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Occurrence Form of Soil Fluorine in Sorghum Base of Renhuai City
1
作者 Ziping PAN Maoyan SHAO +2 位作者 Xubin HUANG Ting CHEN Luyao SUI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23年第1期66-71,共6页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effects of soil fluorine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rop safety in the sorghum cultivation base of Renhuai City, Guizhou Province, the content and the occurrence forms of soil fluorine and ...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effects of soil fluorine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rop safety in the sorghum cultivation base of Renhuai City, Guizhou Province, the content and the occurrence forms of soil fluorin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aoba Town were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fluorine content in the soil of the sorghum base ranged from 668.60 to 2 596.80 mg/kg, with an average of 1 483.25 mg/kg, which was 3.10 and 1.85 times of the national soil background value and 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soil in endemic areas, respectivel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luorine in the soil of the study area was uneven, and the fluorine content was in the order of Anliang Village>Yangliu Village>Houba Village>Xiongfeng Village. The soil fluorine contents of various forms varied greatly, and the distribution law was as follows: residual state>water soluble state>organically bound state>exchangeable state>Fe/Mn-F state. The residual fluorine content was the highest,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99% of total fluorine content, while the sum of other four forms was less than 1%, with their respective proportions ranging from 0.10% to 0.30%. The content and proportion of available fluorine in water-soluble and exchangeable states were relatively low, which had limited influence on the surrounding water environment and crop safety.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such as pH, organic matter,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and clay particles had a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occurrence forms of soil fluorine, thus changing the availability and migration of soil fluorine, which might endange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afety, food safety and human heal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rghum base soil fluorine Occurrence form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Renhuai City
下载PDF
皖北地区土壤中不同形态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9
2
作者 于群英 慈恩 杨林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33-1340,共8页
