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a modified surgical position in anterior approach for total 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被引量:3
1
作者 Wen-Xiu Hou Hao-Xuan Zhang +2 位作者 Xia Wang Hai-Ling Yang Xiao-Rong Lua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0年第1期38-45,共8页
BACKGROUND Total 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TDR)has been considered a safe and effective alternativ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and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that have failed to improve with... BACKGROUND Total 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TDR)has been considered a safe and effective alternativ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and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that have failed to improve with conservative methods.Positioning the surgical patient is a critical part of the procedure.Appropriate patient positioning is crucial not only for the safety of the patient but also for optimizing surgical exposure,ensuring adequate and safe anesthesia,and allowing the surgeon to operate comfortably during lengthy procedures.The surgical posture is the traditional position used in anterior cervical approach;in general,patients are in a supine position with a pad under their shoulders and a ring-shaped pillow under their head.AIM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the use of a modified surgical position versus the traditional surgical position in anterior approach for TDR.METHODS In the modified position group,the patients had a soft pillow under their neck,and their jaw and both shoulders were fixed with wide tape.The analyzed data include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position setting time,total operation time,and perioperative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RESULTS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fore and after body positioning in both groups(P>0.05).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osition group,the modified position group show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longer position setting time(P<0.05).However,the total operation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the modified posi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osition group(P<0.05).CONCLUSION The clinical outcomes indicated that total operation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ere relatively lower in the modified position group than in the traditional position group,thus reducing the risks of surgery while increasing the position setting time.The modified surgical position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be used in anterior approach for TDR surg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erior approach Surgical position Total 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cervical spondylosis
下载PDF
Lumbar Facet Cyst Causing S1 Radiculopathy with Concomittent Acute on Chronic Cervical Prolapse Intervertebral Disc, a Rare Case Report
2
作者 Tan Wei How Ed. Simor Khan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21年第7期59-66,共8页
Tandem spinal stenosis is described as concurrent symptomatic cervical and lumbar spinal stenosis.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includes neurogenic claudication, gait disturbance, myelopathy and polyradicuopathy in both ... Tandem spinal stenosis is described as concurrent symptomatic cervical and lumbar spinal stenosis.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includes neurogenic claudication, gait disturbance, myelopathy and polyradicuopathy in both upper and lower limbs. A 43-year-old female presented with predominant low back pain with right S1 radiculopathy leading to diagnosis of synovial facet cyst of lumbar spine. She was managed surgically after medical treatment failed. After 1 week post operatively, she presented with severe neck pain with left radiculopathy. MRI revealed acute on chronic cervical prolapsed intervertebral disc, cervical decompression surgery proceeded. Post operative improvement was noted on follow up. We report a case of tandem spinal stenosis, which both of the pathologies were managed with endoscopic appro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 Prolapse intervertebral disc Facet Cyst RADICULOPATHY 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
