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6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nuclear factor-κB and 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type 1 on the pathogenesis of rat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被引量:3
1
作者 Dao-Yu Tan Hai-Yan Shi +2 位作者 Chang-Ping Li Xiao-Ling Zhong Ming K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5年第19期5877-5883,共7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roles of nuclear factor(NF)-κB and 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type 1(AT1R) in the pathogenesi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METHODS: Forty-two healthy adult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AIM: To investigate the roles of nuclear factor(NF)-κB and 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type 1(AT1R) in the pathogenesi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METHODS: Forty-two healthy adult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the control group(normal diet), the model group,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10 wk of a high-fat diet feeding, followed by an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PDTC); 6 rats in each group were sacrificed at 6, 10,and 14 wk. After sacrifice, liver tissue was taken,paraffin sections of liver tissue specimens were prepared, hematoxylin and eosin(HE) staining was performed,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liver tissue(i.e., liver fibrosis) were observed by light microscopy.NF-κB expression in liver tissue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the expression of AT1 R in the liver tissue was detected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 The data are expressed as mean ± SD. A two-sample t 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model group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paired t tests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model group, and analysis of variance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model group with the control group. Homogeneity of variance was analyzed with single 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H variance analysis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variance. P < 0.05 wasconsider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RESULTS: The NAFLD model was successful after 6wk and 10 wk. Liver fibrosis was found in four rats in the model group, but in only one rat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t 14 wk. Liver steatosis, inflammation, and fibrosis were gradually increased throughout the model.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e body mass,rat liver index, serum lipid, and transaminase levels were not increased compared to the model group.In the model group, the degree of liver steatosis was increased at 6, 10, and 14 wk, an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 < 0.01). In the model group, different degrees of liver cell necrosis were visible and small leaves, punctated inflammation,focal necrosis, and obvious ballooning degeneration were observed. Partial necrosis and confluent necrosis were observed. In the model group, liver inflammatory activity scores at 6, 10, and 14 wk were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 < 0.01). Active inflammation in liver tissue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in the model group(P < 0.05). HE staining showed liver fibrosis only at 14 wk in 4/6 rats in the model group and in 1/6 ra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NF-κB positive cells were stained yellow or ensemble yellow,and NF-κB was localized in the cytoplasm and/or nucleus. The model group showed NF-κB activation at6, 10, and 14 wk in liver cells; at the same time points,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ontrol group(P < 0.01). Over time, NF-κB expression increased; this was statistically lower(P < 0.05) at14 week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compared to the model group, bu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 < 0.05)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RT-PCR showed that AT1 R mRNA expression increased gradually in the model group; at 14 wk, the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ed with expression at 10 weeks as well as at 6 weeks(P < 0.05). In the model group, AT1 R mRNA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at the same time point in the control group(P <0.01).CONCLUSION: With increasing severity of NAFLD,NF-κB activity is enhanced, and the inhibition of NF-κB activity may reduce AT1 R mRNA expression in NAF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uclearfactor-κB ANGIOTENSIN RECEPTOR TYPE 1 Rats Liverfibrosis
