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塞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特征 被引量:32
1
作者 党犇 赵虹 +2 位作者 李文厚 杨晓奇 党永潮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97-600,共4页
根据野外露头、岩芯、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晚三叠世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属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及前缘席状砂构成其主要微相,缺少河口坝微相。水下分流... 根据野外露头、岩芯、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晚三叠世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属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及前缘席状砂构成其主要微相,缺少河口坝微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为储集层骨架砂体。同时对长6油层组各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油气的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长6油层组良好的储集层,是研究区油气开发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延长组 安塞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油气开发
下载PDF
安塞油田特低渗透油藏有效驱替压力系统研究及注水开发调整技术 被引量:50
2
作者 李恕军 柳良仁 熊维亮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2-65,共4页
安塞油田特低渗透油藏的非均质性较强 ,注水开发启动压力梯度大、天然微裂缝较发育和油井见水后采液、采油指数下降等因素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日益突出。应用压力叠加原理研究地层压力分布规律 ,计算注采井间压力及压力梯度分布曲线 ,... 安塞油田特低渗透油藏的非均质性较强 ,注水开发启动压力梯度大、天然微裂缝较发育和油井见水后采液、采油指数下降等因素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日益突出。应用压力叠加原理研究地层压力分布规律 ,计算注采井间压力及压力梯度分布曲线 ,结合室内试验及现场测试确定的启动压力梯度值 ,确定建立有效驱替压力系统的合理排距 ,开展以强化注水、不稳定注水、沿裂缝线状注水、注水产液剖面调整为主的注采调整以及裂缝侧向加密调整 ,取得了明显稳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塞油田 特代渗透油藏 有效驱替压力系统 注水开发 调整技术 裂缝 启动压力梯度 加密调整 排距
下载PDF
杏北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对含油性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张庆 朱玉双 +2 位作者 郭兵 李莉 邵飞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7-282,共6页
目的评价安塞油田杏北区长6储层的宏观、微观非均质性,分析各类非均质性对含油分布的控制作用。方法在储层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压汞等各类测试、测井资料进行研究。结果研究区储层砂体的平面连续性及物... 目的评价安塞油田杏北区长6储层的宏观、微观非均质性,分析各类非均质性对含油分布的控制作用。方法在储层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压汞等各类测试、测井资料进行研究。结果研究区储层砂体的平面连续性及物性状况是控制储层含油性的重要因素;储层在纵向上粒度韵律性、渗透率非均质对含油性在纵向上分布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粒度较粗、物性较好的部位往往含油性较好;隔夹层越薄,分布范围越小,油气越容易发生垂向运移,对油气在纵向上的分布也起重要影响;储层孔隙结构的微观非均质性控制着油气进入储层的饱满程度。结论研究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主要通过砂体平面展布、层内岩性和物性差异以及隔层分布等因素影响储层含油性分布。对该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与含油性分布关系的系统研究,对于评价油藏、预测有利含油区带并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塞油田杏北区 砂体展布 岩性 物性 储层非均质性 含油性分布
下载PDF
安塞特低渗透油田见水后的水驱油机理及开发效果分析 被引量:51
4
作者 孙卫 曲志浩 李劲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56-260,共5页
