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8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cient River in the Houjiayao Site, Nihewan Basin and Its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ical Significance
1
作者 LI Xiang LI Lei +2 位作者 HUANG Huafang WANG Jian ZHANG Congco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8年第1期50-56,60,共8页
Lying on the northwest of Nihewan Basin, Houjiayao Site was discovered 40 years ago. But there is still a controversy about the existence age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Houjiayao ancient human. Based on the geologi... Lying on the northwest of Nihewan Basin, Houjiayao Site was discovered 40 years ago. But there is still a controversy about the existence age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Houjiayao ancient human.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electrical resistivity sounding and altitude measuring, authors of this paper attempt to do a research on stratigraphic stru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river in Houjiayao Site, and to interpret the above problem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An ancient river, which came from Xionger Mountain in the north of the Site, developed in Houjiayao Site, and its width was more than 1 km. The ancient river formed before 240 ka B.P., and disappear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late Pleistocene, and its developing history ran through the entire living stage of Houjiayao ancient human.(2) The Site cultural relics were not buried in the lacustrine facies, but in the oxbow lake sediments of the ancient river and clay layer which laid on the oxbow lake sediments unconformably during the period of 224-161 ka B.P., and it indicated that the Houjiayao ancient people lived here for as long as 60 ka years.(3) The Site looked like a wide armchair faced southeast, and it provided a relatively mild and comfort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ancient. The ancient river provided the ancient human with water, and the superior eco-environment also provided plentiful food for the ancient human. Xionger Mountain was not only the source of the ancient river, but also the producing area for high quality stone materials. The old river carried stone materials to the Site, making it easier to make stone implements. Hence, the ancient human, who lived in cold weather, were more likely to choose better habitats such as the Houjiayao Site near the ancient river.(4) The old river embedded in the lacustrine facies, so the content of silt was high, and it was feculent. And the water of the oxbow lake near Houjiayao Site was clear and slow. What's more, with plentiful plants, the oxbow lake was a preferred place for all kinds of animals to get food and water. But the geomorphologic features of this oxbow lake made it hard for animals to escape when faced with dangerous situations. So ancient human had a better chance to get food from hunting near the oxbow lake than in other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设计 艺术设计 设计方案
下载PDF
Pollen and Phytolith Analyses of Ancient Paddy Fields at Chuodun Site,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被引量:8
