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moral notch cleaning i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 new instrument
1
作者 Miroslav Z. Milankov Natasa Miljkovic Zoran Gojkovic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0年第4期359-360,共2页
This article describes using of this new, improvised instrument that enables better removal of ACL remnants, increased visibility of the intercondylar notch, precise location of the femoral tunnel and by doing this sh... This article describes using of this new, improvised instrument that enables better removal of ACL remnants, increased visibility of the intercondylar notch, precise location of the femoral tunnel and by doing this shor- tens the operative time. Also, the use of this instrument is cost beneficial, because it decreases the number of disposable shaver tips used and can decrease the cost of the procedure which is important for countries with poor econom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erior CRUCIATE RECONSTRUCTION FEMORAL NOTCH CLEANING Improvised instrument
下载PDF
Single-stage anterior debridement and reconstruction with tantalum mesh cage for complicated infectious spondylitis 被引量:3
2
作者 Shih-Chieh Yang Hung-Shu Chen +1 位作者 Yu-Hsien Kao Yuan-Kun Tu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7年第9期710-718,共9页
AIM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results of patients with complicated infectious spondylitis treated with single-stage anterior debridement and reconstruction using tantalum mesh cage(TaMC) followed by im... AIM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results of patients with complicated infectious spondylitis treated with single-stage anterior debridement and reconstruction using tantalum mesh cage(TaMC) followed by immediate instrumentation.METHODS Single-stage radical debridement and subsequent reconstruction with TaMC instead of autograft or allograft were performed to treat 20 patients with spinal deformity or instability due to complicated infectious spondylitis. Clinical outcomes were assessed by careful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regular serological tests to determine the infection control. In addition, the visual analog score(VAS), neurologic status, length of vertebral body reconstruction, and the correction of sagittal Cobb angle on radiography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The conditions of the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based on the modified Brodsky's criteria.RESULTS The average VAS sco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the surgery(from 7.4 ± 0.8 to 3.3 ± 0.8, P < 0.001). The average Cobb angle correction was 14.9 degrees. The neurologic status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he surgery(P = 0.003). One patient experienced refractory infection and underwent additional debridement. Eighteen patients achieved good outcome based on the modified Brodsky's criteria an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after the surgery(P < 0.001). No implant breakage orTaMC dislodgement was found during at least 24 mo of follow-up.CONCLUSION Single-stage anterior debridement and reconstruction with TaMC followed by immediate instrumentation could be an alternative method to manage the patients with spinal deformity or instability due to complicated infectious spondylit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erior reconstruction COMPLICATED INFECTIOUS SPONDYLITIS instrumentation Spinal deformity TANTALUM MESH CAGE
下载PDF
Anterior vertebral body tethering for idiopathic scoliosis in growing children:A systematic review
