体遗传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孙艳红 马浩 +5 位作者 魏辉杰 王贵英 陈见 祝东梅 李佩 李清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36,共7页
从黑尾近红鲌发表的46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的11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分析团头鲂(♀)和黑尾近红鲌(♂)及其杂交后选育的F4代,即鲌鲂“先锋2号”三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结果显示:这三个群体之间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182... 从黑尾近红鲌发表的46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的11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分析团头鲂(♀)和黑尾近红鲌(♂)及其杂交后选育的F4代,即鲌鲂“先锋2号”三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结果显示:这三个群体之间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182、4.273、4.27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482、2.803和3.080;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712、0.380和0.507;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79、0.474和0.656;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08、0.414和0.572。鲌鲂“先锋2号”与母本团头鲂的遗传距离为0.2709,小于与父本黑尾近红鲌的遗传距离(0.5381),在亲缘关系树状图上先与母本聚为一支。鲌鲂“先锋2号”从母本中获得较多的遗传物质,较双亲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更高的基因杂合度。研究结果将为研究团头鲂和黑尾近红鲌杂交后代的遗传多样性,探索鲌亚科鱼类属间杂交育种后亲本与子代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鲌鲂“先锋2号”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下载PDF
黑尾近红鲌精子活力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贵英 李清 +5 位作者 祝东梅 李佩 熊传喜 刘文伟 陈见 孙艳红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8期2062-2065,共4页
在水温23℃的条件下,对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Yih et Wu)精子在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不同水体以及不同离体时间情况下的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0~1.2%的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浓度小于0.5%时,随着浓度的增加... 在水温23℃的条件下,对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Yih et Wu)精子在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不同水体以及不同离体时间情况下的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0~1.2%的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浓度小于0.5%时,随着浓度的增加,黑尾近红鲌精子快速运动时间随之延长;在0.5%氯化钠溶液中,精子快速运动时间最长(52.00±3.46 s),与其他组别差异显著(P〈0.05);当浓度大于0.9%时,精子未激活。2精子在蒸馏水中的快速运动时间(36.33±1.15 s)显著(P〈0.05)高于在自来水(32.00±1.00 s)和池塘水(27.67±1.52 s)中。3采用蒸馏水激活离体精子1~15 h,随着时间的延长,存活精子快速运动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精子成活率显著降低(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Yih ET Wu) 精子活力 激活剂
下载PDF
黑尾近红鲌精子低温保存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贵英 张涵 +4 位作者 李清 祝东梅 陈见 李佩 孙艳红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7,32,共6页
在4℃条件下,以精子活力为指标,研究了不同浓度的Na^+、K^+、Ca^(2+)、Mg^(2+)、葡萄糖、氨基酸等组成的5种(A、B、C、D、E)精子保存液及其适量添加青霉素对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精子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温度为... 在4℃条件下,以精子活力为指标,研究了不同浓度的Na^+、K^+、Ca^(2+)、Mg^(2+)、葡萄糖、氨基酸等组成的5种(A、B、C、D、E)精子保存液及其适量添加青霉素对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精子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温度为4℃时,精子活力达80%的保存液A、B、C、D、E的保存时间分别为48、24、60、48、48 h,保存液C的保存时间明显高于其它各组;2)在各保存液中分别添加浓度为2.0×104IU/m L的青霉素,精子活力达80%的保存液A、B、C、D、E的保存时间分别为60、36、156、48、144 h,保存时间延长了12~96 h,保存液C和E的延长时间最长,均为96 h;3)人工授精试验证明,经保存的黑尾近红鲌精子能正常用于人工繁殖,受精率达(90.6±0.8)%^(91.8±0.9)%,与对照组精子受精率(92.4±0.8)%无显著差异。添加青霉素,保存液C的保存效果最好,其次是保存液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精子 保存液 青霉素 保存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