2
作者 LI Chun-Hai ZHANG Gang-Ya +6 位作者 YANG Lin-Zhang LIN Xian-Gui HU Zheng-Yi DONG Yuan-Hua CAO Zhi-Hong ZHENG Yun-Fei DING Jin-Lo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09-218,共10页
A number of paddy fields pertaining to the Majiabang Cultures (5500-3800 years BC) were discovered during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that were carried out since 1998 at the Chuodun sit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 number of paddy fields pertaining to the Majiabang Cultures (5500-3800 years BC) were discovered during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that were carried out since 1998 at the Chuodun sit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pollen and phytolith analyses of two soil profiles from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is site were carried out to trace the agricultural practices of the Neolithic period. The phytolith results showed that rice domestic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ould be traced back to as early as the Majiabang Culture. The pollen assemblage also revealed low levels of aquatic species, similar to that in modern paddy fields. This finding suggested that humans might have removed weeds for rice cultivation during the Neolithic period. Thus, pollen analysis in association with phytolith analysis was a promising method for identifying ancient paddy 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稻田 花粉分析 植物化石 古土壤学
下载PDF
古黄河三角洲典型钻孔XJ01第四纪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3
作者 姚维军 梁兴江 张洋洋 《矿产勘查》 2024年第6期938-945,共8页
江苏古黄河三角洲为全球海陆相互作用研究的典型地区,研究其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海陆变迁、气候变化特征。本文基于XJ01典型钻孔第四纪沉积物的常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开展了沉积环境示踪。常量元素Al_(2)O_(3)、... 江苏古黄河三角洲为全球海陆相互作用研究的典型地区,研究其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海陆变迁、气候变化特征。本文基于XJ01典型钻孔第四纪沉积物的常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开展了沉积环境示踪。常量元素Al_(2)O_(3)、Fe_(2)O_(3)、FeO、MgO、CaO、MnO、P_(2)O_(5)、TiO_(2)总体上与SiO_(2)呈负相关关系。钻孔中地球化学元素曲线中,CIA、SiO_(2)/Al_(2)O_(3)、SiO_(2)/(Al_(2)O_(3)+Fe_(2)O_(3))、SiO_(2)/(K_(2)O+Na_(2)O+CaO+MgO)等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微量元素Be、Rb、Cr、Cu与Rb/Sr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地球化学元素曲线钻孔中沉积物分为10个带,分带反映该孔第四纪沉积环境由还原到氧化、水环境由深水到浅水、沉积相由陆相到海相、古气候由湿热到干冷频繁交替的特征。该研究成果为恢复古黄河三角洲地区第四纪地质演化过程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黄河 三角洲 第四纪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下载PDF
黄河故道地区果园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4
作者 苑惠丽 杨亚楠 陈文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63-68,共6页
基于多时相中分辨率遥感数据,结合野外实地采样数据和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析方法,开展黄河故道地区果园信息提取,结合地形因子、海岸线分布等基础地理数据,探讨果园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果园的聚集度特征。结果表明:黄河... 基于多时相中分辨率遥感数据,结合野外实地采样数据和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析方法,开展黄河故道地区果园信息提取,结合地形因子、海岸线分布等基础地理数据,探讨果园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果园的聚集度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故道果园面积约1268.30 km^(2),其中砀山县、丰县和萧县为果园种植的主要地区;果园主要分布于高程>20~60 m、坡度≤4°的范围内的地势平坦地带,分别占果园总面积的86.84%和88.43%;果园主要分布于距离海岸线>280 km的区域内,占果园总面积的91.20%;县(区)域、10 km×10 km、5 km×5 km和1 km×1 km格网尺度下的果园种植密度呈显著空间正相关,属于空间聚集分布模式,随空间尺度降低,聚集度越高。可见黄河故道地区果园逐渐呈现出种植规模化、连片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 空间分布特征 黄河故道地区