下载PDF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患者颈椎挥鞭样损伤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章凯 蔡凯文 +4 位作者 罗科锋 卢斌 张威 陆继业 蒋国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41-447,共7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因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患者遭受颈椎挥鞭样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0例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因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患者遭受颈椎挥鞭样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0例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5~75岁(53.6±13.6岁)。根据术前颈椎MRI T2加权相中矢状位上目标节段纤维性椎管最小矢状径分为狭窄组(最小矢状径≤13mm,32例)和非狭窄组(最小矢状径>13mm,18例),两组间年龄及性别无统计学差异。狭窄组随访25.6±7.4个月,非狭窄组27.4±8.3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ASIA评分的总分、感觉评分、运动评分,计算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和末次随访时的手术改善率,记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SIA评分总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上肢运动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下肢运动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IA感觉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个月狭窄组与非狭窄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37.3%和55.9%,术后1年分别为61.3%和73.6%,末次随访分别为77.3%和91.1%,上述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狭窄组手术改善率为88%(28/32),非狭窄组为(94%)(1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出现4例颈部轴性疼痛;狭窄组13例、非狭窄组11例术后出现吞咽疼痛或吞咽异物感,行对症治疗后改善;狭窄组出现1例椎前血肿和2例C5神经根麻痹,经神经营养、消肿等对症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摔倒等意外突发事件。结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但外伤前合并有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的患者术后短期疗效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脊髓损伤 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颈椎间盘突出 挥鞭样损伤 颈椎椎管狭窄
下载PDF
颈椎连续三节段Hybrid手术与融合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周维 张亚丽 +4 位作者 戎鑫 黄康康 张小刚 刘浩 靳忠民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5-51,共7页
目的 比较颈椎连续三节段Hybrid手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人工颈椎间盘置换(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与三节段ACDF对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基于CT数据建立C1~T1颈胸椎有限... 目的 比较颈椎连续三节段Hybrid手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人工颈椎间盘置换(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与三节段ACDF对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基于CT数据建立C1~T1颈胸椎有限元模型,通过植入Prestige LP和Zero-P假体模拟3种模型,包括两种Hybrid模型(AFA:C3~4、C5~6节段植入Prestige LP,C4~5节段植入Zero-P;FAF:C3~4、C5~6节段植入Zero-P,C4~5节段植入Prestige LP)和三节段ACDF模型(FFF)。比较各模型前屈、后伸、侧弯以及轴向旋转时相邻节段及整体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以及相邻节段椎间盘内压力(intradiscal pressure,IDP)及小关节接触力(facet contact force,FCF)的变化。结果 AFA模型相邻节段及整体ROM都更接近完整模型,FAF、FFF模型相邻节段ROM最大增幅分别为15.0%和23.4%。AFA、FAF、FFF模型相邻节段最大IDP最大增幅分别为19.0%、66.7%、147.6%,FCF最大增幅分别为17.4%、55.7%、80.1%。结论 研究结果为三节段Hybrid手术治疗连续三节段颈椎病提供生物力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brid手术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 颈椎间盘置换 三节段颈椎病
下载PDF
前后路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郭向飞 孙海燕 +1 位作者 庞金磊 霍岩松 《中国医药》 2023年第5期700-703,共4页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CD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20年2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CDH患者9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前后路联合...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CD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20年2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CDH患者9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前后路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前路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以及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颈椎活动度。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7)。术后1个月,2组VAS、NDI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1.0±0.6)分比(1.2±0.7)分、(10.8±1.6)分比(13.1±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189、55.395,均P<0.001);2组颈椎左旋、右旋、前屈及后伸活动度均大于术前,且观察组左旋、右旋、前屈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前后路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CDH,在患者症状及颈椎活动度方面优于前路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突出症 低温等离子射频 前后路联合
下载PDF
3D打印椎间融合器行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研究
6
作者 白长双 张义德 +3 位作者 郭建平 刘权祥 李增新 宋扬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236-239,共4页
