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0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梨杂交F_(1)果实性状遗传倾向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卢明艳 王强 +3 位作者 闫兴凯 武春昊 赵滢 张茂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4-302,共9页
以延边大香水为母本,红香酥、早酥、红茄、晋酥、晋密、鄂梨1号和云红1号为父本的7个梨杂交组合F_(1)为试材,对果实性状进行连续3年调查,总结分析果实性状遗传倾向,以期为梨遗传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杂种F_(1)单果重、果实横径... 以延边大香水为母本,红香酥、早酥、红茄、晋酥、晋密、鄂梨1号和云红1号为父本的7个梨杂交组合F_(1)为试材,对果实性状进行连续3年调查,总结分析果实性状遗传倾向,以期为梨遗传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杂种F_(1)单果重、果实横径、果实纵径、果柄长度、果柄粗度、果形指数及可溶性固形物等7个性状都有趋中遗传倾向。其中,单果重产生退化,向小果遗传趋势强;可溶性固形物和果形指数变异系数较小,遗传传递力较高;果柄粗度呈趋中偏低遗传,果柄长度、果实横径、果实纵径呈趋中偏高遗传。对不同组合果实性状遗传倾向研究认为果实底色、萼片类型、萼洼深度、质地、汁液、风味等性状受母本影响较大,为母性遗传;萼洼广度有趋中遗传倾向;果实香气受父本影响较大;果实面色可隔代遗传。以上研究结果为梨果实性状遗传规律研究及杂交育种亲本的选择选配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F_(1) 果实性状 遗传倾向
下载PDF
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多态性与进展期胃癌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化疗疗效的关系
2
作者 韩磊 董宁宁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4期2570-2573,共4页
目的:探讨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ay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roup 1,XRCC1) rs25487基因多态性与进展期胃癌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XELOX方案)化疗的疗效及疾病进展时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组11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 目的:探讨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ay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roup 1,XRCC1) rs25487基因多态性与进展期胃癌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XELOX方案)化疗的疗效及疾病进展时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组11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均接受XELOX方案化疗,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的方法检测XRCC1 rs25487基因分型,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XRCC1 rs25487基因分型与患者化疗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及疾病进展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的关系。结果:11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中,携带XRCC1 rs25487GG基因型、AG基因型、AA基因型分别为49例(44.5%)、52例(47.3%)、9例(8.2%),GG基因型患者ORR高于AG/AA基因型患者(53.1%vs 37.7%),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χ^(2)=2.594,P=0.107)。GG基因型患者比AG/AA基因型患者PFS更长[6.3个月(95%CI:5.7~6.9)vs 5.0个月(95%CI:4.4~5.6),P=0.049]。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均与化疗疗效无关,但肿瘤分化程度及TNM分期与PFS有关(P均<0.05)。Cox回归显示,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及XRCC1 rs25487是影响PFS的独立因素。结论:XRCC1 rs25487基因型与进展期胃癌患者XELOX方案化疗疗效密切相关,测定XRCC1 rs25487基因型可以为进展期胃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X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 基因多态性 化学治疗
下载PDF
LZTR1基因Arg284His变异致Noonan综合征10型病例报道和遗传学分析
3
作者 诸宏伟 张雪灵 +1 位作者 王美娣 郑迎娟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20-125,共6页
目的 对1例Noonan综合征10型(NS10)患儿进行临床特征和遗传学分析。方法 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家系全外显子组(trio-WES)检测,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基因变异进行危害性分析,预测变异蛋白结构功能,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变异蛋白的表达量。结... 目的 对1例Noonan综合征10型(NS10)患儿进行临床特征和遗传学分析。方法 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家系全外显子组(trio-WES)检测,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基因变异进行危害性分析,预测变异蛋白结构功能,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变异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患儿年龄为8岁9个月,临床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先天性心脏病和特殊面容等。基因检测结果提示患儿亮氨酸拉链样转录调控因子1(LZTR1)基因发生杂合变异c.851G>A(p.Arg284His)(NM_6767.4),其父亲携带该变异,母亲为野生型。