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学文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1年第5期452-455,共4页
抗磷脂抗体(APLA)包括抗心磷脂抗体(ACPLA)和狼疮抗凝物质(LAC).静脉或(和)动脉血栓形成、反复自然流产及血小板减少为APLA综合征的三大主征.该综合征需与SLE血管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DIC、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相关的血栓... 抗磷脂抗体(APLA)包括抗心磷脂抗体(ACPLA)和狼疮抗凝物质(LAC).静脉或(和)动脉血栓形成、反复自然流产及血小板减少为APLA综合征的三大主征.该综合征需与SLE血管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DIC、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相关的血栓症等相鉴别.危重型进展急剧,多脏器广泛性微血管血栓栓塞性病变和功能衰竭,预后不良.治疗上除肝素、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外,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环磷酰胺)、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及血浆置换的选择性联合应用有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抗心磷脂抗体 狼疮抗凝物质 β2-糖蛋白Ⅰ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临床表现是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抗凝蛋白缺陷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高阳 芦璐 《医学研究通讯》 2005年第11期20-23,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发生率,探讨中国人群LDVT的主要发病机制。方法应用ACL Puturn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了100例LDVF患者(包括73例初发和27例复发病例)和100例健康人的抗凝血酶(AT)、蛋白S(Ps)、... 目的研究中国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发生率,探讨中国人群LDVT的主要发病机制。方法应用ACL Puturn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了100例LDVF患者(包括73例初发和27例复发病例)和100例健康人的抗凝血酶(AT)、蛋白S(Ps)、蛋白C(Pc)活性及活化蛋白C抵抗性(APCR)。结果 LDVT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DVT复发组与初发组相比,AT、PS、PC活性明显降低,APCR阳性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本组100例LDVT患者中共有25例患者存在有抗凝蛋白缺陷,以PS缺陷的总发生率最高,为13%(13例),其次是PC缺陷,为8%(8例),AT缺陷占5%(5例),APCR缺陷的总发生率最小,为4%(4例)。结论先天性或获得性抗凝蛋白缺陷是中国人LDVT发病和复发的重要机制之一,中国人群LDVT患者PS、PC、AT缺陷发生率高于西方国家,中国人静脉血栓易栓症的病因与西方国家不同,因此有必要对LDVT病人进行抗凝蛋白水平的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蛋白 缺陷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及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0
3
作者 罗伟良 刘武 +3 位作者 邱金华 许南燕 李才明 温红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目的探讨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诊断,以及并发LDVT后适合抗凝治疗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根据Wells的临床怀疑LDVT的量化评分表,对怀疑者行压迫静脉超声(CUG)显像确诊。确诊并发LDVT的患者如适合抗凝治疗... 目的探讨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诊断,以及并发LDVT后适合抗凝治疗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根据Wells的临床怀疑LDVT的量化评分表,对怀疑者行压迫静脉超声(CUG)显像确诊。确诊并发LDVT的患者如适合抗凝治疗则给予低分子肝素(LMWH)皮下注射,同时当天口服华法林,口服华法林按Roberts的依年龄调整华法林的负荷量方法进行,当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比牢(INR)2.0~3.0达2d,则停用LMWH,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3个月。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2067例,经CUG确诊并发LDVT18例,占同期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的0.9%。发生LDVT的肢体均为瘫痪肢体,其中左侧13例,右侧5例。18例均适合抗凝治疗,除1例患者在口服华法林第3天出现痔疮出血,于第4天停用华法林外,余17例口服华法林达3个月。18例均达到消除LDVT、的症状,预防肺栓塞的治疗目标,停用华法林后观察达1年共12例,3个月5例,均未发现LDVT复发,未发现有临床症状的肺血栓栓塞者。结论使用Wells临床怀疑LDVT量表,对可疑者行CUG检查,可较及时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LDVT,对适合抗凝治疗者应用Roberts的依年龄调整华法林的负荷量方法可达到早期足量抗凝的目的,继而可达到消除LDVT症状、预防肺栓塞和静脉血栓复发的治疗目标、而且是安全的。由于种族和人群的差异以及其他未知的因素,惠州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LDVT的患病率相对较低,似无必要对该地区人群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LMWH以预防静脉血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脑梗塞 抗凝药 华法林
原文传递
经皮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中心静脉狭窄29例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郭辉 刘佳妮 +5 位作者 张永裕 张慧涛 贺嘉男 甘海润 赵逆 庞鹏飞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20年第2期108-113,共6页
目的评价经皮腔内支架植入术(PTS)治疗中心静脉狭窄(CV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9例中心静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证实并接受PTS治疗。出院后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定期接受随访,分析其影像学检查、治疗效果、... 目的评价经皮腔内支架植入术(PTS)治疗中心静脉狭窄(CV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9例中心静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证实并接受PTS治疗。出院后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定期接受随访,分析其影像学检查、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再次干预等。结果 29例患者实施PTS治疗共计36例/次,技术成功率约97.2%,临床有效率约94.4%;植入支架共计48枚,其中裸支架36枚,覆膜支架12枚;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3~38个月,10例/次患者于术后出现再狭窄并行再次手术干预;其中,裸支架PTS术后再狭窄率(45.8%)显著高于覆膜支架(10.0%)(χ^2=3.852,P=0.046)。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经自体动静脉瘘行血液透析患者PTS术后再狭窄率(57.1%)显著高于非CRF患者(19.0%)(χ^2=5.256,P=0.022)。相比于术后接受规律抗凝治疗的患者,未接受规律抗凝患者术后支架再狭窄率较高(26.67%vs 100%,χ^2=8.311,P=0.004)。结论 CVS患者接受PTS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采用覆膜支架术后再狭窄率较低;但合并CRF接受血液透析患者PTS术后再狭窄率较高;PTS术后接受规律抗凝亦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狭窄 经皮腔内支架植入术 再狭窄 抗凝
原文传递
增效灭鼠剂对大鼠作用机制研究及中毒鼠病理学观察
5
作者 吴丁兰 张国萍 +4 位作者 常弘 冯志勇 肖白玉 姚丹丹 杨登亮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413-415,共3页
目的研究增效灭鼠剂的增效作用机制,并观察实验性增效灭鼠剂对鼠类中毒后病理组织变化,为提高灭鼠效果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SD大鼠为模型,检测增效灭鼠剂对大鼠凝血时间(C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 目的研究增效灭鼠剂的增效作用机制,并观察实验性增效灭鼠剂对鼠类中毒后病理组织变化,为提高灭鼠效果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SD大鼠为模型,检测增效灭鼠剂对大鼠凝血时间(C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影响,采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观察大鼠实验性增效灭鼠剂中毒后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单独增效剂能引起大鼠CT、APTT延长以及FIB的增加;杀鼠迷组与增效杀鼠迷组CT、PT、APTT均显著延长,FIB显著减少;相对于杀鼠迷组,增效杀鼠迷组CT、PT、APTT显著延长,FIB减少。中毒鼠内脏病理学观察发现,增效灭鼠剂能引起更大程度的胃肠表面黏膜破坏而导致溃疡,肺静脉血管出现破裂及肝组织损伤坏死。结论增效剂本身具有抗凝血功能,同浓度的增效杀鼠迷组比杀鼠迷组具有更强的抗凝血功能;增效灭鼠剂导致鼠类内出血并引起肝脏损伤,进一步阻碍肝脏凝血功能和其他正常生理功能,而增效剂本身并不会造成组织病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效灭鼠剂 抗凝血 病理组织观察 SD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