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邾国故城一件青铜带钩的保护及其错金技术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史本恒 王云鹏 +1 位作者 路国权 王青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0-89,共10页
2018年山东省邹城市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出土了一件锈蚀严重的带钩,为了全面了解其材质特征和保存状况,对其进行了X光探伤、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扫描电镜-能谱仪分析(SEM-EDS)。结果显示这是一件较为... 2018年山东省邹城市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出土了一件锈蚀严重的带钩,为了全面了解其材质特征和保存状况,对其进行了X光探伤、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扫描电镜-能谱仪分析(SEM-EDS)。结果显示这是一件较为罕见的错金嵌绿松石青铜带钩。为了揭示其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在科技检测基础上开展了保护工作。在保护过程中,通过对带钩和金丝形貌特征的显微观察可知,金丝的横截面形态既有倒三角形也有倒梯形,而且较宽的金丝是由单根细金丝折弯盘绕而成。这些独特的错金技术特征在以往公开发表的资料中尚未见报道,说明古代错金技术存在多种具体实现方式,这为错金银工艺研究提供了新的珍贵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邾国故城 青铜带钩 保护 错金技术 金丝折弯盘绕
下载PDF
江苏丹阳葛城遗址勘探试掘简报 被引量:3
2
作者 肖梦龙 杨宝成 司红伟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40,F0002,I0001,F0003,共19页
江苏丹阳葛城吴文化遗址,经勘探试掘,确认其为一座吴国城址。城址内分布有窖穴、房基、水井、水沟,城址外分布有土墩墓。遗址中出土有较丰富的陶器、石器、青铜器等吴文化遗物。通过对出土陶器分析,可将该文化遗存分为三期:早期为西周... 江苏丹阳葛城吴文化遗址,经勘探试掘,确认其为一座吴国城址。城址内分布有窖穴、房基、水井、水沟,城址外分布有土墩墓。遗址中出土有较丰富的陶器、石器、青铜器等吴文化遗物。通过对出土陶器分析,可将该文化遗存分为三期:早期为西周中晚期,中期为春秋前期,晚期为春秋后期,三者之间连续无缺环。经与江、浙、皖地区同类吴文化遗存对比,可推知丹阳葛城古城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延续使用时间最长、保存状况较为完好的吴国城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丹阳 葛城遗址 陶器分析 垛泥城墙 早期吴城
下载PDF
古会稽山与越国早期都邑考略
3
作者 余志三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13-22,共10页
越国迁都绍兴前已存世1568年,但这一时期的城址至今未被发现。本文根据古文献记载及德清县出土的古青铜器、火烧山和亭子桥窑址原始瓷,结合地形地貌和史迹进行探寻,认为越国早期都邑与神话传说中的防风古国重合,所在的古会稽山不在今绍... 越国迁都绍兴前已存世1568年,但这一时期的城址至今未被发现。本文根据古文献记载及德清县出土的古青铜器、火烧山和亭子桥窑址原始瓷,结合地形地貌和史迹进行探寻,认为越国早期都邑与神话传说中的防风古国重合,所在的古会稽山不在今绍兴市而在德清县;直到越国被吴败后勾践才将都城从德清迁到绍兴,诸多地名因此附会到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会稽山 越国早期城址 历史地理
下载PDF
山西平定城址调查及复原研究
4
作者 刘天歌 《草原文物》 2021年第2期78-90,共13页
平定城自宋初迁至现址后沿用至今,本文结合实地调查和平定地方志等文献资料,梳理平定城内多个主要建置的历史沿革,推断其位置,并在此基础上对明代后期至清代平定州城的基本格局进行复原。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平定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战略意义... 平定城自宋初迁至现址后沿用至今,本文结合实地调查和平定地方志等文献资料,梳理平定城内多个主要建置的历史沿革,推断其位置,并在此基础上对明代后期至清代平定州城的基本格局进行复原。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平定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战略意义,及其作为微地貌影响下的山地城的营建特点,阐释相关因素对城市形态布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定州 山地城 古今重叠型城址 城市考古
下载PDF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2018年西城墙发掘简报
5
作者 陈章龙 霍东升 +4 位作者 王青 赵江运 陈章龙(线图) 霍东升(线图) 杨镇(摄)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69,I0002,I0003,共16页