下载PDF
Effects of autoantibodies against AT1-receptor and angiotensin Ⅱ on refractory hypertension 被引量:9
2
作者 廖玉华 魏宇淼 +3 位作者 王敏 董继华 王朝晖 苑海涛 《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01年第2期84-88,共5页
Objective The study will explore effects of the autoantibodies against AT1 receptor and angiotensin Ⅱ on the refractory hypertension. Methods Seventy-seven patients (46 men and 31 women)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 Objective The study will explore effects of the autoantibodies against AT1 receptor and angiotensin Ⅱ on the refractory hypertension. Methods Seventy-seven patients (46 men and 31 women)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of refractory hypertension (RH) and hypertension (HT) according to the 1999 WHO-ISH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Forty normotensives (22 men) were recruited as controls. The mean age was 54. 3±13 years old in RH group, 53. 5±9 years old in HT group and 51. 2±11. 9 years old in normotensives (NT) group. The mean blood pressure was 154. 2±9. 4/98. 4± 8. 2 mmHg in RH group and 130. 1±7. 6/80. 5±6. 7 mmHg in HT group after combination drug therapy of hypertension for 4 weeks. Blood pressure in NT group was 120. 8±11. 7/76. 4 ± 7. 2 mmHg. The epitope of the 2nd extracellular loops of AT1 receptor was synthesized and used as antigens to screen the autoantibodies by ELISA. Plasma angiotensin (Ang) II were examined by a radioimmunoassay. Results The autoantibodies against AT1 receptor were positive in 18 (46. 15 %) patients with RH, in 4 (10. 5 % ) hypertension and in 3 (7. 5 % ) normotensives, P < 0. 01. Ang Ⅱwas 57. 01±52. 63 pmol/L in patients with RH. Both the autoantibodies positive and the Ang Ⅱ increasing were 4 (10. 3 % ) cases, both normal were 7 (17. 9 % ) cases, the autoantibodies positive or Ang II increasing was all of 14 (35. 9 % ) cases (x2 = 0. 09, P>0. 05) . There wa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toantibodies against AT1 receptor and the angiotensin Ⅱ in refractory hypertension. Conclusion The autoantibodies against AT1 receptor and Ang Ⅱ might be two independent factors in developing of refractory hypertension.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T1 receptor an-tagnist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hypertension might have an important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fractory hypertension AT1 - receptor Antibodies Angiotension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被引量:18
3
作者 和姬苓 王永福 +7 位作者 杨国安 王小利 孙洪英 杨巧莲 侯兴旺 刘波 陈鹏 王宏坤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R)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CV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104例CVD患者(CVD组)及98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的AT1R基因多态性,并进行分析。结果在研究总对象中没有发现CC基...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R)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CV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104例CVD患者(CVD组)及98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的AT1R基因多态性,并进行分析。结果在研究总对象中没有发现CC基因型。CVD组AA、A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0.4%、59.6%,A、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0.1%、29.9%;正常对照组AA、A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1.8%、8.1%,A、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5.9%、4.1%。AT1R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CVD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AT1R基因多态性可能与CVD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 基因多态性 脑血管病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A(1166)→C多态性与新疆地区维汉民族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谢玉霞 马依彤 +3 位作者 布艾加尔.哈斯木 付真彦 马翔 贾志豪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9期1135-1139,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新疆地区维汉民族冠心病(CHD)、原发性高血压病(EH)、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患者的相关情况,并分析此多态性在新疆维、汉民族中的分布情况及其是否具有种族差异。方法...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新疆地区维汉民族冠心病(CHD)、原发性高血压病(EH)、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患者的相关情况,并分析此多态性在新疆维、汉民族中的分布情况及其是否具有种族差异。