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4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w rectal cancer:Sphincter preserving techniques-selection of patients,techniques and outcomes 被引量:13
1
作者 Nikoletta Dimitriou Othon Michail +1 位作者 Dimitrios Moris John Griniatso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 SCIE CAS 2015年第7期55-70,共16页
Low rectal cancer is traditionally treated by 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 In recent years, several new techniques for the treatment of very low rectal cancer patients aiming to preserve the gastrointestinal continuity... Low rectal cancer is traditionally treated by 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 In recent years, several new techniques for the treatment of very low rectal cancer patients aiming to preserve the gastrointestinal continuity and to improve both the oncological as well as the functional outcomes, have been emerged. Literature suggest that when the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is applied in T1-3 tumors located within 30-35 mm from the anal verge, is technically feasible, safe, with equal oncological outcomes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surgery and acceptable quality of life. The Anterior Perineal Plan E for Ultra-low Anterior Resection technique, is not disrupting the sphincters, but carries a high complication rate, while the reports on the oncological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are limited. 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 Surgery(TEM) and Trans Anal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AMIS) should represent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T1 rectal tumors, with specific criteria according to the NCCN guidelines and favorable pathologic features. Alternatively to the standard conventional surgery, 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followed by TEM or TAMIS seems promising for tumors of a local stage T1sm2-3 or T2. 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should be performed only when a board approved protocol is available by colorectal surgeons with extensive experience in minimally invasive and transanal endoscopic surg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rectal cancer SPHINCTER preservingsurgery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ANTERIOR PerinealPlanE for Ultra-low ANTERIOR RESECTION of the Rectum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RANSANAL Minimally InvasiveSurgery 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Quality oflife Oncological OUTCOME Functional OUTCOME
下载PDF
预防性小肠造口对男性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排便及负性情绪的影响
2
作者 周方敏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5期55-59,共5页
目的:探讨男性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采取预防性小肠造口对排便和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0月—2023年10月江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7例男性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法分为小肠造口组(n=55)和常规治疗... 目的:探讨男性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采取预防性小肠造口对排便和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0月—2023年10月江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7例男性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法分为小肠造口组(n=55)和常规治疗组(n=52)。比较两组术后各项指标(首次进食时间、排便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生活质量评分[生命质量测定量表-CR29(QLQ-CR29)]、排便功能、焦虑情况[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治疗满意度。结果:小肠造口组首次进食时间、排便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早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生活质量和排便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小肠造口组生活质量和排便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后两组SCL-90各因子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小肠造口组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造口组治疗满意度(98.18%)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8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进行预防性小肠造口可有效缩短首次进食时间、排便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和排便功能,减轻负性情绪,并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性小肠造口 中低位直肠癌 保肛手术 负性情绪
下载PDF
腹腔镜保肛术式在低位进展期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冯伟 王振波 +1 位作者 迟庆胜 范宜堂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5期2358-2362,2368,共6页
