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fadendron elongatum sp. nov., an Angaran Lycopsid from the Upper Permian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Zhen Tang Yi Zhang +4 位作者 Serge VNaugolnykh Changqing Zheng Lu Shi Tao Qin Junhao Huang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8,共8页
A new species Ufadendron elongatum sp.nov.,attributed to the family Tomiodendraceae Naugolnykh,is represented by two well-preserved stems in the collection under study.This new species was recently discovered from the... A new species Ufadendron elongatum sp.nov.,attributed to the family Tomiodendraceae Naugolnykh,is represented by two well-preserved stems in the collection under study.This new species was recently discovered from the Upper Permian Linxi Formation in the Jalaid locality,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China.The genus Ufadendron is characterized as having the long fusiform leaf cushions,with small and rounded leaf scar containing a central point-like scar which is situated at the upper part of leaf cushion;the infrafoliar bladder of fusiform shape position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leaf cushion;the wings and heel well-developed in the lateral parts and the lower part of leaf cushion,respectively.The new species is different from the type species U.ufaense(Naugolnykh 2014)collected from the Lower Permian of the Cis-Urals,western limits of Angaraland,in the elongated leaf cushion and in the well-pronounced heel.It should be noted,that a vascular bundle(conductive strand)occupied the middle part of the central point-like scar.So far,only 5 genera of Angaran elements among lycopsid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region geographically belonging to Angaran Realm(Phytogeoprovince)in China.The new species U.elongatum not only enlarges our knowledge on the taxonomy of Tomiodendraceae lycopsids,and also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garan and Cathaysian floras in paleoclimatic contex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fadendron Linxi Formation Upper Permian angaran lycopsids China
原文传递
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中—晚二叠世植物群及其地质意义
2
作者 黄睿 张颖 +1 位作者 史骁 孙跃武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3-417,共15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胜利沟中二叠世平地泉组植物化石11属19种和晚二叠世黄梁沟组植物化石7属9种,并结合前人对这一地区中—晚二叠世植物化石记录,讨论了两个植物群的地质时代。研究认为:中二叠世平地泉组植物群以安加拉... 本文首次报道了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胜利沟中二叠世平地泉组植物化石11属19种和晚二叠世黄梁沟组植物化石7属9种,并结合前人对这一地区中—晚二叠世植物化石记录,讨论了两个植物群的地质时代。研究认为:中二叠世平地泉组植物群以安加拉植物群为主,混生个别欧美植物群分子;晚二叠世黄梁沟组植物群为混生少量华夏植物群分子的安加拉植物群。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晚二叠世植物群演替、植被变化、植物群混生与中亚造山带板块聚合之间的关系,认为中二叠世的暖温带温湿气候在晚二叠世转变为季节性干热气候,准噶尔盆地东缘中—晚二叠世植物群混生与准噶尔—吐哈地块、塔里木板块、佳蒙地块、华北板块的拼合和古亚洲洋的关闭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加拉植物群 古气候变化 中亚造山带 混生植物群 中—晚二叠世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甘肃玉门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孙克勤 刘俊 +1 位作者 刘旭阳 李录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5-311,共7页
本文报道了发现于甘肃玉门大山口上二叠统肃南组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含16属26种。根据植物分子的组成,植物群的时代属于晚二叠世早期,相当于二叠纪(三分)的吴家坪期(Wuchiapingian)。这些保存颇佳的植物化石对于研究华夏和安加拉两... 本文报道了发现于甘肃玉门大山口上二叠统肃南组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含16属26种。根据植物分子的组成,植物群的时代属于晚二叠世早期,相当于二叠纪(三分)的吴家坪期(Wuchiapingian)。这些保存颇佳的植物化石对于研究华夏和安加拉两个植物区系的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具有重要的古植物地理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玉门 晚二叠世 肃南组 华夏植物群 安加拉植物群
下载PDF
论华夏孢粉植物群特征 被引量:31
4
作者 欧阳舒 侯静鹏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61-281,25+27+24+26+28-,共21页
根据我国已发表的晚古生代、尤其是石炭—二叠纪的孢粉资料,讨论了华夏植物群的孢粉特征及其渊源,认为至迟从中晚泥盆世开始,主要由于远洋地理隔离导至的植物分化,已与关系较密切的欧洲北美植物群表现出相当的差异,出现了不少地方... 根据我国已发表的晚古生代、尤其是石炭—二叠纪的孢粉资料,讨论了华夏植物群的孢粉特征及其渊源,认为至迟从中晚泥盆世开始,主要由于远洋地理隔离导至的植物分化,已与关系较密切的欧洲北美植物群表现出相当的差异,出现了不少地方色彩成分,早石炭世这种差别有所减弱,晚石炭世、特别是二叠纪,作为同属赤道或热带—亚热带植物群一部分的华夏植物群才与欧美植物群分异出来,显示出与欧美区的种种不同特征。初步总结了华夏孢粉植物群的组合序列,分为3期: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世,每期分两个亚期,分别为华北每个亚期的1-2个组合共8个组合和华南二叠系4个亚期组合选择了两个代表分子组合命名,简述了每个组合的特征;重点讨论了与欧美区的共同和区别特征,且论及与安加拉植物群和冈瓦纳植物群的关系,指出华夏植物群在二叠纪有安加拉成分混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孢粉植物群 石炭-二叠纪 植物群特征
下载PDF
二叠纪末安加拉分子南侵塔里木和全球气候变凉事件 被引量:1
5
作者 方宗杰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67-78,共12页
从分析塔里木西南缘杜瓦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入手,确认二叠纪末期塔里木曾广泛发生安加拉温湿型生物群分子的南侵事件,华北同期也曾发生类似事件,表明当时北半球的气候带曾突然向赤道方向移动。来自澳大利亚和印度的资料进一步证实... 从分析塔里木西南缘杜瓦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入手,确认二叠纪末期塔里木曾广泛发生安加拉温湿型生物群分子的南侵事件,华北同期也曾发生类似事件,表明当时北半球的气候带曾突然向赤道方向移动。来自澳大利亚和印度的资料进一步证实这是一次短暂的全球性气候变凉事件。二叠纪末期,西伯利亚爆发了显生宙以来规模最大的溢流玄武岩事件,与此同时,在赤道区的华南及南半球,也都发生了强烈的火山活动。二叠纪末全球气候变凉事件即为火山冬天效应的具体表现。特提斯海区二叠系顶部礁生态系的突然消亡很可能是火山冬天效应的直接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加拉生物群 全球气候变凉事件 塔里木 二叠纪末 泛大陆动物群 火山冬天
下载PDF
中国西北甘肃地区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形成机制研究
6
作者 孙克勤 刘俊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80-887,共8页
系统总结了我国西北甘肃地区晚二叠世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讨论了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形成机制。早二叠世,塔里木板块和华北板块向西北运移,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向东南漂移。中二叠世,... 系统总结了我国西北甘肃地区晚二叠世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讨论了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形成机制。早二叠世,塔里木板块和华北板块向西北运移,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向东南漂移。中二叠世,华夏古陆沿天山、阴山和大兴安岭一线与西伯利亚古陆碰撞导致古海洋闭合和山脉隆升,板块的碰撞为华夏植物群和安加拉植物群两者之间提供了"混生"的条件。来自这两个植物群的少数混生分子出现在本区的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由于塔里木板块和华北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与联合,从而使华夏古陆和安加拉古陆对接,形成了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分布模式可以归于陆地生态系统的板块运动、气候分异、环境变化、植物迁移和植物自身演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甘肃 二叠纪 华夏植物群 安加拉植物群 形成机制
下载PDF
新疆吐哈盆地东北缘早二叠世安加拉植物群及古气候条件 被引量:2
7
作者 魏信祥 张雄华 +2 位作者 杨宝忠 黄兴 栾腾飞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163-2170,共8页
地处吐哈盆地东北缘的哈密天山乡二道沟一带下二叠统依尔希土组产出大量植物化石,经鉴定有5属13种。该植物群以科达类为主,几乎全为安加拉植物区的常见分子,建立了Angaropteridium-Noeggerathiopsis-Nephropsis组合,经对比确定其时代为... 地处吐哈盆地东北缘的哈密天山乡二道沟一带下二叠统依尔希土组产出大量植物化石,经鉴定有5属13种。该植物群以科达类为主,几乎全为安加拉植物区的常见分子,建立了Angaropteridium-Noeggerathiopsis-Nephropsis组合,经对比确定其时代为早二叠世。利用植物群组成及植物化石叶相统计分析,推断吐哈盆地早二叠世处于相对温暖湿润、具有明显波动的温带气候,存在着周期性的干-湿转变及年度的季节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加拉植物群 古气候 叶相分析 早二叠世 吐哈盆地
下载PDF
Lopingian mixed floras from Linxi Formation in Soron area,Inner Mongolia 被引量:10
8
作者 ZHANG Dejun SUN Yuewu +2 位作者 DING Haisheng YANG Zhenyuan TANG Lijing 《Global Geology》 2014年第2期67-77,共11页
A lot of well-preserved plants from the Linxi Formation are collected in the Soron area,Inner Mongolia,consisting of 34 species of 16 genera. They are Late Permian in age. The flora is characterized by a lot of Angara... A lot of well-preserved plants from the Linxi Formation are collected in the Soron area,Inner Mongolia,consisting of 34 species of 16 genera. They are Late Permian in age. The flora is characterized by a lot of Angaran plants,such as Paracalamites,Comia,Rhachiphyllum,Iniopteris,Rufloria,etc. Some Cathaysian elements,such as Lobatannularia lingulata,L. multifolia,Fascipteris Cathaysiantus,F. densata,Taeniopteris szei,Cladophlebis liulinensis and C. permica,are also mixed within the present flora.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Soron of Inner Mongolia was located in the sector between the Angaran and Cathysian floristic provinces in Lopingian. It is beneficial for depicting the lo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Solenker--Xar Moron suture zone in the phytogeographic view. The transmigration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Cathaysian plants to the north indicates that the Paleoasian Ocean was closed during the late Permian along the suture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混合 植物区系 亚热带植物 菌群 古乐 二叠纪末期 晚二叠世
下载PDF
甘肃玉门鱼儿红盆地石炭二叠纪地层概述——兼论北祁连山一带华夏-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地质时代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化清 王军 沈光隆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00-306,共7页
概述玉门鱼儿红盆地煤窑沟和金沟石炭二叠纪地层剖面,指出该区石炭纪岩石地层单元为羊虎沟组,二叠纪岩石地层单元为窑沟群,区内缺失大黄沟组。根据生物化石和地层层序,讨论了羊虎沟组和窑沟群的地质时代。Bohlin(1971)... 概述玉门鱼儿红盆地煤窑沟和金沟石炭二叠纪地层剖面,指出该区石炭纪岩石地层单元为羊虎沟组,二叠纪岩石地层单元为窑沟群,区内缺失大黄沟组。根据生物化石和地层层序,讨论了羊虎沟组和窑沟群的地质时代。Bohlin(1971)公布的少许有疑问的安加拉植物分子可能采自邻区的上二叠统上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生物群落 植物群落 石炭纪 二叠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