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utcomes of long-acting injectable antipsychotics use in pregnancy:A literature review
1
作者 Ana V Pejčić Srdjan M Stefanović +4 位作者 MilošN Milosavljević Vladimir S Janjić Marko M Folić Nevena D Folić Jovana Z Milosavljević 《World Journal of Psychiatry》 SCIE 2024年第4期582-599,共18页
BACKGROUND Women with a history of serious psychotic disorders are at increased risk of disease relapse during pregnancy.Long-acting injectable(LAI)antipsychotics have been widely used to improve adherence and prevent... BACKGROUND Women with a history of serious psychotic disorders are at increased risk of disease relapse during pregnancy.Long-acting injectable(LAI)antipsychotics have been widely used to improve adherence and prevent relapse in patients with various severe psychotic disorders,but there is a lack of high-quality data from previous research on the safety of LAI antipsychotics during pregnancy.AIM To summarize relevant data on maternal,pregnancy,neonatal,and developmental outcomes from published cases of LAI antipsychotic use in pregnancy.METHODS A literature search was performed through November 11,2023,using three online databases:PubMed/MEDLINE,Scopus,and Web of Science.Case reports or case series that report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outcomes of pregnancy in women who used LAI antipsychotics at any point in pregnancy,with available full texts,were included.Descriptive statistics,narrative summation,and tabulation of the extracted data were performed.RESULTS A total of 19 publications satisfied the inclusion criteria:3 case series,15 case reports,and 1 conference abstract.They reported the outcomes of LAI antipsychotic use in 74 women and 77 pregnancies.The use of secondgeneration LAI antipsychotics was reported in the majority(n=47;61.0%)of pregnancies.First-generation LAI antipsychotics were administered during 30 pregnancies(39.0%).Most of the women(approximately 64%)had either satisfactory control of symptoms or no information about relapse,while approximately 12%of them had developed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A minority of cases reported adverse outcomes such as stillbirth,spontaneous abortion,preterm birth,low birth weight,congenital anomalies,and neurological manifestations in newborns.However,there were no reports of negative long-term developmental outcomes.CONCLUSION Currently available data seem reassuring,but further well-designed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properly evaluate the risks and benefits of LAI antipsychotic use during pregna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psychotic agents Long-acting injectable PREGNANCY OUTCOME Review
下载PDF
Role of antipsychotics for treating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被引量:2
2
作者 Kai Zhen Yap Sui Yung Chan 《World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2014年第4期174-185,共12页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concerns about the high prevalence of antipsychotic use in the nursing homes (NHs) for the management of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continue to be emphasized and i...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concerns about the high prevalence of antipsychotic use in the nursing homes (NHs) for the management of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continue to be emphasized and intervened by many. However, despite the numerous side effects and the recent blackbox warning by the United Stat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about the increased risks for stroke and sudden death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antipsychotics in dementia, the preva-lence of antipsychotic