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factor explanatory power analysis of urban resilience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被引量:2
1
作者 Changsheng Ye Mengshan Hu +2 位作者 Lei Lu Qian Dong Moli Gu 《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 2022年第4期299-311,共13页
Urban resilience assesses a city’s ability to withstand unknown risks.Scholars are not comprehensive in assessing urban resilience,and they lack consideration of population resilience.This study investigated 110 pref... Urban resilience assesses a city’s ability to withstand unknown risks.Scholars are not comprehensive in assessing urban resilience,and they lack consideration of population resilience.This study investigated 110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YREB)as study areas.We calculated the YREB’s level of urban resilience based on the aspects of“economy-society-population-ecology-infrastructure”,which ensur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urban resilience is complete and sufficient.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urban resilience was analyzed using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Geodetector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several indicators,focusing on economic,social,population,ecological,and infrastructure factors,on urban resilie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rban resilience of the YREB has maintained a slow upward trend from 2005 to 2018,and the average urban resilience of the YREB has risen from 0.2442 to 0.2560.The resilience gap between cities in the study region increased initially and then decreased.The dominant factor in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urban resilience was the economic factors,followed by the population factors.Urban resilience has been clarified and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constructed,which can provide an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the evaluation of urban resilience among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Based on this,factors that optimize urban resilience are configured,and the regional and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be promo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resilience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Geographical detector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测度及时空演化 被引量:2
2
作者 闫华飞 章雷敏 郑新宇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91,116,共7页
新型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优化相互影响,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份2014—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分别测算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综合指数,并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探究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 新型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优化相互影响,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份2014—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分别测算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综合指数,并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探究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各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均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且存在“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2014—2019年,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从0.5630上升到0.6987,由“勉强协调”发展为“初级协调”水平。(3)时间上,两者间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具有非均衡性特征,2014—2017年提升较快,2017—2019年提升趋缓;空间上,呈现下游、中游、上游逐级递减且较为明显的区域块状集聚特征,区域间差距在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产业结构 耦合协调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地理探测器方法下长江经济带(江苏段)土地城镇化时空演变及驱动因子分析
3
作者 李胤 詹雅婷 +2 位作者 赵立鸿 赵立科 崔艳梅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5-139,共5页
定量分析土地城镇化时空演变驱动力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对地观测数据与人口、经济数据相结合,以长江经济带(江苏段)沿江8市为例,基于2000—2020年5期Landsat影像、夜间灯光影像、年末人口总数和GDP,采用GeDetector... 定量分析土地城镇化时空演变驱动力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对地观测数据与人口、经济数据相结合,以长江经济带(江苏段)沿江8市为例,基于2000—2020年5期Landsat影像、夜间灯光影像、年末人口总数和GDP,采用GeDetector对其近20年间空间、人口及经济维度的演化及多尺度分化的进程进行探讨,分析土地城镇化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城镇化过程直接驱动地表类型的变化,且人口数量和GDP总量能够作为城镇化过程强度的定量指标;(2)夜间灯光(NTL)数据耦合人口或经济统计数据能够较好解释区域城镇化过程中的时空差异;(3)长江经济带(江苏段)沿江8市城镇化过程经历了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研究结果为引导城镇建设用地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城镇化 地理探测器 时空演变 驱动因子
下载PDF
逆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抗毁性评价——以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为例
4
作者 张延禄 杨嘉琪 +1 位作者 杨乃定 刘茹玥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13期1-12,共12页
从结构抗毁性和功能抗毁性两个维度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抗毁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提出改进的AHPCRITIC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采用TOPSIS方法对长江经济带3个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的抗毁性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 从结构抗毁性和功能抗毁性两个维度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抗毁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提出改进的AHPCRITIC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采用TOPSIS方法对长江经济带3个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的抗毁性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创新网络抗毁性水平最强,成渝城市群次之,中游城市群最低;随着时间推移,长三角城市群的抗毁性持续增强,成渝城市群呈现“V”型减弱趋势,中游城市群呈现“V”型增强趋势;从结构抗毁性看,长三角城市群持续增强,成渝城市群与中游城市群呈现“V”型增强趋势但增幅较小;从功能抗毁性看,长三角城市群与中游城市群均呈现“V”型增强趋势,而成渝城市群呈现“V”型减弱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毁性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 逆全球化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
