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安时期中共对战时“联合国日”的宣传与纪念——以《解放日报》为中心
1
作者 贺永泰 王雪莹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4-59,共6页
在世界现代史上,10月24日是“联合国日”,确立于二战以后。但二战期间的1942至1945年的6月14日也曾是“联合国日”,可谓之战时“联合国日”。后者因庆祝世界反法西斯各国签订联合抵抗侵略宣言和实现大团结而成为“联合国日”。对于联合... 在世界现代史上,10月24日是“联合国日”,确立于二战以后。但二战期间的1942至1945年的6月14日也曾是“联合国日”,可谓之战时“联合国日”。后者因庆祝世界反法西斯各国签订联合抵抗侵略宣言和实现大团结而成为“联合国日”。对于联合国家的战时“联合国日”纪念活动,延安《解放日报》通过转发路透社、塔斯社、中央社等的电讯,作了大量或简要或翔实的宣传报道。而中共对于战时“联合国日”的纪念,主要通过发表社论和举办活动来进行,尤其是1944年延安举行了盛况空前的庆祝活动,当天的《解放日报》也被送到会场朗读。二战胜利后,联合国成立,战时“联合国日”不复存在,两年后被10月24日这一新的“联合国日”所取代,成为后者的前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 战时“联合国日” 《解放日报》 纪念活动
下载PDF
宋美龄与战时儿童保育会 被引量:4
2
作者 肖如平 《晋阳学刊》 CSSCI 2009年第5期79-82,共4页
抗战初期,中国儿童大量流离失所,不少沦陷区儿童被日军施以奴化教育,甚至被杀害或劫到日本。儿童是国家民族的未来,抢救和保护流离失所的儿童成为战时中国的一个重要任务。为此,宋美龄领导的中国妇女界于1938年3月成立了战时儿童保育会... 抗战初期,中国儿童大量流离失所,不少沦陷区儿童被日军施以奴化教育,甚至被杀害或劫到日本。儿童是国家民族的未来,抢救和保护流离失所的儿童成为战时中国的一个重要任务。为此,宋美龄领导的中国妇女界于1938年3月成立了战时儿童保育会,并在各省设立分会,筹建保育院,积极抢救难童,对难童进行保护和教育。宋美龄领导的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抗战期间共抢救和保育难童近3万名,成为战时中国儿童救济事业的重要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宋美龄 战时儿童保育会 难童
下载PDF
抗战时期沦陷区内的大学教育——以董毅日记所载辅仁大学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丁芮 《北方论丛》 2018年第5期119-124,共6页
北平沦陷后,高等教育受到严重破坏,辅仁大学因其德国教会背景得以保持相对独立。通过辅仁大学学生董毅的日记可以看出,在沦陷时期,辅仁大学抵制日伪的奴化教育,坚持开设传统文化课程,重视语文、历史及体育团体活动,而对不得不开设的日... 北平沦陷后,高等教育受到严重破坏,辅仁大学因其德国教会背景得以保持相对独立。通过辅仁大学学生董毅的日记可以看出,在沦陷时期,辅仁大学抵制日伪的奴化教育,坚持开设传统文化课程,重视语文、历史及体育团体活动,而对不得不开设的日文课程,师生多采取应付态度以消极对抗。辅仁大学在北平沦陷时期的独立色彩,成为青年学生躲避"汉奸教育"寻求民族文化根脉的文化家园,凝聚着师生们的爱国情怀及对日本侵略者的隐性抵抗,而辅仁大学也通过坚持办学自主性,为战后储备人才做出了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仁大学 沦陷时期 战时教育 董毅日记
下载PDF
从伪满末期税制看日本殖民统治 被引量:1
4
作者 石玥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第5期89-96,共8页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伪满实行了四次战时大增税。随着战争的不断加剧,税率逐年提高,征税种类不断增加,征税范围屡次扩大,衣食住行都要征税。伪满末期的税收搜刮随着战争升级而逐步加强,而且由于增税政策的实施及关税...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伪满实行了四次战时大增税。随着战争的不断加剧,税率逐年提高,征税种类不断增加,征税范围屡次扩大,衣食住行都要征税。伪满末期的税收搜刮随着战争升级而逐步加强,而且由于增税政策的实施及关税的骤减,以消费税为中心的内国税成为岁入的主体。日本帝国主义不仅制定了苛刻的重税制度,还利用税政的组织机构来保证税收的执行,疯狂地掠夺东北人民的财富。这种竭泽而渔的税收搜刮体现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侵略本质。重税制度下,伪满对日本人与中国人的区别对待,也充分揭示了日本对伪满的殖民统治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满末期 战时增税 税收搜刮 殖民统治
下载PDF
抗战时期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暨省立永安师范学校部分档案述论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晓暖 《三明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453-463,共11页
1938年3月,因日军入侵福州,福建省立师范学校先于福建省省政府内迁闽中小城永安。三明市档案馆收藏了21份抗战期间的始于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民国二十五年第一学期,终于省立永安师范学校民国三十二年第一学期的教职员一览表、简历表或履历... 1938年3月,因日军入侵福州,福建省立师范学校先于福建省省政府内迁闽中小城永安。三明市档案馆收藏了21份抗战期间的始于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民国二十五年第一学期,终于省立永安师范学校民国三十二年第一学期的教职员一览表、简历表或履历表,这些表册记载的许多历史信息或可管窥抗战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状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福建省立师范学校 省立永安师范学校 档案
下载PDF
论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2
6
作者 蒋国海 《娄底师专学报》 2000年第1期92-96,共5页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特征表现出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1 945年 8月到 1 946年 6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向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转变阶段 ;1 946...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特征表现出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1 945年 8月到 1 946年 6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向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转变阶段 ;1 946年 6月到 1 948年 5月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并得到发展的阶段 ;1 948年 5月到 1 949年 1 0月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胜利的阶段。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充分说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战争时期 统一战线 中共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下载PDF