以皖北地区广泛分布的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等为材料,采用连续化学提取的方法,研究了土壤中不同形态氟的含量、土体分布以及土壤氟形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皖北地区土壤全氟含量为265·8~612·8mg·kg-1... 以皖北地区广泛分布的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等为材料,采用连续化学提取的方法,研究了土壤中不同形态氟的含量、土体分布以及土壤氟形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皖北地区土壤全氟含量为265·8~612·8mg·kg-1,平均含量为423·7mg·kg-1,土壤全氟含量高低排序为菜园土>潮土>水稻土>砂姜黑土>黄棕壤,菜地土壤存在氟积累现象.土壤氟主要以残余态氟形式存在,占土壤全氟的95%以上;其次为水溶态氟,占土壤全氟的1·5%左右;有机态氟、铁锰氧化物态氟和交换态氟含量均较少.28个土壤样本的水溶态氟含量范围为1·35~17·98mg·kg-1,平均含量为6·62mg·kg-1,含量较低的是硅质黄棕壤,含量较高的是菜地土壤、潮土和砂姜黑土.土壤水溶态氟含量与土壤pH和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交换态氟与土壤物理性粘粒和小于0·001mm土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铁锰结合态氟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有机态氟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对土壤氟形态与土壤性质的逐步回归表明,土壤pH,有效磷、有机质、全磷和物理性粘粒含量是影响土壤氟形态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壤pH的影响最大.土壤水溶态氟含量与土壤母质有关,在浅湖沼相沉积物上形成的土壤水溶态氟含量最高,平均含量为9·05mg·kg-1;其次为在黄河冲积物上形成的土壤,平均含量为8·12mg·kg-1;在晚更新世黄土母质上形成的土壤水溶态氟平均含量为2·97mg·kg-1;在淮河冲积物上形成的土壤和轻质黄棕壤水溶态氟含量分别为2·05和1·91mg·kg-1.在土体中,土壤有机态氟和铁锰氧化物态氟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菜地土壤上部土层的全氟和水溶态氟含量均高于底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北 土壤 氟形态 成土母质
下载PDF
高氟病区茶园土壤氟形态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23
3
作者 秦樊鑫 吴迪 +3 位作者 黄先飞 杨昱 许凯 庞文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859-2865,共7页
采用连续化学提取法,测定了黔西北高氟病区茶园土壤样品氟含量及氟的形态.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全氟含量为314~3558mg/kg,平均为945mg/kg,高于全国土壤全氟平均含量(453mg/kg).不同类型供试土壤中全氟含量高低顺序为:棕壤和褐土(分别... 采用连续化学提取法,测定了黔西北高氟病区茶园土壤样品氟含量及氟的形态.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全氟含量为314~3558mg/kg,平均为945mg/kg,高于全国土壤全氟平均含量(453mg/kg).不同类型供试土壤中全氟含量高低顺序为:棕壤和褐土(分别为1118和1114mg/kg)〉黄棕壤(908mg/kg)〉黄壤(681mg/kg).供试土壤中不同形态氟含量以残余态最高,其平均含量为940mg/kg;其次为有机束缚态氟,平均含量为7.82mg/kg,处于氟污染较高水平,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铁锰结合态氟也较高,平均含量3.99mg/kg;水溶态氟和可交换态氟均较低,其平均含量分别为:1.98,1.14mg/kg.由此可见,土壤中氟形态大部分均以残余态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可被茶树叶吸收的水溶态氟和可交换态氟含量均不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可交换态氟只与水溶态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459^**),而水溶态氟与铁锰结合态氟、残余态氟和全氟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240^*,0.226^*,0.229^*),有机束缚态氟与铁锰结合态氟、残余态氟和全氟也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757^**,0.312^**,0.320^**),水溶态氟与土壤交换性盐基含量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土壤氟形态与有机质的相关性不明显,仅有机束缚态氟与土壤有机质呈弱负相关.本研究可为该区域土壤氟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土壤氟的迁移转化及其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 分布特征 茶园土壤 高氟病区
下载PDF
吉林省西部氟病区苏打盐碱土氟的赋存形态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金华 王玉军 +2 位作者 杨靖民 赵兰坡 张忠庆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8-564,共7页
