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爱的历史》看美国犹太大屠杀小说叙事伦理的转向
1
作者 吴敏之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3年第1期156-167,共12页
传统美国犹太大屠杀小说在故事层面呈现苦难与死亡,话语层面表达肃穆与沉痛,旨在揭示大屠杀浩劫对犹太个体与民族造成的难以弥合的创伤。然而,当代美国犹太作家妮可·克劳斯在大屠杀小说《爱的历史》中采用诙谐幽默、充满诗性的话语... 传统美国犹太大屠杀小说在故事层面呈现苦难与死亡,话语层面表达肃穆与沉痛,旨在揭示大屠杀浩劫对犹太个体与民族造成的难以弥合的创伤。然而,当代美国犹太作家妮可·克劳斯在大屠杀小说《爱的历史》中采用诙谐幽默、充满诗性的话语,书写了生命的活力和爱的力量,与传统美国犹太大屠杀小说截然不同。本文借用叙事伦理学的基本概念,从故事建构、叙述话语和作者创作三个层面考察小说在叙事伦理向度上与传统的背离。探讨作者在小说中重塑生命、信仰与爱的信念价值,彰显了克劳斯对历经劫难的犹太民族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伦理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妮可·克劳斯 《爱的历史》 大屠杀小说 叙事伦理 转向
下载PDF
论E.L.多克托罗小说中的“大屠杀后意识”
2
作者 李顺春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39-43,共5页
国内外学界对E.L.多克托罗小说之研究多从政治、宗教、后现代艺术技巧、新历史主义及新现实主义等视角进行阐释,而对其小说中的"大屠杀后意识"则少有人问津。其实,多克托罗小说皆渗透着浓厚的"大屠杀后意识",可称之... 国内外学界对E.L.多克托罗小说之研究多从政治、宗教、后现代艺术技巧、新历史主义及新现实主义等视角进行阐释,而对其小说中的"大屠杀后意识"则少有人问津。其实,多克托罗小说皆渗透着浓厚的"大屠杀后意识",可称之为"大屠杀后意识"小说。在千禧年前",大屠杀后意识"主要以大屠杀隐喻方式渗入其小说文本之中,而其后之作如《上帝之城》等则通过对大屠杀之显性在场的描写,揭示其对纳粹屠犹之深层反思。E.L.多克托罗小说中的"大屠杀后意识"凸显其对大屠杀创伤及其影响之关注,更表达其对犹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命运之关注和人类道德之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 L 多克托罗 小说 大屠杀 大屠杀后意识
下载PDF
艾米斯的《时间箭》与“盎格鲁——美利坚”大屠杀小说的再现伦理
3
作者 杜兰兰 《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5,共11页
由英、美等英语国家非犹太人作家创作的“盎格鲁—美利坚”大屠杀小说一直深陷再现伦理危机。马丁·艾米斯在《时间箭》中为克服这一危机做出极大努力。他从“雅利安人”的自我身份认同出发,将纳粹加害者再现为“我们”中的一员而... 由英、美等英语国家非犹太人作家创作的“盎格鲁—美利坚”大屠杀小说一直深陷再现伦理危机。马丁·艾米斯在《时间箭》中为克服这一危机做出极大努力。他从“雅利安人”的自我身份认同出发,将纳粹加害者再现为“我们”中的一员而非不可理解的“他者”,引导人们对其形成产生思考,以此强调“盎格鲁—美利坚”作家的特殊使命,彰显“盎格鲁—美利坚”大屠杀小说的价值和潜力。同时,为了抵制加害者“去他者化”可能引起的读者共情,小说以“灵魂”叙述者和“倒带”叙事手法形成间离,最终旨在为大屠杀受害者负责。小说由此对“盎格鲁—美利坚”大屠杀小说再现伦理的关键问题“再现什么”“如何再现”“为何再现”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米斯 《时间箭》 “盎格鲁—美利坚”大屠杀小说 再现伦理 加害者
原文传递
论美国犹太小说的叙事主题与叙事模式 被引量:5
4
作者 乔国强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65,共7页
本文拟结合小说文本,详尽阐释美国犹太小说中的主题与叙事模式问题。美国犹太小说的叙事主题主要有"同化"、"受害者"、"大屠杀"等。大体说来,与其相对应的叙事模式表现为与"同化"主题相关的&qu... 本文拟结合小说文本,详尽阐释美国犹太小说中的主题与叙事模式问题。美国犹太小说的叙事主题主要有"同化"、"受害者"、"大屠杀"等。大体说来,与其相对应的叙事模式表现为与"同化"主题相关的"多元叙事模式",与"受害者"主题相关的"反讽叙事模式",以及与"大屠杀"主题相关的"创伤叙事模式"。当然,这三种模式并非总是泾渭分明地存在于三种叙事主题之中,实际上,作家在具体写作中会特别注意将多种叙事模式巧妙地同时运用以服务于自己所表达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小说 同化 受害者 大屠杀 叙事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