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PLC-based Activity Profiling of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onstituents from the Tibetan Medicine, Caragana tibetica 被引量:2
1
作者 宋萍 王强 +5 位作者 吕静南 徐婵 林亲雄 麻新华 黄密 杨新洲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5年第3期450-455,共6页
During the screening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herb library against Hep G2 and Hep3 B cell lines, the Et OAc extract from the Tibetan medicine, Caragana tibetica(CT-Et OAc) exhibited potential anti-hepatocellula... During the screening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herb library against Hep G2 and Hep3 B cell lines, the Et OAc extract from the Tibetan medicine, Caragana tibetica(CT-Et OAc) exhibited potential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nti-HCC) activity. HPLC-based activity profiling was performed for targeted identification of anti-HCC activity from CT-Et OAc by MS-directed purification method. CT-Et OAc was separated by time-based fractionation for further anti-HCC bioassay by a semipreparative HPLC column(150 mm × 10 mm i.d., 5 μm) with a single injection of 5 mg. Bioassay-guided and ESIMS-directed large scale purification was performed with a single injection of 400 mg of CT-Et OAc by peak-based fractionation. A 1.4-mm heavy wall micro NMR tube with z-gradient was used to measure one and two dimensional NMR spectra for the minor or trace amounts of components of the extract. Two active compounds could be elucidated as naringenin chalcone(CT-1) and 3-hydroxy-8, 9-dimethoxypterocarpan(CT-2) relevant to anti-HCC effects for the Et OAc extract of C. tibetica rapidly and unambiguously by this protoc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medicines Caragana tibetica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S-direction CHALCONE PTEROCARPAN
下载PDF
PD-1/PD-L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免疫治疗晚期肝癌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黄燕妮 蓝雪灵 +3 位作者 朱敏敏 韦锦斌 李艳 董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29-1436,共8页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 ligand-1,PD-L1)抑制剂可通过阻断T细胞负调节信号,抑制肿瘤细胞...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 ligand-1,PD-L1)抑制剂可通过阻断T细胞负调节信号,抑制肿瘤细胞免疫逃逸途径,重新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过程,成为晚期HCC治疗的新手段。然而,长期临床结果显示,采用P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晚期HCC的病人仍存在较高的复发率和转移率。免疫联合疗法是目前针对晚期HCC患者的新的治疗策略,其中PD-1/PD-L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在晚期HCC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PD-1/PD-L1抑制剂联合抗VEGF药物可通过参与癌症免疫循环途径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该文就PD-1/PD-L1抑制剂联合抗VEGF药物在晚期HCC治疗中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PD-L1抑制剂 抗VEGF药物 免疫联合疗法 肝细胞癌 抗血管生成 癌症免疫循环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of novel O^2-vinyl diazeniumdiolate-based nitric oxide-releasing derivatives of oleanolic acid 被引量:3
3
作者 ZOU Yu YAN Chang +5 位作者 LIU Jing-Chao HUANG Zhang-Jian XU Jin-Yi ZHOU Jin-Pei ZHANG Hui-Bin ZHANG Yi-Hua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928-937,共10页
