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ovel arterial pouch model of saccular aneurysm by concomitant elastase and collagenase digestion 被引量:3
1
作者 YANG Xin-jian, LI Li, WU Zhong-xue (Department of 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 Beijing Neurosurgical Institute,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697-703,共7页
Background: An ideal aneurysm model of cerebral aneurysm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studying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lesion and testing new techniqu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everal models have been created in r... Background: An ideal aneurysm model of cerebral aneurysm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studying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lesion and testing new techniqu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everal models have been created in rabbits and are now widely used in experimental studies; however, every model has certain intrinsic limitations. Here we report the development of a novel saccular aneurysm model in rabbits using an arterial pouch that is subject to in vitro pre-digestion with combined elastase and collagenase. Methods: A segment of right common carotid artery (CCA) was dissected out and treated with elastase (60 U/ml, 20 min) followed by type I collagenase (1 mg/ml, 15 min) in vitro. The graft was anastomosed to an arterial arch built with the left CCA and the remaining right CCA, while the other end of the graft was ligated. The dimension and tissue structure of the pouch were analysed immediately, 2 or 8 weeks after operation. Findings: Ten terminal aneurysms were produced. The gross mor-phology of the aneurysm resembles the human cerebral terminal aneurysms. We have observed the following pathological changes: (1) growth of the aneurysm (mean diameter increased from (2.0±0.1) to (3.2±0.3) mm at 2 weeks, P【0.001, n=7~10); (2) thinning of the aneurysmal wall (the mean wall thickness decreased to 44% at 2 weeks), which was accompanied by significant losses of elastic fibres, collagen and the cellular component; and (3) spontaneous rupture (3 out of 9, one aneurysm ruptured 24 h after operation with the other two at 2 and 4 week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is rabbit arterial pouch model mimics human cerebral aneurysms in relation to morphology and histology. In particular, this model exhibited an increased tendency of spontaneous rup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mal model collagenase elastase intracranial aneurysm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与转化应用
2
