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ur de meilleurs échanges interculturels——La magie d'Ang Lee telle que je la vois
1
作者 刘迪 《法语学习》 2010年第3期12-14,共3页
Un célèbre virtuose des arts martiaux,une épée mystérieuse,des combats aériens alternants,l'humanité et la justice,ce sont des éléments culturels qui se déploient ... Un célèbre virtuose des arts martiaux,une épée mystérieuse,des combats aériens alternants,l'humanité et la justice,ce sont des éléments culturels qui se déploient dans Tigre et Dragon,film réalisé en 2000 par Ang Lee.En Occident,où le style 《 de cape et d'épée 》 chinois était moins conn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es interculturels Pour de meilleurs La magie d’ang lee telle que je la vois
原文传递
Decoding Ang Lee's 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A Sociosemiotic Approach
2
作者 Junchen Zhang 《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 2022年第2期33-62,共30页
This study takes a sociosemiotic approach to decode Ang Lee’s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that is seen as an audiovisual discourse and also a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An analytical model that incorporates linguist... This study takes a sociosemiotic approach to decode Ang Lee’s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that is seen as an audiovisual discourse and also a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An analytical model that incorporates linguistic, semiotic and cultural analysis is constructed.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internalizes a hybrid intercultural Chinese identity that has rooted in Ang Lee’s cognition of an imagined cultural China.Symbolically, a profound Chinese wuxia story that contains interwoven conflicts and negotiations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humanistic values is presented.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ubtitles plays a key role in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audiences, facilitating the dialogue between East and West.Significantly, Ang Lee’s adaptation of plots, shaping of figures,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of China’s landscapes and also the use of language to some extent are for catering to Western audiences. Although the romantic imagination of “Cultural China” presents a multicultural coope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t objectively reinforces the ideological symbol of China as an orientally cultural “other” to the Western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 lee audiovisual discourse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sociosemiotic perspective cognition translation reconfiguration
原文传递
李安电影中的东方主义 被引量:9
3
作者 蔡圣勤 周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86-89,共4页
后殖民理论的全球影响主要包含西方与非西方两方面 ,在西方 ,就是如何真实地去认识非西方世界 ,即如何在知识与权力这一矛盾统一的动态系统中去认识非西方。导演李安的东方主义情结不仅表现在东方题材电影中 ,他所拍摄其它所谓主流文化... 后殖民理论的全球影响主要包含西方与非西方两方面 ,在西方 ,就是如何真实地去认识非西方世界 ,即如何在知识与权力这一矛盾统一的动态系统中去认识非西方。导演李安的东方主义情结不仅表现在东方题材电影中 ,他所拍摄其它所谓主流文化片《冰风暴》等影片也体现了东方主义。本文倡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应打破各自的中心状态 ,最大限度地向异族文化汲取可利用因素 ,扩大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性实现跨文化的交流 ,以达到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文化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安 东方主义 跨文化交流 电影 主流文化 西方文化
下载PDF