下载PDF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聚生世存的历史成因
5
作者 赵勇 梁家敏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32-140,共9页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是自然与人类互动的产物。历史上,夏津低强度的农业生产发展模式,不以“叶用”为主要目的的桑树种植选择,使得桑树群能够在一个较少人为干预的环境中任其展示自然生命力的韧性,并以“群”的规模聚生世存下来。夏津...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是自然与人类互动的产物。历史上,夏津低强度的农业生产发展模式,不以“叶用”为主要目的的桑树种植选择,使得桑树群能够在一个较少人为干预的环境中任其展示自然生命力的韧性,并以“群”的规模聚生世存下来。夏津作为一个“疲邑亦瘠邑”的弱质农业区,在改变生存环境的持续斗争中,选择了植树造林这一最传统但也是治理成本最低的方法。桑树作为固堤治沙的所宜之木,也是黄河治理所需的重要堤防物资,又使得广植桑树在夏津实际成了一种生存策略选择。而地方循吏道德主义的劝课农桑,进一步刺激了夏津的桑树种植选择,从而为桑树群的聚生世存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政治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 聚生世存 历史成因
下载PDF
金沙江上游扎马古滑坡复活特征及堵河危险性分析
6
作者 李金秋 张永双 +1 位作者 任三绍 冉丽娜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1-492,共12页
随着人类工程活动不断加剧和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古滑坡复活堵江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山区城镇安全。以金沙江上游巴曲右岸扎马特大古滑坡为例,采用无人机航测、现场精细调查和数值模拟分析等方法,查明了古滑坡复活特征,剖析了不同... 随着人类工程活动不断加剧和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古滑坡复活堵江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山区城镇安全。以金沙江上游巴曲右岸扎马特大古滑坡为例,采用无人机航测、现场精细调查和数值模拟分析等方法,查明了古滑坡复活特征,剖析了不同重现期降雨条件下滑坡的稳定性和失稳概率,模拟研究了不同工况下滑坡运动过程、堆积范围及堵河危险性。结果表明:(1)扎马古滑坡前缘局部复活主要表现为地表变形迹象清晰,呈现牵引式渐进破坏的特点,前缘复活区体积约185万m^(3),存在进一步失稳滑动可能;(2)滑坡前缘在天然状态下稳定,20年一遇的月极值降雨条件下处于不稳定状态,失稳概率为87.95%,50年、100年一遇的月极值降雨条件下前缘与后部整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失稳概率分别为58.75%、68.60%;(3)前缘失稳或前缘与后部连续失稳后,滑坡体在沟口处达到的最大速度分别为9、11 m s,滑移距离最远可达480 m,在巴曲沟道形成高度约42~48 m的堰塞坝;(4)堵塞巴曲后形成的回水可能淹没滑坡上游德达乡段G318国道、居民建筑及场站等基础设施,涉及范围约0.81~1.02 km^(2),形成的堰塞湖可能在7天内发生漫坝,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滑坡 复活特征 极值降雨 失稳概率 堵江危险性
下载PDF
金沙江上游沙丁麦大型古滑坡发育特征与稳定性评价
7
作者 邱振东 郭长宝 +4 位作者 吴瑞安 简文星 倪嘉伟 张亚楠 闫怡秋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1-463,共13页
沙丁麦古滑坡位于金沙江上游,金沙江断裂的德工—射胆断裂从滑体前部通过,岩体结构破碎,加上区域降雨、人类活动影响,滑坡变形强烈,坡体存在失稳滑动的风险,严重威胁到当地居民生命财产以及金沙江上游重要交通设施等。为探究沙丁麦古滑... 沙丁麦古滑坡位于金沙江上游,金沙江断裂的德工—射胆断裂从滑体前部通过,岩体结构破碎,加上区域降雨、人类活动影响,滑坡变形强烈,坡体存在失稳滑动的风险,严重威胁到当地居民生命财产以及金沙江上游重要交通设施等。为探究沙丁麦古滑坡的发育特征及滑坡稳定性等关键问题,本文对沙丁麦古滑坡开展了遥感解译、InSAR形变监测、降雨量数据分析以及滑坡稳定性数值模拟计算等研究,揭示滑坡目前的变形特征,并探讨不同数值模拟工况下的滑坡稳定性。结果表明,沙丁麦古滑坡长约2100 m,宽约1300 m,平均厚度15~20 m,体积为2180×10^(4)~2900×10^(4)m^(3),属于特大型堆积层滑坡。空间上可划分为古滑坡后缘区(I)、古滑坡堆积区(Ⅱ)和强变形区(Ⅲ)三个区域,其中强变形区中包含两个复活变形区(Ⅲ_(1)、Ⅲ_(2))。沙丁麦古滑坡以拉张裂缝、房屋开裂、下错陡坎、局部滑塌等变形现象为主。基于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的监测结果显示,沙丁麦古滑坡地表最大形变速率可达-51.88 mm/a。结合区域降雨数据的分析结果反映滑坡体累计变形量呈“阶跃”式增长,强降雨是影响滑坡堆积体变形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三维快速拉格朗日分析法(FLAC^(3D))的古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沙丁麦古滑坡的变形模式为牵引式,天然工况下滑坡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坡体形变量较小;在极端暴雨工况下滑坡总体上处于不稳定状态,滑坡体变形表现为拉张、剪切破坏,滑动面贯通并发生整体失稳破坏,从而造成严重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上游 沙丁麦 古滑坡 变形监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大渡河上游阿娘寨古堰塞湖的发现及其特征
8
作者 谢佐彬 向芳 +4 位作者 许强 王运生 王卓 罗超 陈熙杰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9-464,共16页