中苏两党过渡时期理论演化之比较
7
作者 董军明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46-50,共5页
中苏两党过渡时期的理论和实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通过考察,我们认为,我党以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为主要内容的过渡时期理论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相似,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则是逐渐地向以"战时共产主义"为背景内容的斯大林过... 中苏两党过渡时期的理论和实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通过考察,我们认为,我党以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为主要内容的过渡时期理论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相似,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则是逐渐地向以"战时共产主义"为背景内容的斯大林过渡理论靠拢.当然,我党过渡时期理论又在许多方面不同程度地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下载PDF
边缘姿态的写作——析萧红的香港时期文学创作
8
作者 袁洪权 陈进东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2期53-57,共5页
萧红的香港文学创作对她的文学史评价相当重要 ,与战时的主流文学进行对照 ,她的创作显示出边缘的姿态 ,其差异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战时文学主题的深层思考 ,真正继承鲁迅遗风 ,捍卫启蒙文学 ,而不是屈服于战时的主流 ,改变自己的... 萧红的香港文学创作对她的文学史评价相当重要 ,与战时的主流文学进行对照 ,她的创作显示出边缘的姿态 ,其差异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战时文学主题的深层思考 ,真正继承鲁迅遗风 ,捍卫启蒙文学 ,而不是屈服于战时的主流 ,改变自己的文学写作态度 ;二是感情基调的差异 ,主流文学要求的是热的情调 ,而萧红却是在冷静的思考中以冷的情调叙说自己多重身份的感同身受 ,并以文学的悲剧性作为支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边缘姿态 战时主流文学 差异 香港时期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太行根据地交通工作的创建与发展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坷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75-86,共12页
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建初期,中共党、政、军各机关均建立了独立的交通组织,担负着各自系统内的交通联络任务。与此同时,具备普遍性和群众性特点的报刊发行网也在太行根据地广泛建立起来。随着根据地政治、军事形势的逐步稳定,中共的政权建... 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建初期,中共党、政、军各机关均建立了独立的交通组织,担负着各自系统内的交通联络任务。与此同时,具备普遍性和群众性特点的报刊发行网也在太行根据地广泛建立起来。随着根据地政治、军事形势的逐步稳定,中共的政权建设也不断加强,推动这些分散的交通组织集中起来,并与发行网相互融合,实现了交通工作的统一管理。在此基础上,民邮业务得以拓展,有资寄递开始实行。民邮业务的开办不仅为根据地广大军民的通信权益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对交通工作的建设以及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根据地 战时交通 民邮 报刊发行
下载PDF
论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战线的历史演变
10
作者 李东海 《青海师专学报》 2002年第2期4-7,共4页
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战线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194 5年 8月到 194 6年 6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向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转变阶段 ;194 6年 6月到 194 8年 5月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194 8年5月到 ... 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战线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194 5年 8月到 194 6年 6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向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转变阶段 ;194 6年 6月到 194 8年 5月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194 8年5月到 194 9年 10月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胜利阶段。统一战线的历史演变过程充分说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历史演变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抗战烽火中的桂林美术期刊
11
作者 赵贤贤 《艺术探索》 2011年第5期35-43,143,共9页
抗日战争时期的桂林美术期刊形式简朴,办刊方式机动灵活,内容集美术教育、艺术争鸣、时事报道于一体,是桂林抗战文化和抗战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期刊宣传性与战斗性鲜明,紧密结合战争形势,以人民大众为主要受众,刊载了大量的理论文... 抗日战争时期的桂林美术期刊形式简朴,办刊方式机动灵活,内容集美术教育、艺术争鸣、时事报道于一体,是桂林抗战文化和抗战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期刊宣传性与战斗性鲜明,紧密结合战争形势,以人民大众为主要受众,刊载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和美术作品,在宣传抗日,团结、动员民众,推动中国美术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桂林 美术期刊 战时美术
下载PDF
抗战时期桂林美术期刊与战时美术的关系
12
作者 赵贤贤 《艺术探索》 2015年第2期22-28,共7页