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新疆地区241例CHD患者及149例正常对照组患者AT1R基因A(1166)→C位点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1)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在维、汉民族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CHD及EH相关,但与NIDDM无明显相关性;(3)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是引起EH的独立危险因素;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EH的风险是A等位基因的1.759倍;(4)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在心梗与心绞痛组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在新疆维汉民族间分布无种族差异性;该位点多态性与新疆地区人群CHD、EH存在相关性;C等位基因可能是新疆地区人群CHD、EH的易感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 冠心病 原发性高血压病 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下载PDF
ATⅡR-1基因A1166C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赵勇 马丽媛 +3 位作者 刘一奾 王兴宇 刘力生 Klaus Lindpaintner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247-249,共3页
目的 了解 1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ATⅡR 1)基因A116 6C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利用PCR和分子杂交技术对北京地区 2 9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 2 80例非缺血性脑卒中对照者进行ATⅡR 1基因A116 6C多态性检测和分析。结果 A11... 目的 了解 1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ATⅡR 1)基因A116 6C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利用PCR和分子杂交技术对北京地区 2 9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 2 80例非缺血性脑卒中对照者进行ATⅡR 1基因A116 6C多态性检测和分析。结果 A116 6C多态性位点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均符合Hardy 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 ,但该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分布无差异。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ATⅡR 1基因A1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基因多态性 缺血性脑卒中 ATⅡR-1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1-7)和血管紧张素Ⅱ对THP-1源性泡沫细胞胆固醇外流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柴婵娟 杨慧宇 +4 位作者 杨志明 梁斌 阎丰 武瑞 边云飞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85-890,共6页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1-7)[Ang(1-7)]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THP-1源性泡沫细胞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R-BⅠ)、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表达及胆固醇外流的影响。方法将THP-1单核细胞加入100 nmol/L佛波酯(PMA)48 h诱导分化为THP-1源性...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1-7)[Ang(1-7)]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THP-1源性泡沫细胞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R-BⅠ)、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表达及胆固醇外流的影响。方法将THP-1单核细胞加入100 nmol/L佛波酯(PMA)48 h诱导分化为THP-1源性巨噬细胞,加入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建立泡沫细胞模型。随机分为五组:空白对照组、AngⅡ组、Ang(1-7)组、Ang(1-7)+AngⅡ组及AngⅡ+Ang(1-7)+A-779组[A-779为Ang(1-7)受体特异性阻滞剂]。分别运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R-BⅠmRNA、ABCA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用液体闪烁计数仪检测胆固醇流出率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加用AngⅡ组SR-BⅠmRNA、ABCA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减弱且胆固醇外流减少(P<0.05);与AngⅡ组比较,加用Ang(1-7)促进SR-BⅠmRNA、ABCA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胆固醇外流增加(P<0.05);与AngⅡ+Ang(1-7)组比较,AngⅡ+Ang(1-7)+A-779组SR-BⅠmRNA、ABCA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减弱、胆固醇外流减少(P<0.05),但与Ang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gⅡ抑制THP-1源性泡沫细胞SR-BⅠ、ABCA1的表达并减少胆固醇外流,而Ang(1-7)通过其特异性受体MAS受体可减弱AngⅡ的作用,促进胆固醇外流,从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起到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1-7) 血管紧张素Ⅱ 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 ATP结合盒转运体A1 胆固醇逆转运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效应检测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忠保 张苏丽 赵荣瑞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0年第12期934-938,共5页
目的 利用主动免疫方法 在大鼠血清中制备AT1受体的抗体并检测其对心血管系统的生物效应,以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的抗体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 按照人AT1受体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合成抗原肽段,以此对大鼠进行主动免疫,获... 目的 利用主动免疫方法 在大鼠血清中制备AT1受体的抗体并检测其对心血管系统的生物效应,以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的抗体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 按照人AT1受体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合成抗原肽段,以此对大鼠进行主动免疫,获取抗AT1受体抗体,并提纯抗体IgG,检测该抗体对大鼠血管环和离体心脏的生物效应.结果 ELISA检测表明,抗体滴度从免疫后第2周开始升高,第8周滴度达到一个高峰;PAGE凝胶电泳检测显示纯化结果 理想.AT1受体抗体可剂量依赖性地使大鼠主动脉血管环收缩增加,使离体灌流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增强.上述效应与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一致,并可被AT1受体阻断剂Losartan所阻断.结论 用主动免疫法可在大鼠血清中获取足量AT1受体抗体,借以研究其生物效应.AT1受体抗体对大鼠主动脉血管环和离体心脏均有激动剂样的刺激效应,提示该抗体可能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 抗体 血管收缩 心功能