Considering that high levels of nitric oxide(NO) exert anti-cancer effect and the derivatives of oleanolic acid(OA) have shown potent anti-cancer activity, new O^2-vinyl diazeniumdiolate-based NO releasing derivatives... Considering that high levels of nitric oxide(NO) exert anti-cancer effect and the derivatives of oleanolic acid(OA) have shown potent anti-cancer activity, new O^2-vinyl diazeniumdiolate-based NO releasing derivatives(5a–l, 11a–l) of OA were designed, synthesized, and biologically evalu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se derivatives could release different amounts of NO in liver cells. Among them, 5d, 5i, 5j, 11g, 11h, and 11j released more NO in SMMC-7721 cells and displayed stronger proliferative inhibition against SMMC-7721 and Hep G2 cells than OA and other tested compounds. The most active compound 5j showed almost 20-fold better solubility than OA in aqueous solution, released larger amounts of NO in liver cancer cells than that in normal ones, and exhibited potent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but little effect on the normal liver cells. The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the cancer cells was significantly diminished upon addition of an NO scavenger, suggesting that NO may contribute, at least in part, to the activity of 5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eanolic acid O^2-Vinyl diazeniumdiolate CYTOCHROME P450 NO release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原文传递
甘草酸/甘草次酸抗肝癌作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刘仲雁 郭雪丽 +3 位作者 吴立娜 李鑫 贾欣陶 郭盼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558-564,共7页
肝癌属难治性恶性肿瘤,是全球第二大癌症死因。化疗是抗癌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目前大多数的抗癌药物是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疏水性分子,普遍缺乏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伴随生物利用率低、毒副作用严重和体内细胞膜以及其他天然生理屏... 肝癌属难治性恶性肿瘤,是全球第二大癌症死因。化疗是抗癌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目前大多数的抗癌药物是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疏水性分子,普遍缺乏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伴随生物利用率低、毒副作用严重和体内细胞膜以及其他天然生理屏障作用等问题,极大限制了治疗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甘草酸是从中药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中提取出的活性成分,也是具备双亲性结构的天然表面活性剂,甘草次酸是它主要水解物。研究表明,甘草酸/甘草次酸能够特异性靶向肝脏,并具有多重抗肿瘤活性。目前甘草酸/甘草次酸已应用于“壳-核”型载药胶束、脂质体、纳米颗粒等多种抗肿瘤纳米载药体系。以甘草酸/甘草次酸修饰的药物递送系统能够实现肝靶向治疗,提高抗肝癌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对人体毒副作用的同时还能发挥自身的协同抗肿瘤效果,最终实现增强抗癌药物体系抗肝癌疗效的目的。文章综述了甘草酸/甘草次酸在抗肝癌载药系统的应用,并详细分析了它们自身的抗肝癌药理作用,以期为肝靶向抗癌药物体系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酸 甘草次酸 靶向载体 肝癌 抗肿瘤机制。
下载PDF
抗癌扶正方通过调控自噬及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肝细胞癌进展实验研究
5
作者 许婉丹 程小波 王春雷 《浙江中医杂志》 2024年第4期283-286,共4页
目的:探究抗癌扶正方调控细胞自噬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进展的影响。方法:人肝癌细胞SMMC-7721给予抗癌扶正方(0、1、2mg/mL)、顺铂(4mg/L)分别处理,分为对照组、抗癌扶正方低、高剂量组、顺铂组。同时,将SMMC-772... 目的:探究抗癌扶正方调控细胞自噬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进展的影响。方法:人肝癌细胞SMMC-7721给予抗癌扶正方(0、1、2mg/mL)、顺铂(4mg/L)分别处理,分为对照组、抗癌扶正方低、高剂量组、顺铂组。同时,将SMMC-7721细胞分为抗癌扶正方组(2mg/mL)、抗癌扶正方(2mg/mL)+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2mmol/L)组、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按分组给药后于细胞培养箱中培养48h。MTT、流式MDC检测SMMC-7721细胞抑制率和自噬率情况。Western blot检测SMMC-7721细胞中自噬及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抗癌扶正方低、高剂量组和顺铂组对SMMC-7721细胞的抑制率和自噬率显著升高,Beclin-1、LC3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6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且抗癌扶正方高剂量组SMMC-7721细胞的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而与抗癌扶正方相比,抗癌扶正方+3-MA组细胞抑制率和自噬率则显著下降(P<0.01)。结论:抗癌扶正方可上调Beclin-1、LC3蛋白,下调P62蛋白以增强细胞自噬,并通过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共同干预HCC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癌扶正方 肝细胞癌 自噬 JAK2/STAT3 细胞实验