作者 夏聪聪 刘浩乐 +2 位作者 侯海雯 刘恩岐 赵四海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0-538,共9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发病率逐渐升高。由于动脉瘤破裂后死亡率极高,该病已经成为危害我国人群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组织病理学上,AAA表现为中膜平滑肌细胞耗竭、弹力纤维断裂和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发病率逐渐升高。由于动脉瘤破裂后死亡率极高,该病已经成为危害我国人群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组织病理学上,AAA表现为中膜平滑肌细胞耗竭、弹力纤维断裂和退化、细胞外基质降解和血管局部炎症反应等。目前,临床上AAA的治疗多以血管内介入治疗为主,缺乏药物治疗手段,这也与致病机制迄今未被完全阐明有关。目前AAA动物模型主要以啮齿类实验动物(小鼠、大鼠)为主,也有部分中、大型实验动物(如兔、豚鼠、犬和猪等)。在造模方法上,主要包含弹性蛋白酶动脉腔内灌注法、血管紧张素Ⅱ输注法、氯化钙涂抹法和血管组织移植法等。部分药物或手术AAA模型由于前期诱导刺激的停止,诱导后动脉瘤病变趋于稳定。开发允许AAA持续发展,甚至可以在人为刺激下诱导破裂的,更符合人动脉瘤发展规律的模型是今后的造模研究方向之一。实验动物模型是阐明AAA发病机制、开发治疗动脉瘤新药和评价相关治疗策略安全性的重要研究工具。因此,本文综述了目前常用的AAA造模方法和其在临床前转化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动物模型 猪胰弹性蛋白酶 血管紧张素Ⅱ
下载PDF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促进大鼠颅内动脉瘤的形成
3
作者 孙艳 张巧莲 +2 位作者 刘莉 王会荣 黄生炫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05-110,共6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大鼠模型的构建方法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大鼠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影响。方法将36只SD雌性成年大鼠随机等分为3组,即传统模型组、新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传统模型组切除双侧卵巢,结扎双侧肾动脉后支和左侧颈总动...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大鼠模型的构建方法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大鼠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影响。方法将36只SD雌性成年大鼠随机等分为3组,即传统模型组、新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传统模型组切除双侧卵巢,结扎双侧肾动脉后支和左侧颈总动脉,造模后1周喂以含8%氯化钠饲料;新模型组按同样方法造模后1周喂以含8%氯化钠和3%的L-甲硫氨酸的饲料;对照组仅暴露左侧颈总动脉和双肾,饲喂普通饲料。造模前及造模后1、6个月,测量血压1次;造模后6个月,检测血清雌二醇和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mRNA水平;扫描电镜观察颅内动脉瘤形成情况。结果三组大鼠初始血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1个月,传统模型组和新模型组大鼠血压均显著升高(P<0.05);造模后6个月,新模型组大鼠血压显著高于传统模型组(P<0.05)。造模6个月,新模型组大鼠血清Hcy水平[(46.87±9.09)mol/L]明显高于传统模型组[(14.32±5.61)mol/L;P<0.05]和对照组[(15.29±4.90)mol/L;P<0.05]。造模6个月,新模型组[(103.16±7.20)pmol/L]和传统模型组[(95.43±8.28)pmol/L]大鼠血清雌二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76.72±11.41)pmol/L;P<0.05]。传统模型组和新模型组大鼠外周血MMP-9、iNOS、SODmRNA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而且新模型组明显高于传统模型组(P<0.05)。新模型组颅内动脉瘤形成率(91.67%)明显高于传统模型组(41.67%;P<0.05)。结论L-甲硫氨酸喂养大鼠可诱导形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促进大鼠颅内动脉瘤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动物模型 大鼠
下载PDF
改良腹主动脉瘤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
4
作者 刘新农 杨根欢 +3 位作者 廖鹏志 汪岩 贾玉龙 沈晨阳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6期710-715,共6页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腹主动脉腔内灌注猪胰蛋白酶(PPE)制作腹主动脉瘤(AAA)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为两组,分别是改良腹主动脉腔内灌注PPE组和传统腹主动脉腔内灌注PPE组,每组10只。通过超声测量腹主动脉直径,比较两组大鼠...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腹主动脉腔内灌注猪胰蛋白酶(PPE)制作腹主动脉瘤(AAA)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为两组,分别是改良腹主动脉腔内灌注PPE组和传统腹主动脉腔内灌注PPE组,每组10只。