下载PDF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国莉 赵耘 +1 位作者 王山米 魏丽惠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63-366,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 (angiotensinⅡ type 1receptor,AT 1R)基因多态性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简称妊高征 ,PIH)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方法检测90例妊高征患者和 90例正常...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 (angiotensinⅡ type 1receptor,AT 1R)基因多态性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简称妊高征 ,PIH)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方法检测90例妊高征患者和 90例正常妊娠妇女的AT 1R基因型 ;同时以放免法测定其外周血的血管紧张素Ⅱ (angiotensinⅡ ,AngⅡ )水平。结果 两组均存在A116 6C、C5 73T的基因多态性 ,而在 87、186、10 82和 15 17核苷酸位点均未发现基因多态性。其中妊高征组C 116 6等位基因、AC/CC基因型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5 73位点T等位基因、TT基因型的频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两组AngⅡ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T 1RA1166→C变异基因是妊高征发生的独立相关变量。结论 AT 1RA1166位点变异 (A→C)与妊高征的发生相关 ,可作为妊高征发病易感性的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高征 患者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基因多态性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 AngⅡ RA 限制性酶切 位点 R基因
下载PDF
地龙耐热蛋白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冯敏超 康白 +1 位作者 毛淑梅 唐胜建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7年第26期3794-3796,共3页
目的探讨地龙耐热蛋白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及AngⅡ-1型(AT1)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和心肌AngⅡ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心肌AT1受体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血浆和心肌AngⅡ水平均... 目的探讨地龙耐热蛋白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及AngⅡ-1型(AT1)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和心肌AngⅡ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心肌AT1受体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血浆和心肌Ang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地龙耐热蛋白高剂量组、低剂量组血浆和心肌AngⅡ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心肌细胞膜和胞浆AT1受体表达减少;地龙耐热蛋白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心肌细胞膜和胞浆AT1受体表达均显著减少。结论地龙耐热蛋白可降低血浆、心肌AngⅡ水平,下调心肌AT1受体的表达,且其下调机制可能与降低心肌AngⅡ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龙耐热蛋白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
下载PDF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激动剂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 被引量:5
10
作者 丁桂霞 张爱华 +4 位作者 黄松明 费莉 郭梅 潘晓勤 陈荣华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4期1874-1876,共3页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激动剂对AngⅡ诱导的MCP-1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分为正常对照...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激动剂对AngⅡ诱导的MCP-1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不同水平AngⅡ(1、10、100nmol/L)刺激组及乙酰半胱氨酸(NAC,10μmol/L)和罗格列酮(10μmol/L)预处理30min后加入AngⅡ(100nmol/L)刺激组。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各组MCP-1的表达,荧光探针2′,7′-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DCF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变化。结果1.AngⅡ呈剂量依赖性的诱导肾小球系膜细胞MCP-1表达,1、10和100nmol/LAngⅡ刺激12h后MCP-1表达是对照组的1.80、2.51和3.57倍。2.AngⅡ可呈剂量依赖性诱导肾小球系膜细胞活性氧(ROS)的产生,1、10和100nmol/LAngⅡ刺激60min,ROS产生分别是对照组的1.82、2.92和4.08倍。3.Losartan完全阻断了AngⅡ诱导的ROS产生,而PD123319对AngⅡ诱导的ROS产生无抑制作用。4.抗氧化剂NAC显著抑制AngⅡ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MCP-1表达。5.PPARγ受体激动剂罗格列酮10μmol/L可显著抑制AngⅡ诱导的系膜细胞ROS产生和MCP-1表达。结论AngⅡ通过诱导氧化应激促进肾小球系膜细胞MCP-1表达;PPARγ激动剂通过抑制氧化应激阻断AngⅡ诱导的MCP-1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系膜细胞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 氧自由基
下载PDF
中药复方对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左室心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凌杰 焦东东 +2 位作者 赵智明 陆乐 董晓蕾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第2期276-278,共3页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对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左室心肌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mRNA表达及其受体蛋白改变的干预作用。方法银夹法建立腹主动脉缩窄大鼠模型,用免疫组化法进行心肌AT1受体蛋白染色,即时PCR扩增后分析并测定其mRNA表达,观察中药...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对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左室心肌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mRNA表达及其受体蛋白改变的干预作用。