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stematic review of absorbable vs non-absorbable sutures used for the closure of surgical incisions
1
作者 Muhammad S Sajid Malcolm R Mc Fall +1 位作者 Pauline A Whitehouse Parv S Sain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SCIE CAS 2014年第12期241-247,共7页
AIM: To repor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ublish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absorbable suture(AS) against non-AS(NAS) used for the closure of surgical incisions.METHODS: RCTs investiga... AIM: To repor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ublish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absorbable suture(AS) against non-AS(NAS) used for the closure of surgical incisions.METHODS: RCTs investigating the use of AS vs NAS for the closure of surgical incision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sed based upon the principles of meta-analysis and the summated outcomes were represented as OR.RESULTS: The systematic search of medical literature yielded 10 RCTs on 1354 patients. Prevalence of wound infection(OR = 0.97; 95%CI: 0.56, 1.69; Z = 0.11; P = 0.92) and operative morbidity(P = 0.45) was comparable in both groups. Nonetheless, the use of AS lead to lower risk of wound break-down(OR = 0.12; 95%CI: 0.04, 0.39; Z = 3.52; P 【 0.0004).CONCLUSION: This meta-analysis of 10 RCTs demonstrates that the use of AS is similar to NAS for skin closure for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and other operative morbidities. AS do not increase the risk of skin wound dehiscence,rather lead to a reduced risk of wound dehiscence compared to N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kin closure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Wound dehiscence absorbable sutures Non-absorbable suture
下载PDF
新型单纤维可吸收胶原蛋白缝合材料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创面闭合中的应用及对瘢痕形成的影响
2
作者 彭科军 黎杰 侯明霞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3期45-49,共5页
目的:探究新型单纤维可吸收胶原蛋白缝合材料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创面闭合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创面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9月收治的2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采用新型... 目的:探究新型单纤维可吸收胶原蛋白缝合材料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创面闭合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创面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9月收治的2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采用新型单纤维可吸收胶原蛋白缝合线缝合伤口,对照组采用PGA/PGLA可吸收缝合线缝合伤口。比较两组伤口愈合情况、疼痛程度、创面瘢痕形成情况、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lial growth factor,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含量变化。结果:研究组术后伤口甲、乙、丙级愈合率分别为95.00%、5.00%、0.00%,优于对照组的85.00%、14.00%、1.00%(P<0.05);术后3 d、5 d,研究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TNF-α、IL-6、CRP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VEGF、IGF-1、BMP-2含量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创面瘢痕发生率16.00%低于对照组的28.00%(P<0.05)。结论:新型单纤维可吸收胶原蛋白缝合材料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创面闭合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明显提升伤口愈合等级,减少创面瘢痕,促进伤口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胶原蛋白线 可吸收线 瘢痕 伤口缝合
下载PDF
Quill可吸收自封缝线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贾宇东 刘又文 赵明媛 《中医正骨》 2013年第8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Quill可吸收自封缝线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将43例拟行髋关节置换患者采用查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成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0例行Quill可吸收自封缝线全程缝合伤口,对照组23例用南通华利康可吸收缝线缝合至皮内,皮肤层采用... 目的:探讨Quill可吸收自封缝线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将43例拟行髋关节置换患者采用查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成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0例行Quill可吸收自封缝线全程缝合伤口,对照组23例用南通华利康可吸收缝线缝合至皮内,皮肤层采用强生爱惜康缝线缝合。两组患者入院时均行常规检查,手术操作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术后均采用相同的基础预防措施;统计缝合时间及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小板计数、切口长度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观察组缝合时间,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中有3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观察组1例,对照组2例)。结论:Quill可吸收自封缝线具有缩短缝合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减少切口并发症等优点,安全性好,无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Quill可吸收自封缝线 伤口缝合