通过超声测量腹主动脉直径,比较两组大鼠的手术相关指标,大鼠存活率,术后7、14d的AAA成瘤率和腹主动脉扩张率。通过弹性纤维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染色法观察腹主动脉弹性纤维情况和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改良腹主动脉腔内灌注PPE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腹主动脉腔内灌注PPE组,每只大鼠的PPE用量明显少于传统腹主动脉腔内灌注PP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4 d,两组的大鼠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改良腹主动脉腔内灌注PPE组的腹主动脉扩张率、AAA成瘤率均高于传统腹主动脉腔内灌注PP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改良腹主动脉腔内灌注PPE组的腹主动脉扩张率明显高于传统腹主动脉腔内灌注P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的AAA成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腹主动脉腔内灌注PPE组大鼠AAA内弹性纤维含量明显低于传统腹主动脉腔内灌注P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个高倍镜视野下,两组大鼠AAA组织内的巨噬细胞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腹主动脉腔内灌注PPE制作AAA大鼠模型具有典型AAA病理特点,该模型制作方法具有成瘤率高、成瘤时间短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动物模型 猪胰蛋白酶 大鼠 弹性纤维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内皮化过程的动物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元智 付宇 管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15-720,F0003,共7页
血流导向装置(FD)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其致密的网丝不仅有利于支架表面的内皮化,亦可实现闭塞动脉瘤。内皮化是指内皮细胞发育的过程,近年来FD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内皮化机制研究受到关注,该文基于相关动物研究从FD... 血流导向装置(FD)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其致密的网丝不仅有利于支架表面的内皮化,亦可实现闭塞动脉瘤。内皮化是指内皮细胞发育的过程,近年来FD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内皮化机制研究受到关注,该文基于相关动物研究从FD置入后内皮化的发展过程、时间节点、细胞来源及影响因素方面进行综述和展望,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模型 动物:血流导向装置 内皮化 综述
下载PDF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犬颈内动脉虹吸段动脉瘤的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朱悦琦 李明华 +3 位作者 谢剑 谭华桥 程英升 王建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2-308,共7页
目的建立一种犬颈动脉虹吸段(CS)动脉瘤模型,并观察12个月以测试新型Willis颅内覆膜支架系统的机械性能;评价植入支架在弯曲段血管内的组织学反应。方法通过外科手术方法建立12只犬24枚颈动脉直段侧壁囊性动脉瘤(A组),和12只犬12枚CS动... 目的建立一种犬颈动脉虹吸段(CS)动脉瘤模型,并观察12个月以测试新型Willis颅内覆膜支架系统的机械性能;评价植入支架在弯曲段血管内的组织学反应。方法通过外科手术方法建立12只犬24枚颈动脉直段侧壁囊性动脉瘤(A组),和12只犬12枚CS动脉瘤(B组)。每枚动脉瘤行1枚覆膜支架植入治疗。以血管造影方法评价支架植入即刻,1、3、6和12个月随访动脉瘤闭塞、支架内漏、支架成角、载瘤动脉是否通畅及再狭窄率等情况。支架段血管行光镜和扫描电镜检查,评价动脉瘤腔内血栓形成,内膜增生和内皮化情况。结果B组中,支架植入即刻血管造影显示2枚动脉瘤存在轻度内漏,3枚支架存在轻度成角现象;12个月时随访,内漏均消失,1支载瘤动脉发生闭塞,3支载瘤动脉有轻度狭窄(<50%)。A组中,1支载瘤动脉闭塞,2支载瘤动脉轻度狭窄(<50%)。电镜检查所有支架内均有新生内膜形成,动脉瘤腔内均充满血栓。B组动物,12个月时才完成完全内皮化过程,内皮细胞排列与血流动力学方向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结论应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犬CS动脉瘤方法学上可行。与直段血管相比,弯曲段血管内覆膜支架植入后,支架内皮化时间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支架 颅内动脉瘤 动物模型 颈动脉虹吸段
下载PDF