下载PDF
ALKBH5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对抗肿瘤免疫的影响
6
作者 马荷花 洪雨欣 +1 位作者 宋伟 李娟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508-515,共8页
目的:探讨N6-甲基腺苷(m^(6)A)去甲基化酶ALKBH5在人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对抗肿瘤免疫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50例肝细胞癌(HCC)样本中ALKBH5的表达;采用χ^(2)检验分析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 目的:探讨N6-甲基腺苷(m^(6)A)去甲基化酶ALKBH5在人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对抗肿瘤免疫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50例肝细胞癌(HCC)样本中ALKBH5的表达;采用χ^(2)检验分析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其与患者生存之间的关系;采用GSEA、GO、KEGG和Reactome通路富集分析预测ALKBH5潜在的作用机制;利用TIMER、TISIDB数据库分析ALKBH5 mRNA与免疫细胞浸润及免疫检查点分子之间的关系。结果:ALKBH5在HCC组织中低表达,并且在肿瘤直径>5 cm、有包膜浸润、ES分级Ⅲ/Ⅳ级的HCC组织中的表达更低,ALKBH5低表达组患者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较差;基因富集分析显示ALKBH5可能参与免疫相关通路,ALKBH5与CD4^(+)T、CD8^(+)T、DC、NK等免疫细胞的浸润相关,与PD-1/L1和CTLA4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ALKBH5可能通过影响抗肿瘤免疫促进肝癌恶性进展,导致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m^(6)A甲基化 ALKBH5 抗肿瘤免疫
下载PDF
抗PD-1抗体联合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真实世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乔师师 孔天东 +3 位作者 于丹 杨振 潘延凤 赵玲娣 《肿瘤防治研究》 CAS 2023年第3期293-297,共5页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以抗PD-1抗体为基础的疗法在晚期肝细胞癌治疗中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收集55例接受以PD-1抗体为基础治疗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进行随访。结果客观有效...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以抗PD-1抗体为基础的疗法在晚期肝细胞癌治疗中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收集55例接受以PD-1抗体为基础治疗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进行随访。结果客观有效率为21.8%,疾病控制率为76.4%。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整体发生率为81.8%,其中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5%,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2%,其中3~4级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无治疗相关死亡。55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5.0月(95%CI:3.9~6.1),中位生存期11.4月(95%CI:6.5~16.3)。应用抗PD-1抗体前患者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和体能状态ECOG评分是影响治疗有效率和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也表明治疗前患者的体能状态ECOG评分和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P=0.034)。结论真实世界中以PD-1抗体为基础的治疗在晚期肝细胞肝癌患者中是安全有效的,其中治疗前患者的体能状态ECOG评分和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抗PD-1抗体 肝功能 体能评分 真实世界
下载PDF
肝脏CYP450表达与肝细胞癌发生和抗肝癌药物疗效关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朱江华 李玲 +3 位作者 罗密 郑丽云 罗慧敏 汤卓红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128-134,共7页
原发性肝癌新诊断病例数在全球癌症中排名第6位,其中,75%~85%病例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是一个庞大的主要在肝脏表达的负责大多数内、外源性化合物代谢的蛋白家族。近年来,肝... 原发性肝癌新诊断病例数在全球癌症中排名第6位,其中,75%~85%病例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是一个庞大的主要在肝脏表达的负责大多数内、外源性化合物代谢的蛋白家族。近年来,肝脏CYP450表达差异与HCC发生之间的关联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肝脏CYP450表达与HCC发生以及抗肝癌药物疗效关联的研究进展,为寻找HCC防治潜在靶点、提高抗肝癌药物临床疗效和促进个体化精准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细胞色素P450 抗肝癌药物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实验验证黄芪抗肝癌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9