古堰塞湖的沉积特征研究是开展堰塞湖古环境、古气候研究的基础。大渡河上游小金川两岸多地出露粉砂质黏土、砂和砾石构成的堰塞湖剖面,通过沉积学分析、光释光测年以及对堵江坝体的岩性构造分析,认为小金川在距今(15.7±1.9)~(9.1&... 古堰塞湖的沉积特征研究是开展堰塞湖古环境、古气候研究的基础。大渡河上游小金川两岸多地出露粉砂质黏土、砂和砾石构成的堰塞湖剖面,通过沉积学分析、光释光测年以及对堵江坝体的岩性构造分析,认为小金川在距今(15.7±1.9)~(9.1±1.0)ka期间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堵江—堰塞—溃决事件,且该古堰塞湖的沉积环境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发生迁移:时间上,堰塞湖经历了形成、充填和溃决3个阶段;空间上,从下游至上游划分出深—半深湖、浅湖、滨湖和河湖交汇区4个沉积区,该古堰塞湖是由阿娘寨古滑坡堵江形成,据此命名为阿娘寨古堰塞湖。该古滑坡主要受控于岩性和构造作用。本次研究进一步丰富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山区大型古堰塞湖的研究成果,其沉积特征、年代和成因特征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 小金川 阿娘寨古堰塞湖 阿娘寨古滑坡 沉积特征
下载PDF
巴彦淖尔国家地质公园汉代黄河古河道与临戎古城位置的考证
9
作者 李成路 张绪教 +2 位作者 武法东 叶培盛 张皓月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8-831,共14页
黄河流域古河道的变迁对文化遗址形成的影响,是黄河文化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黄河中上游的河套盆地,公园内汉代临戎古城遗址的位置一直存在争论,确定黄河古河道与其相对位置关系是关键。通过对临戎... 黄河流域古河道的变迁对文化遗址形成的影响,是黄河文化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黄河中上游的河套盆地,公园内汉代临戎古城遗址的位置一直存在争论,确定黄河古河道与其相对位置关系是关键。通过对临戎古城遗址周边10 km范围进行网格化槽型钻取心,利用钻孔数据构建三维粒度属性模型与沉积结构模型,对隐伏的古河道位置进行了较为精准地确定;并通过钻孔岩心沉积相分析与年代学测试,对古河道的沉积结构与年代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临戎古城遗址西3 km处存在(2.39±0.24) ka~(1.36±0.05) Cal ka BP的黄河古河道,自南向北流经临戎城西。以此确定的黄河与朔方郡各属县治城的相对位置符合史料的记载。本研究从沉积学角度为巴彦淖尔国家地质公园临戎古城遗址位置的考证提供了地质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彦淖尔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古河道 临戎古城 三维可视化技术
下载PDF
淮安市古运河幸福河湖创建思考
10
作者 张新星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4年第2期52-55,68,共5页
为了探索分析幸福河湖建设经验,本文在分析淮安市古运河基本情况和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古运河幸福河湖打造创建创新举措:管护模式创新、生态运河和文化运河创建、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传承等。同时总结出幸福河湖建设启示:安澜之河是基本... 为了探索分析幸福河湖建设经验,本文在分析淮安市古运河基本情况和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古运河幸福河湖打造创建创新举措:管护模式创新、生态运河和文化运河创建、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传承等。同时总结出幸福河湖建设启示:安澜之河是基本保障,以及强化水环境治理、维护河湖健康水生态、推进先进水文化建设、强化幸福河湖建设宣传引导等,以期为建设更多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河湖 创新举措 淮安市 古运河
下载PDF
238m深古河槽帷幕灌浆试验结果分析
11
作者 王健 郝永志 惠康 《吉林水利》 2024年第4期69-74,共6页
古河道两岸基岩出露,河道内沉积了深厚的砂卵砾石层,在托其里萨依河岸边呈直立的陡坎状,上部为第四系上更新统Q3砂卵砾石层,青灰色,厚34~40m;下部岩性为巨厚层的Q_(2)砂卵砾石层,泥质半胶结,呈土黄~棕黄色,厚度50~295m,底部岩性为下元... 古河道两岸基岩出露,河道内沉积了深厚的砂卵砾石层,在托其里萨依河岸边呈直立的陡坎状,上部为第四系上更新统Q3砂卵砾石层,青灰色,厚34~40m;下部岩性为巨厚层的Q_(2)砂卵砾石层,泥质半胶结,呈土黄~棕黄色,厚度50~295m,底部岩性为下元古界蚀变辉绿岩。古河道最底部低于正常蓄水位,最深283m,蓄水后主要位于Q_(2)泥质半胶结的砂卵砾石层,该层存在渗漏的可能。用“孔口封闭灌浆法”进行生产性灌浆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帷幕灌浆处理后受灌地层渗透系数较灌前3.73×10^(-3)cm/s(中等透水地层)、1.0×10^(-2)cm/s(强透水地层)有较明显地减小,表明该地层经帷幕灌浆处理后,地层的防渗性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帷幕灌浆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河槽 砂卵砾石层 帷幕灌浆
下载PDF
黄河故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12