方法银夹法建立腹主动脉缩窄大鼠模型,用免疫组化法进行心肌AT1受体蛋白染色,即时PCR扩增后分析并测定其mRNA表达,观察中药复方对大鼠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心肌超微结构和心肌AT1受体蛋白与其mRNA表达改变的干预作用。结果造模8周时,LVMI、左室AT1受体蛋白及其mRNA表达方面,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中药复方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结论腹主动脉缩窄大鼠所致心肌纤维化心肌AT1基因转录与翻译水平发生改变,通过AT1下游信号通路传导作用,促进心肌纤维化。中药复方可延缓甚至逆转心肌的纤维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纤维化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 基因表达 中药复方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1-7)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慧宇 杨志明 +3 位作者 边云飞 张娜娜 梁斌 肖传实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65-469,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1-7)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表达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取2~5代用于实验,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1-7)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表达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取2~5代用于实验,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组、血管紧张素(1-7)组、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1-7)组、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1-7)+血管紧张素(1-7)特异性受体拮抗剂A-779组,通过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用免疫印迹法检测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化的表达水平。结果血管紧张素Ⅱ(10^(-6) mol/L)可以诱导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表达增加(P<0.05),血管紧张素(1-7)(10^(-9)~10^(-6) mol/L)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表达水平增强(P<0.05);血管紧张素(1-7)特异性受体拮抗剂A-779可阻断血管紧张素(1-7)的上述效应(P<0.05)。与对照组相比,血管紧张素Ⅱ(10^(-6) mol/L)诱导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化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血管紧张素(1-7)(10^(-9)~10^(-6) mol/L)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化表达水平增强(P<0.05),血管紧张素(1-7)特异性受体拮抗剂A-779可阻断血管紧张素(1-7)的上述效应(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可诱导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及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化表达增加,血管紧张素(1-7)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上述效应,并且是通过其特异性受体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1-7) 血管紧张素Ⅱ 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相关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青芳 俞敏 +1 位作者 王立新 陈雅萍 《疾病监测》 CAS 2007年第9期624-627,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H)的相关性,以及多种危险因素与EH的关系。方法选取125例健康者(对照组)和148例EH患者(EH组)作为研究对象作问卷...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H)的相关性,以及多种危险因素与EH的关系。方法选取125例健康者(对照组)和148例EH患者(EH组)作为研究对象作问卷调查、医学体检和血液生化项目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研究对象ACE基因的I/D多态性;应用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方法检测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并用Logistic回归筛选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果EH组和对照组的DD基因型频率和D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不显著。EH组的AC基因型频率23.0%,C等位基因频率11.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8%和6.4%。EH组ACE基因DD型+AT1R基因AC型联合基因型频率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EH的危险因素主要有BMI、EH家族史和DD+AC联合基因型。结论ACE基因D等位基因可能与EH发病无关联;AT1R基因Al166C多态性可能是EH的重要遗传因素;DD+AC联合基因型对EH的发病有显著的联合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 多态性 原发性高血压
下载PDF
卡托普利对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左室心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董晓蕾 焦东东 +2 位作者 沈思钰 商玮 赵凌杰 《四川医学》 CAS 2010年第8期1044-1047,共4页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对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左室心肌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mRNA表达及其受体蛋白改变的干预作用。方法银夹法建立腹主动脉缩窄大鼠模型,用免疫组化法进行心肌AT1受体蛋白染色,即时PCR扩增后分析并测定其mRNA表达,观察卡托...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对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左室心肌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mRNA表达及其受体蛋白改变的干预作用。方法银夹法建立腹主动脉缩窄大鼠模型,用免疫组化法进行心肌AT1受体蛋白染色,即时PCR扩增后分析并测定其mRNA表达,观察卡托普利对大鼠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l)、病理形态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心肌AT1受体蛋白与其mRNA表达改变的干预作用。结果造模8周时左室心肌质量指数、左室AT1受体蛋白及其mRNA表达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卡托普利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腹主动脉缩窄大鼠所致心肌纤维化心肌AT1基因转录与翻译水平发生改变,通过AT1下游信号通路传导作用,促进心肌纤维化;卡托普利可延缓甚至逆转心肌的纤维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纤维化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 基因表达 卡托普利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自身抗体通过上调自噬诱导INS-1胰岛β细胞凋亡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丹 王瑾 +3 位作者 何金玲 冯艳金 曹竹杰 焦向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74-480,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AT1-AA)能否引起胰岛β细胞的凋亡,自噬是否参与其中以及其所发挥的作用。