作者 庄耀隆 姚霏 +2 位作者 侯文跃 张露蓉 宋卿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23期3311-3316,共6页
目的:从细胞实验和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对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PubMed、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GeneCards数据库、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检索黄芪和肝癌的相关基因靶点及... 目的:从细胞实验和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对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PubMed、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GeneCards数据库、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检索黄芪和肝癌的相关基因靶点及活性成分。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和黄芪-肝癌作用网络。以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并以CB-DOCK平台进行分子对接。细胞实验采用MTT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增殖和蛋白表达。结果:筛选出黄芪19个有效成分,250个靶点。GO和KEGG富集分析得549个条目,145条信号通路,主要涉及调节DNA的转录,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控等。作用通路主要涉及肿瘤相关的通路,如癌症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卡波西肉瘤、PI3K-AKT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黄芪抗肝癌核心成分芒柄花黄素,毛蕊异黄酮,黄芪甲苷与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有较好的结合力。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基础上,进一步细胞实验证实黄芪水提液能有效抑制HepG2细胞增殖,下调AKT1、PI3K p110,p-AKT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黄芪能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为其应用于肝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抗肝癌机制 PI3K-AKT信号通路 网络药理学 细胞实验 靶点 拓扑分析 分子对接
下载PDF
大黄素抗肝细胞癌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睿 晁旭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188-192,共5页
肝细胞癌是一种肝脏最常见且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广泛存在于诸多天然中草药和保健品中,因其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而被国内外研究人员广泛关注。经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总结... 肝细胞癌是一种肝脏最常见且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广泛存在于诸多天然中草药和保健品中,因其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而被国内外研究人员广泛关注。经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总结出大黄素抗肝癌作用机制为:调控细胞周期蛋白,阻滞细胞周期,抑制肝癌细胞增殖;通过调控线粒体、内质网应激、死亡受体和经典信号通路等途径诱使肝癌细胞凋亡;调控E-钙黏蛋白、缺氧诱导因子-1α蛋白和炎症因子表达;靶向癌基因和癌通路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迁移;调控M2巨噬细胞极化;联合多种抗癌手段增效解毒;与其他药物合成的新型化合物也有较好的抗癌活性。通过综述大黄素抗肝细胞癌的研究现状,得出大黄素抗肝癌作用机制广泛,有潜力推动未来的肝癌药物治疗或联合放化疗、免疫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抗肝细胞癌 抗肿瘤 机制
下载PDF
荔枝核抗肝癌作用研究进展
11
作者 黄景珠 李福建 +2 位作者 黄雪莲 何志钧 张国 《右江医学》 2023年第9期769-773,共5页
肝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仍较高。荔枝核(lychee seed)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干燥成熟种子,是我国历版药典收载的中药,其因具有抗病毒、抗炎、抗肝纤维化、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而备受关注。研究发现... 肝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仍较高。荔枝核(lychee seed)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干燥成熟种子,是我国历版药典收载的中药,其因具有抗病毒、抗炎、抗肝纤维化、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而备受关注。研究发现,荔枝核具有显著抗肿瘤作用,在抗肝癌作用方面尤为突出,有望成为对抗肝癌的辅助用药之一。迄今为止,多项研究表明,荔枝核抗肿瘤作用主要通过促凋亡、抗增殖和抗转移过程介导,在前列腺癌、结直肠癌中均表现出抗肿瘤活性。该文在荔枝核抗肿瘤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荔枝核的抗肝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核 抗肝癌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古草生机汤对H22荷瘤小鼠体内抑瘤及免疫调节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伊冰 亓焕伟 +4 位作者 李家峰 亓焕明 李瀛伟 包永睿 孟宪生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4期1979-1985,共7页