为了研究吉林省西部氟病流行区农田土壤的氟形态及其分布特征,采用连续浸提法,对该区域内45个表层土壤和6个剖面土壤的氟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全氟含量变化范围为200~450 mg/kg,平均值为266.... 为了研究吉林省西部氟病流行区农田土壤的氟形态及其分布特征,采用连续浸提法,对该区域内45个表层土壤和6个剖面土壤的氟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全氟含量变化范围为200~450 mg/kg,平均值为266.17 mg/kg,低于全国土壤氟背景值和对照黑土,但是其生物有效性强,水溶态氟和交换态氟平均含量分别为13.73、8.49 mg/kg,均高于对照黑土。土壤剖面中,残余态氟和全氟含量呈40~60 cm>0~20 cm>20~40 cm;铁锰结合态氟分布较均匀;其他形态氟则随着土层加深呈降低趋势。交换态氟与其他形态氟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为各形态氟相互转换的过渡形式。pH与水溶态氟、有机束缚态氟、铁锰结合态氟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交换态氟呈极显著负相关;碳酸钙、CEC分别与水溶态氟和交换态氟呈极显著正相关;另外,有效磷与交换态氟呈显著正相关;有机质与水溶态氟、铁锰结合态氟和有机束缚态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游离氧化铁和游离氧化铝分别与交换态氟和铁锰结合态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降低苏打盐碱土pH是降低氟生物有效性的首选方法。通过对以上土壤参数进行分析,为今后降低该区域土壤中氟的生物有效性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形态 分布特征 土壤剖面
下载PDF
安徽省土壤有机碳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8
5
作者 许信旺 潘根兴 +1 位作者 曹志红 汪艳林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77-1086,共10页
区域土壤碳储量和碳固定潜力及影响因素分析是全球变化中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前沿问题。本文采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研究了安徽省不同类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和碳库,分析了影响土壤有机碳分布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结果表明,安徽土壤有机碳库为... 区域土壤碳储量和碳固定潜力及影响因素分析是全球变化中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前沿问题。本文采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研究了安徽省不同类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和碳库,分析了影响土壤有机碳分布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结果表明,安徽土壤有机碳库为0.71Pg,表层土壤有机碳库为0.28Pg;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达117.54 t/hm2,碳密度的空间分布为:皖南山区>皖西大别山区>沿长江平原>江淮丘陵区>淮北平原区;气候和植被控制着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省域分布,降水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地形和母质影响土壤亚类间有机碳的差异;土壤总氮与土壤有机碳呈极显著相关,平原区土壤粘粒含量与表层土壤有机碳固定有较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地理分布 影响因素 安徽省
下载PDF
皖南低丘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王宗英 路有成 陈发扬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13-223,共11页
本文是1986年10月—1988年10月对皖南低丘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调查和研究的结果。调查期间共获大、中、小型土壤动物9468个,分别隶属于6门13纲37类。其中线虫类、螨类和蚁类为优势类群;线蚓类、弹尾类、鞘翅类幼虫、双翅类幼虫、蜘蛛... 本文是1986年10月—1988年10月对皖南低丘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调查和研究的结果。调查期间共获大、中、小型土壤动物9468个,分别隶属于6门13纲37类。其中线虫类、螨类和蚁类为优势类群;线蚓类、弹尾类、鞘翅类幼虫、双翅类幼虫、蜘蛛类为常见类群,两者共占全捕量的94.03%。中小型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1—2万个/m^2,大型土壤动物密度为200—500个/m^2。30年树龄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最丰富,多样性、均匀性和密度-类群指数最高,其变化规律一般是30年茶园>20年茶园>15年茶园;7年树龄茶园群落土壤动物个体数虽少,但组成并不贫乏,且分布均匀,故多样性与密度-类群指数较高。土壤结构较好的黄红壤茶园各项指数大于土层薄、排水不良的黄棕壤茶园。群落各项指数秋季均大于春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 茶园 土壤 动物群落 线虫
下载PDF
中国土壤氟污染研究现状 被引量:58
7
作者 杨金燕 苟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6-513,共8页