弹性蛋白酶快速诱发动脉瘤动物模型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苏正 李铁林 +5 位作者 黄庆 韩志安 汪求精 尹方明 段传志 赵刚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2-184,I002,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弹性蛋白酶在短时间内诱发脑动脉瘤模型。方法 经兔颈总动脉壁外膜滴注不同浓度的弹性蛋白酶溶液 ,经 1~ 3d观察其对动脉壁的影响 ,筛选最有效的浓度 ,并制作囊性动脉瘤模型。结果 在动脉壁外膜滴注弹性蛋白酶于短时... 目的 探讨应用弹性蛋白酶在短时间内诱发脑动脉瘤模型。方法 经兔颈总动脉壁外膜滴注不同浓度的弹性蛋白酶溶液 ,经 1~ 3d观察其对动脉壁的影响 ,筛选最有效的浓度 ,并制作囊性动脉瘤模型。结果 在动脉壁外膜滴注弹性蛋白酶于短时间内可诱发囊性动脉瘤 ,其诱发能力与浓度相关 ,其病理改变与人脑动脉瘤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蛋白酶 动脉瘤 动物模型 脑动脉瘤 AN
下载PDF
兔特异性动脉瘤数值模型的建立及血流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程吉勇 黄清海 +3 位作者 王盛章 陈家亮 王奎重 刘建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5-89,共5页
目的建立兔特异性动脉瘤数值模型并分析其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外科手术结合弹性蛋白酶诱导法建立兔特异性动脉瘤数值模型,计算动脉瘤体颈比(AR),采用ANSYS CFX软件对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如壁面切应力、流场、冲击域、压力场等... 目的建立兔特异性动脉瘤数值模型并分析其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外科手术结合弹性蛋白酶诱导法建立兔特异性动脉瘤数值模型,计算动脉瘤体颈比(AR),采用ANSYS CFX软件对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如壁面切应力、流场、冲击域、压力场等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统计分析。结果动脉瘤AR值最大为1.79,最小为0.49。壁面切应力在动脉瘤流入道最高(28.39 Pa),瘤顶次之(11.39 Pa),流出道最低(6.64 Pa)。动脉瘤流入道和流出道壁面切应力梯度变化与AR值均无相关性(r=-0.016,P=0.957;r=0.185,P=0.527)。流场复杂性与AR值显著相关(r=0.627,P=0.016),而动脉瘤颈口的冲击域宽度与AR值相关性不显著(r=0.38,P=0.18)。动脉瘤顶压力最高(3 046.72Pa),动脉瘤流入道和流出道压力梯度变化与AR值均无相关性(r=0.202,P=0.489;r=-0.147,P=0.616)。结论兔特异性动脉瘤数值模型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与病人特异性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基本吻合,是研究动脉瘤的理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计算机模拟 血液流变学 模型 动物
下载PDF
自制白芨液态栓塞剂栓塞兔动脉瘤模型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孙剑涛 张峻峰 +2 位作者 陈一心 王春明 王嵘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10期462-464,共3页
目的观察自制白芨液态栓塞剂对兔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效果。方法从白芨中提取液态栓塞剂,对19侧兔颈总动脉动脉瘤模型进行栓塞实验。结果DSA示模型动脉瘤栓塞中未发生栓塞剂外溢及黏管现象。栓塞后3周,病理显示瘤颈口出现内皮细胞生长。结... 目的观察自制白芨液态栓塞剂对兔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效果。方法从白芨中提取液态栓塞剂,对19侧兔颈总动脉动脉瘤模型进行栓塞实验。结果DSA示模型动脉瘤栓塞中未发生栓塞剂外溢及黏管现象。栓塞后3周,病理显示瘤颈口出现内皮细胞生长。结论自制的白芨液态栓塞剂栓塞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模型 动物 白芨
下载PDF
弹性蛋白酶制作囊性动脉瘤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正辉 许百男 +2 位作者 周定标 余新光 殷尚炯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971-972,共2页
目的 建立病理形态与自然动脉瘤更接近、更适于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 以弹性蛋白酶破坏SD大鼠 (n =10 )右颈外动脉起始部 ,在距其 1mm处结扎并剪断 ,建立直径为 1mm的囊性动脉瘤模型 ,测量不同时间动脉瘤的大小。喂养 4周后灌注... 目的 建立病理形态与自然动脉瘤更接近、更适于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 以弹性蛋白酶破坏SD大鼠 (n =10 )右颈外动脉起始部 ,在距其 1mm处结扎并剪断 ,建立直径为 1mm的囊性动脉瘤模型 ,测量不同时间动脉瘤的大小。喂养 4周后灌注固定取动脉瘤标本 ,通过HE和VanGieson染色方法对瘤壁进行病理评价。结果 动脉瘤模型的病理形态与颅内自然动脉瘤极为相似 ,内膜不完整 ,弹力层及肌层断裂或消失 ,代之以增生的胶原纤维组织。4周时动脉瘤大小较制作时稍有增大 (P <0 0 1)。结论 本实验动脉瘤模型的病理形态及发展特性与颅内自然动脉瘤相似 ,为动脉瘤的实验研究提供了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性动脉瘤 疾病模型 动物 弹性蛋白酶
下载PDF
血管结扎结合弹力酶诱导法兔动脉瘤模型的制作 被引量:4