“镜花水月”与“天地不能久”:李安的中国宗教精神对《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重塑 被引量:2
4
作者 范若恩 黄莺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29,共8页
英语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通过对一系列西方宗教和文学经典的互文性借用,既模仿了后者的主题、情节与结构,又继承了其隐含的对具体神灵信仰的质疑和难以超脱的精神迷惘,这也使小说中人虎共存与食人独生两个故事存在难以调和的尖锐... 英语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通过对一系列西方宗教和文学经典的互文性借用,既模仿了后者的主题、情节与结构,又继承了其隐含的对具体神灵信仰的质疑和难以超脱的精神迷惘,这也使小说中人虎共存与食人独生两个故事存在难以调和的尖锐对立。李安将自身对中国传统的道家与佛教的信仰作为底色融入他对小说的理解和电影艺术的再创作中;这一中国宗教虚空精神在电影中的无形融入,将主人公对具体神灵的信仰与困惑导向对更高意义的伟大性的感悟,并借此获取心灵的慰藉与救赎。这一顿悟的产生又微妙地调和并重塑着原作中存在根本对立的两个主题,使之在电影的中国意境中得以升华并融为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李安 中国宗教精神 道家 佛教
下载PDF
试论李安《家庭三部曲》的叙事主题及美学特征 被引量:10
5
作者 孙慰川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0-155,160,共7页
在李安执导的《家庭三部曲》中,《推手》和《喜宴》带有一定的奇观意味,《饮食男女》则从最平凡的饮食和婚恋切入,通过一组群像式的人物及其不同的性格和行为模式,来展现中国文化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以及它与外来文化碰撞之后所呈现的新... 在李安执导的《家庭三部曲》中,《推手》和《喜宴》带有一定的奇观意味,《饮食男女》则从最平凡的饮食和婚恋切入,通过一组群像式的人物及其不同的性格和行为模式,来展现中国文化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以及它与外来文化碰撞之后所呈现的新特征。《家庭三部曲》既表现出对父辈的关爱和同情,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权进行了解构,并对中国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局部性的颠覆。细腻严谨的视听语言、温柔敦厚的叙事态度和中国文人式的幽默是《家庭三部曲》主要的美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安 《家庭三部曲》 电影艺术 美学特征
下载PDF
“只是当时已惘然”——对《色·戒》十年后的拉康主义重访 被引量:6
6
作者 吴冠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6-59,共14页
李安的作品《色·戒》,给华语电影乃至剧院艺术本身都留下了一道浓重印迹:这部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的电影,斩获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狮奖、台湾金马奖等七项大奖;并且因其在"色"上的铺张尺度,至今仍成为一个话题作品。... 李安的作品《色·戒》,给华语电影乃至剧院艺术本身都留下了一道浓重印迹:这部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的电影,斩获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狮奖、台湾金马奖等七项大奖;并且因其在"色"上的铺张尺度,至今仍成为一个话题作品。从拉康主义精神分析角度出发,在十年后重访李安的《色·戒》,旨在指出李安用力至深并为之付出极大代价的那三段性场景,恰恰是该作品的"破坏性冗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戒》 李安 张爱玲 拉康 女性性态
下载PDF
李安电影中的文化解构与认同 被引量:3
7
作者 储常胜 高璐夷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65-68,共4页
李安电影中一大主题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李安在电影中探讨家庭伦理、爱情观念以及人性特征,并呈现自己的文化思考与价值判断。李安的"世界人"身份让他能够通过电影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解构... 李安电影中一大主题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李安在电影中探讨家庭伦理、爱情观念以及人性特征,并呈现自己的文化思考与价值判断。李安的"世界人"身份让他能够通过电影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解构、改造东方文化,让传统文化接近西方文明,并最终达到中西文化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安电影 文化解构 文化认同
下载PDF
“马赛克主义”的面孔——文化研究视域中李安电影的总体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吴迎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09年第2期109-114,共6页
对李安电影的现有研究限于局部分析,未能把握所有文本的总体特征:始终和前沿理论话语共振。本文评析,这一总体特征的深层根源是文本内在编码迂回性和当代理论走向"马赛克主义"的共振,李安文本序列即某种多重复调性质的"... 对李安电影的现有研究限于局部分析,未能把握所有文本的总体特征:始终和前沿理论话语共振。本文评析,这一总体特征的深层根源是文本内在编码迂回性和当代理论走向"马赛克主义"的共振,李安文本序列即某种多重复调性质的"马赛克主义"理论面孔系列,进而可发掘李安电影共同的压抑主题所体现的激进主义线索,这一线索和当代理论热点的激进主义脉络彼此有效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安电影 迂回编码 激进主义线索 马赛克主义
下载PDF
从作者论解读李安电影中的文化特质 被引量:2
9
作者 崔雪茹 黄英 《民族艺林》 2018年第3期56-67,共12页
从1991年的《推手》到2007年的《色·戒》,李安电影类型的多样组合风貌说明了李安电影的独特性格。在当代"美学―政治"的配置中,李安电影的文化特质代表一种融合的、跨文化的以及反思人性的美学情怀。透过人性的共同思维... 从1991年的《推手》到2007年的《色·戒》,李安电影类型的多样组合风貌说明了李安电影的独特性格。在当代"美学―政治"的配置中,李安电影的文化特质代表一种融合的、跨文化的以及反思人性的美学情怀。透过人性的共同思维与感受,李安浓厚的人文主义艺术思想已超越了单一国家的限制。李安的电影,不仅再现了全球化下电影工业的特殊发展模式,同时也创造了文化流动与整合跨界的后现代视觉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安电影 作者理论 后现代 跨界