氟污染是目前中国十分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中国土壤中氟的分布有一定地域性,贵州、云南、青海、西藏等西南地区土壤中氟的本底值较高。土壤中氟的形态分析表明,污染土壤及非污染土壤中的氟均以残渣态为主。农作物含氟量与土壤含氟量之... 氟污染是目前中国十分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中国土壤中氟的分布有一定地域性,贵州、云南、青海、西藏等西南地区土壤中氟的本底值较高。土壤中氟的形态分析表明,污染土壤及非污染土壤中的氟均以残渣态为主。农作物含氟量与土壤含氟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已有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现有的氟污染土壤的修复和改良方式有客土、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耕作制度、施用化学改良剂、施用有机质及电动修复等。目前中国土壤氟的研究还存在土壤氟分布特征研究尚不系统,部分地区采用的测试方法不统一;部分地区土壤氟的来源解析不明;有关土壤微生物、土壤腐殖酸、土壤矿物与土壤中氟化合物的相互作用机制不明确;土壤中全氟化合物的研究受现有标准物质和检测技术限制,目前尚不能完全甄别和分析出土壤中有机氟的含量及未知的有机氟种类等问题。土壤中氟的吸附、固定机理,氟化物在土壤中的释放作用和化学与机械迁移规律,工业排放的氟污染物及化肥施用带来的氟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土壤中氟离子向地下水的迁移过程及机制,不同区域氟毒害的临界浓度的确定,氟污染物不同暴露途径的健康风险分析等将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分布 迁移 修复
下载PDF
土壤中氟的垂向分布特征及其与岩性的关系 被引量:7
8
作者 莫春雷 宁立波 卢天梅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9-52,共4页
氟是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人体摄入氟元素不足或过量均会对健康产生危害。文章通过在河南扶沟地区采集不同深度以及不同岩性的土壤样,采用碱熔法和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土壤中的总氟和水溶性氟含量,探讨土壤中氟的垂向分布特征... 氟是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人体摄入氟元素不足或过量均会对健康产生危害。文章通过在河南扶沟地区采集不同深度以及不同岩性的土壤样,采用碱熔法和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土壤中的总氟和水溶性氟含量,探讨土壤中氟的垂向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岩性的关系。认为土壤中的氟在垂向上的分布表现为:在土壤浅表,土壤氟含量随土壤埋深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较大埋深的土壤中,氟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以及土壤岩性的变化而呈现波动;不同岩性的土壤中氟含量差异很大,不同岩性中的土壤氟含量与岩性颗粒的粒径大小有一定关系,其中在粘性土壤中,土壤颗粒粒径小,比表面积大,透水性差,氟含量高,而在砂土中,土壤颗粒粒径大,比表面积小,透水性好,氟含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规律 土壤岩性 扶沟
下载PDF
基于GIS的安徽省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37
9
作者 程先富 谢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40-544,共5页
在GIS技术支持下,建立安徽省土壤数据库,揭示安徽省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0—100cm土体中土壤有机碳密度在0.92—40.97kg/m^2之间,均值为10.39kg/m^2;从空间分布上看,从北向南有机碳密度逐渐增加,有... 在GIS技术支持下,建立安徽省土壤数据库,揭示安徽省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0—100cm土体中土壤有机碳密度在0.92—40.97kg/m^2之间,均值为10.39kg/m^2;从空间分布上看,从北向南有机碳密度逐渐增加,有机碳密度大部分在3—19kg/m^2之间,其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89.72%;在各土壤类型中山地草甸土有机碳密度最大,而潮土、黄褐土、石质土有机碳密度较小;草地的有机碳密度最大,耕地最小;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海拔高度之间存在高度相关,随着坡度、降雨量的增加,平均有机碳密度逐渐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密度 GIS 空间分布 安徽
下载PDF
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土壤水溶性氟含量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23
10
作者 郑路 《农村生态环境》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5-27,32,共4页
采集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有代表性土壤样品347个,测定了其水溶性氟含量。结果表明,土壤水溶性氟含量范围038~1269mg/kg,平均为238mg/kg。地区分布是南低北高,以淮北宿州和阜阳地区为最高,平均含量在... 采集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有代表性土壤样品347个,测定了其水溶性氟含量。结果表明,土壤水溶性氟含量范围038~1269mg/kg,平均为238mg/kg。地区分布是南低北高,以淮北宿州和阜阳地区为最高,平均含量在3mg/kg以上。主要土壤类型土壤水溶性氟含量顺序是砂姜黑土、潮土>黄棕壤、紫色土>水稻土>石灰土、粗骨土。不同母质土壤水溶性氟含量顺序是古黄土性河湖相沉积物>黄泛冲积物>紫色砂岩>下蜀黄土>石灰岩>酸性结晶岩风化物>河流冲积物。土壤水溶性氟含量与土壤pH呈正相关。pH高的黄泛冲积物和古黄土性河湖相沉积物母质土壤含水溶性氟多,该土壤地区发生氟中毒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土壤 分布
下载PDF