下载PDF
区域一体化政策能否促进城市包容性增长?——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检验
5
作者 王凯 赵燕 +2 位作者 甘畅 刘美伦 谭佳欣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0-40,共11页
实施长江经济带区域一体化政策是促进城市包容性增长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2008—2021年中国279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溢出效应模型探究长江经济带区域一体化政策对城市包容性增长的直接效应、影响机制及... 实施长江经济带区域一体化政策是促进城市包容性增长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2008—2021年中国279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溢出效应模型探究长江经济带区域一体化政策对城市包容性增长的直接效应、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区域一体化政策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包容性增长,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表明,区域一体化政策对东部地区以及省会城市的正向促进作用较强;从影响机制来看,区域一体化政策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促进城市包容性增长;进一步分析发现,区域一体化政策对城市包容性增长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存在溢出边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区域一体化政策 城市包容性增长 双重差分 空间溢出
下载PDF
一体化能否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比较分析
6
作者 程广斌 沈雨研 《调研世界》 CSSCI 2024年第1期37-50,共14页
本文基于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从交通设施、要素市场、产业、经济、制度五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度评价城市群一体化水平,研究发现:第一,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一体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其高低... 本文基于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从交通设施、要素市场、产业、经济、制度五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度评价城市群一体化水平,研究发现:第一,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一体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其高低排序依次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第二,制度一体化对三大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影响最为突出。第三,三大城市群均存在较大的经济发展差距和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且随着城市群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并未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实证检验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群综合一体化及交通设施、产业、制度一体化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要素市场一体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负向影响,经济一体化与其尚不存在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城市群一体化 全要素生产率 DEA-MALMQUIST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in urbanization efficiency with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between 2005 and 2014 被引量:14
7
作者 金贵 邓祥征 +2 位作者 赵晓东 郭柏枢 杨俊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8年第8期1113-1126,共14页
The question of how to generate maximum socio-economic benefit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minimizing input from urban land resources lies at the core of reg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e apply stochastic ... The question of how to generate maximum socio-economic benefit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minimizing input from urban land resources lies at the core of reg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e apply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SFA) in this study to municipal input-output data for the period between 2005 and 2014 to evaluate the urbanization efficiency of 110 cities with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YREB) and then further assess the spatial assoc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valu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itially reveal that the urbanization efficiency of the YREB increased from 0.34 to 0.53 between 2005 and 2014, a significant growth at a cumulative rate of 54.07%. Data show that the efficiency growth rate of cities with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has been faster than that of their counterpart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and that there is also a great deal of ad- ditional potential for growth in urbanization efficiency across the whole area. Secondly, results show that urbanization efficiency conforms to a "bar-like" distribution across the whole area, gradually decreasing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 This trend highlights great intra-provincial differences, but also striking inter-provincial variation within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total urbanization efficiency of cities with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river has been the highest, followed successively by those within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Finally, values for Moran's / within this area remained higher than zero over the study period and have increased annually; this result indicates a positive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urbanization efficiency of cities and annual increments in agglomeration level. Our use of the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LISA) statistic has enabled us to quantify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agglomeration and large dispersion". Thus, "high- high" (H-H) agglomeration areas can be seen to have spread outwards from around Zhejiang Province and the city of Shanghai, while areas characterized by "low-low" (L-L) pattern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 of Anhui Province and in Sichuan Province. The framework and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of considerable significanc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both land use sustainability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ization efficiency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原文传递