战时桂林美术期刊与战时美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将战时美术的诸种面貌在纸上呈现。它是战时美术传播的载体、战时美术思想沟通的桥梁,并体现了战时美术语境的扩张。同时,战时桂林美术期刊与美术展览、美术社团、美术学校有一个互动过程,... 战时桂林美术期刊与战时美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将战时美术的诸种面貌在纸上呈现。它是战时美术传播的载体、战时美术思想沟通的桥梁,并体现了战时美术语境的扩张。同时,战时桂林美术期刊与美术展览、美术社团、美术学校有一个互动过程,它们之间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互相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桂林 美术期刊 战时美术 关系
下载PDF
战时动员的精神样态:抗战时期文化劳军运动研究
13
作者 杜贤赞 李德才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82-89,共8页
文化劳军运动是国民政府进行战时动员的精神样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迫于军中文化设备不足、士兵精神生活缺乏、军队士气低沉等问题,遂将全面抗战时期偏重的物质慰劳转移到精神文化慰藉。1942年10月开始,在全国慰劳总会的部署下... 文化劳军运动是国民政府进行战时动员的精神样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迫于军中文化设备不足、士兵精神生活缺乏、军队士气低沉等问题,遂将全面抗战时期偏重的物质慰劳转移到精神文化慰藉。1942年10月开始,在全国慰劳总会的部署下,各省成立文化劳军运动委员会,通过完善组织体系,大力开展劝募、团体献金、竞赛献金、公演献金等文化劳军募捐活动,提高民众参与感,充实军中文化生活。该运动增强了精神动员的实效,为前线士兵输送了大量精神粮食,鼓舞了前方士气,增强了战斗力;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强化了军民关系,形成了对敌强大合力;加大了抗战宣传,促进了后方战时节约,增强了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对抗战的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时动员 精神动员 抗战时期 文化劳军运动
下载PDF
Rescuing Love from the Nation: Love, Nation, and Self in Xu Xu's Alternative Wartime Fiction and Drama
14
作者 Frederik H. Green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4年第1期126-153,共28页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wartime fiction and drama of Xu Xu (徐訏, 1908-80), one of China's most widely read authors of the Republican-period (1912-49). By placing Xu Xu's popular spy fiction into the context of ...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wartime fiction and drama of Xu Xu (徐訏, 1908-80), one of China's most widely read authors of the Republican-period (1912-49). By placing Xu Xu's popular spy fiction into the context of literary production during the war years, the essay illustrates that Xu Xu's oeuvre protested against an ideology of moral collectivism in which the individual had to submit self to a higher political authority that professed to represent the will of the nation. Through a literary aesthetic that largely defied the demands for a literature of resistance that subjugated the individual self to the national collective, Xu's ostensibly autobiographical I-novels brought comfort to urban readers whose personal salvation was rarely addressed in official wartime narratives depicting the nation in peril and calling for collective sacrifice. At the same time, Xu's confident cosmopolitan heroes satisfied urban readers' desire for political agency in the rag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 Furthermore, this paper explores Xu Xu's wartime drama through which Xu attempted to piece together a quasi-existentialist vision of the individual and human experience that was revealed only under the extreme condition of w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ternative wartime fiction and drama Republican-period popular culture Cosmopolitanism Nationalism self
原文传递
住宅的防疫和防生化设计
15
作者 荣国华 《住宅科技》 2020年第7期25-27,50,共4页
针对目前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住宅设计提出“平、疫、战”三种功能要求,即平时可以作为居住场所,疫情期作为防疫场所,战时作为防生化武器的避难场所,实现平疫结合、平战结合,并对住宅的防疫和防生化设计方案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 新冠疫情 住宅 防疫 防生化 平疫结合 平战结合
下载PDF
“民族形式”论争中的陪都地方戏批评——基于《新蜀报》有关史料的考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志全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121,共10页
抗战时期,文艺界掀起了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论争范围由文学扩展到戏剧、木刻等艺术领域。在此背景下,以"旧剧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抗战地方戏批评逐渐在陪都戏剧界展开。随着讨论的深入,批评界较早地对戏曲的本质... 抗战时期,文艺界掀起了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论争范围由文学扩展到戏剧、木刻等艺术领域。在此背景下,以"旧剧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抗战地方戏批评逐渐在陪都戏剧界展开。随着讨论的深入,批评界较早地对戏曲的本质、地方戏的起源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考察,这是陪都"民族形式"论争的"意外收获",对于我们认识地方戏的价值、梳理地方戏的源流,乃至追溯中国戏曲的起源等问题有着不容忽视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形式 抗战 陪都 地方戏批评