应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 验对安塞长6 特低渗 透油层见水后 的水驱油机理 及特征观察分 析认为:贾敏效 应对见水后的水驱 油效率影响突出,表现形式为注水 阻力增大、注入压力升高。随注入压力的增加,注入水形成 新的渗流通道... 应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 验对安塞长6 特低渗 透油层见水后 的水驱油机理 及特征观察分 析认为:贾敏效 应对见水后的水驱 油效率影响突出,表现形式为注水 阻力增大、注入压力升高。随注入压力的增加,注入水形成 新的渗流通道后使原已形成的水流通道 “锁死”;残留于孔隙喉道处的油滴 受毛细管附加阻 力影响只发生 变形而难以运 移。在储层孔 隙结构非均质 影响下,长6 油层中流体的渗 流仅作用在部分连通较好的大孔 隙内,当注入 0.5~0.8 倍于孔隙体积的注入水后 ,油井均已见水。残留于水洗通道中的油滴在 水动力作用下不断发生卡断- 聚并 - 再卡断的过程为见水后驱油效率 增加的方式之一。在裂缝发育带水 驱油的形式主要取决于孔 隙渗透率、裂缝渗透率以及驱替压 力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层 油井见水 注水开发 水驱 油田注水
下载PDF
安塞油田长2油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张金亮 梁杰 杜桂林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0-58,共9页
安塞地区长2油层储层以中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主要成岩矿物为绿泥石环边、方解石胶结物、石英和长石加大生长、伊利石、伊-蒙混层、钠长石和高岭石等。绿泥石环边的发育对原生粒间孔的保存起到有利的作用。石英加大级别达 级,加大边含有... 安塞地区长2油层储层以中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主要成岩矿物为绿泥石环边、方解石胶结物、石英和长石加大生长、伊利石、伊-蒙混层、钠长石和高岭石等。绿泥石环边的发育对原生粒间孔的保存起到有利的作用。石英加大级别达 级,加大边含有丰富的有机包体,均一温度范围48.1~76.5oC,烃类进入储层的时间为早白垩世中期至晚白垩世。储层发育多种孔隙类型,面孔率平均为11.60%,主要类型有粒间孔、骨架颗粒溶孔和微裂缝等。残余粒间孔和骨架颗粒溶孔是本区长2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根据成岩作用的矿物岩石学标志、有机质成熟度及古温度,将长2油层砂岩的成岩作用划分为3个成岩阶段:早成岩阶段、晚成岩阶段和表生成岩阶段。储层性质明显地受到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沉积物粒度较粗、厚度较大的分流河道储集物性明显优于各种粒度较细、厚度较薄的分流间席状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储层物性 骨架颗粒 孔隙类型 包体 绿泥石 古温度 油层 安塞油田 储层性质
下载PDF
储层特低渗透成因分析与评价——以安塞油田沿25区块为例 被引量:12
6
作者 高辉 宋广寿 +3 位作者 孙卫 任国富 张创 韩宗元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34-1140,共7页
应用测井资料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粒度分析、压汞等化验分析资料综合研究了安塞油田沿25区块长6储层的特低渗透成因和影响因素,并评价了储层储集性能。分析表明,该区块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发育粒间孔、溶蚀孔,孔隙结构类型属... 应用测井资料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粒度分析、压汞等化验分析资料综合研究了安塞油田沿25区块长6储层的特低渗透成因和影响因素,并评价了储层储集性能。分析表明,该区块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发育粒间孔、溶蚀孔,孔隙结构类型属小孔隙、微细喉道型。其特低渗透成因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具体表现为:不同沉积微相储层的物性差异较大,软组织含量大、粒度细和成分成熟度较低是造成储层特低渗透特征的主要原因。同时成岩压实、胶结作用使得储层的孔隙度、渗透性进一步减小、变差,而溶蚀作用和成岩缝的产生又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的特低渗透特征。根据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分析,将研究区储集岩分为3类,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体是主要储层分布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成因 成岩作用 储层评价 长6储层 安塞油田
下载PDF
安塞特低渗透油田微生物驱先导试验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建英 申坤 +2 位作者 黄战卫 怀海宁 陈富林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34-636,共3页
为提高安塞特低渗透油田采收率,有针对性地应用微生物驱油技术,经室内研究和评价确定合理注入方案,开展矿场先导试验,试验井组含水上升率得到控制,综合递减率下降,试验取得成功,成为长庆油田特低渗透油田微生物驱油成功应用的先例。
关键词 安塞油田 低渗透油田 微生物驱油 先导试验
下载PDF
安塞油田坪桥区注气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李彦兰 章长钐 +1 位作者 武若霞 杨思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69-71,共3页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坪桥区属特低渗透油田,自然产能低,需人工压裂后投产,开发好这类油田难度极大。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手段,建立了具有人工裂缝和不稳定钙质夹层的三维地质模型,并充分体现于油藏数值模拟模型中,同时考虑了人工...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坪桥区属特低渗透油田,自然产能低,需人工压裂后投产,开发好这类油田难度极大。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手段,建立了具有人工裂缝和不稳定钙质夹层的三维地质模型,并充分体现于油藏数值模拟模型中,同时考虑了人工裂缝对注气开发的影响和注气的风险性,比较符合实际;油藏数值模拟使用全组分模型,对不同开发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和对比,对油田实际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田 注气驱油 可行性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特低渗透油田裂缝发育区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技术 被引量:25
