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西部义县组被子植物花粉的首次发现 被引量:23
1
作者 王宪曾 任东 王宇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65-272,共8页
对辽宁西部晚侏罗世义县组中的孢粉植物群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发现了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花粉化石。该花粉植物群可分为三大类,即无孔沟粉类、原始单远极沟粉类和原始三沟粉类。该发现表明在晚侏罗世原始被子植物已经存在,... 对辽宁西部晚侏罗世义县组中的孢粉植物群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发现了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花粉化石。该花粉植物群可分为三大类,即无孔沟粉类、原始单远极沟粉类和原始三沟粉类。该发现表明在晚侏罗世原始被子植物已经存在,并且已呈现出多类型特点。义县组中被子植物花粉的新发现为研究被子植物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化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子植物花粉 晚侏罗世 义县组 辽宁西部
下载PDF
被子植物花粉和雌蕊互作的分子基础 被引量:8
2
作者 李晶 金樑 +3 位作者 邓志刚 杨龙 王文斌 王晓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1-167,共7页
被子植物的花粉自落到柱头上开始,花粉和雌蕊组织即发生一系列的相互识别作用,这个过程包括花粉与柱头互作、花粉管极性生长和引导、精细胞在胚囊中释放和完成双受精。近年来,已相继发现并且克隆了花粉与柱头互作以及花粉管生长和引导... 被子植物的花粉自落到柱头上开始,花粉和雌蕊组织即发生一系列的相互识别作用,这个过程包括花粉与柱头互作、花粉管极性生长和引导、精细胞在胚囊中释放和完成双受精。近年来,已相继发现并且克隆了花粉与柱头互作以及花粉管生长和引导相关的基因。本文对花粉粘附、水合、萌发以及花粉管生长和引导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重点讨论了花粉粘附的糖蛋白互作、花粉水合的脂类调控途径以及花粉管极性生长的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等小分子引导机制,以期为被子植物的繁殖生物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子植物 花粉-雌蕊互作 粘附 水合 花粉管
下载PDF
中国早白垩世中、晚期被子植物花粉的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3
作者 万传彪 赵传本 +3 位作者 乔秀云 吕茜 张国斌 张莉茹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1-24,共4页
在系统研究中国早白垩世中、晚期被子植物花粉产出时代分布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中国早白垩世中、晚期的被子植物花粉具有地区分布广、东西部差别大;化石时代分布完整的剖面少;属种类型与化石数量由少增多,递增迅速;个体小、萌发器... 在系统研究中国早白垩世中、晚期被子植物花粉产出时代分布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中国早白垩世中、晚期的被子植物花粉具有地区分布广、东西部差别大;化石时代分布完整的剖面少;属种类型与化石数量由少增多,递增迅速;个体小、萌发器官多样,三沟粉占主要位置;经历了两个演化阶段;南北分区明显等规律。中国陆相白垩系极其发育,被子植物花粉产地点多面广,因此开展中国早期被子植物花粉的研究,对全球被子植物花粉起源与演化的研究提供地区性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理论价值;在生产实践中,利用早期被子植物花粉演化规律的研究成果,可以解决地层的细分和全球地层时代的精确对比,以及古植被古气候演变等信息,因此也具有实践上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被子植物花粉 起源 演化 单沟类花粉阶段 三沟类花粉阶段 地质意义
下载PDF
三水盆地早白垩世白鹤洞组的被子植物花粉 被引量:5
4
作者 宋之琛 王鑫甫 钟林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501-512,539-540,共12页
系统描述了区内早白垩世白鹤洞组的被子植物花粉,11属20余种.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属种作了区分性的讨论.据所发现的被子植物花粉的组合面貌,将白鹤洞组归人中晚阿尔必期.
