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uration of dual antiplatelet treatment in the era of next generation drug-eluting stents 被引量:1
1
作者 Seung-Woon Rha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4年第4期148-153,共6页
Curren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guidelines recommend dual antiplatelets(aspirin 100 mg + clopidogrel 75 mg daily) for at least 12 mo following drugeluting stent(DES) implantation if patients are not at high... Curren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guidelines recommend dual antiplatelets(aspirin 100 mg + clopidogrel 75 mg daily) for at least 12 mo following drugeluting stent(DES) implantation if patients are not at high risk of bleeding.Several reports have tried to shorten the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to 3-6 mo,especially following next-generation DES implantation,for cost-effectiveness.However,the clinical results are inconsistent and the data regarding next-generation DESs limited.In this report,recently published important pivotal reports regarding the optimal duration of dual antiplatelets following DES implantation are summar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UG-ELUTING STENT DUAL antiplatelet treatmen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下载PDF
Current status of antiplatelet treatment before and after ischemic stroke, and an analysis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ntiplatelet treatment, in the Qingdao area of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WANG Xin WANG Ping YU Tan-fang ZHANG Min DU Zheng-qiang XING Cheng-m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4期4254-4259,共6页
Background Stroke is the most common neurological disease in China, and antiplatelet treatment is important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This study aimed to describe the current status of antiplatelet treatme... Background Stroke is the most common neurological disease in China, and antiplatelet treatment is important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This study aimed to describe the current status of antiplatelet treatment before, immediately after, and 1 month after ischemic stroke in the Qingdao area of China, and to determine the factors and potential barriers influencing use. Methods A total of 1114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were enrolled from 11 hospitals in the Qingdao area. Patient demographic data, clinical data, and treatm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stroke were recorded. Univariate analysis (two sample t-test or Mann-Whitney U test, and chi-square test)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frequency of antiplatelet treatment,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reatment, at three time points: before the stroke, in hospital after the stroke, and at 1-month follow-up. Results The frequency of antiplatelet treatment was 6.4% before the stroke, 91.5% in hospital, and 77.2% at 1 month. Aspirin pretreatment wa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higher education level, higher income level, history of hyperlipidemia, and history of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Antiplatelet treatment in hospital wa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treatment in an urban hospital,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at onset, and statin use in hospital. Antiplatelet treatment at 1-month follow-up wa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higher income level, diagnosis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tiplatelet treatment in hospital, 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according to the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classification, and statin use at follow-up. Modified Rankin Scale ≥4 at 1-month follow-up and histor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antiplatelet treatment at follow-up. Conclusions This study documents the current status of antiplatelet treatment in primary and early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 in China. Further education of clinicians and the public about stroke prevention is import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platelet treatment associated factors acute ischemic stroke
原文传递
Current status of 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or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Mechanisms,evaluation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被引量:17
3
作者 Stavros Spiliopoulos Georgios Pastromas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5年第12期912-921,共10页