9
作者 熊维亮 潘增耀 王斌长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6-48,共3页
安塞油田为特低渗透油田,局部裂缝较发育,注水开发后部分油井含水上升快,而周围存在较大范围的低产低效井,降低了注水波及系数,影响油田开发效果。通过研究裂缝发育区水驱油特征并认识其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挖潜裂缝发育区( 块)... 安塞油田为特低渗透油田,局部裂缝较发育,注水开发后部分油井含水上升快,而周围存在较大范围的低产低效井,降低了注水波及系数,影响油田开发效果。通过研究裂缝发育区水驱油特征并认识其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挖潜裂缝发育区( 块) 剩余油的调整技术。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能有效地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研究过程中,应用微观砂岩模型观察双重孔隙介质模型的水驱油方式,结合裂缝发育区典型井组动态反映、沿裂缝注水试验及检查井的结果,确定安塞油田裂缝发育区水驱油方式主要为裂缝部分基质孔隙驱油,其结果是剩余油大量分布在裂缝侧向,并且主要受油层物性、裂缝发育程度及井网部署方式的控制。提出与裂缝垂直距离约120m 加密调整是安塞油田裂缝发育区目前有效的调整方向。图1 表2 参1( 熊维亮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田 裂缝发育区 剩余油分布 调整 水驱
下载PDF
安塞油田长6油层深盆油初探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金亮 李恕军 秦承志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1998年第2期8-11,共4页
借鉴国外深盆油气勘探开发的成功模式,对陕甘宁盆地安塞油田进行了“深盆油”的初步研究工作。目的重新认识和评价那些被废弃的区带和层系,寻找深盆油气藏。结果通过对安塞油田的沉积背景、储层特征和油水分布的分析,认为安塞油田长... 借鉴国外深盆油气勘探开发的成功模式,对陕甘宁盆地安塞油田进行了“深盆油”的初步研究工作。目的重新认识和评价那些被废弃的区带和层系,寻找深盆油气藏。结果通过对安塞油田的沉积背景、储层特征和油水分布的分析,认为安塞油田长6油层内油水分布较为复杂,在横向连续储层内,可出现油水关系倒置现象的深盆油圈闭。从储层角度看,属非均质低渗透相对圈闭油藏;从深盆油气观点看,属一种动态圈闭油藏。结论安塞油田深盆油存在的某些证据,拓宽了找油的领域。因此,在已知油藏的周围甩开勘探,其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盆油圈闭 致密砂岩 油水倒置 安塞油田
下载PDF
地层自生弱酸解堵技术在安塞低渗透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谭俊领 解立春 +3 位作者 吕亿明 徐春梅 陈荣环 王兴宏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28-331,共4页
本文报道的地层自生弱酸解堵液由稀盐酸、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及碱组成,按双液法工艺注入,前二组分为A液,后二组分为B液。实验考察了产CO2气,反应热升温及表面活性剂的降压作用,指出了盐酸和碳酸的酸化和硫酸盐垢转变为碳酸盐垢的作用。... 本文报道的地层自生弱酸解堵液由稀盐酸、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及碱组成,按双液法工艺注入,前二组分为A液,后二组分为B液。实验考察了产CO2气,反应热升温及表面活性剂的降压作用,指出了盐酸和碳酸的酸化和硫酸盐垢转变为碳酸盐垢的作用。用清水、污水配制的溶液,反应升温、生成气体量及沉淀量大体相同。在被严重污染的岩心中,在46℃下注入A、B两液两个循环段塞共0.5 PV,测得注入压力逐渐下降。2004年8月在低渗透的安塞油田两口注水井,以盐酸浓度不同(15%和8%)、隔离液不同(2和3 m3)的注入工艺实施地层自生弱酸解堵,共注入3个循环段塞,一口井施工完全失败,注不进水,另一口井油套压均下降,注水量大增,有效期为40天。2005年10月按成功井例的施工工艺,即盐酸浓度大,隔离液量小,A、B量小,交替次数多,在另外两口注水井施工,均获得降压增注的效果,但有效期仍不长(40、35天)。图3表4参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弱酸 解堵 降压增注 注水井 双液法注入 段塞组成 低渗透油藏 安塞油田
下载PDF
微生物采油菌种性能评价及现场应用效果 被引量:6
12
作者 文守成 李秀生 +1 位作者 何顺利 王银珍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5-198,共4页