目的:探究古草生机汤对H22荷瘤小鼠体内实体瘤的抑瘤功效和对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H22实体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古草生机汤低、高剂量组,灌胃给药7 d,计算各组小鼠的体质量增长率、肿瘤抑... 目的:探究古草生机汤对H22荷瘤小鼠体内实体瘤的抑瘤功效和对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H22实体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古草生机汤低、高剂量组,灌胃给药7 d,计算各组小鼠的体质量增长率、肿瘤抑制率、胸腺及脾指数,小鼠实体瘤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瘤体组织和细胞形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小鼠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Fas、Fas配体、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测量小鼠瘤组织中Bax和Bcl-2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古草生机汤有促进H22荷瘤小鼠体质量增长、抑制体内实体瘤增长和促进肿瘤凋亡坏死的作用,可提高小鼠的胸腺指数同时降低脾脏指数,可显著提高小鼠血清中IFN-γ、TNF-α、IL-2的含量并降低Fas、Fas配体、AST、ALT的含量(均P<0.01),能够上调小鼠瘤组织中Bax mRNA的表达并下调Bcl-2mRNA的表达。结论:古草生机汤具有明显的体内抗肝肿瘤药效,在抑制肿瘤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调节机体免疫方面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草生机汤 H22荷瘤小鼠 实体瘤 肝癌 抗肿瘤 抑制 肿瘤生长 促肿瘤细胞凋亡 免疫调节
下载PDF
DMDD对射频消融不完全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
13
作者 唐立博 范氏泰和 +8 位作者 何勇飞 梁天仪 莫书天 韩箫 农莹丹 杨子叶 卢春苗 韩创业 罗小玲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724-732,共9页
目的:研究杨桃根提取物2-十二烷基-6-甲氧基-2,5-二烯-1,4-环己二酮(DMDD)对射频消融不完全人肝癌细胞HuH-7、Hep3B模型的抑制作用。方法:经47℃水浴处理人肝癌细胞HuH-7、Hep3B构建射频消融不完全细胞模型,采用细胞增殖实验(CCK-8)检... 目的:研究杨桃根提取物2-十二烷基-6-甲氧基-2,5-二烯-1,4-环己二酮(DMDD)对射频消融不完全人肝癌细胞HuH-7、Hep3B模型的抑制作用。方法:经47℃水浴处理人肝癌细胞HuH-7、Hep3B构建射频消融不完全细胞模型,采用细胞增殖实验(CCK-8)检测野生型HuH-7,Hep3B细胞(对照组)和射频消融不完全模型细胞(模型组)的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细胞侵袭实验(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能力。CCK-8实验检测DMDD对射频消融不完全肝癌细胞HuH-7,Hep3B的半数抑制浓度。选取3种DMDD浓度梯度,分别为DMDD高浓度组(10μmol/L,DMDD H组)、DMDD中浓度组(5μmol/L,DMDD M组)和DMDD低浓度组(2.5μmol/L,DMDD L组),检测DMDD干预后射频消融不完全肝癌细胞模型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DMDD干预前后射频消融不完全肝癌细胞模型的METTL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野生型HuH-7,Hep3B细胞比较,射频消融不完全肝癌细胞HuH-7,Hep3B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明显增强(P<0.05),且METTL3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DMDD干预后,DMDD H组与未加药处理的对照组比较,在增殖、迁移、侵袭水平受到显著抑制,且METTL3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射频消融不完全HuH-7,Hep3B肝癌细胞模型,其具有较强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DMDD能够抑制射频消融不完全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等恶性生物学特性,具有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十二烷基-6-甲氧基-2 5-二烯-1 4-环己二酮 射频消融不完全 抑瘤作用 肝癌
下载PDF
干、鲜壁虎冻干粉对小鼠H22肝癌体内外抑制作用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杨金霞 王学美 +2 位作者 朱伟 富宏 刘庚信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7-160,共4页
目的:研究干、鲜壁虎冻干粉对荷H22实体型移植瘤小鼠体内抑瘤作用及其含药血清体外对H22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昆明小鼠H22移植瘤模型观察干、鲜壁虎冻干粉体内抑瘤活性及小鼠胸腺、脾脏指数变化: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干、鲜壁... 目的:研究干、鲜壁虎冻干粉对荷H22实体型移植瘤小鼠体内抑瘤作用及其含药血清体外对H22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昆明小鼠H22移植瘤模型观察干、鲜壁虎冻干粉体内抑瘤活性及小鼠胸腺、脾脏指数变化: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干、鲜壁虎冻干粉含药血清对H22肝癌细胞体外杀伤作用.结果:干、鲜壁虎低、中、高3个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5.6%,40.0%,48.5%和20.7%,28.1%,51.1%.各壁虎组与西药5-FU组相比,不同程度提高了荷瘤小鼠的胸腺质量(P<0.01)、胸腺指数(P<0.05或P<0.01)和脾脏质量(P<0.05或P<0.01)、脾脏指数(P<0.05).含药血清在体外能够明显抑制H22细胞的增殖,干、鲜壁虎低、中、高含药血清组的增殖抑制率为17.4%,21.0%,34.5%和16.4%,26.3%,43.2%.结论:干、鲜壁虎冻干粉均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虎 抗肿瘤作用 H22肝癌 小鼠