下载PDF
于乱流中自我塑造——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身份主题 被引量:2
10
作者 盖建平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3-101,共9页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既基于李安对原作小说思想主题的深刻把握,又包含导演本人特定的文化视野与价值理念。将电影与小说放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问题视阈中加以比较,派可以被视为后现代时代的"当代英雄",他的...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既基于李安对原作小说思想主题的深刻把握,又包含导演本人特定的文化视野与价值理念。将电影与小说放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问题视阈中加以比较,派可以被视为后现代时代的"当代英雄",他的成长与漂流,是当代多元文化混杂状态的诗化呈现;他的自我塑造,则是艺术家为观众提供的一个关于当代人如何在"碎片化"的世界里安然自处的成功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安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身份 移民 后现代
下载PDF
从李安电影人物语言看高语境话语模式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姜燕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9-63,共5页
李安电影可分为以好莱坞模式制作的中国电影和以东方高语境话语模式打造的美国电影,显然后者得到更多的肯定。在华语片试图走入全球化现实语境的过程中,不能忽略高低语境话语模式对文化传播的影响,高语境可以包容低语境,但反之不行。将... 李安电影可分为以好莱坞模式制作的中国电影和以东方高语境话语模式打造的美国电影,显然后者得到更多的肯定。在华语片试图走入全球化现实语境的过程中,不能忽略高低语境话语模式对文化传播的影响,高语境可以包容低语境,但反之不行。将李安电影人物语言单独滤出,从"隐晦、跳跃"和"景象、语空"两个方面解析高语境话语模式,可以诠释李安电影在西方价值评测体系的阶段性总结中得到肯定的一个语境方面的理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语境 话语模式 李安 电影 传播
下载PDF
留守与弃置——论李安电影影像构成的二律背反性 被引量:7
12
作者 安燕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3期21-24,共4页
李安电影文本的“跨文化”传播性、平等对话性以及自身文化体验的复杂性 ,决定了其电影影像构成表意深层的“狂欢”属性 ,然而 ,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层体察和熟稔 ,又使李安能够自觉放弃狂欢表达的形式 。
关键词 李安 电影文本 二律背反 平等对话 传统文化精神
下载PDF
从《色戒》看李安电影的身体美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柳改玲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3期41-44,共4页
李安在2007年底上映的《色戒》一片,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强烈而持久的回响,之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最根本的怕是要归结为身体与历史因素,而在这两者之中,身体则是折射历史的代言人,如李安所言:"我们从来没有对爱国主义的这种群体意识,... 李安在2007年底上映的《色戒》一片,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强烈而持久的回响,之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最根本的怕是要归结为身体与历史因素,而在这两者之中,身体则是折射历史的代言人,如李安所言:"我们从来没有对爱国主义的这种群体意识,尤其是用女人的这种性心理学来反映它"①。其编剧王惠玲也说:"李安试图从人体美学让人们看见这些关系(男性情绪扭曲与女性身心变化)"②。围绕身体的论述,并不是为了求证身体背后到底藏匿了什么样的历史真相,而是透过此冰山一角,从精神分析、文化研究等层面,试图总结李安身体美学观念及考察促其形成的时代理论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戒》 李安 身体美学
下载PDF
好一座断臂山——李安的魅力 被引量:1
14
作者 蔡元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127-129,共3页
《断臂山》讲述了一个关于"深爱"的故事。尽管取自美国的同志题材,但它的思路、手法、意境、色调却都弥漫着中国的味道。李安穿过文化的隔阂,以西方人可理解的方式表现东方的伦理,又以中国人的独特理解重现了西方的文化,而更... 《断臂山》讲述了一个关于"深爱"的故事。尽管取自美国的同志题材,但它的思路、手法、意境、色调却都弥漫着中国的味道。李安穿过文化的隔阂,以西方人可理解的方式表现东方的伦理,又以中国人的独特理解重现了西方的文化,而更多地,则是穿越中西差异的表层,去探索人性深处普遍的困境与憧憬。这正是李安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臂山》 李安 电影
下载PDF
“家庭三部曲”的叙事时间
15
作者 段鸣鸣 郭亮亮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39-42,共4页
"家庭三部曲"是李安电影的经典之作,也是华语电影中不可忽视的电影作品。利用电影叙事学这一话语理论分析可知,"家庭三部曲"中李安非常讲究时长的安排,往往通过刻意放慢叙述节奏,使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相对重合,以... "家庭三部曲"是李安电影的经典之作,也是华语电影中不可忽视的电影作品。利用电影叙事学这一话语理论分析可知,"家庭三部曲"中李安非常讲究时长的安排,往往通过刻意放慢叙述节奏,使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相对重合,以凸现叙事重点;通过"以一遍话语表示类似事件反复发生的重复叙述,以空间的叠加造成时间上不断循环、无限重复的艺术效果",从而实现其深刻的叙事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三部曲” 叙事时间 时长 时频
下载PDF
论李安电影的悲剧意识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丹 《学术问题研究》 2013年第1期32-36,41,共6页
