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tenotic lesions of vertebral artery and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1
作者 Ya-Fang Ding Pin-Jing Hui +1 位作者 Chun-Hong Hu Qi Fang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9年第21期22-26,共5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 of vertebral artery(VA)and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Methods: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408 patients with 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 of vertebral artery(VA)and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Methods: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408 patients with 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 of the V1-V4 segment with unilateral VA was confirmed by cervical vascular ultrasound(CDU),CT angiography(CTA),and/or DSA.According to the 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 lesions,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V1 segment lesion group(267 cases),V2 segment disease group(40 cases),and V3-V4 segment disease group(101 cases).Depending on whether there were symptoms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408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symptom group(195 cases)and asymptomatic group(213 cases).CDU test recorded and analyzed hemodynamic parameters:systolic peak flow rate(PSV),end diastolic flow rate(EDV),resistance index(RI),VA tube diameter(VAD).Meantime,we had assessment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 of VA and PCI.Results:1.Compariing the lesion sites in affected and healthy sides of VA,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SV,EDV and VAD(p=0.000).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tervertebral RI when V2 was severe stenosis(p=0.762).2.When the severely stenosis or occlusion happend in V1 or V3-V4 segment,the blood flow spectrum of the affected sid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healthy side.3.The stenosis sexual lesion of V1 and V2 ha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PCI symptoms(dependency coefficient was 1.06,p=0.053;0.123,p=0.323);and V3-V4 stenosis sexual lesions were moderately associated with PCI symptoms(dependency coefficient=0.217,p=0.027).Conclusions: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 of V3-V4 segment is likely to appear PCI.CDU can effectively diagnose lesion of VA's 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which provides a reliable basis of timely clinical treatment and eval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CAROTID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vertebral artery INTRACRANIAL segment
下载PDF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治疗进展
2
作者 冯佳慧 刘仁杰 +3 位作者 权西洋 田野 赵晨 陈儇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1期67-73,共7页
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后循环缺血的原因之一,由于解剖结构较复杂,故该动脉瘤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较差。根据动脉瘤位置的不同、性质的不同,可选用的治疗方案也各不相同。该文在复习文献的基础上就累及PICA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后循环缺血的原因之一,由于解剖结构较复杂,故该动脉瘤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较差。根据动脉瘤位置的不同、性质的不同,可选用的治疗方案也各不相同。该文在复习文献的基础上就累及PICA动脉瘤的最新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小脑后下动脉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 被引量:15
3
作者 何川 张鹏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51-655,共5页
目的:分析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和双导管技术保护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方法及其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例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目的:分析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和双导管技术保护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方法及其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例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并经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复查全脑DSA,临床随访12~24个月。结果4例患者中,3例采用PICA-椎动脉支架置入技术,1例采用双向双导管技术保护PICA。对4例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方面均获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PICA通畅,无缺血症状;6个月造影显示动脉瘤无复发,PICA通畅,无狭窄;12~24个月随访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论在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使用P I C A-椎动脉支架置入技术和双向双导管技术能够安全、有效地保护P I C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小脑后下动脉 支架 双导管技术
下载PDF
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何育生 李云霞 +1 位作者 韩红杰 聂志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74-1076,共3页
