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age Reconstruction and the Reflection of Values in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Traumatic Memories: A Review of Recent Anti-Japanese War Films and Teleplays in China
1
作者 GAI Qi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5年第2期306-317,共12页
The cosmopolitan cultural behaviors employed by war films and teleplay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traumatic memories are worthy of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However, in present-day China, the quantity of Anti... The cosmopolitan cultural behaviors employed by war films and teleplay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traumatic memories are worthy of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However, in present-day China, the quantity of Anti-Japanese War films and teleplays is abnormally high, and their values deeply enmeshed in a radical nationalism. The result is a general trend towards a "carnival of vengeful images." Given the potential harms implicit in this situation, the question of just what kind of war narratives are appropriate for the contemporary circumstances of globalization should receive serious attention and reconsideration from society at lar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ional traumatic memories anti-japanese war films and teleplays carnival of vengeful images war narratives
原文传递
中国国家级抗战纪念景观类型划分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
作者 石瑜 唐勇 +1 位作者 赵双 张俊杰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88-95,共8页
中国国家级抗战纪念景观是记述抗战史实、缅怀抗战英烈、表达爱国情怀、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选取257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类型学问题,揭示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国家级抗战纪念景观可划分为墓葬... 中国国家级抗战纪念景观是记述抗战史实、缅怀抗战英烈、表达爱国情怀、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选取257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类型学问题,揭示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国家级抗战纪念景观可划分为墓葬,纪念设施,纪念遗址/旧址、综合纪念地等4大主类,以及纪念场馆、烈士陵园、故居等18个基本类型。受山地、河流、城市战略地位、重大战役等自然和人文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控制,沿NE-SW方向延展,“小聚集、大分散”特征显著,形成山西/河北结合部、北京、山东、江苏4个核心聚集区。通过深入揭示类型学与空间分布异质性特征,有望为抗战纪念景观遴选、保护与宣教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型划分 空间分布 纪念景观 抗战 中国
下载PDF
战后日本文学的三重向度:民族主义、国家记忆与文化心理
3
作者 韩旭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19-124,共6页
战后日本文学中民族主义、国家记忆与文化心理这三个重要向度成为反映社会变迁、文化冲突与心理困境的重要载体。文章分析了战后日本文学如何体现对民族身份的认同与反思,以及民族主义情感在文学叙事中的复杂表现,并探讨了国家记忆在战... 战后日本文学中民族主义、国家记忆与文化心理这三个重要向度成为反映社会变迁、文化冲突与心理困境的重要载体。文章分析了战后日本文学如何体现对民族身份的认同与反思,以及民族主义情感在文学叙事中的复杂表现,并探讨了国家记忆在战后日本文学中的重构,探讨了文学作品如何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与解读,塑造和影响了国家的集体记忆。文章聚焦于文化心理层面,揭示了战后日本文学在描绘个体与集体、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时,如何深刻反映了日本人的文化心理状态及其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战后文学 民族主义 国家记忆 川端康成
下载PDF
红色博物馆的时空叙事与记忆场域建构——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为例 被引量:11
4
作者 邹润琪 孙佼佼 +1 位作者 陈盛伟 郭英之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6-51,共16页