基于GIS的安徽省表层土壤颗粒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朱华 程先富 +2 位作者 王世航 谢勇 赵明松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6-149,155,共5页
以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分形模型,计算了安徽省表层(0-20 cm)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结合安徽省1∶50万土壤数据库,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表层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得出以下几点主要... 以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分形模型,计算了安徽省表层(0-20 cm)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结合安徽省1∶50万土壤数据库,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表层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表层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变化较大,从2.290 3-2.933 2,变幅达0.642 9;从空间分布上看,沿江江南和淮河以北地区分形维数较大,而江淮丘陵地区和大别山区分形维数相对较小。分形维数2.766 4-2.844 7之间的土壤,分布面积最大,达到65 349 km^2,占安徽省总面积的48.28%;(2)不同土壤类型下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差别较大。分形维数最大的土壤类型为石灰岩土,达到2.859 7;最小的为粗骨土,只有2.598 1。(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差别明显。分形维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草地〉耕地〉园地〉林地。(4)不同海拔下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显著不同。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分形维数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颗粒 分形维数 空间分布 环境因子 GIS 安徽省
下载PDF
安徽省土壤有效硫现状及时空分布 被引量:16
12
作者 钱晓华 杨平 +4 位作者 周学军 胡荣根 孙海龙 张兆坤 孙旭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57-1364,共8页
【目的】土壤有效硫是作物硫素营养的主要来源,在获取省域范围耕地土壤有效硫基础数据和硫肥试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以地统计学特征分析和新的土壤有效硫分级指标统计为手段,研究全省土壤有效硫时空变化特点和区域性分布现状,掌握全省耕... 【目的】土壤有效硫是作物硫素营养的主要来源,在获取省域范围耕地土壤有效硫基础数据和硫肥试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以地统计学特征分析和新的土壤有效硫分级指标统计为手段,研究全省土壤有效硫时空变化特点和区域性分布现状,掌握全省耕地土壤硫养分丰缺状况及供给水平,为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安徽省砂姜黑土、潮土、黄褐土、水稻土等11个土类,采集农田0—20 cm耕层土样34.5万个。通过大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利用ArcGIS进行Kriging插值的地统计学分析,按照本省耕地土壤有效硫新的丰缺分级标准,即极缺(<10.0 mg/kg)、缺乏(10~16 mg/kg)、较缺乏(16~22 mg/kg)、中等(22~34 mg/kg)和丰富(> 34mg/kg)五级,结合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指标对应分析,进行省域耕地土壤有效硫丰缺现状和时空分布研究。【结果】1)全省耕地土壤有效硫含量范围在0.10~101.90 mg/kg之间,平均值为24.99 mg/kg,中位数为21.00mg/kg。2)全省耕地土壤缺硫概率较大。有效硫含量处于极缺(<10 mg/kg)、缺乏(10~16 mg/kg)与较缺乏(16~22 mg/kg)水平的分别占总样本数的13.76%、20.91%和18.43%。3)省域总体缺硫状况由东向西递增、南北向中间趋减。按不同农业区域比较,淮北平原的宿州、亳州和阜阳市缺硫最严重,其次是皖南山区,又以黄山市、铜陵市土壤缺硫较严重。4)土壤类型和时空变化上,以棕壤、黄潮土、粗骨土、红壤、黄壤、紫色土和砂浆黑土等缺硫最为严重。与20年前研究分析比较,沿江平原、江淮丘陵和皖西农区缺硫趋势减弱,而皖南山区土壤缺硫状况明显加重。目前,棕壤、砂姜黑土和黄棕壤缺硫频率和风险增大,而黄潮土、黄褐土和灰潮土缺硫频率降低。【结论】省域耕地缺硫(<22 mg/kg)面积约311.19×10~4 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53.10%。针对棕壤、砂浆黑土、黄潮土、红壤等九类土壤缺硫比率高(39.67%~56.89%之间)的现状,应推荐含硫化肥或补施硫肥,降低作物缺硫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效硫 时空分布 安徽省
下载PDF
沧州地区氟元素在不同介质中的分布 被引量:3
13
作者 宋泽峰 段亚敏 +2 位作者 蔡奎 崔邢涛 栾文楼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0-75,共6页