11
作者 卢川 谢谦宇 刘林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22-725,共4页
目的用血管结扎结合弹力酶诱导法制作形态学更类似于人颅内动脉瘤的兔动脉瘤动物模型。方法分别将10只新西兰大白兔用血管结扎结合弹力酶诱导法和6只新西兰大白兔用外科缝合法制作出两种兔动脉瘤模型。1周和1个月后分别经股动脉行动脉... 目的用血管结扎结合弹力酶诱导法制作形态学更类似于人颅内动脉瘤的兔动脉瘤动物模型。方法分别将10只新西兰大白兔用血管结扎结合弹力酶诱导法和6只新西兰大白兔用外科缝合法制作出两种兔动脉瘤模型。1周和1个月后分别经股动脉行动脉瘤模型DSA检查,观察动脉瘤的通畅率、形态变化和病理改变。结果两种方法制作出的动脉瘤充盈良好;1周后造影显示:10个用血管结扎法制作的动脉瘤模型全部通畅;6个用外科缝合法制作动脉瘤模型仅见2个动脉瘤显影,4个动脉瘤均闭塞。1个月后造影检查显示:10个用血管结扎法制作动脉瘤仍保持通畅;2个用外科缝合法制作通畅的动脉瘤均闭塞。造模后和其后1个月血管结扎法制作的动脉瘤宽径和长径分别是(3.70±0.16)mm、(6.53±0.65)mm和(5.06±0.31)mm、(9.0±0.52)mm(P<0.05)。病理结果显示:动脉瘤模型动脉壁内弹力层和中弹力层基本缺失。结论用血管结扎法制作出的动脉瘤模型通畅率高、具有自发生长的特征,其形态学和人类颅内动脉瘤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动物模型 结扎 弹力酶
下载PDF
犬动脉瘤动物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浩 马勃 +1 位作者 李志强 王启弘 《天津医药》 CAS 2015年第10期1133-1136,I0005,共5页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理想、快捷的颅内动脉瘤模型的方法,为动脉瘤的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动脉瘤模型。方法在改良的外科显微技术条件下制作侧壁型、分叉部、末端型和真性合并假性囊状动脉瘤,每种类型各7只。术后2周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理想、快捷的颅内动脉瘤模型的方法,为动脉瘤的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动脉瘤模型。方法在改良的外科显微技术条件下制作侧壁型、分叉部、末端型和真性合并假性囊状动脉瘤,每种类型各7只。术后2周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动脉血管造影(IADSA)检查,进行动脉瘤模型的计算机流体力学(CFD)模拟分析。采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对动脉瘤壁的组织生物力学特性进行分析,以微弹簧圈(MC)紧密填塞动脉瘤并再次进行上述检查。结果所有模型均获得成功,MC瘤腔栓塞能取得良好效果。培养证实血管内皮细胞(VEC)的体外增殖情况良好,并成功将VEC贴附于高分子可降解材料表面,进而生长成VEC层结构。对栓塞前后的动脉瘤模型进行了血流动力学分析,获得了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动脉瘤内的血流速度为2~7 cm/s,动脉瘤载瘤动脉内的血流速度为8~26 cm/s。结论建立了稳定、理想、快捷的颅内动脉瘤模型,可为动脉瘤的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动脉瘤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颅内动脉瘤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兔颈总动脉侧壁型动脉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13
作者 贺道华 马廉亭 +5 位作者 潘力 刁波 冯雷 冯光 周曼 蔡明俊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建立类似人颅内动脉瘤特点的兔颈总动脉侧壁型动脉瘤模型。方法切取兔左颈总动脉约8 mm,经弹性蛋白酶和胶原酶处理后,采用端侧吻合法将其吻合到右颈总动脉,建立侧壁型动脉瘤20只。术后分别行彩色多普勒检查、DSA和动脉瘤壁病理检查... 目的建立类似人颅内动脉瘤特点的兔颈总动脉侧壁型动脉瘤模型。方法切取兔左颈总动脉约8 mm,经弹性蛋白酶和胶原酶处理后,采用端侧吻合法将其吻合到右颈总动脉,建立侧壁型动脉瘤20只。术后分别行彩色多普勒检查、DSA和动脉瘤壁病理检查。结果本组建立兔颈部囊状动脉瘤模型20只,术后健康成活18只,动脉瘤自发破裂导致死亡2只。DSA显示:动脉瘤与载瘤动脉通畅16只,动脉瘤腔自发性完全闭塞2只;造模成功率为80%。彩色多普勒发现:动脉瘤模型建立后即刻平均直径为(2.57±0.20)mm,2周后平均直径为(3.14±0.20)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载瘤动脉血流速度较动脉瘤内血流速度快。病理检查显示:动脉瘤模型的动脉壁内弹力层和中弹力层基本消失。结论经弹性蛋白酶和胶原酶处理的兔颈总动脉侧壁型动脉瘤模型,在形态结构、组织结构、自然发展史及血流动力学特点上与人颅内动脉瘤相似,是模拟人颅内动脉瘤的最佳模型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总动脉 模型 动物
下载PDF
双侧颈总动脉结扎诱导兔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模型的初步尝试 被引量:1
14
作者 姚鹏飞 杨鹏飞 +3 位作者 张照龙 黄清海 David F. Kallmes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8-442,共5页