2018年3—7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山东省邹城市邾国故城遗址西城墙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城壕、城墙等遗迹。其中,城墙为平地起筑,后期修补较为频繁,部分区域可见完整的夯层、夯窝及版筑痕迹。依据构筑方式、出土遗物等信息可将城墙分... 2018年3—7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山东省邹城市邾国故城遗址西城墙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城壕、城墙等遗迹。其中,城墙为平地起筑,后期修补较为频繁,部分区域可见完整的夯层、夯窝及版筑痕迹。依据构筑方式、出土遗物等信息可将城墙分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战国时期、两汉时期三个阶段。城壕堆积相对凌乱,可分为始凿阶段(不晚于战国中期)、外扩阶段(战国至汉代)、废弃阶段(魏晋以后)。此外,发掘过程中还清理水井、墓葬、灶等遗迹,特别是J2内出土一批戳印陶文的陶罐,为进一步研究历史上邾国故城手工业生产管理制度和生产面貌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邹城市 邾国故城遗址 夯筑城墙 城壕 戳印陶文
原文传递
邾国故城新莽铜诏版和铜环权简论 被引量:6
6
作者 王青 马新 +5 位作者 王子今 方辉 白云翔 孙机 苏荣誉 熊长云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5-44,25,共20页
邾国故城遗址位于山东邹城市峄山镇纪王城村周围,是东周时期邾国的都城和秦汉至两晋时期的邹县(驺县)县治,作为都城和县城使用的时间长达1100年(公元前614年至公元556年)。2017年6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时,在一眼... 邾国故城遗址位于山东邹城市峄山镇纪王城村周围,是东周时期邾国的都城和秦汉至两晋时期的邹县(驺县)县治,作为都城和县城使用的时间长达1100年(公元前614年至公元556年)。2017年6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时,在一眼西汉水井(J3)内出土了8件新莽时期的铜度量衡器,包括衡1件、权4件、诏版2件和货版1件。每件铜器都有铭文,显示可能铸造于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铭文内容与文献记载的新莽改制有关。为了充分论证这批铜器的学术价值,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文化遗产研究院在9月2日举办了专家座谈会,与会学者对这批铜器的铭文内容、制作与使用情况,及其所反映的新莽改制的历史评价和度量衡发展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批新莽铜器是迄今为止首次经过科学发掘出土,也是一次性集中发现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汉代度量衡器,制作精良,保存较完好,铭文字数多,透露的历史信息丰富而重要,为研究西汉末年王莽代汉并实行货币和度量衡制度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我国度量衡发展史等问题,都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另外,这批铜器出自邾国故城遗址的宫殿区"皇台"之上,证明"皇台"范围内应存在汉代官署区,这对研究遗址的城市布局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下一步的田野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在此次专家座谈会成果的基础上,本刊约请与会学者对这批重要的考古新材料进一步加以研究,从不同角度阐释其重要的学术价值。现将初步的研究收获予以发表,希望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也期待相关研究的继续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邾国故城 铜度量衡器 始建国元年 新莽改制
原文传递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2015年发掘出土植物大遗存分析——兼议古代城市管理视角中的人与植物 被引量:8
7
作者 马方青 陈雪香 +1 位作者 路国权 王青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64,65-69,共13页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2015年发掘浮选出近两万粒植物大遗存,年代自春秋延续至汉代。研究结果显示,小麦和粟很可能是该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大豆、小豆、黍和水稻则是辅助性的。基于对城址发掘区功能的初步推断,植物遗存平均密度较低和&qu...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2015年发掘浮选出近两万粒植物大遗存,年代自春秋延续至汉代。研究结果显示,小麦和粟很可能是该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大豆、小豆、黍和水稻则是辅助性的。基于对城址发掘区功能的初步推断,植物遗存平均密度较低和"谷物杂草比"相对增长的趋势,可能反映了该地点在官方控制下的、连续且稳定的植物管理活动,一定程度地折射出城市中的部分人群在手工生产、粮食存储等活动中对各类植物的不同利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邾国故城遗址 植物大遗存 春秋 战国 汉代 古代城市管理
原文传递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2017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4
8
作者 王青 陈荣贤 +2 位作者 刘灿 陈章龙 郎剑锋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56,2+70+129+127-128,共20页