以沧州地区的地下水、土壤和小麦中的氟元素为研究对象,探讨氟元素在地下水、土壤和小麦等不同介质中的含量、空间分布与来源成因。通过绘制各介质中氟元素分布图,获得氟元素在各介质中不同深度的含量及水平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 以沧州地区的地下水、土壤和小麦中的氟元素为研究对象,探讨氟元素在地下水、土壤和小麦等不同介质中的含量、空间分布与来源成因。通过绘制各介质中氟元素分布图,获得氟元素在各介质中不同深度的含量及水平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当地深层地下水氟含量平均为2.25 mg/L,高于浅层地下水的平均值0.80 mg/L;深层和浅层土壤氟含量接近,平均值分别为557.18、569.20 mg/kg;小麦中的氟含量最高值为0.96 mg/kg,当地小麦氟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1.0 mg/kg)。根据氟元素的分布特点分析,当地深层地下水与土壤的氟元素来源一致,而不同于浅层地下水中的氟;小麦的氟元素分布受浅层土壤氟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分布 地下水 土壤 沧州
下载PDF
新构造运动对安徽土壤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顾也萍 王长荣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1998年第1期25-30,共6页
安徽地处亚热带与温带,过渡性特征明显,境内有山地、丘陵和平原,自然地理景观复杂多样,各区域由于所处大地构造单元不同,其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它制约着区域地貌的发育、成土母质类型和地面气候状况,从而影响该区域土壤... 安徽地处亚热带与温带,过渡性特征明显,境内有山地、丘陵和平原,自然地理景观复杂多样,各区域由于所处大地构造单元不同,其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它制约着区域地貌的发育、成土母质类型和地面气候状况,从而影响该区域土壤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在新构造运动期大面积下降区和大面积上升区,以及沿巨型活动断裂带两侧断块的差异运动对土壤发育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新构造运动 土壤分布
下载PDF
西藏土壤中氟的含量及其分布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晓平 《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6-68,共3页
分析了采自西藏地区205个样品的土壤含氟量.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土壤中氟的平均含量为506mg·kg-1,明显高于全国440mg·kg-1的平均水平.西藏土壤中氟的含量呈由东(南)→西(北)逐渐降低的总趋势,这... 分析了采自西藏地区205个样品的土壤含氟量.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土壤中氟的平均含量为506mg·kg-1,明显高于全国440mg·kg-1的平均水平.西藏土壤中氟的含量呈由东(南)→西(北)逐渐降低的总趋势,这与西藏植被和土壤地带性的演替变化方向一致.多重分析表明,西藏不同母质上发育的土壤氟的含量差异较为显著,以基性火成岩发育的土壤含氟量最低.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pH值影响着土壤中氟的迁移和累积.聚类分析把氟与锰、铜、钒聚为一类,这与这些元素在表生环境中都具有溶解度高、易移动、高度分散和易被富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含量 分布特征 土壤监测
下载PDF
基于GIS的安徽省土壤空间分布的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谢勇 王世航 程先富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07年第12期1077-1080,1088,共5页
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是土壤空间分布的重要指数。通过建立安徽省土壤的空间数据库,运用分形理论,获得安徽省土壤类型周长与面积的关系,进而计算出各类土属在空间上的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大小,得出如下结论:①安徽省土壤图斑的周长与面积... 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是土壤空间分布的重要指数。通过建立安徽省土壤的空间数据库,运用分形理论,获得安徽省土壤类型周长与面积的关系,进而计算出各类土属在空间上的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大小,得出如下结论:①安徽省土壤图斑的周长与面积之间存在双对数函数关系,相关性系数大部分在0.9以上,证明了安徽省土壤空间分形的客观存在。②安徽省各类土壤空间分维数大小在1.1375—1.9948之间,平均值为1.6138,最大的是泥质岩砾质土,最小的是脱青湖泥田。分维数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总的趋势是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变大。③各种土属的稳定性指数在1.0252—0.0124之间,平均值约为0.2324,最大的是湿潮土,最小的是砂礓黄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 土壤 空间分布 安徽
下载PDF
安徽南陵地区土壤养分丰缺状况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正 梁红霞 +3 位作者 陈富荣 李明辉 李杨 刘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2期92-96,共5页
