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5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gleⅢ患者上颌前牵引矫治时机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2
1
作者 范建谊 叶湘玉 +3 位作者 周洪 陈曦 王爽 陈挺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4-247,共4页
目的 :初步探讨前牵引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Ⅲ类错牙合上颌发育不足患者的矫治时机。方法 :选取 2 0例研究对象 ,分成两组 ,即大年龄组 (9~ 12岁 )和小年龄组 (5~ 8岁 ) ,采用前牵引矫治器进行治疗 ,拍摄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 目的 :初步探讨前牵引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Ⅲ类错牙合上颌发育不足患者的矫治时机。方法 :选取 2 0例研究对象 ,分成两组 ,即大年龄组 (9~ 12岁 )和小年龄组 (5~ 8岁 ) ,采用前牵引矫治器进行治疗 ,拍摄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上颌前牵引对两组患者均产生了良好的矫治效果 :上颌骨前移 ,下颌骨后旋 ,前牙反牙合纠正 ,磨牙关系达到中性 ;两组对比显示小年龄患者的前牵引治疗具有更短的治疗时间、更多的骨骼改变、更少的牙齿改变以及更少的副作用等优点。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le 上颌前牵引 矫治 安氏类错He 口腔正畸
下载PDF
Frankel-Ⅲ矫治器矫治替牙期AngleⅢ类错的软组织变化 被引量:8
2
作者 赵果 李沙 常彬彬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1年第2期201-203,共3页
目的:分析Frankel-Ⅲ功能矫治器治疗替牙期AngleⅢ类错患者软组织的改变,并评价该矫治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替牙期AngleⅢ类错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7~12岁,平均年龄9岁5个月,分别对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及软组织头颅侧位... 目的:分析Frankel-Ⅲ功能矫治器治疗替牙期AngleⅢ类错患者软组织的改变,并评价该矫治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替牙期AngleⅢ类错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7~12岁,平均年龄9岁5个月,分别对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及软组织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分析。测量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经过Frankel-Ⅲ功能矫治器的治疗,上、下唇基角、面凸角和下唇角增加,下唇基角、软组织角和下唇突距减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上唇基角、上唇角、下面高、全面高和上唇突距增加,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rankel-Ⅲ矫治器治疗后,患者的鼻、上唇、下唇、颏关系趋于协调,上、下颌软组织变化比较明显,软组织侧貌由Ⅲ类凹面型转变为Ⅰ类面型。Frankel-Ⅲ矫治器是治疗AngleⅢ类错的理想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类错 功能矫治器 软组织侧貌
下载PDF
改良固定反式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AngleⅢ错 被引量:9
3
作者 刘红 段银钟 +1 位作者 刘兰忠 葛永玲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 :将改良固定反式Twin -block矫治器用于矫治早期AngleⅢ错牙合 ,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反式Twin -block矫治器治疗 1 2例处于生长发育期AngleⅢ错牙合 ,比较矫治前后的临床表现及X线投影测量结果。结果 :经 4~ 6个月... 目的 :将改良固定反式Twin -block矫治器用于矫治早期AngleⅢ错牙合 ,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反式Twin -block矫治器治疗 1 2例处于生长发育期AngleⅢ错牙合 ,比较矫治前后的临床表现及X线投影测量结果。结果 :经 4~ 6个月的治疗 ,患者正、侧面轮廓明显改善 ,前牙反覆盖反覆牙合得以矫治 ,磨牙关系为AngleⅠ类。结论 :反式Twin -block矫治器能迅速有效矫治早期AngleⅢ错牙合 ,且制作更为简单 ,结构小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固定反式Twin-b1ock矫治器 Agnle错He 治疗 临床应用 正畸治疗
下载PDF
生物调节器矫治AngleⅢ 类错对咀嚼效能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毛靖 赵宏 周继红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6-328,共3页
采用生物调节器 (BIONATOR)矫治 Angle 类错牙合 ,研究矫治前后对其咀嚼效能的影响。对 15例替牙晚期、恒牙初期的 Angle 类错牙合采用 BIONATOR矫治 ,并进行矫治前后的比较分析。BIONATOR矫治 Angle 类错牙合能够显著提高咀嚼效能 ,结... 采用生物调节器 (BIONATOR)矫治 Angle 类错牙合 ,研究矫治前后对其咀嚼效能的影响。对 15例替牙晚期、恒牙初期的 Angle 类错牙合采用 BIONATOR矫治 ,并进行矫治前后的比较分析。BIONATOR矫治 Angle 类错牙合能够显著提高咀嚼效能 ,结果提示 :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调节器 矫治 angle类错He 咀嚼效能