3
作者 Davide Bizzoca Andrea Piazzolla +3 位作者 Lorenzo Moretti Giovanni Vicenti Biagio Moretti Giuseppe Solarino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2年第5期481-493,共13页
BACKGROUND The management of idiopathic scoliosis(IS)in skeletally immature patients should aim at three-dimensional deformity correction,without compromising spinal and chest growth.In 2019,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 BACKGROUND The management of idiopathic scoliosis(IS)in skeletally immature patients should aim at three-dimensional deformity correction,without compromising spinal and chest growth.In 2019,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approved the first instrumentation system for anterior vertebral body tethering(AVBT),under a Humanitarian Device Exception,for skeletally immature patients with curves having a Cobb angle between 35°and 65°.AIM To summarize current evidence about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VBT in the management of IS in skeletally immature patients.METHODS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21,Ovid 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 and PubMed were searched to identify relevant studies.The 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the studies was evaluated and relevant data were extracted.RESULTS Seven clinical trials recruiting 163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present review.Five studies out of seven were classified as high quality,whereas the remaining two studies were classified as moderate quality.A total of 151 of 163 AVBT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in the thoracic spine,and the remaining 12 tethering in the lumbar spine.Only 117 of 163(71.8%)patients had a nonprogressive curve at skeletal maturity.Twenty-three of 163(14.11%)patients required unplanned revision surgery within the follow-up period.Conversion to posterior spinal fusion(PSF)was performed in 18 of 163(11%)patients.CONCLUSION AVBT is a promising growth-friendly technique for treatment of IS in growing patients.However,it has moderate success and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revision and conversion to PS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iopathic scoliosis Spinal growth modulation anterior spinal instrumentation Curve correction anterior vertebral body tethering Paediatric spine Growing spine Skeletally immature patients Growth-friendly spinal implants
下载PDF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移植病灶区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随访观察 被引量:9
4
作者 陈非凡 张泽华 +6 位作者 李建华 罗飞 周强 谢肇 何清义 代飞 许建中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67-1271,共5页
目的探讨经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对脊柱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同种异体髂骨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科诊断为脊柱结核患者病例资料,严格按手术指征筛选出适合采用经前路一期... 目的探讨经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对脊柱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同种异体髂骨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科诊断为脊柱结核患者病例资料,严格按手术指征筛选出适合采用经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患者共60例,植骨材料选择同种异体髂骨块。术后继续标准化抗结核化疗方案12~18个月,同时佩戴支具3~6个月;随访9~36(22.80±7.71)个月,定期复查CRP、ESR,监测肝肾功;观察X线、CT、MRI等影像学改变。根据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影像学资料分析畸形矫正度数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脊髓血管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切口均一期愈合。根据Bridwell标准,骨融合时间9个月至1年,达到Ⅰ级骨性融合标准56例,Ⅱ级骨性融合标准4例。术后半年内血沉逐渐恢复,末次随访ESR均在正常范围(0~20 mm/h);术后融合节段Cobb’s角丢失2.38°±1.86°。结论在有效的抗结核化疗基础上,通过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应用同种异体髂骨块作为椎间植骨材料,可摆脱供骨区并发症困扰,有效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种异体骨 脊柱结核 前路内固定