目的旨在分析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的临床特征与神经影像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011年以孤立性眩晕发作的急性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小脑性眩晕与小脑梗死的部位、临床类型及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144例... 目的旨在分析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的临床特征与神经影像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011年以孤立性眩晕发作的急性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小脑性眩晕与小脑梗死的部位、临床类型及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144例急性小脑梗死中,55例(38.19%)就诊时表现为孤立性眩晕。眩晕程度重、眩晕间隙期行走不稳及眼球震颤是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的重要临床特征。弥散加权磁共振(DWI)检查是小脑梗死的主要早期诊断工具。病变累及左侧小脑半球21例(38.18%),右侧26例(47.27%),双侧同时受累8例(14.55%)。区域性梗死27例(49.09%),腔隙性梗死16例(29.09%),分水岭梗死者12例(21.82%)。累及PICA34例(61.82%),AICA者3例,SCA4例,同时累及2—3支血管者2例。44例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A检查中,35例(79.55%)有椎动脉不同程度狭窄,其中5例有双侧椎动脉狭窄。结论小脑梗死可以表现为严重的急性孤立性眩晕,酷似前庭周围性眩晕。PICA分布区梗死是最常见的病变部位,椎动脉狭窄为最常见病因,动脉粥样化血栓形成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眩晕 小脑梗死 核磁共振成像 小脑后下动脉 椎动脉狭窄
下载PDF
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陈炯 徐涛 +6 位作者 戎伯英 顾斌贤 田恒力 高文伟 王韧 曹合利 崔宇辉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267-268,共2页
目的研究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显微解剖结构。方法对16具(共32侧)完好的人脑标本在显微镜下测量PICA。结果平均管径(1.23±0.48)mm,24侧(75.0%)由同侧椎动脉发出,距椎基汇合点(18.83±4.92)mm,19侧(59.4%)走行于第Ⅸ ̄Ⅺ脑神经... 目的研究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显微解剖结构。方法对16具(共32侧)完好的人脑标本在显微镜下测量PICA。结果平均管径(1.23±0.48)mm,24侧(75.0%)由同侧椎动脉发出,距椎基汇合点(18.83±4.92)mm,19侧(59.4%)走行于第Ⅸ ̄Ⅺ脑神经后方。结论小脑后下动脉是颅后窝椎基动脉系统较重要的分支,变异多;熟悉其解剖结构,在手术中多加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解剖学 小脑后下动脉 椎动脉
下载PDF
椎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部位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丁亚芳 惠品晶 +1 位作者 胡春洪 方琪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21期1621-1627,共7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VA)重度狭窄或闭塞部位与后循环缺血(PC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单侧VA的V1~V4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408例,且均经颈部动脉超声(CDU)、DSA和/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依据单侧VA重度狭窄或闭塞部位,分单纯V1段... 目的:探讨椎动脉(VA)重度狭窄或闭塞部位与后循环缺血(PC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单侧VA的V1~V4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408例,且均经颈部动脉超声(CDU)、DSA和/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依据单侧VA重度狭窄或闭塞部位,分单纯V1段病变组(267例)、单纯V2段病变组(40例)、单纯V3~V4段病变组(101例);依据是否有后循环缺血症状:分症状组(195例)及无症状组(213例)。CDU检测记录并分析VA各部位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阻力指数(RI)、VA管径(VAD),评估VA重度狭窄或闭塞部位与PCI的相关性。结果:VA患侧各病变部位与健侧同一部位比较,其PSV、EDV、VA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V2段重度狭窄时,其RI无明显差异(P=0.762)。V1段或V3~V4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时,其椎间段血流频谱有明显改变。V1、V2段狭窄性病变与PCI症状无明显相关性(相依系数分别为0.106,P=0.053;0.123,P=0.323);而V3~V4段狭窄性病变与PCI症状适度相关(相依系数=0.217,P=0.027)。结论:V3~V4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易出现后循环缺血症状,CDU能有效评分析V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病变部位,为临床及时治疗及评估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颈部动脉超声 磁共振成像 椎动脉 椎间段
下载PDF
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 被引量:15
7
作者 田道锋 陈谦学 +5 位作者 张申起 吴立权 陈治标 王龙 王军民 蔡强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8例PICA远端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经显微手术治疗,其中经枕下正中入路...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8例PICA远端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经显微手术治疗,其中经枕下正中入路手术6例,经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2例。动脉瘤瘤颈夹闭6例,动脉瘤孤立切除2例;脑室出血急性期行脑室外引流3例。随访3个月至2年,三维CT血管造影复查示5例患者动脉瘤消失,2例因脑积水加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根据GOS评分,3分1例,4分1例,5分6例。结论 PICA远端动脉瘤以第四脑室内出血或小脑蚓部出血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合并脑积水,诊断需行脑血管造影检查,一旦确诊应尽快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后下动脉远端 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
下载PDF
小脑后下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7
8