Pubmed数据库和HGMD数据库未检索到相应变异的报道,属LZTR1基因新变异。SIFT、Polyphen-2和MutationTaster在线软件分析结果显示到LZTR1 c.851G>A(p.Arg 284His)变异存在生物危害性。蛋白结构模型分析结果显示,LZTR1 c.851G>A(p.Arg 284His)变异可导致LZTR1蛋白局部结构改变。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与野生型LZTR1蛋白比较,变异型LZTR1蛋白的表达量降低了81.20%。结论 LZTR1基因c.851G>A(p.Arg 284His)变异可能是NS10的致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亮氨酸拉链样转录调控因子1 NOONAN综合征 基因检测 家系全外显子组 蛋白免疫印迹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优化Fe_(1-x)O基氨合成催化剂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书铭 刘化章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2-1308,共7页
运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助催化剂含量与催化剂活性之间的预测模型,对Fe_(1-x)O基氨合成催化剂的助催化剂进行优化。首先将前期实验数据整理归纳为含有3、4、5、6和7个助催化剂等5类催化剂,以助催化剂含量(体积分数)为输入变量,以425℃反... 运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助催化剂含量与催化剂活性之间的预测模型,对Fe_(1-x)O基氨合成催化剂的助催化剂进行优化。首先将前期实验数据整理归纳为含有3、4、5、6和7个助催化剂等5类催化剂,以助催化剂含量(体积分数)为输入变量,以425℃反应器出口氨浓度(活性)为输出变量,对助催化剂进行优化。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拟合值均方误差最高为0.2784,预测值均方误差最高为0.1592,构建的BP神经网络模型准确度较高。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多种群遗传算法进行极值寻优,求解最优的催化剂配方,并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根据优化结果制备5个样品的实验测定值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最高为2.88%,优化结果较为准确;含有7个助催化剂的催化剂活性最高为18.83%,比原样本的统计平均活性值(17.52%)高1.31%,相对提高7.48%,助催化剂含量优化取得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1-x)O 催化剂 助催化剂 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优化
下载PDF
猫疱疹病毒1型的检测及一株分离毒株的致病性
5
作者 邓梏男 张家祺 +8 位作者 保志鹏 陈涛云 喻琦胜 丁露 朱晨曦 王怡 任玉鹏 贺超 张斌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53-2258,共6页
旨在调查成都地区的猫疱疹病毒1型(feline herpesvirus-1, FHV-1)的流行及遗传变异情况。试验选取2020—2023年从成都地区采集的178份具有呼吸道症状猫的眼、鼻及口咽拭子进行FHV-1核酸检测、gE基因遗传进化分析、FHV-1的分离鉴定和致... 旨在调查成都地区的猫疱疹病毒1型(feline herpesvirus-1, FHV-1)的流行及遗传变异情况。试验选取2020—2023年从成都地区采集的178份具有呼吸道症状猫的眼、鼻及口咽拭子进行FHV-1核酸检测、gE基因遗传进化分析、FHV-1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结果发现,成都地区FHV-1阳性率为11.8%(21/178);其中宠物医院FHV-1阳性率为6.4%(7/110),猫舍FHV-1阳性率为20.6%(14/68),表明在猫舍中FHV-1感染率更高。FHV-1 gE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扩增出的5株gE基因和疫苗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9.1%~100%,并发现PX-9株存在3个独特的氨基酸突变位点(L259Q、C294I、W295F)。通过CRFK细胞对5份阳性样本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结果PX-9毒株被成功分离鉴定。对PX-9毒株进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攻毒组猫只表现出眼鼻分泌物增多,打喷嚏等临床症状,在接毒后第4天病毒拷贝数最高,为9.05×10^(7) copies·μL^(-1),且排毒期较长;攻毒猫只FHV-1病毒载量检测结果显示,气管及肺组织病毒拷贝数分别为1.7×10^(7)和3.5×10^(4) copies·μg^(-1),其它组织核酸阴性。综上表明,在成都地区仍然存在FHV-1流行,并且流行毒株有较强的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HV-1 流行情况 遗传变异 动物回归试验
下载PDF
利用“黄海芯1号”55K SNP芯片评估凡纳滨对虾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组近交水平
6
作者 刘丹阳 孔杰 +15 位作者 王平 陈荣坚 傅强 罗坤 陈宝龙 隋娟 孟宪红 代平 谭建 曹家旺 李旭鹏 康子仪 刘绵宇 强光峰 迟长凤 栾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9-488,共10页
凡纳滨对虾的主要选育目标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培育具有较强抗病、抗逆性的“高抗系”(GK),二是培育具有快速生长特性的“快大系”(KD)。然而,国内缺少针对这两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特别是基因组近交水平的调查分析研究。基于液相芯片... 凡纳滨对虾的主要选育目标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培育具有较强抗病、抗逆性的“高抗系”(GK),二是培育具有快速生长特性的“快大系”(KD)。然而,国内缺少针对这两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特别是基因组近交水平的调查分析研究。基于液相芯片“黄海芯1号”(55 K SNP)的基因分型数据,首次分析了GK(1064尾个体)和KD(564尾个体)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调查了连续性纯合片段(ROH)的基因组分布特征,并重点评估了两个群体的基因组近交水平。PCA及进化树分析表明GK及KD群体可明确分层,亲缘关系热图表明KD群体内个体间的亲缘关系比GK群体更近。GK群体包括的家系数量更多,导致其遗传多样性高于KD群体;两群体间的F_(st)为0.09,存在中等遗传分化。GK和KD群体每个ROH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70±0.34)Mb和(1.65±0.38)Mb,每个样本ROH的平均数量分别为1.98±1.30和2.07±1.37。GK和KD群体0.8~1.25 Mb长度的ROH占比分别为11.41%和19.17%,表明KD群体的选育历史比GK群体更长。两个群体>2.25 Mb长度的ROH片段占比分别为10.26和9.74%,表明两个群体短期内未发生近亲交配。七种基因组近交系数评估结果表明,KD群体的近交水平高于GK群体。不依赖基础群体等位基因频率的F_(ROH)和F_(HOM)方法可准确地评价育种群体的真实近交水平,而F_(VR1)、F_(YA1)和F_(LH1)等依赖基础群体等位基因频率的方法可以用来比较群体及个体间的相对近交水平。上述结果为准确地评估育种群体的近交水平和优化育种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黄海芯1号” 遗传多样性 连续性纯合片段 基因组近交系数