下载PDF
前路减压融合结合前路或后路固定治疗严重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被引量:15
5
作者 元虎 郑光彬 +2 位作者 陈继良 黄雄延 金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1041-1044,共4页
[目的]评价经前路减压融合结合前路或后路固定治疗严重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在不同条件下其适应证的选择。[方法]采用爆裂性骨折的Den is分类,对28例严重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实施经前路减压融合结合前路或后路固定进行... [目的]评价经前路减压融合结合前路或后路固定治疗严重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在不同条件下其适应证的选择。[方法]采用爆裂性骨折的Den is分类,对28例严重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实施经前路减压融合结合前路或后路固定进行治疗。28例患者中单一节段椎体骨折为25例,2个相邻段椎体骨折为2例,隔1个椎体发生2个节段椎体骨折为1例,椎体的破坏程度采用M cCorm ack的LSC评分。[结果]26例获得随访,病人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VAS评分改善),椎体高度和形态得到明显恢复(Cobb′s角平均改善14.5°)。经术后平均21.5个月随访,疼痛均消失,椎体间支撑植骨愈合好,无Cobb′s角加大,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经前路减压融合结合前路或后路固定术能即时增加脊柱前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压充分,在椎体间支撑植骨的同时结合各种内固定,使患者早期活动,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前路融合 固定
下载PDF
一期前路手术治疗脊柱角状后凸畸形 被引量:10
6
作者 海涌 陈志明 +3 位作者 马华松 邹德威 周雪峰 白克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15-217,共3页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松解、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999年9月至2003年5月23例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男9例,女14例,平均年龄27岁。先天性脊柱后凸14例,脊柱结核后凸畸形5例...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松解、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999年9月至2003年5月23例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男9例,女14例,平均年龄27岁。先天性脊柱后凸14例,脊柱结核后凸畸形5例,外伤后脊柱后凸畸形4例。后凸Cobb角平均76°。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期前路松解或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及钉-棒系统矫形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安全完成手术,无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等严重手术并发症,后凸平均矫正47°(矫正率61.8%)。术后随访平均24个月,植骨节段全部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4.2个月。随访中82.6%的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结论:一期前路手术可有效地矫正脊柱角状后凸畸形,同时能行椎管减压和重建脊柱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 脊柱融合术 前路减压 内同定
下载PDF
胸椎结核治疗的术式选择:81例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崔旭 马远征 +4 位作者 陈兴 才晓军 郭立新 薛海滨 胡明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2年第10期755-760,共6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成人胸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探讨胸椎结核术式选择的适应证。方法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成年胸椎结核患者112例,81例非跳跃性结核患者获得平均37(17~72)个月的随访。其中有23例合并脊髓功...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成人胸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探讨胸椎结核术式选择的适应证。方法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成年胸椎结核患者112例,81例非跳跃性结核患者获得平均37(17~72)个月的随访。其中有23例合并脊髓功能障碍。根据病灶部位和病变程度采用5种手术方式:A组(18例),胸廓内胸膜外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21例),经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C组(10例),胸膜外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D组(27例),后路固定一期或二期前路经胸或胸膜外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E组(5例),上胸段结核胸骨柄或胸骨劈开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1)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间A,B,c,D,E组分别为3.5,3.0,3.0,4.5,4.0h;术中平均出血量A,B,C,D,E组分别为350,450,300,640,600ml。(2)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率:A组(47.5±11.8)%,B组(46.9±10.2)%,C组(59.9±17.4)%,D组(61.7±18.6)%,E组(44.1±8.7)%。(3)末次随访时矫正角度丢失率:A组(64.2±19.1)%,B组(63.8±18.1)%,C组(56.9±11.8)%,D组(53.6±15.6)%,E组(63.5±17.1)%。23例伴有脊髓压迫症状的患者中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至少提高了一级。结论胸椎结核的术式选择应根据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患者的一般状态而定。老龄患者由于体质差,最好采用胸膜外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固定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及维持矫形方面要优于前路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胸椎 病灶清除术 前路固定 后路固定