李安作为第一个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华人而享誉国际。其影片常常以一种宽厚、儒雅、中庸的叙述视角,展现西方现代文化与东方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因而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的沟通桥梁。从性别意识的解构和死亡意识的书写两个方面来分析,... 李安作为第一个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华人而享誉国际。其影片常常以一种宽厚、儒雅、中庸的叙述视角,展现西方现代文化与东方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因而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的沟通桥梁。从性别意识的解构和死亡意识的书写两个方面来分析,可以发现其影视作品中所隐含的一种悲剧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安 悲剧意蕴 性别意识 死亡意识
下载PDF
谈李安东方电影中“叛逆”的女性形象
17
作者 范妮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6-179,共4页
李安作为华人电影界的翘楚,站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中心,诉说着他的电影梦。文章从李安多元文化创作背景和后殖民主义影响角度出发,观照和审视他创作的东方电影中那些"叛逆"的新女性形象。以《饮食男女》《卧虎藏龙》为例,分析... 李安作为华人电影界的翘楚,站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中心,诉说着他的电影梦。文章从李安多元文化创作背景和后殖民主义影响角度出发,观照和审视他创作的东方电影中那些"叛逆"的新女性形象。以《饮食男女》《卧虎藏龙》为例,分析影片中东方女性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及性格在全球化和现代性语境中的嬗变。李安正是在东方传统儒释道文化和西方现代女性解放的双重审美文化矛盾冲突碰撞中,凸显了东方新女性的精神追求和独立品格。这也为我们认识现代社会中的东方女性打开了一扇天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安 东方电影 新女性形象 弗洛伊德 本我 自我
下载PDF
寓言or生活本真地呈现?——论电影《塔洛》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殊途同归
18
作者 张涛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2-77,共6页
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电影《塔洛》与华裔导演李安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虽然讲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故事,但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与所采取的策略,以及所带来的影响有着殊途同归的契合之处。他们都立足边缘视角,寻求对传统... 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电影《塔洛》与华裔导演李安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虽然讲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故事,但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与所采取的策略,以及所带来的影响有着殊途同归的契合之处。他们都立足边缘视角,寻求对传统定见的再审视与解构,前者偏重对传统藏族电影的解构与重建,后者面临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解剖与重新定义。他们这种独特的艺术追求,可以说是他们对自我文化体验的反思与再现,与各自之前作品对比来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创作中艺术人格的真正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玛才旦 《塔洛》 李安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下载PDF
解读李安电影中的“回归”主题
19
作者 王萍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31-34,共4页
纵观李安的创作过程,伴随着他的人生经历以及对自我的认知,回归主题在李安电影中的内涵不断发生着变化:由最初的回归家庭和伦理,逐步聚焦到人本身,探求人性,旨在真实地面对自我,最后转向一种对空无的追求。从有到无,从关注文化本身,到... 纵观李安的创作过程,伴随着他的人生经历以及对自我的认知,回归主题在李安电影中的内涵不断发生着变化:由最初的回归家庭和伦理,逐步聚焦到人本身,探求人性,旨在真实地面对自我,最后转向一种对空无的追求。从有到无,从关注文化本身,到追求到家的超脱,李安对回归问题的探讨,最根本地指向了精神分析的潜意识领域。生本能与死本能在这里都得到了体现和升华,求生欲与求死欲并存于艺术创作之中,在这场电影梦中,李安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安 电影 回归 家庭 人性 空无 潜意识
下载PDF
视觉的盛宴 人性的探寻——评李安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20
作者 聂小雪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98-101,共4页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取得了巨大成功,也遭遇了巨大挑战。李安把一部写最抽象的人内心活动的小说,转化成了最刺激眼球的、有着极大视觉冲击力的电影,把字里行间的众多象征转化成了真实的视觉画面。李安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了信仰与生...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取得了巨大成功,也遭遇了巨大挑战。李安把一部写最抽象的人内心活动的小说,转化成了最刺激眼球的、有着极大视觉冲击力的电影,把字里行间的众多象征转化成了真实的视觉画面。李安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了信仰与生存的故事,在奇幻故事向事实真相的转换中探索、追寻人性,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与全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安 挑战 信仰 人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