红色博物馆作为储存红色记忆的场所和载体,在红色价值传播的过程中具备重要意义,但红色博物馆作为“记忆之场”的建构路径尚待探究。文章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为研究案例,运用叙事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淞沪抗战纪念馆的文本、场景的时... 红色博物馆作为储存红色记忆的场所和载体,在红色价值传播的过程中具备重要意义,但红色博物馆作为“记忆之场”的建构路径尚待探究。文章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为研究案例,运用叙事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淞沪抗战纪念馆的文本、场景的时空叙事以及观众发表的线上游记文本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认为,该纪念馆的物理场域由历史性叙事、创伤性叙事、成就性叙事和反思性叙事4种不同叙事类型构成,在场景时空中依据特定的逻辑进行划分、排列,同时采用多元叙事视角与隐含作者身份进行立场表达与价值生产。游客通过认知记忆、体验记忆以及重构记忆将其精神世界嵌入该红色记忆场域中,成为心理场建构的核心要素。该研究建构了红色博物馆记忆场域的概念模型,认为红色博物馆是一个建立在社会价值理念之上,以时空叙事为核心的物理场域以及以观众为主体的精神世界共同建构而成的心-物交织的场域空间。研究对红色博物馆的发展提出了管理启示,认为红色博物馆应同时注重文本与场景的时空叙事,关注游客对叙事表征的接收内化过程,强调游客的在场体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博物馆 时空叙事 记忆场域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下载PDF
历史记忆与国家意识的联结——东江纵队历史资源保护开发的逻辑、进路探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黄裕 范荟 《惠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9-66,共8页
国家意识是基于政治、历史、文化、民族的价值判断体系,个体对价值判断进行情景化转换的过程离不开历史记忆的承载。东江纵队是粤港两地人民共赴国难的历史文化符号,对于增强国家意识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因此,在东江纵队历史资源保护... 国家意识是基于政治、历史、文化、民族的价值判断体系,个体对价值判断进行情景化转换的过程离不开历史记忆的承载。东江纵队是粤港两地人民共赴国难的历史文化符号,对于增强国家意识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因此,在东江纵队历史资源保护开发的过程中,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理念构建逻辑方向,将其在港澳同胞、爱国侨胞大力支援下,以香港地区为战略基点的粤港一体化抗战中淬炼发展作为叙事主线。以科学保护前提下实现东江纵队历史生动呈现为目标,系统筹划、整体推进粤港两地东江纵队历史资源保护开发,以建设主题公园为载体推进文旅融合,秉持故事化、场景化原则升级展陈空间,以全媒体话语表达革新促进东纵历史宣教传播效能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忆 国家意识 东江纵队 抗战历史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延安作家群的“抗战记忆”述论(1978—2020)
6
作者 梁琚雯 赵学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1-53,共13页
作为抗战时期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镜像,延安作家群的战时记忆具有“史实”和“心灵史”的价值。延安作家群通过对自身抗战记忆的回顾,叙述了在抗战时期个体的心路历程与精神轨迹。他们在长期的身心体验、跨域流动、思想改造以及革命实践... 作为抗战时期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镜像,延安作家群的战时记忆具有“史实”和“心灵史”的价值。延安作家群通过对自身抗战记忆的回顾,叙述了在抗战时期个体的心路历程与精神轨迹。他们在长期的身心体验、跨域流动、思想改造以及革命实践中完成了对自我主体性的重构。面对新时期以来创作者对革命的批判与反思,延安作家群以革命作家的身份自觉,通过对苦难伤痕的自身超越深情地告白革命,打破了这一时期新启蒙话语形态下有关革命与伤痕叙述的二元对立方式。在对革命意义的一路追寻中,抗战记忆所赋予的意义空间也提供了他们对于自我定位和群体身份的确认。就其实质而言,延安作家群的“抗战记忆”是对于其自身革命一生的真诚告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作家群 “抗战记忆” 革命认同 主体超越 身份确认
下载PDF
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与文学(专题讨论)--历史记忆与21世纪的东亚学 被引量:25
7
作者 杨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64-166,共3页
杨义从东亚学的角度阐发了战争的历史记忆,认为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历史记忆,就是从文学与战争的关系中,正视和剖析那场沉重的东亚地图的撕裂和反撕裂的战争,及其至今尚未得到平复的严重的后遗症,从中寻求人类的正义感、责任感民族... 杨义从东亚学的角度阐发了战争的历史记忆,认为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历史记忆,就是从文学与战争的关系中,正视和剖析那场沉重的东亚地图的撕裂和反撕裂的战争,及其至今尚未得到平复的严重的后遗症,从中寻求人类的正义感、责任感民族以及民族和国家之间正常、健康、和好、互惠发展的历史可能性。严家炎探讨了抗战时期启蒙与救亡的关系,认为在抗日战争这个“救亡”的高潮时期,文学中的”启蒙”仍与”抗日”结伴而行,并没有停止。“启蒙”任务后来被取消,真正的原因在革命队伍内部,是封建思想侵袭革命队伍的结果。王富仁一方面分析了战争记忆与战争文学之间的区别,认为战争文学应当是作家从战争记忆中做出的一种人性的反思;另一方面分析了中外战争文学的差异,认为理想的战争文学应当充盈可贵的人类意识和人性意识。黄修己对战争文学做了深刻的反思,认为我们在政治层面上歌颂正义战争的同时,还应该从人性层面上批判战争。