下载PDF
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经腹膜后病灶清除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 被引量:25
8
作者 王华锋 杨昌盛 +6 位作者 郑召民 陈嵘 梁珪清 廖忠 梁春祥 王华 王建儒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13-819,共7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经腹膜后病灶清除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2012年10月-2015年3月共收治12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4—77岁(43.9±18.4岁);病变节段位于L4~S1。术前...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经腹膜后病灶清除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2012年10月-2015年3月共收治12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4—77岁(43.9±18.4岁);病变节段位于L4~S1。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2—4周,血沉下降及结核中毒症状改善后,行手术治疗。均为一期后前路手术.即后路微创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后,前路经腹旁正中腹膜后入路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术后继续系统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红细胞沉降率(ESR)、腰椎局部前凸角(local lordotic angle,LLA)。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切除的病灶组织行病理检查,均符合结核改变。手术时间165~380min(268.8±76.7min);出血量160~2500m1(627.5±640.3ml)。共有3例手术相关并发症。均发生于前路手术时,1例为静脉丛撕破,经压迫后止血;2例腹膜撕裂,术中进行修补。随访12~48个月(31.1±9.8个月),12例均获骨性融合,无结核复发征象,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征象。8例术前神经功能损害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前VAS评分为7.1±1.1分,末次随访时为2.1±1.0分;术前ESR为65.8±29.9mrrdh,末次随访时为15.1±8.5mm/h;VAS和ESR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前LLA为3.0°±83°,术后即刻矫正为11.0°±6.0°,末次随访时为10.4°±5.9°;与术前相比较,术后即刻LLA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LLA无明显丢失。结论: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经腹膜后病灶清除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可以显著矫正脊柱畸形并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路经腹膜后入路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需谨慎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腰骶段 前路病灶清除 后路内固定
下载PDF
胸腔镜下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治疗脊柱畸形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冰 吕国华 李启贤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71-74,共4页
目的:评价胸腔镜下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对脊柱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9例脊柱畸形行胸腔镜辅助前路松解及后路脊柱畸形矫形植骨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胸腔镜手术时间平均120min,前路松解、阻滞椎... 目的:评价胸腔镜下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对脊柱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9例脊柱畸形行胸腔镜辅助前路松解及后路脊柱畸形矫形植骨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胸腔镜手术时间平均120min,前路松解、阻滞椎间盘平均4.2个。术后14例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角平均被纠正到29.4°,4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Cobb角平均被纠正到28°,1例胸椎后凸Cobb角被纠正到58.5°。术后平均随访17.5个月,无矫正度的丢失和其它神经系统及血管损伤并发症。结论:胸腔镜辅助前路脊柱松解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联合后路矫形治疗脊柱畸形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脊柱畸形 前路 后路 矫形 融合
下载PDF
前路器械内固定手术矫治脊椎侧凸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良安 陈之白 周可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06-107,共2页
作者从1979年开始使用戴瓦氏手术,1983年开始使用斯伍基氏手术,至1994年共做57例(男性28例,女性29例),年龄为9~28岁。手术无死亡。术后并发症戴瓦氏手术:1例截瘫,2例椎体骨折伴螺丝钉拔出,2例螺丝钉... 作者从1979年开始使用戴瓦氏手术,1983年开始使用斯伍基氏手术,至1994年共做57例(男性28例,女性29例),年龄为9~28岁。手术无死亡。术后并发症戴瓦氏手术:1例截瘫,2例椎体骨折伴螺丝钉拔出,2例螺丝钉折断,2例金属缆折断;斯伍基氏手术,1例杆折断,2例切口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器械 脊椎侧凸 并发症 预防