目的 评估3D打印椎间融合器行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56例行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30例选择3D打印椎间融合器(3D打印组)进行治疗,26例选择聚醚醚酮(PEEK)椎间融合器(PEEK组)... 目的 评估3D打印椎间融合器行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56例行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30例选择3D打印椎间融合器(3D打印组)进行治疗,26例选择聚醚醚酮(PEEK)椎间融合器(PEEK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价上肢和颈部疼痛改善情况,测量融合节段Cobb角,并计算术后3 d与术前、术后6个月与术后3 d的差值.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3D打印组手术时间少于PEEK组(P<0.05),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EK组术后1例患者发生进食呛咳,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JOA和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较术前Cobb角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3 d两组间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3D打印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与PEEK融合器相当,但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椎间融合 颈椎前路融合手术 颈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颈椎前路Hybrid手术治疗双或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7
作者 吴家昌 方国芳 +4 位作者 赖国华 庄伟达 李修往 王洪 桑宏勋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3年第3期207-212,共6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Hybrid手术治疗双或多节段颈椎病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采用Hybrid手术方式治疗的13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Hybrid手术治疗双或多节段颈椎病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采用Hybrid手术方式治疗的13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采用颈椎X线片及CT扫描三维重建等资料评估置换手术节段活动度、颈椎整体活动度、颈椎间盘假体位置、内固定融合率、异位骨化等影像学指标。结果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45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9.12±1.86)°与术前(9.21±1.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整体活动度(39.67±5.57)°较术前(52.12±6.43)°显著减小(P<0.05)。术后1个月随访,VAS评分[(1.37±0.78)分]较术前[(4.85±1.25)分]显著改善(P<0.05)。术后3个月随访,JOA评分[(15.32±1.92)分]较术前[(11.36±2.11)分]显著改善(P<0.05)。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固定节段全部融合,随访期间未见内置物松动和下沉,人工椎间盘位置良好,无异位骨化发生。术后发生近端邻椎病1例。结论颈椎前路Hybrid手术治疗双或多节段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融合节段,保留颈椎活动度。该术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一定的技术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手术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Hybrid手术 颈椎病
下载PDF
颈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8
作者 徐亮 马厦 曾祥一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73-78,共6页
目的 比较颈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前后受压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20年2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前后受压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 目的 比较颈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前后受压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20年2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前后受压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行颈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12个月的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颈椎曲度D值。结果 B组治疗有效率高于A组(P <0.05);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P <0.05),出血量少于B组(P <0.05);B组术后JOA、VAS评分均高于A组(P <0.05);B组术后1周、术后12个月颈椎曲度D值高于A组(P <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 <0.05)。结论 颈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前后受压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有效率更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前后联合入路手术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研究新进展
9
作者 卢炳肖 《智慧健康》 2023年第26期69-72,77,共5页
脊髓型颈椎病作为颈椎病中最严重的类型,与颈椎退行性改变有关,多发于中老年人,可累及相应节段神经,出现感觉、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目前,针对脊髓型颈椎病,临床通常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案可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前路... 脊髓型颈椎病作为颈椎病中最严重的类型,与颈椎退行性改变有关,多发于中老年人,可累及相应节段神经,出现感觉、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目前,针对脊髓型颈椎病,临床通常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案可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前路、后路以及前后路联合三类。文章主要对脊髓型颈椎病的前路、后路手术方案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入路方式 前路手术 后路手术
下载PDF
Zero-P椎间融合术用于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疗效观察
10
作者 张彪 《科技与健康》 2023年第22期15-18,共4页