方法:10-6mol/L AT1-AA处理INS-1细胞24 h后,用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及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细胞的凋亡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AT1-AA)能否引起胰岛β细胞的凋亡,自噬是否参与其中以及其所发挥的作用。方法:10-6mol/L AT1-AA处理INS-1细胞24 h后,用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及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细胞的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和beclin 1的蛋白水平。使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以及经典的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预处理细胞1 h之后再加入AT1-AA处理24 h,检测细胞凋亡、自噬及存活率的变化情况。结果:10-6mol/L AT1-AA处理INS-1细胞24 h可明显降低细胞存活率(P<0.05)。与阴性Ig G对照组相比,AT1-AA分别处理细胞12 h、24 h和36 h后细胞凋亡水平明显增高(P<0.05);此外,LC3及beclin 1的蛋白水平也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且凋亡和自噬水平的升高均可被替米沙坦所阻滞。使用自噬抑制剂3-MA预处理之后,细胞的凋亡率较单独给予AT1-AA处理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AT1-AA可通过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上调自噬来诱导INS-1胰岛β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 INS-1细胞 细胞凋亡 自噬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对自发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中VEGF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昌龙 孙晓川 +1 位作者 贺学农 夏小辉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年第10期627-629,共3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拮抗剂对脑出血后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和脑水肿的影响及其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140只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脑出血组和治疗组。脑出血组和治疗组大鼠建立脑出血模型,...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拮抗剂对脑出血后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和脑水肿的影响及其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140只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脑出血组和治疗组。脑出血组和治疗组大鼠建立脑出血模型,治疗组给予氯沙坦灌胃。各组动物均参与盲法改良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NSS)评定神经功能。正常对照组于24h后,治疗组和脑出血组脑出血24h、48h和72h后测定脑组织中VEGF含量和脑组织含水量。结果脑出血后24h,48h和72h治疗组和脑出血组的mNSS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出血后各时间点治疗组mNSS评分显著低于脑出血组相应的各时间点的mNSS评分(P<0.05)。脑出血后24h、48h和72h,脑出血组和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和VEGF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脑出血组脑出血后各时间点脑组织中VEGF含量均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 AT1R拮抗剂对自发性脑出血后脑组织中VEGF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同时也减轻了脑水肿,并对神经功能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自发性脑出血 脑水肿
下载PDF
抑制NF-κB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颖 李津 +2 位作者 陈黎红 丁鹤林 傅祖植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6-29,34,共5页
【目的】研究抑制NF-κB活性对SD大鼠系膜细胞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SD大鼠系膜细胞分为下列3组:正常葡萄糖培养组(5.6mmol/L D-葡萄糖),高葡萄糖培养组(25mmol/L),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pyrrolidinedithioca... 【目的】研究抑制NF-κB活性对SD大鼠系膜细胞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SD大鼠系膜细胞分为下列3组:正常葡萄糖培养组(5.6mmol/L D-葡萄糖),高葡萄糖培养组(25mmol/L),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pyrrolidinedithiocarbamate,PDTC)+高葡萄糖培养组。以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法(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检测NF-κB活性,RT-PCR方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蛋白表达,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培养液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结果】NF-κB活性在高葡萄糖培养组(20±7)显著高于正常葡萄糖培养组(8±4,P<0.01)与PDTC+高葡萄糖培养组(8±3,P<0.01),正常葡萄糖培养组与PDTC+高葡萄糖培养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表达,在高葡萄糖培养组(0.60±0.26)与正常葡萄糖培养组(0.50±0.22)及PDTC+高葡萄糖培养组(0.45±0.23)均无显著性差异;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蛋白质表达,在高葡萄糖培养组(0.54±0.22)与正常葡萄糖培养组(0.37±0.14)及PDTC+高葡萄糖培养组(0.40±0.13)均无显著性差异。培养液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在高葡萄糖培养组(9.8±2.1)显著高于正常葡萄糖培养组(7.5±1.5,P<0.05),PDTC+高葡萄糖培养组(7.8±1.7,P>0.05)与正常葡萄糖培养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高葡萄糖可激活SD大鼠系膜细胞NF-κB,伴随血管紧张素Ⅱ产生增加,但是不影响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表达;抑制NF-κB活性似乎可降低血管紧张素Ⅱ产生但不影响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膜细胞 NF-ΚB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1-7通过Mas受体减轻血管紧张素Ⅱ所致人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晓翠 侯兆玉 +1 位作者 张红利 邓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93-898,共6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血管紧张素II(Ang II)所致人肾小球内皮细胞(HGECs)损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GECs,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Ang Ⅱ组,Ang1-7组,Ang II+Ang1-7组,Ang Ⅱ+Ang1-7+Mas受体阻断剂(A779)组及A779组...