Antiplatelet therapy with aspirin or clopidogrel or both is the standard care for patients with proven coronary or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especially those undergoing endovascular revascularization procedures. How... Antiplatelet therapy with aspirin or clopidogrel or both is the standard care for patients with proven coronary or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especially those undergoing endovascular revascularization procedures. However,despite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antiplatelet regiments,some patients still experience recurrent cardiovascular ischemic events. So far,it is well documented by several studies that in vitro response of platelets may be extremely variable. Poor antiplatelet effect of clopidogrel or 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HTPR) is under investigation by numerous recent studies. This review article focuses on methods used for the ex vivo evaluation of HTPR,as well as on the possible underlying mechanisms and the clinical consequences of this entity. Alternative therapeutic op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are also addre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ONARY DISEASE Clopidogrel Aspirin HIGH on 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antiplatelet therapy Ticagrelor PRASUGREL
下载PDF
氯吡格雷血小板反应性与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不良事件的关系
4
作者 张剑波 史琦玉 +1 位作者 胡亚民 李晓红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13期69-74,共6页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血小板反应性与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患者出血事件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就诊并完成PCI且门诊随访的22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血小板反应性与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患者出血事件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就诊并完成PCI且门诊随访的2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分为血小板低反应组(100例)和血小板高反应组(120例),并根据患者PCI后12个月是否发生出血分为出血组(41例)和未出血组(179例)。比较两组患者PCI后12个月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析DAPT评分、PRECISE-DAPT评分、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三者联合对患者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患者PCI后12个月发生出血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PCI后12个月,血小板低反应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2.00%,明显高于血小板高反应组的4.17%(P<0.05);血小板低反应组的轻微出血发生率为20.00%,明显高于血小板高反应组的5.00%(P<0.05)。出血组DAPT评分明显低于未出血组(P<0.05),PRECISE-DAPT评分和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P<0.05)。DAPT评分、PRECISE-DAPT评分、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三者联合检测预测出血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3[95%CI(0.777,0.879)],0.641[95%CI(0.574,0.705)],0.891[95%CI(0.842,0.929)],0.949[95%CI(0.911,0.974)],对应的特异度分别为70.39%,77.09%,69.83%,86.59%,灵敏度分别为87.80%,48.78%,90.24%,92.6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消化道溃疡史、DAPT评分、PRECISE-DAPT评分、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均是PCI后12个月发生出血的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显示,DAPT评分每降低1分,增加10分的权重;PRECISE-DAPT评分每增加5分,增加5.2分的权重;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每增加2分,增加10分的权重;有消化道溃疡史增加19.8分的权重。Bootstrap法内部验证显示,H-L检验结果为χ^(2)=7.541,P=0.563,模型有良好的校准度;Calibration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的出血风险与实际发生风险间的一致性良好,AUC为0.908[95%CI(0.845,0.970)],预测模型的区分度良好。结论氯吡格雷血小板低反应性可影响PCI后DAPT患者出血事件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DAPT评分、PRECISE-DAPT评分、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对出血事件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血小板反应性 经皮冠脉介入术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出血事件
下载PDF
冠脉支架术后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王东明 岳传哲 +2 位作者 陈宋明 房小袆 丁洽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21期1758-1759,共2页
目的观察冠脉支架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行冠脉支架术的136例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70例)和对照组(66例)。试验组在冠脉支架术后长期联合应用(6~12个月,平均9个月)阿司匹林和... 目的观察冠脉支架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行冠脉支架术的136例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70例)和对照组(66例)。试验组在冠脉支架术后长期联合应用(6~12个月,平均9个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至随访结束;对照组在PCI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1个月,以后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观察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性死亡、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复发进行靶血管再通治疗)及出血(严重出血、轻微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发生7例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2例、靶血管再通治疗5例);对照组发生16例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性死亡1例,心肌梗死4例,靶血管再通治疗11例),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轻微出血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冠脉支架术后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安全、有效,可减少冠脉支架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出血并发症无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抗血小板治疗 冠脉支架术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下载PDF
冠脉支架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魏洪杰 石俊婷 +1 位作者 李星星 康美丽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16期1635-1638,共4页