作者 李文明 宋广侠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第7期119-122,共4页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徐州黄河故道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体育传统。这些传统包括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传统武术、传统节庆活动等,这些文化遗产和体育传统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黄河故道...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徐州黄河故道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体育传统。这些传统包括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传统武术、传统节庆活动等,这些文化遗产和体育传统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黄河故道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体育传统进行深入研究和保护,有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好传统体育传承及创新发掘工作,能够促使徐州黄河故道体育旅游资源取得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州 黄河故道 民族传统体育 传承与创新
下载PDF
钱塘江海塘文化遗产构成及活化利用研究
13
作者 童芸 鲁狄锴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79,共6页
钱塘江古海塘是凝聚先民智慧的伟大防洪工程,孕育及衍生出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形式多样、特征鲜明,价值突出。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法,对钱塘江海塘文化遗产的载体形式进行了梳理分类,分析了其价值及保护与利用现... 钱塘江古海塘是凝聚先民智慧的伟大防洪工程,孕育及衍生出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形式多样、特征鲜明,价值突出。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法,对钱塘江海塘文化遗产的载体形式进行了梳理分类,分析了其价值及保护与利用现状,进而明确了“以古为核、承古创新”的钱塘江海塘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原则,并从展示建筑工程文化、传承治水精神文化、融合区域特色文化、运用现代科技文化4方面提出了建设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塘江古海塘 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化利用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赤水河中下游传统古镇街巷空间地界面形态研究
14
作者 刘雨朦 魏柯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5期211-213,共3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传统古镇日趋衰落,如何保护和延续其独特的街巷空间形态已引起广泛关注。地界面作为构成传统古镇整体形态肌理的“骨架”,记录了古镇的历史发展、文化传承以及居民的生活记忆。然而,经过长期的局部更新,古镇街巷...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传统古镇日趋衰落,如何保护和延续其独特的街巷空间形态已引起广泛关注。地界面作为构成传统古镇整体形态肌理的“骨架”,记录了古镇的历史发展、文化传承以及居民的生活记忆。然而,经过长期的局部更新,古镇街巷空间地界面的尺度失去了控制,致使街巷空间形态的识别率逐渐降低。鉴于传统古镇街巷空间的复杂性和地域性,文章基于分形理论的方法,结合数理统计学对古镇街巷空间地界面的形态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行量化解析,研究所得的分析结果和量化指标可为传统古镇街巷空间地界面形态的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和判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河 传统古镇 街巷空间 地界面形态
下载PDF
南粤古驿道景观遗产特征及开放性特点——以流溪河段滨水型古村落景观设计为例
15
作者 李祖鹏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24年第3期4-6,共3页
以流溪河段古驿道进行探析,通过对该区域的古村落景观遗产进行考察、文献调研,阐述了古驿道对于区域文化、经济开放性特点的影响。现存古驿道景观遗产具有深厚的地域性文化和内涵象征意义,这使得古驿道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为当前的乡村振... 以流溪河段古驿道进行探析,通过对该区域的古村落景观遗产进行考察、文献调研,阐述了古驿道对于区域文化、经济开放性特点的影响。现存古驿道景观遗产具有深厚的地域性文化和内涵象征意义,这使得古驿道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为当前的乡村振兴景观特征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驿道 滨水型 景观设计 流溪河
下载PDF
联合申遗导向下的江南水乡古镇文化遗产价值评价
16
作者 朱雅婷 李方 谢雨婷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1期211-212,共2页
由于缺少统一评估标准,各古镇分头治理,江南水乡古镇至今仍未纳入世界遗产名录。文章根据江南水乡古镇文化遗产特征和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标准,构建价值评价体系,采用CRITIC赋权法进行赋值,加权叠加并导入三维矩阵模型,将江南水乡古镇... 由于缺少统一评估标准,各古镇分头治理,江南水乡古镇至今仍未纳入世界遗产名录。文章根据江南水乡古镇文化遗产特征和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标准,构建价值评价体系,采用CRITIC赋权法进行赋值,加权叠加并导入三维矩阵模型,将江南水乡古镇分为8个区间和3个等级。优化的申遗名录包含13个一级古镇,较原名录增加12%上海市古镇,剔除价值不突出的10个古镇,增加5个价值突出的古镇,有助于减少行政区利益冲突,全面阐释江南水乡古镇突出普遍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价值评价 联合申遗 指标体系 江南水乡古镇
下载PDF
南江流域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云浮郁南近江村落为例
17
作者 陈玮婷 赵建华 邱丽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55,共12页
