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冬春多源积雪资料年际变化尺度上的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延 赵瑞瑜 陈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7-292,共16页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变化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预测具有一定指示意义。由于特殊的复杂地形,青藏高原气象站点分布稀疏且不均匀,再分析数据和卫星数据提供的高原积雪资料的不确定性是影响和制约积雪变化及其天气气...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变化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预测具有一定指示意义。由于特殊的复杂地形,青藏高原气象站点分布稀疏且不均匀,再分析数据和卫星数据提供的高原积雪资料的不确定性是影响和制约积雪变化及其天气气候效应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基于青藏高原台站观测、再分析(ERA5和NOAA-V3)和卫星反演(MODIS雪盖以及IMS雪盖)的多源积雪资料,采用偏差分析、均方根误差以及相关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重点检验了多源高原积雪数据在描述积雪年际变化特征方面的不确定性。通过比较不同积雪资料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以期提升多源高原积雪资料适用性的认知,并为相关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分析结果表明:(1)就再分析数据给出的积雪资料而言,ERA5雪深资料相较NOAA-V3雪深,对高原站点观测雪深的描述效果更好。除了高原中东部分站点外,ERA5雪深数据的平均偏差和平均均方根误差均较小,而NOAA-V3雪深数据的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在整个高原范围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2)再分析(ERA5和NOAA-V3)和卫星反演(MODIS雪盖以及IMS雪盖)积雪数据和高原站点雪深均在年际变化特征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ERA5再分析积雪数据与高原站点观测雪深数据在长期趋势上更为类似;另外,北半球雪盖与站点观测雪深的年代际变化趋势更加类似;(3)再分析资料(ERA5、NOAA-V3)的雪深和雪盖在高原的分布存在空间差异性,其中NOAA-V3在多雪年和少雪年的大值区都位于高原南部、北部边缘以及高原中东部,而ERA5的大值区主要分布在高原的中东部、西部以及南部边缘。然而,每种再分析数据各自的雪深和雪盖之间差异较小,且积雪异常年份的差值分布较为一致,无论是雪深还是雪盖,正异常区都位于高原中部、西部和南部边缘,负异常区则都在高原北部;(4)三种卫星的雪盖在多雪年大值区都位于高原中东部、南部以及西部地区。不同卫星数据在积雪异常增多年份雪盖的差值分布也较为一致,但再分析资料体现出的高原北部边缘的负异常并未在卫星雪盖资料上体现出来,此结果可能与卫星反演积雪数据的涵盖时间短以及处理方式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年际变化
下载PDF
Annual variation of carbon flux and impact factors in the tropical seasonal rain forest of Xishuangbanna, SW China 被引量:15
2
作者 ZHANG Yiping, SHA Liqing, YU Guirui, SONG Qinghai, TANG Jianwei, YANG Xiaodong, WANG Yuesi, ZHENG Zheng, ZHAO Shuangju, YANG Zhen & SUN Xiaomin 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unming 650223, China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ion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1 位作者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S2期150-162,共13页
Two years of eddy covariance measurements of above- and below-canopy carbon fluxes and static opaque chamber and gas chromatography technique measurements of soil respiration for three treatments (bare soil, soil+litt... Two years of eddy covariance measurements of above- and below-canopy carbon fluxes and static opaque chamber and gas chromatography technique measurements of soil respiration for three treatments (bare soil, soil+litterfall, soil+litterfall+seedling) were carried out in a tropical seasonal rain forest. In addition, data of photosynthesis of dominant tree species and seedlings, leaf area index, litter production and decomposing speed, soil moisture, soil temperature and photosynthetic photon flux density within the forest were all measured concurrently. Data from January 2003 to December 2004 are used to present annual variability of carbon flux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carbon flux and impact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arbon flux of this forest presented unusual tendency of annual variation; above-canopy carbon fluxes were negative in the dry season (November-April) and mainly positive in the rainy season, but overall the forest is a carbon sink. Carbon flux has obviously diurnal variation in this tropical seasonal rain forest. Above-canopy carbon fluxes were negative in the daytime and absolute values were larger in the dry season than that in the rainy season, causing the forest to act as a carbon sink; at night, carbon fluxes were mainly positive, causing the forest to act as a carbon source. Dominant tree species have greater photosynthesis capability than that of seedlings, which have a great effect on above-canopy carbon flux.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above-canopy carbon flux and rate of photosynthesis of tree species. There was also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above-canopy carbon flux and rate of photosynthesis of seedlings; however, the below-canopy carbon flux was only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rate of photosynthesis of seedlings during the hot-dry season. Soil respiration of the three treatments displayed a markedly seasonal dynamic; in addition, above-canopy carbon fluxes correlated well with soil respiration, litterfall production, litterfall decomposition rate, precipitation, and soil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 A primary statistical result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above-canopy carbon flux in this forest presented carbon source or sink effects in different seasons, and it is a carbon sink at the scale of a y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flux annual variation impact factors TROPICAL SEASONAL rain forest Xishuangbanna.