作者 刘维生 陈善文 +1 位作者 赵继宗 王硕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387-390,共4页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PICA)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从1997年5月到2005年5月收治的19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外科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19例患者中以出血为首发症状...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PICA)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从1997年5月到2005年5月收治的19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外科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19例患者中以出血为首发症状者有15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内出血3例,脑室内出血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室内出血4例。占位为首发症状者4例。19例患者均经全脑数控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证实诊断,其中囊状动脉瘤17例,梭状2例,发生于第1段5例,第3段1例,第4段2例,第5段11例,其中有5例合并其他血管发育异常。手术入路采用后正中开颅15例,远外侧开颅4例;采用动脉瘤夹闭术8例,动脉瘤夹闭切除术9例,动脉瘤夹闭并动静脉畸形切除术1例,动脉瘤夹闭切除并动静脉瘘切除术1例。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较轻的并发症。结论PICA动脉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为出血和占位,脑内出血及脑室内出血发生率高,多为囊状动脉瘤。动脉瘤部位以PICA第1段和第5段多见,易并发其他血管发育异常。开颅方式与动脉瘤所在区段有关,手术方式与动脉瘤形态及蒂宽有关,应尽量同时处理并发的其他血管发育异常,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后下动脉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
下载PDF
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5
9
作者 江涛 王晓健 +4 位作者 李鸿飞 李德坤 孙锦章 姚进 赵兵 《安徽医学》 2011年第7期942-944,共3页
目的总结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09年7月4例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采取血管内栓塞治疗病例。结果 4例行血管内栓塞病例,达完全栓塞3例,90%栓塞1例。其中1例儿童患者术后... 目的总结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09年7月4例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采取血管内栓塞治疗病例。结果 4例行血管内栓塞病例,达完全栓塞3例,90%栓塞1例。其中1例儿童患者术后3 d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予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1个月后康复。术后长期随访至今,GOS预后评分均为良好。结论血管内治疗是治疗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有效方法,采用合适的操作策略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可脱性弹簧圈
下载PDF
小脑后下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CT血管成像的诊断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定华 刘冬柏 +2 位作者 孟宪平 谢旭刚 朱建新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17-419,共3页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CT血管成像(CTA)的诊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CTA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表现颅内出血10例,其中第四脑室出血4例、第四脑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全脑室系统出血1例、...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CT血管成像(CTA)的诊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CTA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表现颅内出血10例,其中第四脑室出血4例、第四脑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全脑室系统出血1例、小脑半球出血3例;表现为后颅窝占位症状1例。CTA显示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8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3例;其中囊状动脉瘤7例,梭形动脉瘤4例。手术所见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其周边结构等与CTA检查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小脑后下动脉瘤多表现为第四脑室出血和小脑出血,CTA可清楚地显示小脑后下动脉瘤,对诊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小脑后下动脉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心同 张子焕 +3 位作者 刘佳强 秦飞云 方兴根 李真保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4-239,共6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的39例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Raymond-Roy分级(R-R分级...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的39例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Raymond-Roy分级(R-R分级)评价即刻栓塞程度(Ⅰ级为动脉瘤完全栓塞,Ⅱ级为瘤颈残留,Ⅲ级为动脉瘤瘤体显影),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采用DSA进行影像学随访,出院时及随访期间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估患者临床预后(GOS评分4~5分为预后良好,1~3分为预后较差)。结果16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和1例近端动脉瘤行载瘤动脉闭塞术,3例远端动脉瘤和11例近端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6例近端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2例近端动脉瘤行单纯支架置入术。17例行载瘤动脉闭塞的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及血管闭塞成功,其余22例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RⅠ级栓塞12例(54.5%),R-RⅡ级栓塞6例(27.3%),R-RⅢ级栓塞4例(18.2%)。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0.3%(4/39),均发生于入院Hunt-Hess分级Ⅳ~Ⅴ级的患者(8例)中。出院时预后良好率为76.9%(30/39)。除4例患者出院前死亡,3例患者失访外,32例患者经过2~49个月(中位数6个月)的临床随访,随访期间无再出血发生,30例(93.8%)随访时预后良好。载瘤动脉闭塞术及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占比分别为2/11、3/9,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患者均无复发。结论血管介入治疗是治疗小脑后下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策略的制定应根据动脉瘤的位置、载瘤动脉的走向而定,术后应定期行血管造影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后下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载瘤动脉闭塞
下载PDF
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柳浩然 黄勤 +1 位作者 彭蔚 方加胜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22-125,共4页