目的尝试采用结扎新西兰大白兔双侧颈总动脉诱导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生成。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6只,分别游离双侧颈总动脉,不行结扎(假手术组,n=6)或结扎(实验组,n=20)双侧颈总动脉。分别于结扎前(0d)、术后1d、1周、4周经颅多普勒超声测... 目的尝试采用结扎新西兰大白兔双侧颈总动脉诱导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生成。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6只,分别游离双侧颈总动脉,不行结扎(假手术组,n=6)或结扎(实验组,n=20)双侧颈总动脉。分别于结扎前(0d)、术后1d、1周、4周经颅多普勒超声测量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术后4周行脑血管造影了解基底动脉变化;术后1周、4周取基底动脉观察动脉形态变化并对分叉部行组织学检查。结果假手术组动物全部成活,实验组术后存活率为80%(16/20)。实验组术后1d,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直线升高,高于术前226%;术后1周仍在持续升高;术后4周血流速度处于稳定状态。实验组术后1周,基底动脉增粗,明显迂曲;而假手术组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基底动脉分叉部中膜厚度变薄;内弹力层部分消失、断裂或变薄。结论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所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诱导兔基底动脉顶端出现新生动脉瘤样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物模型 血流动力学 基底动脉
下载PDF
犬颈动脉囊状动脉瘤模型的建立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海霞 程英升 李明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探讨建立犬颈总动脉囊状动脉瘤模拟人体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建立犬颈动脉囊状侧壁动脉瘤模型。结果建立20条健康实验犬颈动脉囊状侧壁动脉瘤模型40枚,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均通畅者有36枚,4枚动脉瘤... 目的探讨建立犬颈总动脉囊状动脉瘤模拟人体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建立犬颈动脉囊状侧壁动脉瘤模型。结果建立20条健康实验犬颈动脉囊状侧壁动脉瘤模型40枚,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均通畅者有36枚,4枚动脉瘤腔自发性完全性闭塞,但颈总动脉均保持通畅,模型建立成功率为90.0%。结论犬颈总动脉囊状侧壁动脉瘤是模拟人体颅内动脉瘤的最佳模型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动脉瘤 颈总动脉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血管内球囊阻断结合弹力酶诱导法制作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谢谦宇 卢川 蒋雪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86-788,共3页
建立组织学和血流动力学真正类似于人动脉瘤的可信的实验动脉瘤模型对于人类颅内动脉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尤为重要。血管内球囊阻断结合弹力酶诱导法制作动脉瘤的方法是近年来国外研制的一种广泛使用的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本文对该模型... 建立组织学和血流动力学真正类似于人动脉瘤的可信的实验动脉瘤模型对于人类颅内动脉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尤为重要。血管内球囊阻断结合弹力酶诱导法制作动脉瘤的方法是近年来国外研制的一种广泛使用的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本文对该模型的制作、优越性和不足及其应用进展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动物模型 血管内 弹力酶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的最新进展和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小燕 张昆亚 刘志成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08年第3期328-332,334,共6页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致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其破裂风险分析研究依赖所制备的真实可靠的动脉瘤动物模型。探讨动脉瘤的形态、病生理、演变过程,建立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探索其发病机制,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致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其破裂风险分析研究依赖所制备的真实可靠的动脉瘤动物模型。探讨动脉瘤的形态、病生理、演变过程,建立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探索其发病机制,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建立动脉瘤模型的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实验动物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弹性蛋白酶诱导的兔囊状动脉瘤与人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形态学比较