原文传递
基于重心模型的西南山区降雨侵蚀力年内变化分析 被引量:35
3
作者 刘斌涛 陶和平 +2 位作者 宋春风 郭兵 史展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113-120,F0002,共9页
降雨-植被耦合特征是决定土壤侵蚀的关键性要素,研究降雨侵蚀力的年内变化特征对于揭示不同区域降雨-植被的耦合特征、判定土壤侵蚀的危险期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中国西南山区439个气象站、水文站的逐日降雨量资料,估算了每个台站逐... 降雨-植被耦合特征是决定土壤侵蚀的关键性要素,研究降雨侵蚀力的年内变化特征对于揭示不同区域降雨-植被的耦合特征、判定土壤侵蚀的危险期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中国西南山区439个气象站、水文站的逐日降雨量资料,估算了每个台站逐月降雨侵蚀力,并应用重心模型分析了西南山区降雨侵蚀力的年内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山区春、夏、秋、季四季降雨侵蚀力变化明显,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各季节的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与降水量相似,都表现出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降雨侵蚀力年内分配曲线主要有"单峰型"和"双峰型"2种,绝大多数地区降雨侵蚀力年内分配曲线是"单峰型",峰值出现在6月、7月或8月份,青藏高原区域降雨侵蚀力年内分配曲线是"双峰型",有6月和9月2个峰值。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降雨侵蚀力峰值出现的月份不断推后。西南山区降雨侵蚀力重心年内先向北迁移,然后向南迁移,形成一个循环,这展示了季风气候影响下的西南山区降雨侵蚀力年内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侵蚀 模型 年内变化 西南山区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玛纳斯河山区雪盖年内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林金堂 冯学智 +1 位作者 肖鹏峰 李晖 《遥感信息》 CSCD 2012年第2期20-24,80,共6页
基于2000年~2010年的MODIS/Terra积雪8d合成数据(MOD10A2)与DEM数据,通过计算和分析不同高程带、不同坡向和不同坡度的积雪覆盖率,研究了新疆玛纳斯河山区雪盖的年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平均积雪覆盖率最高为一月中旬的67.8%,... 基于2000年~2010年的MODIS/Terra积雪8d合成数据(MOD10A2)与DEM数据,通过计算和分析不同高程带、不同坡向和不同坡度的积雪覆盖率,研究了新疆玛纳斯河山区雪盖的年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平均积雪覆盖率最高为一月中旬的67.8%,最低为七月中旬的11.9%,年内变化总体上呈V字型,积雪分布与气温关系密切;②可将研究区雪盖年内分布情况归纳为1600m以下、1600m~3800m和3800m以上共三个高程带,各高程带内雪盖分布的年内变化较为相似,不同高程带则差异明显。从年内波动情况来看,低海拔地区年内波动幅度最大,随着海拔上升,波动幅度逐渐减小;③3800m以下各坡向和坡度地区积雪覆盖率均表现为一月最高,七月最低,四月和十月介于二者之间,而3800m以上地区积雪覆盖率全年最高值则出现在四月和十月;④各坡度和坡向区域雪盖的年内变化与所在高程带的总体情况基本相似,说明坡度和坡向对雪盖分布的影响是在高程影响的基础上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纳斯河 卫星雪盖 年内变化 积雪覆盖率
下载PDF
1971年以来安徽省秋季连阴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何冬燕 吴蓉 +2 位作者 田红 邓汗青 罗连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29-844,共16页
近年来安徽秋季连阴雨过程日数异常偏多、灾情严重,为此综合利用观测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综合运用线性倾向估计、功率谱、PMFT、REOF、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试图厘清其变化规律和气候成因。研究结果显示:(1)安... 近年来安徽秋季连阴雨过程日数异常偏多、灾情严重,为此综合利用观测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综合运用线性倾向估计、功率谱、PMFT、REOF、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试图厘清其变化规律和气候成因。研究结果显示:(1)安徽秋季连阴雨呈现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分布特征,主要可分为四个集中区:Ⅰ区位于淮北,Ⅱ区位于沿淮和江淮之间北部,Ⅲ区位于江淮之间南部、沿江东部和江南东北部,Ⅳ区位于皖南山区、大别山南麓和沿江西部。(2)历年区域性秋季连阴雨过程累计日数表现为:Ⅰ区略增加、Ⅲ和Ⅳ区略减少,Ⅰ区在2014年、Ⅱ区在2013年、Ⅳ区在2015年分别发生了突变,Ⅰ区具有明显的4年左右的变化周期。(3)影响安徽秋季区域性连阴雨过程的环流的垂直结构较深厚;弱冷空气反复渗透及充沛的水汽是其发生的必要条件,南海是主要的水汽源地,此外,来自东部沿海充沛的水汽是偏北地区发生区域性过程的重要原因,水汽的输送范围直接影响过程可能到达的北界。(4)夏季地表气温可以通过影响后期环流对秋季连阴雨产生作用,最明显的表现是夏季北非中部和西北印度洋气温偏低时,同年秋季巴尔喀什湖一带低压槽加深、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冷空气引导条件和水汽输送条件较好,有利于Ⅰ区区域性连阴雨过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连阴雨过程 分区 年际变化 环流形势 地表气温关键区