use in NHs remains high. While the use of antipsychotics appeared to have modest effcacy in reducing symptoms of aggression and psychosis in dementia, there is insuffcient evidence to routinely rec-ommend the use of alternative psycho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for these symptoms. Hence, clinicians have to balance the safety warnings against the need to treat these symptoms in order to prevent harm to the resident that may result from his/her dangerous behaviors. Although the use of antipsychotics may be warranted in some cases, organizational, resource and training support should be provided to encourage and equip NH staff to participate in interventions so as to minimize inappropriate use of these medicines in NHs. This review will discuss the place in therapy, the trend and appropriateness of antipsychotic use in NHs, as well as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ent and future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antipsychotic use in the N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psychotic agents Psychotropic drugs Prescribing appropriateness DEMENTIA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Nursing homes
下载PDF
Newer antipsychotics: Brexpiprazole, cariprazine, and lumateperone: A pledge or another unkept promise? 被引量:2
3
作者 Rajdip Barman Pradipta Majumder +1 位作者 Tejaswini Doifode Anita Kablinger 《World Journal of Psychiatry》 SCIE 2021年第12期1228-1238,共11页
Antipsychotic agents are used for various indica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Despite their proven roles in multiple conditions,the treatment-emergent side effects of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s,such a... Antipsychotic agents are used for various indica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Despite their proven roles in multiple conditions,the treatment-emergent side effects of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s,such as metabolic side effects,are often the limiting factor for their long-term and short-term uses.Moreover,antipsychotic medications are often criticized for being less effective in treating different disabling symptoms such as negative symptoms of schizophrenia.As a result,the search for safer and more efficacious antipsychotic agents is ongoing.Newer antipsychotic agents are gaining attention related to emerging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data in treating neuropsychiatric conditions.In this review,we attempt to appraise the scientific data on psychopharmacology,safety profile,and efficacy of the newer additions to the list of 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namely brexpiprazole,cariprazine,and lumateperone.We conducted a selective review utilizing PubMed,clinicaltrials.gov,and Cochrane databases to gather appropriate publications,keeping broad inclusion criteria.There were no restrictions on the age of the study population or the year of publication.We also cross-referenced articles and references to capture all existing studies.Our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indicates that all three antipsychotic agents appear to be promising based on their short-term studies,while long-term studies remain limited.There is also a need for a head to hea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ewer antipsychotics with the other antipsychotic agents to ascertain if the newer agents are any better than the oth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psychotic agent Brexpiprazole Cariprazine Lumateperone PSYCHOPHARMACOLOGY SCHIZOPHRENIA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的社区治疗获益:基于长效注射用抗精神病药物 被引量:2
4