直肠癌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日益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态势的持续加剧,该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疾病之一。临床上大多数直肠癌患者均为中低位直肠癌,而针... 直肠癌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日益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态势的持续加剧,该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疾病之一。临床上大多数直肠癌患者均为中低位直肠癌,而针对该类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手段往往是选用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随着医疗水平的持续发展以及医疗理念的逐渐完善,目前认为针对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不但要达到根治的目的,而且应尽量确保肛门和泌尿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在上述治疗目标的基础上,腹腔镜保肛术式应运而生,且在低位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中日益广泛,包括局部切除术、前切除术以及前切除术与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联用等术式。随着外科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不久的未来势必会有更为完美的新技术可以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提升患者术后肛门功能及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进展期直肠癌 腹腔镜 保肛术式 应用效果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腹腔镜外翻拖出式经括约肌间切除联合改良Bacon术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保肛中的应用(附6例报道)
4
作者 李佳泽 王五艺 +5 位作者 芮元祎 易波 陈超 冯晓沛 张竞博 郑阳春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5期491-495,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外翻拖出式经括约肌间切除(ISR)联合改良Bacon术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保肛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3月至12月四川省肿瘤医院大肠外科采用外翻拖出式ISR联合改良Bacon术进行腹腔镜根治性切除、超低位保肛的6例低位直... 目的探讨腹腔镜外翻拖出式经括约肌间切除(ISR)联合改良Bacon术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保肛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3月至12月四川省肿瘤医院大肠外科采用外翻拖出式ISR联合改良Bacon术进行腹腔镜根治性切除、超低位保肛的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近期临床效果,总结手术技巧。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00~320 min,平均256.7 min;术中失血量20~100 mL,平均48.3 mL。术后1例患者出现外置肠段脱垂,行再次手术切除;2例患者出现外置肠段系膜局部缺血,行保守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均顺利恢复,术后6~11 d出院,平均术后住院时间8.2 d。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1 d施行二期外置肠段切除和肛门成形术,术后3~6 d好转出院,平均术后住院时间4.3 d。随访至2024年3月,所有患者无肿瘤复发或转移,二期术后3个月Wexner肛门失禁评分1~5分,平均3.2分,肛门控便功能满意。结论腹腔镜外翻拖出式ISR联合改良Bacon术有助于实现肿瘤远端的精准切除,能极大降低经肛切除的操作难度,而且避免了预防性肠造口,术后肛门功能满意,有望成为低位直肠癌行超低位保肛手术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 经括约肌间切除 改良BACON术 超低位保肛
下载PDF
17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骨盆解剖差异对腹腔镜ISR手术时间的影响
5
作者 田顺化 胡恒 +2 位作者 陈保祥 胡航 江从庆 《医学新知》 CAS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目的 探索低位直肠癌患者骨盆解剖差异及对腹腔镜下内括约肌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ISR)手术时间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7年1月—2022年12月接受腹腔镜ISR手术患者的临床数据。基于CT/MRI从轴位、... 目的 探索低位直肠癌患者骨盆解剖差异及对腹腔镜下内括约肌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ISR)手术时间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7年1月—2022年12月接受腹腔镜ISR手术患者的临床数据。基于CT/MRI从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对骨盆入口、骨盆出口、骨盆深度等17种骨盆参数进行测量,并对男女性骨盆解剖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影响手术时间的因素。结果 共纳入17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其中男性107例(61.8%),女性66例(38.2%),患者平均年龄为(58.06±9.91)岁,BMI为(22.65±3.15)kg/m^(2),手术时间为(271.53±53.74)min。不同性别患者在骨盆入口、骨盆出口、骨盆深度等15项骨盆参数指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坐骨结节间距越小[95%CI(-25.554,-3.671),P=0.009]是男性患者手术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骶深越浅[95%CI(-166.166,-33.894),P=0.004]、α角越小[95%CI(0.051,5.499),P=0.046]是女性患者手术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骶深越浅[95%CI(-95.657,-18.082),P=0.004]、β角越大[95%CI(0.258,7.048),P=0.035],δ角越小[95%CI(-6.034,-0.627),P=0.016]、坐骨结节间距越小[95%CI(-18.589,-2.511),P=0.010]、系膜脂肪面积越大(P=0.043)是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低位直肠癌患者的骨盆解剖在不同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性,且影响腹腔镜ISR手术时间的解剖因素在不同性别患者中亦不相同,骶深、β角、δ角、坐骨结节间距、系膜脂肪面积是影响手术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关注这些骨盆解剖差异,对指导临床决策和提高手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内括约肌切除术 骨盆测量 手术时间
下载PDF
81例改良Bacon术后外置肠管缺血坏死发生情况及对策分析
6
作者 王玉行 胡军红 +2 位作者 李国宾 常远 张振飞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5期496-500,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Bacon术后外置肠管缺血坏死发生情况和相关因素以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24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81例患者中伴外置肠管缺血坏死8例,不伴外置肠管缺血坏死73例... 目的探讨改良Bacon术后外置肠管缺血坏死发生情况和相关因素以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24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81例患者中伴外置肠管缺血坏死8例,不伴外置肠管缺血坏死73例。记录改良Bacon术后外置肠管缺血坏死发生情况及处理措施,分析影响改良Bacon术外置肠管缺血坏死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20例(24.69%),外置肠管缺血坏死8例中,3例出现腹膜炎急诊行乙状结肠造口术,5例患者外置肠管坏死在肛缘附近,无局部和全身症状,保守治疗成功;吻合口狭窄12例均行扩肛治疗。无切口感染、吻合口漏及术后30 d内死亡病例。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括约肌张力状态和直肠系膜张力状态与外置肠管缺血坏死具有关联性(P<0.05)。结论改良Bacon术后外置肠管缺血坏死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BMI、括约肌张力状态和直肠系膜张力状态。患者的选择、术前充分扩肛以及肉毒素注射、术后定期观察是预防外置肠管缺血坏死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改良BACON术 外置肠管缺血坏死