下载PDF
多因子和多尺度合成中国夏季降水预测模型及预报试验 被引量:29
6
作者 彭京备 陈烈庭 张庆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96-608,共13页
根据青藏高原60个站平均的月积雪深度、热带太平洋Ni^no 3区月海温和中国160个站月降水量等资料,用小波变换和相关分析,分析了1958~1998年秋冬季青藏高原异常雪盖与El Ni^no南方涛动(ENSO)的关系、多时间尺度变化的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 根据青藏高原60个站平均的月积雪深度、热带太平洋Ni^no 3区月海温和中国160个站月降水量等资料,用小波变换和相关分析,分析了1958~1998年秋冬季青藏高原异常雪盖与El Ni^no南方涛动(ENSO)的关系、多时间尺度变化的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型式。并取青藏高原积雪和Ni^no 3区海温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和线性趋势三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小波分量作为预报因子,对我国夏季降水距平作线性回归,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最后,利用1999~2002年的独立资料进行了预报试验,并在2003年和2004年应用于实际预报。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雪盖与ENSO这两个物理因子彼此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们都是多时间尺度现象,并与中国夏季降水有较好的关系。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不仅有不同的相关型式,而且相对贡献也有变化。回归预测模型的拟合情况和预报试验表明,综合考虑前期秋冬季青藏高原雪盖和ENSO这两个物理因子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和线性趋势作为预报因子建立的预测我国夏季降水距平分布的模型,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雪盖 ENSO 多时间尺度变化 夏季降水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冬季雨雪年度变化与大气气溶胶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王继志 李多 +1 位作者 杨元琴 王亚强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年第6期66-71,共6页
近年来,随着大气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冬季大雪年际变化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观测事实,增加了新的认识。认为大气环流对降雪的年际变化的影响只是重要方面之一。新的观测事实启示研究者,冬雪的年际变化和差异还可能与其他影响气候变化有... 近年来,随着大气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冬季大雪年际变化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观测事实,增加了新的认识。认为大气环流对降雪的年际变化的影响只是重要方面之一。新的观测事实启示研究者,冬雪的年际变化和差异还可能与其他影响气候变化有更为复杂的因素——大气气溶胶特征有关。基于1980—2008年中国气象台站降水量资料和1980—2005年北方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资料,研究中国北方地区大范围多雨雪以及少雨雪年度变化与大气气溶胶分布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980—2008年,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多雨雪年为1980、1984、1989、1993、1998、2003年和2006年;少雨雪年为1982—1983、1985—1988、1997、2001年和2005年。根据1980—2005年华北逐年冬半年雨雪总量与北方地区同期AOD相关分析,揭示中国北方地区雨雪年度变化与气溶胶光学厚度(AOD550nm)的年度变化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001的显著性水平。同期资料AOD550nm分析表明,中国北方地区冬季多雨雪与少雨年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差异显著,多雨雪年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显著偏厚,中国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地区AOD正距平的平均值达到1×10-3—5×10-3,冬季北方地区少雨雪年与此差异显著,AOD为显著负距平,其平均值为-5×1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少雨雪年度变化 大气气溶胶 气溶胶光学厚度 中国北方地区