作者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协作组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 +1 位作者 李茜 司天梅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21-1027,共7页
精神分裂症会长期影响患者的社会和职业功能,以社区为基础的精神卫生服务和管理模式通过提高可及性、可接受性、可负担性、实用性和可扩展性来促进患者心理健康。在社区管理模式中,长效注射用抗精神病药物是目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策... 精神分裂症会长期影响患者的社会和职业功能,以社区为基础的精神卫生服务和管理模式通过提高可及性、可接受性、可负担性、实用性和可扩展性来促进患者心理健康。在社区管理模式中,长效注射用抗精神病药物是目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策略之一,但目前缺少相关的证据梳理。本文系统全面地探讨了长效注射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获益情况,包括有效性和安全性、依从性、使用态度、社会功能恢复及社区康复等。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社区管理模式下,长效注射用抗精神病药物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区康复中可发挥比口服药物更卓越的疗效,不仅体现在能降低疾病复发率和再住院率,也在患者社会功能恢复、降低肇事率等方面有优秀的表现。但我国依然存在长效注射用抗精神病药物整体处方率低的问题,主要原因包括医疗机构与基层社区信息共享不足,社区医疗服务治疗率较低,患者随访率低,社区精神康复开展较少等。本文可为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区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探索更多的社区治疗方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抗精神病药 长效制剂 长效注射用抗精神病药物 社区治疗 获益 用药依从性
下载PDF
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甲状腺功能和催乳素随访8年变化研究
5
作者 杨颖佳 叶小英 +2 位作者 张四美 谢新晖 杨斌让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11期1168-1172,1191,共6页
目的探讨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甲状腺功能和催乳素(PRL)随访8年变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至2022年9月在深圳市康宁医院长期住院的10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患者参加长期住院计划的年份为基线,随访频率1次/年,共随访8年... 目的探讨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甲状腺功能和催乳素(PRL)随访8年变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至2022年9月在深圳市康宁医院长期住院的10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患者参加长期住院计划的年份为基线,随访频率1次/年,共随访8年。每个年末统计甲状腺功能指标[包括促甲状腺激素(TSH)、T_(3)、T_(4)、FT_(3)、FT_(4)]和PRL水平,以当年各项指标平均值作为记录值。采用重复测量混合模型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整体以及不同性别随访8年甲状腺功能指标和PRL变化,进一步分析各项指标与抗精神病药物剂量的交互关系以及抗精神病药物种类与PRL的交互关系。结果与基线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TSH在第2~8年末均较高(均P<0.05);T_(3)先降后升,在第2年末较低(P<0.05),在第7、8年末均较高(均P<0.01);T_(4)在第5~7年末均较低(均P<0.01);FT_(3)在第1~4年末以及第7、8年末均较高(均P<0.01);FT_(4)在第1~8年末均较高(均P<0.01);PRL在第1~8年末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女性患者比较,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第6年末TSH较低(P<0.05),第7年末T_(3)较低(P<0.05),第8年末T_(4)较低(P<0.01),第7、8年末FT_(3)均较高(均P<0.05),第1~3年末以及第7年末PRL均较低(均P<0.05)。T_(3)、PRL与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奥氮平等效剂量)均存在交互关系(均P<0.05),阿立哌唑、氨磺必利、利培酮、氯氮平、舒必利剂量与PRL均存在交互关系(均P<0.01)。结论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在8年随访期间甲状腺功能指标持续变化,而PRL变化虽不明显,但不同性别、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及种类患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抗精神病药物 甲状腺功能 催乳素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因奥氮平致代谢紊乱改药后代谢变化和复发影响因素
6
作者 原搏 李博 周必芬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2期781-785,共5页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因奥氮平致代谢紊乱改药后代谢变化和复发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使用奥氮平后代谢紊乱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17例,收集并比较不同药物治疗组基线时以及改药3个月后的胰岛...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因奥氮平致代谢紊乱改药后代谢变化和复发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使用奥氮平后代谢紊乱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17例,收集并比较不同药物治疗组基线时以及改药3个月后的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变化,记录改药后6个月内的复发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与同组基线时比较,改药3个月后改用利培酮组体质量指数增高[基线时为(23.89±2.40)kg/m^(2),3个月后为(24.67±1.73)kg/m^(2)],改用阿立哌唑组IRI降低[基线时为(4.70±2.28),3个月后为(3.68±1.84)],改用氨磺必利组总胆固醇以及LDL-C水平降低[基线时分别为(5.25±1.74)mmol/L、(3.3±1.2)mmol/L,3个月后分别为(4.24±1.08)mmol/L、(2.7±0.8)mmol/L],改用利培酮组总胆固醇水平增高[基线时为(4.84±1.37)mmol/L,3个月后为(5.33±1.33)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发现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得分为疾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10,P<0.05),改药前病情稳定时长、改用药物为利培酮、布南色林以及氨磺必利为保护因素(OR=0.826、0.339、0.477、0.490,P<0.05)。结论为精神分裂症使用奥氮平后代谢紊乱患者更换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案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特别是患者基线临床状况以及该药的疾病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奥氮平 代谢紊乱 抗精神病药 复发