城镇化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及其耦合关系研究
8
作者 耿亮 彭灵通 +1 位作者 魏玻 安彧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8-138,共11页
基于区域一体化视角,使用长江经济带2000—2020年面板数据,多维度构建城镇化和农业碳排放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进行指标赋权,采用偏最小二乘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二者的影响机制和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城镇化主导类... 基于区域一体化视角,使用长江经济带2000—2020年面板数据,多维度构建城镇化和农业碳排放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进行指标赋权,采用偏最小二乘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二者的影响机制和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城镇化主导类型呈现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生态环境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发展趋势。(2)农业碳排放空间差异显著,等级演变明显,唯安徽省和上海市一直处于最高级和最低级。(3)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城镇化是影响农业碳排放的四个重要维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教育经费、万元GDP能耗等7项指标是极重要因素。(4)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耦合关系呈增长态势,耦合度从磨合转向高水平耦合,耦合协调度由勉强协调发展为良好协调,说明二者共振性良好,趋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农业碳排放 偏最小二乘法 耦合协调度模型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研究
9
作者 王佳韡 冉光泰 +1 位作者 肖世平 吴佳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8-46,共9页
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构建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OLS模... 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构建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OLS模型、GWR模型等,从时空视角探究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2~2021年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12~2019年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子系统起主导作用;2020~2021年的新冠疫情期间,耦合协调度先明显下降,后缓慢恢复。②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各省市综合评价水平、子系统评价水平得分的上升和恢复速度有明显差异,长江经济带总体向有序协调发展。③推动三系统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总体可分为外部动力和内在动力,其中以入境游客人数为代表的外部动力和以水资源总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为代表的内部动力对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的正向驱动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GWR模型 驱动因素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高铁网络对城市经济的空间效应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10
作者 徐玉萍 王宗宇 董晓梅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2024年第4期23-33,共11页
高铁网络的建设与完善能够极大地缩短城市间的地理距离,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基于2008—2020年长江经济带106个地级市数据,测算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和高铁网络水平,选择双向固定的静态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检验高铁网络对城市经济发展... 高铁网络的建设与完善能够极大地缩短城市间的地理距离,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基于2008—2020年长江经济带106个地级市数据,测算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和高铁网络水平,选择双向固定的静态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检验高铁网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高铁网络的完善有助于提高本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但可能会对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2)高铁网络对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因地区而异,尤其在长江中游地区,高铁网络对周边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3)高铁网络的完善在短期内可能会对城市经济发展质量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从长期来看,这种调整有助于推动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高铁网络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乡地域功能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响应过程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树高 诸培新 陆汝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74,共13页
城乡地域功能融合发展是纾解国土空间冲突的关键路径。该研究运用熵权TOPSIS、核密度估计和融合发展度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的城镇、乡村地域功能水平,以及城乡地域功能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识别其响应... 城乡地域功能融合发展是纾解国土空间冲突的关键路径。该研究运用熵权TOPSIS、核密度估计和融合发展度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的城镇、乡村地域功能水平,以及城乡地域功能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识别其响应过程。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各市城镇、乡村地域功能呈上升趋势,城镇地域功能形成“点-团-面”的分布格局,区域差异逐渐收窄;乡村地域功能呈“簇团”状分布格局,上中下游的地理梯度分异现象突出。②长江经济带各市城乡地域功能由融合过渡型向融合提升型突变发展,融合发展水平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特征,由以中心城市为节点向以核心城市群为组团的分布格局演进,东西部极化加剧、省域内部差异扩大。③长江经济带城镇与乡村地域功能相互促进发展作用显著增强,先后历经需求融合、引导融合和自发融合等阶段,融合发展过程呈现由融合过渡到融合提升再到融合优化的螺旋式上升规律。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①上游地区以政策引导发展为契机,吸引下游地区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上游地区转移,集中资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镇、乡村地域功能双提升。②中游地区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化武汉、长沙和南昌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城镇地域功能的辐射带动效应,拉动乡村地域功能发育。③下游地区需促进城镇的生产、生活活动逐步向乡村转移,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助推城乡地域功能优质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功能 城乡融合发展 时空格局 响应过程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不同类型城市用地面积与人口规模的标度律研究——以长江经济带城市为例