目的探讨冠脉支架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经血栓弹力图结果证实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氯吡格雷组(A组)和... 目的探讨冠脉支架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经血栓弹力图结果证实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氯吡格雷组(A组)和替格瑞洛+阿司匹林组(B组),每组55例。A组在冠脉支架术后仅应用氯吡格雷;B组在冠脉支架术后联合应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两组用药时间均直至随访结束(3~8个月,平均4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3、6、8个月血小板聚集率情况;考察两组患者在随访8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血管性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再通治疗及再发心绞痛)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A组与B组血小板聚集率在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3、6、8月后B组不同时间点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A组(P<0.05);心血管事件中B组患者靶血管再通(1.8%)和支架内血栓(1.8%)事件发生率与A组比较[靶血管再通(12.7%)和支架内血栓(14.5%)]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因消化道严重出血1例,但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疹、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而言,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组治疗的抗血小板效果较好;氯吡格雷抵抗患者选择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组治疗是安全有效并能够于临床借鉴使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氯吡格雷抵抗 抗血小板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急性闭塞的介入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邵华明 彭亚 +4 位作者 宣井岗 陈荣华 朱旭成 曹洁 蒋天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6-9,13,共5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并发急性闭塞的介入治疗手术策略及术后管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术中治疗策略、术后管理措施及术后3个月的临床随访结果。以术后血管再通...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并发急性闭塞的介入治疗手术策略及术后管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术中治疗策略、术后管理措施及术后3个月的临床随访结果。以术后血管再通率[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估]、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疗效,以术后1周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评估治疗安全性。结果32例患者取栓后均发现大脑中动脉狭窄,分别予单纯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单纯支架植入、球囊扩张以及球扩支架植入治疗,mTICI分级为Ⅱa 3例、Ⅱb 5例、Ⅲ级24例;本组患者术后1周NIHSS评分中位数为5.6分,较术前12.6分显著下降(P<0.05),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3个月后随访,29例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3例残疾(mRS评分3~4分)。结论大脑中动脉狭窄并发急性闭塞的介入治疗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治疗策略,术中及术后的抗血小板及降脂治疗、血压管理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 动脉狭窄 血管内介入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在治疗慢性肺心病中的抗血小板作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邢国宏 孙晓明 +3 位作者 周士发 李跃珍 王立欣 刘军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00年第4期209-211,共3页
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物 (Egb76 1)在肺心病治疗中的作用 ,特别是抗血小板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方法测定了 2组慢性肺心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表面 CD41 和 CD6 2 p表达变化。结果 :2组病人治疗后 CD41 和 CD6 2 p表达均显著降低 ,Eg... 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物 (Egb76 1)在肺心病治疗中的作用 ,特别是抗血小板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方法测定了 2组慢性肺心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表面 CD41 和 CD6 2 p表达变化。结果 :2组病人治疗后 CD41 和 CD6 2 p表达均显著降低 ,Egb76 1治疗组较一般治疗更明显。结论 :Egb76 1具有良好的改善血小板功能的作用 ,是一种有效的肺心病治疗辅助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肺心病 抗血小板治疗 银杏叶提取物
下载PDF
冠脉支架术后长期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熊日成 向定成 +1 位作者 俞宙 邱健 《西部医学》 2010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行冠脉支架术的611例冠心病患者按病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n=424)和稳定性心绞痛组(SAP,n=187)。两组在冠脉支架术后长期联合应用(最短1个月...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行冠脉支架术的611例冠心病患者按病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n=424)和稳定性心绞痛组(SAP,n=187)。两组在冠脉支架术后长期联合应用(最短1个月,31.8%超过12个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至随访结束。比较两组联合应用抗血小板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性死亡、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复发进行靶血管再通治疗)及抗血小板副作用(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发生76例心血管事件(死亡15例,心肌梗死10例、靶血管再通治疗45例,卒中6例);稳定性心绞痛组发生25例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性死亡8例,心肌梗死1例,靶血管再通治疗14例,卒中2例),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负荷量差异有显著性,联合应用超过12个月例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抗血小板副作用(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冠脉支架术后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安全、有效,可减少冠脉支架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出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抗血小板药物并发症无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支架 抗血小板药 有效与安全性
下载PDF
双抗联合短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小艳 李煜 +2 位作者 张薇 王晓芳 李晓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1年第9期754-759,共6页
目的分析双抗治疗方案联合短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01—2020-01南充市中心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213例,依据随机数表分为对照组106例和观察组107例。2组患者均接受短期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阿司... 目的分析双抗治疗方案联合短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01—2020-01南充市中心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213例,依据随机数表分为对照组106例和观察组107例。2组患者均接受短期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阿司匹林肠溶片单抗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治疗。比较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肢体功能和并发症。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全血黏度高切变值、血浆黏附、红细胞比积较干预前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全血黏度高切变值、血浆黏附、红细胞比积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干预前增加(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较干预前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Barthel指数、FMA评分较干预前增加(P<0.05),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抗联合短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减少并发症,恢复肢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双抗治疗 短期康复 高凝状态 并发症