关键词 三水盆地 被子植物 花粉 白垩世
下载PDF
中国白垩纪被子植物花粉的宏演化 被引量:34
5
作者 张一勇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35-453,共19页
根据中国白垩纪被子植物花粉产出记录与形态构造分析以及与世界其它地区产出顺序比较,假设中国白垩纪被子植物花粉的宏演化序列,共划分为10 个发育阶段,归于7 个形态演化期:1) 欧特里夫期至早巴列姆期的无口器类演化期( 含:... 根据中国白垩纪被子植物花粉产出记录与形态构造分析以及与世界其它地区产出顺序比较,假设中国白垩纪被子植物花粉的宏演化序列,共划分为10 个发育阶段,归于7 个形态演化期:1) 欧特里夫期至早巴列姆期的无口器类演化期( 含:1 .1 .网纹无口器粉发育阶段) ;2) 晚巴列姆至晚阿普梯期的单沟类演化期( 含:2 .1 .棒纹粉发育阶段;2 .2 .星粉棒纹粉发育阶段) ;3) 早、中阿尔必期的三沟类演化期( 含:3 .1 .三沟粉类星粉棒纹粉发育阶段) ;4) 晚阿尔必期至早赛诺曼期的三孔沟类演化期( 含:4 .1 .三沟粉类三( 拟) 孔沟类发育阶段) ;5) 晚赛诺曼期的三孔类演化期( 含:5 .1 .小型扁球型三孔沟花粉三孔类发育阶段) ;6) 土仑期至桑托期的大型短轴类演化期( 含:6 .1 .克氏粉发育阶段;6 .2 .千屈菜粉新疆粉发育阶段) ;7) 坎佩尼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的三突起类和小型短轴类演化期( 含7 .1 .进化被子植物花粉发育阶段;7 .2 .脊榆粉沃氏粉发育阶段) 。在演化进程中,始于坎佩尼期的被子植物花粉分异和量的增大似乎更为明显,呈爆发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子植物 花粉 宏演化 白垩纪 中国
下载PDF
内蒙古二连盆地早白垩世巴彦花群被子植物花粉 被引量:4
6
作者 王鑫甫 宋之琛 张大华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43-255,330-335,共13页
内蒙古二连盆地早白垩世巴彦花群含有类型丰富、保存精美的被子植物花粉。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些花粉类型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巴彦花群的被子植物花粉主要由属于金粟兰科的Hammenia和S... 内蒙古二连盆地早白垩世巴彦花群含有类型丰富、保存精美的被子植物花粉。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些花粉类型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巴彦花群的被子植物花粉主要由属于金粟兰科的Hammenia和Singhipollis,悬铃木科/金缕梅科的Tricolpites以及亲缘关系不明的Polyporites组成。这一被子植物花粉组合面貌指示的地质时代为中晚阿尔必期(Albian)。据相关现生植物的地理分布及煤夹层的存在,推测在早白垩世晚期二连盆地处于湿润的亚热带气候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被子植物 花粉 早白垩世
下载PDF
山东郯城王氏组被子植物花粉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家文 常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6期99-103,共5页
山东省郯城东北部为中生代陆相沉积盆地。通过对该盆内的孢子花粉样品进行分析鉴定,发现被子植物花粉化石12属,这些花粉是系统研究中国东部地区早期被子植物发展趋势与划分演化阶段的重要资料,也是确定盆地内王氏组时代的主要依据。
关键词 山东郯城 晚白垩世 被子植物花粉
下载PDF
被子植物花粉形成过程中细胞骨架的动态及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蔡雪 《植物学通报》 CSCD 1999年第4期339-344,共6页
本文对被子植物花粉形成过程中细胞骨架(微管和微丝)的分布格局、动态变化及可能的功能进行了概括。
关键词 细胞骨架 花粉形成 被子植物
下载PDF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花粉管生长机制的细胞学比较
9
作者 郑茂钟 林立 +1 位作者 叶宏萌 华伟平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3-60,共8页
为了比较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花粉管生长机制,本研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比较了青杄、雪松、烟草和百合花粉管中FM4-64染色的时间变化特性和波动特性、囊泡移动速度、单位时间内细胞壁体积的增... 为了比较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花粉管生长机制,本研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比较了青杄、雪松、烟草和百合花粉管中FM4-64染色的时间变化特性和波动特性、囊泡移动速度、单位时间内细胞壁体积的增加,结果发现:与被子植物烟草和百合花粉管相比,裸子植物青杄和雪松花粉管中FM4-64荧光强度前期增加速度慢,后期降低速度慢,表明裸子植物花粉管的胞吞和胞吐速率明显低于被子植物花粉管。其次,裸子植物中的青杄和雪松花粉管中分别只有28%和34%的囊泡在移动,且多数囊泡移动速度小于被子植物烟草和百合花粉管,揭示了裸子植物花粉管中单位时间内能移动到顶端进行胞吐作用的囊泡的数量要少于被子植物的。然而裸子植物青杄和雪松花粉管单位时间内需要增加的细胞壁体积大于被子植物烟草花粉管。这些结果暗示着来自囊泡的细胞壁前体物质的积累对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花粉管顶端细胞壁的增加的贡献是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管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胞吐 胞吞 生长机制