下载PDF
WFS1基因相关遗传性耳聋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牛志杰 唐芬 +2 位作者 韦京妤 何光耀 唐安洲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286,共4页
WFS1基因位于染色体4p16.1,编码一种内质网跨膜Wolfram蛋白,参与调节内质网钙离子的动态平衡,在蛋白质转运和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WFS1基因突变与多种遗传性疾病相关联,存在听力损失症状的类型主要为隐性遗传Wolfram综合征1型、显... WFS1基因位于染色体4p16.1,编码一种内质网跨膜Wolfram蛋白,参与调节内质网钙离子的动态平衡,在蛋白质转运和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WFS1基因突变与多种遗传性疾病相关联,存在听力损失症状的类型主要为隐性遗传Wolfram综合征1型、显性遗传的Wolfram相似综合征以及非综合征型低频感音神经性聋(LFSNHL)DFNA6/14/38。Wolfram综合征1型临床表型具有很高的异质性,包括尿崩症、糖尿病、视神经萎缩以及耳聋。Wolfram相似综合征报道很少,与Wolfram综合征1型主要的区别点在于其显性遗传模式。WFS1基因是引起非综合征LFSNHL最常见的致病基因。我们综述WFS1基因关联的遗传性耳聋相关疾病,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FS1 遗传性耳聋 基因突变 DFNA6/14/38 Wolfram综合征1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X1和ND1基因顺序的黄河上游大鼻吻鮈遗传多样性分析
8
作者 杨立强 刘彦斌 +8 位作者 苟金明 王吉祥 刘凯 肖伟 王永杰 杨瑞兰 柳婷 刘哲 连总强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6,共9页
为探究黄河上游大鼻吻鮈(Rhinogobio nasutus)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现状,本研究以永宁、平罗、磴口3个不同地理群体145尾大鼻吻鮈为研究对象,利用线粒体DNA COX1和ND1基因序列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COX1和ND1基因序列长... 为探究黄河上游大鼻吻鮈(Rhinogobio nasutus)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现状,本研究以永宁、平罗、磴口3个不同地理群体145尾大鼻吻鮈为研究对象,利用线粒体DNA COX1和ND1基因序列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COX1和ND1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1 466 bp、975 bp, A+T含量(57.25%,56.81%)均高于G+C(42.75%,43.19%)含量,具有明显的碱基组成偏向性;3个群体145尾样本中分别界定了11个和9个单倍型,均存在共享单倍型现象。在COX1和ND1基因序列中3个群体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核苷酸多样性(π)及平均核苷酸差异(K)分别为0.745 3、0.001 3、1.841和0.364、0.000 48、0.472,3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呈现出磴口群体最高、平罗群体次之、永宁群体最小的特征。基于COX1和ND1的遗传变异分析(AMOVA),表明3个群体中遗传变异均主要来自群体内,且COX1基因序列中磴口群体与永宁群体之间存在显著性明显的遗传分化。基于线粒体COX1和ND1基因单倍型序列,采用邻近法(Neighbor Joining, NJ)构建系统进化树与单倍型网络结过具有一致性,表明3个群体之间无明显的谱系分化,结构比较单一,未发现形成单独分支的群体。中性检验结果显示,大鼻吻鮈进化历程符合中性进化假设,且可能存在群体扩张。因此,为了有效地保护大鼻吻鮈野生资源,建议将大鼻吻鮈从整体上进行就地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鼻吻鮈(Rhinogobio nasutus) 黄河 COX1 ND1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窄冠白杨1号’遗传转化体系建立与抗虫基因转化
9
作者 王冬月 王如月 +2 位作者 孙茂桐 刘翠双 李际红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1-369,共9页
‘窄冠白杨1号’(Populus leucopyramidalis 1)是一种冠形窄、耐盐碱的优良白杨派无性系。由于缺乏其遗传转化体系,因此无法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对其进行遗传改良。该研究以‘窄冠白杨1号’为材料,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 ‘窄冠白杨1号’(Populus leucopyramidalis 1)是一种冠形窄、耐盐碱的优良白杨派无性系。由于缺乏其遗传转化体系,因此无法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对其进行遗传改良。该研究以‘窄冠白杨1号’为材料,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了较高的遗传转化效率。首先将组培苗继代培养不同时间段(35、45、55、65 d),分别取其3种组织(叶片、叶柄、茎段)以对比分化能力的强弱,确定了继代45 d后的叶片具有最强的分化能力,其增殖倍数为8.77。随后,使用继代45 d后的叶片作为遗传转化的材料,研究不同侵染条件对转化率的影响,设立了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各3个梯度的正交试验,对这3个因素进行最佳水平筛选,通过PCR检测和GUS染色鉴定转基因株系。结果表明‘窄冠白杨1号’遗传转化体系的最佳组合为:菌液浓度OD600=0.4,侵染时间15 min,共培养时间2 d,在该组合下转化率最高可达54.23%。最后,利用该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转BtCry3Aa抗虫基因‘窄冠白杨1号’株系,证明该体系可以做为‘窄冠白杨1号’遗传改良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冠白杨1号’ 遗传转化体系 BtCry3Aa