下载PDF
前路胸腔镜矫形内固定对特发性脊柱侧凸躯干旋转的矫正效果 被引量:3
11
作者 彭焰 黄东生 王其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4-117,共4页
【目的】比较前路胸腔镜矫形内固定与后路矫形内固定加胸廓成形术对特发性脊柱侧凸剃刀背畸形的矫正效果。【方法】对36例行前路胸腔镜矫形内固定及29例后路矫形内固定加胸廓成形术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随访,通过脊柱侧凸测量尺测... 【目的】比较前路胸腔镜矫形内固定与后路矫形内固定加胸廓成形术对特发性脊柱侧凸剃刀背畸形的矫正效果。【方法】对36例行前路胸腔镜矫形内固定及29例后路矫形内固定加胸廓成形术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随访,通过脊柱侧凸测量尺测量术前及术后3、6、12和24月躯干旋转度(ATR),比较两组对剃刀背畸形矫形的效果。通过Nash&Moe方法测量胸腔镜组胸段顶椎旋转术前及术后矫正效果。【结果】术前胸腔镜组胸段平均ATR为(12.8±3.3)°,腰段平均ATR为(4.9±4.6)°。后路手术组胸段平均ATR为(13.4±3.8)°,腰段平均ATR为(5.0±4.4)°。术后3、6、12和24月随访时胸段平均ATR矫正率胸腔镜组为64%、58%、61%、59%,后路手术组为60%、56%、43%、53%。腰段平均ATR矫正率胸腔镜组为66%、42%、43%、50%,后路手术组为40.8%、51.9%、43.9%、53%。两组结果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胸腔镜组胸段顶椎旋转度术前平均(2.0±0.5)°,末次随访为(0.4±0.6)°。【结论】前路胸腔镜矫形内固定术可以达到与传统后路矫形内固定加胸廓成形术对躯干旋转相若的矫形效果。其剃刀背畸形的矫形原理与胸腰段前路内固定术相似,均通过对椎体的去旋转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胸腔镜手术 躯干旋转畸形 前路胸腔镜矫形内固定
下载PDF
颈前路蝶型钢板的有限元法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美超 黄文华 +2 位作者 王柏川 赵卫东 钟世镇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2001年第6期750-751,755,共3页
从临床应用出发,利用有限元法对颈前路蝶型钢板进行生物力学模拟分析,求解钢板各部分应力、应变分布,并与疲劳实验的结果对比,得到了与其一致的易断裂部位预测,并弥补了其内部细节与过程分析的不足。
关键词 颈前路蝶型钢板 有限元法 分析 骨科器械
下载PDF
一期病灶清除及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被引量:5
13
作者 辛兵 周冰 郭开今 《实用骨科杂志》 2007年第9期519-522,共4页
目的探讨前路内固定技术在治疗胸腰椎结核中的临床意义,并对其手术时机、手术指征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对2001年3月至2005年12月收治胸腰椎结核患者42例进行随访分析,42例患者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22-58岁,平均37.6岁。病灶累及2个椎... 目的探讨前路内固定技术在治疗胸腰椎结核中的临床意义,并对其手术时机、手术指征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对2001年3月至2005年12月收治胸腰椎结核患者42例进行随访分析,42例患者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22-58岁,平均37.6岁。病灶累及2个椎体28例,3个椎体14例。手术方式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Z-P late内固定术,术后三联抗结核治疗1年。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年,以植骨融合情况及神经功能分级作为主要观测指标。结果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无局部复发。除4例脊髓功能无明显恢复外,38例患者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个月。脊柱后凸角平均矫正10°。随访未出现明显后凸畸形加重及矫正角度丢失。结论在严格手术指征的前提下一期病灶清除减压、植骨并应用前路内固定器,能够早期重建脊椎稳定性,矫正脊柱畸形,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胸腰椎 结核 前路内固定
下载PDF
颈椎前路静力性与动力性钉板系统在三柱不稳定损伤中生物力学性能的比较 被引量:7
14
作者 樊健 赵剑 +5 位作者 邵菁菁 刘璠 管国平 邵云伟 张辉 王以进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年第4期265-267,共3页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静力性、动力性钉板系统在三柱屈曲牵张型不稳定损伤中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为临床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6具小牛颈椎标本,在C4、5节段制作屈曲牵张损伤模型,切除椎间盘、植骨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Orion、Codman...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静力性、动力性钉板系统在三柱屈曲牵张型不稳定损伤中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为临床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6具小牛颈椎标本,在C4、5节段制作屈曲牵张损伤模型,切除椎间盘、植骨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Orion、Codman、Window钢板螺钉固定,分别测定正常颈椎及固定后脊柱在前屈、后伸、旋转运动时的稳定性并与正常标本比较。结果3种钢板固定后的活动度(ROM)与正常颈椎相比要大。其中Orion在前屈、后伸、侧屈与正常相比无显著的差异(P>0.05);Codman和Window在前屈、后伸时与正常相比有显著的差异(P<0.05);Codman在侧屈时正常相比无显著的差异(P>0.05),Window侧屈时与正常相比有显著的差异(P<0.05);3种钢板在旋转时与正常相比均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在三柱屈曲牵张型不稳定损伤的模型中,前路静力化固定相对稳定,动力化固定可能降低一定的固定强度,尤其是选择平移类设计的钢板固定应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前路钢板 动力固定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前路植骨加Z-plate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建炜 董启榕 +1 位作者 成红兵 王以进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0-102,共3页