目的通过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尸头的解剖研究,为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例成人汉族尸头湿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按肌肉群、硬膜外、硬膜内进行描述和测量。结果枕下三角由头直肌、上斜肌、下斜肌组成,内含椎动脉和C... 目的通过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尸头的解剖研究,为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例成人汉族尸头湿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按肌肉群、硬膜外、硬膜内进行描述和测量。结果枕下三角由头直肌、上斜肌、下斜肌组成,内含椎动脉和C1神经,椎动脉被一层丰富的椎静脉丛包绕,呈“三明治”样结构;C2神经的腹侧支恒定地跨过椎动脉的第2部分后方;头外侧直肌由于连接颈静脉孔后缘的颈静脉突,是判断颈静脉孔和面神经的标志。当椎动脉穿过硬膜时,进入一个纤维通道,内含脊髓后动脉、齿状韧带、第1颈神经、副神经的脊髓根。结论枕下三角和C2神经的腹侧根是辨别椎动脉的重要标志;头外侧直肌是识别静脉孔的重要标记;枕髁的磨除有利于增大操作空间,磨除枕髁时应避免损伤舌下神经;后颅窝手术要注意小脑后下动脉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解剖学 枕下三角 枕髁 椎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手术 显微外科
下载PDF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5
13
作者 谭海斌 黄光富 +2 位作者 徐荣华 李志立 王振宇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第8期467-469,共3页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显微手术夹闭的31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延髓前段9例、延髓侧段6例、扁桃体延髓段5例、终末扁桃体段7例、扁桃...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显微手术夹闭的31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延髓前段9例、延髓侧段6例、扁桃体延髓段5例、终末扁桃体段7例、扁桃体上端区域4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10例,Ⅱ级14例,Ⅲ级7例;采用远外侧入路15例、乳突后枕骨下入路7例、枕骨后正中入路9例。结果术后6个月,运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mRS评分0分20例,1分5例,2分3例,4分1例(Hunt-Hess分级Ⅱ级),6分2例(1例死于肿瘤感染,1例死于)。结论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破裂常表现脑干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或仅表现为第四脑室出血;小脑后下动脉常有变异,CT血管造影不易发现动脉瘤;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位置和解剖变异的影响,手术入路应给予个性化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小脑后下动脉 蛛网膜下腔出血 显微手术
下载PDF
经枕下旁正中入路手术治疗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16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顾建军 张世明 +5 位作者 王中 周幽心 虞正权 李向东 崔岗 周岱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年第12期710-712,共3页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预后。14例为破裂动脉瘤;2例为未破裂动脉瘤,表现为后颅窝占位。入院时患者Hunt-Hess分级:0级2...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预后。14例为破裂动脉瘤;2例为未破裂动脉瘤,表现为后颅窝占位。入院时患者Hunt-Hess分级:0级2例,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1例。头颅CT表现为天幕下为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第四脑室出血,脑血管造影提示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均采用枕下旁正中入路进行手术。14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2例行孤立术。结果 3例术后出现切口一过性脑脊液漏;2例轻度后组颅神经受损,3个月后完全恢复。随访3个月至2年,2例孤立术患者术后偏瘫、后组颅神经麻痹和长期昏迷;其余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熟悉小脑后下动脉瘤区域的解剖关系,术中对后组颅神经和小脑后下动脉的有效保护,可明显提高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后下动脉 动脉瘤 显微外科 疗效
下载PDF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特点与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志清 梁国标 +7 位作者 王晓刚 高旭 张海峰 于春泳 赵明利 许晓川 陈忠志 赖杰宇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总结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aneurysms,PICAA)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并探讨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操作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PICAA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死亡1例,36例存活病人中9例行... 目的总结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aneurysms,PICAA)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并探讨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操作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PICAA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死亡1例,36例存活病人中9例行微弹簧圈栓塞术,12例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15例行Onyx栓塞术。结果术后恢复良好34例(GOS〉5分),1例留有吞咽困难,1例残留小脑性共济失调。2例因脑积水行侧脑室外引流。随访36例,时间3个月~5年,无再出血。27例复查DSA,复发1例。结论 PICAA造成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典型的影像和临床表现。早期行DSA检查和血管内治疗,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小脑后下动脉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超 王紫兰 +3 位作者 朱昀 尤万春 陈周青 王中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31-840,共10页