下载PDF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在阻断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家系多囊肾/多囊肝病变1基因新突变遗传的应用
10
作者 王凝 郝燕 +7 位作者 陈大蔚 章志国 匡丹 张清 尹奕琪 魏兆莲 周平 曹云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06-1010,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二代测序(NGS)技术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连锁分析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RPKD)家系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个ARPKD家系,女方孕期产检发现胎儿有多囊肾行引产,胎儿基因检测为多囊肾/多... 目的探讨基于二代测序(NGS)技术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连锁分析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RPKD)家系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个ARPKD家系,女方孕期产检发现胎儿有多囊肾行引产,胎儿基因检测为多囊肾/多囊肝病变1基因(PKHD1)复合杂合突变c.10444C>T(父源)和c.4303del(母源),其中c.4303del突变为首次报道。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和NGS在突变位点两侧2M区域内选择335个信息丰富、紧密连锁的SNP位点作为遗传连锁标记,构建夫妇双方携带基因突变的SNP风险单体型。体外受精后行囊胚培养。对活检获得的滋养层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扩增(WGA)后,采用Sanger测序直接检测PKHD1基因突变,采用基于NGS的SNP连锁分析鉴别携带突变的染色体,同时进行拷贝数变异(CNV)分析以进行低深度的染色体非整倍性筛查。结果6个活检囊胚中有4个为未携带突变的整倍体,有1个携带杂合突变的嵌合体,1个测序数据波动大,无法判断。选择其中1枚未检测到突变的优质整倍体胚胎进行冻融胚胎移植(FET),足月分娩一健康婴儿。结论应用基于NGS的SNP连锁分析进行PGT具有高效稳定的特点,可有效阻断ARPKD在家系中的垂直传递,同时可避免因妊娠非整倍体胚胎而导致的流产问题。该研究也是首次针对PKHD1基因c.4303del突变的PGT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多囊肾/多囊肝病变1基因 SNP连锁分析 二代测序 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下载PDF
CSF1R基因突变致ALSP发病研究进展
11
作者 黄正平 江佳薇 +5 位作者 刘淑芬 叶小芳 李弥弥 庄建龙 叶励超 陈春暖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3-178,共6页
成人发病的白质脑病合并轴索球样变和色素性胶质细胞(adult-onset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axonal spheroids and pigmented glia,ALSP)是临床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还未明确。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olony-stim... 成人发病的白质脑病合并轴索球样变和色素性胶质细胞(adult-onset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axonal spheroids and pigmented glia,ALSP)是临床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还未明确。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1 receptor,CSF1R)是一种细胞表面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与其相关的编码基因突变已被证实是ALSP的潜在致病因素。然而,目前关于CSF1R基因突变致使ALSP发病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回顾CSF1R基因在ALSP发病过程中的突变位点及致病机制研究,发现CSF1R突变可以通过显性负性效应、功能丧失、单倍体剂量不足及功能获得等机制导致小胶质细胞功能异常,进而引起ALSP的发病。对ALSP病因的深入认识有助于更好地探索潜在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发病的白质脑病合并轴索球样变和色素性胶质细胞 脑白质病变 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 遗传性疾病 小胶质细胞 突变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and effective regulation of scarb1 gene involved in pigmentation change in autotetraploid Carassius auratus
12
作者 Xi-Dan Xu Yue Zhou +9 位作者 Chong-Qing Wang Xu Huang Kun Zhang Xiao-Wei Xu Li-Wen He Xin-Yue Zhang Xin-Zhu Fu Ming Ma Qin-Bo Qin Shao-Jun Liu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381-397,共17页
The autotetraploid Carassius auratus(4nRR,4n=200,RRRR)is derived from whole-genome duplication of Carassius auratus red var.(RCC,2n=100,RR).In the current study,we demonstrated that chromatophores and pigment changes ... The autotetraploid Carassius auratus(4nRR,4n=200,RRRR)is derived from whole-genome duplication of Carassius auratus red var.