南江流域地处山岭逶迤的粤西山区,山多地少,地形复杂,贯穿腹地的南江水道是旧时沟通粤西北与广州通道,为江海山河古道汇通之要。依山傍水的自然地理与古驿道贸易之利为南江流域带来繁荣与昌盛,传统聚落因水而兴、依水而兴,形成了具有南... 南江流域地处山岭逶迤的粤西山区,山多地少,地形复杂,贯穿腹地的南江水道是旧时沟通粤西北与广州通道,为江海山河古道汇通之要。依山傍水的自然地理与古驿道贸易之利为南江流域带来繁荣与昌盛,传统聚落因水而兴、依水而兴,形成了具有南江文化特色的传统聚落景观特征。通过实地踏勘、历史文献与村落族谱整理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等方法,以南江流域郁南沿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地理学视角切入,揭示南江流域“人地”关系下形成的传统聚落总体分布、生态景观、生产景观、生活景观的特征,最后得出形成南江流域景观特征的影响因素分别是适应南江水环境而形成的山水景观、古驿道商贸促成的生产生活景观以及“募民占籍”政策催生出多元景观。通过对南江流域景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期为南江流域乃至粤西传统聚落的景观特征研究贡献相关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聚落 南江流域 景观特征 郁南 古驿道
下载PDF
岷江文化的基本特征简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一民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8,共8页
岷江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发展演变,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特征:一是岷江文化具有双源性,并以岷山为核心,以岷江为中轴,缔造了中华早期文明之一的古蜀文明;二是以水为轴心,书写了中国农业文明早期的辉煌;三是开放包容,多... 岷江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发展演变,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特征:一是岷江文化具有双源性,并以岷山为核心,以岷江为中轴,缔造了中华早期文明之一的古蜀文明;二是以水为轴心,书写了中国农业文明早期的辉煌;三是开放包容,多元融合,不断与时俱进,形塑了新的文化样态;四是以创新创造为旨归,创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府盛景;五是以道仙文化与文宗文化为引领,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灵异俊美。岷江文化除了以上所列举的特征,还具有原生性、多元性、统一性、可持续性、开放性、区域性、独一性等特质,并在水利文化、生态城镇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和现实启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文化 古蜀文明 双源多元 开放包容 创新创造 道仙文化 文宗文化
下载PDF
沿江城市在长江文化传承创新中的时代价值——以武昌古城为例
19
作者 傅才武 《决策与信息》 2023年第12期5-11,共7页
近代以来,城市化一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主战场,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形态。随着大城市在物理空间越来越拥挤,越来越多的城市从开发物理空间为主的传统赛道,转到了一个以文化城市建设驱动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赛道。随着长江国家... 近代以来,城市化一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主战场,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形态。随着大城市在物理空间越来越拥挤,越来越多的城市从开发物理空间为主的传统赛道,转到了一个以文化城市建设驱动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赛道。随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战略的确立和武汉成为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先行示范区的核心地,武昌古城进入到一个重要的历史窗口,它不仅是长江文化的核心载体,也是长江文化和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还承担着探索建设新时代长江文化新形态的历史任务。作为千年古城,武昌古城保存了长江参与中华民族建构的历史记忆、中华民族近代转型的历史记忆和中华民族作为“诗性民族”的文化基因,形成了一种承载长江历史文脉的复合文化空间。建城1800年来,武昌古城经历了从农耕社会政治-军事中心功能结构,到近代政治-经济中心功能结构,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生产中心功能结构,再到21世纪初经济-文化功能城市结构的转型和演进,形成了以楚河汉街为代表的工业生产功能社区转型文旅休闲社区,以昙华林为代表的用“绣花”功夫“微改造”而成的历史文化街区等众多新型文化空间。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长江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成为区域社会发展的结构性推动力量,在武昌古城的发展进程中展现出独特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昌古城 长江文化 文化传承创新 文化空间 文化城市
下载PDF
南宋寿州古城防御空间形态研究
20
作者 李传成 罗明峰 +1 位作者 刘有军 刘炜 《华中建筑》 2023年第8期148-152,共5页
南宋时期寿州城地处淮河以南、两淮战区之前沿,为抵御金、蒙渡淮的第一道防线,是捍卫两淮防线重要的军事城镇。结合历史文献及地方志,梳理寿州古城的建置沿革,探索古城形态的演变,并分析两淮战区的地理特性和寿州古城的防御空间,揭示寿... 南宋时期寿州城地处淮河以南、两淮战区之前沿,为抵御金、蒙渡淮的第一道防线,是捍卫两淮防线重要的军事城镇。结合历史文献及地方志,梳理寿州古城的建置沿革,探索古城形态的演变,并分析两淮战区的地理特性和寿州古城的防御空间,揭示寿州古城山、水、城复合防御空间体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州古城 南宋时期 两淮战区 古城形态演变 防御空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