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血管紧张素II(Ang II)所致人肾小球内皮细胞(HGECs)损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GECs,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Ang Ⅱ组,Ang1-7组,Ang II+Ang1-7组,Ang Ⅱ+Ang1-7+Mas受体阻断剂(A779)组及A779组,分别给予相应处理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活性氧簇(ROS)含量,荧光显微镜观察ROS的变化;同时检测HGECs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ng II组的细胞凋亡率及ROS平均荧光强度增加(P<0.05),上清液中IL-6、TNF-α、TGF-β、MCP-1及ICAM-1的含量增加(P<0.05);与Ang Ⅱ组比较,Ang Ⅱ+Ang1-7组的细胞凋亡率及ROS水平降低,上清液中上述炎症因子含量减少(P<0.05);与Ang Ⅱ+Ang1-7组比较,A779的加入增加了细胞凋亡率、ROS生成和上清液中炎症因子的含量(P<0.05);与Ang Ⅱ组比较,加入Ang1-7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LDH漏出和ET-1分泌、并促进NO的释放(P<0.05)。结论:Ang1-7可能通过抑制Mas受体减轻Ang II所致HGECs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肾小球内皮细胞 血管紧张素1-7 血管紧张素Ⅱ MAS受体 细胞凋亡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1-7)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肾素(原)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娜娜 李茂莲 +4 位作者 边云飞 高奋 杨志明 杨慧宇 肖传实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85-1489,共5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 II)和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肾素(原)受体[(P)R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VSMCs按以下分组:(1)对照组:不加干预因素;(2)不同浓度AngⅡ组:分别加入AngⅡ10、100、1 000 nmol/L;...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 II)和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肾素(原)受体[(P)R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VSMCs按以下分组:(1)对照组:不加干预因素;(2)不同浓度AngⅡ组:分别加入AngⅡ10、100、1 000 nmol/L;(3)不同浓度Ang-(1-7)组:分别加入Ang-(1-7)10、100、1 000 nmol/L;(4)AngⅡ+losartan(AT1受体拮抗剂)组:losartan 10-6 mol/L预处理30 min后,再加入AngⅡ100 nmol/L;(5)AngⅡ+PD123319(AT2受体拮抗剂)组:先用10-5 mol/LPD123319预处理30 min后,再用终浓度为100 nmol/L AngⅡ;(6)CGP42112A(AT2受体激动剂)组:加入10-7 mol/L CGP42112A。各组用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RR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不同浓度AngⅡ可以促进(P)RR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且呈浓度依赖性(均P<0.01);不同浓度Ang-(1-7)可抑制(P)RR mRNA和蛋白表达(均P<0.01),各浓度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均P>0.05);加入CGP42112A可以促进(P)RR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P<0.01),与AngⅡ处理组比较,加入PD123319可抑制(P)RR mRNA和蛋白表达(均P<0.01),加入losartan不能抑制(P)RR mRNA和蛋白表达(P>0.05)。结论:AngⅡ可通过AT2受体促进(P)RR mRNA和蛋白表达,而Ang-(1-7)可抑制(P)RR mRNA和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素(原)受体 血管紧张素-(1—7)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平滑肌细胞
下载PDF
高血压大鼠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PAI-1表达的作用与ERK及AT_1受体的关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周希 李法琦 《高血压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46-150,共5页
目的 观察高血压大鼠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上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RK)和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 1型受体 (AT1R)的变化与AngⅡ对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 1(PAI 1)活性调节作用的内在因果关系 ,探讨AngⅡ促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 目的 观察高血压大鼠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上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RK)和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 1型受体 (AT1R)的变化与AngⅡ对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 1(PAI 1)活性调节作用的内在因果关系 ,探讨AngⅡ促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合成与分泌PAI 1的受体和受体后信号途径。方法 将 16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腹主动脉缩窄型高血压组 (n =8)和假手术对照组 (n =8)。第 6周时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浆与主动脉组织匀浆中AngⅡ含量 ,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与主动脉孵育液中PAI 1活性的变化 ,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ERK和AT1R在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达。结果 血浆AngⅡ、血浆PAI 1、血管平滑肌细胞ERK、血管平滑肌细胞AT1R均显著增高 (P均 <0 0 5 ) ,且四者之间互为正相关 (r =0 89~ 0 96 ,P <0 0 1~ 0 0 0 1) ,主动脉匀浆AngⅡ、主动脉孵育液PAI 1、血管平滑肌细胞ERK、血管平滑肌细胞AT1R也显著增高 (P均 <0 0 5 ) ,且四者之间亦互为正相关 (r =0 86~ 0 96 ,P <0 0 1~ 0 0 0 1)。结论 高血压时AngⅡ具有诱导PAI 1合成与分泌的作用 ,可能与AngⅡ经AT1R激活ERK ,介导血管平滑肌合成及释放PAI 1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 血管紧张素Ⅱ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高血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