下载PDF
应用PDSⅡ行全筋膜层连续缝合关闭腹壁切口99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雷 黄建 孙安仁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2041-2042,共2页
目的探讨腹壁缝合新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腹壁全筋膜层连续缝合方式,即用PDSⅡ(强生1-0 ETHICON普迪思58mm大圆针袢形线)穿过筋膜、肌肉及腹膜作全层连续缝合9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传统分层缝合进行比较。结果全筋膜层缝合组切... 目的探讨腹壁缝合新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腹壁全筋膜层连续缝合方式,即用PDSⅡ(强生1-0 ETHICON普迪思58mm大圆针袢形线)穿过筋膜、肌肉及腹膜作全层连续缝合9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传统分层缝合进行比较。结果全筋膜层缝合组切口裂开5例(0.50%),伤口局部皮下脂肪液化、积液、感染21例(2.11%),粘连性肠梗阻1例(0.10%),未发生切口疝。分层缝合组切口裂开19例(3.06%),粘连性肠梗阻7例(1.13%),伤口局部皮下脂肪液化、积液、感染33例(5.31%),切口疝5例(0.81%)。结论应用PDSⅡ作全筋膜层连续缝合腹壁,方法 简便,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极度肥胖患者、术中麻醉效果差及腹肌紧张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切口 全筋膜层连续缝合 普迪思可吸收缝线
下载PDF
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胃肠吻合共同开口关闭方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朱阿考 俞雪华 +3 位作者 刘信春 单毓强 应荣超 张健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1年第10期757-762,共6页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胃肠吻合共同开口两种不同闭合方式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经济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毕Ⅱ式、Braun吻合的3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2例使用直线切割闭...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胃肠吻合共同开口两种不同闭合方式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经济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毕Ⅱ式、Braun吻合的3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2例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关闭共同开口(闭合器组),179例采用免打结可吸收倒刺线(KBAS)连续缝合关闭共同开口(KBAS组),对比分析两组操作便利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肛门排气时间及手术耗材费用等指标。结果:KBAS组与闭合器组手术时间[(142.2±27.1)min vs.(146.7±26.5)min,P=0.13]、术后住院时间[(7.2±2.9)d vs.(7.5±3.5)d,P=0.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同开口闭合时间[(8.9±2.5)min vs.(6.6±3.4)min,P<0.01]、术后排气时间[(3.03±0.79)d vs.(2.85±0.53)d,P=0.02]、关闭共同开口耗材使用费用[(1304.5±24.0)元vs.(1690.3±195.7)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闭合器组与KBAS组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2.0%(3/152)vs.1.7%(3/179),P=0.83]、术后吻合口轻微梗阻发生率[2.0%(3/152)vs.0.6%(1/179),P=0.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闭合器组1例术后发生切割缘出血;两组总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6%(7/152)vs.2.2%(4/179),P=0.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应用KBAS连续缝合或线性切割闭合器关闭共同开口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出血及梗阻等风险均较低,术后恢复时间相近,均可作为胃肠吻合后共同开口闭合的选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远端胃癌根治术 腹腔镜检查 关闭共同开口 免打结可吸收倒刺线
下载PDF
抗菌可吸收缝线拉拢闭合术修复正中开胸术后因胸骨深部伤口感染致小范围骨缺损创面的效果
6
作者 李汉华 熊兵 +7 位作者 刘族安 黄志锋 孙传伟 罗红敏 马亮华 卞徽宁 郑少逸 赖文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1-467,共7页
目的探讨采用抗菌可吸收缝线拉拢闭合术修复正中开胸术后因胸骨深部伤口感染致小范围骨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将2017年10月—2021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本院)收治的32例[男2... 目的探讨采用抗菌可吸收缝线拉拢闭合术修复正中开胸术后因胸骨深部伤口感染致小范围骨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将2017年10月—2021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本院)收治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58±11)岁]符合入选标准且实施抗菌可吸收缝线拉拢闭合术(以下简称直接闭合术)的患者纳入直接闭合组,将2015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39例[男27例、女12例,年龄(59±11)岁]符合入选标准且实施双侧胸大肌肌瓣填塞修复术的患者纳入肌瓣填塞组。Ⅰ期对胸骨感染创面彻底清创后行Ⅱ期创面修复术。2组患者清创后的胸骨横截面缺损宽度均<1 cm。直接闭合组患者的Ⅱ期创面修复术为采用双线间断缝合胸骨前板或胸骨全层6处或7处。统计2组患者Ⅱ期创面修复术的时长及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创面感染细菌情况。统计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时,观察2组患者创面是否存在感染或复发情况以及直接闭合组患者胸骨愈合情况。结果与肌瓣填塞组相比,直接闭合组患者Ⅱ期创面修复术的时长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t值分别为13.61、6.25,P<0.05)、Ⅱ期创面修复术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变化(P>0.05)。2组患者感染的细菌以葡萄球菌为主。直接闭合组中1例患者术后2周创面处有渗液,经保守换药治疗2周后创面愈合良好;其余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肌瓣填塞组中5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死亡、4例患者创面经换药或再次手术后愈合;其余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2~45个月,直接闭合组患者与肌瓣填塞组存活患者创面均未见再次感染或复发。直接闭合组患者胸骨均达到解剖愈合。结论直接闭合术不仅能在早期有效修复正中开胸术后因胸骨深部伤口感染致胸骨横截面缺损宽度<1 cm的创面,而且能显著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长和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创术 胸骨切开术 外科伤口感染 抗菌可吸收缝线拉拢闭合 骨缺损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