目的对椎体间植骨加Z_plate内固定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采用新鲜成人胸腰椎标本(T12-S1)10具,制成前、中柱损伤模型,分别以Z_plate和椎体间模拟植骨后加Z_plate固定,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研究,并应用于临床。结果椎体间植骨加Z_pl... 目的对椎体间植骨加Z_plate内固定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采用新鲜成人胸腰椎标本(T12-S1)10具,制成前、中柱损伤模型,分别以Z_plate和椎体间模拟植骨后加Z_plate固定,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研究,并应用于临床。结果椎体间植骨加Z_plate固定比单纯Z_plate固定脊柱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前路植骨加Z_plate固定可以加强失稳脊柱的稳定性,对损伤脊柱的重建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植骨 前路内固定器 生物力学 治疗
下载PDF
三种胸腰椎前路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建炜 成红兵 +2 位作者 王以进 潘臣中 王洪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93-95,共3页
目的 :对三种胸腰椎前路内固定器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 :采用新鲜成人胸腰椎标本 (T12 ~S1) 15具 ,制成前、中柱损伤模型 ,分别以DunnⅢ、NTP、Z plate固定 ,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研究。结果 :胸腰椎骨折采用三种前路内固定器固... 目的 :对三种胸腰椎前路内固定器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 :采用新鲜成人胸腰椎标本 (T12 ~S1) 15具 ,制成前、中柱损伤模型 ,分别以DunnⅢ、NTP、Z plate固定 ,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研究。结果 :胸腰椎骨折采用三种前路内固定器固定后 ,在脊柱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方面 ,NTP、Z plate均优于DunnⅢ (P <0 0 5 ) ,而NTP和Z plate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结论 :NTP和Z plate系统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学 ,能有效恢复失稳脊柱的稳定性 ,是较为理想的前路内固定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内固定器 生物力学 胸腰椎骨折 损伤模型
下载PDF
颈椎前路钢板椎间融合器一体化系统置入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远征 隰建成 +3 位作者 陈兴 才晓军 关长勇 全长彬 《创伤外科杂志》 2003年第4期252-255,共4页
目的 评估颈椎前路钢板 椎间融合器一体化系统 (anewanteriorcervicalinstrumentalsys temcombininganintradiscalcagewithanintegratedplate ,PCB) 对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本组 2 2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行前路... 目的 评估颈椎前路钢板 椎间融合器一体化系统 (anewanteriorcervicalinstrumentalsys temcombininganintradiscalcagewithanintegratedplate ,PCB) 对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本组 2 2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行前路减压PCB内固定 ,其中单节段固定 1 6例 ,双节段固定 6例。随访 3~ 1 6个月 ,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和影像学资料作分析评价。结果 未发现术后并发症、螺钉脱出或固定失败。根据JOA评分 ,本组 2 0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2例症状轻度改善 ,总优良率 90 .9%。结论 PCB可提供坚强的内固定和良好的植骨融合环境 ,近期疗效良好 ,技术易于掌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颈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前路钢板-椎间融合器一体化系统
下载PDF
前路Moss Miami器械矫形治疗特发性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明 杨洪平 +6 位作者 倪春鸿 侯铁胜 王善松 白玉树 朱晓东 赵新刚 刘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663-666,共4页
目的:评价Moss Miami前路矫形系统对特发性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的手术效果.方法:对21例胸腰段或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经前路胸腹联合入路行Moss Miami矫形内固定,自体肋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测量手术前后Cobb角以及躯干侧方位移.结果:C... 目的:评价Moss Miami前路矫形系统对特发性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的手术效果.方法:对21例胸腰段或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经前路胸腹联合入路行Moss Miami矫形内固定,自体肋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测量手术前后Cobb角以及躯干侧方位移.结果:Cobb角术前平均53°,术后平均5°,矫正率为90%.上方代偿性胸椎侧凸术前平均17°,术后矫正至平均5°.下方代偿性腰骶椎侧凸术前平均43°,术后自发矫正至19°.随访12~24个月,Cobb角平均丢失19.7°,胸腰段(T11~L1)术前平均前凸0.3°(0~4°),术后平均后凸3°(0~5°).躯干侧方位移从术前平均26mm矫正至术后5mm.1例术后出现一侧下肢交感神经切断症状,2例术后并发气胸.无感染、截瘫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Moss Miami前路器械具有操作简单和低切迹的优点.棒的预弯、去旋转矫形、正确选择螺钉置入部位和椎间植骨可防止固定节段后凸畸形的形成.对Risser征小于4度的患者应密切观察上方代偿性胸椎侧凸进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Moss-Miami矫形系统 前路手术 植骨融合术 手术方法 术后处理