下载PDF
布南色林的合成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俊芳 王小妹 +1 位作者 王哲烽 时惠麟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7-248,254,共3页
对氟苯甲酸甲酯与乙腈缩合得对氟苯甲酰乙腈,在多聚磷酸中反应制得3-(4-氟苯基)-3-氧代丙酰胺,与环辛酮环合得到的4-(4-氟苯基)-5,6,7,8,9,10-六氢环辛烷并[b]吡啶-2(1H)-酮,再用苯膦酰二氯化物氯化、与N-乙基哌嗪亲核取代,得抗精神病... 对氟苯甲酸甲酯与乙腈缩合得对氟苯甲酰乙腈,在多聚磷酸中反应制得3-(4-氟苯基)-3-氧代丙酰胺,与环辛酮环合得到的4-(4-氟苯基)-5,6,7,8,9,10-六氢环辛烷并[b]吡啶-2(1H)-酮,再用苯膦酰二氯化物氯化、与N-乙基哌嗪亲核取代,得抗精神病药布南色林,总收率约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南色林 抗精神病药 合成
下载PDF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急性期体脂分布特征及其与血脂代谢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张向荣 张志珺 +5 位作者 姚志剑 刘文 牟晓冬 方群 孙静 侯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71-274,共4页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急性期体脂分布特征及其与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 对 4 6例入选患者采用自身配对设计 ,给予单一抗精神病药物 (APS)治疗 10周 ,检测患者治疗前后体重、体重指数 (BMI)和血脂 ,并采用结构核磁共振测定其中 4 ...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急性期体脂分布特征及其与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 对 4 6例入选患者采用自身配对设计 ,给予单一抗精神病药物 (APS)治疗 10周 ,检测患者治疗前后体重、体重指数 (BMI)和血脂 ,并采用结构核磁共振测定其中 4 0例患者治疗前后体脂指标 ,包括腹部皮下脂肪 (SUB)和内脏脂肪 (IAF)。结果 APS治疗前后患者体重指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P <0 0 0 0 1) ,体脂指标差异有显著性 (PSUB<0 0 5、PIAF<0 0 0 1) ,男性体脂指标变化值明显高于女性 ;血脂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P <0 0 0 0 1) ;治疗后体重指数(BMI)与甘油三酯 (TG)呈正相关 (r=0 391;P =0 0 14 ) ;体脂指标中IAF与低密度脂蛋白 (LDL)呈正相关 (r =0 4 38;P =0 0 1)。结论 APS治疗急性期体脂分布具腹型肥胖特征 ,男性更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精神病药物 体脂分布 血脂 代谢
下载PDF
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7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6
9
作者 杨献红 黄继忠 +7 位作者 严和骎 江开达 陆峥 盛尤荣 熊祥玉 冯明德 姚维菊 吴敏 《上海精神医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4-96,共3页
目的 了解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70例精神分裂症病人用奥氮平治疗6周,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临床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和实验室监测评价安全性。于基线时、实验第1、2、... 目的 了解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70例精神分裂症病人用奥氮平治疗6周,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临床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和实验室监测评价安全性。于基线时、实验第1、2、4、6周末分别评定各量表。统计方法为描述性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 共收集有效病例70例,其中基本痊愈24.2%(17/70),显著进步37.1%(26/70),好转21.4%(15/70)和无效17.1%(12/70)。BPRS总分、PANSS总分、PANSS各分量表分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奥氮平对阳性、阴性症状以及一般精神病症状均有良好疗效。常见副反应为胆碱能作用、嗜睡、体重增加和一过性肝酶升高等。结论 奥氮平是一种安全有效、服用方便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病人的服药依从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氮平 精神分裂症 抗精神病药物 安全性 精神卫生
下载PDF
奥氮平与氟哌啶醇治疗老年性谵妄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胡华 邓伟 +1 位作者 杨辉 刘玉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8期1234-1237,共4页
目的 比较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氟哌啶醇治疗老年性谵妄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入组谵妄病人共 1 75例随机分成奥氮平治疗组 (n =74 )、氟哌啶醇治疗组 (n =72 )和一个对照组 (n =2 9) ,采用谵妄量表、临床总体... 目的 比较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氟哌啶醇治疗老年性谵妄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入组谵妄病人共 1 75例随机分成奥氮平治疗组 (n =74 )、氟哌啶醇治疗组 (n =72 )和一个对照组 (n =2 9) ,采用谵妄量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副反应量表及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进行评估 ,前瞻性观察治疗 1周。结果  (1 )奥氮平组、氟哌啶醇组及对照组治疗后临床严重度总体印象量表SI分值降低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 ) ;(2 )各组显效率分别为 82 .4 %、87.5 %、31 .0 % ,两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 ) ;(3)奥氮平及氟哌啶醇均在较低剂量起效 ,奥氮平组起效最快 ,氟哌啶醇组次之 ,对照组起效最慢 (P <0 .0 1 ) ;(4 )奥氮平组常见不良反应为困倦 ,发生率与氟哌啶醇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氟哌啶醇组口干及锥体外系症状发生率较奥氮平组高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奥氮平与氟哌啶醇治疗老年性谵妄疗效相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谵妄 抗精神痛药 奥氮平 氟哌啶醇