(RCC,2n=100,RR).In the current study,we demonstrated that chromatophores and pigment changes directly caused the coloration and variation of 4nRR skin(red in RCC,brownish-yellow in4nRR).To further explor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coloration formation and variation in 4nRR,we performed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and molecular functional verification in RCC and 4nRR.Results revealed that scarb1,associated with carotenoid metabolism,underwent significant down-regulation in 4nRR.Efficient editing of this candidate pigment gene provided clear evidence of its significant role in RCC coloration.Subsequently,we identified four divergent scarb1 homeologs in 4nRR:two original scarb1 homeologs from RCC and two duplicated ones.Notably,three of these homeologs possessed two highly conserved alleles,exhibiting biased and allelespecific expression in the skin.Remarkably,after precise editing of both the original and duplicated scarb1homeologs and/or alleles,4nRR individuals,whether singly or multiply mutated,displayed a transition from brownishyellow skin to a cyan-gray phenotype.Concurrently,the proportional areas of the cyan-gray regions displayed a gene-dose correlation.These findings illustrate the subfunctionalization of duplicated scarb1,with all scarb1genes synergistically and equally contributing to the pigmentation of 4nRR.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concerning the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duplicated homeologs in an autopolyploidfish,substantiallyenrichingour understanding of coloration formation and change within this group of organi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polyploidization Coloration change scarb1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genetic changes
下载PDF
昆明犬IGF1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特征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韦云芳 李飞翔 +2 位作者 汪斌 陈方良 魏红江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114,共7页
为了探究IGF1基因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昆明犬肝脏中的表达特征,并筛选与昆明犬体重和体尺性状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试验首先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IGF1基因在不同年龄段昆明犬肝脏中的m... 为了探究IGF1基因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昆明犬肝脏中的表达特征,并筛选与昆明犬体重和体尺性状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试验首先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IGF1基因在不同年龄段昆明犬肝脏中的mRNA表达水平,然后分别针对IGF1基因5′和3′侧翼序列、外显子1~4和内含子1设计引物,采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技术对昆明犬IGF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进行筛查,通过测序分析其突变情况,统计该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及遗传多样性指标[纯合度(homozygosity,Ho)、杂合度(heterozygosity,He)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umber of effective alleles,Ne)],最后分析该SNP位点与昆明犬体重和体尺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IGF1基因在5个年龄段的昆明犬肝脏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量随着月龄的增大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与2月龄比较,6,12,20,30月龄昆明犬肝脏中IGF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01)。昆明犬IGF1基因仅外显子3中识别到1个SNP位点,其他区域未识别到SNP位点。该位点位于外显子3第464位核苷酸处,发生了T→C的点突变,但氨基酸未变,命名为T464C位点。T464C位点在昆明犬群体中共存在两种基因型,分别为TT纯合型和TC杂合型,其中优势基因型为TT纯合型,优势等位基因为T,表现为低度多态(PIC<0.25),Ho为0.97,He为0.03,Ne为1.03,在昆明犬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昆明犬IGF1基因T464C位点TT纯合型个体胸深、头长显著高于TC杂合型个体(P<0.05)。说明IGF1基因在昆明犬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T464C位点可作为昆明犬品种培育的潜在辅助选择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犬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 差异表达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遗传多样性 关联性分析
下载PDF