下载PDF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笼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结核 被引量:15
19
作者 沈生军 官众 +2 位作者 任磊 赵宇 杨杰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12-616,共5页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钛笼植骨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的疗效。方法:2006年12月~2010年7月手术治疗下颈椎结核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42~71岁,平均52.1岁。病灶累及2个椎体者7例,其中C3~C4 1例,C4~C5 1例,C5~C6 3例,C6~...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钛笼植骨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的疗效。方法:2006年12月~2010年7月手术治疗下颈椎结核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42~71岁,平均52.1岁。病灶累及2个椎体者7例,其中C3~C4 1例,C4~C5 1例,C5~C6 3例,C6~C7 2例;累及3个椎体者3例,均为C5~C7。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颈部疼痛、低热、盗汗,6例患者伴有四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神经功能按Frankel评级:B级1例,C级2例,D级3例,E级4例。5例伴有寒性脓肿,脓液均未穿破后纵韧带。术前后凸Cobb角10°~30°(19.1°±5.1°)。术前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至少2周,均采用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钛笼植骨内固定手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6~12个月。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大血管、脊髓、食道、气管损伤。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感染及窦道形成。随访10~24个月,平均14.5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均改善,伴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从B级恢复到D级,其余均恢复至E级。颈椎后凸畸形矫正良好,术后1周后凸Cobb角为0°~5°(2.9°±1.6°),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为0°~7°(4.7°±2.3°),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均显示良好的骨性融合征象,末次随访时钛笼植骨与上下椎体间完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脱落、折断等并发症。结论:在规范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钛笼植骨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下颈椎 一期病灶清除术 钛笼植骨 内固定
下载PDF
两种矫形方法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兴 邱勇 +5 位作者 朱锋 朱泽章 钱邦平 刘臻 郭倞 吕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1-205,共5页
目的:比较单纯后路矫形术和一期前路松解、Halo-股骨髁上牵引加二期后路矫形术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脊柱外科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有完整影像学资料、Cobb角65°~90°的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 目的:比较单纯后路矫形术和一期前路松解、Halo-股骨髁上牵引加二期后路矫形术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脊柱外科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有完整影像学资料、Cobb角65°~90°的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0例,年龄20~30岁,平均23.4岁。均为初次手术,术前无神经损害。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两组,行单纯后路矫形术的14例患者为A组,行一期前路松解、Halo-股骨髁上牵引及二期后路矫形术的16例患者为B组。两组患者术前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年龄、性别比、侧凸类型相匹配。随访时间为12~72个月,平均40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侧凸矫正率和冠状面平衡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A组分别为6.7±1.2h和24±18d,B组分别为9.9±1.4h和41±10d,B组均显著长于A组(P<0.05)。所有病例术后均无瘫痪、呼吸衰竭、死亡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侧凸矫正率A组为(51.3±11.8)%,B组为(64.5±11.6)%,B组显著大于A组(P<0.05);胸椎后凸角、C7中垂线与骶骨中线的距离A组为20.6°±8.4°、1.32±0.65cm,B组为20.4°±6.7°、1.30±0.70cm,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侧凸矫正丢失率为(3.5±2.4)%,B组为(2.8±1.5)%,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案治疗中度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均可获得较好的畸形矫正,一期前路松解、Halo-双侧股骨髁上牵引可以增加侧凸Cobb角矫正率,但是存在显著增加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等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 前路松解术 Halo-股骨髁上牵引 后路矫形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