下载PDF
恒牙AngleⅢ类错伴颞下颌关节疾病患者髁突运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常忠福 陈杰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6年第6期738-743,共6页
目的 :通过对正常、AngleⅢ类错和AngleⅢ类错伴颞下颌关节疾病(temporomandibular dysfunctions,TMD)患者下颌前伸、后退和开、闭口运动中髁突运动的记录对比,确定AngleⅢ类错伴TMD患者的髁突运动特征,从而为错畸形及TMD的... 目的 :通过对正常、AngleⅢ类错和AngleⅢ类错伴颞下颌关节疾病(temporomandibular dysfunctions,TMD)患者下颌前伸、后退和开、闭口运动中髁突运动的记录对比,确定AngleⅢ类错伴TMD患者的髁突运动特征,从而为错畸形及TMD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AngleⅢ类错伴TMD患者(实验组)、单纯AngleⅢ类错(对照1组)、正常者(对照2组)各30例,采用计算机化髁突轴图描记仪(CADIAXⅢ)记录下颌功能运动时的髁突运动情况,比较各项测量指标并做定性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髁突各项运动最大值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1组相比,开、闭口,前伸、后退及侧方运动各项指标均大于对照组,尤其在垂直向上,差异显著。实验组与对照2组相比,各项运动在Y轴上变异最大。除左、右侧方运动工作侧大于正常组外,其他各个方向运动范围均小于正常组,尤其在开、闭口运动水平向上和上、右侧方向运动最大空间位移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AngleⅢ类错伴TMD患者较AngleⅢ类错和正常在三维方向有较典型的髁突运动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 angle类错 正常 恒牙 髁突运动
下载PDF
成人AngleⅢ前牙反牙合非手术治疗新方法 被引量:5
6
作者 刘红 张晓惠 +3 位作者 刘延军 李璇 李建学 张海军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8年第3期409-412,共4页
目的:应用改良固定反式双阻板矫治器(Twin-block appliance,TBA)联合方丝弓技术矫治成人AngleⅢ前牙反,为成人前牙反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矫治成人患者15例,进行临床表现及相关硬组织测量。结果:固定反式TBA戴用4个月后下颌明显... 目的:应用改良固定反式双阻板矫治器(Twin-block appliance,TBA)联合方丝弓技术矫治成人AngleⅢ前牙反,为成人前牙反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矫治成人患者15例,进行临床表现及相关硬组织测量。结果:固定反式TBA戴用4个月后下颌明显后退。所有患者在未拔牙的情况下前牙反均得到有效治疗,磨牙及尖牙均达到I类关系。但上颌仅为牙及牙槽的代偿性变化。结论:下颌前突的成人患者应用改良固定反式TBA后,下颌明显后退,下颌的变化较上颌大。同时联合方丝弓技术较其它掩饰性治疗的疗程明显缩短,对成人的治疗快速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固定反式TBA 方丝弓固定矫治 angle类错[牙合] 前牙反[牙合] 成人正畸治疗
下载PDF
儿童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咀嚼肌肌电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周晶 李卫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03年第1期17-19,26,共4页
目的 :研究儿童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与正常的咀嚼肌肌电变化规律。方法 :对 2 0例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儿童及 2 0名正常儿童进行咀嚼肌肌电图检查 ,测量嚼肌深浅层和颞肌前后束在姿势位、牙尖交错咬合位、前伸运动边缘位、... 目的 :研究儿童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与正常的咀嚼肌肌电变化规律。方法 :对 2 0例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儿童及 2 0名正常儿童进行咀嚼肌肌电图检查 ,测量嚼肌深浅层和颞肌前后束在姿势位、牙尖交错咬合位、前伸运动边缘位、后退运动边缘位的肌电活动 ,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骨性安氏Ⅲ类错姿势位嚼肌与颞肌的肌电活动均大于正常 ;牙尖交错咬合位嚼肌、颞肌肌电位均较正常小 ;下颌前伸时颞肌前束肌电显著性高于正常 ;下颌后退时 ,嚼肌显著性高于正常。结论 :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肌电有其特征性 ,提示早期矫治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不仅能解决美观问题 ,更有利于改善咀嚼肌收缩功能 ,减少肌功能对颅面形态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图 儿童 替牙期 咀嚼肌 骨性angle类错He
下载PDF
成人骨性AngleⅢ类错颌下颌边缘运动的肌电变化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周彦恒 傅民魁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213-215,共3页