实验菌种为针对安塞油田(地温40~50℃,地层水矿化度30~40g/L)优选的可产气、产酸、产表面活性剂及聚合物的7种菌,每种菌的主要代谢产物为一种或两种。给出了培养基组成。考察了7种菌的繁殖能力:50℃下以长庆采油一厂一种原油为碳源进... 实验菌种为针对安塞油田(地温40~50℃,地层水矿化度30~40g/L)优选的可产气、产酸、产表面活性剂及聚合物的7种菌,每种菌的主要代谢产物为一种或两种。给出了培养基组成。考察了7种菌的繁殖能力:50℃下以长庆采油一厂一种原油为碳源进行培养,6~8小时进入对数期,12~14小时进入稳定期;矿化度≤60g/L不影响其生长繁殖,90℃繁殖能力大幅降低。确定了7种菌的最佳配比,用最佳配比混合菌液在50℃驱替饱和原油的岩心,驱出的原油含蜡、黏度、界面张力分别由2.2%、72.8mPa.s、33.7mN/m降至1.8%、61.7mPa.s、18.9mN/m,饱和烃碳数分布移向低碳数方向。该混合菌已用于7口采油井的解堵增产处理,每口井注入菌液1t,培养基1t,7种菌液按最佳配比分7个段塞注入,注菌后有5口井在3~9个月内含水降低,产油量增加,近井地带表皮系数降低,2口井无效。介绍了效果最好的潭15-7井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菌 混合菌 生长繁殖条件 采油井 微生物处理 解堵 表皮系数 长庆安塞油田 微生物采油
下载PDF
安塞油田坪桥难采区油藏特征及开发对策 被引量:7
13
作者 饶巧 李涛 何右安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07-114,共8页
难动用储量多处于各油藏边部,物性变差、丰度低。坪桥难采区长6储层与已开发的坪桥老区相比,碎屑颗粒细,填隙物含量高,物性差,排驱压力、中值压力大,面孔率小(尤其是残余粒间孔少),属于典型的特低渗储层。具有明显的非达西渗流特征,较... 难动用储量多处于各油藏边部,物性变差、丰度低。坪桥难采区长6储层与已开发的坪桥老区相比,碎屑颗粒细,填隙物含量高,物性差,排驱压力、中值压力大,面孔率小(尤其是残余粒间孔少),属于典型的特低渗储层。具有明显的非达西渗流特征,较大的启动压力梯度。同时,黏土矿物的水化分散和微粒运移造成储层的水敏和速敏损害等特点。为减少储层伤害、增加储层渗流能力、建立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运用油藏精细描述技术、井网优化技术、超前注水技术、优化压裂改造方案、黏土稳定剂等技术措施,实施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塞油田 长61油藏 难动用储量 渗流特征 开发对策
下载PDF
安塞油田长6特低渗储层特征 被引量:24
14
作者 李彩云 李忠兴 +1 位作者 周荣安 燕云香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6期30-32,共3页
安塞油田长 6储层属三角洲前缘相沉积砂体 ,储层分布广泛 ,厚度稳定 ,为正反旋回砂体叠加沉积 ,是一个典型的特低渗透油藏 .通过大量的室内分析资料 ,对储层的沉积特征、孔隙微观结构特征、物性分布特征以及在纵横向上的差异作了深入的... 安塞油田长 6储层属三角洲前缘相沉积砂体 ,储层分布广泛 ,厚度稳定 ,为正反旋回砂体叠加沉积 ,是一个典型的特低渗透油藏 .通过大量的室内分析资料 ,对储层的沉积特征、孔隙微观结构特征、物性分布特征以及在纵横向上的差异作了深入的分析 ,对渗透率剖面进行了综合分类 .长 6特低渗储层渗透率剖面主要分为三大类 ,不同的剖面类型对油井产量及注水开发效果有不同的影响 .分析可为特低渗油田控水稳油及稳定产量提供可靠的地质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塞油田 特低渗透储层 渗透率剖面 孔隙结构
下载PDF
安塞油田王侯杏坪地区长6下段沉积微相特征与油气分布 被引量:4
15
作者 冷丹凤 王小军 +2 位作者 陈堂锁 李杰 葛小瑞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1期49-53,共5页
根据岩心观察并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粒度分析和测井资料,划分了安塞油田王侯杏坪地区长6油层长62、长63小层沉积微相类型,分析了沉积演化、沉积相与油气分布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湖泊河控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发育水下分流河道... 根据岩心观察并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粒度分析和测井资料,划分了安塞油田王侯杏坪地区长6油层长62、长63小层沉积微相类型,分析了沉积演化、沉积相与油气分布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湖泊河控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前缘席状沙和水下天然堤等沉积微相,骨架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受河道迁徙冲刷影响,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相间分布,形成研究区主要生储盖组合;沉积相对长6油层下段油藏分布起主要控制作用,油气聚集主要受分流河道砂体展布控制,储层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该区今后勘探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6下段 沉积微相 油气分布 安塞油田
下载PDF
安塞油田特低渗微裂缝性油藏合理注水参数 被引量:8
16
作者 杨斌虎 张洪军 罗静兰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0-435,共6页
以安塞油田长6特低渗微裂缝性油藏为例,围绕开发中后期储层特征、水驱油机理的分析,结合矿场试验效果,提出了特低渗微裂缝性油藏周期性注水的开发模式,以提高采收率。并针对周期性注水适用条件、注水时机选择、合理配注量及注水周期等... 以安塞油田长6特低渗微裂缝性油藏为例,围绕开发中后期储层特征、水驱油机理的分析,结合矿场试验效果,提出了特低渗微裂缝性油藏周期性注水的开发模式,以提高采收率。并针对周期性注水适用条件、注水时机选择、合理配注量及注水周期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对合理的计算方法,为特低渗微裂缝性油藏中后期合理注水参数调整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微裂缝性油藏 周期注水 间注周期 注水时机 注水量 长6油层组