下载PDF
茶多酚对肝癌细胞生长及端粒酶活性抑制的研究 被引量:30
15
作者 黎丹戎 唐东平 +1 位作者 张丽生 张玮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5期367-368,共2页
目的 探讨茶多酚在体外对肝癌细胞 BEL- 740 2生长的抑制作用及抗癌机制。方法 MTT法测定茶多酚的对人肝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 ,集落形成实验观察药物的诱导分化作用 ,PCR-ELISA试剂盒测定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茶多酚能抑制肝癌 BEL... 目的 探讨茶多酚在体外对肝癌细胞 BEL- 740 2生长的抑制作用及抗癌机制。方法 MTT法测定茶多酚的对人肝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 ,集落形成实验观察药物的诱导分化作用 ,PCR-ELISA试剂盒测定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茶多酚能抑制肝癌 BEL- 740 2细胞的增殖 ,其 IC50 为1 5 0μg/ml,且具有诱导分化作用 ,可降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对 p5 3具有下调作用。结论 茶多酚具有体外抗肿瘤活性 ,其抗癌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端粒酶的活性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抗肿瘤活性 肝癌 端粒酶活性抑制
下载PDF
^(131)Ⅰ-抗AFP抗体导向治疗肝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3
16
作者 吴英德 杨克政 +4 位作者 刘由庚 周德南 甘友全 宋向群 黄秉琰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00-203,共4页
1980~1993年,用(131)Ⅰ-抗AFP抗体治疗不能切除肝癌72例(153例次),治疗≥2次占47例,平均(131)Ⅰ量为31.87(6.4~97.4)Mci,中位数27.4mci(1013.8MBq)。结果:... 1980~1993年,用(131)Ⅰ-抗AFP抗体治疗不能切除肝癌72例(153例次),治疗≥2次占47例,平均(131)Ⅰ量为31.87(6.4~97.4)Mci,中位数27.4mci(1013.8MBq)。结果:总有效率20.8%(15/72),治后一年生存率33.3%(22/66);治疗≥2,≥3,≥4次者有效率分别为29.8%(14/47)、60.0%(9/15)和70.0%(7/10);一年生存率依次为45.7%、73.3%和80.0%;瘤大小:≤7cm,7.1~10cm和>10cm患者,治后瘤缩小率分别为100.0%、76.9%和53.9%;一年生存率87.5%、48.0%和15.4%;经肝动脉灌注治疗有效率高于iv给药者(64.3%:15.2%),一年生存率亦高于iv(64.3%:37.5%)。本研究表明,(131)Ⅰ-抗AFP抗体导向治疗肝癌具有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1)Ⅰ-抗AFP 导向治疗 肝癌
下载PDF
薏苡附子败酱散抗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燕 张露蓉 +1 位作者 姚霏 陈江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薏苡附子败酱散对肝癌的抑制作用及可能的凋亡机制。方法应用C57BL/6荷瘤小鼠模型考察薏苡附子败酱散动物体内对肝癌生长的抑制作用,24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顺铂阳性药物组(5 mg/kg)、薏苡附子败酱散低、高剂量组(7.... 目的探讨薏苡附子败酱散对肝癌的抑制作用及可能的凋亡机制。方法应用C57BL/6荷瘤小鼠模型考察薏苡附子败酱散动物体内对肝癌生长的抑制作用,24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顺铂阳性药物组(5 mg/kg)、薏苡附子败酱散低、高剂量组(7.735、15.47 g/kg),灌胃14 d。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研究薏苡附子败酱散不同生药浓度(10、20、30、40、50 mg/mL)及不同处理时间(24、48、72 h)对Hepa1-6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Caspase-3、cleaved Caspase-3、Bax、Bcl-2蛋白水平。结果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药组、薏苡附子败酱散不同剂量组均可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阳性药组、薏苡附子败酱散组均能够明显抑制Hepa1-6细胞增殖,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薏苡附子败酱散可以诱导肝癌细胞发生凋亡,可使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cleaved Caspase-3表达升高,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降低,Bax/Bcl-2比值增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薏苡附子败酱散具有抗肝癌效应,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作用机制与调控Caspase-3、cleaved Caspase-3、Bax、Bcl-2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附子败酱散 抗肝癌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下载PDF
腺相关病毒介导的HGFK1对大鼠肝细胞癌的治疗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顾春荣 郭跃武 +4 位作者 赵晖 孙元珏 姚阳 沈赞 林李家宓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16-422,共7页