以肌电仪对30名成人骨性AngleⅢ类错者的咀嚼肌肌电变化进行测量,并与正常成人比较,发现成人骨性AngleⅢ类错患者咀嚼肌有异常肌活动,肌电变化出现异常。其在下颌前伸运动时,颞肌前束出现异常肌活动,下颌后退运动时,... 以肌电仪对30名成人骨性AngleⅢ类错者的咀嚼肌肌电变化进行测量,并与正常成人比较,发现成人骨性AngleⅢ类错患者咀嚼肌有异常肌活动,肌电变化出现异常。其在下颌前伸运动时,颞肌前束出现异常肌活动,下颌后退运动时,其嚼肌出现异常肌活动,两者之肌电位均较正常者高。下颌左右侧方运动时,其同侧嚼肌和对侧颞肌前束均出现异常肌活动,肌电位亦较正常者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颌 咀嚼肌 肌电描记术 下颌
下载PDF
替牙期骨性Angle Ⅲ类错患者颅面部软组织形态研究
9
作者 陈杰 刘新强 刘炳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18,共3页
选择替牙期骨性 Angle 类错牙合患者 3 8例作为研究样本 ,另选相应年龄的替牙期正常牙合儿童 40例作为对照组 ,拍摄正中牙合位的 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利用 X线头影测量分析软件进行结果分析 ,选取与 Angle 类错牙合有关的测量项目 2 7... 选择替牙期骨性 Angle 类错牙合患者 3 8例作为研究样本 ,另选相应年龄的替牙期正常牙合儿童 40例作为对照组 ,拍摄正中牙合位的 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利用 X线头影测量分析软件进行结果分析 ,选取与 Angle 类错牙合有关的测量项目 2 7项 ,得出两组软组织各测量值 ,比较替牙期骨性 Angle 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的颅颌面部软组织形态差异。分析替牙期骨性 Angle 类错牙合的软组织形态 ,并探讨其与相应硬组织构形上的关系和发育规律。结果 :软组织线距测量男性有 13项 ,女性有 12项 ,两组间有显著差异。软组织角度测量 9项均有显著差异。认为面部软组织侧貌基本反映了硬组织的骨骼构形 ,软组织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改变 ,部分软组织代偿可掩盖骨骼的畸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 替牙期 骨性angle类错He 患者 颅面部 正常He 硬组织 显著差异 构形 反映
下载PDF
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颅颌形态的研究
10
作者 陈杰 徐宏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273-275,共3页
①目的 比较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雅合和正常雅合的颅颌硬组织构形差异 ,分析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雅合的颅颌形态 ,并探讨错雅合发生机制和颅颌发育趋势。②方法 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雅合者 38例为研究对象 ,另选相应年龄的替牙... ①目的 比较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雅合和正常雅合的颅颌硬组织构形差异 ,分析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雅合的颅颌形态 ,并探讨错雅合发生机制和颅颌发育趋势。②方法 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雅合者 38例为研究对象 ,另选相应年龄的替牙期正常雅合4 0例作为对照组。拍摄正中雅合位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③结果 硬组织线距测量值男性 11项、女性 10项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t=2 .0 83~ 2 .5 6 9,P <0 .0 5 ;t=2 .82 7~ 3.4 76 ,P <0 .0 1)。两组硬组织角度测量值比较 17项有显著差异 (t=2 .2 4 5~ 2 .6 72 ,P <0 .0 5 ;t=2 .937~ 3.4 2 9,P <0 .0 1)。两组间线距比例值比较 5项有显著差异 (t=2 .189~ 3.5 2 8,P <0 .0 5、0 .0 1)。④结论 下颌发育过度是形成骨性AngleⅢ类错雅合的主要原因 ;颅颌三维空间比例的失调 ,将导致骨性错雅合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HE 替牙期 骨性angle类错He 颅颌形态 发生机制
下载PDF
Pressure from the lips and the tongue in children with class III malocclusion 被引量:6
11
作者 RUAN Wen-hua SU Ji-mei YE Xiao-wei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5期296-301,共6页
Objective: To discuss possibl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ass In malocclusion and perioral forces by measuring the pressure from the lips and the tongue of children with class nI malocclusion. Methods: Thirty-one child... Objective: To discuss possibl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ass In malocclusion and perioral forces by measuring the pressure from the lips and the tongue of children with class nI malocclusion. Methods: Thirty-one children with