下载PDF
华南地区1961—2014年暴雨及典型暴雨事件统计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刘雨佳 张强 余予 《暴雨灾害》 2017年第1期26-32,共7页
利用1961—2014年华南地区连续无缺测的145个地面气象站日降水量资料,对该区域近54 a的暴雨分布情况及年际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地区暴雨类型以日降水量为50~100 mm的情况居多,占暴雨总日数的80%。华南南部沿海地区观测到的... 利用1961—2014年华南地区连续无缺测的145个地面气象站日降水量资料,对该区域近54 a的暴雨分布情况及年际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地区暴雨类型以日降水量为50~100 mm的情况居多,占暴雨总日数的80%。华南南部沿海地区观测到的暴雨日数多于其西北部内陆区域,南部沿海台站暴雨降水量占台站总降水量的比例超过39%,其中广东上川岛高达53.6%。近54 a华南地区站点平均年暴雨日数最多为2008年,约9 d,最少为1963年,约4 d。在54 a平均月分布上,6月份站点记录暴雨日数最多。逐年暴雨日数整体呈上升趋势,约为0.3 d·(10 a)-1。华南地区1961—2014年共挑选出典型暴雨事件312个。华南地区暴雨日数和典型暴雨事件次数在前汛期略高于后汛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典型暴雨事件 空间分布 变化趋势 华南地区
下载PDF
春季蒙古气旋活动与冬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和欧亚大陆积雪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6
9
作者 黄鑫 布和朝鲁 +1 位作者 林大伟 吕冠儒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50-762,共13页
基于1948-2013年NCEP/NCAR逐月逐日冉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1958-2013年日本JRA-55再分析陆地雪深资料,采用850 hPa相对涡度场气旋追踪方法,统计了春季蒙古气旋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根据蒙古气旋偏多年... 基于1948-2013年NCEP/NCAR逐月逐日冉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1958-2013年日本JRA-55再分析陆地雪深资料,采用850 hPa相对涡度场气旋追踪方法,统计了春季蒙古气旋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根据蒙古气旋偏多年与偏少年的高度场环流背景,研究了影响蒙古气旋的主要环流系统。对北大西洋海温、欧亚大陆积雪深度分布对于蒙古气旋生成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主要结论如下:(1)蒙古气旋活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期蒙古气旋数量处于下降趋势,2000年以后又处于增多趋势。(2)贝加尔湖西北侧的大气环流异常中心会对蒙古气旋的生成造成明显影响。冬季北大西洋格陵兰岛南部地区海温升高会在欧亚大陆激发遥相关波列,造成乌拉尔山以北地区的冬春季节雪盖深度的减小,雪盖深度减小产生的热力作用异常会造成贝加尔湖西北侧高度场的升高,导致蒙古气旋的减少。(3)乌拉尔山北部地区的冬季积雪深度可以作为预测春季蒙古气旋个数的前兆因子,其与春季蒙古气旋频次为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气旋 年际变化 北大西洋海温 欧亚大陆积雪深度
下载PDF
我国新疆北部地区雪面雨日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卢新玉 陈仁升 +2 位作者 刘艳 王秀琴 宋志国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46-1457,共12页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雪面雨发生频次增加,致灾风险加大,认识雪面雨时空变化特征对于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新疆北部地区42个国家气象站1960—2015年逐日气温、降水、雪深、天气现象等气象观测数据,制定降水类型、地面状态、雪深...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雪面雨发生频次增加,致灾风险加大,认识雪面雨时空变化特征对于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新疆北部地区42个国家气象站1960—2015年逐日气温、降水、雪深、天气现象等气象观测数据,制定降水类型、地面状态、雪深等共同判定雪面雨事件的参数化方案,进而分析新疆北部地区雪面雨日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6 a来新疆北部地区雪面雨日数以0.3 d·(10a)^(-1)的速率呈缓慢增加趋势;空间分布上,新疆北部地区雪面雨主要集中于塔城北部、伊犁河谷、乌鲁木齐河源地区,其中塔城裕民县最多,年平均雪面雨日数12.2 d;相关分析显示雪面雨日数及雪面雨量均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该研究有望提升对新疆干旱区雪面雨事件这一诱发雨雪混合洪水重要现象的科学认识,为新疆地区致灾洪水过程分析以及洪水监测预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面雨 降雨 积雪 时空变化 新疆北部