原文传递
战时新闻管理体制的形成及其影响探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程曼丽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2-129,共8页
战时新闻管理体制的形成,是由战争的特殊条件决定的。而战时新闻管理体制是否在战后年代得以延续,则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第一,战争的阶段性特征;第二,战后各国的具体情况;第三,战后全球环境的变化。对俄、美等主要国家的案例分析表明,... 战时新闻管理体制的形成,是由战争的特殊条件决定的。而战时新闻管理体制是否在战后年代得以延续,则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第一,战争的阶段性特征;第二,战后各国的具体情况;第三,战后全球环境的变化。对俄、美等主要国家的案例分析表明,各国战时新闻管理体制对于战后年代均存在一定的影响。而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以及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的提出,各个国家必然会进一步增强防范意识,从而使国家管理,包括新闻管理带有更多的防御性质和战时色彩。这似乎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时新闻体制 战后新闻管理 苏联模式 俄罗斯模式 美国国家战略传播系统
原文传递
Lofty Expectations and Bitter Reality: Chinese Interpreters for the US Army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1941-1945
18
作者 Zach Fredman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7年第4期566-598,共33页
Between 1941 and 1945,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supervised a program that trained more than 3,300 male college students and recent graduates to serve as interpreters for the US military in the China-Burma-India (CB... Between 1941 and 1945,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supervised a program that trained more than 3,300 male college students and recent graduates to serve as interpreters for the US military in the China-Burma-India (CB1) Theater. These interpreters made the Sino-US alliance a reality by enabling American servicemen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 Chinese. But despite the program's operational success, interpreters suffered from intractable morale problems. Interpreters began their service with lofty expectations. Senior officials and intellectuals encouraged them to see themselves as central figures in China's struggle for nafonal rejuvenation. They would uplift the country by convincing American servicemen to see Chinese as equals and by introducing American technology, traits, and habits to the Chinese Army. It all sounded glorious to cadets undergoing training, but actual interpreter service proved bitterly disappointing to most young men. They found their monotonous duties unworthy of their position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for its part, lacked the capacity to keep them clothed, paid, and fed. Their own compatriots--soldiers and civilians alike--regarded them with suspicion. Most frustrating of all, American soldiers refused to treat them as equals. By examining interpreter morale problems in China fronl 1941 to 1945, this article enriches our understanding of wartime interpreting, China in a global World War II, and sources of friction in the Sino-US alli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ionalism US-China relations INTERPRETERS anti-japanese War World War II wartime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Huang Renlin
原文传递
“白话”科学及战时启蒙——以高行健(筱竹)的科普科幻创作为例(1935—1939)
19
作者 朱梦梦 《科普创作评论》 2022年第3期68-76,共9页
目前对于民国时期科普科幻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内容上科学性的提高以及对社会的政治隐喻与批评这两个方面,而较少涉及作品本身语言形式的选择、读者群体的考量和战时语境这几个角度。以后三者为切入点,文章挖掘了民国化学家高行健(筱... 目前对于民国时期科普科幻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内容上科学性的提高以及对社会的政治隐喻与批评这两个方面,而较少涉及作品本身语言形式的选择、读者群体的考量和战时语境这几个角度。以后三者为切入点,文章挖掘了民国化学家高行健(筱竹)的生平经历及他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大部分“科学小说”及科普诗词,以这些创作为例呈现出民国科普科幻作品的另一特征,即中国古典文学、戏剧等传统形式与西方现代科学话语的结合,这可能与当时的战争局势和理想读者群体的变化有关。将他的作品放置在20世纪30年代的战争语境下考察,文章认为战争造成的向西迁移促使知识分子重新思考科普的方式和对象,尝试以更广泛意义上的“白话”科学话语普及科学知识,而不局限于现代白话文,这也呼应了20世纪30年代“民族形式”论争中“旧瓶装新酒”的创作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科普科幻 科学话语 战时启蒙 高行健(筱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