class In malocclusion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ir perioral forces were measured at rest and during swallowing under natural head position by a custom-made miniperioral force computer measuring system. Results: The resting pressures exerted on the labial side and palatine side of the upper lett incisor, as well as the labial side and lingual side of the lower lett incisor, were 0 g/cm^2, 0 g/cm^2, 0.57 g/cm^2 and 0.23 g/cm^2,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ly, the swallowing forces were 2.87 g/cm^2, 5.97 g/cm^2, 4.09 g/cm^2 and 7.89 g/cm^2, respectively.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muscular pressure and gender existed. During swallowing, the lingual forc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labial forces (P〈0.01), however, at res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orce between these two sides. Compared to the normal occlusion patients, children with class Ⅲ malocclusion had lower pedoral forces. The upper labial resting forces (P〈0.01), the lower labial resting forces (P〈0.05) and all the swallowing pressures from the lips and the tongue (P〈0.01) show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different occlusion conditions. Meanwhil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for the resting pressure from the tongue between class Ⅲ malocclusion and normal occlusion.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class Ⅲ malocclusion have lower perioral forces and this muscle hypofunction may be secondary to the spatial relations of the jaws. The findings support the spatial matrix hypoth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ciduous dentition Perioral force Pressure transducer class malocclusion
下载PDF
骨性Ⅲ类偏颌畸形牙骨特征、分类及治疗相关研究进展
12
作者 张琳琳 刘东旭 《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710-714,共5页
随着人们对美学需求的增加,偏颌畸形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临床问题。骨性Ⅲ类偏颌畸形不仅会影响面部美观,同时会对口腔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偏颌畸形的成因复杂,表现多样,在硬组织方面主要表现为面部各单元的空间位置不对称、颌骨形态不对... 随着人们对美学需求的增加,偏颌畸形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临床问题。骨性Ⅲ类偏颌畸形不仅会影响面部美观,同时会对口腔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偏颌畸形的成因复杂,表现多样,在硬组织方面主要表现为面部各单元的空间位置不对称、颌骨形态不对称以及牙列代偿性变化等。基于偏颌患者综合颌面特征的分类对于诊断、治疗和手术计划至关重要。该文旨在对骨性Ⅲ类偏颌畸形的牙骨特征、分类和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类错牙合畸形 偏颌 下颌偏斜 正颌手术 正畸
下载PDF
成人骨性Ⅲ类偏颌牙齿倾斜度的三维测量分析
13
作者 莫朝伦 张军梅 +1 位作者 付雪飞 宋明慧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198-1204,共7页
目的研究成人骨性Ⅲ类偏颌畸形的牙齿三维位置特征。方法收集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锥形束CT(CBCT)资料、导入Invivo 5.2图像处理软件,以头影测量ANB角(上-下牙槽座角,由上齿槽座点A.subspinale、鼻根点N.nasion和下齿槽座点B.supram... 目的研究成人骨性Ⅲ类偏颌畸形的牙齿三维位置特征。方法收集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锥形束CT(CBCT)资料、导入Invivo 5.2图像处理软件,以头影测量ANB角(上-下牙槽座角,由上齿槽座点A.subspinale、鼻根点N.nasion和下齿槽座点B.supramental构成的角)小于0°、上下第一磨牙至少一侧呈近中关系以及颏下点至正中矢状面的距离﹥2 mm作为骨性Ⅲ类偏颌畸形标准筛选出偏颌患者38例,偏颌牙弓的左右两侧以颏下点偏向的一侧为偏斜侧(作为偏斜侧组,S组),另一侧为非偏斜侧(作为非偏斜侧组,NS组),筛选非偏颌患者34例作为对照组(N组)。