下载PDF
被子植物花粉颜色多样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张飞飞 杨天凤 +5 位作者 陈莉荣 刘冬梅 杨柳园 杨杜宇 鞠鹏 陆露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9,共14页
花粉虽微小似尘埃,其形态特征的肉眼辨识度低,但花粉作为植物遗传信息携带和传播的重要结构,蕴含着被子植物生物多样性成因的关键密码,可为探索“达尔文恼人之谜”提供一个微形态学的视角。花粉形态具有遗传性和高度多样性,一直被用于... 花粉虽微小似尘埃,其形态特征的肉眼辨识度低,但花粉作为植物遗传信息携带和传播的重要结构,蕴含着被子植物生物多样性成因的关键密码,可为探索“达尔文恼人之谜”提供一个微形态学的视角。花粉形态具有遗传性和高度多样性,一直被用于植物分类、演化、生态、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研究。然而,已有工作主要聚焦于花粉形状、大小、萌发孔、外壁纹饰和小孢子发生发育等性状,忽略了在整个被子植物范围内对花粉颜色开展系统性研究。本文阐述了花粉颜色形成的化学和遗传物质基础、花粉颜色多样性的生物驱动因子(传粉者偏好、视觉隐匿、二态性选择等)和非生物驱动因子(紫外线、温度、湿度、经纬度等),并介绍了花粉颜色在蜂学、植物组培、食品、园艺学等领域的应用现状,以及目前花粉颜色常见的测量方法。同时,基于近百年已报道的花粉颜色数据,利用Fitch简约法重建了被子植物47科71属花粉颜色的演化式样。最后,结合近年来材料科学、光谱学、人工智能、进化生态学、多组学的发展,对未来开展花粉颜色物理结构基础、人工智能测量、系统性演化分析、颜色形成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子植物 生物多样性 驱动因子 物质基础 测量与量化 花粉颜色
原文传递
海拉尔盆地海参1井伊敏组孢粉组合的地层意义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李春柏 万传彪 +5 位作者 乔秀云 单玄龙 王丽岩 邵红君 迟焕远 刘彤彦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3-34,共12页
海参1井伊敏组孢粉化石异常丰富,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3个孢粉组合:Impardecispora-Cyathidites-Clavatipollenites组合,Stereisporites-Deltoidospora-Asteropollis组合,Appendicisporites-Asteropollis-Tricolpites组合,分别分布于伊敏... 海参1井伊敏组孢粉化石异常丰富,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3个孢粉组合:Impardecispora-Cyathidites-Clavatipollenites组合,Stereisporites-Deltoidospora-Asteropollis组合,Appendicisporites-Asteropollis-Tricolpites组合,分别分布于伊敏组一段、二段和三段,组合特征明显,是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划分伊敏组与大磨拐河组的重要生物依据之一,更是伊敏组内三段划分和井间对比的生物依据之一。3个孢粉组合中见有属种繁多的海金沙科孢子及其他繁盛于早白垩世中晚期的孢子花粉,结合在绝大多数样品中发现的早期被子植物花粉的情况分析,推测含这3个孢粉组合的伊敏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期—早阿尔必期(Barremian—Early Alb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内蒙古 孢粉组合 早白垩世 伊敏组 被子植物花粉
原文传递
高等植物受精过程中雌-雄相互作用的分子调控机制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敬婧 侯英楠 瞿礼嘉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42-853,共12页
从广义上讲,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是指花粉粒落到柱头上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穿过柱头沿着引导组织生长进入子房内,最终在胚囊中实现精细胞与卵细胞以及中央细胞分别融合从而起始胚胎和胚乳的发育.被子植物的精细胞由于不具有鞭毛而无法... 从广义上讲,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是指花粉粒落到柱头上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穿过柱头沿着引导组织生长进入子房内,最终在胚囊中实现精细胞与卵细胞以及中央细胞分别融合从而起始胚胎和胚乳的发育.被子植物的精细胞由于不具有鞭毛而无法自由移动,因此在受精过程中需要借助于花粉管来将精细胞运送到胚囊中.花粉管通过与雌性的孢子体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识别将精细胞准确地运送到胚珠附近,而最终将精细胞准确地运送到胚囊内的过程则是受到了雌配子体细胞的控制.可以说,受精的成功实现有赖于雌性和雄性细胞之间的持续的识别和相互作用,这种互作具有多样性和阶段特异性.本文将主要综述被子植物受精过程中花粉粒以及花粉管与多种雌性孢子体组织以及雌配子体之间的信号互作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子植物 有性生殖 双受精 花粉管 雌雄互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