下载PDF
重视低位直肠癌保肛策略规划
7
作者 徐玺谟 冯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6,共7页
基于多学科诊疗模式背景和患者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生活意愿,近年来低位直肠癌保肛策略发生改变。随着新辅助治疗模式的优化、手术术式的精化以及术后保肛理念的深入人心,低位直肠癌保肛策略逐渐从传统的单纯手术转变为综合治疗,保肛手术... 基于多学科诊疗模式背景和患者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生活意愿,近年来低位直肠癌保肛策略发生改变。随着新辅助治疗模式的优化、手术术式的精化以及术后保肛理念的深入人心,低位直肠癌保肛策略逐渐从传统的单纯手术转变为综合治疗,保肛手术也更倾向于精准、极限保肛。综合治疗旨在为患者保留良好的肛门功能,减轻手术损伤。但低位直肠癌保肛综合治疗仍处于新兴发展阶段,对保肛的策略规划尚未达成共识。因此,总结各类低位直肠癌术前、术中、术后的治疗策略,对于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探讨新辅助治疗模式的优化、“观察等待”方案、保肛技术的发展以及术后保肛策略等,旨在对低位直肠癌保肛策略规划的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保肛手术 新辅助治疗 观察等待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颜峰 宁斐 +1 位作者 公丕欣 付明燕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第10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理念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1日~2022年2月28日住院治疗的3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选取2022年3月1日~2023年4月30日住院治疗的35例低...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理念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1日~2022年2月28日住院治疗的3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选取2022年3月1日~2023年4月30日住院治疗的3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观察组,给予ERAS护理理念的干预护理;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比较两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恢复饮食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恢复饮食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患者实施ERAS护理理念,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 腹腔镜 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
下载PDF
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对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疼痛因子、应激反应指标及肠道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李挺 罗炜 杨朋来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1期29-32,共4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对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疼痛因子、应激反应指标及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枣庄市立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对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疼痛因子、应激反应指标及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枣庄市立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予以传统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观察组予以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治疗。比较两组疼痛因子、应激反应指标及肠道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 d神经肽(NPY)及前列腺素E2(PGE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皮质醇(Cor)、醛固酮(ALD)、丙二醇(MD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肛管最大耐受容量(MTV)、肛管最大收缩压(MSP)、肛管静息压(AR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MSKCC)肠道功能问卷、癌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EORTC QLQ-C30)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对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疼痛因子、应激反应指标具有调节作用,能促进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 疼痛因子 应激反应 肠道功能
下载PDF
双侧入路腹腔镜下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保留左结肠动脉的治疗效果研究
10
作者 巫锦春 陈海军 +2 位作者 李福协 吴观勇 陈斌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21期3091-3094,共4页
目的比较双侧入路与传统入路腹腔镜下中低位直肠癌(MLRC)根治术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于广东省茂名农垦医院实施腹腔镜下MLRC根治术保留左结肠动脉的82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入路方式分... 目的比较双侧入路与传统入路腹腔镜下中低位直肠癌(MLRC)根治术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于广东省茂名农垦医院实施腹腔镜下MLRC根治术保留左结肠动脉的82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双侧入路组(n=45)和传统入路组(n=3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吻合时间、淋巴结清扫总数目、术后疼痛评分、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双侧入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吻合时间、淋巴结清扫总数目、术后疼痛评分、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78.64±8.16)mL、(153.07±20.84)min、(27.10±3.04)min、(18.26±1.60)枚、(3.32±0.63)分、(2.39±0.49)d、(8.74±1.62)d,与传统入路组的(76.53±8.40)mL、(148.01±22.15)min、(25.95±3.19)min、(18.80±1.42)枚、(3.05±0.67)分、(2.28±0.46)d、(9.17±1.63)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入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入路腹腔镜下MLRC根治术保留左结肠动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传统入路相似,但双侧入路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根治术 左结肠癌动脉 双侧入路 效果 并发症
下载PDF
回肠末端改良自闭式造口术治疗低位直肠癌腹腔镜保肛手术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11