测量各组被检者的牙齿颊舌向、近远中向倾斜角以及牙冠垂直向高度。结果S组上颌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较N组颊倾(P<0.05),下颌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较N组舌倾(P<0.05),上颌的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较NS组颊倾(P<0.05),下颌较NS组舌倾(P<0.01);S组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向倾斜角小于N组(P<0.05)、大于NS组(P<0.05);S组上下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一磨牙牙冠垂直高度小于N组(P<0.05),上颌的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牙冠垂直高度小于NS组(P<0.05)。结论骨性Ⅲ类偏颌畸形患者偏斜侧牙齿在三维方向上都发生了代偿,偏斜侧上颌牙相对颊向倾斜、下颌牙相对舌向倾斜、上颌磨牙相对直立、上颌牙冠垂直高度相对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骨性类错[牙合]畸形 偏颌 牙齿倾斜度
下载PDF
AngleⅡ~1类错拔牙矫治前后颏部形态的变化 被引量:10
14
作者 宋丽娟 伍军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99-403,共5页
目的:通过对AngleⅡ1类错拔牙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观察矫治前、后颏部形态的变化。方法:从方丝弓矫治的AngleⅡ1类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侧位片中,随机选取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患者(第1组),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二前磨... 目的:通过对AngleⅡ1类错拔牙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观察矫治前、后颏部形态的变化。方法:从方丝弓矫治的AngleⅡ1类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侧位片中,随机选取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患者(第1组),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二前磨牙患者(第2组)以及下颌未经矫治的非拔牙患者(第3组)各15例,经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矫治前、后拔牙组与非拔牙组颏部形态的变化,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拔牙组矫治后,B点处、根尖点处的颏厚度显著减小,第1组分别减小0.60mm(P<0.05)和1.58mm(P<0.01);第2组分别减小0.22mm(P<0.05)和1.16mm(P<0.01);3组颏突度均有增加,分别为1.28mm,1.28mm和0.78mm(P<0.01)。颏弯曲度和颏倾斜度减小,第1组分别减小1.91(P<0.05)和4.69°(P<0.01);第2组分别减小1.76(P<0.05)和4.66°(P<0.01)。非拔牙组矫治后,颏部厚度无明显变化。结论:拔牙矫治伴随下切牙的内收,颏厚度有减小趋势,提示临床上对于颏部厚度偏薄的患者应慎重选择拔牙矫治,以防止不良后果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leⅡ^1类错牙合 头影测量 切牙内收
下载PDF
传动直丝弓矫治器治疗AngleⅡ^1类错(牙合)的头影测量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宋丽娟 薛花 李琥 《口腔医学》 CAS 2016年第3期223-227,共5页
目的采用传动直丝弓技术治疗青少年Angle Ⅱ1类错牙合,通过头影测量分析评价患者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40例(女24例,男16例)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的Angle Ⅱ1类错牙合患者,平均年龄13.2岁。经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对... 目的采用传动直丝弓技术治疗青少年Angle Ⅱ1类错牙合,通过头影测量分析评价患者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40例(女24例,男16例)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的Angle Ⅱ1类错牙合患者,平均年龄13.2岁。经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患者平均治疗时间12个月,治疗后均获得良好的覆牙合、覆盖及中性磨牙关系,侧貌也得到明显的改善。头影测量显示,U1-SN角、ANB角、U1-RL距、U6-RL距变小,L1-MP角、L1-RL距、L6-RL距变大,其他无显著变化。结论传动直丝弓矫治器利用口内支抗结合细丝轻力,快速倾斜移动牙齿,后期控制转矩并正轴,可快速有效矫治Angle Ⅱ1类错牙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动直丝弓矫治器 angle Ⅱ^1类错(牙合) 头影测量
下载PDF