战争文学最主要的不是战争中的宣传鼓动作用,而是通过影响人的感情来提升人性。吴福辉提出了“大抗战文学”的概念,并深入分析了五种类型的“战争体验”小说,认为这些作品将战时特殊的体验延伸到对民族性的自省,凝结为战争文学的最好的结晶。刘增杰深入论述了抗战反思文学思潮,认为在这种反思文学中,一类偏重于对现实政治层面弊端进行揭露与鞭挞;另一类则站在人类的立场,从精神层面对民族惰性进行剖析。指出:反思文学是抗战文学结出的最成熟的果实,抗战反思文学中保留着永具活力民族记忆。秦弓将眼光投向了已经淡出人们历史记忆的反映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认为表现正面战场的文学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留下了关于抗战的珍贵的民族记忆。应该珍惜这笔宝贵的文学财富,全面启动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的研究,借以填补现代文学史不应有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 启蒙与救亡 文学与战争的关系 抗战反思文学思潮 正面战场 人类意识 人性意识
下载PDF
战后抗战胜利纪念日述论 被引量:9
8
作者 郭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1-137,共7页
国民党政府为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而制定抗战胜利纪念日,顾名思义,是以此纪念抗战这一伟大的事业,纪念抗战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并以此作为政治宣传重要手段和途径。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纪念日举行了各式各样的纪念仪式活动,象征性地表... 国民党政府为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而制定抗战胜利纪念日,顾名思义,是以此纪念抗战这一伟大的事业,纪念抗战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并以此作为政治宣传重要手段和途径。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纪念日举行了各式各样的纪念仪式活动,象征性地表达出其政治意蕴,但作为社会舆论的媒介,对此纪念日的态度和观感则表现不一。国民党政府领导下的官媒比较认同官方的意识形态,从而进行带有官方和党派色彩的舆论宣传和政治鼓动,但也有一些媒介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现实感、较少偏颇的政治立场,能够对抗战胜利纪念日进行实事求是的评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胜利纪念日 纪念仪式 仪式话语 媒体舆论
下载PDF
声音的风景——北平“笼城”前后 被引量:6
9
作者 袁一丹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6-94,共9页
战争与城市的遭遇,往往被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大叙事所忽略。随着新文化史研究的理论热点由视觉到听觉的转向,从声音的角度切入1937年北平沦陷前后的社会状况,关注的是战争如何侵入北平人的日常生活,为整个城市"调音"。本文借... 战争与城市的遭遇,往往被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大叙事所忽略。随着新文化史研究的理论热点由视觉到听觉的转向,从声音的角度切入1937年北平沦陷前后的社会状况,关注的是战争如何侵入北平人的日常生活,为整个城市"调音"。本文借助乡土志、岁时记、报刊杂志及当事人的追忆,返回历史的现场,发现战争构筑的无形的"音墙"掩盖掉日常生活中"执拗的低音",反而唤起了声音中的地方记忆与国家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平 沦陷 声音 地方记忆
下载PDF
红色记忆——中国抗战时期的招贴艺术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丽红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4-67,165,共4页
作为宣传的重要武器之一,抗战宣传画以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感召力为己任,具有目的明确性、极强的鼓动性,成为抗战时期最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抗战中担起了宣传、教育、发动大众的职能。文章讨论了作为红色记忆的中国抗战时期... 作为宣传的重要武器之一,抗战宣传画以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感召力为己任,具有目的明确性、极强的鼓动性,成为抗战时期最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抗战中担起了宣传、教育、发动大众的职能。文章讨论了作为红色记忆的中国抗战时期的招贴艺术,认为抗战宣传画是针对抗战跨度较短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艺术形态,是中国招贴艺术史上极为重要而特殊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记忆 中国抗战时期 招贴艺术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述论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辉 白杨洋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9-168,共10页