作者 王日玮 廖强明 鲍新民 《癌症进展》 2024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探讨回肠末端改良自闭式造口术治疗低位直肠癌腹腔镜保肛手术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均接受腹腔镜保肛手术,根据造口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50)和改良组(n=30),对照组患者给予回肠末端袢式造口术,改良组... 目的探讨回肠末端改良自闭式造口术治疗低位直肠癌腹腔镜保肛手术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均接受腹腔镜保肛手术,根据造口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50)和改良组(n=30),对照组患者给予回肠末端袢式造口术,改良组患者给予回肠末端改良自闭式造口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相关指标、术后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造口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远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肠末端改良自闭式造口术与回肠末端袢式造口术疗效及安全性均较好,但前者可明显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轻经济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回肠末端改良自闭式造口术 回肠末端袢式造口术 腹腔镜保肛手术
下载PDF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行早期排便功能训练护理模式对肛门功能的影响分析
12
作者 王彤彤 白璐 +2 位作者 孙洁 马丽 徐婷婷 《智慧健康》 2024年第7期211-214,共4页
目的 研究早期排便功能训练护理模式应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的临床可行性,并深入探究有无影响肛门功能。方法 通过计算机1:1随机数列方式对本院2021年5月—2023年6月收治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82例均分两组。其中,参照组(n=41... 目的 研究早期排便功能训练护理模式应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的临床可行性,并深入探究有无影响肛门功能。方法 通过计算机1:1随机数列方式对本院2021年5月—2023年6月收治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82例均分两组。其中,参照组(n=41)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n=41)采用早期排便功能训练护理模式,比较护理后的效果。结果 研究组护理后的排便功能优良率以及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较参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质量评分方面,研究组心理护理、训练干预、专业技术和护理中心等分值较参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SAS评分和SDS评分较参照组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选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至关重要,其中早期排便功能训练护理模式对肛门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效果,护理工作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均明显提高,不良心理得到显著改善,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 早期排便功能训练 肛门功能 护理质量 满意度
下载PDF
Preservation of the continence function after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using a prolapsing technique in the patients with low rectal cancer and its clinical prognosis 被引量:16
13
作者 DAI Yong JIANG Jin-bo BI Dong-song JIN Zu-tao SUN Jing-zhong HU San-yua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0期2016-2020,共5页
Background The technique of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of tumors combined with coloanal anastomosis has been used to avoid permanent colostomy for patients with a rectal cancer located 〈5 cm from the anal verge. This... Background The technique of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of tumors combined with coloanal anastomosis has been used to avoid permanent colostomy for patients with a rectal cancer located 〈5 cm from the anal verge. This study aimed at assessing the preservation of continence function of the residual rectum and the clinical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lower rectal cancer after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using a prolapsing technique. Methods This study included patients with the following inclusion criteria: (1) pathological evidence of rectal cancer and the tumors within distal margins located 5 cm or less from the anus by preoperative endoscopic examination; (2) no evidence by MRI of infiltration of either the external sphincter, puborectalis or the levator muscle; (3) the patients are eligible for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and lower coloanal anastomosis with a preoperative biopsy showing the tumors with well-to-moderate differentiation. From January 2000 to June 2004, 23 patients with low rectal cancer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We used the standard abdominoperineal approach to perform radical resection of tumors with excision of the mesorectum and total or part of the internal sphincters.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for assessment of the function of the residual rectum and of cancer recurrence after the operations. Results The median tumor distance from the anal margin was 4.5 (range 3.5-5.0) cm and the mean distal surgical margin 1.6 (range 1.0-2.0) cm. Cancer was classified into Stage Ⅰ (30.4%), Stage Ⅱ (47.8%), and Stage Ⅲ (21.7%) according to the TNM classification. Two patients developed anastomotic fistula after the surgical resection and 2 patients (8.7%) developed later stages of anastomotic stricture at the site of coloanal anastomosis. The median follow-up period was 31.5 months (range 12-54) and 2 patients (8.7%) developed local recurrence. Three deaths were associated with distal organ metastasis. Twenty patients (87.0%) have maintained competence to control solid or liquid stool and the capacity of flatus continence after the surgery. Among these patients, 2 patients were able to control solid stool and occasionally lose continence of liquid stool. And only 1 patient (4.4%) has retained partial rectum function with good continence of solid stool but not liquid after the operations. Average times of defecation per day of 3, 6, 12, 24 and 36 months after the surgery were 13.1, 4.7, 3.1, 2.9, and 3.2 times/day. Anal manometer measurements showed a decrease of pressure during the resting time after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and this change remained during the period of follow-up. The maximum squeeze pressure was improved after an initial decrease after the surgery. Conclusions More residual rectum function after the surgery may be preserved by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of low rectum cancer. At the same time this technique is safe with few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and low tumor recurrence after the surg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tal cancer anus-sparing operation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continence function
原文传递
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肛门功能锻炼方案的构建研究
14
作者 李冬 彭飞 +1 位作者 朱小民 朱启媛 《护士进修杂志》 2024年第12期1322-1325,1330,共5页
目的 构建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肛门功能锻炼护理方案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小组讨论及直肠癌患者术后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直肠癌保肛术后渐进性肛门功能锻炼方案。选取我科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患... 目的 构建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肛门功能锻炼护理方案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小组讨论及直肠癌患者术后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直肠癌保肛术后渐进性肛门功能锻炼方案。选取我科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肛门功能锻炼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保肛术后肛门功能锻炼操进行训练。比较2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锻炼执行率情况、肛门功能的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锻炼执行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肛门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腹泻、肠梗阻的并发症发生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肛门功能锻炼康复方案在临床中应用效果较好,不但解决了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差、并发症多等问题,还对患者术后肛门功能康复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保肛术 肛门功能锻炼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低位直肠癌适形切除规范手术操作标准(2023版)解读
15
作者 张卫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3期217-219,共3页
本文对《低位直肠癌适形切除规范手术操作标准(2023版)》的出台背景以及需要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如适形切除手术的定义、相关解剖概念的明确、适形切除保肛手术的优势、与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的主要区别、临床价值及适应证把握、手术... 本文对《低位直肠癌适形切除规范手术操作标准(2023版)》的出台背景以及需要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如适形切除手术的定义、相关解剖概念的明确、适形切除保肛手术的优势、与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的主要区别、临床价值及适应证把握、手术操作的原则和相关细节以及围术期护理的关键问题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适形切除功能保肛术 预防性造口 共识
下载PDF
MRI对超低位直肠癌行机器人辅助保肛手术的预测价值分析
16
作者 周长顺 夏存冰 +1 位作者 柳欣欣 刘江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4年第6期1217-1220,共4页
目的:探讨MRI用于超低位直肠癌行机器人辅助保肛手术的可行性和手术时机选择等方面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1月—2023年5月收治的超低位直肠癌行机器人辅助手术的37例患者临床资料,均于术前完成MRI平扫... 目的:探讨MRI用于超低位直肠癌行机器人辅助保肛手术的可行性和手术时机选择等方面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1月—2023年5月收治的超低位直肠癌行机器人辅助手术的37例患者临床资料,均于术前完成MRI平扫+增强检查,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方式及术后病理资料,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分析术前MRI检查T分期、N分期、肠壁外血管侵犯和直肠系膜筋脉累及等情况,评价术前MRI对于超低位直肠癌行机器人辅助保肛手术的可行性和手术时机选择等方面的预测价值。结果: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基于MRI检查T和N分期准确率分别为86.49%、75.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MRI预测肠壁外血管侵犯和直肠系膜筋脉累及准确率分别为67.57%、89.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MRI对超低位直肠癌行机器人辅助保肛手术的可行性预测、手术时机选择及制定合理诊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位直肠癌 MRI 机器人辅助手术 保肛手术 肿瘤分期
下载PDF
经肛门取标本的腹腔镜低位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17
作者 张昌稳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1期168-172,共5页