下载PDF
利培酮和氟哌啶醇对精神分裂症白细胞介素的作用及其与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向阳 周东丰 +1 位作者 沈渔邨 张培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22-224,共3页
目的 探讨典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白细胞介素 (IL)的影响及其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以及免疫状态与精神症状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法应用固定剂量的利培酮和氟哌啶醇对 7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进行 12周治疗 ,并在治疗前... 目的 探讨典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白细胞介素 (IL)的影响及其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以及免疫状态与精神症状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法应用固定剂量的利培酮和氟哌啶醇对 7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进行 12周治疗 ,并在治疗前后评定PANSS量表。以 18例健康人为对照。同时在治疗前后测定血浆IL 2、IL -6和IL -8含量。结果①利培酮和氟哌啶醇治疗均降低精神分裂症过高的IL 2水平 ,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②两种药物对患者过高的IL -6、IL 8水平均无明显影响。③治疗前IL 2、IL 8越低 ,则疗效越好。④治疗后IL 8水平与精神症状、主要是阳性症状有关。结论非典型和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免疫应答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IL 药物疗法 利培酮 氟哌啶醇
下载PDF
超声观察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肝胆改变 被引量:8
12
作者 蚁丽芬 李雪影 +2 位作者 王汉婵 蚁舒 朱少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3-655,共3页
目的观察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肝胆改变。方法对225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行常规肝胆B超检查,抽取服用抗精神病药物5年以上患者250例(研究组),服药5年以下患者250例(对照组1),并对同期未患精神疾病的常规体检者250名(... 目的观察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肝胆改变。方法对225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行常规肝胆B超检查,抽取服用抗精神病药物5年以上患者250例(研究组),服药5年以下患者250例(对照组1),并对同期未患精神疾病的常规体检者250名(对照组2)行B超检查。结果研究组与两个对照组间的肝胆B超异常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在各组中的发生率最高。研究组中不同病程、年龄肝胆B超异常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和精神分裂症的类型不同肝胆B超异常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5年以上者肝胆异常、特别是脂肪肝发生率显著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抗精神病药物 肝脏 胆囊 超声检查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224例用药分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黄永兰 章华 +2 位作者 陈振华 杨灿 朱志先 《临床荟萃》 CAS 2015年第8期935-937,共3页
目的分析我院住院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 BPD)患者药物应用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住院的224例BPD患者,分析双相躁狂及双相抑郁的心境稳定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物使用比例及剂量。结果心境稳定剂应用... 目的分析我院住院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 BPD)患者药物应用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住院的224例BPD患者,分析双相躁狂及双相抑郁的心境稳定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物使用比例及剂量。结果心境稳定剂应用比例为68.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应用比例为77.3%。在双相躁狂(102例)及双相抑郁(122例)中,丙戊酸盐、奥氮平使用比例分别为(80.4%vs 45.1%;68.6%vs 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躁狂与双相抑郁中丙戊酸盐、奥氮平、喹硫平的剂量分别为(0.82±0.31)g vs(0.56±0.22)g;(13.39±6.14)mg vs(7.75±4.26)mg;(380.77±278.79)mg vs(163.89±191.25)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抑郁中抗抑郁药使用频率71.3%,使用频率依次为舍曲林、艾司西肽普兰、米氮平、文拉法辛。结论丙戊酸盐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奥氮平和喹硫平)已经作心境稳定剂广泛应用于临床,且双相躁狂用药比例及剂量明显大于双相抑郁。双相抑郁治疗大多临床医生选择了在心境稳定剂的基础上合并抗抑郁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 抗精神病药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microRNA表达水平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前后的变化 被引量:10