下载PDF
血小板功能监测之我见 被引量:5
11
作者 吕树铮 许锋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451-456,共6页
人类伴粥样硬化而生,随血栓事件而亡。血小板是血栓形成的核心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成为流行病的今天,抗血小板治疗已经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血栓的治疗及预防。但抗血小板药物的监测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不恰当抗栓治疗导致的缺血... 人类伴粥样硬化而生,随血栓事件而亡。血小板是血栓形成的核心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成为流行病的今天,抗血小板治疗已经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血栓的治疗及预防。但抗血小板药物的监测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不恰当抗栓治疗导致的缺血性或出血性事件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本文就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血小板功能监测的必要性以及方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功能监测 抗血小板治疗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下载PDF
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两种检测方法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任军伟 陈建魁 +5 位作者 丛玉隆 白洁 邓新立 李玉茹 傅淑宏 王伊娜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0期1069-1070,1079,共3页
目的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两种检测方法比较: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与流式细胞仪法。方法随机收集72例门诊、住院患者静脉血标本,同时采用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与流式细胞仪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 Verifynow的... 目的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两种检测方法比较: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与流式细胞仪法。方法随机收集72例门诊、住院患者静脉血标本,同时采用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与流式细胞仪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 Verifynow的测试结果 P2Y12Reaction Units(PRU)19例<240(26.4%);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PAC-1(Fg、Ca2+与血小板GPⅡb/Ⅲa形成复合物的受体)活性值主要集中在20-60,2例<20,12例>60;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CD62p(P选择素)活性值主要集中在10以下,3例>20;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PAC-1与CD62p活性值呈正相关(r=0.812,P<0.01);PAC-1、CD62p的活性值分别与PRU呈正相关(r=0.565,P<0.01;r=0.314,P<0.01);PRU与Verifynow测试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百分率(INHI)呈负相关(r=-0.080 2,P<0.01)。结论 PAC-1、CD62p活性值与PRU呈正相关,相关性良好,PRU与INHI呈负相关。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两种检测方法存在同一性效用,但流式细胞仪法检测过程繁琐,对检验人员操作水平要求严格,若想得到药物的具体效用结果,必须在服药前、后分别抽血取样测定才能得出药物的抑制率;Verifynow操作简单快速,只需在服药后抽取一份样本即可得到样本的聚集基础值、服药后聚集值和药物的抑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Verifynow 抗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 酶原活化复合物-1 血小板活化依赖性颗粒表面膜蛋白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张华巍 杨庭树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3年第1期46-47,共2页
目的研究血栓弹力图(TEG)在评价抗血小板治疗疗效中的作用。方法纳入因冠心病接受PCI术后出现氯吡格雷抵抗患者50例,在接受氯吡格雷加量前后分别通过TEG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对比两次TEG结果。结果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后,所有患者TEG结果较前... 目的研究血栓弹力图(TEG)在评价抗血小板治疗疗效中的作用。方法纳入因冠心病接受PCI术后出现氯吡格雷抵抗患者50例,在接受氯吡格雷加量前后分别通过TEG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对比两次TEG结果。结果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后,所有患者TEG结果较前均显示血小板抑制率明显增加[(60.02±3.12)%vs.(21.26±3.68)%,P<0.05],反应时间和凝固时间较前延长,凝血酶形成速度减慢,血凝块稳定性降低。结论 TEG能较准确地反映患者抗血小板状态,可作为抗血小板治疗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小板抑制率 抗血小板治疗 个体化治疗
下载PDF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在冠脉支架术后联合应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艳丽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6期37-38,共2页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在冠脉支架术后联合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行冠脉支架术的98例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6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及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发生4例...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在冠脉支架术后联合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行冠脉支架术的98例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6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及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发生4例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1例、靶血管再通治疗3例);对照组发生10例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性死亡1例,心肌梗死3例,靶血管再通治疗6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两组轻微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支架术后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安全、有效,可减少冠脉支架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出血并发症无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抗血小板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1年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依从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妙玲 黄春凤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2年第18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究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1年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依从性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广州新海医院行PCI手术治疗且完成1年随访的155例CHD患者临床资料,并统计患者相关基线资料,分析CHD患者... 