分析颈前路零切迹(Zero-P)椎间融合术用于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效果。随机将2022年2月—2022年12月期间贵州省德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10)采取颈前路钛板融合器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n=10)采取Zer... 分析颈前路零切迹(Zero-P)椎间融合术用于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效果。随机将2022年2月—2022年12月期间贵州省德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10)采取颈前路钛板融合器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n=10)采取Zero-P椎间融合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术前及术后两组患者JOA评分、疼痛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Cobb角和椎前软组织厚度比较,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优(P<0.05);术后,观察组吞咽困难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发现,颈椎间盘突出患者采取Zero-P椎间融合术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颈椎曲度、椎体间高度及神经功能,缓解患者疼痛,且可以避免患者术后吞咽困难。Zero-P椎间融合术可以作为颈椎间盘突出症首选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ero-P椎间融合术 颈前路钛板融合器内固定 颈椎间盘突出 神经功能 吞咽困难
下载PDF
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29
11
作者 楚磊 陈亮 +4 位作者 汪洋 柯珍勇 陈富 程昀 邓忠良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9-222,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短期疗效。方法: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共对23例患者实施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男性9例,女性14例。C4/5节段3例、C5/6节段15例、C6/... 目的:探讨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短期疗效。方法: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共对23例患者实施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男性9例,女性14例。C4/5节段3例、C5/6节段15例、C6/7节段6例。单节段22例,双节段1例。相应症状均表现为神经根卡压节段性根性疼痛。全麻下患者取俯卧位,在直径6.3 mm经皮内窥镜直视下,采用磨钻去除相应节段上下关节突内侧部分及部分椎板,呈"钥匙孔"样显露,去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减压神经根。记录术前及术后1 d、1周、1月、3月、6月、1年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末次随访Macnab评分。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全部病例得到随访。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VAS分别为(7.35±1.05)、(2.87±0.84)、(1.85±0.42)、(1.72±0.64)、(1.40±0.75)、(0.75±1.58)、(0.77±1.08)分。术后各时间点VAS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5例,良7例,可1例。结论: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安全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 髓核摘取术 颈椎病 后路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34
12
作者 周非非 孙宇 +3 位作者 张凤山 王少波 李迈 潘胜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05-509,共5页
目的:前瞻性分析若干临床因素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5月~2011年9月间接受由同一专业组术者完成的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患者10... 目的:前瞻性分析若干临床因素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5月~2011年9月间接受由同一专业组术者完成的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患者107例,术前均无颈部疼痛、僵硬等轴性症状,均于术后3个月在门诊复查。采用日本骨科协会改良17分评分法(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mJOA)改善率评价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术后新出现的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轴性症状的程度。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术后手术节段曲度、手术节段椎间撑开高度、植骨融合情况、术后项背肌功能锻练及术后围领佩戴时间等八项临床相关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临床因素对术后出现颈部轴性症状的影响。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轴性症状与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关系。结果:本组107例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51例,年龄29-80岁,平均52.2岁。手术节段:单节段49例(45.8%),双节段47例(43.9%),三节段11例(10.3%)。本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时新出现的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6.2%(28/107),VAS平均为4分(2-8分)。所研究的八项临床相关因素中,术后项背肌功能锻练(P=0.0003,OR=185.6)、手术节段术前曲度(P=0.003,OR=8.1)和植骨融合情况(P=0.016,OR=37.1)与术后发生颈部轴性症状有相关性。术后出现新发轴性症状患者术后mJOA评分改善率为58.6%±32.8%,未发生轴性症状患者术后mJOA改善率为65.5%±30.6%,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317)。结论:颈椎前路术后新发颈部轴性症状并不少见。术后项背肌功能锻炼差、术前手术节段后凸和无植骨融合迹象与术后新发轴性症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 颈椎手术 轴性症状 临床因素
下载PDF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被引量:15
13
作者 侯铁胜 刘洪奎 +1 位作者 贾连顺 赵定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16-518,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手术疗法。方法:分析颈椎间盘突出症156例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手术疗效。结果: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分为中央型和侧方型。前者以颈髓受压,后者以神经根受损为主要临床表现。MR...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手术疗法。方法:分析颈椎间盘突出症156例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手术疗效。结果: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分为中央型和侧方型。前者以颈髓受压,后者以神经根受损为主要临床表现。MRI可明确显示其类型。对142例进行术后随访8~88个月(平均42个月),术后优良率为92%(130/142)。结论:MRI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病情较重,尤其中央型突出者及经正规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者应选择以颈前路手术为主的手术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突出 NMR 成像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单纯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矫形手术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 被引量:12