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即确定每年的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改革开放后,每当抗战胜利纪念日,尤其"逢十"纪念之期,国家和社会均会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有召开纪念大会或座谈会,发表社论或纪念文章,开展文... 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即确定每年的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改革开放后,每当抗战胜利纪念日,尤其"逢十"纪念之期,国家和社会均会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有召开纪念大会或座谈会,发表社论或纪念文章,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等。抗战胜利纪念的社会功能包括:第一,铭记历史事实,宣传国耻记忆、抗争历史、和平经验;第二,进行政治动员,动员全国人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献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第三,塑造国家形象,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形成的伟大精神财富;第四,协调各方关系,中国与世界、大陆与港澳台、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胜利 纪念活动 改革开放 社会功能
下载PDF
日本政府“内向型”战争追悼理念及其成因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立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6-81,共6页
战后日德两国政府的战争追悼理念明显呈现"内向型"与"外向型"之差异。只向本国的战争罹难者特别是战死"皇军"将士和被处决战犯表示哀悼而拒绝向被侵略国家为数更多的死难者致哀,是日本政府"内向型&q... 战后日德两国政府的战争追悼理念明显呈现"内向型"与"外向型"之差异。只向本国的战争罹难者特别是战死"皇军"将士和被处决战犯表示哀悼而拒绝向被侵略国家为数更多的死难者致哀,是日本政府"内向型"战争追悼理念的主要特征。其成因主要有四:"自卫战争史观"、"解放战争史观"、"靖国史观"等错误的历史观,是其形成的思想根源;日本政要的右派构成和日本政权的保守性质,是其形成的政治基础;战后秉持错误历史观的日本国民的大量存在,是其形成的社会土壤;战后宽松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是其形成的外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政府 战争追悼理念 “内向型” 东亚和平
下载PDF
抗日战争集体记忆及其建构历程——以《人民日报》“逢十”周年纪念相关报道为考察视角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莉莉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4-140,共7页
集体记忆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在周期上实行"逢十"周年大庆。改革开放前,主要借抗日战争周年纪念阐述国际局势;改革开放后,国家话语中抗日战争的叙事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对国... 集体记忆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在周期上实行"逢十"周年大庆。改革开放前,主要借抗日战争周年纪念阐述国际局势;改革开放后,国家话语中抗日战争的叙事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对国共合作抗战主体的强调,到上世纪90年代对苦难历史与奋起抗争的叙事,再到新世纪对史实细节、英雄精神和话语权等的凸显,体现了对抗日战争集体记忆的建构历程。集体记忆是增进政治认同和民族认同、提升国家凝聚力的重要资源,当前传递和延续抗日战争集体记忆需要注意仪式纪念与日常纪念相结合、官方叙事与民间叙事相协调、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相补充、中国记忆与世界记忆相印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集体记忆 建构 《人民日报》
下载PDF
微观史学视野下滇西抗战文化遗址资源的特点与价值探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雷娟利 朱敏 《保山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37-41,67,共6页
在微观史学视野下研究滇西抗战文化遗址,可使我们对滇西抗战文化遗址资源的特点和价值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分析滇西抗战文化遗址资源独特性的基础上,指出其价值主要在于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心的民族记忆,还国人和后代一段真实的民族记... 在微观史学视野下研究滇西抗战文化遗址,可使我们对滇西抗战文化遗址资源的特点和价值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分析滇西抗战文化遗址资源独特性的基础上,指出其价值主要在于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心的民族记忆,还国人和后代一段真实的民族记忆并肩负着唤醒民族记忆的历史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史学 滇西抗战文化遗址 特点 价值 民族记忆
下载PDF
历史潜流中的戏剧力量——抗战戏剧刍议 被引量:1
15
作者 邱丹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819-824,共6页
抗战时期,在"文艺救国"的多重合奏中,戏剧担当了"文艺救国"的排头兵。戏剧以其自身的通俗性、形象性、直接性、广泛性,完成了"戏剧大众化"的伟大使命,并迎来了中国现代话剧大繁荣的"黄金时代"... 抗战时期,在"文艺救国"的多重合奏中,戏剧担当了"文艺救国"的排头兵。戏剧以其自身的通俗性、形象性、直接性、广泛性,完成了"戏剧大众化"的伟大使命,并迎来了中国现代话剧大繁荣的"黄金时代"。戏剧家们的责任担当与艺术炼化,突破了没有硝烟的戏剧现场,在华夏版图上唤醒了沉睡的国民意识,并铸成了历史的厚度与民族的文化积累。戏剧家们在坚持思想性及政治性的同时,从未放弃过戏剧的审美向度,也使得抗战戏剧收获了全方位的成熟。抗战戏剧不仅是一种文化方式的展演,更是国民灵魂的精神辉映,抗战戏剧中沉潜着时代的智慧与民族的力量,共同铸成了中华民族记忆中的永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 抗战戏剧 戏剧家 民族记忆
下载PDF