目的:探究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1年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依从性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广州新海医院行PCI手术治疗且完成1年随访的155例CHD患者临床资料,并统计患者相关基线资料,分析CHD患者PCI术后1年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危险因素。结果:155例CHD患者PCI术后1年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依从性良好110例(70.97%),治疗依从性差45例(29.03%)。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家庭人均月收入<2000元、付费方式为自费、社会支持度一般、疾病知识掌握度一般均是CHD患者PCI术后1年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60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家庭人均月收入<2000元、付费方式为自费、社会支持度一般、疾病知识掌握度一般均是CHD患者PCI术后1年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抗血小板药物 治疗依从性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分析与处理策略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星霞 霍炎 +3 位作者 孙习鹏 陈燕 陆瑶华 郭澄 《药学实践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77-80,共4页
目的总结冠心病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因素及相应处理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文献及病例报道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冠心病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为冠心病抗栓治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另一种为冠心病患者合并... 目的总结冠心病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因素及相应处理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文献及病例报道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冠心病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为冠心病抗栓治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另一种为冠心病患者合并的其他系统疾病或同时应用的非抗栓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不同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相应的处理措施及对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影响不同。结论冠心病合并血小板减少直接影响冠心病的治疗策略,早期监测、识别血小板减少症,快速判断病因并采取适当措施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小板减少症 抗栓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抗凝治疗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静萱 张永珍 《当代医学》 2000年第10期54-57,共4页
本文对经皮冠脉介入 治疗中应用的最新成果作一综述和展望,重点讨论冠状动脉内支架、直接心肌血运重建术、心肌梗死、抗血小板治疗和再狭窄的重要新进展。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支架 直接心肌血运重建术
下载PDF
PCI术后长期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22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琮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1年第4期276-278,共3页
目的观察PC/术后长期氯吡格雷片伍用肠溶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25例PCI术后患者进行1年随访观察,其中女性82例,男性143例,年龄(57.0±11.5)岁。术前常规准备,术前3d服用氯吡格雷片75mg,qd和肠溶阿司匹... 目的观察PC/术后长期氯吡格雷片伍用肠溶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25例PCI术后患者进行1年随访观察,其中女性82例,男性143例,年龄(57.0±11.5)岁。术前常规准备,术前3d服用氯吡格雷片75mg,qd和肠溶阿司匹林片0.1g,qd;术中常规操作;术后低分子肝素5000U,q12h,IH,连用3d;出院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年。于术后1个月、半年、1年复诊;如出现心前区闷痛、晕厥、牙龈出血、黑便、黄染等及时复诊。结果225例患者中多支病变66例、双支病变117例、单支病变42例。共置人支架351枚,高压后扩张67例。8例患者术前白细胞少于4.0×10^9/L,给予常规量治疗并严密观察,未出现进一步下降。个别患者出现牙龈及皮下淤斑(术后1个月、半年和1年分别为1.77%、3.11%和2.22%,P〉0.05),消化道出血2例,无颅内出血。无死亡。结论PCI术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术后长期应用安全,可起到显著抗血小板作用,对白细胞影响较小,长期应用副作用小,未出现急性冠脉事件,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双联抗血小板 治疗
下载PDF
脑室外引流后早期血管内治疗破裂脑动脉瘤使用双联抗血小板和肝素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康俊龙 陈锷 +4 位作者 丰伟 田新华 黄延林 张俊卿 刘忠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77-81,共5页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合并急性脑积水行脑室外引流术后6 h内及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及肝素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合并急性脑积水,均先行脑室外...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合并急性脑积水行脑室外引流术后6 h内及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及肝素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合并急性脑积水,均先行脑室外引流术,均在术后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治疗前鼻饲氯吡格雷300 mg和阿司匹林300 mg,治疗中使用肝素。记录脑室外引流术和使用肝素之间的时间间隔,分析不同间隔时间肝素使用的相关出血风险的差别。结果19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例患者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1例患者采用双微导管弹簧圈栓塞,3例患者采用单微导管弹簧圈栓塞;12例患者在脑室外引流术后6 h内行血管内治疗,7例患者在脑室外引流术后6~24 h之间进行治疗。2例(16.67%)脑室外引流术后6 h内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出现少量的穿刺道出血,其余17例患者未出现脑室外引流术相关的出血。术中1例患者出现中央沟动脉血栓形成,使用替罗非班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结论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急性脑积水的患者,在脑室外引流后6 h内和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动脉瘤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和肝素是安全的。脑室外引流术后早期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外引流 抗血小板药物 肝素 脑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脑出血
下载PDF
血栓栓塞性疾病抗栓治疗的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敬 《当代医学》 2009年第15期111-113,共3页
血栓病是指血栓栓塞性疾病是由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两种病理过程所引起的疾病。临床非常常见,严重危害公众生命和健康。血栓一旦形成,往往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近年来,抗栓治疗得到了迅速发展。新的抗栓药物低分子肝素(速碧林)、血小板... 血栓病是指血栓栓塞性疾病是由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两种病理过程所引起的疾病。临床非常常见,严重危害公众生命和健康。血栓一旦形成,往往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近年来,抗栓治疗得到了迅速发展。新的抗栓药物低分子肝素(速碧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不断涌现,疗效优于传统抗栓药物普通肝素、阿司匹林或华法令,并且应用更方便、安全,口服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更少或不用监测是理想的抗栓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栓塞性疾病 抗栓治疗 抗凝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