SCN1A rs6732655A/T polymorphism: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insights for drug-resistant epilepsy
14
作者 Aroop Viswas Pradeep K Dabla +4 位作者 Dharmsheel Shrivastav Swapan Gupta Manisha Yadav Subhash Yadav Bidhan Chandra Koner 《World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2024年第3期72-79,共8页
BACKGROUND A significant subset of individuals with epilepsy fails to respond to currently available antiepileptic drugs,resulting in heightened mortality rates,psychosocial challenges,and a diminished quality of life... BACKGROUND A significant subset of individuals with epilepsy fails to respond to currently available antiepileptic drugs,resulting in heightened mortality rates,psychosocial challenges,and a diminished quality of life.Genetic factors,particularly within the SCN1A gene,and the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response is important in intricating the drug resistance in idiopathic epilepsy cases.In this extended study,we determined the correlation of rs6732655A/T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to understand the causative association of SCN1A gene with epilepsy drug resistance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AIM To find the correlation of SCN1A gene rs6732655A/T polymorphism with the drug-resistant epilepsy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METHODS The study enrolled 100 age and sex-matched patients of both drug-resistant and drug-responsive epilepsy cases.We analysed the rs6732655A/T polymorphism to study its association and causative role in drug-resistant epilepsy cases using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technique.The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interleukin(IL)-1β,IL-6,and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protein levels was evaluated in conjunction with genotypic outcom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analysis.RESULTS AT and AA genotypes of rs6732655 SCN1A gene polymorphism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risk of drug resistance epilepsy.Serum biomarkers IL-6,IL1βand HMGB1 demonstrated diagnostic potential,with cutoff values of 4.63 pg/mL,59.52 pg/mL and 7.99 ng/mL,respectively,offering valuable tools for epilepsy management.Moreover,specific genotypes(AA and AT)were found to be linked to the elevated levels of IL-1βand IL-6 and potentially reflecting increased oxidative stress and neuro-inflammation in drug-resistant cases supporting the previous reported outcome of high inflammatory markers response in drug resistance epilepsy.CONCLUSION SCN1A genotypes AA and AT are linked to higher drug-resistant epilepsy risk.These findings underscore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inflammation and genetics on epilepsy treatment resis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LEPSY Drug resistance SCN1A gene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genetic factors
下载PDF
灯盏花叶片数调控基因磷酸蛋白酶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15
作者 方所艳 朱琴 +5 位作者 杨云会 关德军 张尚林 宋家瑶 张旭高 和四梅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2-1219,共8页