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是一种有高度新生血管的肝脏恶性肿瘤,进展期肝细胞癌的预后很差,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近来有报道肝细胞生长因子的Kringle1结构域(HGFK1)基因具有很强的抑制新生血管的作用。本研究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Kringle1结构... 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是一种有高度新生血管的肝脏恶性肿瘤,进展期肝细胞癌的预后很差,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近来有报道肝细胞生长因子的Kringle1结构域(HGFK1)基因具有很强的抑制新生血管的作用。本研究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Kringle1结构域(HGFK1)基因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构建携带有HGFK1基因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HGFK1),建立大鼠原发性肝细胞癌模型,以rAAV-HGFK1进行治疗,继而观察大鼠原发性肝癌模型的生存时间、肿瘤生长情况、肿瘤内血管密度以及转移情况。结果:在大鼠肝脏内注射6×105个大鼠肝细胞癌细胞株McA-RH7777后,第10天全部成瘤。通过向瘤内和门静脉内注射rAAV-HGFK1导入HGFK1基因可以明显延长荷肝细胞癌大鼠的生存时间,对照组生存时间为30d,而治疗组的生存时间为49d。在对照的PBS注射组和AAV-EGFP注射组,肝脏和腹腔内转移的发生率都是100%;而肺转移的发生率则分别为100%和83%。而治疗组都没有转移,且腹水的发生率才只有33%。组织学证实AAV-HGFK1对肿瘤的作用则具体表现为肿瘤生长的受到抑制、肿瘤内血管密度的减少、以及发生肝内、肺、腹膜等转移机率的下降。HGFK1表现出了明显的抗血管生成及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作用。在大鼠体内的毒性实验未发现明显毒性。结论:HGFK1能通过抗血管生成作用达到抑制肝细胞癌原发灶及转移灶的效果,显著延长荷瘤大鼠的生存时间,没有发现明显的毒性,为临床抗肿瘤治疗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AV—HGFK1 肝细胞癌 抗血管生成 转移
下载PDF
阿帕替尼在既往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失败后的晚期肝细胞癌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彭雨 李海涛 +5 位作者 杨文丽 周颖 王智辉 肖林 刘裕杰 林大任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178-181,共4页
目的观察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并进行预后分析。方法选择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失败后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共计30例,使用阿帕替尼治疗直至肿瘤进展或死亡。记录无进展生存期(PFS)、生存期(OS)、客观缓解率(OR)、疾病控制率... 目的观察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并进行预后分析。方法选择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失败后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共计30例,使用阿帕替尼治疗直至肿瘤进展或死亡。记录无进展生存期(PFS)、生存期(OS)、客观缓解率(OR)、疾病控制率(DCR)及不良反应。结果30例患者均进行疗效评价,其中部分缓解(Prt)占6.67%(2/30)、疾病稳定(SD)占36.67(11/30)、疾病进展(PD)占56.67%(17/30),无完全缓解(CR);OR为6.67%、DCR为43.34%、中位PFS为4.17个月、中位OS为9.3个月。分层分析显示,甲胎蛋白(AFP)阳性肝癌患者与AFP阴性者相比,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高血压。结论阿帕替尼对晚期肝细胞癌治疗效果好,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帕替尼 抗血管生成治疗 肝癌 预后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肝癌导向治疗中三种^(131)I标记抗体的药代动力学观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汤文英 汤钊猷 +2 位作者 李君 曾昭冲 刘康达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289-292,共4页
作者对131I标记铁蛋白多克隆抗体(131I-FtAb)、抗人肝癌单克隆抗体(131I-Hepama-1McAb)和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单克隆抗体(131I-HBxMcAb)的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1)裸鼠人肝癌... 作者对131I标记铁蛋白多克隆抗体(131I-FtAb)、抗人肝癌单克隆抗体(131I-Hepama-1McAb)和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单克隆抗体(131I-HBxMcAb)的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1)裸鼠人肝癌模型,131I-FtAb分别经静脉(iV)、腹腔(ip)途径给药,其药代动力学模式有很大差异,相同剂量的FtAb与HBxMcAb经ip给药,tmax分别为8.1h和8.4h,T1/2分别为40.5h和43.2h;不同剂量T的131I-HBxMcAb,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tmax分别为14.2h和8.4h,T1/2分别为36.1h和40.5h,两者有差异;(2)肝细胞癌病人:分别经动脉(ia)、ip给药后的131I-FtAb的药代动力学均为二室模型,T1/2α分别为9.3h和11.6h,T1/2β分别为56.7h和54.1h;相同剂量的131I-FtAb与131I-Hepama-1McAb经ia注射后其药代动力学模型均为二室,T1/2α分别为9.3h和5.0h,T1/2β分别为56.7h和40.6h提示:131I-FtAb具有与131I-Hepama-1McAb相似或较优的动力学特征,FtAb仍不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代动力学 肝细胞癌 免疫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