14
作者 孙欣羊 宋红涛 +5 位作者 赵林 仲爱芳 牛威 张理义 卢正斌 戴运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69-974,共6页
目的观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前后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部分micro RNA(mi 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5月解放军102医院连续收治的6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例组)和62例正常对照(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两组血浆中... 目的观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前后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部分micro RNA(mi 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5月解放军102医院连续收治的6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例组)和62例正常对照(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两组血浆中9种mi RNA(mi R-181b、mi R-195、mi R-132、mi R-212、mi R-30e、mi R-346、mi R-34a、mi R-432、mi R-7)的相对表达水平。选其病例组中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70分的25例患者,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包括奥氮平、奎硫平、齐拉西酮和利培酮)3周和用药6周时重复检测mi RNA表达水平,并采用PANSS、大体评定量表(GAS)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对不同治疗阶段的临床症状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血浆mi R-181b、mi R-30e、mi R-346、mi R-34a和mi R-7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或P<0.01)。与用药前比较,25例患者用药3周后血浆mi R-132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用药6周后血浆mi R-132、mi R-181b、mi R-30e和mi R-432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25例患者用药6周后,血浆中9种mi 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过程中,25例患者血浆mi R-132、mi R-195、mi R-30e和mi R-432表达水平与PANSS总分及GAS得分均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 mi R-181b、mi R-132、mi R-30e和mi R-432可能作为预测精神分裂症疾病转归的联合生物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微RNAS 抗精神病药 生物学标记
下载PDF
新型抗精神病药奥氮平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0
15
作者 田红军 冯志颖 张新军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22-627,共6页
奥氮平是一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对多种神经递质受体具有亲和力。口服吸收迅速完全 ,生物利用度高。血浆T1/2 长 ,每日服药 1次。奥氮平对于多种精神障碍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抗精神病药 奥氮平 临床应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 精神分裂症
下载PDF
文拉法辛联合低剂量氨磺必利治疗重度抑郁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4
16
作者 杜建艳 毛富强 左津淮 《天津医药》 CAS 2017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联合低剂量氨磺必利治疗重度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重度抑郁症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5例,分别给予文拉法辛和文拉法辛联合低剂量氨磺必利治疗,疗程均为8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联合低剂量氨磺必利治疗重度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重度抑郁症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5例,分别给予文拉法辛和文拉法辛联合低剂量氨磺必利治疗,疗程均为8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4、8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检测各个治疗时间段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8水平。结果治疗2、4、8周后研究组IL-18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IL-18水平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分组与处理时间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2组HAMD评分在治疗后均逐渐下降。研究组治疗后各时间点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除治疗后1周外,其余各治疗时间点均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和治疗1周时2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8周后研究组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分组与处理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76.0%)。2组不良反应均较少。结论文拉法辛联合低剂量氨磺必利有助于提高治疗重度抑郁症的疗效,安全性好,可减轻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抑郁药 抗精神病药 抑郁症 白细胞介素18 文拉法辛 氨磺必利
下载PDF
三氟拉嗪的抗伤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被引量:7
17
作者 梁建辉 孙红蕾 +1 位作者 叶向锋 郑继旺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56-261,共6页