不同垂直面型AngleⅡ^1错切牙区颌骨形态结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何科 任嫒姝 戴红卫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361-1363,共3页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垂直面型AngleⅡ1错切牙区颌骨形态结构特征。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正畸科收治的恒牙初期AngleⅡ1错患者121例,测量比较不同垂直面型组治疗前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包括线距、角度、面积、比值等。结果...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垂直面型AngleⅡ1错切牙区颌骨形态结构特征。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正畸科收治的恒牙初期AngleⅡ1错患者121例,测量比较不同垂直面型组治疗前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包括线距、角度、面积、比值等。结果 (1)线距:低角者前牙区牙槽骨与基骨厚、颌骨高度低,中切牙根尖点到唇舌(腭)侧骨皮质板的距离较远;高角则相反。(2)角度:上颌相对于前颅底平面及腭平面、下颌相对于下颌平面,低角者前牙区牙槽骨及切牙比高角者更唇倾。(3)面积:不同垂直面型,上下颌切牙区颌骨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比值:某一垂直面型上下颌切牙区颌骨高度的代偿方向一致,但代偿量不同,上颌大于下颌。结论不同垂直面型颌骨形态结构不同,治疗方法、预后及注意事项也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 安氏Ⅱ类 切牙 颌骨形态 头影测量
下载PDF
功能矫治器治疗AngleⅡ类错畸形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安勇 黄宁 米方林 《四川医学》 CAS 2011年第1期82-83,共2页
目的探讨功能矫治器在AngleⅡ类错畸形中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方法对25例AngleⅡ类错畸形采用activator功能矫治器进行治疗并对其评价。结果除1例14岁的患者无效外,余均有明显效果。结论适应证的选择和治疗时机的把握以及患者的... 目的探讨功能矫治器在AngleⅡ类错畸形中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方法对25例AngleⅡ类错畸形采用activator功能矫治器进行治疗并对其评价。结果除1例14岁的患者无效外,余均有明显效果。结论适应证的选择和治疗时机的把握以及患者的配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活动矫治器 正畸学 安氏Ⅱ类错
下载PDF
导板与直丝弓矫治器相结合治疗AngleⅡ类低角型错 被引量:2
18
作者 蔡红端 蔡亚华 陈永辉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第34期8-9,共2页
目的:探讨平面导板或斜面导板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AngleⅡ低角型错中的应用。方法:选取AngleⅡ低角型错畸形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上颌平面导板或斜面导板与直丝弓矫治技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比较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的变化。结果... 目的:探讨平面导板或斜面导板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AngleⅡ低角型错中的应用。方法:选取AngleⅡ低角型错畸形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上颌平面导板或斜面导板与直丝弓矫治技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比较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的变化。结果:矢状方向上,下颌骨位置前移,SNB、ANB、L6-Ptm明显改善;垂直方向上,MP-SN、MP-FH、L6-MP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gleⅡ低角型错畸形治疗中,采用上颌平面导板或斜面导板与直丝弓矫治技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可获得满意的面部下1/3外形,有利合关系纠正,并缩短矫治疗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导板 斜面导板 直丝弓矫治技术 angleⅡ类低角型错[牙合]
下载PDF
前方牵引矫治不同年龄骨性Ⅲ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亚非 王雅淋 +4 位作者 左艳萍 赵利霞 尉静 张超 宋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2期5203-5208,共6页
背景:已有研究证实,不同年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在前方牵引矫治后牙颌面的改变有显著不同;但是前方牵引矫治不同年龄患者颞下颌关节的改变是否存在差异尚未明确。目的:探讨年龄对于前方牵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对颞下颌关节改变的影... 背景:已有研究证实,不同年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在前方牵引矫治后牙颌面的改变有显著不同;但是前方牵引矫治不同年龄患者颞下颌关节的改变是否存在差异尚未明确。目的:探讨年龄对于前方牵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对颞下颌关节改变的影响。方法:将58例8-14岁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儿分成2组,8-11岁组29例,[牙合]类型为替牙晚期;12-14岁组29例,[牙合]类型为恒牙早期。