以安徽南陵地区土壤大量养分元素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内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试,统计分析土壤氮、碱解氮、磷、有效磷、氧化钾、速效钾等的含量特征,并对其分布特征加以研究,最终开展研究区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评价。结果表明,... 以安徽南陵地区土壤大量养分元素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内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试,统计分析土壤氮、碱解氮、磷、有效磷、氧化钾、速效钾等的含量特征,并对其分布特征加以研究,最终开展研究区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氮和碱解氮在研究区内以丰富为主,且两者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高达0.85,可能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关;磷及有效磷在区内主要表现为较缺乏-缺乏,两者相关性较差,可能与磷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及人为活动有关;氧化钾在区内分布主要表现为较丰富-中等-较缺乏3种,呈正态分布,孤峰河两侧分布差异明显,速效钾在区内零星分布,特征不明显;区内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评价结果以三级(中等)土壤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8.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大量养分元素 含量特征 分布特征 地球化学 安徽南陵地区
下载PDF
安徽省土壤侵蚀区域分布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史志刚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66,70,共4页
选用SLEMSA土壤侵蚀修正模型,在安徽省选择129个代表站点,分别计算了土壤流失比率、裸地土壤流失量、地形因子,得出安徽省土壤侵蚀量为7 683万t/a。分析发现,安徽省每年63.2%的土壤侵蚀分布在大别山区(占全省年土壤侵蚀总量的30.2%)和... 选用SLEMSA土壤侵蚀修正模型,在安徽省选择129个代表站点,分别计算了土壤流失比率、裸地土壤流失量、地形因子,得出安徽省土壤侵蚀量为7 683万t/a。分析发现,安徽省每年63.2%的土壤侵蚀分布在大别山区(占全省年土壤侵蚀总量的30.2%)和皖南山区(33%),提出这2个区域应作为安徽省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安徽省 区域分布
下载PDF
安徽峄山草场大型土壤动物生态分布调查 被引量:5
19
作者 钱复生 《安徽师大学报》 1996年第3期254-259,共6页
1995年3月-8月,作者对安徽省峄山草场大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土壤动物1425个,隶属于3门、7纲、16目、27类,其中蚯蚓类、鞘翅目(幼)为优势类群。通过5个样地的分析对比得出:不同生境草场大型土壤动物的种... 1995年3月-8月,作者对安徽省峄山草场大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土壤动物1425个,隶属于3门、7纲、16目、27类,其中蚯蚓类、鞘翅目(幼)为优势类群。通过5个样地的分析对比得出:不同生境草场大型土壤动物的种类、个体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微地貌、人为因素等密切相关;土壤动物群落水平、垂直分布特征,反映了峄山草场大型土壤动物生态地理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场 土壤动物 生态分布 群落 生态系统
下载PDF
淮河流域安徽段土壤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钱贞兵 孙立剑 +2 位作者 徐升 陈超 戴晓峰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3-200,共8页
通过有限的土壤监测点位如何科学地反映一个区域的土壤环境质量,是目前土壤环境监测领域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本文以淮河流域安徽段为研究区域,针对5个主要土壤污染类型在连续五年内开展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监测项目为土壤中Cd、Hg、As... 通过有限的土壤监测点位如何科学地反映一个区域的土壤环境质量,是目前土壤环境监测领域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本文以淮河流域安徽段为研究区域,针对5个主要土壤污染类型在连续五年内开展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监测项目为土壤中Cd、Hg、As、Pb、Cr、Cu、Zn、Ni等8种重金属元素,采用单项污染指数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426个监测点位评价,采用克里金插值法绘出区域土壤中各重金属元素分布图。从评价结果来看,淮河流域安徽段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为安全,96.48%的调查地块属于清洁和尚清洁水平,但是个别点位超标严重;从评价区域中重金属分布情况来看,各重金属总体含量均较低,局部区域略高。本文采用分类型专项监测的方法,探讨通过土壤点位监测结果反映区域分布特征,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该方法适用于对大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的初步调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安徽段 土壤环境质量 重金属元素 克里金插值 区域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