【目的】探究灯盏花叶片数相关基因磷酸蛋白酶1(EbPP1)的功能,为揭示灯盏花叶片数目和开花时间分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从灯盏花叶片克隆EbPP1基因,将其构建至植物过表达载体RP101。用蘸花法侵染刚抽薹拟南芥植株进行异源表达,通过... 【目的】探究灯盏花叶片数相关基因磷酸蛋白酶1(EbPP1)的功能,为揭示灯盏花叶片数目和开花时间分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从灯盏花叶片克隆EbPP1基因,将其构建至植物过表达载体RP101。用蘸花法侵染刚抽薹拟南芥植株进行异源表达,通过筛选获得若干株T_(1)、T_(2)、T_(3)代拟南芥阳性植株。最后统计T_(3)代阳性植株叶片数目和开花时间,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qPCR)检测EbPP1表达量,并测定拟南芥植株内源激素含量。【结果】成功克隆全长EbPP1基因,并构建该基因的重组过表达载体RP101-GFP-EbPP1。在拟南芥中实现稳定的遗传转化,于T_(3)代中获得24株阳性EbPP1转基因植株,并对T_(3)代阳性植株进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RT-qPCR结果显示转基因拟南芥中EbPP1基因过量表达,其表达量从野生型的1.034增加至136.330;转基因拟南芥在表型上呈现出叶片数增多、开花时间延迟的特征;通过LC-MS定量测定植株内源激素含量显示,T_(3)代转基因拟南芥中吲哚-3-甲酸(ICA)和赤霉素24(GA24)等多种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其中生长素前体物质L-色氨酸(TRP)尤为显著,达到野生型的3倍。【结论】本研究成功在拟南芥植株中异源表达EbPP1基因,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拟南芥中叶片数增多,EbPP1基因表达量增高,内源激素含量升高。表明EbPP1可能通过调控植物激素水平,进而影响灯盏花叶片数目和开花时间。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灯盏花叶片数目发育相关机制和开花分子机理奠定基础,也为选育高品质灯盏花新品种提供一定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花 磷酸蛋白酶1 拟南芥 遗传转化 植物激素
下载PDF
IFN-γ/sPD-1联合过表达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高生物活性和遗传稳定性
16
作者 颉亚辉 吕珍 +2 位作者 吴建军 魏兴民 郑贵森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06-812,共7页
目的研究慢病毒介导的γ干扰素(IFN-γ)及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sPD-1)过表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生物活性及遗传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流式细胞术鉴定BMSC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扩增分别带有绿色荧光蛋白(... 目的研究慢病毒介导的γ干扰素(IFN-γ)及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sPD-1)过表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生物活性及遗传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流式细胞术鉴定BMSC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扩增分别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和红色荧光蛋白(RFP)的IFN-γ及sPD-1基因序列,通过慢病毒转染分别构建IFN-γ、sPD-1和IFN-γ/sPD-1双基因过表达的BMSC,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IFN-γ和sPD-1的mRNA和蛋白表达;CCK-8法、BMSC端粒酶活性检测法分析IFN-γ和sPD-1过表达BMSC的生物活性和遗传稳定性。结果成功分离培养了CD44、CD105阳性,CD34、CD11b、CD45阴性的BMSC。与空载体组相比,IFN-γ/sPD-1联合组的IFN-γ、sPD-1 mRNA表达水平显著提高,但各组细胞生长情况类似。与空载体组相比,IFN-γ组端粒酶活性显著降低,但sPD-1组和IFN-γ/sPD-1联合组端粒酶活性变化不明显。结论IFN-γ和sPD-1联合过表达的BMSC具有较高生物活性和遗传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干扰素(IFN-γ) 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sPD-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 遗传稳定性
下载PDF
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杂种F_(1)代表型遗传变异研究
17
作者 刘嘉伟 郝新艳 +2 位作者 杜雨芊 提忠慧 王明玖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7-44,共8页
对高加索三叶草(♀)、白三叶(♂)及其远缘杂交育成的8个F_(1)代株系的13个数量性状和7个质量性状进行调查,研究杂交F_(1)代表型的相对遗传力与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3个数量性状表型遗传多样性丰富,11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超过10%;7个质量性... 对高加索三叶草(♀)、白三叶(♂)及其远缘杂交育成的8个F_(1)代株系的13个数量性状和7个质量性状进行调查,研究杂交F_(1)代表型的相对遗传力与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3个数量性状表型遗传多样性丰富,11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超过10%;7个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较低;F_(1)代表型遗传多为正向显性,相对遗传力a1最高可达1.92,母本对F_(1)代的相对遗传力较父本高;F_(1)代杂种优势最明显的是小花数与结实小花数,杂种优势率达65.03%和80.96%;聚类分析表明,8个F_(1)代与高加索三叶草距离较近,与白三叶距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加索三叶草 白三叶 F_(1)代 表型性状 遗传变异 相对遗传力
下载PDF
猴痘病毒B.1谱系遗传分支、毒力基因及蛋白功能
18
作者 林思宇 陈芳 +1 位作者 罗语思 张科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CAS 2024年第1期1-6,53,共7页
2022年以来,猴痘疫情在全球暴发和流行。相较以往的猴痘病毒,2022年流行的猴痘毒株传播能力和宿主适应性等明显增强,猴痘B.1谱系毒株已成为全球猴痘疫情流行的主要毒株。为此,本文对猴痘病毒B.1谱系遗传分支、毒力基因及蛋白功能进行综... 2022年以来,猴痘疫情在全球暴发和流行。相较以往的猴痘病毒,2022年流行的猴痘毒株传播能力和宿主适应性等明显增强,猴痘B.1谱系毒株已成为全球猴痘疫情流行的主要毒株。为此,本文对猴痘病毒B.1谱系遗传分支、毒力基因及蛋白功能进行综述,并就部分基因产物的蛋白功能进行了注释,以期为猴痘疫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痘病毒 B.1谱系毒株 遗传分支 毒力基因 蛋白功能
下载PDF
神经营养因子赖氨酸激酶受体1型基因突变致先天性无痛无汗症1例并文献复习
19
作者 王晓宇 曹芳 +1 位作者 罗明鑫 华山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383-386,共4页
