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天山蛇绿混杂岩形成时代及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20
1
作者 郝杰 刘小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93-95,共3页
1 南天山蛇绿混杂岩 南天山发育有2条基性、超基性岩带,北侧一条沿中天山与南天山分界线汉滕格里—哈里克—干沟断裂带分布,南侧一条大致沿南天山主脊分布,2条基性、超基性岩带的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是肢解的蛇绿岩残块(王... 1 南天山蛇绿混杂岩 南天山发育有2条基性、超基性岩带,北侧一条沿中天山与南天山分界线汉滕格里—哈里克—干沟断裂带分布,南侧一条大致沿南天山主脊分布,2条基性、超基性岩带的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是肢解的蛇绿岩残块(王作勋等,1990)。南天山北缘蛇绿混杂岩带主要指长阿吾子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 蛇绿混杂岩 大地构造 时代
下载PDF
中国北方安加拉植物群 被引量:34
2
作者 黄本宏 丁秋红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7-104,共8页
中国北方发育的安加拉植物群是我国晚古生代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边疆省区,自石炭纪至二叠纪均有发育。安加拉植物群与其相关的华夏植物群在早二叠世及以前,在各自分布区平行发展,仅在晚二叠世出现少数植物分子相互迁... 中国北方发育的安加拉植物群是我国晚古生代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边疆省区,自石炭纪至二叠纪均有发育。安加拉植物群与其相关的华夏植物群在早二叠世及以前,在各自分布区平行发展,仅在晚二叠世出现少数植物分子相互迁移至对方地区形成混生现象,这与地质构造发展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加拉植物群 中国 北方 古植物 晚古生代 地层
下载PDF
吐鲁番-哈密盆地晚二叠世早期植物群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陆军 姚兆奇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44-671,784-788,共28页
记述了吐鲁番-哈密盆地晚二叠世早期植物化石19属29种(包括6新种,2相似种和10未定种),这是一个以种子蕨类为主的安加拉型植物群。文中对这一植物群的性质和地质时代作了比较详细的讨论和对比。
关键词 植物群 晚二叠世早期 吐鲁番哈密盆地
下载PDF
吐鲁番-哈密盆地早二叠世晚期植物群 被引量:7
4
作者 刘陆军 姚兆奇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31-643,783,共13页
首次记述了吐鲁番-哈密盆地的早二叠世晚期植物11属13种(包括4新种和4未定种),这是一个以科达类及其相关属为主的安加拉植物群。典型的安加拉植物Vojnovskya属的发现,不但在时代的判定上,而且在植物地理区划上都... 首次记述了吐鲁番-哈密盆地的早二叠世晚期植物11属13种(包括4新种和4未定种),这是一个以科达类及其相关属为主的安加拉植物群。典型的安加拉植物Vojnovskya属的发现,不但在时代的判定上,而且在植物地理区划上都具重要意义。文中还对这一植物群的特征和时代问题作了简要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 早二叠世晚期 吐鲁番哈密盆地
下载PDF
根据孢粉讨论华夏与安加拉两个植物群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欧阳舒 侯静鹏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51-368,共18页
安加拉区一亚安加拉区较特征的至少有八类(或间)孢粉,其中主要是科达类(Cordaitina等)和亚安加拉区起源最早(Bashkirian早期或稍晚)、分异度和丰度最高的种子蕨盾籽类(多肋的Protohaploxypinus,Striatoabieites,Striatopodocar... 安加拉区一亚安加拉区较特征的至少有八类(或间)孢粉,其中主要是科达类(Cordaitina等)和亚安加拉区起源最早(Bashkirian早期或稍晚)、分异度和丰度最高的种子蕨盾籽类(多肋的Protohaploxypinus,Striatoabieites,Striatopodocarpites,Hamiapollenites和基本无囊的Vittati-na)。安加拉一亚安加拉植物群分子在早二叠世早期已渗透到塔里木盆地,稍晚到甘肃龙首山一带,且往后有类别增多(如松柏类、蕨类)分异度增高的趋势,至晚二叠世晚潮已演变为亚安加拉色彩为主的植物群;华夏植物群本部在二叠纪不同时期的组合中,也有少量安加拉一亚安加拉成分混生,至晚二叠世晚期(石千峰组)有所增强。安加拉一亚安加拉孢粉植物群中却没有典型的华夏分子存在。安加拉一亚安加拉某些植物分子的南迁和繁盛与劳亚大陆的向北漂移和组成中国大陆的诸板块的接近、拼接时代不同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植物群关系 华夏区 安加拉区 植物区系
下载PDF
黑龙江伊春红山华夏—安加拉混生植物群 被引量:10
6
作者 金建华 米家榕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241-248,T002,共9页
系统研究了黑龙江省伊春红山地区晚二叠世红山组植物群,认为其性质为华夏—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华夏植物区与安加拉植物区的界限,应以内蒙古陆及其东、西延展部分为界。
关键词 混生植物群 华夏 植物区 安加拉
下载PDF