下载PDF
安塞油田谭家营油区长2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潜力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志升 付国民 +3 位作者 孟海峰 宋金旺 吴朝会 孙磊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06-111,共6页
以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为主,同时结合综合地质分析方法对安塞油田谭家营油区长2油藏分小层进行了河流相低渗透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分布规律及剩余油潜力研究。认为井网未控制型剩余油、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厚油层顶部滞留型剩余油、层间... 以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为主,同时结合综合地质分析方法对安塞油田谭家营油区长2油藏分小层进行了河流相低渗透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分布规律及剩余油潜力研究。认为井网未控制型剩余油、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厚油层顶部滞留型剩余油、层间干扰型剩余油是主要的剩余油成因类型;长21-2储量动用程度高,但剩余储量的绝对数较大,仍然是开发的主力层位,长21-3动用程度很低,但由于存在底水,底水锥进严重,需加强动用程度及开发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 低渗透储层 剩余油 动用程度 安塞油田
下载PDF
安塞油田采出水腐蚀性及缓蚀处理 被引量:8
18
作者 解立春 赵金玲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7-231,共5页
安塞油田采出污水回注处理系统的腐蚀日趋严重。该油田污水产出点分散,污水含油、机杂、细菌多,某些站点含硫化氢多。室内静态测试和现场在线实时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站点污水的腐蚀性大小不同,Z集油站最严重,X集油站次之。对污水腐蚀因... 安塞油田采出污水回注处理系统的腐蚀日趋严重。该油田污水产出点分散,污水含油、机杂、细菌多,某些站点含硫化氢多。室内静态测试和现场在线实时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站点污水的腐蚀性大小不同,Z集油站最严重,X集油站次之。对污水腐蚀因素即溶解氧、二氧化碳、硫化氢、氯离子、温度、pH值及细菌等作了一般性讨论,确定了各个站点的腐蚀因素,包括细菌腐蚀特别是SRB腐蚀、二氧化碳腐蚀、氯离子参与的腐蚀及垢下腐蚀等。为了控制污水处理系统的腐蚀,筛选出了缓蚀剂AD43-1,该剂为含氮长链化合物、烷基磷酸酯、含羧基螯合剂的复合物,加量为30 mg/L;又筛选出了杀菌剂AD52-168(溴基大环化合物和双氮基大分子等的复配物)和QD-707(活性氯和二硫氰基甲烷的复合物),以60 mg/L的加量交替使用,使用周期7天,在W1转油站则使用次氯酸钠发生器杀菌。采用这些杀菌、缓蚀措施后,Z、X、W集油站及W1转油站的污水腐蚀速率均降至0.07 mm/a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采出水 原油集输 回注污水处理 腐蚀因素 腐蚀控制 缓蚀剂 杀菌剂 安塞油田
下载PDF
应用加密钻井提高安塞油田采收率 被引量:2
19
作者 谢正温 刘勇谋 +1 位作者 漆雕良 魏红红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8-70,共3页
通过生产实践证明加密钻井是安塞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一种有效措施,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它的科学性,提出了设计加密井的指导性方针,即在加密钻井前应先进行注采动态分析,认清油藏特征,才能做好加密钻井的工程设计。
关键词 加密钻井 采收率 油田 特低渗油田
下载PDF
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1^1层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赵逸清 张春生 +1 位作者 华磊 卜丽侠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5期4-7,共4页
安塞油田王窑区延长组长611层储层为湖相三角洲前缘砂体,沉积相控制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通过对区储层层内韵律性、层间差异性和平面上砂体连续性的研究,揭示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特,认为鄂尔多斯盆地王窑地区储层长611层段平面非均质性较... 安塞油田王窑区延长组长611层储层为湖相三角洲前缘砂体,沉积相控制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通过对区储层层内韵律性、层间差异性和平面上砂体连续性的研究,揭示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特,认为鄂尔多斯盆地王窑地区储层长611层段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层内非均质性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塞油田 王窑区 储层 渗透率 非均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