应用小鼠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伤害实验 ,评价三氟拉嗪的抗伤害作用 ,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 .结果表明 :在热板法伤害实验中 ,三氟拉嗪 (2~ 2 0mg·kg- 1)剂量依赖性地延长热板伤害反应的潜伏期 ,三氟拉嗪 (2mg·kg- 1)和吗啡 ... 应用小鼠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伤害实验 ,评价三氟拉嗪的抗伤害作用 ,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 .结果表明 :在热板法伤害实验中 ,三氟拉嗪 (2~ 2 0mg·kg- 1)剂量依赖性地延长热板伤害反应的潜伏期 ,三氟拉嗪 (2mg·kg- 1)和吗啡 (1,3和 6mg·kg- 1)合并使用 ,增加吗啡抗伤害的作用和效率(2 9.4 %~ 5 4 .4 % ) ;在醋酸扭体法伤害实验中 ,三氟拉嗪 (0 .1~ 3mg·kg- 1)非常显著地抑制醋酸伤害刺激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次数 ,增加扭体反应的潜伏期 ,呈剂量依赖性 .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 :μ受体拮抗剂纳洛酮 (1~ 9mg·kg- 1)和多巴胺 1(DA1) /多巴胺 2 (DA2 )受体激动剂阿扑吗啡 (1~ 9mg·kg- 1)对三氟拉嗪的抗伤害作用无翻转作用 .这些结果提示 :三氟拉嗪具有一定的抗伤害刺激的药理作用 ,但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 μ受体和DA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精神病药 三氟拉嗪 吗啡 纳洛酮 阿扑吗啡 钙调蛋白 抗伤害作用
下载PDF
医院中心药房麻醉、第一类精神药品规范化管理实践 被引量:10
18
作者 耿魁魁 史天陆 +5 位作者 刘圣 李民 陈辰 梁栋 刘洲 吴文信 《安徽医药》 CAS 2017年第3期572-575,共4页
目的提高医院中心药房麻醉、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质量,保证使用安全。方法依据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建立质量标准,对调剂流程、基数管理、批号追踪、处方编号、安全控制等工作进行了规范化设置,开展常态化的质量检查。结果麻醉、... 目的提高医院中心药房麻醉、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质量,保证使用安全。方法依据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建立质量标准,对调剂流程、基数管理、批号追踪、处方编号、安全控制等工作进行了规范化设置,开展常态化的质量检查。结果麻醉、第一类精神药品各项工作运行平稳、有序、安全,存在问题逐渐减少。结论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医院中心药房麻醉、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质量,对减少安全隐患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利用 麻醉药 抗精神病药 药房
下载PDF
某省级精神卫生中心2002—2011年抗精神病药物用药频度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云淑 王健 +1 位作者 徐娜 栗克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42-1346,共5页
目的了解某省级精神卫生中心2002—2011年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为精神科药物使用政策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2002、2006、2011年度的药品出库记录,以限定日剂量(DDD)为指标,运用药物经济学用药频度(DDDs)分... 目的了解某省级精神卫生中心2002—2011年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为精神科药物使用政策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2002、2006、2011年度的药品出库记录,以限定日剂量(DDD)为指标,运用药物经济学用药频度(DDDs)分析方法,并结合药品总销售金额,对精神科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该机构抗精神病药物选择范围逐渐增加,2011年较2002年抗精神病药物品种增加了33.33%(4/12),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占品种数由2002年的25.00%(3/12)上升至2011年的56.25%(9/16)。抗精神病药物的销售金额及DDDs呈现上升趋势,复合增长率分别达26.71%和4.51%。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销售金额(30.39%)和DDDs(15.71%)稳步增长,其构成比也相应增加,而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销售金额(-12.68%)及DDDs(-13.95%)呈负增长态势。2011年DDDs排名前5位的均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分别是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氯氮平、阿立哌唑。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价格日趋合理,除氯氮平外其余药品总销售金额排序与DDDs排序的比值(B/A)整体呈上升趋势,至2011年利培酮和喹硫平B/A≥1。结论该机构使用的主要抗精神病药物已经由传统的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转向以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为主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根据药物使用趋势,建议卫生行政部门适时调整医保药物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精神病药 用药频度 销售金额
下载PDF
利培酮的合成 被引量:14
20
作者 陆学华 潘莉 +1 位作者 唐承卓 程卯生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研究利培酮的合成工艺。方法以4-哌啶甲酸为原料,经氨基保护及氯代得到1-乙氧甲酰基-4-哌啶甲酰氯(3),3与1,3-二氟苯经傅-克酰基化、脱氨基保护、肟化、环合、成盐得到6-氟-3-(4-哌啶基)-1,2-苯并异唑盐酸盐(7)。7和3-(2-氯乙基)-6,... 目的研究利培酮的合成工艺。方法以4-哌啶甲酸为原料,经氨基保护及氯代得到1-乙氧甲酰基-4-哌啶甲酰氯(3),3与1,3-二氟苯经傅-克酰基化、脱氨基保护、肟化、环合、成盐得到6-氟-3-(4-哌啶基)-1,2-苯并异唑盐酸盐(7)。7和3-(2-氯乙基)-6,7,8,9-四氢-2-甲基-4H-吡啶并[1,2-a]嘧啶-4-酮在碱催化下缩合得到利培酮(1)。结果与结论合成的利培酮经1H-NMR1、3C-NMR、MS确证结构,总收率21.5%。该合成工艺原料价廉易得、操作简便,适合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改进 利培酮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