下载PDF
福建春季开汛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与后期降水量关系 被引量:4
11
作者 江晓南 简茂球 江帆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9年第4期1-4,9,I0001,I0002,共7页
选择候雨量指标定义了福建春季开汛时间,并利用1960-2008年福建25站的降水资料,建立了福建春季开汛时间序列,使用相关、功率谱等气候统计方法对其近49a来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还研究了其与后期降水量的火系。结果表明:上世纪70年... 选择候雨量指标定义了福建春季开汛时间,并利用1960-2008年福建25站的降水资料,建立了福建春季开汛时间序列,使用相关、功率谱等气候统计方法对其近49a来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还研究了其与后期降水量的火系。结果表明:上世纪70年代后期是福建春季开汛时间由偏迟向偏早转变的过渡期,而90年代初期以后,它又呈推迟趋势;福建春季开汛时间与福建中北部春季降水量、内陆的春夏季降水量以及3月、6月降水量相关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开汛 年际变化 相关
下载PDF
基于日降水量的江西省极端降水变化研究 被引量:30
12
作者 章毅之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7年第4期33-36,共4页
利用STARDEX研究计划提出的PQ90、PX5D、PINT、PFL90、PNL90等5项主要极端降水指数,对江西省83个气象台站1961—2005年逐日降水量资料进行计算,并据此分析了45 a来江西省逐日极端降水强度和发生频率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大... 利用STARDEX研究计划提出的PQ90、PX5D、PINT、PFL90、PNL90等5项主要极端降水指数,对江西省83个气象台站1961—2005年逐日降水量资料进行计算,并据此分析了45 a来江西省逐日极端降水强度和发生频率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大多数台站逐日极端降水指数的年变化均呈上升趋势,且部分通过了信度为0.05的显著性检验;从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看,所有指数在20世纪60—80年代变化不是很明显,但在90年代变化明显增大。总的来说,江西省逐日极端降水强度、极端降水临界值、极端降水的发生频率均呈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降水量 极端降水指数 年际变化
下载PDF
于田7.3级地震前MODIS卫星热红外异常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文翔 陈梅花 +1 位作者 阎春恒 周斌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93-905,共13页
收集了2014年1—2月新疆于田7.3级地震区连续的MODIS/Terra卫星遥感热红外资料,经过去云等数据处理,选取观测质量最佳的北京时间凌晨4—6时的热红外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分析地震前后地表温度异常时间演化过程及其异常空间分布与活动... 收集了2014年1—2月新疆于田7.3级地震区连续的MODIS/Terra卫星遥感热红外资料,经过去云等数据处理,选取观测质量最佳的北京时间凌晨4—6时的热红外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分析地震前后地表温度异常时间演化过程及其异常空间分布与活动断裂的关系,并讨论了震区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以及雨雪天气等非构造因子对地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于田地震发生前1个月震中附近出现热红外异常增温现象,异常增温与发震时间有一定的对应性。显著增温主要表现在震前半个月左右;在临震前5-6d,增温异常达到峰值,震后温度迅速下降;2)与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以及雨雪天气等非构造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震前反映出反季节变化的构造"增温"信息,雨雪天气对震区异常升温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3)震中附近西南部的谷地、盆地断裂构造复杂,热红外异常增温起始于此,并沿断层逐步向震中迁移;4)异常升温区域呈条带状,与宏观考察的NE向主破裂带一致;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雨雪天气等非构造因素对异常升温的影响,认为此次热红外升温可能为震前短临异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地形地貌 季节变化 雨雪天气 前兆异常