12
作者 符曼 许刚 陈江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4-243,共10页
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突出矛盾是土地城镇化普遍快于人口城镇化.然而,不同类型城市用地面积与人口规模的增长关系尚不清楚,且缺少从复杂城市系统视角认识人地关系演化规律.该文以长江经济带县级及以上城市为例,使用城市标度律探究... 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突出矛盾是土地城镇化普遍快于人口城镇化.然而,不同类型城市用地面积与人口规模的增长关系尚不清楚,且缺少从复杂城市系统视角认识人地关系演化规律.该文以长江经济带县级及以上城市为例,使用城市标度律探究不同类型城市用地面积与人口规模非线性关系,从用地结构视角揭示城市人地关系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2012—2021年,道路交通设施用地增速明显快于城市人口,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主因.2)城市用地与人口规模总体上呈亚线性关系,体现了规模经济效应;但工业用地与人口规模呈超线性关系,反映了大城市工业用地供给过多的系统性偏差.3)基于规模调整指数的用地效率评价结果显示:在同等规模城市中,长江中游城市人均居住用地偏少,工业用地规模调整指数“东多西少”的空间特征更加明显.复杂城市系统理论为认识城市人地关系及演化提供了新方法,未来需要从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方面因城施策,优化调整城市人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城镇化 城市用地结构 城市标度律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市韧性水平与旅游环境承载力交互胁迫及协同响应
13
作者 李志远 冯学钢 +2 位作者 左文俊 夏赞才 牛菁莹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0-669,共10页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韧性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测度其发展水平,运用双指数函数验证其交互胁迫效应,借助哈肯模型测度协同发展态势,利用VAR模型判断互动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区域整体两大系统水平均有所提升,...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韧性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测度其发展水平,运用双指数函数验证其交互胁迫效应,借助哈肯模型测度协同发展态势,利用VAR模型判断互动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区域整体两大系统水平均有所提升,东部处于“翘楚”地位,中、西部实现对东部的“追赶”,但存在低水平趋同与城市韧性不足的困境。②交互胁迫关系证实,长江经济带城市韧性水平与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相互胁迫约束效应且存在时空异质性,城市韧性水平越高的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压力越大。③区域协同水平在时间维度呈现由失调向协同转化的利好态势,空间分异特征呈现由“东部领衔”到“西部崛起”再到“中部追赶”的动态演化过程,稳态均衡收敛趋势增强。④区域脉冲响应差异显著,江苏、上海分别对城市韧性与旅游环境承载力冲击的起伏波动较大;中部两大系统的脉冲响应均呈现“先波动后平稳”特征;西部两大系统的脉冲响应表现出较为突出的起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韧性水平 旅游环境承载力 交互胁迫 协同效应 脉冲响应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金融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章晓英 徐雅涵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82-91,共10页
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需把握好城镇化这一战略基点。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包含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综合体,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金融集聚因其资源的流动性,能够优... 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需把握好城镇化这一战略基点。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包含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综合体,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金融集聚因其资源的流动性,能够优化资金配置,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因此,探究金融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基于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面板数据,构建指标体系测算金融集聚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金融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集聚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银行业集聚在促进本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对邻近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产生了抑制作用,证券业集聚的作用正好与之相反;保险业集聚能促进本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但对邻近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无明显影响。因此,政府应不断完善相关政策,畅通区域金融资源流动,合理引导资本市场资金流向,鼓励创新区域金融结构类型及拓展区域金融产品功能,使金融集聚更好地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集聚 新型城镇化 空间计量模型 空间效应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城市群住宅价格分布特征分析
15
作者 程宇恒 刘洋 朱丽芳 《特区经济》 2024年第9期88-94,共7页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实施后连续四年的长江中下游城市群79个地级市的住宅商品房价格作为基础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区域在政策实施后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测算各房价驱动因素的强弱差异...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实施后连续四年的长江中下游城市群79个地级市的住宅商品房价格作为基础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区域在政策实施后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测算各房价驱动因素的强弱差异。结果表明:一是区域住宅价格在空间上呈现随行政等级上升而上升的趋势,整体呈东高西低的走向,且政策的实施并未刺激该规律发生明显变化;二是区域房价集聚特征显著,政策实施使得区域房地产发展差异有所下降,促进了协同发展。三是通过因子探测表明,城市行政等级等指标对于房价空间分异的驱动作用大;人口因素对于房价驱动作用小,区域人口红利逐渐消弱。四是交互探测表明,两驱动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对于房价的解释力增加。人口因素指标与其他指标叠加作用时,驱动力大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城市群 住宅价格 空间分布格局 地理探测器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下载PDF
城市绿地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莫钧雄 孙丕苓 +2 位作者 宫巧巧 刘庆果 沈丹丹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6-209,共14页