2017年3—7月,山东大学邾国故城遗址考古队对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发掘区位于皇台中部偏北处,共清理春秋、战国、秦汉、晋唐至近代遗迹300余个,包括灰坑、窑炉、房址、沟渠等遗迹。出土遗物包括各类陶器、铜器、铁器、石器和瓷器等... 2017年3—7月,山东大学邾国故城遗址考古队对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发掘区位于皇台中部偏北处,共清理春秋、战国、秦汉、晋唐至近代遗迹300余个,包括灰坑、窑炉、房址、沟渠等遗迹。出土遗物包括各类陶器、铜器、铁器、石器和瓷器等。其中,长条形窑炉,成套新莽时期铜诏版、度量衡器的出土,为解读邾国故城历史变迁及历史地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邹城 邾国故城遗址 春秋 战国 秦汉 窑炉
原文传递
邾国故城遗址田野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 被引量:5
9
作者 郎剑锋 陈章龙 王青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24,2,共22页
邾国故城遗址位于山东邹城市峄山镇纪王城村周围,是东周时期邾国的都城和秦汉至两晋时期的邹县(驺县)县治,作为都城和县城使用的时间长达1100年(公元前614年至公元556年)。2017年6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时,在一眼... 邾国故城遗址位于山东邹城市峄山镇纪王城村周围,是东周时期邾国的都城和秦汉至两晋时期的邹县(驺县)县治,作为都城和县城使用的时间长达1100年(公元前614年至公元556年)。2017年6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时,在一眼西汉水井(J3)内出土了8件新莽时期的铜度量衡器,包括衡1件、权4件、诏版2件和货版1件。每件铜器都有铭文,显示可能铸造于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铭文内容与文献记载的新莽改制有关。为了充分论证这批铜器的学术价值,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文化遗产研究院在9月2日举办了专家座谈会,与会学者对这批铜器的铭文内容、制作与使用情况,及其所反映的新莽改制的历史评价和度量衡发展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批新莽铜器是迄今为止首次经过科学发掘出土,也是一次性集中发现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汉代度量衡器,制作精良,保存较完好,铭文字数多,透露的历史信息丰富而重要,为研究西汉末年王莽代汉并实行货币和度量衡制度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我国度量衡发展史等问题,都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另外,这批铜器出自邾国故城遗址的宫殿区"皇台"之上,证明"皇台"范围内应存在汉代官署区,这对研究遗址的城市布局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下一步的田野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在此次专家座谈会成果的基础上,本刊约请与会学者对这批重要的考古新材料进一步加以研究,从不同角度阐释其重要的学术价值。现将初步的研究收获予以发表,希望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也期待相关研究的继续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掘简报 邹城市 山东省 遗址 国故 考古发掘资料 104国道 京沪铁路
原文传递
薛国故城出土鸟形杯小议 被引量:9
10
作者 严志斌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9-106,共8页
1978年,山东省滕州市城南的薛国故城4号墓出土了铜鼎11件、铜簋6件、铜鬲6件、铜篮2件、铜壶3件、铜岙1件、铜盘2件、铜匝1件、铜鉴1件、铜舟1件、铜矛1件、陶孽6件。该墓是一座七鼎六簋的大型墓,年代属于春秋早中期。在铜鼎与铜壶之... 1978年,山东省滕州市城南的薛国故城4号墓出土了铜鼎11件、铜簋6件、铜鬲6件、铜篮2件、铜壶3件、铜岙1件、铜盘2件、铜匝1件、铜鉴1件、铜舟1件、铜矛1件、陶孽6件。该墓是一座七鼎六簋的大型墓,年代属于春秋早中期。在铜鼎与铜壶之间还出土了3件铜鸟形杯,但报告没有对它们详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国故城 鸟形杯 伯公父勺
原文传递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2017、2018年考古发掘所获文字资料 被引量:2
11
作者 郎剑锋 陈章龙 王青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0-80,F0002,I0004,F0003,共14页