下载PDF
1962—2008年辽宁省积雪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4
作者 严晓瑜 赵春雨 +1 位作者 任国玉 王颖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年第2期34-39,共6页
采用1962—2008年辽宁省52个气象观测站逐日积雪深度以及同期温度、降水资料,用统计方法和小波方法分析了辽宁省积雪气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47 a辽宁省年积雪日数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共增加了3 d;年最大雪深随时间变化呈不明显增加趋势... 采用1962—2008年辽宁省52个气象观测站逐日积雪深度以及同期温度、降水资料,用统计方法和小波方法分析了辽宁省积雪气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47 a辽宁省年积雪日数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共增加了3 d;年最大雪深随时间变化呈不明显增加趋势,平均每10 a增加0.2 cm;年累积雪深也呈不显著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8.9 cm/10 a。从年代际变化来看,20世纪80年代前辽宁省年积雪日数、年最大雪深和年累积雪深偏小;而20世纪80年代后至今,则经历了一个年积雪日数、年最大雪深和年累积雪深均增加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积雪日数 年最大雪深 年累积雪深 变化特征 辽宁
下载PDF
和田河流域山区积雪覆盖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薛强 吕继强 +4 位作者 罗平平 刘俊 聂启阳 沈冰 韩波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8-96,共9页
利用2007-2017年MOD10A2积雪产品数据与数字高程、气象数据结合,分析地形、气象因素对新疆和田河流域山区积雪覆盖的影响。结果表明:积雪覆盖率时空变化受高程影响,在海拔3500 m以下区域,年内变化逐渐呈现出由“U”型向“V”型的过渡。... 利用2007-2017年MOD10A2积雪产品数据与数字高程、气象数据结合,分析地形、气象因素对新疆和田河流域山区积雪覆盖的影响。结果表明:积雪覆盖率时空变化受高程影响,在海拔3500 m以下区域,年内变化逐渐呈现出由“U”型向“V”型的过渡。海拔3500~5500 m的中高区域,积雪年内变化呈现“消融-积雪-消融-积雪”的二次过程;从不同坡度带积雪覆盖率差异较为明显,其中12.4°~19.5°带的平均积雪覆盖率为68.68%,0°~5.3°带的积雪覆盖率最高仅为28.01%;不同坡向带的积雪覆盖率最大为东坡带,近11 a平均积雪覆盖率为60%。积雪覆盖率随坡度、坡向及高程变化趋势相仿;受年内气象条件变化影响,年内最大积雪覆盖率常出现在2月和3月,且最大为76.9%。和田河流域积雪覆盖率与气温变化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田河 MOD10A2 年内变化 积雪覆盖率 气象因子
下载PDF
新疆伊犁河谷冷暖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郑博华 李斌 +2 位作者 黄秋霞 李如琦 赵克明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9年第3期80-87,共8页
利用2008-2017年1-12月新疆伊犁河谷10个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伊犁河谷近10 a全年降雨雪(以下统称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伊犁河谷暖、冷季平原区、山区年平均逐时累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变化特征极其明显,暖季山区降水量和降... 利用2008-2017年1-12月新疆伊犁河谷10个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伊犁河谷近10 a全年降雨雪(以下统称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伊犁河谷暖、冷季平原区、山区年平均逐时累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变化特征极其明显,暖季山区降水量和降水频次明显高于平原区,而冷季山区则低于平原区。暖季平原区、山区降水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2:00和00:00(以下均为北京时间),最小值出现在14:00和13:00;而冷季平原区、山区降水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1:00,最小值出现在18:00和17:00。全天中暖季最易发生降水的时间为23:00-翌日08:00;而冷季最易发生降水的时间为04:00-13:00。降水强度暖、冷季变化特征不明显,变化趋势与降水量、降水频次存在差异。全年降水主要以短时段降水为主,其中,暖、冷季平原区、山区降水持续1 h的次数均为最大值,但暖季平原区降水持续2 h和暖季山区持续4 h的降水量及贡献率为最大值,而冷季平原区、山区最大值则均出现在降水持续4 h情况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雨雪) 日变化 降水频次 降水强度 伊犁河谷