18
作者 王奎重 黄清海 +3 位作者 刘建民 陈鑫璞 程吉勇 陈军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225-227,共3页
目的比较弹性蛋白酶诱导的兔囊状动脉瘤与人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形态学差异。方法采用弹性蛋白酶诱导的方法制作兔右颈总动脉起始部囊状动脉瘤模型18例,3周后行DSA并三维重建。测量动脉瘤瘤高、瘤宽、瘤颈宽、高径比(AR值)、颈宽... 目的比较弹性蛋白酶诱导的兔囊状动脉瘤与人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形态学差异。方法采用弹性蛋白酶诱导的方法制作兔右颈总动脉起始部囊状动脉瘤模型18例,3周后行DSA并三维重建。测量动脉瘤瘤高、瘤宽、瘤颈宽、高径比(AR值)、颈宽角、载瘤动脉直径和载瘤动脉夹角,并与人眼动脉段动脉瘤对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瘤高:兔动脉瘤组(5.32±1.65)mm,人眼动脉段动脉瘤组(3.69±1.95)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值:兔动脉瘤组1.34±0.57,人眼动脉段动脉瘤组0.94±0.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兔动脉瘤组与人眼动脉段动脉瘤组的瘤宽、瘤颈宽、颈宽角、载瘤动脉直径和载瘤动脉夹角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性蛋白酶诱导的兔囊状动脉瘤在形态学上与人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弹性蛋白酶 模型 动物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相关研究进展
19
作者 李丽 吴学佳 +4 位作者 付浩 王志宏 陈冬 孙丽 张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33期44-46,共3页
颅内动脉瘤(IA)是由颅内动脉病理性、局限性扩张引起的瘤样突起,其一但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造成严重后果。目前IA的发病机制仍未阐明,临床仅能对存在高破裂风险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这也使得许多IA患者将无法采取任何治疗,并需要承... 颅内动脉瘤(IA)是由颅内动脉病理性、局限性扩张引起的瘤样突起,其一但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造成严重后果。目前IA的发病机制仍未阐明,临床仅能对存在高破裂风险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这也使得许多IA患者将无法采取任何治疗,并需要承担IA随时破裂的风险。因此阐明IA的病因机制,进而研制出针对该疾病病因机制的预防与治疗药物,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由于人体组织较难获取,IA动物模型便成为主要的研究途径。本文将从IA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病理改变和药物治疗探索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物模型 病因机制 药物治疗
下载PDF
囊性颈动脉瘤动物模型建立与研究
20
作者 潘庆刚 李世亭 刘忠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 建立囊性颈动脉瘤的动物模型并研究动脉瘤的形成原因。方法 选择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 3组 ,采用胰弹性蛋白酶血管壁外法建立囊性动脉瘤 ,并通过血流动力学改变来分析与动脉瘤形成的关系。结果 血管造影证实结扎对侧颈总动脉后 ,... 目的 建立囊性颈动脉瘤的动物模型并研究动脉瘤的形成原因。方法 选择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 3组 ,采用胰弹性蛋白酶血管壁外法建立囊性动脉瘤 ,并通过血流动力学改变来分析与动脉瘤形成的关系。结果 血管造影证实结扎对侧颈总动脉后 ,同侧颈总动脉上的成瘤率为 10 0 % ,颈外动脉起点及颈外动脉分支起点处成瘤率为5 0 % ;不结扎对侧颈总动脉 ,同侧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起点上的成瘤率也为 5 0 % ;其余成瘤率均为零。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侧动脉管壁破坏率为 10 0 %。结论 胰弹性蛋白酶血管壁外法是建立囊性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之一 ,动脉管壁的结构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是形成囊性动脉瘤的两个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性动脉瘤 动物模型 胰弹性蛋白酶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