2017、2018年,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连续开展两次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丰富的东周、汉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出土了较为丰富的文字资料,主要包括金文、陶文两类。金文资料包括衡、权、版等新莽铜器以及印章、铜镜、钱币等,陶文资... 2017、2018年,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连续开展两次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丰富的东周、汉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出土了较为丰富的文字资料,主要包括金文、陶文两类。金文资料包括衡、权、版等新莽铜器以及印章、铜镜、钱币等,陶文资料包括豆、盆、盂、罐等陶器。时代方面,金文资料均为汉代,陶文资料均为战国时期。邾国故城遗址新出土的文字资料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邾国故城遗址 战国 汉代 新莽铜器 金文 陶文
原文传递
山东邾国故城新莽铜度量衡器铭文的制作方式 被引量:3
12
作者 史本恒 宋爱平 +2 位作者 张冲 王青 郎剑锋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7-86,共11页
2017年山东国故城遗址出土了8件新莽铜度量衡器,每件皆有铭文,学术价值重大,但对其铭文的制作方式,学界分歧较大。通过显微镜观察铭文特征,发现其笔画上呈现出有鱼鳞状或台阶状痕迹、末端器表凸起、横截面及末端呈√字形、两侧翻卷隆起... 2017年山东国故城遗址出土了8件新莽铜度量衡器,每件皆有铭文,学术价值重大,但对其铭文的制作方式,学界分歧较大。通过显微镜观察铭文特征,发现其笔画上呈现出有鱼鳞状或台阶状痕迹、末端器表凸起、横截面及末端呈√字形、两侧翻卷隆起、打磨线变形等5种显微形貌特征,与铭文的制作工艺有关。将这些特征与模拟刻铭、模拟铸铭以及不同时代青铜器的铭文进行比较,可知该批铜器铭文应为刻制而成,并非铸造完成。这对重新审视我国古代高超的金属刻制工艺技术有较大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国故城 新莽时期 铜度量衡器 铸铭 刻铭
原文传递
郑韩故城中行遗址马坑性质刍议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博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6-42,共7页
相关研究通常认为中行遗址发现的马坑与青铜礼、乐器坑均属于祭祀坑性质。虽然先秦时期的祭祀活动中确实用马为牺牲,但通过对中行遗址45座马坑以及所埋马匹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们既与东周遗址所见祭祀用牲遗迹有明显不同,也与先... 相关研究通常认为中行遗址发现的马坑与青铜礼、乐器坑均属于祭祀坑性质。虽然先秦时期的祭祀活动中确实用马为牺牲,但通过对中行遗址45座马坑以及所埋马匹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们既与东周遗址所见祭祀用牲遗迹有明显不同,也与先秦文献记载的祭祀用牲制度存在矛盾,应当并非祭祀活动遗迹。中行遗址马匹年龄与性别构成与近代人工蓄养马群相似,牡马牝马分开掩埋及每坑埋放二马或四马等现象又可能与先秦时期的养马制度有关。据此种种迹象推测,中行马坑中的马匹可能来自郑国公室所蓄养的一个较为完整的种马群,又因为某次偶发事件而在较短时间内被全体杀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韩故城 中行遗址 马坑
原文传递
山东邹城市邾国故城遗址2015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24
14
作者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 邹城市文物局 +1 位作者 路国权(执笔者) 王青(执笔者)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67,126+47-67+2,共24页
邾国故城遗址春秋时期遗迹有灰坑、水井、房址和墓葬,出土遗物有陶器、鹿角料和骨料。战国、秦代遗迹有灰坑、水井、窑炉和灰沟,出土遗物有陶器和兽骨。汉代遗迹有灰坑、灰沟、水井、窑炉、窖藏和墓葬,出土遗物有陶器、铁器和兽骨。此... 邾国故城遗址春秋时期遗迹有灰坑、水井、房址和墓葬,出土遗物有陶器、鹿角料和骨料。战国、秦代遗迹有灰坑、水井、窑炉和灰沟,出土遗物有陶器和兽骨。汉代遗迹有灰坑、灰沟、水井、窑炉、窖藏和墓葬,出土遗物有陶器、铁器和兽骨。此次发掘,为遗址的年代和布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邹城市 邾国故城遗址 陶量 东周时期 秦汉时期
原文传递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宫殿区南部2016年秋季调查简报
15
作者 蒲珅杉 李京震 +6 位作者 张文涛 朱滢 曹洋 王青 刘志标 刘艳菲 张森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36,共12页
2016年秋季,山东大学邾国故城遗址考古队对邾国故城遗址宫殿区南部约10万平方米的范围进行了城内系统调查。本次调查采集了大量标本,主要为山东南部地区常见的东周、汉代生活类器物。通过对调查区发现陶片的器形统计和分布密度计算,并结... 2016年秋季,山东大学邾国故城遗址考古队对邾国故城遗址宫殿区南部约10万平方米的范围进行了城内系统调查。本次调查采集了大量标本,主要为山东南部地区常见的东周、汉代生活类器物。通过对调查区发现陶片的器形统计和分布密度计算,并结合2015年邾国故城发掘、2016年夏季城内钻探、2018年金水河附近试掘的收获,推测以金水河为界,遗址北部可能是夯土、壕沟、道路和手工业作坊分布区,南部是居址、手工业作坊、市场及相对应的管理机构等的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邹城 邾国故城遗址 宫殿区南部 东周 汉代
原文传递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新出陶量与量制初论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艳菲 王青 路国权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9-104,共16页