国家纪念日与抗战时期“革命”的多重表达及彰显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辉 《武陵学刊》 2016年第1期71-78,共8页
革命是近现代中国非常重要的政治文化话语,影响着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将自身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革命理念融入到国家纪念日的制度设计中,并且在国家纪念日活动及话语中不断建构和彰显... 革命是近现代中国非常重要的政治文化话语,影响着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将自身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革命理念融入到国家纪念日的制度设计中,并且在国家纪念日活动及话语中不断建构和彰显。国家纪念日话语将抗战这一当时最大的政治现实也革命化,提出抗战是"国民革命第二期"的说法。抗战革命化强化了抗战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国家纪念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抗战时期的思想政治文化。国家纪念日与革命理念激荡互动,革命理念影响着国家纪念日设置,国家纪念日的纪念与话语则彰显出革命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理念 国家纪念日 抗战时期 纪念话语
下载PDF
正确的历史观念与完整的历史书写——关于抗战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良玉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43-47,56,共6页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一段悲壮的经历,一笔丰富的历史遗产,一份巨大的精神资源。对抗日战争史的研究,特别需要培育和发扬科学的历史观念,从史料出发,从历史实际出发,坚持实证主义,反对任意解释、任意评说的不良风气,从而使它成为全民族...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一段悲壮的经历,一笔丰富的历史遗产,一份巨大的精神资源。对抗日战争史的研究,特别需要培育和发扬科学的历史观念,从史料出发,从历史实际出发,坚持实证主义,反对任意解释、任意评说的不良风气,从而使它成为全民族的正确的历史记忆和强大的前进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科学观念 学术研究 历史记忆
下载PDF
基于档案记忆观的沈阳抗战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彦昌 韩瑞鹏 《山西档案》 2022年第5期128-133,149,共7页
档案作为映射“时间”和“空间”情境的直接记录,在记录城市历史发展与空间变迁同时,为公众当下追溯历史、寻求认同提供不竭动力。通过行为调查方法将沈阳抗战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活动类型归纳为资源开发型活动、专家互动型活动、主题展览... 档案作为映射“时间”和“空间”情境的直接记录,在记录城市历史发展与空间变迁同时,为公众当下追溯历史、寻求认同提供不竭动力。通过行为调查方法将沈阳抗战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活动类型归纳为资源开发型活动、专家互动型活动、主题展览型活动、文旅融合型活动,分析出多维主体协作模式有待建立、沈阳抗战史料隐性知识有待深挖、沈阳抗战历史资源开发方式不够多元,最后结合档案记忆观研究,从组织、内容、方法等方面为沈阳抗战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记忆观 沈阳 抗战历史文化名城 红色文化
下载PDF
个人记忆的狂欢-论抗战时期的两类非主流文学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海燕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38-41,共4页
在我们对抗战时期文学的集体记忆中,抗战是其主旋律,但集体记忆之外,还有着个人记忆的狂欢。从空间层面来说,它们叙述的是炮火之下的凡俗人生,代表作家有张爱玲、梅娘等;从时间层面来讲,它们叙述的是现实之外的过去时光,尤其是... 在我们对抗战时期文学的集体记忆中,抗战是其主旋律,但集体记忆之外,还有着个人记忆的狂欢。从空间层面来说,它们叙述的是炮火之下的凡俗人生,代表作家有张爱玲、梅娘等;从时间层面来讲,它们叙述的是现实之外的过去时光,尤其是童年时光,代表作家有萧红、骆宾基、师陀等。这两类叙事的独特价值在于坚守了个人体验与人性关怀的文学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主流文学 抗战文学 张爱玲 萧红 文学研究 现代文学 个人体验 人性关怀 文学性原则
下载PDF
抗日歌曲中的记忆 被引量:1
20
作者 叶婷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91-94,共4页
发生于1937年至1945年间的抗日战争对所有中国人来说是一场无法忘记的民族战争。在抵抗侵略过程中,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的民族主义精神是人类历史上的宝贵财富,为后代树立了楷模。在战争期间作为一种对抗日活动的支持,民族音乐家... 发生于1937年至1945年间的抗日战争对所有中国人来说是一场无法忘记的民族战争。在抵抗侵略过程中,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的民族主义精神是人类历史上的宝贵财富,为后代树立了楷模。在战争期间作为一种对抗日活动的支持,民族音乐家创作了大批的抗日歌曲,以音乐的形式反映人们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意识,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军事化特点。这些歌曲不仅以艺术的形式记录了伟大的革命事业,帮助人们记住革命的历史与传统,而且为日后的音乐创作和音乐生活提供了深刻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歌曲 群众歌曲 记忆传递 摇滚乐 商业化 音乐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