下载PDF
喀什地区降水(雨雪)的日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郑博华 陈胜 王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8-116,共9页
利用2010—2017年1~12月新疆喀什地区10个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统计喀什地区近8 a降雨雪(以下统称降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喀什地区全年降水量和降水频次日变化存在明显的波动,总体上呈现“正弦波”一峰一谷特征,降水量峰值... 利用2010—2017年1~12月新疆喀什地区10个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统计喀什地区近8 a降雨雪(以下统称降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喀什地区全年降水量和降水频次日变化存在明显的波动,总体上呈现“正弦波”一峰一谷特征,降水量峰值出现在03:00(北京时,下同),谷值出现在18:00;降水频次峰值出现在04:00,谷值出现在18:00;两者峰谷值出现时间接近。(2)2010—2017年喀什地区全年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而降水强度年际变化趋于平缓,无明显变化。(3)降水强度日变化趋势与降水量、降水频次并不存在一致性。(4)喀什地区全年降水主要以短时段降水为主,其中,持续1 h降水次数为最大值,但降水量和贡献率最大值却同出现在2 h和6 h持续降水中。全年降水主要以后半夜和上午开始的降水过程为主导,且仍主要为短时段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雨雪) 日变化 降水量 降水频次 降水强度 喀什地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和西南地区低温冰冻雨雪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8
作者 向楠 巩远发 李卓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4,共12页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1961-2020年青藏高原东部和我国西南地区157个站点逐日最低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定义了一个低温冰冻雨雪事件的标准,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和EOF等方法分析了两个地区低温冰冻雨雪事件的气候特征和时空...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1961-2020年青藏高原东部和我国西南地区157个站点逐日最低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定义了一个低温冰冻雨雪事件的标准,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和EOF等方法分析了两个地区低温冰冻雨雪事件的气候特征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东部和西南地区低温冰冻雨雪发生的频次及其降水量的年变化的气候特征有明显的不同。青藏高原呈现出明显的双周期年变化,初春3月达最大值,秋季10月达第二峰值;西南地区则是U型的单周期年变化,在冬季1月最多。(2)高原上发生频次最多的区域在青海三江源和藏北怒江源地区,西南地区发生频次最多的区域在贵州的西部。(3)EOF分解得到的前3个模态表明不同季节低温冰冻雨雪频次的时空间变化有明显的不同。青藏高原春季和秋季第一空间分布模态呈全区一致变化,时间系数具有明显年代际振荡特征,春季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2000年发生的频次较多,经历了“偏少-偏多-偏少”的演变过程;秋季在20世纪60~70年代低温冰冻雨雪频次偏多,在1981年前后发生年代际突变,之后发生的频次偏少;冬季第一空间分布模态以西南地区冬季变化为主,表明西南地区冬季在1985年前后有明显的突变特征,经历了“偏多-偏少”的变化过程;冬季第二空间分布模态以高原地区冬季变化为主,其时间变化特征与高原春季时间变化类似,2009年左右有明显的突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西南地区 低温冰冻雨雪事件 时空变化
下载PDF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for the last 300 years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被引量:20
19
作者 ZHENG Jingyun HAO Zhixin GE Quanshe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12期2182-2193,共12页