2015年邾国故城遗址出土了一批战国和秦代的陶量,对这些陶量容积的分析可知,邾国量制与齐国量制非常接近,前者可能受到过后者的影响。部分陶量的表面刻印有陶文或戳记,其中"邾"字陶文在邾国故城为首次发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015年邾国故城遗址出土了一批战国和秦代的陶量,对这些陶量容积的分析可知,邾国量制与齐国量制非常接近,前者可能受到过后者的影响。部分陶量的表面刻印有陶文或戳记,其中"邾"字陶文在邾国故城为首次发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证明东周邾国的都城位置与文献记载是相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邾国故城 陶量 量制 战国及秦代
原文传递
山东邹城市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 被引量:6
17
作者 路国权 王青 +6 位作者 刘志标 刘广华 郑建芳 边荣伟(拍摄) 刘善沂(绘制) 赵静(绘制) 房萌(绘制)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8-30,共13页
西岗墓地位于山东省邹城市邾国故城遗址西北部的土岭上(图一)。该地原为面积广阔的土岗,西部现被民居占压,东部为果树林。2018年6月,峄山街村在扩建道路取土时破坏了一座墓葬,山东大学邾国故城考古队闻讯后,会同邹城市文物局进行了抢救... 西岗墓地位于山东省邹城市邾国故城遗址西北部的土岭上(图一)。该地原为面积广阔的土岗,西部现被民居占压,东部为果树林。2018年6月,峄山街村在扩建道路取土时破坏了一座墓葬,山东大学邾国故城考古队闻讯后,会同邹城市文物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编号为西岗墓地一号墓(以下简称M1)。墓葬早年遭多次盗扰,放置在棺椁之间和器物箱内的器物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唯有器物箱西端的器物保存较好,扰土中也发现一些随葬品。现将该墓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邹城市 邾国故城遗址 战国早期 印纹硬陶 原始瓷器
原文传递
山东滕州薛国故城出土部分青铜器的时代及科学分析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吉 孙波 +1 位作者 郝导华 吕承佳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8-114,共17页
山东滕州薛国故城1985至1994年间出土青铜器的年代集中于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薛国故城出土青铜容器以铅锡青铜为主,春秋中期早段的低锡容器较多,此后合金配比逐渐升高并稳定;铅料资源则与邻近的海岱及中原地区基本一致,并在春秋早中期... 山东滕州薛国故城1985至1994年间出土青铜器的年代集中于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薛国故城出土青铜容器以铅锡青铜为主,春秋中期早段的低锡容器较多,此后合金配比逐渐升高并稳定;铅料资源则与邻近的海岱及中原地区基本一致,并在春秋早中期之际、春秋中晚期之际和春战之际发生过三次变化。薛国故城出土青铜剑的材质多为高锡青铜,其中扁茎无首剑的铅含量显著高于圆茎剑。这批检测数据填补了东周薛国青铜器技术研究的空白,对认识东周时期汉淮海岱地区青铜器的资源与技术特征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国故城 东周 青铜器 检测分析
原文传递
郑州祭城镇古城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顾万发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2-83,I0011,共13页
本文借引古代文献以及相关考古发现,详细考证了"祭"字问题、"祭伯"和"祭公"的爵称呼问题、祭城村早期古城与食邑的问题、"祭国"之城发现的意义以及"祭国"的存续问题等。
关键词 郑州 古城 讨论
原文传递
河北涿鹿故城遗址2号战国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4
20
作者 魏东 詹芃 赵晓芳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3-51,2,共19页
涿鹿故城遗址位于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地处涿鹿县矾山盆地中,海拔高度约为733米。遗址东北角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4′18.4″、北纬40°13′32.3″。该城址现存部分平面近梯形,残存夯筑城墙高3~5米,最大长度约500米。南... 涿鹿故城遗址位于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地处涿鹿县矾山盆地中,海拔高度约为733米。遗址东北角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4′18.4″、北纬40°13′32.3″。该城址现存部分平面近梯形,残存夯筑城墙高3~5米,最大长度约500米。南、西、北三面城墙保存相对完整,东城墙部分被轩辕湖冲毁。遗址内地表可见大量陶片,多夹砂陶和泥质陶,多为红色、黑色和灰色,可辨器形包括鼎、鬲、豆、盆等。石杵、斧、凿及陶纺轮等工具也有发现。对该城址的勘探结果表明,城址内保存有灰坑、井和疑似道路等遗迹(图一;图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涿鹿县 涿鹿故城 战国墓葬 燕国贵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