目的探讨经肛门取标本的腹腔镜低位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9月—2023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普外科收治的67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进... 目的探讨经肛门取标本的腹腔镜低位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9月—2023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普外科收治的67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采用常规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33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腹部无辅助切口经肛门取标本腹腔镜低位前切除术治疗的34例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疼痛程度、氧化应激反应水平、炎症因子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48 h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的超氧化物歧化酶高于对照组,丙二醛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的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低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3,P<0.05)。结论经肛门取标本的腹腔镜低位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创伤两组比较小,疼痛较轻,术后恢复快,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炎性反应程度较低,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积极意义,但手术持续时间略长,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 经肛门取标本 氧化应激反应 炎症因子
下载PDF
预防性回肠末端造口术对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性保肛手术患者炎症指标及肛门功能的影响
18
作者 厉冰 王静 +1 位作者 刘婕 王静亚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6期84-87,共4页
目的分析预防性回肠末端造口术对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性保肛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86例采取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性保肛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横结肠组(43例,预防性横结肠造口术)和回肠... 目的分析预防性回肠末端造口术对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性保肛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86例采取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性保肛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横结肠组(43例,预防性横结肠造口术)和回肠末端组(43例,预防性回肠末端造口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肠末端组的排气时间、肠蠕动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长显著短于横结肠组(P<0.05)。回肠末端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横结肠组(P<0.05)。出院时、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回肠末端组的Wexner评分显著低于横结肠组(P<0.05)。术后,回肠末端组的干扰素γ(IFN-γ)、前列腺素E2(PGE2)、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显著低于横结肠组(P<0.05)。出院时,回肠末端组的肛管最大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显著高于横结肠组,直肠最大静息压显著低于横结肠组(P<0.05)。结论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性保肛手术患者实施预防性回肠末端造口术可有效保障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性保肛手术 预防性回肠末端造口术 直肠手术 肛门功能
下载PDF
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位置与肛门功能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黄兴 刘祺 +2 位作者 肖志刚 苏冀 黄忠诚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92-595,共4页
目的:探讨保肛术后吻合口位置与肛门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湖南省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1月间行低直肠癌保肛手术的82例患者,根据吻合口位置,将病例分为5组,吻合口距离肛缘距离用L表示:Ⅰ组:L≤3 cm,Ⅱ组:3 cm<L≤4cm,Ⅲ组:4 cm... 目的:探讨保肛术后吻合口位置与肛门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湖南省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1月间行低直肠癌保肛手术的82例患者,根据吻合口位置,将病例分为5组,吻合口距离肛缘距离用L表示:Ⅰ组:L≤3 cm,Ⅱ组:3 cm<L≤4cm,Ⅲ组:4 cm<L≤5 cm,Ⅳ组:5 cm<L≤6 cm,Ⅴ组:腹膜返折水平下L>6 cm。对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肛门功能进行主、客观评定,同时设立未涉及盆底及肛门部手术操作的降结肠、乙状结肠肿瘤手术患者为对照组。结果:从肛门直肠测压评估方法可以得出:1)对照组和各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Ⅰ~Ⅳ组术后3个月平均静息压、最大静息压、缩榨压和最大耐受容量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3)Ⅱ、Ⅲ、Ⅳ组术后12个月各项指标即接近正常值(P>O.05);4)Ⅰ组术后12个月平均静息压、最大静息压、最大耐受容量仍较术前低(P<0.05),但缩榨压接近正常值(P>O.05);5)对照组有1例患者未引出RAIR(Rectoanal inhibitory reflex),各组手术后均有(RAIR)消失,但术后12个月RAIR阳性率较术后3个月明显增加。采用徐忠法的肛门功能主观评估法得出:Ⅰ~Ⅴ组患者术后优良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分别是:1)术后3个月时有:Ⅰ、Ⅱ、Ⅲ组;2)术后6个月时有:Ⅰ、Ⅱ组;3)术后12个月时仅:Ⅰ组;4)其余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严格遵循保肛手术的适应证及由熟练的手术者操作的前提下、采用合适的术式,吻合口距离肛缘3 cm以上的直肠癌患者术后经过长时间(1年)的修复或排便锻炼都可以保住肛门功能,吻合口距离肛缘5~6 cm以上的直肠癌术后3个月即可基本恢复肛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保肛手术 吻合口 肛门功能
下载PDF
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新进展 被引量:47
20
作者 应敏刚 叶青 黄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881-884,共4页
低位直肠癌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外科手术是低位直肠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对直肠解剖生理和低位直肠癌生物学特点研究的不断深入,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尤其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当前关... 低位直肠癌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外科手术是低位直肠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对直肠解剖生理和低位直肠癌生物学特点研究的不断深入,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尤其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联合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或经肛门直肠脱出外翻等术式是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切除保肛手术可选的手术方法。消化道重建可选择双吻合器法、手工经肛结肠肛管吻合以及结肠J型储袋成形吻合等方式。各种术式有其特有的适应范围和优缺点,应以优先保证手术根治同时兼顾生活质量为原则合理选择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 保肛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