目的探讨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9月至2022年9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既往史、临床症状、Hunt-Hess分级... 目的探讨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9月至2022年9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既往史、临床症状、Hunt-Hess分级、影像学资料等)、治疗方式(显微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治疗安全性(术前或术中动脉瘤有无再次破裂出血,术后有无新发颅内出血、梗死以及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等)、疗效(动脉瘤是否完全夹闭或栓塞完全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栓塞效果采用改良Raymond-Roy分级评估)及随访情况(影像学随访和临床随访)。结果共计纳入17例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24~77岁,平均(52±14)岁;4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例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既往有系统性血管炎病史。5例患者动脉瘤位于脑桥前段,7例位于脑桥外侧段,1例位于绒球段,4例位于皮质段。入院Hunt-Hess分级:Ⅱ级13例,Ⅲ级3例,Ⅴ级1例。显微手术治疗10例,血管内治疗7例。所有显微手术治疗患者动脉瘤均完全夹闭,血管内治疗患者术后即刻DSA评估动脉瘤改良Raymond-Roy分级均为Ⅰ级栓塞。安全性事件包括术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面瘫1例。术后6个月随访,6例患者完成影像学随访,动脉瘤均未见复发;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14例,1分1例,3分1例,4分1例。结论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多见于中年、女性患者,且动脉瘤多数位于小脑下前动脉近端。针对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各有利弊,但两种治疗方式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下前动脉 动脉瘤 手术夹闭 介入治疗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和手术治疗小脑后下动脉瘤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2
17
作者 宣井岗 彭亚 +1 位作者 陈荣华 朱旭成 《四川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112-113,共2页
目的通过病例分析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PICCA﹚的治疗。方法运用血管内栓塞治疗PICCA 11例和手术治疗PICCA 3例。结果 14例患者均治疗成功,1例Hunt-Hess分级Ⅴ级病人术后1周死亡,1例Hunt-Hess分级Ⅳ级病人术后生活不能自理。1例手术治... 目的通过病例分析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PICCA﹚的治疗。方法运用血管内栓塞治疗PICCA 11例和手术治疗PICCA 3例。结果 14例患者均治疗成功,1例Hunt-Hess分级Ⅴ级病人术后1周死亡,1例Hunt-Hess分级Ⅳ级病人术后生活不能自理。1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后颅神经麻痹,吞咽障碍。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PICCA和手术治疗PICCA都是可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两者不能相互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小脑后下动脉 血管内栓塞 手术
下载PDF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与手术治疗(附21例报道) 被引量:2
18
作者 廖旭兴 蔡瑜 +5 位作者 王辉 梁学军 段成斌 胡建军 邓其峻 马廉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5年第6期329-331,共3页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PIC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近侧段11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7例,开颅夹闭术1例,行枕动脉-PICA血管吻合术1例,保守治疗...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PIC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近侧段11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7例,开颅夹闭术1例,行枕动脉-PICA血管吻合术1例,保守治疗1例;过渡段5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开颅夹闭术2例,开颅动脉瘤包裹术1例;远侧段5例,行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1例,NBCA闭塞载瘤动脉1例,Gluba胶闭塞载瘤动脉1例,开颅切除动脉瘤2例。结果术后1周内死亡5例,其余病例随访6-36个月,其中近侧段行单纯弹簧圈栓塞的1例复发,再次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再随访24个月未见复发;远侧段开颅切除动脉瘤的1例术后出现共济失调,近侧段保守治疗的1例未见动脉瘤增大,其余13例未见复发及明显并发症。结论确保PICA延髓支通畅是治疗PICA动脉瘤的首要前提,PICA动脉瘤的形态、位置、PICA是否为优势血管是动脉瘤治疗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而血管内治疗与手术相辅相成是治疗PICA动脉瘤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手术
下载PDF
CTA对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诊断价值(附2例报告)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平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9-221,共3页
目的:探讨CTA对小脑后下动脉( PICA)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例PIC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患者为老年,急性发病,经CT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后3 h内初次CTA检查均为阴性结果。经防止脑血管痉挛、增高血... 目的:探讨CTA对小脑后下动脉( PICA)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例PIC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患者为老年,急性发病,经CT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后3 h内初次CTA检查均为阴性结果。经防止脑血管痉挛、增高血容量、保护脑细胞等治疗3~7 d后,病情好转1例,无效1例。再次行CTA检查发现PICA动脉瘤3个,其中1例患者为左侧PICA 2个动脉瘤合并脑积水,另1例患者左侧PICA有1个动脉瘤。2例患者的PICA动脉瘤均获得良好的影像信息。结论 CTA可作为PI-CA动脉瘤首选的检查方法,能提供其全面的影像资料。对首次CTA检查阴性者,经短期治疗后进行CTA复查仍为理想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小脑后下动脉 蛛网膜下腔出血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报告
20
作者 戴琳孙 连葆强 +1 位作者 何理盛 康德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07-1408,共2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9岁。因"反复头痛3d余",于2013年4月26日收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患者3d前突发头痛,于当地医院治疗,颅脑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行颅脑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示...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9岁。因"反复头痛3d余",于2013年4月26日收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患者3d前突发头痛,于当地医院治疗,颅脑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行颅脑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示:"右侧椎动脉颅内段血管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动脉瘤 椎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血管内介入治疗 支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