目的 报告先天性无痛无汗症(CIPA)1例并文献复习,增加其病因及临床特点的了解,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采集2021年12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病儿及其父母外周血进行医学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并对候选基因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 基因... 目的 报告先天性无痛无汗症(CIPA)1例并文献复习,增加其病因及临床特点的了解,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采集2021年12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病儿及其父母外周血进行医学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并对候选基因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 基因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提示病儿在神经营养因子赖氨酸激酶受体1型(NTRK1)中存在2个分别来自父母双方的杂合突变(c.575-19G>A和c.444C>A),结合病儿临床表现符合CIPA。结论 CIPA为单基因遗传病,临床罕见,基因分子遗传学分析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性神经病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 罕见病 基因突变 神经营养因子赖氨酸激酶受体1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GF2BP1mRNA,PEG10mRNA表达及与增殖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和预后研究
20
作者 伍雯莹 黄娅芬 梅巧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16-22,共7页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mRNA结合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 mRNA binding protein 1,IGF2BP1)mRNA,父系表达遗传印记基因10(patrilineal expression of genetic imprinting gen...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mRNA结合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 mRNA binding protein 1,IGF2BP1)mRNA,父系表达遗传印记基因10(patrilineal expression of genetic imprinting gene 10,PEG10)mRNA表达及与增殖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及预后。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妇幼保健院诊治的100例EC患者。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C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IGF2BP1 mRNA,PEG10 mRNA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mRNA,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mRNA,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4(cyclin dependent kinase 4,CDK4)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IGF2BP1,PEG10蛋白表达。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IGF2BP1,PEG10表达组EC患者的预后差异。COX回归分析E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EC癌组织中IGF2BP1 mRNA(1.84±0.33),PEG10 mRNA(2.12±0.40),PCNA mRNA(3.14±0.42),cyclinD1 mRNA(2.81±0.36),CDK4 mRNA(2.37±0.34)高于癌旁组织(0.78±0.21,0.91±0.25,0.74±0.13,0.67±0.21,0.59±0.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652~54.588,均P<0.05)。癌组织中IGF2BP1(70.00%),PEG10(72.00%)蛋白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100%,9.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000,82.363,均P<0.05)。EC中IGF2BP1 mRNA,PEG10 mRNA表达与PCNA mRNA,cyclinD1 mRNA,CDK4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562~0.625,均P<0.05)。EC中IGF2BP1 mRNA与PEG10 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63,P<0.05)。FIGO分期Ⅲ期、并发淋巴结转移EC癌组织中IGF2BP1(86.49%,87.50%),PEG10(89.19%,90.63%)阳性率高于FIGO分期Ⅰ~Ⅱ期(60.32%,61.90%)、无淋巴结转移(61.77%,63.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63~8.608,均P<0.05)。IGF2BP1阳性组患者三年总体生存率70.00%(49/70)低于阴性组的90.00%(27/30);PEG10阳性组患者三年总体生存率为69.44%(50/72),低于阴性组的92.86%(26/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4.133,5.491,P=0.042,0.019)。FIGO分期Ⅲ期(OR=1.449,95%CI:1.148~1.830)、并发淋巴结转移(OR=1.442,95%CI:1.124~1.850),IGF2BP1阳性(OR=1.637,95%CI:1.239~2.163)及PEG10阳性(OR=1.576,95%CI:1.136~1.187)是影响EC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EC中IGF2BP1,PEG10表达升高,两者与增殖基因表达呈正相关,是EC预后评估的肿瘤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mRNA结合蛋白1 父系表达遗传印记基因10 增殖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