14
作者 钟沃权 姜亮 +5 位作者 孙宇 张凤山 张立 刘晓光 党耕町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5-240,共6页
目的:探讨单纯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矫形手术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我院2005年7月~2008年12月收治重度颈椎后凸畸形(Cobb角>40°)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3~69岁,平均28.75岁。引起颈椎后凸的病因为:先... 目的:探讨单纯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矫形手术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我院2005年7月~2008年12月收治重度颈椎后凸畸形(Cobb角>40°)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3~69岁,平均28.75岁。引起颈椎后凸的病因为:先天性发育畸形4例,神经纤维瘤病3例,退变性后凸2例,创伤性畸形2例,因颈脊膜瘤行后路C2~C5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后凸1例。术前JOA评分7~16分,平均11.6分;后凸Cobb角41°~113°,平均69.7°。均行颈椎矫形手术,其中8例(Cobb角41°~86°,平均58.9°,后凸节段无明显后方骨性融合,JOA评分平均11.9分)行前路手术;4例(3例Cobb角>90°,1例前后方均有明显的骨性融合,Cobb角48°~113°,平均91.3°,JOA评分平均11.0分)行前后路联合手术,一期完成1例,二期完成3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术后Cobb角及随访时的JOA评分、Cobb角变化。结果:8例单纯前路手术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96min,平均术中失血量为520ml;术后2例患者出现肢体肌力下降,其中1例因术后5d内固定松动行手术重置内固定,再手术后肌力恢复到术前,另1例患者经甲强龙冲击治疗后肌力恢复到术前;术后Cobb角平均24.1°,畸形矫正率为59.1%;随访8~60个月,平均27.3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角平均为36.9°,矫形丢失率为36.8%;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1~17分,平均15.1分,改善率为62.7%。4例前后联合入路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420min,平均术中失血量为1088ml;1例患者术后出现肢体肌力下降,经甲强龙冲击治疗后肱二头肌、三角肌肌力仍较术前减弱,其余肌力恢复至术前;术后Cobb角平均32°,畸形矫正率为65.0%;随访6~45个月,平均24.8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角平均为45.5°,矫形丢失率为22.8%;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9~16分,平均13.5分,改善率为41.7%。结论:重度颈椎后凸畸形患者Cobb角40°~90°且无明显后方骨性融合时采用单纯前路矫形手术治疗,Cobb角>90°或前后方结构均有明显的骨性融合时行前后路联合矫形手术治疗,近期疗效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凸畸形 重度 矫形手术 前入路 前后联合入路 疗效
下载PDF
Orion颈前路钢板系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邓展生 孙太存 +5 位作者 朱勇 龙文荣 李康华 廖前德 张宏其 伍锋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2期22-24,共3页
目的 :研究和评价Orion颈前路钢板系统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 :38例颈椎疾患行颈前路减压、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结果 :1例术后 4个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余37例随访 4~ 16月 ,平均 9.1月 ,... 目的 :研究和评价Orion颈前路钢板系统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 :38例颈椎疾患行颈前路减压、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结果 :1例术后 4个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余37例随访 4~ 16月 ,平均 9.1月 ,脊髓功能皆有不同程度恢复 ,植骨均融合 ,6例钢板或螺钉位置不理想 ,无钢板螺钉松动 ,滑脱、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Orion颈前路钢板系统是目前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后稳定颈椎较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其坚强的内固定和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 ,为促进植骨融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前路手术 ORION钢板 内固定
下载PDF
临床护理路径在颈椎前路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与评价 被引量:20
16
作者 张英 孙巍 +2 位作者 沈谢冬 戴晓洁 张晓萍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23-624,共2页
目的设计适用于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评价临床护理路径在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1~12月,长征医院骨科收治的126例拟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3例),观察组按照... 目的设计适用于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评价临床护理路径在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1~12月,长征医院骨科收治的126例拟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3例),观察组按照自制的临床护理路径观察表进行围术期处理,对照组按照常规医嘱进行围术期处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检查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医疗费用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的改变。结果观察组术前检查时间及住院天数明显较对照组短,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疗费用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的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按照自制的临床护理路径观察表对颈椎前路手术患者进行围术期处理可降低患者术前检查时间、减少住院天数和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手术 临床护理路径 围手术期 护理质量
下载PDF
颈侧方切口甲状腺手术的步骤及要点 被引量:9
17
作者 邬一军 朱峰 +6 位作者 沈亦斌 方云 朱丽娴 何琦文 潘俊 陈凌慧 田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01-706,共6页
颈侧方切口甲状腺手术采用颈侧方切口,利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肌间的天然解剖间隙作为入路,从带状肌与颈动脉鞘之间进入甲状腺术区,首先辨识喉返神经及上下位甲状旁腺,离断上极血管,再分离Berry韧带,离断峡部,最后切除甲状腺。该... 颈侧方切口甲状腺手术采用颈侧方切口,利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肌间的天然解剖间隙作为入路,从带状肌与颈动脉鞘之间进入甲状腺术区,首先辨识喉返神经及上下位甲状旁腺,离断上极血管,再分离Berry韧带,离断峡部,最后切除甲状腺。该手术可以避免传统手术对颈前区皮肤肌肉组织的创伤,患者术后颈部压迫感和吞咽牵拉感明显缓解。颈侧方切口甲状腺手术操作快捷,临床效果良好。本文介绍如何规范化地操作及手术注意事项等,以期更好普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侧方切口 胸锁乳突肌肌间入路 甲状腺手术 颈前区功能保护 手术要点