在矫治前、矫治后分别摄X射线头颅侧位片,进行[牙合]颌面的头影测量分析以及颞下颌关节在坐标系统位置的定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独立t检验进行两组间治疗前后改变量的比较,Pearson相关分析对两组分别进行[牙合]颌面改变与颞下颌关节改变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①2个年龄组矫治后均发生了显著的[牙合]颌面及颞下颌关节变化;[牙合]颌面矢状方向上,8-11岁组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增加了4.76°,颌突角(NA-PA)增加了9.02°,显著大于12-14岁组的改变3.97°及6.88°(P<0.05);[牙合]颌面垂直方向上,8-11岁组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MP-SN)、下颌平面与眼耳平面的交角(FH-MP)分别增加了1.92°及3.02°,明显大于12-14岁组的1.02°及0.78°(P<0.05)。②颞下颌关节改变在2个年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8-11岁组较12-14岁组关节窝上缘位置(S-Fsx)的后移更显著;8-11岁组的关节窝后缘位置(S-Fpx)改变表现为后移,而12-14岁组则为前移;两组的髁状突前缘位置(S-Cix)、后缘位置(S-T4x)均发生后移,但8-11岁组较12-14岁组更明显。③颞下颌关节改变与[牙合]颌面的改变存在相关关系:8-11岁组的S-Fpx与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SNB)、NP连线与眼耳平面FH相交的交角(NP-FH)有负相关关系(P<0.05,r=-0.489;P<0.05,r=-0.424);12-14岁组的S-Fpx与上中切牙切缘到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连线的距离(U1-NAmm)为正相关关系(P<0.01,r=0.439);8-11岁S-Cix、S-T4x、髁状突上缘水平向位置(S-Cox)与SNB、NP-FH、MP-SN均呈中等负相关关系。④提示年龄对于前方牵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对颞下颌关节改变有较为明显的影响,8-11岁组关节窝及髁状突位置后移明显,髁状突前缘上移,关节后间隙增加;12-14岁组关节窝后缘前移和髁状突前缘下移,关节间隙无改变;不同年龄影响颞下颌关节改变的[牙合]颌面因素并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方牵引 骨性安氏类错[牙合] 颞下颌关节 年龄 [牙合]颌面
下载PDF
数字化隐形矫治技术治疗成人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12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璐 王斌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2期311-315,共5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隐形矫治技术治疗成人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合肥市口腔医院成人轻到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人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观察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例,观察组采... 目的探讨数字化隐形矫治技术治疗成人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合肥市口腔医院成人轻到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人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观察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例,观察组采用数字化隐形矫治技术,对照组采用固定矫治技术即MBT矫治技术。测量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16项软硬组织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骨性组织测量项目中,蝶鞍中心点、鼻根点和上牙槽座点的交角(SNA)、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SN-MP)在矫治后较矫治前均增加(P<0.05),上牙槽座点、鼻根点和下牙槽座点的交角(ANB)变小(P<0.05);矫治后观察组较对照组ANB[−0.22±1.47]比[−1.41±0.99];SN-MP[31.91±5.81]比[37.07±2.56];下颌平面与眶耳平面的交角(FH-MP)[22.80±4.14]比[26.74±3.56];[牙合]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OP-SN)[10.42±4.31]比[15.93±2.10]均减小(P<0.05)。牙性测量项目中,上中切牙长轴到前颅底平面的交角(U1-SN)、下中切牙切点至下颌平面的距离(L1-MP)治疗前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软组织测量指标上唇凸点至E线距离(UL-EP)、下唇凸点至E线距离(LL-EP)、眶耳平面和软组织鼻根点与软组织颏前点连线的后下角(FH-N'Pog')、软组织鼻根点、鼻下点和软组织颏前点连线的夹角(N'-Sn-Pog')在治疗前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数字化隐形矫治技术掩饰性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在垂直向控制,减轻牙齿代偿方面较固定矫治技术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 正畸矫治器 功能性 成像 三维 垂直向控制 掩饰性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