Discovery of a Late Permian Angara-Cathaysia mixed flora from Acheng of Heilongjiang,China,with discussions on the closur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被引量:22
7
作者 DENG ShengHui1,2, WAN ChuanBiao3 & YANG JianGuo3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etroChina, Beijing 100083,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hanced Oil Recovery, Beijing 100083 +1 位作者 China 3 Daqing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etroChina, Daqing 164712,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11期1746-1755,共10页
This work documents a new flora from the Upper Permian Hongshan Formation of Acheng Coun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Northwest China. The flora consists of 20 species: Paracalamites sp., Pecopteris tangwangheensis Huang... This work documents a new flora from the Upper Permian Hongshan Formation of Acheng Coun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Northwest China. The flora consists of 20 species: Paracalamites sp., Pecopteris tangwangheensis Huang, Callipteris obese Huang, Callipteris shenshuensis Huang, C. tangwangheensis Huang, C. heilongjiangensis Huang, C. zeilleri Zalessky, C. sp., Comia yichunensis Huang, C. tenueaxis Huang, Iniopteris sibirica Zalessky, Supaia teiliensis Huang, Compsopteris tchirkovae Zalessky, C. cf. adzvensis Zalessky, Nilssonia sp. 1, Nil. sp. 2, Taeniopteris cf. densissima Halle, T. cf. nystraemii Halle, T. sp. and Noeggerathiopsis derzavinii Neub. It is dominated by Angara species but mixed with some typical Cathaysian elements. The age of the flora is assigned to late of the Late Permian according to the stratigraphic ranges of the known species and the comparisons of it with the similar floras. The new discovery indicates that the final collision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Plate and Siberian Plate occurred in Late Permian along the Xar Moron River-Changchun-Yanji sutured zone, and the Paleoasian Ocean was finally closed at the end of the Perm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PERMIAN mixed angara-Cathaysia flora Paleoasian Ocean plate collision Heilongjiang Province of China
原文传递
东北南部早石炭世植物群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范国清 刘晓峰 《辽宁地质》 1994年第1期77-130,共54页
自作者(1987)在辽东本溪群下部发现Sublepidodendron以来,又相继在吉南、辽南(范炳桓,1992)和辽西发现了Sub.sp.,Rhodeahsianghsiangensis等属于早石炭世的植物及维宪-... 自作者(1987)在辽东本溪群下部发现Sublepidodendron以来,又相继在吉南、辽南(范炳桓,1992)和辽西发现了Sub.sp.,Rhodeahsianghsiangensis等属于早石炭世的植物及维宪-纳缪尔A期孢粉化石,从而证实东北南部普遍存在早石炭世地层。本文记述了产于上述层位的植物化石30属79种,并归纳为Sublepidodendron-Archaeocalamites-Liopteris组合(带).东北南部早石炭世植物群中的一些属种,虽然显示了欧美植物群的特点,但其发生、演化又早于欧美植物群(分子),作者暂称为“东北南部早石炭世华夏植物群”。该植物群与东北北部安加拉植物群的界线,大致与槽台界线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石炭世 植物群 地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