下载PDF
颈前路椎间过度撑开与术后颈肩痛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0
18
作者 于淼 王少波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57-260,共4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过度撑开与术后颈肩痛的相关性。方法:65例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手术的患者,根据手术节段分为单节段、双节段和三节段组,统计每组术后出现和未出现颈肩痛患者的椎体间高度和成角变化、颈部VAS疼痛评分...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过度撑开与术后颈肩痛的相关性。方法:65例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手术的患者,根据手术节段分为单节段、双节段和三节段组,统计每组术后出现和未出现颈肩痛患者的椎体间高度和成角变化、颈部VAS疼痛评分和NDI(颈椎功能指数)评分情况,分析出现颈肩痛与颈部长度和术中是否切开后纵韧带的相关性,同时观察术后颈肩痛的性质、部位、诱发因素、持续时间、缓解时间和方法。结果:在各组中,术后出现和未出现颈肩痛患者颈部VAS疼痛评分和NDI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节段手术患者椎间成角变化,双节段和三节段手术患者椎间高度变化在有症状和无症状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颈部长度以及术中是否切开后纵韧带与术后颈肩痛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术后颈肩痛多为无明显诱因局部不适疲劳感,多位于颈中线两侧,出现时间多为术后6h内,每次持续时间约为30min,服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在术后约1.8个月缓解。结论:颈前路术中椎间过度撑开致术后椎间隙高度增加过多或椎间成角过大与术后颈肩部疼痛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入路 颈椎手术 椎间撑开 颈肩痛
下载PDF
经后外侧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7
19
作者 施建党 岳学锋 +3 位作者 王骞 牛宁奎 丁惠强 王自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04-911,共8页
目的:观察经后外侧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47例单节段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经后外侧入路组26例,经侧前方入路组21... 目的:观察经后外侧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47例单节段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经后外侧入路组26例,经侧前方入路组21例.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病程、病变节段、突出类型、脊髓受压情况、临床表现、随访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术前及术后3d、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Otani分级评定其临床疗效,采用改良胸脊髓神经功能JOA评分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影像学测算椎管矢状径残余率评估椎管减乐程度,CT薄层扫描审建评估椎间融合情况,动态X线片对固定情况进行评估。结果:经后外侧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均优于经侧前方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侧前方入路组术后发生胸腔积液4例、肺炎4例、脑脊液漏2例、肠麻痹5例,经后外侧入路组术后无上述并发症出现.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Otani分级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d经后外侧入路组VAS评分优于经侧前方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疼痛、神经功能及椎管有效容积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VAS评分、JOA评分、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和椎管矢状径残余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T三维重建显示两组椎间融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X线片检查脊柱连续性及稳定性良好,无钉棒断裂和松动现象,椎间高度无明显丢失,椎体间cage无下陷及移位。结论:后外侧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间盘突出症 椎管减压 椎间融合术 后外侧入路 侧前方入路
下载PDF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被引量:6
20
作者 柳达 贾长青 +3 位作者 许晓军 梁峰 巴根 付勤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Mobi—C颈椎人工间盘置换(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与传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 目的:探讨Mobi—C颈椎人工间盘置换(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与传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27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8例,女9例,年龄30-62岁,平均46.7岁。其中12例采用CADR治疗(CADR组),15例采用ACDF治疗(ACDF组)。所有患者有颈肩部及上肢疼痛麻木,病程1~13个月,平均2.4个月。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均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价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应用Odom标准评价术后疗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记录疼痛级别,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定。结果:27例患者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6-30个月)。术后1周CADR组优10例,良2例,ACDF组优5例,良10例,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6.75,P=0.019);末次随访时CADR组优10例,良2例,ACDF组优12例,良3例,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049,P=1.000)。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上肢VAS评分均明显缓解(P〈0.05)。术后1周:CADR组颈部VAS评分由术前的3.58±0.79下降至0.58±0.51(P〈0.05),NDI指数由术前的(23.42±6.36)分下降至(5.42±1.68)分(P〈0.05),而ACDF组下降不明显。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颈部VAS评分、NDI指数及SF-36生活质量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Mobi—C CADR保留了减压节段的运动,允许患者迅速恢复正常的活动,术后早期即可显示明显疗效,且疗效稳定维持,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椎间盘移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