城市快速发展改变了城市绿地结构和格局,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和人类福祉,加剧资源环境约束。已有研究侧重对城市或城市群绿地景观形态、布局以及空间格局特征的研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差异明显的流域经济带不同河段城市绿地的时空格局... 城市快速发展改变了城市绿地结构和格局,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和人类福祉,加剧资源环境约束。已有研究侧重对城市或城市群绿地景观形态、布局以及空间格局特征的研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差异明显的流域经济带不同河段城市绿地的时空格局、影响因素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不足,缺乏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绿地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绿地面积由3357.66 km^(2)增加到13425.32 km^(2),城市绿地率由22.56%增加到39.04%,城市绿地率增速呈现出下游>上游>中游的特征。(2)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绿地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两极分化明显,高值集聚区呈现向东部转移态势,主要分布于江西、安徽、江苏三省交界地区;低值集聚区趋于中西部山区集聚,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交接地带。(3)长江经济带城市绿地时空分异受气候条件、地形条件、人口规模、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区域政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上中下游地区城市绿地时空分异的关键影响因子不同。各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绿地时空分异呈现双因子增强与非线性增强效应。研究可以为长江经济带城市绿地合理布局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与绿色低碳发展效率的耦合协调研究——以长江经济带城市为例
17
作者 詹成 冯银 +2 位作者 陈嘉浩 成鹏弘 成金华 《环境经济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128-146,共19页
为探究新型城镇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效率耦合协调关系,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以上城市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计算各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采用EBM模型测算各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效率,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全局Moran... 为探究新型城镇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效率耦合协调关系,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以上城市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计算各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采用EBM模型测算各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效率,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全局Moran’s I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分析和刻画新型城镇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效率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和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水平总体是上升趋势,绿色低碳发展效率波动较大;二者耦合协调度持续提高,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和“中心外围”分布特征,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长三角城市群是热点地区;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异质性特征明显,呈现从上游到下游递减的格局,超变密度是差异的主要来源。基于上述结论,从促进新型城镇化均衡发展、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效率和打造协同发展格局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助力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和绿色发展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绿色低碳发展 耦合协调度 长江经济带 EBM模型
下载PDF
基于中心城市偏向的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失衡问题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柴志贤 任来贺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5,共13页
本文在利用熵值法测算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96个城市市场型功能、非市场型功能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失衡度指标,实证分析中心城市偏向对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失衡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市场偏向降低城市功能与产... 本文在利用熵值法测算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96个城市市场型功能、非市场型功能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失衡度指标,实证分析中心城市偏向对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失衡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市场偏向降低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失衡度,政府偏向则加剧二者的失衡度;中心城市偏向通过城市开发和公共服务建设影响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失衡度;不同区域、不同市场化程度和不同规模城市间中心城市偏向影响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的失衡度存在明显差异性。通过将撤县设区的准自然实验作为中心城市偏向的外生冲击检验,发现撤县设区强化了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失衡度,为深入理解中心城市偏向的影响提供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功能 产业发展 失衡度 长江经济带 撤县设区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以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为例
19
作者 刘俊巧 张勇 王晨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86-91,共6页
选取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将乡村振兴、数字基础、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纳入研究框架中,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乡村振兴与其他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振兴会制约数字基础的发... 选取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将乡村振兴、数字基础、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纳入研究框架中,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乡村振兴与其他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振兴会制约数字基础的发展、促进数字产业化的发展;数字基础与数字产业化对乡村振兴的作用表现为先制约后促进;乡村振兴和产业数字化彼此促进发展.基于此,提出了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发挥核心城市辐射作用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乡村振兴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长江经济带 城市群
下载PDF
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20
作者 雷荀 涂维亮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231-235,共5页
基于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构建OLS模型分析该经济带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村人口老龄化对该经济带城乡消费差距有显著的缩小效应,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则有显著的扩... 基于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构建OLS模型分析该经济带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村人口老龄化对该经济带城乡消费差距有显著的缩小效应,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则有显著的扩大效应,且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扩大效应小于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扩大效应。区域回归结果表明,农村人口老龄化对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城乡消费差距均有显著的缩小效应,且对中游城乡消费差距的缩小效应更强,对上游的缩小效应次之,下游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口老龄化 城乡消费差距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