The precipitation at 17 stations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s reconstruc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1736―1910, using the snow and rainfall records in the Qing Dynasty, together with the instr... The precipitation at 17 stations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s reconstruc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1736―1910, using the snow and rainfall records in the Qing Dynasty, together with the instrumental observation data of precipitation and farmland soil moisture content. The soil physics model related to rainfall infiltration and the surface water bal-ance equation are taken as main reconstruction methodology. The field infiltration experiment by artificial rainfall is conducted to check the reliability. And the precipitation series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its 4 sub-regions are established, going back to 1736. Analysis of the time series indicates that the abrupt change of precipitation from high to low oc-curs around 1915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the three peri-ods of 1791―1805, 1816―1830 and 1886―1895, the precipitation is markedly higher than the mean of the series. While both the periods of 1916―1945 and 1981―2000 are characterized by less precipitation. Three periodicities of 22―25a, 3.9a and 2.7a are shown in the precipitation fluctuation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Moreover, the periodical signal of 22―25a becomes weaker and weaker since the abrupt change of 1915 and disappears in the late 1940s, and then the periodical signal of 35―40a appears inste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riation precipitation LAST 300 years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snow and rainfall archive in the QING Dynasty.
原文传递
1961-2022年祁连山区逐月降水数据集
20
作者 伍文通 王磊 +1 位作者 赵燕妮 陈仁升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4年第4期97-110,共14页
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干旱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精确的祁连山降水数据对于祁连山生态屏障建设、冰冻圈及其融水资源变化以及河西走廊水资源分配等具有重要意义,但高山区降水观测稀缺且观测精度受风扰动等影响导致误差较大,成为获取祁连山精确... 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干旱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精确的祁连山降水数据对于祁连山生态屏障建设、冰冻圈及其融水资源变化以及河西走廊水资源分配等具有重要意义,但高山区降水观测稀缺且观测精度受风扰动等影响导致误差较大,成为获取祁连山精确降水量的关键瓶颈问题。在布设祁连山高山区雨雪量计监测网和标准降水量观测场,以及完成降水观测误差校正、不同类型雨量筒对比观测和高山区降水数据插补等基础上,结合祁连山及其周边国家基准/基本气象站观测数据,以经度、纬度和高程为自变量,利用多元非线性回归估算了1961-2022年祁连山及周边地区0.01°×0.01°逐月降水量数据集。本降水数据可公开共享和下载,弥补了祁连山区高分辨率降水数据集的缺失,可广泛应用于祁连山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水文管理、洪水灾害预测等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祁连山 多元非线性回归空间插值 称重式雨雪量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